东胡是一个古老的游牧为主的民族,自商代初年到西汉,东胡存在了大约1300年。东胡、濊貊、肃慎被称为古东北三大民族。學者一般相信,东胡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歷史記載 东胡一名最早见于成书年代可能是先秦的《逸周书》,《逸周书·王会篇》提到东胡黄罴 山戎戎菽,据近人考证认为,早在商初东胡就活动在商王朝的北方。在老哈河与西拉木伦河流域发掘的东胡人墓葬被认为是对上述说法的旁证。 《晋书》记载:曾在晋代受封为鲜卑都督的慕容廆,昌黎棘城鲜卑人也。其先有熊氏之苗裔,世居北夷,号曰东胡。有熊氏,就是黄帝部落。 春秋时期,东胡居住在燕国北部,《史記·匈奴列傳》记载燕北有东胡、山戎< ref>。战国时期,东胡居住在燕国和赵国北部,这个时期东胡最为强盛,号称控弦之士二十万,曾多次南下侵入中原。后被燕将秦开击败。 秦汉之际,东胡逐渐衰落。公元前206年,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击败,馀部聚居乌桓山和鲜卑山,形成后来的乌桓族与鲜卑族。从此东胡的名字从历史上消失。 東胡族系 東胡族系包括的部落和民族很多:如東胡、屠何、烏桓、鮮卑以及由鮮卑分化出的慕容、宇文、段部、拓跋、乞伏、禿發、吐谷渾各部,此外還有柔然、庫莫奚、契丹、室韋、蒙古。 庫莫奚和契丹也是出於鮮卑,庫莫奚,契丹原先與庫莫奚、宇文兩個部落一起遊牧後從鮮卑分離出去,自號契丹,遊牧於潢水(今西拉木侖河)及土河(今老哈河)流域一帶。室韋,《北史·室韋傳》載:室韋,蓋契丹之類,其南者為契丹,在北者號為失韋(室韋)。蒙古一詞最早見於《舊唐書·室韋傳》,傳中稱它為蒙兀室韋,是居於望建河(今額爾古納河)南岸的一個部落,是室韋部落聯盟的一個成員。《遼史》中所載的契丹語和蒙古語差不多,清末著名蒙古史學者沈曾植,經過用鮮卑語和蒙古語相比較之後,說蒙古語與鮮卑語相去無幾,從地域上看,鮮卑起源於今額爾古納河東南的大鮮卑山,而後來的室韋的活動地區也在額爾古納河這一帶,可見鮮卑、契丹、室韋、蒙古都是屬於東胡這一族系的。 起源 東胡及其名稱的由來,自古有許多說法。 傳統說法 在中國古代,稱呼外族人與野蠻人為胡、胡族。 胡這個名稱,可能起源自匈奴,匈奴人自稱為胡。烏其拉圖教授認為,胡,對應到蒙古語ku,為子的意思。。 東胡可能也屬蒙古語族,以胡自稱。一個說法是,因他們是居住在東邊的胡人,故稱東胡。另一個說法,則是以匈奴為西胡,居住於東邊的胡族,稱東胡。 西方漢學家 東胡可能是由他們以自身語言的自稱,經由中文轉寫而成。1820年代的法國漢學家連薩認為東胡即是指通古斯語族,英國人巴克爾與法國人沙畹也有此學法,亦说通古斯民族起源于东胡。漢學家蒲立本認為,這是因為現代漢語發音的東胡,音近於通古斯(Tungus),所以他們將東胡等同於通古斯民族,但是這個說法並無根據。以上古漢語來發東胡的音,近於蒙古語的Tünghu。現代語言學家,根據他們的語言,傾向於認為東胡是屬於蒙古語族。 現代考古發掘,發現東胡遺物與烏丸、鮮卑古物相近,這些新發現,支持了語言學家認為東胡屬於蒙古語族的推論。 屠何之說 唐人尹知章注《管子》称:屠何,东胡之先也。此说与《逸周书》《管子》等书记载:东胡与屠何并列的史料相矛盾。东胡与屠何应为并存的两族,屠何在今辽西,东胡则在今东蒙。屠何不能是东胡之先。 山戎之說 張博泉《東北歷代疆域史》中說:東胡春秋時為山戎,入戰國後統稱為東胡。主此說者大都認為東胡之名始見於戰國。然據《逸周書》東胡之稱周初已經出現,《山海經》記載東胡出現於史的時間也不能晚至戰國,《史記——匈奴列傳》及《逸周書》更將東胡與山戎並列,因此,東胡與山戎應為並列的兩族。山戎在今大淩河流域上遊,東胡則在今西拉木倫河流域,齊桓公破山戎後,東胡一度曾南下占山戎之地,秦開破東胡,東胡北卻千裏,復退至西拉木倫河流域,山戎可能有些入東胡者,但不足以說明山戎為東胡之先。 土方之說 從考古上看,東胡一族分布在今西拉木倫河一帶已經有悠久的歷史。對東胡的考古文化一般學者都認為是夏家店上層文化。夏家店上層文化的分布範圍為西拉木倫河流域及其以南諸地,一度曾分布更西南些,這與東胡的活動範圍是一致的。夏家店上層文化存在的時間是周初至戰國,也與東胡活動的時間相當。有人認為東胡始見於戰國是沒有根據的,史料證明東胡於周初及春秋已見於史。夏家店上層文化墓葬中有殉犬的習俗,與文獻所載烏桓以犬殉葬相符合。夏家店上層文化諸遺址發現的銅版上的人形皆禿頂不蓄發,與東胡各族以髡頭為輕便相合。銅版的人物形象經過鑒定屬於典型的蒙古人種,與人們對東胡語言的研究為屬蒙古語族相符。 歷史 東胡文明與夏家店上層文化相關。在上古蒙古部落中,他們是最早進入文明階段的部族,也是最早出現青銅技術的部族。東胡族使用古代蒙古語,使用青銅武器,也用青銅器進行農耕。雖然他們文明程度較高,武器也很精良,但仍然受制於來自西方的匈奴。 参考文献 引用 书籍 《鮮卑史論》 参见 匈奴 突厥 通古斯民族 山戎 亞洲(字源古希臘語:;拉丁語:),曾譯作「亞細亞洲」和「亞西亞洲」,是七大洲中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個洲。其覆蓋地球總面積的86%(或者總陸地面積的294%)。人口總數約為40億,佔世界總人口約605%(2010年)。 亞洲絕大部分土地位於東半球和北半球。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為蘇伊士運河。蘇伊士運河以東為亞洲。亞洲與歐洲的分界線為烏拉爾山脈、高加索山脈、裏海、土耳其海峡和黑海。烏拉爾山脈以東及高加索山脈、裏海和黑海以南為亞洲。大陸東至白令海峽的傑日尼奧夫角(西經169度40分,北緯60度5分),南至丹绒比亚(東經103度31分,北緯1度16分)< ref>,西至巴巴角(東經26度3分,北緯39度27分),北至切柳斯金角(東經104度18分,北緯77度43分),最高峰為。跨越經緯度十分廣,東西時差達11小時。西部與歐洲相連,形成地球上最大的陸塊歐亞大陸。 亞洲東面是太平洋、北面是北冰洋,南面則瀕臨印度洋,西面以烏拉山脈、烏拉河、裏海、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及愛琴海與歐洲分界,西南面隔亞丁灣、曼德海峽、紅海與非洲相鄰,東北面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 ref>。 亞細亞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名稱,希臘人稱呼他們的東方(一說為太陽升起的地方)為亞細亞,可能是來源於亞述人的名稱,亞述一詞在亞述的語言中也代表東方,原來只指希臘東方的小亞細亞半島,後來擴展到包括所有東方地區。 亚洲是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发源地。 歷史 亞洲的歷史和文化都较为悠久。人类文明的五大发源地中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和黄河文明都位於亞洲,其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尼罗河流域文明、爱琴文明以及黄河文明之间都有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亞洲的經濟和文化水平曾經在世界上長期居於绝对領先地位,中國的四大發明、古印度人發現包括「0」在内的阿拉伯數字等許多科學上的發明創造,都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古代 在遠古時代,歐洲、北非的許多种族都發源於亚洲中部的草原地帶的黑海北岸平原—里海沿岸平原之间的地带和西部的阿拉伯半岛,在漫長的历史遷徙過程之中,一部分向西進入歐洲,一部分向東遷入西亚和印度,形成範圍廣大的印歐語系各种族;另一部分向南遷徙到北非、西亞,進入埃及,和當地人融合成閃-含語系各种族。 在上古時代,東方中國的商、周王朝和西方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亚述帝国(前934—前605年)、吠陀时代的古印度十六雄国和难陀王朝(前424—前322年)、大伊朗地区的米底王国(前678—前553年)和波斯(前553—前334年)都发展成为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君主制國家。波斯一直在干涉歐洲巴尔干半岛的希臘城邦的事务,后来被巴尔干半岛的由腓力二世在前356年开创的马其顿王国(前356—前312年)的腓力二世之子和继任者亞歷山大大帝的大军肢解,马其顿軍隊一直入侵到印度,建立亞歷山大帝國。亚历山大大帝撤走印度之后,当地人民揭竿而起,建立了孔雀王朝(前322—前187年);中國也在走向統一擴張的道路,历经春秋战国之后,秦始皇在任期内灭掉六国之后完成了中国的统一,也使得周圍君主制小国家或部落開始瞭解秦王朝。 當西方古羅馬崛起時,東方的中國漢朝也是一個強大的國家,古羅馬在完成了对意大利半岛的诸部落的征服之后进而逐渐打败强劲对手高卢人、迦太基王国、马其顿王国、托勒密王朝、塞琉古王国、利西马科斯王国、本都王国等之后的二百年时间内把領土擴張到北非地中海沿岸和累范特,不列颠岛南部和西欧、伊比利亚半岛、和多瑙河以南的东南欧,一度包括在多瑙河下游平原的达西亚、小亚细亚半岛,甚至一度占据西亚的美索不达米亚;马其顿帝国瓦解之后陆续兴起的安提柯一世王国、利西马科斯王国控制了小亚细亚、塞琉古帝国和游牧部落联盟大益的成员—帕尼人的酋长阿尔沙克一世在前238年占领帕提亚并接受帕提亚语之后创建的阿尔沙克王朝(前238—224年)在其君主米特里达梯一世(前177—前138年)时代完全控制了西道今叙利亚境内幼发拉底河的包括美索不达米亚和东道乌浒河的西亚和锡尔河与乌浒河之间的中亚河中地区;東方和西方經濟和文化的交流逐渐畅顺和强化,絲綢之路由中國洛阳、長安經過河西走廊诸城市、中亚天山山脉和昆仑山脉之间的塔里木盆地的边缘山麓草原的绿洲地带和锡尔河与乌浒河之间的中亚河中地区的适宜耕作的耕地地带和绿洲地带并经过大伊朗和中東,遠達印度次大陆、泰西封、巴比伦、塞琉西亚、安条克、羅馬、迦太基、亚历山大港。在两汉时期,漠北的匈奴汗国(前209—158年)在与漢朝的战争中最终战败,汉朝控制了中亚的塔里木盆地之后,一部分北匈奴人于158年遷徙到锡尔河与乌浒河之间的中亚河中地区的锡尔河以北的图兰大草原并在这里聚合了诸部落之和并在372年越过乌拉尔河以西侵入欧洲,相继打败了阿兰人和德涅斯特河—顿河河道之间的君主制国家东哥特王国之后来到了多瑙河下游平原,這些在西羅馬帝國眼中被視為「野蠻人」的部族,在遷入歐洲後,加速西羅馬帝國滅亡。一部分在之后陆续南下中亚的锡尔河与乌浒河之间的中亚河中地区,被称之为厌哒人的白匈奴(424—557年,也有说法这个白匈奴是大月氏王寄多罗的后裔),对当时的中古波斯地区的萨珊王朝(224—651年)东部边疆造成严重破坏,一部分在头罗曼和米西拉古拉的带领下南下消灭了当时贵霜帝国的残余,并对同样是发源于摩羯陀的印度的笈多王朝(280 320—550年)造成严重破坏,但是最终米西拉古拉的军队还是在534年被摩腊婆和笈多王朝联军打败而消弭,一小部分在46年内迁中国并州刺史部的朔方郡、五原郡、云中郡、定襄郡、雁门郡、上党郡、西河郡、上郡、北地郡、安定郡、代郡等,在西晋八王之乱后灭亡了西晋并导致了五胡十六国出现和中国南北对立二百八十余年。 在拓跋鲜卑人占据北中国,建立北魏之后,柔然在5世纪初年兴起,并建立柔然汗国(400—546 552年),悦般人兴起建立白匈奴汗国,对当时亚洲的政局造成重大影响。甚至柔然汗国灭亡之后,柔然的一支阿瓦尔人(也有疑问阿瓦尔人是是北高加索种族)还影响了东罗马帝国和西欧的法兰克王国。 620年代,在西亚的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和麦地那興起了穆罕默德的伊斯兰教和伊斯兰哈里发王国,逐渐征服并占领了波斯地区的萨珊王朝(224—651年)和占领了东罗马帝国在西亚的累范特和和北非的大片领土,伊斯兰倭马亚哈里发王国时代席卷了西亚、中亚、北非和伊比利亚半岛,兵锋直指法兰克王国丕平王朝的阿基坦高卢南部,甚至一度占领印度河平原。在东亚強大的隋唐王朝的疆域也一度擴張到了中亞和漠北,並深深影響朝鮮半島、日本和安南,兩者都在逐漸成為的新兴君主制国家。而在8世纪中叶至11世纪,南亚的发源于摩羯陀的印度波罗王朝是作为最后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印度王朝;而南印的朱罗王朝逐渐达到的鼎盛,并一度占有苏门答腊岛和马来半岛。 漠北的突厥汗国(546 552—583年)、东突厥汗国(583—630年)和西突厥汗国(583—658年)的興起在6世紀—7世纪時在亚洲政局造成不小的影響,后随着隋唐王朝的崛起和伊斯兰哈里发王国的崛起而消亡;唐朝因安史之乱而走下坡路之后,周边漠北的回鹘汗国(744—840年)和青藏高原的吐蕃(580—877年)日渐兴盛,对当时东亚政局造成很大影响;唐朝在875—884年的王仙芝+黄巢之乱后名存实亡,最终在907年完全灭亡,契丹人建立的辽朝(大契丹国)对当时东亚政局造成很大影响。 在9世纪—12世纪,原先统治中西亚的伊斯兰阿拔斯哈里发在马蒙之后走向衰落;大伊朗地区的塔希尔王朝(821—873年)、萨法尔王朝(861—900 1003年)、阿拉菲德王朝、齐亚尔王朝、白益王朝(934—1055年)、萨曼王朝(819—999年)、伽色尼王朝(962—1186年)、古尔王朝(1148—1215年)、塞尔柱帝国(1037—1194年)、花剌子模沙朝(1194—1220年)相继占据了中亚、西亚、南亚廣大的地域,强化了这些地方的进一步伊斯兰化,并使得经济文化科技更加兴盛,絲綢之路更為暢通。960年,军人出生的赵匡胤建立的北宋在前两代帝王治下结束了严重分裂一百年的中国,之后的发展使得古代中国的经济文化科技达到一个新的高峰。1114年,由完颜阿骨打建立的金朝于金太宗时期(1123—1135年)相继灭亡了辽朝和北宋。宋金安定时期,经济文化得到恢复。不过在1206年,伴随着蒙古帝国的兴起与快速扩张,征服了中亚、东亚、西亚、东欧的广大地区,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亦有无数古代文明受到毁灭,整个亚洲的主流文明整体性走向衰落。同时在1206年,统治着印度的伊斯兰德里苏丹国建立,并在卡尔吉王朝和图格鲁克王朝兴盛时代逐步把疆域拓展到德干高原以南的印度次大陆,使得印度伊斯兰化。蒙古帝国在13世纪下半叶分裂为元朝和四大汗国,14世纪明朝建立后,北元在1388年的捕鱼儿海之战中败给了明军导致北元君主脱古思帖木儿被也速迭儿刺杀,北元裂解为鞑靼和瓦剌而争战不休。另外,在拔都西征(1235—1241年12月31日 1242年1月30日)把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火药武器传入欧洲,也使得欧洲的军队的火药时代到来。而在13世纪末年兴起于东南亚的满者伯夷则成为当时东南亚的海上强权。1369年,帖木儿建立的的帖木儿帝国在1360—1405年的帖木儿征战期间将疆域扩展到中亚、西亚,乃至南俄和印度河平原的旁遮普、信德和德里。1526年,其后裔巴卑尔越过印度河南下印度次大陆打败了德里苏丹国而建立了莫卧儿帝国,这个莫卧儿帝国直到1707年奥朗则布去世后才走向衰落。 1299年,奥斯曼帝国建立,在1308年使罗姆苏丹国灭亡;1354年派遣军队渡过赫勒斯滂海峡进而占领了色雷斯并使拜占庭帝国成为其附庸,建都于布尔萨,在巴耶济德一世时代奥斯曼帝国的领土控制了托罗斯山脉山脊以西的小亚细亚半岛全部和多瑙河下游平原以南的巴尔干半岛,并1396年的尼科波利斯战役打败了最后一次十字军而威名显赫、虽然在1402年7月20日的安卡拉战役败给帖木儿而导致一度陷入王位继承战争(1402—1412年),但是最终还是重新起死回生并于穆罕默德二世时代的1453年滅亡了拜占庭帝国,占领了君士坦丁堡并使之成为其首都,奥斯曼帝國之后逐渐占领了东南欧、中東的累范特、小亞細亞及北非地區,奥斯曼帝国的苏丹(皇帝)视自己为天下之主,继承了罗马帝国与伊斯兰文化,东西文明在其手中而得以统合。奥斯曼帝国位处东西文明交汇处,并掌握东西文明的陆上交通线达六个世纪之久(1400—1922年)。在其存在其间,不止一次实行伊斯兰化及现代化改革,使得东西文明的界限日趋模糊。 在东亚,自元朝先后四次短暂实施海禁之后,1370年,明太祖建立的明朝把这一海禁政策发扬光大,虽然明穆宗隆庆年间(1567年—1572年)实行了开海,明朝国力以及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一度有所恢复,但之后的清朝延续了海禁这一政策,并导致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萎缩与中国发展的停滞。 不過16至17世纪時因地理大發現,歐洲人紛紛來遠東發展貿易並傳教,直到日本鎖國、1723年雍正禁教之後,東亞才逐漸的封閉起來。在亚洲北方的北亚和东欧,隨著金帐汗国的瓦解,莫斯科大公国兴起,之后在伊凡三世时代于1478年占领了诺夫哥罗德共和国,1480年打败了金帐汗国(1219—1502年)而摆脱了蒙古人的枷锁,并在1502年使金帐汗国灭亡。之后的留里克王朝在伊凡四世时代于1547年自称沙皇并灭掉了蒙古人的喀山和西伯利亚等汗国。罗曼诺夫王朝的沙皇俄国逐漸循陸路扩大疆域,其探索队于1620年代到了叶尼塞河;1643年到黑龙江流域而与清朝冲突,之后在1689年签署中俄《尼布楚条约》。之后沙皇俄国于1733年在阿拉斯加成立了俄属北美总督区,并不断占领中亚;这个帝国直到20世纪初期的二月革命才结束。 地理 亚洲地域十分辽阔,北部深入北极圈内,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边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相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亞洲總面積约为4381萬589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一大洲。 地形 从总体上看,亚洲地形有三大特征< ref>: 一是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总面积的3 4,其中有1 3的地区海拔在1000米以上。全洲平均海拔约950米,是除南极洲外世界上地势最高的大洲。 二是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亚洲既有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山脉和山峰,又有世界上著名的平原和洼地。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称,平均海拔4500米;世界上最高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西西伯利亚平原东西宽1500千米,南北长2300千米,大部分地面海拔在100米以上;世界最低的洼地死海,水面又低于地中海海面400米。亚洲不仅陆上起伏极端,且大陆东缘的弧形列岛与太平洋的海底部分也同样表现出起伏极端,列岛上的山脉与极深的海沟伴生。亚洲最高峰与邻近海域最深海沟高低相差约20千米。 三是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全洲大至以帕米尔高原为中心,一系列高大山脉向四方辐射伸延到大陆边缘。在山地、高原的外侧分布着面积广大的平原,且多分布在大陆周围,主要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等。许多平原土壤肥沃,农业发达,人口密集。 發生於第三紀的造山運動對亞洲地形影響深遠。其中歐亞板塊和太平洋板塊衝撞,將接觸帶上的地殼,推擠成歐亞大陸東側外海的東亞島弧,並使其成為全世界地震火山最多的地區。而歐亞大陸板塊受到印度板塊的推擠,形成整群的新褶曲山地極高聳的青藏高原。主要山脈成東西走向,山地高聳、地形崎嶇,而且連結成串,成為亞洲南北往來的障礙。而山地夾雜高原和盆地,這些地方也是大河的發源地。亞洲北部的西伯利亞為結晶性古老地塊,蘊有豐富金屬礦,地形也相對平坦。其中西亞的地形以高原為主,中間夾著由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所沖積的美索不達米亞。 氣候 亚洲主要特征是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典型和大陆性显著。地跨寒、温、热三带,地形又复杂多样气候使得除温带海洋性气候外,世界上的各种气候在亚洲都有分布。东亚东南半部是湿润的温带和亚热带季风区,东南亚和南亚是湿润的热带季风区,中亚、西亚和东亚内陆为干旱地区。 亚洲各地气温差别显著。赤道附近的马来群岛,长年如夏,年平均气温在26℃左右。而在俄罗斯西伯利亚东部,一年中有7个月的平均气温都在0℃以下,更曾在其东北部小镇奥伊米亚康测到-71℃的低温记录,是北半球的寒极。 气候的显著差异同时导致了亚洲各处降水量的巨大差异。中亞的沙漠地區年降雨不足100毫米,而在南亞,迎風坡降水量可達3000毫米,最高記錄甚至達到了22860毫米。太平洋中發生的颱風襲擊亞洲東部沿岸也会带来充沛降雨。 水文 亚洲的大江大河很多,其河网分布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河流多发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顺着地势呈放射状向四周流淌;二是内流区面积广大,如中部的锡尔河和阿姆河均流入咸海,其中阿姆河全長2540公里,是亞洲最長的內流河。 多数發源自中部山地的河流都最终注入太平洋、印度洋或北冰洋。其中長4000公里以上的河川有7條,最長的河流是長江,其次是以額爾齊斯河為源的勒拿河。 位于亚洲西部的裏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泊,貝加爾湖则是亞洲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世界最深、最古的湖泊,湖底最深處位於海平面以下1295米。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黃河、印度河流域都是人類最早的文明發源地。恆河是印度教和佛教的聖河。湄公河是一條重要的國際性河流,流域國家包括中國、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和越南。 自然资源 亚洲的自然资源比较丰富。 亚洲的矿物种类多、储量大,主要有石油、煤、铁、锡、钨、锑、铜、铅、锌、锰、镍、钼、镁、铬、金、银、岩盐、硫磺、宝石等。石油、镁、铁、锡等的储量均居各洲首位,其中锡矿储量更占世界总储量60%以上。 亚洲的森林总面积约占世界森林总面积的13%,俄罗斯亚洲部分、中国的东北、朝鲜的北部,是世界上分布广阔的针叶林地区,蓄积量丰富,珍贵用材树种很多。中国的华南、西南,日本山地的南坡,喜马拉雅山南坡植物特别丰富,除普通阔叶树种外,还有棕榈、蒲葵、杉属、水杉属等。东南亚的热带森林在世界森林中占重要地位,以恒定、丰富的植物群落著称。其主要树种是龙脑香科,还有树状蕨纲、银杏、苏铁等活化石。 亚洲的水力资源也比较丰富。可开发的水力资源年发电量可达26000亿度,占世界可开发水力资源量的27%。 主要地理事物 亞洲各地理區的地形差異頗大,山地、高原和丘陵占75%左右,而平原約為25%。 主要山脈:喜馬拉雅山脈、高加索山脈、天山山脈、興都庫什山脈、烏拉山脈、日本阿尔卑斯山脈、长白山脈、安南山脈 主要平原:恆河平原、印度河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東西伯利亞高原、中西伯利亞高原、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東北平原 、華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图兰平原 主要盆地:四川盆地、费尔干纳盆地、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 主要丘陵:江南丘陵 主要高原:青藏高原、伊朗高原、德干高原、安那托利亞高原、蒙古高原、帕米爾高原 政治 亞洲國家的政體非常複雜,幾乎包括了現在世界上所有形式的政府結構,也是目前世界熱點地區。 區域合作 區域合作在亞洲正在方興未艾,現在區域合作最有希望的地方是東南亞,東南亞國家聯盟有10成員國:汶萊、柬埔寨、印度尼西亞、寮國、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和越南。總面積約450萬平方公里,人口約512億。還有一個觀察員國:巴布亞新幾內亞。東盟國家開動了和中國、日本、韓國三個東亞國家的對話機制,並已於2010年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目前中國已經和泰國先期啟動水果蔬菜零關稅機制。 南亞國家也在加緊準備成立區域合作的組織,巴基斯坦和印度的關係出現緩和跡象。 海灣國家也有設立區域合作的組織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有6個成員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巴林、卡塔爾和阿曼。預定於2010年發行統一貨幣,此貨幣的中央銀行設在沙烏地阿拉伯首都利雅得,但阿曼和阿聯已宣佈不採用這個共同貨幣。 1996年成立的亞歐會議每兩年舉行一次首腦會議和外長會議,加強了亞洲國家和歐盟國家之間的對話機制,目前已經發展到39個成員國,占世界總人口的49%,成員國的國內生產總值超過全世界的一半以上。 東亞共同體為模仿二戰後歐洲成立的歐共體(現為歐盟)所成立的東亞區聯盟。 熱點地區 目前絕大部分國際關注的熱點也在亞洲: 一线热点: 伊斯兰国 伊拉克战争 叙利亚内战 阿富汗战争 伊朗核问题 二线热点: 中日关系 克什米尔 朝鲜半岛局势 朝鲜核问题 臺海問題 以巴冲突 巴基斯坦动乱 车臣战争 三线热点: 中印关系 南海问题 中国政治 日韓關係 金三角 金新月 库尔德 东突 藏独 台灣獨立 驻日美军 亞洲主要地理分區 亞洲在地理上習慣被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東亞 東亞,是亞洲東部的國家和地區的統稱。但從地理範圍上看,也有狹義與廣義之分。 狹義上來說,東亞包括 (\) 東北亞: 東北亞是東亞的一部分。 ; ; ; ; ; 東南亞: 東南亞是東亞的一部分包括中南半島以及在南中國海和太平洋裡的島嶼(統稱南洋群島)。它包含以下國家: 中南半島:、、、、 南洋群島:、、、、 两者皆是: 南亞 南亞是指印度半島以及印度洋一帶的國家及地區。 印度次大陆: 、、、、 印度洋群岛: 、 西亞 中亞 有时包括: 北亞 亞洲國家與地區列表 備註: 1中華民國目前實際統治範圍包括臺灣、澎湖、金門、馬祖、東沙群島、南沙群島與釣魚臺,請參看臺灣問題與臺海現狀。 2巴勒斯坦由於巴以衝突,至今為止沒有確定的邊界。 3土耳其傳統上認為是一個歐洲國家,其絕大部分地區屬於亞洲,-{只}-有博斯普魯斯海峽、馬爾馬拉海和達達尼爾海峽以西的3%國土,比如伊斯坦布爾,才是位於歐洲大陸的。 4俄羅斯的大部分國土位於亞洲,即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高加索山脈以東地區,但是傳統上認為屬於歐洲的。 5其中俄羅斯和土耳其的歐洲部分不能被計入亞洲總面積內,所以這個數據大於實際亞洲總面積。 6克什米爾地區存在多個國家之間的領土爭端問題。中印邊界東段也存在領土糾紛,上面地圖標示的是印度方面的要求,中國方面認為喜馬拉雅山南坡屬於中國固有領土。 7哈薩克斯坦地跨亞歐兩洲,其烏拉爾河以西屬於歐洲,因與俄羅斯和白俄羅斯加強一體化,也被認為是東歐國家。 < small> 亞洲人口 亞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最稠密的大洲,2000年总人口达3672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60%,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80人。 亚洲现有1000多个民族,约占世界民族总数的一半。主要民族都屬於黃種人和白種人,民族繁多,大約包括大部份語系的語言。 目前,東亞的人口增長率已經下降到1%以下,但東南亞、南亞和西亞的人口增長率仍然很高,平均增長率為25-35%。 亞洲的主要民族包括: 漢藏語系各民族,主要分佈在大中華地區、緬甸、不丹、老挝、柬埔寨、越南、泰国、尼泊尔、錫金和印度的阿薩姆邦。 阿爾泰語系各民族,主要分佈在土耳其、前蘇聯中亞各國、蒙古、阿富汗部份地區、俄羅斯亞洲部份和中國西部、北部。部分學者認為日語與朝鮮語亦屬阿爾泰語系。 亚非語系各民族,主要分佈在西亞各阿拉伯國家。 印歐語系各民族,主要分佈在印度、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和俄羅斯東部沿海。 壯侗語系各民族,主要分佈在泰國、寮國、越南及其周邊。 南島語系各民族,主要分佈在印度尼西亞諸島嶼、馬來西亞、菲律賓和台灣山地。 南亞語系各民族,主要分佈在柬埔寨、越南內部山區和印度中部。 達羅毗荼語系各民族,主要分佈在印度南部沿海各邦和巴基斯坦北部。 亞洲經濟 在古代,亞洲一直是世界經濟的中心,当时世界上主要大国,如中國、印度、阿拉伯、波斯伊朗都位於亞洲。亞洲的農牧業可以維繫世界大部分人口的生計。歐洲的最大帝國羅馬帝國的主要糧食產地也位於亞洲。 18世紀工業革命後,歐洲資本主義興起,帝國主義政策將世界其他地方都作為殖民擴張和掠奪的目標,亞洲、美洲、非洲和澳洲大部成為歐洲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除了澳洲和北美由於當地原住民幾乎全被消滅,成為歐洲人的天下。其他亞洲、拉丁美洲和非洲即使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逐漸獨立,經濟也處於十分落後的局面。但在20世紀後半葉,亞洲是這些原殖民地中最先崛起的地方。日本首先躋身於世界列強之中,隨後起飛的亞洲四小龍(韓國、臺灣、香港和新加坡)也於二十世紀末葉成為已開發國家或地区,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經濟的飛速發展使其成為世界注目的地方。 亞洲資源豐富,主要產油國家都位於亞洲,包括海灣國家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聯合酋長國、伊拉克、科威特、也門和伊朗,此外印度尼西亞、中國大陆和俄羅斯的亞洲部分也是主要出產石油的地區。中國大陆和俄羅斯的亞洲部分是世界上煤的蘊藏量最高的地區。東南亞是世界硬質木材的主要供應地,也是旅遊資源豐富的地區。世界鑽石產區除了南非以外,就-{只}-有印度和俄羅斯的亞洲部分是重要的產區。亞洲還包括幾乎所有具有經濟價值的礦物資源。 亞洲文化 由於亞洲地域廣大,民族眾多,文化的多樣性很強,差異很大,幾乎沒有統一的「亞洲文化」。 世界三大宗教都诞生在亚洲。在古希腊衰败后、18世紀工業革命開始之前,由於世界的經濟重心在亞洲,所以大部分人類的技術成就都產生於亞洲。 早在公元前3000年,亞洲人已經發明了燒製陶器和冶煉礦石,亞洲的蘇美爾人首先發明了文字和系統的灌溉工程,中亞的遊牧民族發明了馬鞍、弓箭和車輪,中國人發明了瓷器、火藥、指南針、造紙術和雕版印刷,並最早種植稻穀。印度人和阿拉伯人發明了十進位計算技術。亞洲各種地方性的醫藥技術即使今天也非常有效,還在很多地區使用。 目前西方和東方的許多樂器是有同一起源的,所以非常相似,如小提琴和二胡,吉他和琵琶,雙簧管和嗩吶,幾乎相同的東西方笛子。其實這些樂器多數都是起源於中東地區。 亞洲旅游 旅遊業發達的亞洲國家主要集中在東南亞,每年外國遊客到訪人數(含同一名遊客重復遊覽某個國家的次數)前十位的亞洲國家依次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含港澳)、土耳其、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沙特阿拉伯(含朝覲者)、日本、大韓民國(南韓)、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印度尼西亞。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参见 亞洲運動會 亚太基金会 亨利縣 Henry County Ohio是美國俄亥俄州西北部的一個縣。面積1088平方公里。根據美國2000年人口普查,共有人口29210人。縣治拿破崙 Napoleon。 成立於1820年2月12日。縣名紀念美國開國元勳、美國獨立後首任維吉尼亞州州長派屈克·亨利 Patrick Henry。 參考文獻 外部链接 以色列()全名「以色列國」(,羅馬化:,;,羅馬化:;阿拉米語:),位在於地中海的東南岸,北靠黎巴嫩,東臨敘利亞和約旦,西南邊境與埃及接壤,是地處西亞黎凡特地區的一個中東國家< ref>。 以色列在1948年宣布獨立建國,2014年1月人口已超過813萬,主要是來自於猶太人族群,犹太人611万人,也是世界上唯一以猶太人為主體的國家。 现设五个行政区:特拉维夫区、海法区、中央区、北部区、南部区。另外,阿拉伯人居住地被划分为猶太-撒马利亚和加沙地带地区(面积6242 km²),现交予巴勒斯坦国自治政府管理,但以色列對空域仍有控制權。 名字由來 以色列一词为希伯来语,意思为与神角力者,是以撒的次子雅各與天使摔跤後,被神賜名為以色列,作為以色列十二支派的始祖。記載在《創世紀33章:18-20節》。 首都爭議 1980年,屬利庫德集團的以色列總理梅納赫姆·貝京不顧聯合國安理會476號決議與國際法的約束,一方面堅持以色列軍隊佔有東耶路撒冷,另一方面在以色列國會上通過「耶路撒冷法」,宣佈(包含西耶路撒冷之下的)聯合的耶路撒冷整體為「永恆的首都」,而此舉則引發了周遭阿拉伯世界的強烈反對。 在隨後進行的联合国安理会478号决议中,聯合國通過裁決(14對0,美國棄權),認爲該法律條文爲空白無效,並於同期聯合國大會中通過表態(143對1,以色列反對,包括美國在内的4票棄權),指責以色列政府對東耶路撒冷的佔領行為。 由於世界各國之大使館或代表處大多設立於特拉維夫,所以阿拉伯國家僅承認「特拉維夫」為以色列首都,而國際上的普遍認知以及新聞處理也傾向於此。然而,亦有部份國家或地區選擇認定其首都為「耶路撒冷」的情況,如中華民國和美國等< ref>。 歷史 歷史根源 以色列最初是指一个民族而非地名,可查最早的记载出现在西元前1211年。从西元前1050年开始,一系列的犹太人王朝在这一地区存在了414年。 经历过亚述、巴比伦、波斯、希腊、罗马、拜占廷等古国的统治,犹太人在这一地区逐渐衰落并遭驱逐。尤其是在132年的一次大规模起义失败后,罗马帝国将犹太人驱逐出这一地区,将地名改为叙利亚-巴勒斯坦。< ref>雖然如此,千年來小部分猶太人一直留在巴勒斯坦,但主要的猶太人口從以色列南部移至了北部、或其他大陸。猶太教最重要的兩本經籍《密西拿》和《塔木德》經也是在這段時期寫成。西元638年,穆斯林从拜占廷帝国夺取了该地区的控制权,之后數千年数个穆斯林国家统治过这个地区;包括了烏邁耶王朝、阿拔斯王朝,以及花剌子模和蒙古,在1260年至1516年間由馬木魯克統治,接著在1517年成為奥斯曼帝国一個省份。 锡安主义和犹太人回归 數個世紀以來,諸多流亡海外的猶太人一直試圖返回以色列。18世紀便有數波小型的回歸潮,從數百到上千人不等。在1878年,佩塔提克瓦出現了第一個大型的猶太人農場殖民區。第一次大規模的回归浪潮則始于1881年,散居在世界其他地区的犹太人來到巴勒斯坦。犹太人从奥斯曼帝国和阿拉伯人手中购买土地并且定居。随着犹太居民的增多,他们与阿拉伯人之间的關係也日趋紧张。 1896年,基於猶太人在東歐受種種迫害,維也納記者和劇作家西奥多·赫茨尔发起锡安主义运动(又称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号召全世界犹太人回归故土,恢复本民族的生活方式。1897年8月29日在瑞士巴塞尔,他召集了第一届世界锡安主义大会,大会决议建立一个得到公众承认的、有法律保障的家园(或国家)。犹太国民基金和巴勒斯坦土地开发公司等相应机构成立,帮助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向巴勒斯坦移民。 锡安主义运动的发展推动了第二次回归浪潮(1904-1914年),约有四万名犹太人返回定居。1917年,英国外长贝尔福发表《贝尔福宣言》:英王陛下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的民族家园(Jewish national home),并将尽最大努力促其实现。1920年,国际联盟委托英国管辖巴勒斯坦。1922年英国将托管地划分为两部分:东部(现约旦)为阿拉伯人居住地,西部为犹太居民区。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犹太人掀起了第三和第四次回归浪潮,也就導致與當地的阿拉伯人爆發衝突。泛阿拉伯主義者,如阿敏‧阿‧侯賽因Haj Amin al-Husseini,在1920年鼓吹一場巴勒斯坦暴動,接著在1936年-1939年又有數場暴動發生。對此英國在1939年頒布了一份白皮書,規定39年后的5年內猶太人可再移民75000人,此后不再接受猶太移民。這份白皮書被許多猶太人和錫安主義者視為是對猶太人的背叛,並且認為那違背了贝尔福宣言。阿拉伯人也並沒有就此平息,他們希望完全停止猶太人的移民。 1933年,纳粹党在德国执政,掀起第五次犹太人回归浪潮。1940年,犹太人已占当地居民总数的30%。后来在欧洲发生的猶太人最終解決方案,进一步推动了犹太人回归。1944至1948年之间,約20万犹太人通过各种途径辗转来到巴勒斯坦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巴勒斯坦地区已经有60万犹太居民< ref>。 复国 1947年,鑑於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之间的暴力冲突不断升级,批評聲浪增加,英国政府决定从巴勒斯坦托管者的身分切割< ref>。猶太人的移民數量自從19世紀末以來一直穩定增長,受到二戰中的猶太人大屠殺影響,猶太人復國的理念也獲得越來越多的國際支持。联合国成立了巴勒斯坦专门委员会,1947年11月联合国大会表决了《1947年联合国分治方案》,33国赞成(包括美国和苏联),13国反对,10国弃权,通过决议:将巴勒斯坦地区再分为两个国家(上巴勒斯坦領區77%給予阿拉伯人,成為今天的約旦),猶太人與阿拉伯人分別擁有大約55%和45%的領土,耶路撒冷被置于联合国的管理之下,以期避免冲突。分治方案在已开发领土上大致采取照顾传统聚居点、按人口比例均分的原则,但考虑到未来大量犹太难民的迁入,将南部人烟稀少的內蓋夫(Negev)沙漠划入犹太国,故犹太人以相对少的人口佔據了较多的领土。 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通过分治方案的当日,大卫·本-古理安接受了该方案,但阿拉伯国家联盟不接受,於是阿盟国家對以色列展開為期三天的軍事行動,緊接著猶太人組織的民兵部隊展開還擊,這些戰鬥很快便蔓延为大规模的冲突,继而引发了1948年的第一次中東戰爭< ref>。 1948年5月14日,在英国的託管期结束前一天的子夜,以色列国正式宣布成立。以色列在1949年5月11日被承認為聯合國的成員國。 1948年戰爭 在以色列建國之後,埃及、伊拉克、約旦、敘利亞、以及黎巴嫩向以色列宣戰,開始了第一次中東戰爭。北邊的敘利亞、黎巴嫩和伊拉克軍隊都在接近邊界的地方被阻擋下來,來自東面的約旦軍隊則攻下耶路撒冷的東部,並且對城市的西部展開攻擊。不過藉由美國的軍事援助,猶太人民兵部隊阻擋了約旦軍隊,而地下的國民軍組織部隊(Irgun)也阻止了來自南方的埃及軍隊。從6月開始,聯合國宣佈了一個月的停火令,在這段期間裡以色列國防軍正式成立。在數個月的戰鬥後,雙方在1949年達成一則停火協議並劃清暫時的邊界,這條邊界線被稱為「綠線」(Green Line)。以色列在約旦河的西方侵占了額外的235%的管轄領域< ref>,約旦則佔有東耶路撒冷、以色列南部一塊山地區域和撒馬利亞,後來那裡被稱為西岸地區。埃及在沿海地區佔有一小塊的土地,後來被稱為加薩走廊。 大量的阿拉伯人在衝突中逃離「猶太國家」,阿拉伯人將此次流亡稱為「大災難」(),估計有400000至900000名阿拉伯人流亡,後來稱為巴勒斯坦難民,聯合國估計有711000人< ref>,獨立戰爭結束後,以色列不許這些巴勒斯坦難民重返千年來的家園,但承認留守的阿拉伯人擁有以色列國籍。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的軍事衝突、以及巴勒斯坦難民的問題一直持續至今。隨著1948年的戰爭,西岸地區和加薩走廊的猶太人口開始遷入以色列,大量來自阿拉伯國家的猶太難民使得以色列的人口遽增了兩倍。在接下來幾年裡將近850000名瑟法底猶太人移民,其中約有600000人遷移至以色列,其他的人則移民至歐洲和美國。 1950年代和1960年代 在1954年至1955年間,擔任以色列總理的摩西·夏里特(Moshe Sharett)試圖轟炸埃及未遂而爆發醜聞,造成以色列在政治上蒙羞。埃及在1956年國有化了蘇伊士運河,英國和法國對此相當不滿。以色列在遭到一連串阿拉伯地下民兵部隊的襲擊後,秘密地與英法兩國結盟,並且對埃及宣戰。在蘇伊士運河危機後,三個國家遭到聯合國的譴責,以色列被迫從西奈半島撤軍。 在1955年,大衛·本-古理安再次成為以色列總理,直到1963年才辭職。在古理安辭職後,列維·艾希科爾(Levi Eshkol)繼任總理。 在1961年,納粹的領導人阿道夫·艾希曼在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遭到以色列情報特務局(俗稱摩薩德,Mossad)情報局人員綁架並送回以色列,被接受審判。艾希曼成為以色列歷史上唯一遭到法庭判處死刑的罪犯。 在政治舞台上,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的關係在1967年5月再趨緊張。敘利亞、約旦、和埃及透露了開戰的意圖,埃及隨即驅逐了在加薩走廊的聯合國維和部隊。埃及違反了之前订立的條約、並且封鎖了以色列戰略要地堤藍海峽,接著又在接壤以色列的邊界部署大量戰車和戰機。以色列於是以埃及挑釁為由,在6月5日對埃及展開軍事攻擊。在這場六日戰爭中,以色列擊敗了所有阿拉伯鄰國的軍隊。以色列一口氣掠奪了整個西岸地區、加薩走廊、西奈半島、和戈蘭高地,1949年劃定的綠線則成以色列管轄國內領土和佔領區域的行政分界線。在簽訂大衛營和約後,以色列才將西奈半島還給了埃及。 而在戰爭中,以色列空軍誤炸了一艘美軍的情報船自由號(USS Liberty),造成34名美軍死亡。因彼此的軍事利益交換,美國和以色列認定是一場誤擊意外,因自由號辨識困難而造成。 1969年,以色列的第一位女總理梅厄夫人當選。 1970年代 1968年至1972年這段期間被稱為消耗戰爭(War of Attrition),以色列和敘利亞、埃及間的邊界頻繁爆發許多小規模的衝突。除此之外,在1970年代早期,巴勒斯坦武裝部隊對以色列和各國的猶太人展開了規模空前的恐怖攻擊,在1972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中爆發了慕尼黑慘案,巴勒斯坦的武裝民兵挾持以色列的代表團成員作為人質,最後所有人質皆遭殺害。以色列對此展開了報復性的「天譴行動」(Operation Wrath of God),由一批以色列情報特務局(俗稱摩薩德)的特工在世界各地行刺那些籌劃慕尼黑慘案的幕後兇手。 最後,在1973年10月6日,正值猶太教的贖罪節那天,埃及和敘利亞對以色列發起了突襲攻勢。儘管阿拉伯國家在戰爭初期成功打擊了準備不足的以色列軍隊,埃及和敘利亞最終仍被以色列擊退。戰後的幾年局勢變的較為平靜,以色列和埃及終於得以達成和平協議。 在1974年,伊扎克·拉賓繼承梅厄夫人成為第五任總理。1977年的國會選舉成為以色列政治歷史上的主要轉捩點,從1948年來一直支配以色列政壇的工黨遭到梅納赫姆·貝京領導的利库德集團擊敗,這次選舉在以色列還被稱為是一場「革命」。工黨結束長達三十年的執政,而右翼黨派從此在以色列國會取得多數地位。 接著,在當年的11月,埃及總統沙達特史無前例的拜訪了以色列,在以色列國會演講,這是以色列建國以來第一次獲得阿拉伯國家的承認。以色列軍隊的後備軍官也組成和平運動以支持這次和談。在沙達特拜訪之後,兩國和平談判後簽下了大衛營和約。在1979年3月,貝京和沙達特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達成以色列-埃及和平條約。隨著條約的簽訂,以色列逐漸從西奈半島撤軍,並且撤離了自從1970年代開始在那裡建立的移民區。以色列也同意依據1949年劃定的綠線讓巴勒斯坦暫時獲得自治權。 1980年代 在1981年6月7日,以色列空軍轟炸伊拉克在奧西拉克(Osirak)建立的核子反應爐,阻止伊拉克製造核武器的企圖,這次任務又被稱為巴比倫行動。 在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發動攻勢,捲入1975年開始的黎巴嫩內戰。以色列的開戰理由為保護以色列在北方的殖民區。在建立四十公里的障礙區後,以色列國防軍繼續前進,攻下首都貝魯特。之後在以色列國防軍的默許下,黎巴嫩長槍黨策劃貝魯特難民營大屠殺,在數日內殺害千名以上的伊斯蘭教徒,亦拍成電影與巴席爾跳華爾滋。以色列軍隊將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逐出了黎巴嫩,迫使巴解轉移基地至突尼斯。由於無法承擔戰爭帶來的壓力,總理貝京在1983年辭職,由伊扎克·沙米爾(Yitzhak Shamir)繼任。以色列最後在1986年撤出大部分在黎巴嫩的軍隊,邊界的緩衝地帶則一直被維持著,直到2000年以色列撤軍完畢。 在1980年代裡,原本由伊扎克·沙米爾領導的右派政府被左派的希蒙·佩雷斯取代。佩雷斯從1984年開始擔任总理,但在1986年又被沙米爾取代,沙米爾達成一個政黨聯盟的協議。在1987年爆發的巴勒斯坦大起義引燃佔領區域的一連串行動,事後沙米爾再次於1988年的選舉中連任總理職位。 1990年代 在波斯灣戰爭中,雖然以色列不是反伊拉克的聯盟國之一、也沒有實際參與伊拉克戰事,以色列仍遭到39枚飛毛腿飛彈擊中。 在1990年代早期,隨著蘇聯解體,大量猶太人開始移民至以色列,依據以色列的回歸法,這些人在抵達以色列時便能取得以色列公民權。大約有380000人在1990-1991年抵達以色列。雖然以色列大眾最初相當支持回歸法,新移民造成的許多問題被工黨作為選戰中的把柄,批評執政的聯合黨沒有解決他們的工作和住房問題。結果在1992年的選舉中,新移民們大量投票給工黨,使得左派再次抬頭。 在選舉之後,伊扎克·拉賓再次成為了總理。在選舉中工黨曾經承諾將會大力改善以色列的國內治安和與阿拉伯國家的關係。到了1993年底,以色列政府拋棄了1991年的馬德里協議框架,改與巴解簽訂奧斯陸協議。在1994年,約旦成為繼埃及之後第二個承諾與以色列和平共處的阿拉伯國家。 最初以色列大眾廣泛支持奧斯陸協議,然而在協議簽訂之後以色列仍然持續遭到哈馬斯武裝團體的頻繁攻擊,協議受到的支持也開始大量減少。在1995年11月4日,拉賓遭到一名極端的以色列民族主義者刺殺。 由於拉賓的遇刺,大眾對於奧斯陸協議的觀感也稍有好轉,大為提升了希蒙·佩雷斯的支持度。不過,新的一波自殺炸彈攻勢加上阿拉法特讚美炸彈客的聲明,使得公眾輿論再次扭轉,佩雷斯在1996年5月以微弱差距輸給了聯合黨的本雅明·內塔尼亞胡。 雖然內塔尼亞胡被視為是奧斯陸協議的堅定反對者,他仍然決定從希伯崙(Hebron)撤軍,並且簽下了懷伊備忘錄(Wye River Memorandum),給予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更大的自治權力。在內塔尼亞胡任內巴勒斯坦團體對以色列平民的襲擊活動大為減少,然而他的聯合政府仍然在1999年垮台。在1999年選舉中工黨的埃胡德·巴拉克以大幅票數差距擊敗內塔尼亞胡而繼任總理。 2000年代 巴拉克在2000年決定單邊從黎巴嫩撤軍,這次撤軍也是為了阻撓真主黨對以色列的攻擊,迫使他們不得不跨越以色列邊界才能發動攻擊。巴拉克和亞西爾·阿拉法特曾在美國總統比爾·柯林頓的斡旋下於2000年在大衛營協商,然而協商最後失敗了,亞西爾·阿拉法特提出的條件是一個由73%西岸地區和100%加薩走廊組成的巴勒斯坦國家,並且在10至25年時間內將西岸地區的巴勒斯坦領域擴展至90%(排除耶路撒冷郊區則是94%),但巴拉克拒絕這個提議。 在談判破裂後,巴勒斯坦開始了第二次的暴動,被稱為阿克薩群眾起義,開始的時間就發生在以色列反對派領袖阿里埃勒·沙龙訪問耶路撒冷聖殿山(Temple Mount)之後不久。協商的失敗以及新戰爭的爆發使得許多以色列人對巴拉克政府感到失望,並且也使和平協議的支持度大減。 在一場總理的特別選舉後,沙龙在2001年3月成為了新總理,稍後又在2003年的選舉中成功連任。然而,鷹派的沙龙政府開始從加薩走廊單邊撤軍,這次撤軍在2005年8月至9月間實行完成,沙龙的決定遭到黨內的強烈不滿,他其後退出利庫德集團,另組前進黨,並提前大選。內塔尼亞胡其後重奪黨的領導權。 以色列也在西岸地區建立了圍牆,表面的目的是為了保護以色列免遭武裝巴勒斯坦團體的攻擊。事實上長達681公里的圍牆及其緩衝地區侵占95%的西岸地區面積,使得巴勒斯坦居民的經濟狀況遭遇困難。 在夏隆嚴重中風之後,總理權力轉移給了艾胡德·奧爾默特。在2006年4月14日,在前進黨贏得了大選後,奧爾默特當選為以色列總理。奧爾默特的前進黨也在2006年的選舉中贏得了第一大黨席位。 在2006年6月28日,哈马斯的民兵部隊從加薩走廊挖地道潛入以色列境內攻擊以色列國防軍的據點,俘虜了一名以色列士兵并且殺害了其他兩名。以色列以此為藉口展開了報復性的夏雨行動,大量轟炸黎巴嫩唯一的國際機場貝魯特-拉菲克·哈里里國際機場以及其他橋樑、道路、以及發電站等民用設施,以色列也派軍佔領此地區。並且辯稱此行動與伊斯蘭份子無關。 2006年6月13日爆發的以黎衝突發生在以色列北部和黎巴嫩地區,主要是介於真主黨和以色列之間的衝突。衝突始於真主黨之前在一次跨越邊界的軍事行動中殺害了八名以色列士兵並且俘虜其他兩名,以色列以此認為黎巴嫩政府必須對這次攻擊負起責任,因此從海上和空中對黎巴嫩展開轟炸,並且進軍黎巴嫩南部。真主黨繼續使用火箭攻擊以色列北部,並且以游擊隊的打帶跑戰術襲擊以色列軍隊。最後以色列在2006年8月14日達成一則停火令。這場衝突以色列殺害了一千名黎巴嫩平民,也對黎巴嫩城市的基礎建設造成了龐大損害< ref>。 2008年12月19日,哈馬斯與以色列簽署的停火協議到期,哈馬斯向以色列境內發射大約百枚火箭彈和迫擊彈,以色列藉此發動反擊,從12月27日開始對加薩走廊實行空中軍事攻擊,造成至少228人死亡和約780人受傷,加薩战争爆发。2009年1月3日,以軍開始從地面侵略。此外,以軍在攻擊中使用了被聯合國禁止的白磷彈,并因此遭到各方相當的抗議,以軍才在2010年2月1日承認曾使用白磷彈。经过连续20多天对加沙的进攻后,以色列总理奥尔默特17日晚宣布,以军将于当地时间18日凌晨2时(北京时间18日8时)开始在加沙地带实施单边停火。据悉,以国防军已经得到命令,在实施单边停火期间,将仅对针对以方城镇的火箭弹袭击和针对以军的攻击火力进行还击。以军强调说,将对敌方任何攻击行为予以强力回应。哈马斯一名发言人当晚表示,哈马斯将继续抵抗,直到以军撤出加沙。他说,以色列应该停止侵略并完全撤出加沙,开放口岸,解除封锁。 以色列自向加沙地带发动大规模侵略以来,已造成超过913名巴勒斯坦人死亡,超过5300人受伤。相較下,以色列方面只有13人死亡,120受傷。埃及方面一直努力调解以色列和哈马斯实现停火,并提出三点停火倡议,包括巴以双方立刻实现一定期限的停火,然后开始长期停火条件谈判。 2009年以色列國會選舉,內塔尼亞胡領導的利庫德集團及其他右翼宗教政黨取得多數,組建聯合政府,內塔尼亞胡再次出任總理。 2010年代 2012年11月14日以色列擊斃策划2007年加薩之戰、綁架以色列士兵吉拉德等事件的加薩地區哈瑪斯軍事首領艾哈邁德·賈巴里,同時召集7萬5千名後備軍人展開雲柱行動,直到11月21日停止行動。11月23日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在美國埃及調停下,暫時達成停火協定 < ref>< ref>。 2013年以色列國會選舉,內塔尼亞胡成功連任總理,成為以色列建國以來任期第二長的總理。 2014年6月,以色列3名青年疑遭伊斯蘭組織「哈馬斯」綁架殺害,事隔不到1天,1名巴勒斯坦青年遭人拖入車中殺害棄屍,巴勒斯坦懷疑是以色列的報復行動。這場「青年之死」成了引爆以色列與哈馬斯衝突的導火線。7月8日,以色列國防部隊發動了保護邊緣行動,導致加薩地區的巴勒斯坦平民死傷慘重,引發國際關注。 地理 位置 以色列北靠黎巴嫩、東瀕敘利亞和約旦、西南邊則是埃及。以色列西邊有著與地中海相連的海岸線、在南邊則有埃拉特的海灣(又被稱為亞喀巴灣)。 版图 巴勒斯坦地区1947年分治前面积为27090km²,1967年战争前以色列面积为20770km²,现实际管辖面积为22072km²,包括戈兰高地、约旦河部分地区。现巴勒斯坦国自治面积2500km²,为加沙地带和约旦河部分地区。 在1967年的六日戰爭中,以色列攻克了約旦王國的約旦河西岸地區、敘利亞的戈蘭高地、和埃及的加薩走廊(當時被埃及佔領)與西奈半島。以色列在1982年從西奈半島撤出了所有的駐軍和殖民地,並在2005年9月12日完全撤出了加薩走廊,不過西岸地區和加薩走廊的歸屬問題目前仍未解決。自從1967年以來耶路撒冷東部一直在以色列司法、行政管轄範圍之內< ref>,戈蘭高地自從1981年以來也屬以色列管轄,雖然它們都不屬以色列的正式領土。 以色列國的控制範圍,若去除所有以色列在1967年掠奪的領土,總計為20777平方公里(1%水面積)。而若加上以色列民法管轄範圍內的領域,包括耶路撒冷東部和戈蘭高地在內,則是22145平方公里,水面積不到1%。而全部由以色列控制的領土,包括軍事佔領和巴勒斯坦政府自治的西岸地區,則是28023平方公里。 地形 以色列可以分為四個不同的區域:海岸平原、中部丘陵、(即大裂谷延伸部份< ref>)、以及內蓋夫沙漠。地中海沿岸的海岸平原從北部的黎巴嫩邊界一直延伸至南部的加薩,該地區土壤肥沃而潮濕,是農業和水果栽種的重要地帶。海岸平原的東部是中央的高原地帶,高原地帶的北邊是加利利山脈的山丘,更南邊的地區是由許多小型而肥沃的溪谷地區所組成的撒馬利亞山脈;再往南則是荒蕪的猶太山地()。中央高原地帶的東部是約旦大裂谷,屬於長達6500公里的東非大裂谷的一部份。在以色列境內的裂谷是由約旦河、加利利海、以及死海所構成。內蓋夫沙漠由大約12000平方公里的沙漠組成,佔據了以色列的一半土地面積,在地理上內蓋夫沙漠是屬於西奈半島的延伸。 氣候 以色列主要為地中海型氣候,特徵為漫長而又炎熱、少雨的夏季,以及相對較為短暫而又涼爽、多雨的冬季。以色列的氣候是由鄰近的亞熱帶撒哈拉和阿拉伯沙漠地帶、與地中海東部沿岸的亞熱帶溼熱空氣所共同影響的,空間差異較大,會因為各地高度、緯度、以及與地中海的距離而變化。 一月是最冷的月份,平均的氣溫從6 °C至15 °C(43 °F至59 °F)不等,七月和八月則是最熱的月份,平均氣溫從22 °C至33 °C(72 °F至91 °F)不等。地中海沿岸地區在夏季時相當潮濕,但在中部的高原地區則相當乾燥。在埃拉特市等沙漠都市,夏季白天的氣溫通常是全以色列最高的,從44 °C至46 °C(111 °F至115°)不等。超過70%的以色列降雨量是在11月至3月之間降下,6月至9月通常是無雨季節。降雨量在全國分配不均,愈南部的地區降雨量愈低,尤其是在內蓋夫沙漠地區。龐大的降雨量通常是伴隨著強大的暴風雨,有時會造成水土流失和洪災。有時中部地區在冬季時會遇到降雪,包括耶路撒冷在內。赫爾蒙山(Mount Hermon)的三個最高的頂峰在每年的冬季和春季都會有季節性的降雪出現。以色列國內最具農業耕種價值的土地便是那些每年獲得超過300毫米降雨量的地區,這樣的地區大約只佔了全國面積的三分之一。 大雷雨和冰雹在雨季也相當常見,海龙卷有時也會襲捲地中海沿岸,但通常只會造成些微的損失。不過,在2006年4月4日襲捲加利利西部的一次F2級颶風相當嚴重,對當地造成了極大的損害,並造成75人受傷。 行政区划 以色列现有五个行政区(括号内为首府): 北部区(拿撒勒) 海法区(海法) 中央区(拉姆拉) 特拉维夫区(特拉维夫) 南部区(贝尔谢巴) 主要城市 以色列人口最多的十大城市: 政治 以色列是一個实行議會制的民主国家,有實行選舉權。 法律 以色列未有一部明文寫成的憲法。因此以色列政府是依據國會頒布的法規運作,包括了一系列的「以色列基本法」(Basic Laws),目前為止總計有14條基本法。這些基本法被計畫用作未來憲法頒布的基礎。在2003年中旬,國會的憲法、法律、和司法委員會開始起草一份正式的憲法,直到2007年初為止憲法仍在起草< ref>。 以色列的法律系統混合了英美普通法系、歐陸法系和猶太法典的影響,另外也受到以色列建國宣言的影響。 如同英美的法系,以色列的法律體制建立在先前判例的原則上。以色列的法庭採取抗辯制度,而不是審訊制度,當事人(原告和被告)必須自行將證據帶到法庭上,法庭並不會作任何獨立的調查。 如同歐陸法系,以色列不設陪審團制度,案件是由專業的法官判決。許多主要的以色列法規(例如契約法)也都受到歐陸法系的影響,是根基於民法的原則上。以色列的法規並不是由法典組成,而是由單獨的法規構成。不過,一套民法的法典在最近完成了,並且預估將會被正式採用。 宗教法庭(猶太教、伊斯蘭教逊尼派、基督教以及德鲁兹派)則在婚姻的離婚判決上擁有獨佔的法律權利。 立法 以色列的立法機構為一院制,稱為「Knesset」(、),由120名議員組成。國會裡的議席分配是由各政黨在大選裡的得票比例決定的,透過比例代表制的投票制度。國會的選舉通常是四年舉行一次,但國會可以在選舉前經由表決決定自行解散,這種表決又稱為不信任投票。目前國會裡有12個擁有至少1個議席的政黨。作為以色列的立法機構,國會負責頒布法律、監督政府行為,並且有權選出或免職以色列總統。 國會議員的選舉制度繼承了英國管轄時期留下的傳統,使得任何政黨都很難在國會裡獲得一個有效的多數派地位,也因此政府通常是由政黨聯盟組成。總理是由國會裡的議員選出,因此都是由最有能力組成聯合政府並爭取最多議員支持的人出任。在總統的選舉之後,總理有45天的時間可以組成一個聯合政府,聯合政府的內閣也必須要由國會集體批准。 在1996年5月的選舉中以色列曾試圖改革選舉制度,由普選直接選出總理,不過在那次之後便沒有再實行,又繼續沿用議會制度至今。 行政 以色列總統是名義上的國家元首,主要只是擔任禮儀上的象徵。另外總統必須指派國會裡的多數黨或多數派聯盟領袖作為總理,總理擔任政府首腦以及內閣的領導人。目前的以色列總統是魯文·里夫林,總理則是本雅明·内塔尼亞胡。 司法 以色列的司法部門是由三層架構的法庭組成。在最低層次的是地方法院,分布於大多數的都市。第二層則是地區法院,同時負起上訴法院和地方法院的功能,分布於五座城市:耶路撒冷、特拉維夫、海法、貝爾謝巴、以及拿撒勒。 最上層的法院則是以色列最高法院,位於耶路撒冷,目前的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是Dorit Beinisch。最高法院是最高的上訴法院,也身兼高等法院(HCQJ)的功能,高等法院主要是負責解決個別公民對於法院提出的請願,這些請願通常由政府部門回覆(包括以色列國防軍)。這樣的請願可能使得高等法院作出決定,指導政府部門改正行政的方式。 一般的法官是由國會組成的委員會、最高法院的法官、以及以色列律師行會的會員聯合選出的。法律規定要求法官在70歲時退休。最高法院的首席大法官由司法部長所批准,負責指派所有法庭的常務官員。 以色列並不是國際刑事法院的成員,因為擔心若加入成員將會導致以色列在有爭議的領地的殖民者會遭到起訴。 政党 以色列工党和以色列聯合黨(利庫德聯盟)一直是以色列的兩大政党,兩大黨在過去65年大部分時間擁有主導聯合政府的權力。工黨在2000年後支持度大幅下降,利庫德遂主導聯合政府。 外交 以色列在於1949年5月11日加入聯合國。至今,以色列已與161個國家保持正式的外交關係;另外,仍有32个联合国成员国拒絕承認以色列,主要是阿拉伯國家、穆斯林国家和一些本身政策反美的國家,如朝鲜、古巴等。 自1948年獨立以來,以色列在外交遇上屢次遭遇各方困難。1948年,以色列遭受到鄰國的集體抵制,但為了解決這種困境,以色列開始走出中東地區、轉往同世界其他國家發展外交關係。以色列政府也特別注重與美國的外交關係,也有涉及到一些非洲和亞洲的新生國家。在1967年之前,除阿拉伯國家和一些穆斯林國家之外,以色列都與世界上大部份國家保持外交關係。在之後,由於和平協議的簽訂,以色列又與其他68個國家建立或恢復了正式的外交關係。1992年,以色列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 以色列也加入了許多國際組織和區域性機構,並且是的成員國之一,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保持合作關係。 軍事 以色列的軍隊由一支統一的以色列國防軍(IDF)組成,在歷史上還沒有其他的軍事部門獨立出現過,海軍和空軍都是由陸軍管轄。也有其他一些準軍事的部門負責不同層面的以色列國家安全(例如邊界警察和內部安全局)。以色列國防軍的前身是在英國管轄時期組織的地下軍隊(Haganah)。 以色列國防軍是中東地區國防預算最高的軍隊之一,並且也被列為世界上訓練最為精良的軍隊之一,在建國半個世紀以來參與了五場主要的大型戰爭和其他無數的小型衝突。在人員上,以色列國防軍的主要優勢是其人員訓練的精良品質以及完善的制度,而不是人員的數量多寡。以色列國防軍也大量依賴於高科技的武器系統,以色列國內也有一些專門替國防軍生產和開發武器科技的機構或企業,其他的則進口自國外(大多來自美國)。 大多數以色列人(無論男女)都在18歲時被徵召從軍< ref>。有些移民也會自願的加入以色列國防軍。不過阿拉伯裔的公民則是例外,大多數阿拉伯公民都沒有被徵召,以避免在與其他阿拉伯國家開戰時可能爆發的利益衝突。其他不需當兵的還包括殘障人士、已婚婦女、或者出於宗教原因者(極端正統派猶太教)。男性的義務役是三年、女性則是兩年。以色列國防軍裡也有貝都因人等少數族群參與。自從1956年來,德魯茲族群也和猶太人一樣被以色列國防軍徵召從軍。在宗教機構就學的人可以獲得延緩徵召。多数犹太正教人士会不停地延迟服役,直到超出法定服役年龄,这种做法在以色列引起相当大的争议。 雖然阿拉伯裔的公民不在徵兵範圍內,他們也可以自願從軍。同樣的政策也套用在貝多因人和許多非猶太裔的公民上。 服过义务兵役后,以色列男子转入国防军预备役部队,每年从事几个星期的服务,直到40岁为止。 核武能力 以色列据信是中东唯一的有核国家,这对保障其国家安全至关重要。但以色列国本身从未公开承认或否认自己的核能力,国际社会是通过美国-以色列的深度核互动来推断其有核武器的。美国同样既没否认也没承认其与以色列的深度核关系。 許多人推測以色列具有使用核武器的能力,還有預估認為以色列的軍火庫可能儲藏了高達40枚的核武器。自從20世紀中旬以來,以色列一直有一座內蓋夫核能研究中心負責此領域的研究,並且有能力生產被歸類為核武器的材料。這座研究中心從來沒有被國際原子能機構檢查過,國際原子能機構宣稱他們相信以色列「是個擁有核子武器的國家」,然而以色列政府對此不置可否。由於以色列不是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簽署國,雖然以色列核子武器軍火庫的詳細數量一直有待爭議,一般相信以色列擁有至少一百枚核子武器裝置。 有關以色列核武器投射能力的資料比詳細的核武器研究計畫資料還要容易取得。以色列是中東地區研發中程彈道飛彈最為領先的國家之一,名為「耶利哥」(Jericho)的彈道飛彈系列早在1970年代便已開始部署,目前已有三個系列:耶利哥一型、二型和三型。耶利哥二型飛彈從1980年代中旬開始服役,預估射程有至少1500公里,而最新的耶利哥三型飛彈則預估至少有4500公里射程,其他的估計則認為耶利哥三型的射程高達7800公里。 除了彈道飛彈科技以外,以色列保有一系列的海豚級(Dolphin class)傳統動力潛艦,一般廣泛推測海豚級潛艦搭載由以色列自製的中程巡弋飛彈(射程可達1450公里),有能力攜帶核子彈頭。 經濟 以色列是中東地區最為工業化、經濟發展程度最高的國家。以色列有著發展成熟的市場經濟,但政府也作為一定的管理。以色列在化石燃料(石油、天然氣、煤炭)、糧食、牛肉、原料、軍事裝備上都依賴進口。儘管受到自然資源的限制,以色列還是發展出了非常成熟而密集的農業和工業。除了牛肉及穀物以外,以色列在糧食上可以自給自足。鑽石、高科技、軍事裝備、電腦軟體、藥物、高級化學原料、以及在於農業產品(水果、蔬菜、和花卉)都是以色列的主要出口貨物。以色列在經常帳戶上時常保持龐大的赤字,這些赤字主要來源於與國外的資金往來以及外國借債,雖然一些經濟學家也認為這些赤字是表現出了以色列的成熟市場經濟特徵。以色列有著廣泛的煉油、鑽石開採、半導體製造產業。依據世界銀行的資料,以色列有著中東地區管理最良善、對財產權利保護最佳的經濟體制。 大約有一半的以色列政府外部借債是由美國所有,通常是來自經濟和軍事的支援。另外還有一大部分是由個別的投資者所擁有,而且通常是經由以色列公債計畫。美國購買的債款加上個別投資者購買的公債,使以色列政府獲得借款,有時候還能獲得低於市場利率的利息。 在1989年-1999年間來自蘇聯的大量猶太人移民有750000人,總計來自蘇聯的移民浪潮則高達一百萬人,等於以色列總人口的六分之一,之中許多人都是受過高等教育、擁有科學和專業技能的人才,這對以色列經濟是一大利多。加上在冷戰結束後新市場的出現,有效刺激了以色列的經濟,在1990年代早期得以快速的發展。不過,經濟的發展在1996年開始減緩,政府施加了更嚴格的財政和金融政策,移民所帶來的經濟成長開始減緩。這些政策有效的減低了以色列的通貨膨脹,在1999年通貨膨脹到達了新低的紀錄。 24%的以色列勞動人口擁有大學學歷,這也使得以色列成為工業國家裡學歷程度第三高的國家,僅次於美國和荷蘭。12%的人口擁有大學以上的學歷< ref>。 近年來,在以色列相當重要的鑽石產業也受到了工業環境改變以及來自遠東地區的競爭增加的影響。 宏观经济 以色列经济与欧美经济关系密切,是中东地区唯一的发达国家。仰仗美国保护,虽身处四战之地而享有稳固的和平。这为以色列吸引全球顶尖人才提供了环境。战后,大量来自苏联和欧美的高端人才皈依祖国,为以色列节约了大量的培养成本和培养时间。仰仗人才,以色列国内生产总值雄踞世界前50名。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达2400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达3万美元,居世界前30名。2014年人类发展指数高居世界第19名。以色列的高新技术产业举世闻名,其在军事科技、电子、通讯、计算机软件、医疗器械、生物技术工程、农业、航空等领域具有先进的技术水平(这些领域也正好是美国所擅长的领域)。其电子监控系统和无人飞机与美国有深度的技术交换,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很高的口碑。以色列的纳斯达克上市公司逾80家仅次于美国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其中包括全球最大非专利药制药企业——TEVA、以色列最大企业——全球网络保全产品巨头Check Point软体科技公司和著名国防承包商Elbit系统。以色列被视为中东世界里经济发达、商业自由、新闻自由和整体人类发展程度最高的国家。 科技 以色列對於科學和科技的發展貢獻相當重大。自從建國以來,以色列一直致力於科學和工程學的技術研發,以色列的科學家在遺傳學、電腦科學、光學、工程學、以及其他技術產業上的貢獻都相當傑出。以色列的研發產業中最知名的是其軍事科技產業,在農業、物理學和醫學上的研發也相當知名。 總計有十名以色列人和以色列裔人曾獲得諾貝爾獎。包括共同獲得2004年諾貝爾化學獎的生物學家阿龙·切哈诺沃和阿夫拉姆·赫什科,共同獲得2009年諾貝爾化學獎的晶體學家阿达·约纳特,獲得2011年諾貝爾化學獎的材料學家丹·舍特曼;共同獲得1978年諾貝爾和平獎的政治家梅纳赫姆·贝京,共同獲得1994年諾貝爾和平獎的政治家伊扎克·拉宾和希蒙·佩雷斯;共同獲得1966年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薩繆爾·約瑟夫·阿格農;共同獲得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以色列裔美國心理學家丹尼尔·卡内曼,共同獲得200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以美雙重國籍經濟學家羅伯特·約翰·奧曼。 高科技產業在以色列經濟中舉足輕重,尤其是在過去十年中。以色列有限的自然資源以及對於教育的強烈重視使得高科技產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大,以色列在軟體開發、通信、和生命科學上都是世界頂尖的國家之一,以色列還經常被稱為是第二個矽谷。 直到2004年,以色列獲得的風險資本投資總額高過了任何歐洲的國家。 以色列出產的學術論文數量就人口來算也是全世界最高的,平均10000人裡有109篇< ref>。以色列的專利權申請檔案數量也是世界上最高的國家之一。 在研究和開發(R&D)花費指數上,以色列是第三高的國家,在科技準備(產業界在R&D上的花費、科研社群的創造力、個人電腦和網路覆蓋率)上則是第八,在科技創新上是第十一,高科技出口總額上是第十六。 农业 以色列是当今世界少数实现科学灌溉的国家。其特有的滴灌技术,充分利用水资源,并将大片沙漠变成绿洲。这使得农业人口不足总人口5%的以色列不仅解决了自身粮食问题,同时还向其他国家大量出口优质水果、蔬菜、花卉和棉花等。 旅游 以色列另外一個重要的產業是觀光業,其優勢在於以色列國內大量而又珍貴的歷史和宗教遺跡,從猶太教、基督宗教(包括天主教、東正教及其他独立教派)、伊斯蘭教、到巴哈伊教等都有。另外以色列的溫暖氣候和豐富的水利資源也是優勢之一。以色列的觀光業包括了圍繞於聖地的各種歷史和宗教景點,也包括了現代的度假海灘,以及各種考古學觀光、古蹟觀光、以及生態旅遊。 以色列國的美食烹飪可以追溯到西元三千年前,受到歐洲,中東,北非,拉丁美洲和亞洲的深遠影響,不同的烹飪藝術和迥異的飲食習慣彙集在一起,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形成自身的特點——熔爐風格。以色列人對於食品原料的特殊宗教要求,是其他民族和國家所不及的,那是因為猶太教有個考舍爾(;)教規,規定了許多不能吃的食物。 人口 2013年中期,以色列大約有8051200人,其中6045900 是猶太人。但據估計有203000人。直至2012年六月,約有60000名非洲人進入以色列。 以色列人口自1948年起就保持穩定,而其他國家卻有大量移民。然而以色列政府卻稱這是以色列未來的主要威脅。 2006年,以色列人口統計處列出以下三個大都會地區:特拉維夫(3040400人)、海法(996000人)、以及貝爾謝巴(Beersheba,531600人)。首都耶路撒冷則有人口719900人。 2013年,超過三十五萬以色列人居住在西岸地區的定居點住在以色列定居點的以色列人的總數超過五十萬,即以色列人口的65%。2005年之前,大約七千八百個以色列人住在加沙走廊,後來被以色列政府撤離。< ref> 以色列為了猶太人而建國,而且常被認為是猶太國家。該國的《》(Law of Return)保障所有猶太人及有猶太血統的人有權取得以色列國籍。)。 語言 以色列有兩種官方語言——希伯來語和阿拉伯語。希伯來語是主要的也是最優先的國家語言,並且被大多數人口所使用。阿拉伯語則有阿拉伯族群與阿拉伯猶太人使用。 以色列有大量的各國移民,因此在街上能聽到很多種語言,來自歐美的電視節目也在以色列廣泛播放,也可以找到全世界各種語言的報紙。 以色列人大多英語流利,除了英語國家移民之外,因為官方、民間皆與美國交流密切,而義務教育從小學低年級起就有英語科目,而且電視、廣播充斥英語節目。 以色列有大量來自蘇聯的移民,1990年至1994年間,由於蘇聯解體,以色列的俄羅斯移民增加了12%。 大約有70萬以色列人講法語,< ref>其中大多數人來自法國和北非(見)。 也有不少來自埃塞俄比亞的移民(大約13萬埃塞俄比亞猶太人住在以色列), 其他被使用的語言還包括了意第緒語、拉迪諾語、羅馬尼亞語、波蘭語、義大利語、荷蘭語、德語、波斯語和阿拉米語。 教育 以色列有著中東地區以及西亞最高的平均受教育年數,與日本並列為整個亞洲平均受教育年數最高的國家,而在全世界上則排名22名。 以色列的教育制度,在中等教育的層次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初等教育(1-6年級)、初級中學(7-9年級)、接著是高級中學(10-12年級),義務教育則是從1年級至11年級。中等教育通常包括了協助準備以色列大學的入學考試()。大學入學考試是由數個題材組成,一些是必考的(希伯來語、英語、數學、聖經教育、公民學、以及文學),有一些則是選考的(如化學、音樂、法語)。在2003年,有564%的12年級以色列學生獲得大學入學許可:希伯來語學生有574%、而阿拉伯語學生有507%。 獲得大學入學許可的以色列學生都可以就讀高等教育。不同的大學通常會要求一定的入學分數,同時也會考量到心理測驗的分數(類似美國的SAT)。由於所有大學(以及諸多學院)都是由政府所補助,學生負擔的學費只佔了一部分的教學成本。 以色列有八所大學、以及數十所學院。依據Webometrics在2006年的調查,中東地區最好的10所大學裡,有7所位於以色列,其中前四名都是以色列大學。不過到了2007年1月,Webometrics已經將以色列(以及土耳其)大學與歐洲大學並列計算。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是中東地區唯一一所在Webometrics統計裡排名前200的大學,以色列也是中東地區唯一一個有大學名列SJTU前100名大學排名的國家(希伯來大學第60名)。另外,在所有中東和西亞國家中,以色列也擁有最多的耶鲁大学校友。 宗教 依據以色列人口統計處的調查,有761%的以色列人信仰猶太教、162%为伊斯蘭教、21%为基督教、16%为独立的德魯茲教派、39%未分類< ref>。 猶太教有猶太教改革派、猶太教保守派等等。大約12%的以色列猶太人屬於哈拉迪教派(严格的正統派猶太教徒),有9%則是「有宗教信仰」,而35%則自認為是「傳統派」,43%自認為是「現世派」(被稱為hiloni)。而在現世派中,有53%的人相信上帝。不過,有78%的以色列人都有過逾越節的習慣。 在阿拉伯裔以色列人中,有826%是伊斯兰教遜尼派穆斯林,88%是基督徒,而有84%是德魯茲派穆斯林。另外也有一些属于伊斯蘭教什叶派支派伊斯瑪儀派的穆斯林和一些属于艾哈迈迪亚教派(Ahmadiyya)的穆斯林< ref>。以色列的基督徒大多属于东正教或东方礼的天主教,教会语言多使用希腊语、阿拉米语、亚美尼亚语和阿拉伯语。 以色列境內也有14種不同的佛教群體,有混合了猶太教與佛教的猶佛教(Jubus),也有为数不多的從越南逃難來到以色列而獲得公民權的大乘佛教徒。以色列还有一些錫克教徒(Sikh)。同时以色列也是巴哈伊教的世界中心,巴哈伊教的「國際正義院」座落於海法,每年都吸引了大量來自全球各地的巴哈伊教徒朝圣。 总之,虽然犹太教在以色列占主体,但以色列绝不是单一宗教的国家,而是宗教多元化的国家。任何教派都能在以色列找到一席之地,另外以色列还有大量世俗化的人口。各种宗教的信徒以及世俗化的以色列人都能互相包容和共存。 種族 现代以色列形同「非單一民族國家」,而是「民族大熔爐」。因族人分散超過千年,經過通婚、混血,導致各地猶太人長相差別極大:有金髮碧眼的俄羅斯及歐美混血,與阿拉伯人長相相近的中東與北非混血,與非洲黑人衣索比亞混血等。以色列官員承認:「沒法憑外在判斷誰是猶太人。」 儘管受盡「種族歧視」的苦痛教訓,不同的猶太人族群仍存在歧視他人的排斥行為,社經地位差異與血液歧視,某些學校拒收衣索匹亞混血的猶太幼童,衛生單位甚至以防範愛滋病為由,血庫不接受這些人的捐血。以色列政府甚至曾在未告知的情况下长期为埃塞俄比亚犹太人妇女秘密注射绝育针以控制其人口繁衍。 文化 以色列文化是由猶太教和猶太人數千年以來的歷史經驗所交織構成的。具有來自全世界六大洲上百個國家的各式移民,以色列社會相當的豐富而多元,也極具藝術創造力。以色列政府鼓勵並且也會資助藝術的活動,特拉維夫、海法、和耶路撒冷等城市都建有完善的美術博物館,許多城鎮農場也都有類似的博物館或古蹟景點。位於耶路撒冷的以色列博物館藏有古老的死海古卷,以及其他大量有關猶太教和猶太人藝術的廣泛珍藏品。位於特拉維夫大學校區的大流散博物館()也相當知名。以色列的許多城鎮還建有藝術村。 文學 以色列文學絕大多數都是以希伯來文寫成,以色列文學的歷史也是見證了希伯來語在現代復興作為主要語言的過程。 自從19世紀以來,希伯來語被越來越多人使用作為書寫和溝通的語言,文學上的創作從散文、詩歌、和戲劇都包括在內。在以色列,每年有數千本希伯來文的新書被出版,之中大多數都是以希伯來文原創撰寫的。 以色列作家薩繆爾·約瑟夫·阿格農在1966年贏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音樂 以色列的音樂是混合了西方音樂與東方音樂的綜合體,也因此以色列音樂通常採取折衷主義,並且吸收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流散猶太人所帶來的影響。以色列音樂也吸收了現代文化的成分。從猶太教歌曲、亞洲歌曲、阿拉伯流行歌曲—尤其是葉門歌手,乃至於嘻哈音樂和重金屬音樂都是構成現代以色列音樂的成分。 以色列傳統的民間音樂通常是與錫安主義的理想和願景有關,例如描繪年輕的猶太子弟建構並防衛一個美好家園的題材。類似的題材通常被稱為(「以色列之歌」)。 以色列的古典音樂管弦樂團以及目前由祖賓·梅塔領導的以色列愛樂管絃樂團()也在國際間赫赫有名。Dudu Fisher、伊扎克·帕爾曼、Pinchas Zukerman等人都是來自以色列的知名古典音樂演奏者。 在以色列廣受歡迎的音樂型式包括了流行音樂、搖滾樂、重金屬、嘻哈音樂、以及各種族群的音樂。 運動 運動在以色列就如同其他國家一樣,是非常重要的全國性休閒活動。以色列的運動文化較為類似歐洲的國家。以色列的體育發展可以追溯至以色列建國時期。雖然足球和籃球被視為是以色列最受歡迎的運動,但以色列在許多其他的運動如手球和田徑上也有非常傑出的表現,並且也積極投入各種體育項目的發展和推廣。 在以色列,運動的文化傳統上是注重於參與,而非產生精英的運動員。原因之一是因為義務兵役制度的實施使幾乎所有年滿18歲的以色列公民都必須加入軍隊訓練,另一個原因可能是因為猶太人的傳統精神,強調培養健康的身體和心靈的重要性,但卻不太會支持追求競爭性的體育形式。這種傳統也是出自歷史上馬加比家族(以及再獻聖殿節)抵制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想法。也因此,許多以色列人喜歡一些非競爭性的運動,例如游泳、遠足、以及在沙灘上玩Matkot(一種類似網球的以色列運動)。 不過,許多現代的以色列人在支持足球和籃球隊的熱情上幾乎不下於其他歐洲人。在奧林匹克運動會中,以色列在柔道、皮划艇、滑浪風帆上都曾贏過獎牌。 2007年成立的以色列棒球聯盟為世界上首個球季比賽只打七局的職業棒球聯盟,若比賽出現平手,將以全壘打決定勝負,彷彿足球的PK大戰。2007年球季末,因經費不足而解散。 以色列在大型国际综合运动会的成绩: 夏季奥运会:1金1银5铜7枚奖牌(第80多) 夏季大运会:1金3银1铜5枚奖牌(第68) 亚运会:18金14银14铜46枚奖牌(第20) 世界运动会:1铜1枚奖牌(第76) 冬季大运会:1金1枚奖牌(第33) 夏季青年奥运会:3金2银5枚奖牌(第15) 世界武搏运动会:1银1枚奖牌(第58) 參見 巴勒斯坦 阿以冲突 巴以冲突 以色列軍事工業 以色列空軍 各國國防預算列表 注釋 外部連結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波斯文:جمهوری اسلامی ایران,拉丁字母转写: Jomhuriye Eslāmiye Irān),简称伊朗(波斯文: ),1935年之前称波斯,位于亚洲西南部,為中东地区國家,其中北部紧靠裏海、南瀕波斯灣和阿拉伯海。伊朗东邻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东北部与土库曼斯坦接壤,西北与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以及阿塞拜疆纳希切万自治共和国为邻,西接土耳其和伊拉克。国土面积为1648195平方千米,国土主要位于伊朗高原上,气候较为干燥,伊朗人口约7700万人,为多民族国家,其主体民族为波斯人,约占总人口的66%(2011年),其余有阿塞拜疆人、库尔德人、阿拉伯人等。官方语言为波斯语。伊斯兰教什叶派的十二伊玛目宗(信众超过全国人口的90%)为伊朗国教,宪法承认的其余教派有伊斯兰教逊尼派、祆教、犹太教、基督教等。首都德黑兰。 伊朗古称波斯,在公元前28世纪建立的古埃兰王国和之后建立的米底王国是伊朗高原文明的发源地。到公元前550年,由居鲁士大帝建立了大一统的古代大帝国波斯帝国。公元7世纪中叶,波斯的萨珊王朝被阿拉伯征服,包括伊朗高原的中东地区开始伊斯兰化,而曾占统治地位的祆教则日渐式微。近代,波斯逐渐沦为英国和俄国的半殖民地,1925年,巴列維王朝建立,二戰后,国王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逐渐摆脱英、苏两国对伊朗的控制,但开始奉行亲美政策,国家经济建设获得较大发展,在中东地区获得了较大的影响力。1979年初,鲁霍拉·穆萨维·霍梅尼领导的伊斯兰革命爆发,王朝政权被推翻,成立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同年底发生美国驻伊使馆人质事件,并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交恶。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实行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伊斯兰教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担任非常重要的角色,最高领袖是国家的最高领导人,由伊斯兰教神职人员组成的专家会议选举产生,霍梅尼为首任最高领袖,现任最高领袖为赛义德阿里·侯赛尼·哈梅内伊。伊朗政府实行总统内阁制,总统是继最高领袖之后的国家最高领导人,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由全民普选产生,现任总统为哈桑·鲁哈尼。伊朗最高立法机构为伊斯兰议会,实行一院制,现任议长为阿里·拉里贾尼。司法总监是伊朗的司法最高首脑,由最高领袖任命,最高法院院长和总检察长则由司法总监任命,现任司法总监为萨迪格·拉里贾尼。 伊朗是亚洲主要经济体之一,经济实力较强,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为54859亿美元,居世界第21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207美元,居世界第76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石油产业是伊朗的支柱,伊朗是世界第四大石油生产国、石油输出国组织第二大石油输出国。伊朗的货币名称为里亚尔,主要的贸易伙伴有中国、印度、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土耳其等。 伊朗奉行独立、不结盟的对外政策,同時是联合国、不结盟运动、伊斯兰会议组织、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创始会员国。 伊朗的武装力量由国防军、伊斯兰革命卫队和治安部队组成。国防军分陆军、海军、空军及防空军四个军种,总兵力约55万人。革命卫队由地面部队、海上部队、陆战队和航空部队组成,总兵力约437万人。最高领袖为伊朗武装力量的总司令,最高国防委员会是最高领袖领导下的军事决策机构。 历史 古代時期 包括伊朗在内的西亞(又稱中東地區)遠在舊石器時代已有先民居住,约3000年前已建立一些邦國,當時曾稱為埃蘭,然後又先後經歷了亚述、米底王国、阿契美尼德王朝等。 西元前4世紀中葉,波斯的阿契美尼德王朝國力式微,遭马其顿王国亚历山大大帝所滅。亚历山大大帝死後帝國分裂,伊朗一帶落入塞琉古帝国手中,之後又經歷了波斯的安息和萨珊王朝。 中古與近代時期 637年,阿拉伯帝国的穆斯林军在卡迪西亚战役打败波斯萨珊王朝的军队,攻占其首都泰西封,開始了伊斯蘭對波斯的征服,同时也终结了波斯地区的琐罗亚斯德教文化。倭马亚王朝後,突厥人與蒙古人又相繼入侵並統治伊朗一帶。 16世紀初,伊斯瑪儀一世抗拒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建立萨非王朝,並以回教什葉派為國教。18世紀初赞德王朝、卡加王朝相继崛起,但因長期戰亂,國勢衰竭,屢次受到外國入侵。俄羅斯帝國攫取大片領土。英俄為了防堵德國勢力深入中東,1907年協議瓜分波斯,俄國控有北部,英國佔有南部,僅留中間作為緩衝區,仍由卡加王朝治理。 巴列维王朝時期 1921年2月21日,礼萨·汗上校發動軍事政變,佔據德黑蘭,1925年取得王位,建立巴列维王朝,於1935年改國名為伊朗。1941年礼萨·汗遜位,由其子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繼位。巴列維執政時期,美國為了獲得伊朗的石油及保持在中東的利益,大力扶持巴列维王朝,伊朗強大的軍力儼然成為波斯灣地區的警察。 在1951年4月28日,伊朗伊斯兰议会以79票赞成、12票反对提名摩萨台为首相,穆罕默德·摩萨台1951年至1953年间出任民选的伊朗首相,但在1953年被美国中央情报局策动的政变推翻。摩萨台是一位作家、行政官员、律师、议员和政治家,具有王室和贵族背景。他在任伊朗首相期间实施渐进式的社会改革,包括推行失业补偿金制度、立例规定雇主向患病或受伤的员工提供福利、以及解放佃农,令他们不再受地主强制劳役。此外,他又规定地主贡献租金收益的20%到一个基金,用以资助一些比如兴建公共浴堂、农村住房和害虫防治等的市政发展项目。 其为在首相任内最瞩目的举动:把被美国与英国占有的石油资源,实现了国有化,归伊朗人们所有。例:在国有化以前,伊朗石油业自1913年起一直由英伊石油公司(后称英国石油,简称BP)掌控,而英伊石油公司背后则由英国政府操控。 在英国军情六处要求下,美国中央情报局策动了一场阿賈克斯行動,成功在1953年8月19日推翻時任總統摩萨台,讓巴列维國王重新上台,導致部分伊朗人不滿。 1963年巴列維國王宣布施行白色革命,依照美國的藍圖來進行伊朗的農業與工業改革,例如土地改革、給予婦女選舉權、森林水源收歸國有、工人參加分紅並限制宗教勢力等措施。另外,還簽下了在伊朗的美國軍事人員可以享受治外法权,犯罪不受伊朗法庭審判,而是交給美國處理。伊斯蘭教宗教領袖賽義德·魯霍拉·霍梅尼大力反對,巴列維國王逮捕了霍梅尼,最後於1964年11月4日將霍梅尼強行驅逐出境。 伊斯蘭共和國時期 1977年起,伊朗爆发大规模的反对国王的群众运动。1978年,各地游行示威不断升级,群众抬着霍梅尼的画像,高呼打倒国王,建立伊斯兰教国家的口号。1978年8月,国王巴列维更换内阁,宣布对首都德黑兰等12个大城市实行军事管制,并出动大批军警镇压反对者。在德黑兰,有数万示威者被打死,由白色革命累积的不满情绪至此达到了巅峰,最终引发了伊朗伊斯蘭革命。全国各地大规模的示威和罢工造成石油工业停产,交通中断。伊朗军方宣布中立,令政局更加失控,伊朗陷入全国性的动乱。 1979年1月16日,国王礼萨·巴列维被迫出国长期度假,委任沙普尔·巴赫蒂亚尔组织内阁。2月1日,霍梅尼结束长达15年的流亡生活,由巴黎回到德黑兰,宣布廢除君主立宪制度,成立伊斯兰临时革命政府。2月11日霍梅尼任命马赫迪·巴扎尔甘为伊朗总理正式接管政权,巴列维王朝覆亡。4月1日霍梅尼宣布改國名為伊朗伊斯蘭共和國,舉行公民投票,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制度。10月,伊朗流亡国王巴列维前往美国治疗淋巴瘤,德黑兰穆斯林群众愤而占领美国使馆,扣留使馆人员,史称伊朗人质危机,自此美國與伊朗斷交。 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總統薩達姆在美國與蘇聯支援大量武器下與伊朗進行兩伊戰爭,直到1988年8月20日停火,伊朗受損不少,但伊拉克更被這場戰爭拖得民窮財盡。戰爭期間,1988年美軍護衞艦在波斯灣被伊朗封鎖海峽的水雷炸傷,即派企業號航母戰鬥群報復,炸毀伊朗的錫里石油鑽井平台,擊沉伊朗喬森號導彈巡邏艇。 1997年當選的溫和派哈塔米總統致力於改革,同時向西方釋放出和解訊號。可惜由於美國入侵阿富汗與伊拉克,從東西兩面威脅伊朗的國家安全,並用邪恶轴心這樣的字眼攻訐伊朗,哈塔米的和解政策在伊朗國內漸漸不受歡迎,受到保守派抨擊。和解進程在2005年內賈德當選之後戛然而止。 2003年伊拉克被美英為主的聯合部隊佔領。由於美軍與伊朗相鄰,加深雙方矛盾,伊朗為了防範美軍入侵而大舉備戰。 冷战后伊朗的崛起 冷战后,伊朗从美俄两國都获得了巨大的政治利益,而且都并非出于美俄的本意,被称为悄然的崛起。 首先,苏联解体,新独立了一个什叶派穆斯林国家阿塞拜疆,扩充了伊朗在伊斯兰世界的發言權,而且什叶派内部非常团结,特别是宗教学术界交流极为密切,因此扩充了伊朗的政治势力;而另一个从苏联独立的国家塔吉克斯坦,其主体民族就是古代波斯人的后裔,塔吉克语是波斯语的一种方言,这又无形之中扩充了伊朗的文化势力范围。 美国发动的阿富汗战争推翻了阿富汗南方的普什图族的塔利班政权,让北方的主要民族塔吉克族(波斯人后裔)走向政权中心,这无疑又让波斯人获得了更大的政治利益;之后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推翻了伊拉克逊尼派的萨达姆政权,什叶派以其占多数的人口成为伊拉克的新政权主体,而伊拉克什叶派的精英阶层大多曾在什叶派宗教中心伊朗就读深造,美国除去了伊朗在两伊战争中的死敌,留给伊朗一个亲密的什叶派伙伴。 至此,伊朗西方的什叶宗教带和东方的波斯文化带各自连成一片,交相辉映,成为伊朗崛起的双翼。 另一方面,随着新世纪能源价格飙升,伊朗又从中获取巨大经济利益。 地理 伊朗位於亞洲西南方之中東地區,属西亚,西北與阿塞拜疆(界長432公里)和亞美尼亞(界長35公里)為鄰,東北部與土庫曼(界長992公里)接壤,東鄰阿富汗(界長936公里)和巴基斯坦(界長909公里),西接伊拉克(界長1458公里)和土耳其(界長499公里),中北部緊靠裡海(海岸線長650公里)、南靠波斯灣和阿拉伯海阿曼灣(海岸線長1770公里)。面積1648000平方公里(陆域面積1636000平方公里,水域面積12000平方公里),居世界第十六位。 地貌大多是由高原、盆地或山脈所構成,只有在海邊的一小部分是平原。境内最大的高原为伊朗高原。人口較多的西部是多山地形,由高加索山脈、札格羅斯山脈和厄尔布尔士山脉等構成。 整體而言,伊朗大多數地區屬乾燥或半乾燥氣候,降雨集中在十月至四月間,平均年降雨量在250-{zh-hans毫米; zh-hant公釐;}-以下。 政治 伊朗是一个由什叶派主导的伊斯兰共和制国家。伊斯兰教在伊朗拥有至高无上的道德权威,是公共生活的最高准则。伊朗的建国领袖即明确拒绝西方民主体制,首任最高领袖霍梅尼清楚地表示,在理想的政体中,国家权力应该由阿訇执掌,议会仅有有限的权力。伊朗的穆斯林激进派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将本国归入意识形态指导型国家,同苏联并列。 伊朗是一个多党制的国家,有着较为发达的选举制度,选举结果能在相当程度上反应真实民意,类似威权政府,伊朗在一定限度内容忍公民生活方式的多元选择权。这种将神权统治和民主选举相结合的伊斯兰共和国迄今仍是独一无二的政治体制。 伊朗有着相对较为开放的媒体政策,出版检查制度在1989年后逐渐放松,尽管在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伊朗的舆论政策一度从紧,但仍较大部分阿拉伯国家(如沙特阿拉伯、巴林等)宽松。 伊朗與伊拉克有着長期的邊界、教派、民族争端。1980年9月更爆发了两伊战争,戰爭期間伊拉克得到美國支持。< ref>经国际多方调解,1988年8月停火。1989年6月3日霍梅尼病逝,翌日专家会议推举总统阿里·哈梅內伊为最高精神领袖。7月28日,拉夫桑贾尼当选為总统。1997年5月23日穆罕默德·哈塔米继任。 2005年6月25日,德黑兰市长艾哈迈迪-内贾德当选伊朗总统,任内推行反西方政策,进行具有争议的核活动,遭到西方国家的封锁与制裁。2013年6月15日,伊朗前首席核谈判代表、温和保守派总统候选人哈桑·鲁哈尼当选伊朗总统。 行政劃分 行政劃分:三十一個行省、三百二十四個縣、八百六十五個郡、九百八十二個縣、兩千三百七十八個鄉: 伊朗的一些島嶼並未顯示於圖中,這些島嶼均屬霍爾木茲甘省管轄。 经济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2012年伊朗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为5489亿美元,居世界第21位,人均为7207美元,居世界第76位;购买力平价的国内生产总值为9974亿美元,居世界第17位,人均为11395美元,居世界第78位。 伊朗经济以石油开采业为主,伊朗的石油化工、钢铁、汽车制造业也比较发达,电子工业、核工业、计算机软硬件业发展很快。伊朗的机械制造业有了长足的进步。胡齐斯坦为石油工业区与重要出海门户。伊朗的石油出口是经济命脉,石油生产能力和石油出口量分别位于世界第四位和第二位。伊朗是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 美国自伊斯兰革命后就从未进口伊朗石油,而欧盟也已对伊朗实施制裁,禁止成员国与伊朗续签石油进口协议。2005年末,中国與伊朗签署了一项价值1000亿美元的石油合作协议,成为该国重要的石油贸易伙伴。 伊朗積極建議石油輸出國組織擺脫美元,另尋計價單位,伊朗並於2008年4月30日宣佈在對外石油交易中,已完全停用美元為結算單位。在歐洲使用歐元結算,在亞洲用日圓结算。< ref> 2012年5月8日,伊朗驻阿联酋(阿拉伯联合大公国)大使表示,伊朗接受供应给中国的原油部份以人民币支付。< ref> 人口 伊朗曾一度實施計劃生育政策。2012年8月2日,伊朗衛生部証實,伊朗已經廢除計劃生育政策,希望能夠迎來一個嬰兒潮,令伊朗人口增加一倍。< ref> 民族比例及宗教信仰 伊朗人口到2008年达到7200万,其中有波斯人(51%)、阿塞拜疆人(24%)、吉拉基人和马赞德兰人(8%)、库尔德人(7%)、阿拉伯人(3%)、俾路支人(2%)、卢尔人(2%)、土库曼人(2%)、亞美尼亞人、伊朗猶太人、亚述人、拉克人、卡什加人、格魯吉亞人、切爾克斯人、塔茨人、曼达人(曼达教徒)、吉卜賽人、布拉灰人、哈扎拉人、哈薩克人及其他民族(1%)。最大的少数民族是阿塞拜疆人。 全国人口89%信奉伊斯兰教什叶派,9%信奉伊斯兰教逊尼派,其余2%信奉其他宗教(基督教、琐罗亚斯德教、猶太教、曼达教派和巴哈伊教等)。信奉基督教的主要为亞美尼亞人和亚述人,其中亚述人仍使用古老的阿拉米语。 主要城市 文化 伊朗在藝術、音樂、建築、詩歌、哲學、傳統和思想體系,都具有悠久的歷史。 波斯語已有超過2500年的歷史,留下了可觀的文獻記錄。波斯文學舉世都予以很高的評價,詩人如:哈菲茲(حافظ)、魯米(رومي)、歐瑪爾·海亞姆和菲爾多西等留下許多佳作,伊朗詩韻和歌詞的優美,也獲得全世界的讚譽。 過去的25年中,伊朗電影在全世界影展得到廣泛的認同,獲得過300項的國際獎項。阿巴斯·奇亞羅斯塔米(عباس کیارستمی)是著名導演之一。伊朗境內,所有媒體都受到國家直接或者間接控制,並且必須有伊斯蘭教義指導部的批准,才能公開運作。這也包括網際網路。但網路已經成為在年輕人中獲取資料訊息和自我表現的流行方式。 尋求社會的正義和公平是伊朗文化的重要特性。敬老尊賢和對外賓的殷勤款待也是伊朗傳統禮儀的一部份。 伊朗曆的新年納吾肉孜節是在每年3月20日或3月21日的春分慶祝。納吾肉孜節在200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名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傑作之一。 有美食家認為:伊朗料理與其它中東的烹飪間有非常多共通點,但是更精緻和更富于想像力,就像一塊華麗的波斯地毯一樣的多彩和複雜。 自1979年伊斯蘭革命以後,伊朗採取了強硬的措施來杜絕同性戀現象。根據伊斯蘭法,同性戀的行為是非法和有罪的。但是霍梅尼曾颁布教法允许变性手术。因此伊朗经常存在同性恋者接受变性手术,而后与对方合法结合的状况。 科技 伊朗總統艾哈邁迪-內賈德於2008年8月15日宣布,伊朗将会于近期发射本国第一颗自行研制的人造卫星。用于发射卫星的火箭和发射架等设施完全由伊朗自行研发。據伊朗通讯社祚8月17日援引军方发表的声明说,军方当天成功发射信使号火箭,并将一颗名为希望号的自制人造卫星送上太空。此次发射的目的是对卫星运载过程、远程发射系统、地面控制中心、地面信息站和指挥系统等进行全面测试。据报道,卫星目前已成功进入预定轨道,一切进展顺利,达到了所有预期目标。而艾哈迈迪-内贾德也出席了卫星发射仪式。 伊朗提煉濃縮鈾被認為發展核武計劃,欧美威脅制裁其石油出口,伊朗揚言封鎖霍尔木兹海峡作為反擊。 交通 境內計有公路179388公里(2003年),鐵路8367公里(2006年),機場331座(2007年),河運航道850公里(2006年)。 其他主题 伊朗五宝:石油、地毯、黑鱼子酱、开心果和藏红花。 参见 白色革命 英蘇入侵伊朗 伊朗伊斯兰革命 兩伊戰爭 伊朗绿色革命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CIA 俄羅斯足球超級聯賽,是俄羅斯足协协会组织的职业足球聯賽,通常简称俄超。它是1991年蘇聯解體之後成立的頂級足球聯賽,主要由俄羅斯境內的球會組成。 在現行賽制下,俄超聯賽共由 16 隊伍组成,聯賽榜积分最低的两支球隊便會降入次級聯賽,称为「俄羅斯足球甲級聯賽」。而俄羅斯甲級聯賽得分最高的則成為俄超聯賽的升班馬。賽制和歐洲其他足球聯賽一致,比賽采取主客场制,共 30 轮比賽。胜平负分别得分为 3 分,1 分和 0 分,賽季结束积分最高者获得冠军,积分相同则比较互相之间的戰绩。傳統上由于气候影响,俄超的比賽不像其他歐洲主要聯賽那样为跨年度举行,而是在同年内的3月至11月进行。但俄羅斯足球總會計畫未來要將賽季更改為秋天至隔年春天,並已於2012–13年賽季開始,因此2011–12年賽季就成為過渡期:賽季將自2011年春天持續至2012年夏天。 自俄超成立以來,贏得最多俄超冠軍的是莫斯科斯巴達,共奪得了九次冠軍。而近年來多支具實力的球隊亦贏得此冠軍,包括莫斯科中央陸軍、莫斯科火車頭、卡山魯賓和辛尼特。 歷史 俄羅斯足球超級聯賽的前身俄羅斯足球顶級聯賽,創办于1991年。在苏联解体以后,苏联足球聯賽也宣告终止,此后每一个当时的苏联加盟共和國陆续成立了各自的國家足球聯賽。 在俄羅斯,曾参加过苏联足球聯賽1991賽季的 6 支球隊(莫斯科中央陸軍、莫斯科斯巴達、莫斯科魚雷、莫斯科戴拿模、阿蘭尼亞、莫斯科火車頭)和当时低級别聯賽的 14 支隊伍总共 20 支隊伍共同组建了当时的「俄羅斯足球顶級聯賽」。为了减少比賽的数量,賽事把20支参与球隊划分成了两组进行比賽。而随后参賽球隊进行过两次缩减,分别是在1993年缩编为 18 支,在1994年进一步缩编为 16 支,从而形成了现在的规模和比賽制度,賽事名称也在之后变更为「俄羅斯足球超級聯賽」。此后一直保持着 16 支球隊的规模,除了96和97两个賽季曾短暂的扩军成 18 支。 莫斯科斯巴達一度成为该项賽事的霸主,曾在創办之初的10年内9度冠军,除了1995年聯賽冠军落在阿蘭尼亞身上。此后,莫斯科中央陸軍和莫斯科火車頭也问鼎过这项賽事的冠军,分别是3次和2次。 歐戰 根据歐戰积分,2011–12赛季俄羅斯聯賽的冠軍球隊可直接入歐洲聯賽冠軍盃的小组賽階段,而亚军球隊可獲參加歐聯第三圈外圍賽非聯賽冠軍組別。聯賽季军、第 4 名及第 5 名球隊可分別參加歐洲聯賽的第四圈、第三圈和第二圈外圍賽。此外,俄羅斯盃冠軍則可以得到歐洲聯賽的第四圈外圍賽的資格。目前为止,俄羅斯在歐洲賽场上的最高荣誉是两届歐洲联盟杯冠军,分别是由2005年的莫斯科中央陸軍和2008年的辛尼特所获得。 參賽球隊 2014–15年俄羅斯足球超級聯賽參賽隊伍共有 16 支。 歷屆資料 以下為歷屆聯賽冠軍:< ref> 球會奪冠次數 外部連結 參考 保羅·威廉·沃克四世(Paul William Walker IV,)是美國一位已故演員和前時裝模特兒,於2000年代前期演出多部大型好萊塢電影後開始累積知名度,其中最具盛名的包括演出《玩命關頭系列》。 經歷 早期生活 沃克生於加州格倫代爾,在聖費爾南多地區成長。他是保羅三世及一個早期時裝模特兒Cheryl Crabtree之子。他有五兄弟姊妹< nowiki>,當中包括兩個兄弟和兩個姊妹< nowiki>,而他則行第二。獲加就讀於的並於1991年畢業。高中之後,他亦有修讀數個社區學院,取得一個海洋生物學的學位< ref>。 電影事業 沃克在他二歲時,即為幫寶適拍攝了幼兒廣告。在1985年開始於電視影集中演出,接連演出了《天堂之路》、《誰是老闆?》、《活力充沛都市男女》、《遇到一位天使》等電視影集。 沃克的電影生涯始於1986年,以飾演《壁櫥裡的怪物》中一名教授的角色正式出道。然而出道後並沒有獲得太大的成功,本人也將部分心力放在進修學業上。直到1998年演出《歡樂谷》後廣受好評,至此才開始星運大開。 2001年,沃克的演技受到了賞識,被邀請與馮·迪索共同演出《玩命關頭》。在電影中飾演雙主角之一的臥底警探布萊恩,讓他真正成為一個知名的電影明星。除了讓該作品成為《玩命關頭系列》的賣座系列片外,也為他獲得了接演他部作品擔綱主角的機會,如《致命玩笑》、《深海尋寶》、《迷失凶間》,在2006年得到了克林·伊斯威特的指導演出《硫磺島的英雄們》等作品。 2006年沃克出演了《奪命鎗火》與《極地長征》。極地長征獲得一致好評和票房成績,在首週票房超過2000萬美元< ref>。 此後沃克專注於《玩命關頭4》、《玩命關頭5》、《玩命關頭6》三部系列作的拍攝之中。在2013年11月30日沃克因車禍不幸喪生後,留下了《搏命關頭》(Hours)、《玩命特區》(Brick Mansions)、《玩命關頭7》三部遺作。 私人生活 沃克居住在加州聖塔巴巴拉和亨廷頓比奇。他和前女友蕾貝卡(Rebecca Soteros)育有一女,名為梅朵·瑞恩(Meadow Rain,1998年11月4日出生),梅朵目前和其母親住在夏威夷。愛玩車的保羅沃克擁有好爸爸的形象,他曾說會載女兒去飆車,女兒會在後座尖叫,享受特別的天倫之樂< ref>。 除主演《玩命關頭系列》成為知名的電影演員外,從2010年開始也參加了半職業性的賽車比賽成為了賽車手,同時成為賽車服務公司「Always Evolving」的合夥人< ref>。 在2010年海地地震時前往了當地協助救災後,親身體會到面對天災時救援的急迫性與必要性;回國後沃克本人取得了緊急醫療技術員的認証,並成立了「全球伸援(Reach Out Worldwide)」基金會。該基金會是一個以提供災民最即時的醫療與生活必需品為目的的非營利組織,成立後曾在奧克拉荷馬市風災、受到海燕颱風侵襲的菲律賓等地提供當地災民協助。 沃克並不喜歡在螢幕中看到自己,所以他只會看一次自己拍的電影。他個人亦喜歡武術,並時常學習不同的武術,包括柔道、跆拳道、截拳道等等。 沃克視法國海洋學家雅克-伊夫·庫斯托為偶像,在社區學院就讀時曾一度想以海洋生物學者作為終身職業;然而在1998年演出《歡樂谷》獲得成功後,便選擇了成為電影演員的道路。在2011年國家地理頻道的海洋探險系列「探索大白鯊(Expedition Great White)」中擔任主角,完成了自己夢想的一部份。 車禍逝世 美国当地时间2013年11月30日下午330,沃克於南加州洛杉矶北部的聖塔克拉利塔的發生車禍去世,年僅40歲。 沃克乘坐友人羅傑羅達斯(Roger Rodas)。洛杉矶县警察局在声明中表示:车速是造成这起车祸的一个因素。曾一度有消息傳出兩人在公路上與其他車輛飆車競速而肇事,但在案發現場的監視器公佈後排除了這個可能< ref>。 與沃克共同主演《玩命關頭》系列的馮·迪索、狄維·莊遜、泰瑞斯·吉布森(Tyrese Gibson)、路達克里斯等劇中演員,以及「玩命關頭」發行商環球影業皆表達哀悼之意。馮·迪索與泰瑞斯·吉布森並親自前往事發地點獻花致意,並對在場為沃克哀悼的粉絲致謝。 電影作品 電視劇作品 音樂錄影帶作品 参考资料 外部連結 ''()是納粹德國柏林的總理府庭院的地下掩體。元首地堡又因建立時間不同被分作新舊二個部分。希特勒自1945年1月在此生活至4月30日自殺。 在1945年至1949年蘇軍佔領期間,新舊總理府殘跡被夷平,但地堡大致保存。雖然一些部分淹水。1959年東德政府曾試圖將其炸毀,但並不成功。因地堡自身構造的複雜而仍保存著。德國統一後,該地區地上物重建,地堡大部分被毀。 在今日有一示意圖表示地堡所在之位置。而部分留存的走廊則未對公眾開放。 概要 早在1935年,希特勒於總理府的中庭設置地堡。1943年因戰況惡化,因此設立加強防護功能的新地堡。兩者有連接的樓梯。 地堡外牆厚度高達四公尺,約總共30間房間分佈於兩層,有出口到主建物及一緊急出口到花園。受盟軍的轟炸,僅少數地方發生漏水問題。 1945年1月16日,希特勒開始在此生活,希特勒與情人布勞恩及戈培爾住在新地堡,而戈培爾一家、馬丁·鮑曼及其他則住舊的部分。地堡開始作為元首總部後,即為國防軍最高統帥部與陸、空軍的總司令部的軍隊中樞之勤務所在地。並禁止非地堡外其他無關人士進入,但也提供空襲時的暫時避難。4月15日,蘇聯軍隊已迫近柏林,許多重要官員向希特勒建議撤退,但皆被希特勒拒絕。同年4月30日,希特勒在此自殺,隨後,甫為總理的戈培爾也自殺。5月2日,蘇聯軍隊佔領此處。 大眾文化 電影帝國毀滅即是以此地為主要場景。 小柯林頓·伊斯威特(,),也就是眾人熟知的克林·伊斯威特,也被网友昵称为东木,他是美國演員、電影導演、電影製片、作曲家與政治人物。伊斯威特在1955年首度參與B級片的演出,正式進軍好萊塢,以電視劇《》的固定班底打開知名度,在1960年代演出塞吉歐·李昂尼執導的義大利式西部片「無名客三部曲」後家諭戶曉,代表作尚有1970年代到1980年代的鐵漢刑警《緊急追捕令》系列,由於參演太多動作片,因而被塑造成頗具代表性的螢幕鐵漢。 伊斯威特以執導《殺無赦》和《登峰造擊》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與奧斯卡最佳影片獎,他也多次以《迷霧追魂》、《霹靂炮與飛毛腿》、《西部執法者》、《亞特蘭翠大逃亡》、《黑色手銬》、《蒼白騎士》、《魔鬼士官長》、《火线狙击》、《麥迪遜之橋》和《經典老爺車》這些叫好叫座的電影入圍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伊斯威特只演過兩部喜劇片《永不低頭》與續集《金拳大對決》,票房在計算過通貨膨脹後,算是相當亮眼。伊斯威特所導演的電影也有自己沒親身上陣演出的,像是《神秘河流》、《陌生的孩子》和榮獲奧斯卡金像獎提名的《來自硫磺島的信》。伊斯威特很受法國人喜愛,許多沒有在美國成功的片子,在法國都得到相當的歡迎,受頒過兩次法國最高榮譽獎,分別是1994年法國政府頒發的法國藝術及文學勳章,和2007年的法國榮譽軍團勳章。他在2000年榮獲義大利威尼斯影展金獅獎的終身成就獎。 伊斯威特在1967年成立「馬爾帕索製片公司」(),製作自己參演的美國電影。他在1986年到1988年之間,以無黨派身份當選加州卡梅爾海鎮鎮長。伊斯威特與五名女子生下七個孩子,不過他只結過兩次婚。 早年生活 在1951年的朝鲜战争期間,克林·伊斯威特被美国陆军徵召入伍,並且被指派到加利福尼亚州,在此他擔任救生員的工作。同年,他在休假期間乘坐A-1攻擊機時,因為燃料用光而墜落在附近的海上。他與飛行員兩人一同自沉沒的戰機裡逃出,並且游泳才安全獲救< ref>。 演艺事业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為影史上的傳奇人物,作品豐富的演員兼導演。曾兩度提名奧斯卡最佳男主角,兩度獲選奧斯卡最佳導演與金球獎最佳導演,其執導影片更兩度獲得奧斯卡最佳電影獎。 出名於1964年西部片荒野大鏢客等一系列西部片,其牛仔與硬漢形象深植美國人心中。至今主演的電影總票房收入已超過十五億美金。出過的著名電影有「無名客三部曲」、《緊急追捕令》系列、《麥迪遜之橋》等片。 1990年代定居於加州中部小城卡梅爾海鎮,並曾當選擔任過一任的鎮長職務。1992年以《殺無赦》一片入圍奧斯卡金像獎九項大獎。2000年12月榮獲崇高的林肯中心榮譽獎,2000年1月榮獲紐約國家影評協會終生成就獎。2005年初以《登峰造擊》一片贏得第77屆奧斯卡最佳導演獎,以74歲高齡獲獎使他成為史上最老的最佳導演獎得主。2006年執導二部曲電影《硫磺島的英雄們》與《來自硫磺島的信》,分别以美国和日本的角度讲述了二战时著名的硫磺島戰役,其中《來自硫磺島的信》一片被提名2007年奥斯卡最佳導演與最佳電影兩項大獎。 他经常合作的电影人包括摄影师湯·史頓。 政治觀點 伊斯特伍德是共和黨員,支持阿诺德·施瓦辛格競選加州州長。 個人生活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一生結婚兩次,第一任妻子是泳裝名模瑪姬·強森(Maggie Johnson,1953年-1978年),並曾與5名情人生下四女、二男,其中包括排行最小的女兒摩根(Morgan),是與第二任妻子戴娜·魯茲(Dina Ruiz)在1996年時所生。紐約知名的美食專欄女作家蓋兒·葛林曾在自傳《無法滿足》中,大爆她和克林伊斯威特的情史。 作品 注釋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at Rotten Tomatoes 儿童节(),顾名思义,是為紀念保障儿童权利、反对虐待儿童或毒害儿童的節日。 1925年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关于儿童福利的国际会议上,国际儿童幸福促进会首次提出了儿童节的概念,号召各国设立自己的儿童纪念日。該倡议得到世界許多国家的赞同。 1949年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举行会议,意大利妇女联盟执委会委员海伦·加波罗佐作了关于举办国际儿童节的报告。她指出:国际民主妇联订立了国际儿童节,便为自己确定了保护各地儿童的生活、卫生和教育权利的任务。为纪念1942年6月10日被纳粹德国屠杀的捷克利迪策村的88名儿童,她代表国际民主妇联书记处建议定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11月22日會議通過決議,決定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会中还通过了保障全世界儿童权利,反对虐杀儿童和毒害Kh 儿童的决议。 1954年12月14日,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定11月20日为國際兒童日(The Universal Children's Day)。 目前世界上部分国家将6月1日制定为儿童的节日,称为国际儿童节。在其他国家中,儿童节的日期依各自文化而訂定於不同的日期。 亞洲 大陆时期 1931年,孔祥熙发起建立的中华慈幼协济会提议,将4月4日定为儿童节。行政院在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第五條中規定,4月4日兒童節有關機關、團體、學校舉行慶祝活動。 迁台以后 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往台灣,並在其有效統治之區域沿用之前的规定,继续将儿童节定为4月4日。 1991年-1997年與婦女節合併放假一天(正式名稱為「婦女節、兒童節合併假期」)。1998年以後取消放假,併入週休假期。 1998年實施隔週休二日以前,國小及以下學童放假一天。 2011年起恢復為國定假日,全國放假一天。2012年再次修法,如果遇到與清明節同一日,則在前一日4月3日放假,如遇週四則於後一日放假。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十二次政务会议于1949年12月23日通過了《》,其中规定6月1日为儿童节,并将其列为属于部分人民之节日,为了便于部分人民的群众活动,得放假半天,或只其中一部分人放假,其他一部分人得推代表参加庆祝。1950年3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發出通告,準備慶祝第一個六一儿童节。在該通告中,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簡述了更改兒童節日期的原因及第一個兒童節的慶祝辦法: 中央人民政府對第一次慶祝六一國際兒童節十分重視。早在六一兒童節前的一個月,中央人民政府相關部門及各人民團體共十四個单位的代表即集會並共同组成中华全国六一国际儿童节筹备委员会,由全国妇联儿童福利部部长康克清主持。會議确定以全国妇联、全国青联、全国总工会、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教育部等五个单位组成常委会进行筹备工作,並發出了响应国际儿童节和国际保卫儿童会议筹备委员会呼吁保卫儿童权利的复电及庆祝国际儿童节的联合通知。 自此之後,每年的六一兒童節,中華人民共和國各地一般均組織慶祝會和電影院、公園、遊藝場等免費或減價向兒童開放之類的活動。兒童則享受放假。 1956年3月1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发出通知,称根据几年来实际执行的情况看来,全国各地小学生在六月一日儿童节放假半天,儿童们参加了集体活动后,得不到适当的休息,影响身体健康。为此,现在将儿童节假日,改为小学、幼儿园放假一天。< ref> 1999年9月1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修订发布了原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公佈的《》,其中第三條規定:儿童节(6月1日),13周岁以下的少年儿童放假1天。該辦法后又根据2007年12月14日《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第二次修订,其中第三条内有關兒童節的規定改爲:儿童节(6月1日),不满14周岁的少年儿童放假1天。 中国大陆儿童节仅为小学生(法定13周岁以下)才放假,一般来说初一生虽有庆祝活动但不放假。 另外,中国中央电视台于每年六一儿童节期间举办六一晚会,由1986年开始举行(2003年停办除外),并会邀请知名小演员(童星)、小歌手、以及部分中港台当红明星和内地著名歌唱家参与。 在民間約定俗成下,香港慶祝兒童節的日期為中華民國政府定下的4月4日,雖非公眾假期,但常與清明節香港公眾假期為同日。過往民間慶祝的方式多以送玩具禮物給小朋友,或陪小孩出外吃大餐或遊玩,但現多不特別慶祝。另外,香港的一些大型企業亦會舉辦一些暑期兒童活動,例如電視廣播有限公司開辦的TVB兒童節,活動內容包括夏令營、環保活動、繪畫比賽、參觀活動等等。 澳門兒童節的日期定為6月1日,非公眾假期。澳門政府每年都會組織一系列活動慶祝,並於綜藝館舉行大型園遊會, 值得一提的是,三天後是六四事件的週年記念日,澳門民主發展聯委會每年都會在玫瑰堂前地舉行燭光追悼晚會,而澳門中華學生聯合總會都會在該日於不遠處之議事亭前地為慶祝六.一國際兒童節< ref>舉辦珠澳少兒文藝匯演,活動由澳門基金會及民政總署贊助;此兩項活動形成強烈對比,後者被批評是澳門政客利用不諳世事的小朋友作為壓制六四紀念活動的和諧手段。 日本的儿童节,叫做儿童日(),是一个传统节日。在每年的5月5日(明治維新前為農曆五月初五,日本的家庭都会庆祝孩子的长大。這天本來是東亞傳統節日端午节(),在日本端午节只是男孩的节日,並不包括女孩)。1948年,当这个节日成为公众假日的时候,便成了庆祝所有儿童幸福和福利的节日。在节日当天,日本的家庭都会在屋顶上悬挂鱼状的标志,用来象征儿童消除厄运,克服困难,顺利成长。全家用菖蒲水洗熱水澡,祛災除病。 日本將3月3日定為單獨的女兒節(),自東亞傳統節日上巳節(明治維新前為農曆三月初三)發展過來,女儿节以摆放各种玩偶来庆祝。男儿节悬挂鲤鱼旗是源自中国的望子成龙和鯉躍龍門的传说。 另外,日本11月15日的七五三节,也常被视作为儿童节< ref>。 韩国的儿童节(韩语:)开始于朝鮮日治時期的1923年,是从男孩节演变过来的。定在每年的5月5日,和日本的兒童日日期相同。在韩国制定為公众假日。家长们通常会在这一天带孩子去公园、动物园或者其他游乐设施,让孩子开心地度过假日。 在印度,儿童节的日子訂於开国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的生日,也就是每年的11月14日。 4月23日,是土耳其的国家主权及儿童日。这个节日来自土耳其独立战争期间1920年土耳其国民大会的召开日期。1929年,根据儿童保护组织的建议,这一天被定为儿童节。从1986年起,土耳其政府开始在4月23日庆祝国际儿童节。 泰国的儿童节在一月份的第二个星期六。 新加坡儿童节原定於10月1日,于2011年修宪时为促进家庭生活,改作每个十月的第一个星期五。< ref>根據新加坡节假日法规的第一条规定, 10月1日儿童节当天给小朋友放假。另外,新加坡人口很少,这条有关儿童节的法规也有利于促进那些喜爱度假的年轻夫妇,通过多生小孩获得更多的假期。 欧洲 在冷战期间,东西德国在儿童节上做法迥然不同。首先,日期就不一样:东德定在6月1日,西德定在9月20日;其名字也不同:东德称为国际儿童节(),西德称为世界儿童节()。另外,节日的传统也有区别。 在东德,儿童节开始于1950年,之后每年的这一天,都是孩子们一年中最开心的日子。往往会收到家长的祝福和礼物,在学校裡也会举行特别庆祝活动,如郊遊等。在西德,儿童节并没有特别的意义,许多人甚至都不知道这个节日的存在。 随着1990年两德统一,西德地区的儿童节日期和名称成为全德国官方的统一标准。然而在东德的许多地区,人们仍然无法改变旧有的习惯和称呼。因此,在每年的6月1日,前東德地區的许多家长仍然会和孩子一起庆祝儿童节的到来。 瑞典和日本一样也把儿童节分得比较明细,每年的8月7日是男孩节,又称为龙虾节,意思是鼓励全国的小男孩学习龙虾的勇敢精神。这一天,孩子们要打扮成龙虾的样子,表演一些非常活泼可爱的节目。 12月13日则是瑞典的女孩节,又叫露西娅女神节。露西娅是瑞典传说中专门保护女孩的女神,每到这个节日,女孩子都要打扮成女神的模样,为其他孩子做好事。 美洲 在美国,儿童节的概念出现在父亲节和母亲节之前,但长期以来没有全国统一的儿童节。2000年,一名4岁女童致信时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要求设立一个属于儿童的节日。为此,克林顿宣布将当年10月8日定为儿童节。到了2001年,时任总统乔治·W·布什才将6月3日定为全国儿童节,并宣布此后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日都是全国儿童节。 但像其他欧洲国家一样,美国儿童节这一天很少组织举行社会性公众性庆祝活动。< ref> 10月12日定为儿童节 (),與主保聖人(守護聖者)日、同日慶祝。 国际儿童节旗帜 绿色的底色象征着成长,和谐,生气勃勃和丰富。最上方的蓝色人形象征着上帝,他赐予儿童和人类以博爱。红黄黑白四色儿童人形代表着四个人种。儿童是种族,宗教,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多样性达致和平与宽容的关键。由人形图像的脚组成的五角星代表着光明,象征着儿童创造的光明的未来。五角星上的五个角代表五大洲。处于正中央的地球形象,象征着我们共有的家园。人形图像伸出双手,代表世界人民的团结友爱。< ref> 參考資料 外部链接 鳳蝶科(Swallowtail butterflies,學名:Papilionidae)是蝴蝶的一個科,此科多數為大型蝴蝶,主以黑色為底色,配上白色、紅色、藍色或綠色等斑紋,外觀華麗耀眼,飛行快速,翅型奇特,在白天或晴天時活動,受人注目,也是各種蝴蝶中最為廣泛研究和著名的一類。全世界約有600種< ref>,除了南極洲以外世界各地皆可發現,大多物種分佈在熱帶地區。鳳蝶成蟲多以花蜜為食,常在田野、叢林或花圃間活動。後翅通常有尾突,故又稱作燕尾蝶。在日本又稱作揚羽蝶。 全世界最大的蝴蝶—亞歷山大鳥翼蝶(Ornithoptera alexandrae)< ref>也是鳳蝶科的一種。鳳蝶的飛行能力強。 生命史 卵 常呈球形,表面光滑,或有微少而不明顯的多角刻紋。多散產。 幼蟲 呈圓筒狀,表面光滑,無毛,顏色鮮艷。頭小於前胸,後胸隆起。前胸背面有橫溝。幼蟲在受驚時會伸出位於前胸背方的一對紅或橙黃色的臭角,釋放臭味來趕走敵人。 蛹 呈縊蛹(或稱帶蛹),頭端有角狀二分叉。 成蟲 前翅呈三角形,有5條徑脈,兩條臀脈;後翅臀緣彎曲,呈波狀﹐多具尾突,只有1條臀脈(其他蝶類有兩條),肩角有一條鉤狀肩脈。翅膀疊合時腹部外露。 分類 鳳蝶科由3個亞科組成,包括: 寶鳳蝶亞科 只有1個品種 Baronia brevicornis,後翅臀脈2條。產於墨西哥局部地區,寄主植物為金合歡。< ref> 鳳蝶亞科 大部份的鳳蝶種類,分類為青鳳蝶族,鳳蝶族和裳鳳蝶族。 絹蝶亞科 翅膀白色或黃色、半透明,分部於舊北界和新北界的高山地帶,分類為虎鳳蝶族,絹蝶族及鋸鳳蝶族。 参考文献 外部連接 加利福尼亚州(,簡稱加州)是美国西部太平洋沿岸的一个州。面積位列美國第三;人口位列第一。在地理、地貌、物產、人口構成方面都具有多样化的特點。加州有一别名叫做金州(The Golden State),邮政缩写是CA,此外尚有英文昵称为Cali。 命名 加利福尼亚(California)最初指的是由墨西哥的下加利福尼亚半岛和今天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一同组成的这块地域。这个名字被认为来自于一部16世纪西班牙文骑士传奇小说《骑士蒂朗》(Amadís de Gaula)中所描绘的一片传说名为卡拉菲亚的乐土。这部小说由马托雷尔·加尔巴(Garci Rodríguez de Montalvo)所撰写。书中的卡拉菲亚与世隔绝,遍地黄金,到处都是居住在洞穴里热爱自由的亚马逊人和古怪的野兽。 有人也提出加利福尼亚一词可能来源于从北美南部炎热的地区。进入加州的早期西班牙探险者形容这片地区热得像个烤炉(cali→hot,热;fornus→forno→oven,结尾加ia来表示一个地方)或是个石灰烤炉(cal→lime,石灰),西班牙语经常这样使用拉丁词根来构造新词。因此加利福尼亚(California)可能出自西班牙语caliente fornalia,热火炉的意思;或来源于calida fornax,拉丁语炎热的气候之意。 此外还有来自当地语言高高的山脉等其他说法。 另外,別名「金州」(Golden State)常使人以為源自19世紀中葉淘金潮。事實上是來自此州中部山丘的春草於秋天枯萎時,從遠方看來有如遍地金色而得名。 此外,因本州轄區太過龐大,因此習慣上也可分為北加州、南加州等至少兩個區的說法。 历史 在英国伊丽莎白时代,著名的海盗弗朗西斯·德雷克爵士占领了新西班牙和新墨西哥北部所有的土地。这也成为英国殖民地。虽然早在17世纪英国人的殖民地已经是从大海到大海,但英国人对北美西岸的土地并没有多少兴趣。到18世纪末,西班牙传教士逐渐开始在西属加利福尼亚北部广博的土地上建立起定居点。当墨西哥从西班牙独立后,这些传教士定居点也成为了墨西哥政府的财产。但是很快就被遗弃。 西班牙帝国在北美洲西北部的领土被命名为加利福尼亚省。1846年,一群青年自发宣布成立加利福尼亚共和国,但不成氣候。1847年的美墨战争后,这片领土由美国和墨西哥分治。墨西哥所得到的那部分领土后来成了下加利福尼亞州(Baja California)。而美國获得的領土則被稱為上加利福尼亚,1848年,上加利福尼亚的西班牙裔人口大约为4000人。但是当加利福尼亚发现黄金的消息传开后,无数美国人和欧洲人在淘金热中涌向加利福尼亚。当美国海军将领约翰·斯洛特(John D Sloat)从旧金山湾进入加利福尼亚后,这个年轻的共和国被宣布成为美国的领土。1850年,加利福尼亚州正式成为联邦的第31个州。 在南北战争期间,加州内部关于是加入北军还是南军发生分歧。虽然最终加州的共和黨政府支持北军,很多加州人依然参加了南方-{}-志愿军。 1870年代第一条东西向贯穿美国的铁路的开通使太平洋沿岸地区与美国其他地区拥有了便捷的交通。加州居民也逐渐发现,加州的气候十分适合农作物的生长,特别是柳橙。直到今天加州的农业产量依然丰富。 1900至1965年间,加州人口變化巨大。从不到100万人,发展成为美国人口最多的一个州。1965年至今,人口成分又发生巨大变化。今天的加州是全球人口最多元文化的一个地区之一。 加州是美国的科技和文化中心之一、世界影视中心,以及美国农业大州。 法律与政府 加利福尼亞州政府中,以直接民選方式產生的職位包括州長、副州長(Lieutenant Governor)、州務卿(Secretary of State)、司法部長(Attorney General)、州審計長、州財政部長(State Treasurer)、保險局長(Insurance Commissioner)、州教育廳長(Superintendent of Public Instruction),和四名公平委員會委員。任期為四年,而且只能連任一次。 加利福尼亚州議會由一个40人的州参议院(State Senate)和80人的州眾议院(State Assembly)组成。州参议员任期四年,每兩年有一半改选。州眾议员任期兩年。目前民主党為多數黨,共和党為少數党。 目前加利福尼亚州的首府位于萨克拉门托。历史上州府曾设在蒙特瑞(西班牙/墨西哥時代,1775年-1849年)、聖荷西(1849年-1851年)、瓦列霍(1851年-1853年),和貝尼夏(1853年-1854年)。1854年州府迁移到萨克拉门托。 在美國國會,加利福尼亚由兩名参议员和53名众议员代表。在美國選舉人團中,加利福尼亚拥有55张选举人票。加州是拥有最多的众议员和总统选举人票的一個州。 加州在政治上倾向自由派。1960年代以前,加州長期由共和黨主政,1960年代以後,加州的選民逐漸以民主黨人居多,民主黨在1970年起控制州議會。但加洲在1967-1975年,1983-1999年及2003-2011年加州一直由共和黨主政,著名的總統理查德·尼克森及朗奴·列根便是出自加州,列根於1967-1975年曾任州長,而尼克森則曾于1962年參選州長,並在之前擔任代表加州的國會眾議員及參議員。 2003年,時任州長、民主黨人戴維斯遭到彈劾,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二位被彈劾的州長,隨後的罷免投票及補選,由共和黨人、演員阿諾·史瓦辛格當選州長,並于2006年成功連任。 2010年11月2日,民主党人傑瑞·布朗击败共和党人梅格·惠特曼,赢-{得}-州长选举。这將是布朗第二次擔任加州州长职位,他也成為加州年紀最大的州長。2014年布朗成功連任。 行政區劃 加州下轄58個郡,詳见: 地理 加利福尼亚州与太平洋、俄勒冈州、内华达州、亚利桑那州和墨西哥的下加利福尼亚州接壤。加利福尼亚拥有多样的自然景观,包括壮丽的峡谷、高山和干燥的沙漠。加州面积41万平方公里,是美国第三大州。大多数大城市位于太平洋沿岸较凉爽的地带,包括旧金山、洛杉矶和圣地亚哥。中央谷地是農業區。 内华达山位于加州中部和东部。其中的惠特尼峰海拔4418米,是美国本土最高点。全球著名的優聖美地国家公园也位于该区域。此外还有一个很深的淡水湖——太浩湖。内华达山的东部有重要的海鸟栖息地欧文斯峡谷和蒙罗湖。 在南部有横岭和一个咸水湖沙顿海。位于中南部的一块沙漠叫作莫哈韦沙漠。莫哈韦沙漠的东南面有死亡谷。这里有北美最低点。 加利福尼亚位于圣安德利亚断层,经常发生地震。虽然美国的地震大部分发生在阿拉斯加和密西西比河流域,但由于人口密度较高,加州的地震往往会造成更大损失。 加州南部为热带沙漠气候,气温变化较大,年降雨为10英寸。沿海地区由於加利福尼亞洋流的影響,则为地中海型气候,冬湿夏燥。加州境内的高山,包括内华达山是高山气候,冬天降雪,夏天并不很热。 國家公園 紅木林國家公園(Redwoods National Park) 拉森火山國家公園 優勝美地國家公園 Yosemite National Park 三王峽谷國家公園(Kings Canyon National Park) 紅杉國家公園 死亡谷國家公園 約書亞樹國家公園 海峡群岛国家公园 尖頂國家公園 Pinnacles National Park 经济 根据2010年的统计数据,加利福尼亚州GDP占全美的1334%,达19364亿美元,为全美最高,若將其算成一個國家,他GDP仅次于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巴西、意大利,是世界第9大经济体。人均GDP为51914美元,在全美各州中名列第12位。 也因為加利福尼亞州實在太富有也太大,人口又是全美地區第一名的州,所以美國創投公司DFJ創辦人德瑞柏(Tim Draper)在2013年提議公投,希望能將本州切為6個州、傑佛遜州、北加州、中加州、矽谷、西加州與南加州。 加利福尼亚经济的主体是农业(包括水果、蔬菜、牛奶制品和酒)。农业的规模是第二大产业的两倍多。其他重要的产业包括航空、娱乐(主要是电视,虽然加州也出品很多电影)和轻工业,包括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以及硼砂开采。 人均收入因地区和职业的不同而有巨大分化。中部的人均收入差别最大。少数移民的农场工人,收入低于美国最低工资保障线。而农场主则经常拥有上百万美元的私人农场。大多数农场主受过良好教育,大多数至少拥有硕士学位。硅谷地区的医疗产业、电子游戏产业和动画产业正在快速成长,而其高科技产业也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工作机会方面,加利福尼亚州最多几大类工作为贸易、运输、公用事业、政府、专业和商业服务,教育和健康服务等服务业。 加利福尼亚经济的一个问题是制造业的缺乏。925%的销售税使得在该州投资设厂较不划算。多年来加州少有新的工厂开设,丧失了一些较高收入的制造业工作岗位。这意味着该州的中产阶级-大多是小企业主和建筑及运输工人,以及小部分有知识的工人——几乎是以服务业为主。 2010年1月,加利福尼亚州的失业率达为125%(2007年为59%),失业率为全美第5位。但同期该州的百万富翁人数已超过663000人,高居全美榜首。2011年的最新数据显示,全州GDP为19700亿美元。 人口 截止2011年6月1日止,加利福尼亚州人口数为37691912人,约占全美总人口数(311591917人)的121%,为美国第一位。美国2012年人口估算显示该州人口约为3804万。 2000年,根据美国官方的人口统计局的数字,加州的非西班牙裔白人第一次少于 50%,而亚裔人口约占加州总人口的38%在1990-1999年间,加州亚裔的人数成长了37%,在全美国则成长459%。由于拉丁裔美國人移民人口的迅速增长和高生育率,預計将在2040年左右成为加州最大族群。 重要城市 大洛杉磯地區 洛杉磯 好莱坞(屬洛杉磯市一區) 阿凱迪亞 安那翰 比华利山庄 伯班克 康普顿 科斯塔梅薩 格蘭戴爾 加州長灘 馬利布 玛瑞娜戴尔瑞(Marina del Rey) 爾灣 蒙特利公園 帕萨迪纳 波莫納 河边市 柔似蜜 圣貝纳迪诺 圣费尔南多 圣盖博 聖塔安娜 圣莫尼卡 托倫斯 核桃市 舊金山灣區 旧金山 奧克蘭 柏克萊 阿拉米達 紅木城 費利蒙 庫比蒂諾 聖荷西 贝克斯菲尔德 尤里卡 弗雷斯諾 雷丁 沙加緬度 聖地牙哥 斯托克頓 尤凯亚(Ukiah) 教育 聯邦大學 (Naval Postgraduate School Monterey) (Defense Language Institute Monterey) 公立大學 著名私立大學 加州理工学院 艺术中心设计学院(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 克萊蒙學院 http wwwclaremontedu 克萊蒙研究大學 CGU http wwwcguedu 凱克應用生命科學研究院 http wwwkgiedu 波莫納學院 http wwwpomonaedu 克萊蒙特麥肯納學院 CMC http wwwclaremontmckennaedu 哈維穆德學院 http wwwhmcedu 斯克利普斯學院 http wwwscrippscollegeedu 匹茲學院 http wwwpitzeredu 史丹佛大学 圣塔克拉拉大學(Santa Clara University SCU)http wwwscuedu 南加州大学 佩珀代因大學 Pepperdine University http wwwpepperdineedu 加州路德大学(California Lutheran University CLU)http wwwcallutheranedu 聖地牙哥大学(University of San Diego USD) 三藩市大學 金門大學 羅馬林達大學 拉西瑞亞大學 太平洋聯合學院 阿蘇薩太平洋大學()http wwwapuedu 交通 重要機場 洛杉磯都會區 洛杉磯國際機場(LAX)─聯合航空及美國航空轉運中心,美國最繁忙的國際線機場,航線以美洲、東亞及紐澳為主。 安大略國際機場(ONT) 舊金山灣區 舊金山國際機場(SFO)─聯合航空及維珍美國航空轉運中心 諾曼·峰田聖荷西國際機場(SJC) 奧克蘭國際機場(OAK) 聖地牙哥都會區 聖地牙哥國際機場(SAN) 重要高速公路 南北縱向高速公路自東往西有 395號美國國道 99号加利福尼亚州州道 5号州际公路 101號美國國道 1号加利福尼亚州州道 南加州的縱向高速公路在395號美國國道以東還有 15号州际公路 東西橫向高速公路自南往北有 8號州際公路 10号州际公路 40號州際公路 接 58号加利福尼亚州州道 接 46号加利福尼亚州州道 580號州際公路 接 120号加利福尼亚州州道 80号州际公路 職業運動 美式足球 NFL 奧克蘭突擊者 圣迭戈闪电 舊金山四十九人(淘金者) 棒球 大聯盟 MLB 美國聯盟 洛杉磯安那罕天使 奧克蘭運動家 国家聯盟 洛杉磯道奇 聖地牙哥教士 舊金山巨人 小聯盟 Minor Leagues 佛列斯諾灰熊(Fresno Grizzlies,3A級太平洋岸聯盟,母隊:舊金山巨人) 沙加緬度河貓(Sacramento River Cats,3A級太平洋岸聯盟,母隊:奧克蘭運動家) 貝克斯菲爾德火焰(Bakersfield Blazer,高階1A級加州聯盟,母隊:德州遊騎兵) 高沙漠區小牛(High Dessert Marvoricks,高階1A級加州聯盟,母隊:西雅圖水手) 艾辛諾湖暴風雨(Lake Elsinore Storms,高階1A級加州聯盟,母隊:聖地牙哥教士) 蘭卡斯特噴射鷹(Lancaster JetHawks,高階1A級加州聯盟,母隊:波士頓紅襪) 孟德斯托樫果(Modesto Nuts,高階1A級加州聯盟,母隊:科羅拉多洛磯) 倫秋庫卡蒙加震動(Rancho Cucamonga Quakes,高階1A級加州聯盟,母隊:洛杉磯安那罕天使) 內陸帝國區聖伯納汀諾66人(Inland Empire 66ers of San Bernardino,高階1A級加州聯盟,母隊:西雅圖水手) 聖荷西巨人(San Jose Giants,高階1A級加州聯盟,母隊:舊金山巨人) 史塔克頓港口(Stockton Ports,高階1A級加州聯盟,母隊:奧克蘭運動家) 維薩利亞橡樹(Visalia Oaks,高階1A級加州聯盟,母隊:坦帕灣光芒) 足球 MLS 美國芝華士 洛杉磯銀河 聖荷西地震 籃球 NBA 金州勇士 洛杉磯快艇 洛杉磯湖人 沙加緬度國王 WNBA 洛杉磯火花 沙加緬度女皇 冰球 NHL 安那翰鴨 洛杉磯國王 聖荷西鯊魚 摔角 WWE 雷·密斯特里歐 参见 美國第51州 傑佛遜州 锎 參考文獻 外部链接 努爾蘇丹·阿比舍維奇·纳扎尔巴耶夫( ; ,),哈萨克斯坦政治人物,国家作为苏联加盟国时担任共产党第一书记,在1991年12月独立后即任该国总统至今。< ref> 生平 纳扎尔巴耶夫1940年7月6日生于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阿拉木图州卡斯克连区切莫尔甘村。1967年毕业于卡拉干达工学院;1979年—1984年任哈萨克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书记;1984年—1989年任部长会议主席(总理);1989年—1991年任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最高领导人);1990年2月兼任最高苏维埃主席(国家元首);1990年4月起任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总统。 1991年哈萨克斯坦从苏联独立,纳扎尔巴耶夫从1991年以来一直担任哈萨克斯坦总统至今,他在、、、2011年的哈萨克斯坦总统选举中分别获得了988%、8100%、9115%、9555%< ref>的得票率。 纳扎尔巴耶夫最主要政績是哈萨克斯坦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发展、把首都從鄰近中國和吉爾吉斯邊境的阿拉木圖西遷至鄰近俄羅斯的阿斯塔纳。 家庭 纳扎尔巴耶夫的妻子是萨拉·阿尔贝索芙娜·纳扎尔巴耶娃。 参考文献 参见 世界各国领导人列表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1940年6月10日至1943年5月16日在北非发生了北非战役。它包括发生在利比亚和埃及的沙漠(西部沙漠战役,也被叫做沙漠战争)以及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火炬行动)和突尼斯(突尼西亞戰役)的战役。 战役在同盟国和轴心国之间展开。同盟国的战力主要来自英联邦和来自德国控制下的欧洲的流亡分子。美国于1941年加入战争并于1942年5月11日在北非开始直接军事援助。 北非的战斗开始于1940年6月10日的意大利宣战。6月14日,英国陆军第11轻骑兵团(由第1皇家坦克团协助)穿过边界进入利比亚并夺取了意大利的卡普措堡垒,随后意大利发动一波攻势进入了埃及并在1940年9月占领了西迪拜拉尼,随后在1940年12月英联邦展开了罗盘行动进行反击。在罗盘行动中,意大利第10军团被摧毁,为了防止轴心国全面失利,由埃尔温·隆美尔指挥的德国非洲军通过向日葵行动被派遣至北非,以增援意大利军队。 随后爆发了一系列为控制利比亚和埃及部分地区的拉锯战,至第二次阿拉曼战役达到顶点,当时由伯纳德·蒙哥马利中将指挥的英联邦军队给予了轴心国军队以决定性的打击,并将他们赶回突尼斯。在随后的1942年盟军的火炬行动登陆西北非洲,爆发了与维希法国军队的战斗(随后法军改变了立场),最终盟军将轴心国军队包围在突尼斯北部并迫使他们投降。 轴心国经过在东部战线对抗苏联,减轻了英国及后来的美国军队在北非的压力。英国通过对密码信息的破解进行情报收集被证明是盟军在北非成功的关键因素。 西部沙漠战役 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王国站在纳粹德国一边向法国和英国宣战。以埃及为基地的英军被命令承担防御行动,但尽可能的不进行挑衅。然而,6月11日他们开始了一系列对意大利在利比亚的阵地的袭击。随着6月25日法国战败,在的黎波里塔尼亚本来被用来和突尼斯的法军对峙的意军,被调动至昔兰尼加以增援意大利第10军团。加上由阿奇博尔德·韦维尔将军领导的英军装备不断损失,他命令停止袭击并在埃及边境派一小支军队进行防御。 意大利独裁者贝尼托·墨索里尼命令第10军团于8月8日入侵埃及。两天后,入侵没有开始,墨索里尼指令格拉齐亚尼元帅,德国的海狮计划马上就要开始,后者于是开始攻击。9月8日,受到运输缺乏、军官训练水平低和支援武器不足所带来的力量虚弱影响下的意大利军队被命令开始入侵埃及,这场战役计划是当有限的装甲军队在沙漠的侧翼行动时沿着海岸公路前进。相对于意军的进攻,韦维尔命令他的防卫部队袭扰前进中的意大利军队,随后退往从迈尔萨-马特鲁,那里驻有英军地面主力部队。第7装甲师被安置在沙漠的侧面,使其可以突击意军侧翼。 至9月16日,意大利军队前进至迈尔萨-马特鲁以西大约80英里(130公里)的Maktila,并因为供给问题停留于该地。尽管墨索里尼催促继续前进,格拉齐亚尼仍命令他的军队在西迪巴拉尼周围挖掘战壕,并加强已建好的前线营地;其他的军队也被安置在主力部队后方。针对分散的意大利营地,英国人计划了一个为期五天的有限攻势,罗盘行动,一个接一个的攻击这些防御营地。总共36000人的英联邦军队于12月9日攻击了意大利军队10个强大的师的前方单位。随着刚开始的成功,参加罗盘行动的军队追击退却的意军。一月,设防城镇巴迪亚和托布鲁克被占领,逃跑的意大利军队在比达夫门被穿越了西部沙漠的第七装甲师截住。在比达夫门战役中,残余的意大利军队投降,在十个星期之内,盟军推进到了阿格海拉并摧毁了意大利第十军团,在战斗中俘获了130000名俘虏。 意大利派出摩托化和装甲部队前往增援非洲来做出回应,从1941年2月一直持续到1941年5月初;由埃尔温·隆美尔指挥的德國非洲軍通过向日葵行动抵达的黎波里以增援他们的意大利盟友,被命令阻止盟军把意大利人赶出该地区的企图。推进中的盟军部队(现在被命名为第13军)采取了防御姿态,并在将来的几个月中得到增强,在把盟军大部分军队部署到希腊的同时,第7装甲师被部署在尼罗河三角洲。那里部署的大多是经验不足、正在整补和实力不足的军队。 尽管隆美尔仅仅被命令维持战线,但是1941年3月从阿格海拉发动的一次装甲侦察很快变成了一场全面攻势。三四月间,盟军被迫后退并且指挥人员被俘。澳大利亚第9步兵师退往港口要塞托布鲁克,其余的英联邦军队再向东撤退100英里(160公里)到达利比亚和埃及边境。在托布鲁克被德意军队主力包围的同时,一场小型战役继续向东推进。趁势攻占了卡普措堡垒和巴迪亚,然后进入埃及,在四月底占领了塞盧姆和战略上重要的哈法雅隘口。隆美尔防守这些阵地,增强战斗集群并命令其处于防御态势。 托布鲁克的守军尽管在陆地上被孤立,但继续从皇家海军得到增援和补给,并且隆美尔没能占领港口。这个疏忽意义重大;隆美尔在塞卢姆的前沿阵地位于通往的黎波里的漫长补给线的终点,并受到托布鲁克守军的威胁,且必须耗费于托布鲁克的大量投入阻止其增强在塞卢姆的军队,从而使进一步深入埃及变得不切实际。盟军通过对托布鲁克的占领从而重新掌握主动权。 双方都没有行动,然而这不会持续太长时间。盟军不久之后发起了一场名为简洁行动的小规模攻击,尝试攻击轴心国军队使其退过边境。随后又发动了一场大规模攻势,战斧行动,打算解除托布鲁克之围;这个行动也失败了。 盟军于僵持期间重组。克劳德·奥金莱克继阿奇博尔德·韦维尔之后成为中东司令部总司令,西部沙漠军队得到另一个军的增援组成了新的第8集团军,其当时由来自英军、澳军、英属印度军队、新西兰军队和南非军队的单位组成。以及来自自由法国由玛丽 皮埃尔柯尼希(Marie-Pierre Koenig)指挥的一个旅。新的兵团于1941年11月发动了一场新的攻势:十字军行动。至1942年一月,联合行动取得了夺回近期被德国和意大利占领的所有地区的成果。因此,战线(轴心国先前的)又一次的将位于阿格海拉。 在从的黎波里得到补给和增援以后,轴心国再次发动进攻,6月份在加查拉击败了盟国军队并攻占了托布鲁克。轴心国军队将第8集团军驱赶过埃及边境,7月,在第一次阿拉曼战役中,他们的推进被阻止在距离亚历山大仅90英里(140公里)处。 克劳德·奥金莱克将军在加查拉失败之后亲自担任第8集团军指挥官,在第一次阿拉曼战役后被解职,由哈罗德·亚历山大将军替代。威廉·戈特中将最初被指定为第8集团军司令。他于途中被杀,伯纳德·蒙哥马利中将接替了指挥并取代他。最终蒙哥马利在沙漠战争的剩余时间都指挥第8集团军。 6月底,轴心国军队在阿拉姆哈勒法发起了一轮新的攻势尝试侵入开罗,但是被击退。经过一系列的集结和训练之后,英军发起了一场大规模攻势,在1942年10月晚些时候的第二次阿拉曼战役中决定性的击败了德意军队。第8集团军向西追赶轴心国军队,于1943年1月中旬攻占了的黎波里。至二月,第8集团军在靠近马雷斯防线处面对德意装甲军队并加入受哈罗德·亚历山大将军指挥的第18集团军群,于突尼斯战役中结束了北非战事。 火炬行动 火炬行动开始于1942年11月8日,于11月11日结束。在对德意军队展开钳形攻势的尝试中,盟军(美国和英联邦)设想在维希法国控制下的法属北非登陆只会遭到微弱的抵抗。然而,除了11月8日在阿尔及尔法国抵抗运动成功的发动了一场政变,在登陆之前逮捕了维希法国的指挥官并压制了第19军,维希法国军队在奥兰和摩洛哥对盟军进行了激烈的抵抗。因此,在阿尔及尔的登陆没有遭到实际抵抗,在第一天城市连同整个维希法国北非指挥部就被攻占。经过三天的谈判和威胁,马克·克拉克和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将军迫使维希海军上将弗朗索瓦·达尔朗(和阿尔方斯·朱安将军)命令在奥兰和摩洛哥的维希法军在11月10日-11日停止军事抵抗,附带条件是达尔朗将成为一名自由法国机构的领导人。在火炬行动期间,美国、维希法国、和德国海军舰只爆发了卡萨布兰卡海战,美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盟军登陆促使轴心国占领了维希法国(安东行动)。此外,法国在土伦的舰队被意大利俘获,大部分舰只都被盟军凿沉,以防止它们被轴心国利用。在北非的维希军队加入了盟军(参加自由法国军队) 突尼斯战役 随着火炬行动的登陆(1942年11月上旬),德国和意大利开始加强在突尼斯的军队,以填补退出的维希军队留下的空缺。在这段虚弱的时期,盟军决定当他们和维希政权争斗之时快速前进进入突尼斯。因为维希军队不确定的情况和意图,很多盟军士兵被用于驻防任务。 至十一月中旬,盟军已经能够进入突尼斯,但仅有一个师的兵力。至十二月上旬,东部任务部队,被再次指定为肯尼斯·安德森将军指挥的英国第一集团军,包括英军第78步兵师、第6装甲师、第一伞兵旅、第6突击大队以及美军第一装甲师的部分单位。但在此时,一个德国和五个意大利师被从欧洲船运到此,且盟军机场远离前线,给予了轴心国在战场上完全的空中优势。盟军向东前进至距突尼斯不到19英里(30公里)处被阻止并退却。 随后在冬季形成了僵局,在此期间双方继续加强他们的军队。至新年,英国第一集团军拥有一个英国军、一个美国军和一个法国军(另一个英国军司令部于四月份建立)。二月份的后半段,在突尼斯东部隆美尔和馮·阿尼姆取得一些成功,主要是面对没有经验的法国和美国军队,特别是在凱賽林隘口战役中面对由劳埃德·弗雷登道尔少将指挥的美国第二军。 至三月份初,沿着北非海岸向西前进的第八集团军到达了突尼斯边境。隆美尔和馮·阿尼姆发现他们自己处于盟军的两面夹击之中。他们被在武器和数量上处于优势的对手从侧翼包围。三月下旬,第八集团军迂回至轴心国马雷斯防线,同时在四月中旬第一集团军在突尼斯中部发动了主要攻势以挤压轴心国军队,直至他们在非洲的抵抗崩溃。轴心国军队于1943年5月13日投降,战斗中超过275000被俘。尽管有很大比例的轴心国军队逃出了突尼斯,这些经验丰富军队的巨大损失大大的降低了轴心国势力的军事能力。这次在非洲的失败导致了意大利的非洲殖民地被占领。 结果 盟军在北非战役胜利之后,意大利战役开始。西西里入侵在两个月后展开。 参见 北非戰場時間線 注释 脚注 引用 参考书目 Keegan John Oxford Companion to World War II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ISBN 0-19-280666-1 外部链接 General sites on the North African Campaign Home of General Hans-Jürgen von Arnim's Staff Car The Royal Sussex Regimental Association 卡梅尔海(英文:Carmel-by-the-Sea),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蒙特雷县下属的一座城市。建市于1916年10月31日,面积 大约为108平方英里 28平方公里。根据2010年美国人口普查,该市有人口3722人。< ref> 参考资料 相關條目 克林·伊斯威特 印度是一个位于南亚的国家,拥有超过12亿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主国家。印度是一个联邦立宪共和国,由包含28个邦和7个联邦属地的议会进行管理,之后其行政结构大致保持不变。每一个邦和联邦属地又会再进一步划分为行政区。 各邦和联邦属地的首府按行政、立法和司法首府加以分类。行政首府是执法政府办公室的所在地,而立法首府而是相应议会召开的地方,司法首府则是相应邦或属地高等法院所在地。联邦属地以一个小十字架()加以标明。 各邦和联邦属地首府 解释说明 参考注释 参考书籍 外部链接 參選人,又名候選人或被選舉人,是選舉中競逐一種或多種職位的參與人員。候選人在當選前發表競選承諾,及接受投票人考核資格。 例如 見工候選人 國會議員 社團接班人 以下所列為的完全中學。改制時間代表該學校增設國中部或高中部,使其成為完全中學的年份。 臺北市 新北市 桃園市 臺中市 臺南市 高雄市 臺灣省 基隆市 宜蘭縣 新竹市 新竹縣 苗栗縣 南投縣 彰化縣 雲林縣 嘉義市 嘉義縣 屏東縣 花蓮縣 臺東縣 參見條目 完全中學 同盟國,又稱反法西斯同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後,部分國家(最终57个,其中5个从轴心国脱离)為抵抗軸心國的侵略而組成的聯盟,也是與軸心國對立的陣營。同盟國組成及加入盟軍的國家的原因大多是因為他們都遭到了軸心國的武力侵略,或是基於擔心軸心國會控制整個世界的原因。< ref> 最初於戰爭爆發的時候(1939年9月1日),反德同盟包括了法國、波蘭及英國,旋即英國的自治領(澳大利亞、加拿大、紐西蘭、紐芬蘭自治領及南非聯邦)亦加入了同盟。1941年珍珠港事變後,美國和中國加入同盟國。同時,1941年後英聯邦、美國及蘇聯的領袖被稱為「三巨頭」,擔任著同盟國的領導角色 於1941年12月,美國總統羅斯福為同盟國設計了一個名字,稱為「聯合國」。他稱三巨頭(英國、美國、蘇聯)以及中國為一個「世界權力的托管人」,即後來的「四警察」於1945年7月的波茨坦會議,羅斯福的繼任人哈里·S·杜魯門總統向中、法、蘇、英、美的外長提出各國應該「商定一份和平條約及歐洲國家邊界的解決方法」,從而導致了外長理事會的建立。 中國 中國作為二戰中同盟國的一員,同時亦是抗日的主要戰場之一。1941年12月,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之後,中日雙方始正式宣戰,中國與美國和英國結成同盟共同對日本、德國和意大利三國軸心作戰。自此中國抗日戰爭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部分。 內外窘迫 於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並建立滿洲國,是為近代中國抗日戰爭之開端。其後中日之間又發生了數次的衝突,即淞滬抗戰、長城抗戰及綏遠抗戰。而此時中國亦處於內戰及分裂的狀態中,中國分裂成由國際認可的蔣介石領導所的國民黨控制下的國民政府,與毛澤東所領導的中國共產黨及其根據地,即蘇區。蔣中正主張「攘外應先安內」,堅持對中國共產黨進行圍剿。而在日本步步進逼的形勢之下,蔣中正的主張導致抗日救亡運動盛行,其中有一二·九運動。抗日救亡運動給國民政府的國策帶來壓力,緩解了中共在陝北的困境。 國共合作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發動了西安事變,對蔣中正實施「兵諫」。在宋子文、宋美齡斡旋下,蔣中正被迫放棄「攘外安內」的基本國策而獲得釋放,國共兩黨達成了表面上粗略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協定,即日後所稱的第二次國共合作。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 直到1937年7月7日,發生在華北的盧溝橋事變,導致中日戰爭的全面爆發。戰爭前期,日軍迅速佔領了中國的沿海地帶,並佔領了當時中國的首都南京,進行了南京大屠殺。在戰事連連失利的情況下,中國政府宣布將首都和所有政府機構由南京遷往陪都重慶,向西部山區退守。 日軍在佔領武漢和南方的廣州後,戰線拉長,也無力作進一步大規模的戰略進攻,轉入休整。在歷時4個多月的武漢會戰中,中國軍隊傷亡40萬人,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日軍大本營不得不重新調整對華戰略,改為政治誘降為主、軍事進攻為輔的戰略,以求儘快結束所謂的「中國事變」。 中期 由於綿延上千公里的戰線以及敵後區地方游擊隊等等之不安定因素,讓日本此時對於中國採用分而治之的政策,積極扶持中國人成立效忠日本的傀儡政權。通過誘降國民黨副總裁汪精衛,日本扶持汪精衛成立了汪精衛政權。但到1940年日本發現汪精衛政府在中國國內影響力甚小,且無法左右抗日力量最強的黃埔系軍隊,於是將蔣中正選定為誘降對象,但終未成功。同時中國共產黨及國民政府均積極於敵後戰場發展。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歐美列國放棄了將法西斯國家力量引向蘇聯的企圖,一反早先要求中日和談的態度,支持中國國民政府抗戰。但德軍進展超乎預料,法國在1940年6月22日迅速宣佈投降,德國迅速組織力量對英國展開襲擊。世界各地的戰況均有利於法西斯。這一時期中國也出現了廣泛的悲觀傾向。在這種情況下,國共兩黨展開了形式迥異的宣傳,鼓舞抗戰士氣。其中三次長沙會戰都對日軍造成重大打擊;1941年薛岳指揮的第三次長沙會戰殲滅日軍5萬多人,並使戰略部署回復到會戰前,改變了當時中國國內的抗戰士氣。 但在抗戰期間,國共仍經常發生摩擦。一些不受國民政府指揮的組織(如中國共產黨着手設立邊區政府、蒙古抗日遊擊隊等)也開始逐步壯大。與此同時,中共陝甘寧邊區開展大生產運動,以解決自己的補給問題。 加入同盟國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後,日本的戰略重心從中國轉變為美國。翌日,美國對日本宣戰。12月9日,中國正式向日本宣戰,並加入同盟國。不久之後,除了先前與日本簽立互不侵犯條約的蘇聯以外,英國等同盟國也對日本宣戰。從此中國不再獨立對日作戰,抗日戰爭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部分。 美國加入二戰後以租借法案的名義通過滇緬公路和「駝峰航線」從緬甸、印度向中國運送作戰物資支持中華民國繼續抗戰。世界各國的介入主要是因為英美出於本身利益而希望中國拖住日本陸軍主力。因此中國與英國簽訂了友好同盟條約,並與英美等國簽訂廢除部分不平等條約,令重慶國民政府的國際地位上升。 日本方面不滿足於控制東南亞的油氣資源,同時注意到滇緬公路對中國戰場的意義,轉而出兵緬甸,意圖切斷滇緬公路孤立中國。此時英國在遠東的軍隊已無力抵抗日本的進攻,轉而向國民政府求援。於是羅斯福與蔣中正磋商組建了盟軍中緬戰區,由蔣中正兼任司令,中國派出中國遠征軍進入緬甸與日本作戰。 日本投降 1943年11月,中國蔣中正委員長及夫人宋美齡,美國羅斯福總統,英國邱吉爾首相三國元首在埃及開羅開會,發表新聞公報《開羅宣言》,要求戰後日本歸還自1895年佔領中國的所有領土。 1945年2月,英、美、蘇簽訂《雅爾塔協定》,規定在歐洲戰爭結束後三個月內,蘇聯應對日宣戰。中國沒有被邀請參加。由於美英是以犧牲中國的主權(如承認外蒙古獨立),來換取蘇聯對日出兵的條件,也被稱為「遠東慕尼黑」陰謀。 1945年7月26日,美、英、中三國共同發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無條件投降,否則將予以日本「最後之打擊」。由於此時美國的原子彈已試驗成功,美國新總統杜魯門對於蘇聯的參戰並不抱太大興趣,所以未邀請蘇聯協商或署名,造成蘇聯頗為不滿。 最後,日本於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裕仁天皇通過廣播發表《終戰詔書》,宣布無條件投降。盟軍統帥麥克阿瑟指示日本部隊,除中國東北外,中國大陸及台灣、北緯16度北越南境所有日軍,必須立即向中國國民政府主席及軍事委員會蔣委員長及其代表投降。 12月25日,美國國務院照會國民政府,希望中國能儘快派兵赴日參加佔領。後因國共內戰,中國最終未能派佔領軍進駐日本。 英國 英國經過慕尼黑協定、蘇台德區問題等一系列外交事件後,英國與波蘭組成了軍事聯盟並保障波蘭獨立。隨後在波蘭戰役爆發後,為阻止德國對波蘭的侵略,英國與法國對德國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自此爆發。在大部分歐洲國家淪陷後,英國以及英聯邦的成員國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與德國發生多起軍事衝突,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 在二戰期間,英國一直擔當著同盟國的領袖角色,並且被稱為「三巨頭」之一。二戰結束後,英國作為戰勝國的一員,參與了聯合國的創立,更成為了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自治領 1931年西敏法令通過之後,授予了大英帝國的自治領有限的外交政策自主。而當歐戰爆發後,英國及被稱為自治領的其他英聯邦成員,於一周內分別向德國宣戰。這些國家分別為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紐芬蘭和南非聯邦。而南羅德西亞當時為自治殖民地,但並沒有獨立的外交及軍事政策。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承認及重申了英國對德國宣戰。南非總理巴里·赫爾特佐格拒絕向德國宣戰,導致他領導的聯合政府在9月6日倒台。而新的南非總理揚·史末資,於同一日向德國宣戰。因加拿大國會批准了法令,加拿大在9月10日亦對德國宣戰。紐芬蘭自治領的政府委員會繼英國亦向德國宣戰。 塞浦路斯 印度 蘇聯 美國 歐洲 英國、法國及波蘭聯盟 波蘭第二共和國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法國 波蘭 比利時 荷蘭 南斯拉夫 奧斯陸集團 美洲 巴西 墨西哥 泛美聯盟 世界性同盟 大西洋憲章 聯合國家宣言 聯盟在1942年1月1日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後正式組成,參與簽署的有二十六個國家,包括: 中華民國 聯合國憲章 國際聯盟未能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戰(1937年-1945年)。出於人類無法承受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廣泛共識,為了維護世界和平,並推動解決國際經濟、社會和人權方面問題的合作,多個主權國家於1945年創建了聯合國,以取代有缺陷的國聯。美國國務院在1939年最先提出了成立一個新世界組織的計劃。羅斯福最先使用「聯合國」(United Nation)一詞來描述同盟國,後來同盟國則成為了聯合國的基礎。1942年1月1日,「聯合國」該名詞首次出現在聯合國宣言中。 各國加入同盟國的時刻 波蘭戰役後 1939年9月 波蘭:1939年9月1日 :1939年9月3日 :1939年9月3日(因英國宣戰而自動生效) :1939年9月3日(因英國宣戰而自動生效) :1939年9月3日 :1939年9月3日 法國 :1939年9月3日 尼泊尔:1939年9月4日 纽芬兰:1939年9月4日 汤加:1939年9月4日 :1939年9月6日 :1939年9月10日 1940年4月 :1940年4月9日 :1940年4月9日 假戰後 :1940年5月10日 :1940年5月10日 :1940年5月10日 自由法国:1940年6月18日 :1940年10月28日 :1941年4月6日 入侵蘇聯後 :1941年6月22日 :1941年6月25日到1944年10月11日(於1944年被蘇聯吞併) 珍珠港事變後 :1941年12月7日 :1941年12月7日 :1941年12月7日 :1941年12月8日 多米尼加共和国:1941年12月8日 萨尔瓦多:1941年12月8日 海地:1941年12月8日 洪都拉斯:1941年12月8日 尼加拉瓜:1941年12月8日 中華民國:1941年12月9日(雖然在盧溝橋事變时即與日軍展開全面戰爭,但是直到1941年12月9日才正式對日宣戰) 危地马拉:1941年12月9日 古巴:1941年12月9日 大韩民国临时政府 1941年12月10日 捷克斯洛伐克:1941年12月16日 聯合國共同宣言簽訂後 :1942年5月22日 :1942年8月22日 埃塞俄比亚:1942年12月14日 伊拉克: 1943年1月17日 玻利维亚:1943年4月7日 伊朗: 1943年9月9日 意大利:1943年10月13日(脫離轴心国) 哥伦比亚:1943年11月26日 利比里亚:1944年1月27日 秘鲁:1944年2月12日 諾曼第戰役後 罗马尼亚:1944年8月25日(脫離轴心国) :1944年9月4日(在1945年3月1日正式向德國宣戰) 保加利亚:1944年9月8日(脫離轴心国) 圣马利诺:1944年9月21日 阿尔巴尼亚:1944年10月26日 匈牙利:1945年1月20日(脫離轴心国) 巴哈瓦尔布尔:1945年2月2日 厄瓜多尔:1945年2月2日 巴拉圭:1945年2月7日 乌拉圭:1945年2月15日 委内瑞拉:1945年2月15日 土耳其:1945年2月23日 黎巴嫩:1945年2月27日 :1945年3月27日 :1945年4月11日 (只對日本宣戰,並只有發送經濟資源) 蒙古人民共和国:1945年8月9日 抵抗運動 自由法国 捷克斯洛伐克流亡政府 南斯拉夫遊擊隊 菲律賓遊擊隊 波蘭流亡政府 越南獨立同盟會 自由泰人運動 塞爾維亞遊擊隊 英軍服務團 参考文献 参见 同盟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 軸心國 聯合國 聯合國憲章 聯合國共同宣言 大西洋憲章 哈萨克斯坦总统是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国家元首,国家武装力量的最高领导人。1990年4月24日,苏联首次设立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总统职务。苏联时期的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首任总统和获得主权独立的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首任总统,均由努尔苏丹·阿比舍维奇·纳扎尔巴耶夫任职。 总统权力 根据《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宪法》的相关规定,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总统具有以下权力: 提交关于国家国情和国内政策、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的年度咨文。 决定议会选举事宜,接受议员宣誓,召集议会两院联席会议,批准法律。 经过议会同意,任免总理。 确定哈萨克斯坦政府以及其他中央直属机构,任免内阁成员和其他中央直属机构人员。 接受内阁成员宣誓,主持政府就重要问题召开的会议。 责成政府向议会提交法律草案。 终止政府、州、共和国直辖市和首都行政长官颁布的命令。 经过议会同意,任免国家银行行长。 经参议院同意,任免国家总检察长和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 任免国家外交代表机构的首席代表。 任命国家预算执行情况财务检查委员会主席。 批准国家纲要。 决定国家预算机构的财政拨款和工作人员的工资制度。 决定举行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全民公决。 主持国际条约的会谈和签署工作,签署已经被批准的证书。 接受外国和国际机构驻派代表的到任和离任证书。 是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任命武装力量的高级指挥人员。 颁布奖励、授予荣誉称号、官衔等。 决定有关国际和政治避难问题。 实施大赦。 在特定情况下,决定实施紧急状态和动用武装力量。 在共和国面临外来侵犯时,实施军事状态,宣布部分动员或总动员。 组建隶属于总统的卫队和近卫军。 任命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国务秘书。 组建安全会议,最高司法委员会和其他咨询机构。 根据宪法和法律行使其他权力。 其他权力 共和国总统有权决定审议法律草案的优先顺序,并有权宣布对法律草案进行紧急审议。这意味着,议会应当在该草案提交之后的一个月内加以审议。如果议会这时未按照要求办理,则共和国总统有权颁布具有法律效力的法令,直到议会按照宪法的规定程序通过新的法律。 权利限制 共和国总统的全权自新当选的共和国总统宣誓就职之时起,以及在本人被提前解除或被罢免总统职务、或亡故的情况下终止。卸任的所有前任共和国总统都拥有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前总统的称号,但被罢免者除外。 在非例行选举中当选的共和国总统,其全权在该次选举五年后的十二月第一个星期日进行的例行选举中当选的共和国总统就职时终止。 共和国总统不得成为任何代表机构的代表,不得担任其他有偿职务和从事经营活动。 总统在任期内,自宣誓就职时起,应终止其在政党中的活动。 共和国总统签署的议会决定以及根据政府倡议颁布的总统决定,应该事先相应地经过议会两院议长或政府总理签字确认,因为他们对上述决定的合法性承担法律责任。 临时权力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立法权属于议会,议会是该国行使立法职能的最高代表机关。但是根据该国宪法规定,在共和国总统提议并经议会各院议员总数三分之二以上多数票通过时,可授予共和国总统不超过一年期限的立法权。 任职资格 根据《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宪法》和相关法律的规定,参与总统竞选的人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在哈萨克斯坦出生的公民。 年满40周岁。 熟练掌握国语(哈萨克语)。 连续在哈萨克斯坦居住15年以上。 总统选举 哈萨克斯坦总统根据该国宪法和法律的相关规定,按照普遍、平等和直接选举的原则,以秘密投票的方式选举产生。 例行选举在选举年的12月第一个星期天举行。但是选举不可与新一届的议会选举同时进行。 在选举投票中,获得50%以上票数的候选人当选新一届总统。如果候选人中无一获得规定的过半数票数,则对两名得票最多的候选人进行第二轮投票,在第二轮投票中获得多数票者即可当选总统。 总统履职 宣誓就职 根据该国宪法和总统法的相关规定,共和国总统自向人民宣誓起开始就职。 新任总统的宣誓时间为选举年次年的一月份第二个星期三。总统宣誓应在有议会议员、宪法委员会委员、最高法院法官以及共和国历任总统参加的庄严气氛中进行。在非例行选举中当选的新总统宣誓,应在选举结果公布后的一个月内举行。 共和国总统宣誓的誓词为: 对总统的保护 哈萨克斯坦在宪法和相应的法律当中都有对共和国总统进行保护的相关内容,例如该国宪法在第四十六条中规定: 总统任期 哈萨克斯坦1995年通过的宪法规定,总统的每届任期为5年。 1997年、1998年经过修改宪法,改为每届任期为7年,同一人选连任不得超过两届。1997年5月18日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授权现任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可不受次数限制地连任总统职务。该修正案将在总统签署后正式生效。根据该修正案,哈萨克斯坦现行宪法第42款第5条中,有关同一人选连续担任哈萨克斯坦总统不得超过两届的规定,将不适用于首任、即现任总统纳扎尔巴耶夫< ref>。 总统地位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宪法》规定,总统是哈萨克斯坦的国家元首,是决定国内外政策基本方针并在国内和国际关系中代表哈萨克斯坦的最高公务员,是人民和国家政权的统一、宪法的不可动摇性、人和公民的权利和自由的象征和保证,是国家所有政权机构协调一致地发挥作用并使政权机构对人民负责的保证。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总统法》规定,以人民共和国的名义发表讲话的权利属于总统。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历任总统(1990年-迄今) 1990年4月24日努尔苏丹·纳扎尔巴耶夫当选为苏联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首任总统< ref>。 1995年4月29日,哈萨克斯坦就是否延长纳扎尔巴耶夫的总统任期举行全民公决,公决结果将纳扎尔巴耶夫的总统任期延长至2000年。 1998年,哈萨克斯坦议会修改宪法,将总统任期从5年改成7年。 1999年1月10日,哈萨克斯坦举行总统大选,纳扎尔巴耶夫再次当选,任期至2006年。 2005年12月4日,哈萨克斯坦举行新一届总统选举,纳扎尔巴耶夫以9115%的得票率再次蝉联哈萨克斯坦总统。 最近一次选举 2005年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总统选举结果< ref>: 哈萨克斯坦历史领导人列表 吉尔吉斯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时期(1919年-1925年) 1917年俄国发生十月革命后,哈萨克成立苏维埃政权,1920年8月26日建立归属于俄罗斯联邦的吉尔吉斯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 吉尔吉斯地区共产党委员会书记 革命党委员会主席 中央行政委員會主席 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时期(1925年-1936年) 1920年8月26日建立的归属于俄罗斯联邦的吉尔吉斯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于1925年4月19日改称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 1925年-1936年期间,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的执政党为共产党,党的最高领导人为哈萨克地区共产党委员会书记。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的领导人为中央行政委员会主席。 哈萨克地区共产党委员会书记 中央行政委员会主席 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时期(1936年-1991年) 1936年12月5日定名为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并由苏联中央直辖,成为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1990年10月25日,哈萨克发表《主权宣言》,1991年12月16日,宣布独立。 在这期间,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执政党为哈萨克共产党,党的最高领导人为哈萨克共产党第一书记。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国家领导人为中央行政委员会主席(1936年-1938年),1938年改称最高苏维埃主席,1938年-1990年间称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1990年改称最高苏维埃主席,直至哈萨克斯坦脱离苏联独立。 哈萨克共产党第一书记 中央行政委员会主席 最高苏维埃主席 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 最高蘇維埃主席 参见 哈萨克斯坦政治 哈萨克斯坦副总统 哈萨克斯坦总理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乔治·华盛顿('',),美国国父,1775年至1783年美國獨立戰爭時殖民地軍的總司令,1789年成為美國第一任总统(其同時也成為全世界第一位以總統為稱號的國家元首),在接連兩次選舉中都獲得了全體選舉團無異議支持,一直擔任總統直到1797年。他也是一名共濟會成員。 華盛頓早年在法國印第安人戰爭中曾擔任支持大英帝國一方的殖民軍軍官。之後在美國獨立戰爭中率領大陸軍團贏得美國獨立,他拒絕了一些同僚慫恿他領導軍事政權的提議,在1783年回到了他在維農山的莊園回復平民生活。 1787年,华盛顿主持了制憲會議。会议制定了現在的美國憲法。1789年,他經過全體選舉團無異議的支持而成為美國第一任總統。他在兩屆的任期中設立了許多持續到今天的政策和傳統。在兩屆任期結束後,他自願放棄權力不再谋求續任。 由於他扮演了美國獨立戰爭和建國中最重要的角色,華盛頓通常被稱為美國國父。作为大奴隶主,华盛顿同样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曾蓄黑奴316人)。故,有人对其评价为——不完美的上帝 在美國在線于2005年舉辦的票選活動《最偉大的美國人》中,華盛頓被選為美國最偉大的人物第四位。 早年生涯 依據儒略曆,華盛頓生於1732年2月11日。而依據格里高利历,華盛頓則出生於1732年2月22日。在他出生時,英格蘭的新年開始於3月25日(天主報喜節),也因此會有不同的生日出現。他的出生地點是威斯特摩兰县的一個大農場。華盛頓的家族名稱出自距離英格蘭東北不遠的泰恩-威尔郡的華盛頓村(Washington)。在1500年,華盛頓家族遷移到北安普敦郡。华盛顿的祖先有些名望,曾有个祖先被称为绅士。后来亨利八世赐给这个家族以土地,其成员担任过各种不同的官职。但是随着英格兰清教徒革命,家庭财产败落,奥古斯丁的祖父约翰·华盛顿于1657年移民至维吉尼亚。在今北安普敦郡苏尔格雷夫的祖屋作为华盛顿纪念馆保留至今。 華盛頓是他父親第二次婚姻裡最年長的孩子,他有兩個較年長的同父異母的哥哥:勞倫斯和奧古斯汀,和其他四名較年幼的兄弟姊妹:貝蒂、薩母耳、約翰·奧古斯汀和查理斯。華盛頓的父母是奧古斯汀·華盛頓(Augustine Washington 1693年-1743年4月12日)和瑪麗·鮑爾·華盛頓(Mary Ball Washington 1708年-1789年4月25日),都是英國後裔。華盛頓的父親是維吉尼亞州一個蓄奴的大農場主,他也曾試著进行開採鐵礦的事業。以紳士階級來說,比較起週遭的農場主,他們還不算是真正富有的。他的幼年大部分时间是在弗雷德里克斯堡对面的拉帕诺克河畔的费里农庄度过的。華盛頓父親的資產之一便是後來被改名為弗农山的一座大莊園。 华盛顿从7岁到15岁,都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最初在本地教堂司事那里上学,后来在名叫威廉斯的老师那里上学,他的一些作业本至今仍保留着,他在实用数学,包括计量、几种测量的方法和对测量有用的三角方面十分精通。他学习几何,还学习一点拉丁文。同时在那个时期,华盛顿还阅读一些英国名著。 華盛頓的哥哥奧古斯汀曾擔任由英國上將所指揮的步兵團的軍官,參加了詹金斯的耳朵戰爭。之後華盛頓父親的去世讓家族陷入了經濟困難,因此華盛頓無法像兩名年長的哥哥一樣前往英格蘭受教育,他也只得放棄了原本由勞倫斯所安排,成為英國皇家海軍見習軍官的機會。於是華盛頓一生都沒有前往歐洲。 華盛頓接著在成為了亚历山德里亚的消防隊員。在1774年,由於他和一家消防器具公司的友好關係,他自費購買了一具當時非常先進的消防器材,捐贈給市鎮使用,這具器材今天仍可以在亞歷山大市的博物館看見。< ref> 法國印第安人戰爭:1754—1763 在華盛頓22歲的時候,華盛頓無意間成為了法國印地安人戰爭的導火線之一。這場殖民地所參加的第一場戰爭起源於1753年,法國人開始在當時屬於維吉尼亞州領土的俄亥俄谷地(Ohio County)建立許多堡壘,這是法國人的戰略之一。法國人得到當地原住民的支持,試圖阻止英國人繼續向西擴張他們在美州的殖民地,並阻擋殖民地內的英國軍隊。維吉尼亞州的總督是羅伯特·丁威迪(Robert Dinwiddie),當時擔任少校的華盛頓替他向法國指揮官遞交了最後通牒書,要求法國人離開。華盛頓將過程透露給當地的報紙,而他也因此成為傳奇人物。但法國人拒絕撤離,因此在1754年,丁威迪派遣了剛升遷中校的華盛頓率領維吉尼亞第一軍團,前往俄亥俄谷地攻擊法國人。華盛頓率領軍隊伏擊了一支由法裔加拿大人組成的偵查隊,在短暫的戰鬥後,華盛頓的印地安人盟友塔纳洽里森(Tanacharison)族人殺害了法國指揮官朱蒙维拉(Joseph Coulon de Jumonville),接著華盛頓在那裡建立了一座名為必需堡(Fort Necessity)的堡壘,但在數量更多的法軍和其他印地安人部隊進攻下,這座堡壘很快便被攻陷,他也被迫投降。投降時華盛頓簽下一份承認他"刺殺"了法軍指揮官朱蒙维拉的文書(因為這份文書用法文寫成,華盛頓根本看不懂),而這份文書導致了國際間的事變,成為法國印地安人戰爭的起因之一。這場戰爭也是七年战争的一部分。 華盛頓稍後被法國人假釋,在同意一年之內不返回俄亥俄谷地後被釋放。 華盛頓一直渴望加入英國軍隊,但當時殖民地的居民都對此不感興趣。他在1755年終於等到機會,當時英軍發動遠征,試著重新奪回俄亥俄谷地。遠征行動在莫農加希拉河戰役(Battle of the Monongahela)中遭受災難性結果。相當不可思議地,華盛頓的外衣被四發子彈擊穿,但他仍毫髮無傷,同時在炮火中冷靜地組織軍隊撤退。在維吉尼亞州,華盛頓成了英雄人物,雖然戰爭的重心已經轉移到別處,他繼續領導了維吉尼亞第一軍團好幾年。在1758年,他隨著John Forbes將軍展開另一次遠征,成功將法軍驅離了杜根堡(Fort Duquesne)堡壘。 華盛頓最初軍事生涯的目標是希望成為正規的英軍軍官—而不僅是殖民地民兵的軍官。但他一直未獲升遷,因此他在1759年辭去了軍職,並與結婚,她是一名已經育有兩個小孩的富有寡婦。華盛頓和她一起抚養這兩個小孩:-{zh-hans约翰·帕克·卡斯蒂斯; zh-hant約翰·派克·克丝提斯;}-和-{zh-hans马莎·帕克·卡斯蒂斯; zh-hant玛莎·派克·克丝提斯;}-,稍後他還抚養了她的兩名孫子女,但華盛頓從沒有自己血親的小孩。新婚後他們搬到弗农山居住,過着紳士階級農夫和蓄奴主的生活,他並當選了維吉尼亞當地的下議院議員。 美國革命:1774—1783 在1774年華盛頓被選為維吉尼亞州的代表前往參加第一屆大陸會議。由於波士頓傾茶事件,英國政府關閉了波士頓港,而且廢除了麻薩諸塞州的立法和司法權利。殖民地在1775年4月於列克星頓和康科特與英軍開戰後,華盛頓穿著軍服出席第二屆大陸會議—他是唯一一個這麼做的代表,表示了他希望帶領維吉尼亞民兵參戰的意願。麻薩諸塞州的代表约翰·亚当斯推薦他擔任所有殖民地的總指揮官,並稱他擁有「擔任軍官的才能……極大的天份和普遍的特質」。因為亞當斯了解到,確保南方的殖民地能與北部殖民地合作順利組成大陸軍團的最好方法,便是推薦一個南方殖民地人士擔任總指揮官。華盛頓在1775年6月15日經由大會選舉無異議支持成為了總指揮官,雖然很捨不得離開心愛的維吉尼亞家園,華盛頓还是接受了指揮官職位,並宣稱"我不認為我能勝任這個指揮官的光榮職位,但我會以最大的誠意接受職位"。華盛頓並宣稱除了必要的開支外,不須付給他任何額外報酬。就這樣,華盛頓於7月3日在麻薩諸塞州的剑桥擔任了全殖民地軍隊的總指揮官。 華盛頓在1776年進攻波士顿,利用稍早在提康德羅加堡壘所奪取的火炮陣地,而得以俯瞰整個波士頓港,最後將英軍逐出了波士頓。英軍指揮官威廉·何奧下令英軍撤回加拿大的哈利法克斯。華盛頓接著率領軍隊前往紐約市,預期英軍將發動攻勢。擁有壓倒性軍力的英軍於8月展開了攻勢,而華盛頓所率領的撤退行動卻相當笨拙,幾乎全軍覆沒。他也在8月22日輸掉了長島戰役,不過得以撤退大多數的軍隊回到大陸。在接下來又輸掉了幾次戰役,使得軍隊倉促的撤離了新澤西州,此時美國革命的未來岌岌可危。 在1776年12月25日的晚上,華盛頓重整旗鼓。在這場特倫頓戰役中,他領導美軍跨越,突襲黑森雇佣軍的兵營。並接著在1777年1月2日的晚上向查理斯·康沃利斯率領的英軍發動突襲,這次奇襲振奮了支持獨立的殖民地陣營的士氣。 在1777年夏天,英軍發動了三路並進的攻勢,一路由約翰·伯戈因率領從加拿大向南進攻,一路由威廉·何奧率領攻擊當時殖民地的首都費城。而華盛頓撤往南方,卻在9月11日的布蘭迪萬河戰役(Battle of Brandywine)中遭受慘敗。為了擊退英軍而發動的日耳曼敦戰役(Battle of Germantown)則因為濃霧和軍隊的混亂而告失敗。華盛頓和他的軍隊只得撤回環境惡劣的佛吉谷(Valley Forge)艱難的渡過冬天。 在1777年至1778年的冬天,是大陸軍(和政治上的革命運動也是)戰況及士氣最惡劣的時刻,大陸軍遭受了極大的戰損和惡劣的生活環境。但華盛頓依然堅定著指揮軍隊,並持續向後方的殖民地大會要求更多補給,使大陸軍能克服寒冷的冬天,逐漸回復士氣。2月時一名曾服役於普魯士軍參謀部的軍官弗里德里希·馮·施托伊本(Friedrich von Steuben)前來佛吉谷,自願幫忙訓練華盛頓軍隊,以使他們能在戰場上能和英軍相較量。施托伊本在佛吉谷的訓練改進了戰術和作戰紀律,大幅增進了殖民地軍的戰力,使殖民地軍得以擺脫烏合之眾的狀態。在佛吉谷的訓練告一段落時,華盛頓的軍隊已經煥然一新了。 華盛頓接著率領軍隊於1778年6月28日的蒙茅斯戰役(Battle of Monmouth)中攻擊從費城前往紐約的英軍,與英軍打成平手,但英軍分裂殖民地政府的企圖於是失敗了。由於這場戰役的勝利,加上一年前於薩拉托加戰役(Battle of Saratoga)中擊敗了伯戈因率領的入侵英軍,情勢逐漸好轉,英軍顯然無法攻克整個新國家,因此法國決定正式與美國結盟。 在1778年後英軍最後一次的試著分離殖民地,這次英軍集中於南方地區。華盛頓的軍隊並沒有直接攻擊他們,而是前往駐紮位於紐約的西点(West Point)軍事基地。在1779年華盛頓命令5分之1的大陸軍展開沙利文遠征(Sullivan Expedition),對那些與英軍結了盟且常攻擊美軍前線堡壘的易洛魁聯盟的6個部落的其中4個發動攻勢。並沒有戰鬥發生,不過至少摧毀了40個易洛魁村莊,使這些印地安人被迫永遠離開美國,遷徙至加拿大。在1781年美軍以及法國陸軍和海軍一同包圍了康沃利斯在的軍隊,華盛頓迅速前往南方,於10月17日接掌指揮美軍和法軍,繼續圍城戰鬥直到10月17日康沃利斯投降,10月19日,他接过了康沃利斯的投降宝剑。儘管英軍仍在紐約市和其他地點活動直到1783年,這場戰役还是成了獨立戰爭最後一場主要的戰鬥。 接著在1783年,隨著巴黎條約的簽署,英國承認了美國的獨立。華盛頓解散了他的軍隊,並在新澤西州的洛基山(Rocky Hill)向追隨了他多年的士兵們發表了精彩的告別演說< ref>。幾天後,英國人從紐約市撤退,華盛頓和殖民地政府重回城市,他於12月4日在紐約市發表了正式的告別演說。 應該指出的是,華盛頓的戰術毫無特殊之處,既無開創性、也對軍事歷史毫無影響,而且他在許多次戰役中都犯下大錯。但他仍被奉為戰爭英雄,因為支持他的人們認為,由於他所主張的革命概念,美軍也在戰爭中存活並持續戰鬥,使得美國得以維持獨立而持續至今。華盛頓一直躲開與英軍直接的衝突,避免了美軍決定性的戰敗或投降。他相當了解美軍的弱點並且也限制了他們進行過於冒險的行動,並利用他勇敢的人格激勵軍隊,使他們能撐過漫長而艱難的戰爭。 華盛頓在戰爭中選擇了正確的戰略,如同古羅馬將軍费边在第二次布匿战争的戰略,持續地拖延敵人將能使英國人如同當年的汉尼拔一樣,「攻到了門外」但卻「不得其門而入」。很快英國人將會了解到繼續作戰只是浪費資源,他們只能追擊美軍進行混戰,卻無法徹底捕捉到美軍的主力。華盛頓了解到這場戰爭將會經由外交途徑取得勝利,而不是靠著士兵們。 在維吉尼亞家園:1783—1787 1783年12月23日,華盛頓向邦聯議會(Congress of the Confederation)辭去了他在軍隊裡總司令的職務,邦聯議會稍後並在馬里蘭州安那波利斯的議院召開了會議。這對於新生國家而言是相當重要的過程,建立了由平民選出的官員—而不是由軍人來組織政府的先例,避免了軍國主義政權的出現。華盛頓堅信唯有人民擁有對國家的主權,沒有人可以在美國籍著軍事力量、或只因為他出生貴族而奪取政權。 華盛頓接著返回弗农山的莊園,就在1783年聖誕節前夕那天的傍晚抵達家門。自從1775年因戰爭離開心愛的家園後,他都一直沒有機會回家。在門口歡迎他的是他之前曾向其許諾過會在8年內返家的妻子,以及4個已經能夠走路的孫子女,全都在他離家的這段時間出生。戰爭也帶走了他所扶養的繼子約翰的性命,於1781年在約克鎮的一次行軍裡發燒過世。 當華盛頓離開軍隊時,他在大陸軍團裡的最終頭銜是「將軍和總司令」。 制憲會議主席:1787-1789 在1787年華盛頓主持了在費城舉行的制憲會議。他並沒有參與討論,但他的威望維持了會議的秩序,並讓代表團能專注於討論上。在會議後他的威望使得包括維吉尼亞州議會在內的許多人相信這個會議的成果,而支持了美國憲法。 華盛頓的莊園廣達8000英畝(32平方公里),如同當時其他許多農場主一樣,儘管擁有大量土地,華盛頓手上的現金都不多,常常四處借貸。在後來他成為總統時,他甚至得借款$600元以搬家到首都纽约。 總統任期:1789—1797 開端 華盛頓在1789年經過選舉團投票無異議的(獲得了全部的選舉人票)當選總統,他是歷史上唯一一個無異議投票當選的總統(並在1792年再次達成)。第二名獲得了34票的约翰·亚当斯則當選副總統。第一屆美國代表會議(First United States Congress)投票將付給華盛頓$25000的年薪—這在1789年是個很大的數目。華盛頓在當時大概是全美國最富有的人了,他在西部的土地有非常大的潛在價值—不過在那時都是空地一片。他婉拒了他的總統薪水,這也是他被視為古羅馬公民英雄辛辛納圖斯的形象的一部分—將承擔政務看作公民義務的市民。在總統就任的儀式中,華盛頓非常謹慎地確保儀式場面的規模和裝飾儉樸得符合共和國的標準,而不會超過當時歐洲各國的王室。 華盛頓的妻子瑪莎對他當選了總統相當失望,她只希望能和華盛頓在弗农山維持平靜的生活。不過她還是承擔起了第一夫人的職責,開放客廳並負責安排每週和達官顯貴的晚宴,使晚宴能搭配得上總統的身份。 政策 在華盛頓擔任總統的初期,他只個別地與他的顧問會面,而到了1791年,則開始定期地和全體內閣與會。每當財政部長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主張應該建立全國性的信用機構並構成金融力量強大的國家時,托马斯·杰斐逊和詹姆斯·麦迪逊總是反對他,而華盛頓必須時常調解兩方的意見。最後往往是漢密爾頓在爭論中獲勝,而且華盛頓指責當時由杰斐逊和麦迪逊所支持的名為民主—共和主義社會(Democratic-Republican societies)的團體的危險性時,漢密爾頓則被擁立為聯邦黨的領導人。 1791年,當國會通過增加蒸餾酒的貨物稅率時,引發了許多抗議行動。到了1794年,在華盛頓指示抗議者應該前往地方法院後,抗議活動卻激化為大規模的暴動。於是在8月7日華盛頓向賓夕法尼亞州、維吉尼亞州和其他州請求頒布民兵法以徵召民兵。在徵召一萬多名民兵後,他便直接帶兵前往暴動地區鎮壓暴動,使得他成為唯一一個親自率領軍隊的美國總統。平亂中死了幾個人但並沒有戰爭發生,但華盛頓堅強的表現直接展現了新政府的力量。這也是聯邦憲法頒布以來,聯邦政府首次動用軍隊以維持地方的秩序。 在美國自從革命戰爭以來通常稱為西北地界的地區,原本住在那裡的印地安人仍常與白人爆發衝突,在西北印地安人戰爭(Northwest Indian War)中,印地安人戰勝了白人,直到1794年的鹿寨戰役(Battle of Fallen Timbers)中被白人擊敗為止。 1793年,革命後的法國新共和黨政府派遣外交官埃德蒙·吉尼特(Edmond Genêt)至美國,吉尼特試著唆使美國輿論同情法國,以合力對抗英國,法國政府更授權他向美國船隻頒布捕押特許證(letters of marque and reprisal),允許船隻捕押與法國為敵的他國船隻。吉尼特的作為迫使華盛頓要求法國政府把他撤回。 1794年12月9日,在美國派出首席法官约翰·杰伊前往倫敦談判後,美英兩國簽定了以他為名的杰伊条约,條約裡試圖劃清自從革命戰爭到美國獨立以來兩國間一直拖延的問題,好增進兩國間的關係。主張親法國派的杰斐逊等人極力批評條約,但華盛頓和漢密爾頓則表示支持,之後國會也通過了條約的簽定。條約規定英國必須撤離他們在五大湖的堡壘,這也對後來對英國的1812年战争產生了影響。 亞歷山大·漢密爾頓利用他在聯邦政府內的任命權,任命了許多他的好友擔任政府職位,因此由他領導的聯邦黨羽翼漸豐,稍後在1796年由聯邦黨推舉的副總統约翰·亚当斯也當選了總統。華盛頓自身相當反對這種黨派政治,因此從不表態支持任何政黨。儘管華盛頓較偏向支持漢密爾頓而不是杰斐逊派的政策,但他從沒有這樣公開表態過。因此可以說華盛頓在當時是沒有黨派立場的,到目前為止,華盛頓是唯一一個無黨籍的美國總統。 儘管華盛頓相當不情願,他還是被選為第二任總統。不過華盛頓堅持拒絕了擔任第三任總統,因此寫下美國總統任期不能超過兩屆的不成文慣例。這個慣例一直到1940年才被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所打破,但在羅斯福死後這個慣例正式的被寫進美國憲法第二十二修正案裡面。 1797年,華盛頓任期届满,发表由汉密尔顿撰写的告别辞,这份離職演說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富影響力的政治演說之一。在演說中他闡述了過份的黨派偏見可能對國家造成的不良影響,他呼籲人們拋棄黨派之爭,團結起來為增進公眾利益而努力。他並主張美國應該避免受到他國的干涉,因為美國應該只專注於美國人的利益。他建議與世界上其他國家保持友誼和貿易關係,並應該避免牽扯進歐洲的戰爭。他認為應該避免與某國家保持長期的同盟關係,並指出應該注意當時美法間的結盟。華盛頓的離職演說成為美國人對政治的準則,尤其對於之後的世代而言,每當發生關於美國的外交政策應該維持中立與否的爭論時,華盛頓的演說便成為主張維持中立者最有力的引言,一直到1949年美國開始主導與其他國家結盟為止。 在约翰·亚当斯的就職典禮上,據說華盛頓還和亞當斯耳語道:現在我離職了,換你做總統了。讓我們等著瞧誰比較喜歡這工作吧!。華盛頓之后拒絕離開總統辦公室,直到副總統亚当斯到達,樹立了只有正副總統都到齊時才能讓出總統職位的慣例。接著,華盛頓步出辦公室,回復了平民的身分。 任內重要法案 簽署1789年司法條例(Judiciary Act of 1789),確立了聯邦法院和最高法院制度的法律 簽署美國印地安交流法(Indian Intercourse Acts),規定內布拉斯加州的大平原區(Great Plains)為印地安人的土地,1790年生效 簽署暫時住所法(Residence Act of 1790),將賓夕法尼亞州的費城作為聯邦政府暫時的首都, 簽署銀行法(Bank Act of 1791),頒發許可證給北美銀行,成為了第一家近代的私營商業銀行 簽署1792年铸币法案(Coinage Act of 1792),規定了美國的硬幣鑄幣標準 簽署逃亡奴隸法(Fugitive Slave Act of 1793),調解賓夕法尼亞和維吉尼亞兩州間為了一件綁架案而導致的法律糾紛 簽署海軍法(Naval Act of 1794),創立了美國海軍 組織了第一屆的美國內閣 內閣閣員
最高法院任命 身為第一任總統,華盛頓任命了幾乎全數的最高法院法官,同樣的數量只有被任期長達4任(1933年—1945年)的羅斯福達到過。華盛頓推薦了以下法官任職美国最高法院: 约翰·杰伊 首席大法官-1789年 詹姆斯·威爾遜(James Wilson)-1789年 约翰·拉特利奇-1790年 威廉·庫欣(William Cushing)-1790年 約翰·布萊爾(John Blair)-1790年 詹姆斯·艾爾戴爾(James Iredell)-1790年 托瑪斯·詹森(Thomas Johnson)-1792年 威廉·帕特生(William Paterson)-1793年 约翰·拉特利奇 升任首席大法官,1795年(1790年任法官) 塞繆爾·蔡斯-1796年 奥利弗·埃尔斯沃思- 首席大法官-1796年 任內加入聯邦的州 北卡罗莱那州(1789年) 羅德島州(1790年) 佛蒙特州(1791年) 肯塔基州(1792年) 田納西州(1796年) 退休和去世 两届总统任期届满后,华盛顿拒绝竞选连任:我走在尚未踏实的土地上,我的所作所为将可能成为以后历届总统的先例。他向美国人民解释,你们再继续选我做总统,美国就没有真正的民主制度了。< ref> 自從1797年3月4日退休後,華盛頓帶著輕鬆的心情回到弗農山。他在那裡建立了蒸餾室,並成為了或許是當時最大的威士忌蒸餾酒製造業者,到了1798年便生產了11000加侖的威士忌,獲得7500美元的利潤。 1798年,由於戰爭逼近,為了警告法國,華盛頓被新總統约翰·亚当斯任命為美国陆军的中將(在當時這是軍中最高的階級了)。這只是象徵性的任命,華盛頓並沒有真的服役。 1799年,美国即将再次举行总统竞选,联邦党人因为党内分歧和声望日下,希望华盛顿再次出来竞选,但是华盛顿在致乔纳森·特朗布尔州长的信中拒绝了:一旦我这样做将是可耻的,因为尽管这是我国同胞的愿望,而且在大家的信任下我可能当选并任职,但另一个比我更有才能的人却会因此去职……如果我参加竞选,我就会成为恶毒攻击和无耻诽谤的靶子,不但会被加上摇摆不定的罪名,而且还会被诬为怀有野心,一遇时机便爆发出来。总之,我将被指责为昏聩无知的老糊涂。< ref> 其後華盛頓染上了感冒,引起嚴重的發燒和喉嚨痛,並惡化為喉頭炎和肺炎,在1799年12月14日去世,又因采用放血疗法医治不当,死于喉咙感染,享年67歲。遺體葬在弗農山當地。< ref> 去世後 華盛頓死後,他昔日的革命戰爭夥伴,國會議員哈利·李(Harry Lee)對他的稱讚相當著名: 華盛頓為未來的美國樹立了許多的先例,他堅決選擇任滿後和平地讓出總統職位給副總統约翰·亚当斯,這個總統不超過2任的先例被看作是華盛頓對此後的美國總統任期限制最重要的影響,這個慣例直至1933年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時才被打破,其後美國國會1951年通過美國憲法第二十二修正案,把總統任期正式限制於2任。 華盛頓被許多人稱為美國國父,並被視為美國的創立者中最重要的一位,他也在全世界成為一個典型的仁慈建國者的形象。美國人談到他時總是稱他為美國的國父。他也在迈克尔·H·哈特所著的影響世界歷史100位名人中排名26名,並被多數學者們視為美國歷史上最重要的一位總統。 儘管華盛頓去世時獲得了當時最高的军衔—三星的陸軍中將(Lieutenant General),隨著時光流逝,越來越多將軍(從格蘭特開始)獲得了和他一樣以及更高(四星以及五星)的军衔,這看起來就像華盛頓功績不如他們一般。直到1976年國會通過法案,追封華盛頓為「合眾國特級上將」(General of the Armies of the United States,相当于苏联等国的大元帅军衔),並正式宣布此为是美國最高军衔,超過以往和未來的所有元帅(五星上将)和將軍。 流行文化 民間有故事提到华盛顿在小時候砍倒父親心愛的櫻桃樹,因為誠實而未遭父親責罵的故事,不過此故事是作者帕森‧威印虛構的< ref>。 在美國華盛頓州的一個城市為了紀念華盛頓,而命名為乔治,是唯一用總統全名命名的城市,。 私生活 奴隶制 宗教 历史学家和传记作家就华盛顿准确的宗教信仰争论了两百多年。就他一生来看,他与英国圣公宗有联系,之后则是美国圣公会。他曾经是亚历山大费尔法克斯和特鲁罗教区教区代表和区长,历史学家彼得·A·黎黎贝克认为华盛顿既不是自然神论者也不是神学理性主义者,而是相信基督教核心教义的基督徒。 作为军队司令和总统,华盛顿强调宗派彼此宽容。他相信宗教对社会秩序、道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他常常参加不同宗派间的礼拜。他镇压了军队中反天主教的活动。 华盛顿私下的敬虔活动得到许多证人证明。< ref> 华盛顿常常陪伴他的夫人参加教会礼拜。但第三手报告称他吃圣餐, 契尔诺夫在2010的博客中总结华盛顿的宗教观点: 就华盛顿的宗教信仰婉转地说,争议大了去。在革命战争前他是安立甘教徒 – 英格兰教会成员 – 这意味着在战争后,他是美国圣公会员。因此,他显然是基督徒 他宗教情结很浓,因为虽然他使用的字眼为天意,他常常视天意为生命强大的驱动力,特别是对美国生活。我的意思是,他打所有的胜仗都归功于天意、将制宪大会的奇迹归功于天意、联邦政府的建立和共和国早期的繁荣也是天意。 在信函中天意频繁出现,我表示吃惊,设计和目标都是天意,就我而言这听起来很像宗教 不幸的是,这一问题变得高度政治化。< ref> 麦克和亚娜·诺瓦克认为这可能是华盛顿就他自己内心最深处的宗教信仰上故弄玄虚以及个人隐私,因此所有美国人,在他的时代和后世,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自由接近他——感觉像是新共和国的完全成员,彼此平等。他们总结道:他是圣公会教出来的,并属于那里;而我的观点是,他认同基督教会常常宣扬的基础教义,并以自己的理解运用它;没有在信仰、崇拜方式对其他宗派有任何苛求或是不敬。 共济会 华盛顿在1752年加入共济会。1777年,弗吉尼亚分会推举华盛顿为大师;然而华盛顿谢绝,称主要精力放在领导大陆军队革命。由于他从未成为大师,他也不认为有资格成为大师。 紀念物 在今天,華盛頓的臉龐和肖像通常被作為美國的國際象徵標誌之一,並也成為了旗幟和國璽的圖像。或許最普遍的就是一美元纸币的鈔票和25美分硬幣上他的肖像了,在1美元鈔票上所用的華盛頓肖像是由吉尔伯特·斯图尔特所畫的,這幅肖像同時也是早期美國藝術的重要作品。 華盛頓和西奥多·罗斯福、托马斯·杰斐逊、亞伯拉罕·林肯等四位總統一起被卡尔文·柯立芝所選上,他們的臉龐被刻在拉什莫尔山的巨大石壁上,成為美國最知名的雕像群之一。 美國的首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則以華盛頓為名。華盛頓對於聯邦政府哥倫比亞特區的建立有極大關聯,也是他挑選了白宮的位置。因此後來建立了華盛頓紀念碑以紀念他,紀念碑也成了華盛頓特區最著名而顯目的地標之一。華盛頓也在遺囑中捐贈了一部分資金,以在當地建立一所大學,而這所大學後來便命名為喬治華盛頓大學以紀念他。 緊鄰太平洋的華盛頓州也成為美國唯一一個以總統為名的州。 美國海軍歷年來的軍艦也有三艘陸續以華盛頓為名。目前仍在服役的是一艘尼米茲級航空母艦—華盛頓號航空母艦。 連接新澤西州和紐約市的橋樑也被命名為喬治華盛頓橋。 一種棕榈科属的樹木學名也被取名為华盛顿棕榈。 注釋 參考文獻 有關華盛頓的文學作品多不勝數。在美国国会图书馆可以找到各式各樣的。 Burton I Kaufman ed Washington's Farewell Address The View from the 20th Century 1969; Paul A Varg Foreign Policies of the Founding Fathers 1963; Alexander De Conde Entangling Alliances 1958 Comora Madeleine & Deborah Chandra George Washington's Teeth Illustrated by Brock Cole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03; ISBN 0374325340 A lighthearted chronicle of his dental struggles aimed at children and adults Deconde Alexander Entangling Alliance Politics & Diplomacy under George Washington 1958 Ellis Joseph J His Excellency George Washington New York Knopf 2004 ISBN 14000403owerful interpretation of Washington's career Elkins Stanley M and Eric McKitrick The Age of Federalism 1994 the leading scholarly history of the 1790s Ferling John E The First of Men A Life of George Washington 1989 solid and scholarly Fischer David Hackett Washington's Crossing 2004 prize-winning military history focused on 1775-1776 Flexner James Thomas Washington The Indispensable Man Boston Little Brown 1974 ISBN 0316286168 1994 reissue Single-volume condensation of Flexner's popular four-volume biography George Washington the Forge of Experience 1732-1775 1965 Freeman Douglas S Washington An abridgement in one volume by Richard Harwell of the seven-volume George Washington by Douglas Southall Freeman 1968 the standard scholarly biography Freeman Douglas S George Washington vol 1 1948 Grizzard Frank E Jr George! A Guide to All Things Washington Buena Vista and Charlottesville VA Mariner Publishing 2005 ISBN 0-9768238-0-2 Grizzard is a leading scholar of Washington Grizzard Frank E Jr The Ways of Providence Religion and George Washington Buena Vista and Charlottesville VA Mariner Publishing 2005 ISBN 0-9768238-1-0 Higginbotham Don ed George Washington Reconsidered 2001 Lengel Edward G General George Washington A Military Life New York Random House 2005 ISBN 1400060818 Lodge Henry Cabot George Washington vol 2 1899 covers 1783-99 old but generally accurate Freeman and Flexner are much better McDonald Forrest The Presidency of George Washington 1988 Intellectual history showing Washington as exemplar of republicanism Peterson Barbara Bennett "George Washington America's Moral Exemplar" 2005 Washington George and Kitman Marvin George Washington's Expense Account Grove Press 2001 ISBN 0-8021-3773-3 Account pages with added humor Wiencek Henry An Imperfect God George Washington His Slaves and the Creation of America 2003 外部連結 (紐約時報)由 Willard Sterne Randall 撰寫的華盛頓傳記之第一章 兒童用網頁 Liberty-Treeca Full versions on-line from the University of Virginia Avalon Project incl Inaugural Addresses State of the Union Messages and more on Wikicities Analysis of the first veto by a US President |- |colspan"3" style"text-aligncenter;"|美利堅合眾國國家元首 国葬是一种葬礼的规格,以国家名义为逝者举行的葬礼仪式,代表国家对逝者的高度尊崇。国葬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存在,如中国大陸、日本、臺灣、美国、俄羅斯等。 各國的國葬 中華民國 1949年前 袁世凯:1916年6月国葬于河南安阳 1916年12月18日,中華民國國會通過了第一部《國葬法》。 蔡锷:1917年4月12日国葬于长沙岳麓山 黄兴:1917年4月15日国葬于长沙岳麓山 孙中山:1925年3月14日国会非常会议决议国葬。1929年6月1日南京国民政府举行奉安大典,国葬于南京中山陵 1918年-1925年间廣州政权所举行的国葬 程璧光:1918年3月2日国葬 李仲麟:1920年国葬,1928年迁墓穴至岳麓山 林修梅:1921年国葬,1928年迁墓穴至岳麓山 伍廷芳:1924年12月3日国葬 廖仲愷:1925年8月国葬于广州沙河顶驷马岗,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再次以国葬仪式附葬于中山陵旁 1930年9月南京国民政府頒發第二部《國葬法》。 譚延闓:1930年9月國葬于南京靈谷寺 盧師諦:1930年12月去世,国葬于南京紫金山 黎元洪:1935年11月24日國葬于武昌卓刀泉南土宫山 段祺瑞:1936年11月2日国葬于北京香山 胡漢民:1936年6月17日国葬于广州市郊 邵元沖:1937年3月9日国葬 朱培德:1937年3月13日国葬 唐繼堯:1937年12月25日国葬 劉湘:1938年2月14日国葬于成都市郊 謝持:1939年5月6日国葬于成都市郊 林森:1943年8月国葬于重庆市 蔡元培:1947年5月10日国葬于香港 張自忠:1940年5月28日國葬于重慶北碚张自忠墓 佟麟閣:1946年7月28日國葬北京藍澗溝 1948年5月19日,国务会议通过六先烈國葬案,为柏文蔚、陳其美、張繼、郝夢齡、李家鈺、覃振6人举行国葬 戴季陶:1949年4月国葬于成都 1949年后 陳誠:1965年國葬於臺北縣泰山鄉(今新北市泰山區;後遷骨高雄市佛光山) 蔣中正:1975年國葬於桃園縣大溪鎮(今桃園市大溪區) 蔣經國:1988年國葬於桃園縣大溪鎮 嚴家淦:1994年1月22日國葬於臺北縣汐止市(今新北市汐止區)五指山國軍示範公墓 陸軍UH-1直升機空難8名殉職軍士官:2007年4月11日國葬於五指山國軍示範公墓 備註: 實際上自1948年《國葬法》修法之後,中華民國政府從未援引《國葬法》規定舉行國葬,因此嚴格來說列名於本小節者僅能說是擁有相當於「國葬」規格的葬禮。 蔣中正及蔣經國逝世後,雖有相當於國葬的規格開放瞻仰及移靈儀式,但棺木目前分別暫厝於桃園縣大溪鎮的慈湖以及大溪陵寢,尚未下葬。< small>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至今无公开国葬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规定,国家主席、全国人大委员长、国务院总理、中央军委主席、全国政协主席等人逝世后可下半旗致哀。 一些政府参与操办的高规格葬礼有类似国葬的成分,并从下列方面分成等级: 官方讣告用词、媒体报道的显著程度和持续时间; 遗体告别、灵车移送、追悼会仪式的参与规模、到场的政府官员人数和级别; 护送去火葬场的礼兵人数、下半旗天数等。 实际举行的葬礼中,规格最高者为毛泽东和邓小平(其中毛泽东因其遗体没有最终处理,严格地说只是悼念仪式而不是葬礼)。这两次的讣告都以《告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书》的名义发布,同时报纸刊登巨幅遗像,官方媒体对其逝世和悼念的报道持续一个月左右,其各主要仪式均有现任最高领导人出席。 受礼人员 周恩来(时任国务院总理、全国政协主席、中共中央副主席) 朱德(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名义上的中国国家元首) 毛泽东(时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全国政协名誉主席) 宋庆龄(国家名誉主席,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发布公告明文宣布国葬) 邓小平(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 霍英東(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香港企业家) 五八事件中遇難的三名記者 美国 根据美国法律,前总统、当选总统和现任总统死后都有资格得到国葬待遇,他们的遗体被安放在美国国会大厦中央大厅接受瞻仰。葬礼的具体安排视遗属的意愿而定。总统指定的其他人士也可享受国葬待遇。2005年黑人社会活动家羅薩·帕克斯去世后,停灵于国会大厦,享受相当于国葬的荣誉。 亚伯拉罕·林肯在1865年遇刺身亡。他是第一位遗体被停放在国会大厦中央大厅接受瞻仰的美国总统,後移靈於林肯紀念堂。 美国为在越南战争中牺牲的无名战士于1984年举行国葬仪式 罗纳德·里根于2004年6月17日在華盛頓國家座堂举行国葬仪式 傑拉爾德·福特於2007年1月4日於華盛頓國家座堂舉行國葬儀式 日本 1926年《國葬令》實行到1945年廢除期間,1926年(大正15年)10月21日《国葬令》规定享受国葬待遇为: 天皇·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大喪儀」 7歳以上死去皇太子、皇太孫、皇太子妃、皇太孫妃、担任摄政的皇族 天皇、皇族以外对国家立下功勋的臣下由天皇特旨举办国葬 享受國葬的人員: 大久保利通:被石川縣士族刺殺後,國家安排國葬。 山本五十六:搭機前往所羅門群島視察途中座機遭美軍艦載機擊落 於1943年5月6日舉行國葬 1945年后《国葬令》废除,《皇室典范》规定天皇去世为「大丧之礼」,其他无特别的国葬规定。战后唯一举办「大丧之礼」的为昭和天皇;而战后唯一举办国葬的为前首相吉田茂 韓國 韓國有兩種規格的國家葬儀:國葬及國民葬。 國葬是國家為前總統、功勛人士舉行的葬禮,一般舉行時間為9天。出殯當天,國家機關休息一天。前總統可獲安葬於大田或首爾的國立顯忠院(類似台灣的忠烈祠)的國家元首墓林。韓國歷任總統中,只有朴正熙及金大中獲國葬待遇,兩人均葬於首爾國立顯忠院。 國民葬規格僅次於國葬,是對社會或國家有極大貢獻的人,以全體國民的民義舉行的葬禮,政府將承擔大部分葬禮費用,但葬儀很大程度上會尊重死者家屬的意願。一般舉行時間為7天。出殯當天,全國將設置香堂供民眾弔唁,國家機關不休息。大韓民國總統中,崔圭夏與盧武鉉身故後以「國民葬」規格辦理。 纳粹德国 埃尔温·隆美尔:1944年10月18日 印度 圣雄甘地:1948年遇刺身亡 德蕾莎修女 澳洲 2006年9月,澳洲政府有意為月初意外逝世的「鱷魚先生」史帝夫·厄文舉行國葬,但被家屬婉拒。 前蘇聯、俄羅斯 列寧1925年因其遗体没有安葬,严格地说只是悼念仪式而不是葬礼;最後安葬在列寧墓 斯大林1953年 勃列日涅夫1982年 安德羅波夫1984年 契爾年科1985年 別斯蘭人質危機2002年 葉爾欽:2007年4月26日 西班牙 馬德里三一一爆炸案罹難者:2004年3月24日 萨马兰奇:2010年4月 波蘭 在空難中罹難的總統萊赫·卡欽斯基和瑪麗婭·卡欽斯卡‎:2010年4月18日 朝鲜 金日成死於1994年,停靈於平壤錦繡山紀念宮。(並未下葬) 金正日死於2011年,停靈於平壤錦繡山紀念宮。(並未下葬) 国家,有時稱為邦,从广义的角度,国家是指拥有共同的语言、文化、种族、血统、领土、政权或者历史的社会群体。从狭义的角度,国家是一定范围内的人群所形成的共同生活体形式。 一般国家行政管理当局是国家的象徵,它是一種擁有治理一個社會的權力的国家机构,在一定的领土內擁有外部和內部的主權。 词源 汉语中的国家一词,上古稱為國,甲骨文本字為或,象徵執武器守衛領土。在金文中加入口,象徵城牆,形成現在的國,有城邦、城市、都城之意。域也是由此分化出來。另外又有邦這個字,與國同義,甲骨文本義為在田野疆界上種植的樹木,金文轉變為丰加上邑,強化領土與邊界的概念,後轉化為指諸侯的封地。 国的涵义类似于欧洲观念中的国家,而国与家在最初是有区分的。如《周易》: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秦漢以後以一國而統天下,由於儒家文化強調家國同構,家又指家庭、家族,從而形成了家国並提的條件,國家指一國的整體,如西漢劉向《說苑》:苟有可以安國家,利人民者,《明史》:國家正賴公耳。但是中国古籍中出现的国家是指由某個姓氏家族形成的中原王朝,并非近代民族国家的观念。在西学东渐时,才用国家一词附会西方的state。 英語中的國家()最早源自,有相對、相反的意思。這個拉丁文單字,成為,在13世紀成為中古英文單字,發展出許多不同的意思,包括反對與佔領等。在英語中,國家()有政治界線、國界、區域的意思,是一個單一的政治實體。這個單字除了可以用來稱中央政府,也可用來稱呼地方政府。 如、,這是源自於罗曼语族的單字,也被漢譯為國家。最早來自,是領土的意思。 另一個同義字國家(),則強調政府統治的狀況,是政治學上常用的術語。最早来自于意大利思想家马基维利所用的一詞,该词来自于,本義為「現狀」。 另一個同義字,共同體(),是的對應字,指經由人民、政府匯集成的國家財富與力量。 另一個被譯為國家的單字,原是民族的意義,因為民族國家()的興起,在某些段落中,也被翻譯為國家。如果就「」這個字在現代英文中的意義而言,「」不僅指涉中文的「國家」(即英文的同義字、、),也可以指涉「民族」(即英文的同義字、、),而當一個「民族」以追求獨立自治、建立「國家」為政治目標時,「」亦可以被理解成「國族」或「民族國家」(即或)。 概论 在社会科学和人文地理范畴,国家是指被人民、文化、语言、地理区别出来的领土;被政治自治权区别出来的一块领地;一个领地或者邦国的人民;跟特定的人有关联的地区。 依據马克斯·韦伯的定義,國家擁有合法使用暴力的壟斷權< ref>。因此國家包括了一些機構如武裝部隊、公務人員或是國家官僚、法院、和警察等政府机构。在國際關係的理論上,只要一個國家的獨立地位被其他國家所承認,這個國家便能踏入國際的領域,而這也是證明其自身主權的重要關鍵。 雖然國家一詞通常廣泛用以稱呼所有政府機構或統治行為——古代或現代皆然,但現代國家制度的許多特色要直到15世紀的西歐才開始出現。 在20世紀後期,世界經濟的全球化——人民和資本的流動性、以及許多國際機構的崛起使得國家的治理能力受到一定限制,不過,絕大多數國家依然擁有著基礎的主權職能。也因此,國家依然是政治學研究裡最主要的領域之一,而國家的定義也經常是學者們爭論的焦點。 在政治社會學裡,卡爾·馬克思和马克斯·韦伯的理論通常傾向於放寬國家的定義,以增加對於擁有強迫力量的機構的重視。 自從19世紀後期以後,全世界所有可居住的土地都已經被各國劃分了;但在這之前,大量面積的土地要不是無人居住,便是尚未有國家宣稱其主權,又或者只有遊牧民族居住。至2011年為止,全世界已經有近200個國家,其中有194个主權國家,及十个「擁有實際對內主權」但主权被争议的国家,其中絕大多數(193)都是聯合國的成員國。 国家的起源 乔纳森·哈斯概括了两种国家起源的模式:一种是冲突论,认为国家的产生源自于解决社会分层制度中的内在冲突的需要;一种是融合论,认为国家的出现是社会协作的需要。< ref> 哈斯总结了国家产生的途径,主要有三种: 国家的演进是在环境限制和频繁战争中进行的 国家的演进是在大量基本生活资料要求输出和交换的基础上进行的 国家是在大规模水利灌溉工程中演进的 马克思主义则认为国家是在原始社会晚期私有制产生之后才出现的,之前只有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氏族公社。根据对古代欧洲和中国的考古学和人类学的一些研究,氏族公社向国家的过渡有两种模式:直接从氏族社会中演化形成;从氏族社会解体后出现的酋邦中演化形成。< ref> 各個年代的國家形式 古代的國家 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國家在古埃及,第一個帝國則由阿卡德人所建立。而在歐洲,國家的歷史開始於古希腊。在古代時,國家有著許多形式,例如希臘時代的國王和軍隊,或者是羅馬的皇帝和貴族。在前4世紀以前的希臘城邦時代,社會的自由人會被授與公民權,這些城邦的「民主」一直持續到亚历山大大帝時代逐漸被各王國攻佔或殖民才結束。 相較之下,羅馬並沒有採用直接民主,但卻從君王體制發展為共和國體制,由羅馬貴族主導的元老院進行統治。希臘的城邦國家促成了直接民主的概念,而羅馬則促成了罗马法裡的概念,以及區分私人和公共領域的概念。 封建歐洲的國家制度 羅馬帝國的瓦解使得原有的帝國土地被各地的貴族所分割,這些貴族在政治上、司法上、和軍事上的角色都與經濟生產的組織一致。在中世紀早期,西歐國家的權力被封建制度化,地方的財產所有人經由向領主宣示效忠而獲得土地,並獲得政治的權力。在這種情況下,依據馬克思主義的說法,他們的地產便是社會的基礎經濟單位,也等同一個國家。 封建歐洲的國家制度則是由封建主和君王組成的不穩定架構。君王在形式上是主權的首腦,但實際上卻沒有絕對的權力可以進行統治;相反地,貴族和君王間的關係是由不同程度的從屬關係所調解的,也沒有稅賦的中央制度。這種情況確保了統治者都必須得到領土內每個地主的「同意」。而羅馬天主教教會則擁有與統治者同等的立法權力,而不需附屬於現世的權威。因此「現代國家」的概念在中世紀封建時代仍尚未出現。 現代國家 在西方,「現代國家」作為一種由最高政治權力和既定領土所組成的權力架構,一直要到15世紀後期才開始於西歐發展,並且在獨裁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崛起中達到高峰。 幾個歐洲的君王國家—都铎王朝統治下的英格兰、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的西班牙、和波旁王朝統治下的法國都展開了各種增強中央集權和經濟控制的計畫,他們逐漸發展出許多在今天被稱為「現代國家」的特色。這種中央集權的過程牽涉到政治邊界的劃分,歐洲的君王們逐漸擊敗其他的權力來源—例如教會或勢力較小的貴族。取代了封建統治下分散的制度,改以大規模、統一的國家來統治逐漸浮現的既定領土。這個過程使高度的中央集權得以發展,並逐漸增加專制君王統治的官僚政治形式,在17和18世紀,現代國家制度的基本特徵已經形成,包括了常備軍的制度、中央的稅賦制度、外交關係和長駐的大使館,以及國家經濟政策的發展—重商主义。 文化和民族的同質化在現代國家制度的發展裡也扮演了顯著角色。自從專制主義時代以來,國家在很大一部分程度上是以民族作基礎所組織的。不過,即使是在種族同質化最深的社會裡,國家和民族也不一定能完全符合,因此國家經常主動促進民族主義以強調國民對共同的象徵和民族的認同。 也是在這個時期,「國家」一詞開始被政治論述採用。不過這一詞的起源依然具爭議性,馬基維利通常被認為是第一個運用國家概念的人,他在1532年出版的君主論一書裡以國家一詞來稱呼擁有領土的主權政府。不過,對於國家的主權概念要直到托马斯·霍布斯和约翰·洛克等英國思想家的年代才出現。 在今天,马克斯·韦伯對於國家的定義最具權威,韋伯強調國家擁有使用肉體暴力的工具和其合法性的壟斷。依據韋伯的說法,如果沒有一個社會機構能壟斷一定領土內使用暴力的合法性,那麼這個社會將很快陷入無政府狀態。 自從韋伯以來,大量的文字作品都論述了「現代國家」的形成過程。馬克思主義的學者宣稱國家的形成主要是因為利益和社会等级的鬥爭,而非馬克思主義的學者—如韋伯和艾彌爾·涂爾幹的流派則強調非社會階級的參與者。另一個問題則在於國家的形成究竟是由內部動力和衝突所推動的,或者是由國際的動力如戰爭、帝国主义、或經濟支配所造成的。馬克思主義者通常主張,在這個過程中資本主義的浮現是重要的標誌,這也與民族國家的形成相符合。 理论 政治哲学 探讨国家本性的政治哲学对国家的界定主要分为共同体说和契约论两大流派。 将国家作为一个政治共同体,是自古希腊以来就已经形成的古典政治观念。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在城邦这个共同体中实现价值的,否则人只是经济动物,而不是真正的人。西塞罗,康德等人认为共和国是人们依照法律结成的具有共同利益的集合体。 契约论者则认为国家是基于个人利益建立的,人们基于某种共同的利益而组成国家,并为实现个人利益而服务。人们通过订立契约的方式寻求和平,国家是带剑的契约,用以对违反契约的人进行处罚。霍布斯则将国家称为利维坦。 當代的國家理論 在政治學裡對於「國家的理論」分為三種:馬克思主義、多元論、和制度主義(Institutionalism)。這三種理論都被用作解釋國家。有幾個問題使得解釋國家變得相當複雜。首先,國家的定義界線並不完整,而且經常改變。第二,國家並非只是不同團體互相鬥爭的舞台,但也是在團體的外部和內部進行衝突的舞台。一些學者經常提起「國家的利益」,但實際上在國家內部有著各種不同的利益團體,這些團體要並非只是單獨的以國家或社會為中心,而是在公民社會裡的不同團體和不同國家參與者之間所發展出的。 馬克思主義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現代國家所扮演的角色是由他們在資本主義社會裡的位置所決定的。許多當代馬克思主義者都引述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裡的理論—國家是替資產階級管理一般事物的執政機構。而马克思主义对国家的经典定义来自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ref>: 馬克思主義者如拉佛·米利班(Ralph Miliband)認為国家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不可调和的产物,主張統治階級利用國家來作為支配社會的手段,國家是由一群與資本家階級相同的精英所統治的。國家的官方也因此與資本的擁有人享有相同的利益,並藉由政治和人與人之間的綑綁來連結兩者。列宁认为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 相較之下,其他一些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則聚焦於「誰控制國家才正當」的問題。希臘的新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尼科斯·普蘭察斯(Nicos Poulantzas)認為資本主義國家並非永遠依照著統治階級的利益行動,即使是在這種情況發生時,也並非是國家的官員有意這樣做的,而是因為國家的「結構」位置安排會確保資本的長期利益能夠永遠支配這個社會。普蘭察斯對於馬克思主義作品的主要貢獻是「國家自主性」的概念,國家自主性的概念闡明並且指明了馬克思主義對於國家的概念。他的理論後來被稱為結構功能主義(Structural functionalism)。 多元論 新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的歐洲大陸較具影響力,而多元論則在美國較具影響力。多元論學者羅伯特·達爾(Robert A Dahl)認為國家既不是一個爭奪利益的競技場,也不是某些利益集团的代表機構。權力在社會的架構裡進行競爭,而國家政策則是週期性談判所製造的結果。雖然多元論承認不平等的存在,但他們宣稱所有團體都有機會向國家施壓。多元論認為國家的行為是由多頭政治和各種利益團體的壓力所產生的。 制度主義 馬克思主義和多元論都認為國家是社會裡的團體的行動所造成的,例如階級或是利益團體。也因此,一些學者批評這兩者是「以社會為中心」來了解國家,這些學者強調國家的自主性,但同時也重視社會的力量。 「新制度主義」主張人的行為是機構的基本模型,宣稱國家並非是一種「工具」或是「競技場」,也不會依照某種階級的利益而「運作」。接受這種理論的學者強調公民社會在經濟和國家之間的介入,以解釋國家形式的變化。 新制度主義在國家的理論上,主張國家是具有自主性的。換句話說,國家的公務人員有著他們自己的利益,而他們也會獨立的(也是與之衝突的)在社會裡追求扮演參與者的角色。由於國家控制了強迫的工具,並且使許多公民社會裡的團體必須倚賴著國家,國家的公務人員在一定的程度上也會對公民社會施加他們自己的偏好。 新制度主義者們宣稱擁護马克斯·韦伯的理論,通常會區分所謂的「強勢國家」與「弱勢國家」,主張國家免於受社會施加壓力的「相對自主性」決定了國家的權力大小—這種理論也在國際政治經濟的領域裡有一些支持者 國家和公民社會 由於在國家發展的過程中,各種部分的公民社會擁有越來越多接觸國家機構和發展公共政策的角色,國家的界線也越來越難以區分。國家的界線總是在改變著,舉例而言,如私有化、國有化、和新的管制機構的創立。半自治組織的本質經常含糊不清,在判斷他們究竟屬於公民社會還是國家的問題上也引起政治學家們之間的爭論。 在尤尔根·哈贝马斯論述公共领域的概念裡,他將公民社會定義為在國家制度之外的公共利益功能。相較之下早期的西方哲學家,如托马斯·霍布斯和黑格尔,則強調國家超越社會的地位。 一些馬克思主義的理论家,例如安東尼奧·葛蘭西(Antonio Gramsci),則全盤質疑在國家和公民社會之間的區分,他主張國家是由許多社會的部分所結合而成的。而路易·皮埃尔·阿尔都塞則主張公民社會的組織如教堂、学校、甚至是工会都是組成國家機構的一部分。因此,在一個國家的社會裡存在著許多團體,這些團體在原則上是自治的,但仍需依賴國家的支援。 國家在國際系統上 國家和超國家主義 國際關係理論家通常假定世界上存在著一個國際系統,國家們進行各自的策略盤算,推估其他國家可能採取的行動。從這個觀點來看,涉入國際系統的國家將會面臨外部和內部安全以及合法性的兩難困境。最近以來「國際共同體」一詞被用以稱呼那些建立了國際規則、常規、和制度的國家們,這些國家以此來引導他們之間的關係。國際法、外交、正式政權、和組織的根基也從這裡衍生。 20世紀後期,全球化的現象也引發了關於國家是否能保持主權的行動自由的爭論。全球化限制了國家在某些領域的行動自由,尤其是在西歐國家,最突出的例子是歐盟所進行的整合。 國家和國際法 國家地位的法律標準是不明確的。通常這方面的法律都被政治情況所左右。不過,在1933年簽訂的蒙特維多公約(Montevideo Convention)經常被引述,這份公約的第一項條文聲明: 参考文献 Ralph Miliband The State in Capitalist Society 1969 Charles Tilly The Formation of National States in Western Europe Robert Dahl Modern Political Analysis Theda Skocpol 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 Country from Collins English Dictionary – Complete and Unabridged ©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1991 1994 1998 2000 2003 Nation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參見 主權 主權國家 语言 文化 种族 民族 血统 历史 政府 人民 领土 社会 社会科学 人文地理 领地 政區 邦国 行政管理 国家与政治实体 世界地理索引 國際關係 民族國家 警察國家 沒有軍隊的國家一覽 单一制 國家機器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個人夢想建國者 埃爾溫·約翰尼斯·尤根·隆美爾(,)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一位著名的德國陸軍元帥,通稱「沙漠之狐」(),也是德國極少數以中產階級出身以及未進入過參謀學校而獲得此頭銜的軍人。英國戰時首相溫斯頓·邱吉爾對隆美爾評價:「我們面對的是一位大膽與熟練的對手,一位偉大的將軍。< ref>」 隆美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為一名戰功卓越的低階軍官,曾於義大利戰區的英勇表現並受獲藍色馬克斯勳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入侵法國的行動中,隆美爾擔任了第7裝甲師師長,以迅速的機動攻勢俘虜大批敵軍與物資,使該師獲得「幽靈師」的稱呼。法國戰役後,隆美爾前往北非戰場,以少數的德國師與義大利軍隊向英軍發動攻擊,收回義大利在先前失去的殖民地,之後又擊退了持有裝備、人員和制空權優勢的英軍反攻—戰斧作戰,以及在加查拉戰役中以寡擊眾、敵軍物資與人員損失過半。隆美爾因為此役的成功而被晉升為元帥,也因為其先前多次的活躍表現而產生了「隆美爾神話」。 但到了1942年7月阿拉曼戰役後,隆美爾部隊的補給狀況每况愈下,再度面對擁有物資增援的英美兩軍已難以對抗,隆美爾因此最終離開了北非,回到德國佔領的西線負責抵擋盟軍入侵歐陸的防務。戰爭後期,隆美爾被捲入了推翻希特勒的行動中。由於他廣泛的知名度,希特勒讓其選擇可享有榮譽的私下自殺進而保護家人,或受軍法審判、全家送至集中營,隆美爾選擇前者後服毒身亡,希特勒為其舉辦國葬。 隆美爾的軍事能力受到多位軍事學家的推崇與批評,包括其親臨前線所發展出的靈活機動戰術、對軍中同僚過於嚴苛和難以相處、行事莽撞、未重視後勤與戰略觀狹隘等都有許多爭議,甚至有人認為其傑出能力不過僅是英軍不承認敵軍士兵的素質,而將隆美爾吹捧為軍事天才的說法。除了軍事能力外,隆美爾也以人道精神對待敵軍士兵、並拒絕了殺害猶太裔和英國突擊隊戰俘的命令。 早年 埃爾溫·隆美爾於1891年11月15日星期日中午在德意志帝國巴登-符騰堡邦的海登海姆出生,該地為乌尔姆郊外的一小座城市。父親為海登海姆文科中学的數學老師—埃爾溫·隆美爾(他以自己的名字為兒子命名),老隆美爾的父親也是一名教師,他們兩人都以數學家的身份而小有名氣,也在海登海姆相當受人尊敬。母親海倫娜(Helene)則為巴登-符騰堡邦地方行政首長卡爾·馮·盧茲(Karl von Luz)的女兒。父母兩人皆為新教徒。隆美爾有位兄長曼弗雷德(Manfred)、姊海倫娜(Helene)和弟蓋哈德(Gerhard)與卡爾(Karl),其中曼弗雷德在年幼時即去世。隆美爾童年時體質盈弱,據其姊海倫娜敘述,隆美爾因為髮色淡薄、皮膚蒼白而被家庭成員以「小白熊」稱呼,而據隆美爾本人人事紀錄中夾著的備忘錄上記述:「小時候常在自家寬大的庭院裡遊玩,十分幸福。」 父親在年輕時曾於砲兵部隊服役過,但除此之外隆美爾家就無與軍方有任何關係,也未有與其相關的親戚。此外也因為隆美爾家族教育市民的階級出身,在看重貴族出身的德意志帝國陸軍中十分不利。1898年,隆美爾父親成為了阿倫文科中学的校長,全家也因此搬到阿倫。由於阿倫沒有小學,隆美爾在進入中學就讀前必須先由家庭教師來授課。1900年進入由父親所管理的中學就讀,起初隆美爾在校表現不佳、散漫而懶惰,是個對於運動和讀書都沒有興趣的孩子。到了10多歲後隆美爾突發上進,尤其是數學這科的成績變好,且對體育活動也開始關心。隆美爾特別對飛機起了興趣,14歲時與朋友共同做了一個與實體大小相同的滑翔機,雖然最後沒有成功飛起,但以1906年歐洲才有了能以自身動力飛行的飛機來說,當時隆美爾的作品已算是小有成就。 隆美爾希望成為飛機工程師,但遭到父親的反對,後者希望其能加入符腾堡王國的軍隊,但隆美爾本人卻對軍事生涯沒有興趣。 從軍 隆美爾於1910年7月19日加入了駐韋因加爾滕的符腾堡皇家陸軍「威廉一世皇帝」第6步兵連(即德意志帝國陸軍第124步兵連),成為下級軍官候補生(Fahnenjunker),主管新兵的訓練工作。1913年,隆美爾與瓦貝卡·史坦慕爾(Walburga Stemmer)有了一個私生女——哥露特(Gertrud),並以給予生活費為條件,要求不要公開此事。日後隆美爾也請妻子能寬恕他的這個「過錯」。 1914年3月,隆美爾被調往駐乌尔姆、與第124步兵團一樣同屬第27步兵師的符腾堡皇家陸軍第3野戰砲兵團(即德意志帝國陸軍第49野戰砲兵團),但當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又轉回第124步兵團,擔任該單位下第2營第7連內的一個排長。 第一次世界大戰 首次的實戰:貝雷多村的戰鬥 1914年7月底至8月初,各國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而開始戰鬥,德國與法國則在8月3日開戰。隆美爾少尉的第124步兵團隸屬威廉·馮·普魯士指揮的第5軍團第13軍第27師,負責應對法軍戰爭動員後於當地發動的攻勢(見《第十七號計畫》一條目)。隆美爾在8月22日清晨五點於比利時、法國邊境小村波雷(Bleid)首次體驗到實戰,此時的隆美爾因為前一天整日的偵查行動而非常疲累,還出現胃痛的症狀。然而為了防止被上司認為是因為怯懦想逃離戰場的表現,隆美爾並未將此事告知其他人。 在前線流彈四射的霧氣中,隆美爾率領的排來到了波雷村,之後與3名部下一同進入村內進行偵查,並發現了15至20名的法國士兵。為了維持「奇襲效果」,隆美爾決定不召集排中的其他部下,立刻就以4人的兵力發動攻擊。法軍當下立刻四散,躲到房屋和隱蔽處應戰,其中一發子彈還射到隆美爾的耳邊,隆美爾選擇撤退,帶部下回到村外待命中的排陣地內。隆美爾決定不等增援,將自己的排兵力拆成兩半,立刻再度發動攻擊。被分拆的兵力一組於掩護陣地中對法軍躲藏房屋的正面攻擊,另一組從被德軍火力壓制的法軍房屋陣地側翼位置突擊,並對沒有法軍在內的房屋持續放火。 但法軍的抵抗也極為堅強,隆美爾的部下傷亡人數開始攀升。隆美爾自己也因為疲勞和胃痛而數度失去意識,只好由其副官中士代行排戰鬥指揮之職。之後由於同屬第2營的其他排支援抵達,以及波雷村東北的325高地被德軍佔領,形式轉為有利,波雷村的法軍遂而投降。戰鬥結束後德軍士兵清除該地被捲入戰火的村民和牛馬的屍體,隆美爾的戰友也陣亡數人,這使他相當灰心。 在法國的激戰 之後隆美爾的胃疾並未好轉,但同樣未向上司告知其健康狀態。第124步兵團而後穿越了法國國境,進入其境內默兹河默斯河畔丹鎮(凡爾登以北28公里處)。隨即隆美爾就參加了默茲河谷內的激戰,該河為天然的要塞,法軍砲兵部隊激烈的砲火紛紛傾注而來,德軍突破極為困難。隆美爾率領的排隸屬的第7連連長也受了傷,一時間由隆美爾代行其指揮權。隆美爾率領第7連向法軍陣地發動攻擊,但失敗而向東撤退,意外與第2營主力會合。新任的第7連連長決定讓隆美爾回去排內指揮。此時,第124步兵團因為補給缺乏,士兵飢餓而食用路邊野草導致腹痛的情況頻頻發生,團作戰能力大幅降低。9月12日,第124團於凡爾登向法軍陣地發動攻擊,但失敗而受到很大的損失。同日,該團被送至後方整備補充。當天下午,隆美爾因為疲勞而在第2營司令部值勤第2連職務時打瞌睡,同僚的上司並未將他叫起而讓其繼續睡,13日隆美爾醒後被該人嚴厲地斥責。 9月22日,第124步兵團開始了蒙特布兰维尔一地的戰鬥,首日在營副官隆美爾的輔佐下有了不錯的戰績,但到了24日隆美爾於瓦雷内進行戰鬥時,因為彈藥已告罄,加上隆美爾自己對刺刀術頗有心得,故欲對三名法軍士兵進行肉搏戰,但後來他的左大腿被一發子彈射中而負傷。之後隆美爾躲藏到橡樹後逃脫,被部下們送至簡易野戰醫院。隔天一早再轉到斯特奈的軍官野戰醫院,9月30日在醫院被授予二級鐵十字勳章。 1915年1月13日,隆美爾回歸第124步兵團。此時德軍與法軍判斷,現在的情況由誰發動攻擊即會立刻被反擊而遭受損失,西線的局勢陷入了消耗戰形式的壕溝戰。第124步兵團也於阿貢涅森林(Argonne)西部展開了壕溝戰,隆美爾擔任其第2營第9連連長。 隆美爾率領連上士兵以匍匐前進的方式穿過法軍構築的帶刺鐵絲網,朝其主陣地突入,並佔領了四處掩護陣地。對於法軍意圖奪回佔領地的反擊,隆美爾一度將其擊退,但第二次的攻擊即迫使他往自軍陣地撤退,在這個行動中隆美爾的部下共有12人傷亡。由於此次行動被評為英勇表現,隆美爾於1915年3月22日被授予一級鐵十字勳章,為第124步兵團少尉、中尉軍官中首獲此勳章者。 之後第124步兵團仍繼續在阿貢涅森林與法軍進行消耗戰。7月時,隆美爾的脛骨前部被砲彈破片所傷,這是他的第二度負傷。1915年9月在隆美爾被晉升至中尉的同時,他被調往新成立的符騰堡山地營(Württembergischen Gebirgsbataillon)。 服役於山地營 10月4日隆美爾正式轉入符騰堡山地營,擔任該單位之一連隊長。當時德意志帝國各邦國皆無正規的山地部隊,只在德國南部的巴伐利亞王國與符腾堡王國倉促地組建。符騰堡山地營在經過同盟國奧匈帝國於阿爾卑斯山的滑雪訓練後,於1915年12月31日在孚日山西魯森丘陵於法軍接戰,但此區戰鬥步調較慢,沒有前一年來的激烈。 1916年10月末,山地營轉戰羅馬尼亞戰線。該營於11月11日將雷斯庫路易山(Lescului)上的羅馬尼亞守軍擊潰。之後隆美爾獲得了戰時的休假,1916年11月27日他在但澤與露西舉辦簡單的婚禮,還沒有渡蜜月即被召回羅馬尼亞前線。1917年1月7日隆美爾帶領的連在卡傑斯提(Găgești)取得良好戰果,俘虜了羅馬尼亞士兵360人。1917年1月中旬,山地營離開羅馬尼亞,調回西魯森丘陵與法軍作戰。但7月末再次被送往羅馬尼亞戰線,在科斯納山(Cosna)上與羅馬尼亞軍構築的防禦工事激戰。8月10日隆美爾第三次負傷,子彈貫穿了他的左臂,但隆美爾不在乎地繼續戰鬥。由於傷口放著不管,隆美爾開始發燒,但在病床上仍繼續在發出命令指揮作戰。隆美爾首次以山地部隊參與的戰線以失敗告終,未佔領科斯納山,8月25日山地營與第11後備步兵團交替,徹往後方重整。由於手臂的傷,隆美爾要靜養一個月,他在這時間和妻子露西一起快樂地度過。 符騰堡山地營於1917年9月26日再度被動員,轉調義大利以北的戰線。隆美爾則是在1917年10月上旬回歸到於義大利北部作戰的山地營,擔任由三個山地連與一個機槍連所組成的任務部隊指揮官。在卡波雷托戰役中,德軍第14軍團指揮官奧托·馮·畢洛宣佈只要哪支部隊先佔領位於馬塔傑爾山(Matajur)和克羅法特山(Kolovrat)之間的戰略要衝—第1114高地,其指揮官即可被授予藍色馬克斯勳章。這個自1667年制定而淵源深遠的勳章實際上也是德國一般軍人所能獲得最高級別榮譽的勳章,這也使得各部隊指揮官競爭激烈,隆美爾也決定以該地作為戰略進攻目標。隆美爾的部隊對克羅法特山的佔領有重要的貢獻,在夜間派出了偵查隊發現敵人陣地空隙後,隆美爾下令部隊立刻從其發動奇襲,義大利軍因後方出現敵人而潰不成軍,然而隆美爾沒理由地被命令停止前進,而由费迪南德·舍纳尔少尉所率領的巴伐利亞步兵部隊則佔領了第1114高地,後者也因此被受獲藍色馬克斯勳章,而隆美爾對此非常不滿。 隆美爾部隊繼續往馬塔傑爾山進攻,其為巴伐利亞營右翼的兵力,並被允許進行單獨攻擊。經過50小時的行軍與戰鬥後,10月26日早上馬塔傑爾山被德軍攻下。義大利軍士氣極為低落,隆美爾500人的部隊僅以5人陣亡、20人負傷的代價將9000名義大利士兵俘虜。但是因為另一位瓦爾特·西涅伯爾(Walther Schnieber)中尉被畢洛將軍以為其是攻下馬塔傑爾山的德軍指揮官,因此向德皇威廉二世推薦獲得了藍色馬克斯勳章,隆美爾對此憤怒地向上司抗議,但仍不能推翻其結果。然而在義大利的戰鬥仍持續著,隆美爾接著在追擊潰散的義大利軍戰鬥中表現仍舊活躍,在義軍的朗格路尼中就擄獲了8000名同樣士氣低落的該軍士兵。隆美爾此戰果終於受到威廉二世的肯定,於1917年12月10日受獲藍色馬克斯勳章。獲頒理由為馬塔傑爾的攻下和於朗格路尼的英勇表現,且這兩者的功績相同,但隆美爾主張此勳章應是前者而獲得。 一戰末期至威瑪共和國時期 隆美爾於1918年2月轉調西線戰場,成為第64軍參謀軍官候補軍官,直到一戰德國戰敗前就未曾回到前線。1918年10月18日,隆美爾晉升上尉。1918年11月初,德國水手在基爾港的叛變蔓延至全國(德國革命)。威廉二世於11月10日逃往荷蘭,隔日由社會民主黨所主導成立的新共和政府於巴黎贡比涅森林(Forêt de Compiègne)和協約國簽訂停戰協定,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隆美爾於1918年12月21日再度被配回老單位第124步兵團,1919年3月被任命為腓特烈港第32國內保安連指揮官,這個單位下的革命派士兵居多,對於隆美爾的命令毫不在乎,對其所配戴的藍色馬克斯勳章也無任何敬意,但因為隆美爾的人格逐漸受到肯定而逐漸恢復了紀律。 協約國對戰敗國德國的要求過於嚴苛,1919年6月28日兩方所簽訂的《凡爾賽條約》不但要求後者支付天文數字的賠款、被剝奪國境諸多土地給四周國家,國家版圖因而大為縮水、陸軍兵力也被縮編至僅十萬人(其中軍官4000人),戰車、飛機和潛艇等近現代武器也禁止擁有、生產與研發。1919年7月31日德國於威瑪召開的國會中通過了魏玛宪法,成為了民主國家,進入了所謂「威瑪共和國時代」。 軍官4000人的限制令威瑪防衛軍必須將德意志帝國時期留下的軍官大幅刪減,約是每六位僅留下一位的比例,而隆美爾即是被留下的其中一人。之後長達九年的時間隆美爾一直在駐斯圖加特第13步兵團單位內,於1924年的擔任同團內機槍營營長,在這段日子中隆美爾過得十分平淡。1928年12月,隆美爾的長子曼佛雷德出生,他在多年後成為了斯圖加特的市長。 1929年10月1日隆美爾擔任了德累斯顿步兵學校的戰術教官,其結合許多實戰經歷而成的授課內容在學生當中非常受歡迎。 納粹黨政權上台後 1933年1月30日,國家社會主義德意志工人黨(納粹黨)之領袖阿道夫·希特勒由總統保罗·冯·兴登堡任命為總理。儘管隆美爾長期以來一直對政治不關心,此時也與許多德國軍人一樣為希特勒的上台感到高興,非常歡迎與接受他的反共主義與擴軍的意識形態。 1933年10月10日,隆美爾晉升至少校,同時也轉調駐戈斯拉尔的第17步兵團擔任第3營營長。1934年9月30日,希特勒因為收穫季而訪問了戈斯拉尔,隆美爾的部隊擔任了迎接希特勒活動的仪仗队,此時為希特勒與隆美爾首次的見面。這時候的隆美爾還未有希望達到與希特勒公事以外的關係的跡象,也未有前者提出對後者任何看法的證據,僅有在閱兵式時因為警備問題而與黨衛隊有過爭執。1935年3月1日,隆美爾晉升中校,1935年10月15日轉調新成立的波茲坦步兵學校擔任教官,據說在該校隆美爾也是相當受歡迎的教官。1936年9月,隆美爾擔任紐倫堡黨大會的護衛部隊(即元首衛隊)指揮官。這時的隆美爾嚴守希特勒「在我之後最多只能有六輛車跟著」的命令,制止了試著追隨希特勒的黨內幹部車輛,也聽說是因為此事使希特勒開始注意到隆美爾。 可是希特勒給隆美爾決定性的評價是後者在1937年由富金雷特(Voggenreiter)出版的《步兵攻擊》一書,此為隆美爾在担任教官時的教材集結而成,以其自身在一戰的戰鬥經驗搭配易懂的文章與插圖。此書相當暢銷,共賣出50萬本,並在各方面都獲得不錯的評價,希特勒自己也以一戰步兵的經驗稱讚這本書。隆美爾後有與富金雷特出版社勾結企圖避其版權稅。1937年2月,隆美爾被派為希特勒青年團的國防軍聯絡軍官,隆美爾試著對其進行相當於國防軍下級軍官的軍事訓練,但其領導人巴度爾·貝涅迪特·馮·舍拉切擔心被奪取主導權而一直反對,兩人的關係也惡化得很嚴重,甚至連在電影院的座位之類的瑣事都會引發爭吵。1937年8月1日,隆美爾晉升上校。儘管與舍拉切的關係極差,希特勒對隆美爾的信任也並未降低,1938年9月當蘇台德地區進行合併時,希特勒再次任命隆美爾成為其元首衛隊隊長,保護自己的安全。此時的隆美爾也成為希特勒完全的支持者,在他對妻子寫的信中讚美元首的字句也日漸增多,如:「德國人民受到太陽(指希特勒)的指引與領導,這一切或許是天註定。」,連在給自己私人朋友的書信下都會補上一段「希特勒萬歲—敬上—E隆美爾」的字句。一般也認為因為隆美爾平民階級的出身,沒有貴族軍官瞧不起同為平民出身的希特勒的態度也令後者有所好感。 1938年11月10日,隆美爾被任命為維也納郊外維也納新城軍官學校的校長,雖然隆美爾想讓該校成為德國、並且是全歐洲最現代化的軍校,卻因屢次受任為希特勒的侍衛隊長而常常不在校內。1939年3月15日,德國吞併捷克斯洛伐克,隆美爾也再度被任命為元首衛隊指揮官。捷克與奧地利、蘇台德地區不同,具德意志血緣的居民並不多,希特勒前往該國被認為是不受歡迎的,也很可能會被暗殺。希特勒問隆美爾:「上校,若你是我的話你會怎麼做?」隆美爾回答:「搭乘敞篷車,不用武裝護衛隨行,一路開到布拉格城堡,這樣德國對捷克的統治可自內向外宣示。」希特勒力排眾議,採用了隆美爾的意見,僅帶上隆美爾與其少量護衛人員前往該地,一路上也未有事故發生。接著3月23日梅美爾歸還事件時,隆美爾再度擔任元首衛隊指揮官的職務。1939年8月1日,隆美爾晉升少將,此事早在6月1日就因為希特勒個人特別厚愛而決定了。在隆美爾寫給妻子的信中記述著:「聽說我快速的晉升是因為元首在幫我說話,你也知道我對此有多麼高興,我最希望的就是自己的行動能獲得元首的肯定。」1939年8月22日,隆美爾辭去了維也納軍官學校校長職務,於8月25日被任命為元首大本營管理部部長,此職並非以往僅在特定時段保護希特勒的警衛隊長,而是擔任平時希特勒的貼身護衛。 第二次世界大戰 擔任元首護衛與就任裝甲師師長 1939年9月1日,德軍入侵波蘭,不久英法兩國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隆美爾以狂熱的心情迎接戰爭的到來,他在對妻子的信中寫道:「你對9月1日希特勒(於國會發表對波蘭宣戰)的演講有何感想?我們有這樣的領導人不是很好嗎?」他認為德國奪回在一戰戰敗時被波蘭奪取的波蘭走廊和置於國聯管理下的但澤自由市實屬必要。作為元首大本營管理部部長和擔負警衛之責的隆美爾,陪同希特勒搭上元首專車「美洲號」前往波蘭前線視察,共於該地視察三週的時間,而就在訪問波蘭港口城市格丁尼亞時,隆美爾與马丁·鲍曼起了激烈的衝突。1939年10月5日,希特勒出席了於華沙舉行的德軍勝利慶祝儀式,隆美爾於10月2日即進入該地檢視會場安全警務。在10月5日希特勒在活動中拍攝的照片裡,隆美爾即跟在其身邊。 希特勒與隆美爾皆認為只要波蘭被擊潰佔領,英法兩國就會與德國談和(實際上英法兩國在宣戰後幾乎沒有對德國展開大規模攻勢,詳見假戰),但這兩國在波蘭戰敗後也並未呼應德國的「和平建議」。軍方也很不願與在軍力上有壓倒性優勢的英法兩國交戰,但希特勒排除所有反對意見,決定對法國展開攻勢。而在波蘭戰役後,於柏林渡過無聊日子的隆美爾,表示希望去參與即將於法國爆發的戰鬥的勤務。陸軍人事部長基於隆美爾在一次大戰的經歷,原是想將其出任山地師師長,但隆美爾去求見希特勒,希望能讓他指揮裝甲師。陸軍人事部長反對步兵出身的隆美爾指揮裝甲部隊,但由於希特勒的介入而被特別允許。1940年2月15日,隆美爾被任命為新組建的第7裝甲師師長,順便一提,在法國戰役進攻的136個師中只有10個是裝甲師。幾天後,隆美爾的裝甲師有225輛戰車,其中一號戰車(僅裝備機槍)34輛、二號戰車(裝備20公釐砲)68輛、三號指揮戰車8輛(以大型指揮用無線電設備替換了火砲)、四號戰車(裝備短砲身的75公釐砲)24輛和吞併捷克後獲得其研製的LT-38戰車(裝備37公釐砲)91輛。在該師內佔大多數的LT-38戰車的裝甲薄弱,但也因為這樣重量僅有9噸,對於即將在法國實行的機動戰來說是相當合適的。一般德國的裝甲師編制下有2個戰車團和2個摩托化步兵團,但第7裝甲師只有一個第25戰車團(由2個戰車營所組成),和一個不屬於戰車團的裝甲偵搜營。儘管隆美爾是以步兵攻擊著名的軍人,但他在很早之前就掌握了戰車的運用方式。2月27日,隆美爾飛往柏林,向希特勒報告其第7裝甲師師長的就任,被前者贈與了一本寫上「給有著愉快相處回憶的隆美爾將軍」字句的《我的奮鬥》。 陸軍參謀本部向希特勒提出進攻法國的作戰計畫,但因為與一戰希里芬計畫過於相似而未被希特勒採用,在幾經波折後,德軍最後採用了由A集團軍參謀長埃里希·冯·曼施坦因中將提出的《曼斯坦計畫》。此計畫將會把裝甲部隊集中於戰線中央的A集團軍,通過比利時南部的阿登森林一路向英吉利海峽進攻(由於阿登森林地形惡劣、道路稀少,戰車機動性一直被雙方大部分將領認為無法發揮,故法軍未將此防線空隙填補),將位於比利時與法國北部的盟軍主力部隊包圍殲滅。隆美爾的第7裝甲師隸屬於A集團軍(司令格特·馮·倫德施泰特一級上將)下第4軍團(司令君特·馮·克魯格一級上將)的第15裝甲軍(司令赫爾曼·霍特裝甲兵上將),同在該單位的裝甲師還有第5裝甲師。隆美爾第7裝甲師的任務為通過阿登森林的前鋒部隊,防止北部盟軍主力部隊南下的反擊,使由埃瓦爾德·馮·克萊斯特騎兵上將率領的「克萊斯特裝甲軍團」(由5個裝甲師所組成)能夠安全地前往英吉利海峽,但隆美爾的師之後也自行向該海峽進發。 西線閃擊戰 1940年5月9日下午1點45分,隆美爾收到傳達「黃色行動」(Fall Gelb)作戰的代號「多特蒙德」。在同日下午11點40分,第7裝甲師已在預定位置準備發動攻擊。表面上來看,戰局對德軍頗為不利,德軍共有2800輛的戰車、盟軍卻有4000輛。雖然在裝甲與火力方面盟軍也明顯有優勢、德國戰車僅速度略勝一籌,但對於即將在西方發動的閃擊戰來說,速度至關重要。隆美爾的第7裝甲師進攻速度也特別快,戰車團常常將師內其他部隊拋到後方,而隆美爾所搭乘的戰車也常位於前方並持續前進。一般來說,當交戰開始時雙方都會為了確認對方的裝備與規模而停在原地,但隆美爾的裝甲師則是不停地前進和運動,讓敵人摸不著第7裝甲師真正的位置並自動放棄其陣地。 德國本土對隆美爾的師評價為「全德軍中位在最西邊的師。」只要必要,隆美爾也會搭乘飛機親自向砲兵與摩托化部隊下命令或對士兵給予激勵。在麾下士兵們之間開始傳播其「不屈不撓的隆美爾」的稱呼,並被寄予相當程度的信賴。儘管第7裝甲師在這場戰役中並非擔負決定性的任務,但因為其挺進速度非常快,盟軍以「不知何時突破了防線」的情況,畏懼地將其冠以「幽靈師」()的別稱。 通過阿登森林與默茲河 1940年5月10日上午4點35分,隆美爾的第7裝甲師越過比利時國境,發動進攻。在第7裝甲師的路上有著比利時軍設置的防禦工事(架設路障與把橋炸毀)和其裝備輕型武器的阿登第3獵兵團部隊阻擋,第7裝甲師一面掃除障礙一面高速地前進。在路上隆美爾發現了法軍的第1與第4輕騎兵師(由騎兵旅和裝甲旅編制而成),對其發動奇襲攻擊,法軍立刻向西方撤退。在5月10日至5月12日三天時間裡,第7裝甲師穿越了阿登森林,5月12日當晚抵達了一戰時令德軍大傷腦筋的天然要塞—默茲河與其岸邊城市迪南。隆美爾企圖追擊可能以橋樑進行撤退的法軍第1、第4輕騎兵師,但就在第7裝甲師抵達時,迪南的橋樑就已遭爆破,不得不以浮橋和橡皮艇進行渡河行動。 隆美爾趁天色正暗的夜晚讓第7裝甲師的步兵以橡皮艇渡河,在黎明時已運送了一個營的兵力到西岸,工兵也趕緊建設浮橋讓德軍戰車得以通過。但不久被法軍發現,從西岸陡峭的岩壁上傳來法軍猛烈的砲擊與機槍掃射,渡河行動被迫中斷。隆美爾下令對河流附近的民家放火來製造煙霧掩護,並將反戰車砲與戰車移動到其指定位置,對西岸法軍陣地進行猛烈的砲轟。在火砲的支援下,德軍於迪南稍微北方一點的蕾菲(Leffe)再次展開渡河。隆美爾一面激勵著工兵,一面自己也跳下河搬運角材和繩索幫助浮橋的建設。當架橋的材料用完時,隆美爾去盜取了第5裝甲師的架橋材料,第5裝甲師師長要求隆美爾將其歸還,但後者表示「我們將第一個渡河」而未聽從。第7裝甲師雖然有大量死傷,但還是在5月13日中在蕾菲架橋,讓戰車通過了默茲河。 5月14日一早,第7裝甲師的30輛戰車已渡過河流,開始往迪南以西3英里的翁艾厄進攻,意圖對法軍展開先前成功過的滲透突擊。不料隆美爾的三號指揮戰車卻為了躲避敵人反戰車砲的攻擊而從斜坡上滑落,隆美爾想辦法逃出車外,但臉部受了傷。逐漸接近的法國殖民地士兵意圖將隆美爾俘虜,但此時後者部下卡爾·羅森堡上校(Karl Rothenburg)所率領的第25戰車團即時出現,成功將隆美爾救出。隆美爾認為自己的戰車是因為沒有移動才會被擊中,因此重新發布命令,要求遭遇到敵人時要一邊移動強行突破、一邊不停地對其射擊。由於滑落的三號指揮戰車已無法開動,隆美爾便改乘羅森堡上校的四號戰車。法軍第9軍團司令安德烈·喬治·科艾普被德軍第7裝甲師的進攻和海因茲·古德里安的裝甲軍團在色當成功渡河感到恐懼,下令部隊撤退到西方,棄守了默茲河防線。 無視停止命令的前進 隆美爾於福拉馮(Flavion)遭遇了因為B1重型坦克油料用完而停止的法國第1裝甲師,在短暫交火後,隆美爾將其交給後面追上的第5裝甲師處理,第7裝甲師則繼續往腓力维耶進攻。但在5月16日,A集團軍司令格特·馮·倫德施泰特一級上將認為前方裝甲師挺進過於深入,下令暫時停止前進。希特勒對此也表示贊同,於5月17日發布元首命令要求停止前進。但隆美爾認為這樣作會使得閃擊戰擁有的心理戰打擊效果大為降低,因此不管希特勒和倫德施泰特的命令繼續前進。一般來說若無視命令將會被送上軍事法庭審判,但希特勒認為隆美爾此行將可塑造成英雄人物,作為一名活躍的裝甲師師長形象,因此不給予其處分。 隆美爾對庫爾特·豪瑟上校說道:「這場戰爭中指揮官應該在第一線的位置,我才不信坐在椅子上指揮戰略那一套。現在和塞德利茨與齊騰的時代相同,我們必須像騎兵一樣使用戰車,就像以前將軍們在馬鞍上發號施令一樣,現在也要在移動中的戰車下令。」 突破馬奇諾防線延伸地區 隆美爾的師於5月16日下午6點越過法國和比利時的邊境,進入到法國境內。30分鐘後,隆美爾的部隊遇到了比利時和法國的邊界要塞,即馬奇諾防線的延伸部份。這並非是真正的馬奇諾防線的一部分,法軍也將馬奇諾防線和其延伸部份分開區別,但德軍包括隆美爾在內皆一律稱其為「馬奇諾防線」。馬奇諾防線的延伸部份強度遠比不上馬奇諾防線本身,儘管如此它還是有著許多堅固的碉堡、帶刺鐵絲網和廣大的地雷陣。 隆美爾讓砲兵發動猛烈的砲轟,製造大量的煙幕,在法軍被擾亂時用工兵以炸藥和火燄放射器摧毀一座座碉堡,在被火燒的通亮的防線上派出部份戰車一面射擊、一面強行突破。最後一口氣通過了索勒尔堡、萨尔波特里、塞穆西等防線延長部份。 隆美爾的師在攻擊防線時損失很少,但法軍因為其快速地進軍而恐慌,大批士兵未作戰鬥即投降。第7裝甲師在突破馬奇諾防線延伸部份的行動裡,一共陣亡了35人、負傷僅59人,戰果則有俘虜約一萬名法軍士兵、約繳獲100輛戰車、30輛裝甲車和20門大砲。 暫時停止 隆美爾的師持續快速前進,於5月17日凌晨12點抵達埃爾普河畔阿韋訥、上午6點抵達桑布尔河沿岸的朗德勒西、晚上6點30分抵達勒卡托康布雷西東部的高地。在路上碰到前往西方的混亂法軍士兵和大批難民,大部份的法軍士兵就直接讓隆美爾的部隊通過而未作抵抗,接著直接被俘虜。隆美爾也只將法軍解除武裝,指引它們自行向東邊的戰俘營前去。隆美爾隨著先頭部隊前進時,整支第7裝甲師一直被甩到後方,當他的先頭部隊抵達卡爾卡代東部高地時,師主力部隊卻還在比利時。由於先頭部隊行駛過遠,無線電通訊不易,隆美爾發現無法與其主力聯絡,而師參謀奧托·海登凱普(Otto Heidkaemper)少校以為羅森堡上校和隆美爾皆已戰死,隆美爾事後憤怒地寫道:「能的話我真想將這傢伙逐出去,這個年輕少校參謀只害怕因為在第一線後方32公里的自己和參謀本部其他人的安危。」現在隆美爾身邊僅有兩個戰車營和摩托化步兵數個排,而且它們的彈藥與燃料皆已告罄,且此時軍部傳來命令,要求隆美爾在阿韋訥停止(但該單位實際上早已在拉凱特約-李克陶東部),因此隆美爾將部隊停留在李克陶東部。 之後隆美爾在李克陶受到了法軍的攻擊,前者將防守的任務交給了身邊的羅森堡上校,自行搭著裝甲車回到阿韋訥誘導後方部隊跟上,下午4點時在該地與第7裝甲師主力會合,並繳獲了法軍40輛卡車,5月18日早上與前線的羅森堡部隊會合。補給與修理作業完成後,隆美爾的師於下午3點再度出發,在沒有抵抗下佔領了康布雷,但又再度被命令停止前進。第15裝甲軍(包括隆美爾的部隊)奉命要停留於原地等待步兵跟上,並掩護北面持續西進、即將把北法和比利時的盟軍包圍的古德里安與喬爾格-漢斯·萊因哈特的裝甲兵團之側翼,隆美爾趁著這段時間趕緊補給和讓士兵稍作休息。 阿拉斯戰役 希特勒於5月19日解除停止命令,古德里安與萊茵哈特以外的裝甲部隊也開始再度向西前進。第7裝甲師於5月20日開始向阿拉斯進攻,但由於法軍出現在前鋒戰車部隊和步兵之間,必須先將其剷除。同日,古德里安的裝甲兵團已經抵達比鄰英吉利海峽的阿布维尔,成功將位於北法和比利時的盟軍主力部隊孤立。英國遠征軍司令約翰·高特勳爵計畫突破此包圍,於5月21日在阿拉斯一地對隆美爾的師和武裝黨衛軍的骷髏師發動攻勢。 此時隆美爾的第7裝甲師和骷髏師正要自西南方向阿拉斯以北迂迴,其右翼與英軍遭遇。英軍中令隆美爾的部隊感到最為麻煩是馬提爾達二型步兵戰車,其裝甲之厚讓隆美爾的37公釐反戰車砲彈全部被彈開,隆美爾於是將88公釐高射砲用作反戰車用途,對馬提爾達戰車射擊;同時也召來德軍俯衝轟炸機斯圖卡將英軍戰車一一擊毀,最後後者蒙受大量損失後撤退,突圍的攻勢終止。 這場戰鬥使隆美爾的師蒙受了不少損失,戰死與被俘了250人,隆美爾的副官摩斯特中尉也因此戰死,另外還損失四號戰車3輛、LT-38戰車6輛和大量輕型戰車。 對敦克爾刻的包圍與晉見希特勒 5月22日和5月23日,隆美爾自阿拉斯西郊迂迴,前往貝蒂訥,而原先的英軍則往運河線撤退(位於該城北面18哩)。然而就在5月23日後隔天,第4軍團司令傳來要求所有裝甲師停止前進的命令,留在原地等待後方步兵跟上。希特勒同意此想法,也於5月24日對全裝甲師下令停止前往敦克爾刻,將北方孤立的盟軍部隊交給德國空軍解決。此一命令一般認為是因為北部盟軍主力部隊的包圍已經完成,為了讓裝甲師保留實力以進攻南法而作這樣的判斷;還有說法是德國空軍總司令赫爾曼·戈林判斷單憑空軍即可殲滅包圍圈中的敵軍,又或者是因為阿拉斯戰役中敵軍反攻的衝擊,使得克魯格、克萊斯特更為慎重,聽取這些意見的倫德斯特也對希特勒如此進言所導致的結果。在後者戰鬥的意義上隆美爾也要負相當的責任,他在阿拉斯遭到英軍戰車攻擊時報告後者擁有兵力為實際的2倍以上—5個師和100輛戰車。希特勒在5月26日取消了裝甲師的停止命令,隆美爾的第7裝甲師此時變成擔負敦克爾刻包圍圈的其中一翼。但由於先前的停止命令,英軍已做好準備,以海路從5月26日到6月3日自敦克爾刻將30萬以上的英法軍士兵撤離到英國的多佛(見敦克爾刻撤退)。由於自5月24日開始的2天時間裡英法兩軍已在敦克爾刻設置好防禦工事,德軍在5月26日已無法阻止其撤退。 隆美爾在師停止的時候趕緊進行整補作業。5月26日在希特勒的授意下,隆美爾獲贈了騎士鐵十字勳章,成為法國戰役中第一位被授予該勳章的師長。同日,希特勒解除停止前進命令,擔當對盟軍主力包圍一翼的隆美爾立刻北上向里尔進攻,自屈安希的運河渡河,同時也猛烈攻擊以掃除敵軍在埃讷蒂耶尔昂韦普道路上的抵抗。為了掩護海陸撤退的行動,法軍第1軍團近一半的兵力進入里爾內持續反抗,一直到德軍步兵跟上後才佔領該地。 5月29日,隆美爾的師受命返回阿拉斯西部進行整補。6月2日,隆美爾被召到沙尔勒维尔晉見希特勒,該處召集的軍官皆為軍團司令或軍長,隆美爾是唯一被召集的師長。希特勒向隆美爾說道:「當你在攻擊時,我們都很擔心你的安危啊。」在這天裡,希特勒向召集來的將軍們宣佈將在6月5日再度進攻法國,對其給予決定性的一擊。因為6月4日敦克爾刻的盟軍部隊已離開了歐陸,南部的盟軍已無法抵擋德軍的進攻。比利時軍最高統帥國王利奥波德三世也於5月28日宣佈投降並解除武裝(但比利時政府並未投降,反而在決議剝奪國王的統治權)。 默茲河的南進 6月5日,隆美爾為了不讓敵人炸毀了索姆河上的橋而開始對其作封鎖性的射擊、慎重地攻下一個個妨礙渡河的敵軍砲兵陣地,在該地俘虜了大量法國殖民地的士兵。突破索姆河後,隆美爾以自行命名的「區間進擊」(Flachenmarch)的陣型開始進攻,該師形成一個正面達15公里、長20公里的箱形陣型,正面與兩側佈設戰車營與偵搜營、中央則配置步兵團。這個陣型使得外側的裝甲部隊當受到攻擊時可隨時以全兵種支援來反擊,缺點是行軍的速度慢,但這種陣行在索姆河南西方平緩開闊的地形十分適用。 隆美爾師順利而快速地進攻,到6月7日時已經行軍了48公里以上,將位於亞眠到海岸地區間的法國第10軍團切成了2段。6月8日又再前進了72公里。此時盟軍在各地迅速的崩潰著。隆美爾也遭遇了想要逃回不列顛群島而往英吉利海峽前進的英國部隊,不過因為他們的指揮系統已經崩潰而無法進行戰鬥。據說在隆美爾繳獲的一輛卡車上發現了英軍的網球、網球拍和高爾夫球竿,他笑著說:「這樣的英軍在戰爭中的下場是理所當然的了。」 6月8日半夜,隆美爾到達了鲁昂南方的塞納河,他們也是全德軍第一個抵達該河的師。隆美爾打算以艾柏夫(Elbeuf)上的橋樑一口氣渡過塞納河,但法軍早一步將各橋炸毀,同時也因為隆美爾的師挺進太過迅速,後方遺漏許多有敵軍部隊的城市,再加上魯昂上空飄著觀測氣球,隆美爾於是決定暫時後撤離該河的半島地區。 英吉利海峽沿岸的戰鬥 橫渡塞納河的行動失敗後,國防軍最高統帥部給了隆美爾的師一個新任務—進攻港口都市聖哈雷里(Saint-Valery-en-Caux),阻止該處的英軍第51「高原」師撤往不列顛群島。改變行軍路線而北上的隆美爾,通過了伊沃托(Yvetot)於6月10日抵達英吉利海峽。隆美爾的師的士兵有些因為是第一次抵達英吉利海峽而非常感動和興奮,將腳泡在海水中走動。據說羅森堡上校還將戰車開到海邊,而隆美爾也穿著軍靴浸在海水中享受。 6月11日,隆美爾的部隊已十分接近該城市,並開始對其施行包圍。該城的英法兩軍正等待可以撤退的船隻抵達,隆美爾為了避免無益的流血衝突,派出了會說德語的戰俘去向守軍要求在晚上9點之前投降,傳回來的消息表示法軍將領希望投降,但英軍將領不肯,並回絕了德軍的勸降。不得已的隆美爾自晚上9點集中火砲對該市的北部港口射擊,而德軍俯衝轟炸機也一起對其進行轟炸。由於英法士兵不停地投降,英軍將領也逐漸無法控制情勢。隆美爾的師共俘虜了將官12人和12000名士兵(若包含其他師於該地的俘虜數量共有46000人),其中包括英國高原師師長維克多·福都涅(Victor Fortune)少將、法軍軍長與其三個師師長。福都涅憤愾地表示,若隆美爾也在相同的立場上必也會因即將遭到被俘的屈辱而奮力反抗。法國將軍們的態度就好的多,據說他們對隆美爾說:「對我們而言,你們的動作實在太快了。」「我們稱你們為幽靈師。」 隆美爾的師繼續沿著英吉利海峽往西方前進,於6月14日佔領了勒阿弗尔,該市的法軍也馬上投降。順便一提,同日巴黎也被設為「不設防城市」,被德軍第218步兵師兵不血刃地佔領。 進攻瑟堡與法國投降 隆美爾的第7裝甲師接到了希特勒要求其進攻瑟堡的命令,因此於6月16日在魯昂以德軍架設的橋樑通過塞納河。另一方面,法國總統阿尔贝·勒布伦任命了菲利普·貝當為新任總理,後者不久透過中立的西班牙向希特勒要求停戰。未聞停戰消息的隆美爾認為法軍鬥志已喪失殆盡,因此將部隊解除「區間進擊」的陣型,回歸成行軍速度快的長縱列陣型。如隆美爾所料,一路上幾乎未遭反抗,隆美爾的師在6月16日前進了160公里,17日前進320公里以上,這種驚人的長時間戰車行軍的紀錄是當時前所未聞的。 隆美爾的師經過了費爾瑞斯(Flers)、庫唐塞後由該地北上,於6月17日半夜抵達了拉艾埃迪皮伊特。但在前往瑟堡路上被敵軍阻塞陣地的激烈砲火攻擊,由於長時間行軍造成全師官兵都相當的疲勞,隆美爾判斷不宜在沒有砲兵和戰車支援下的夜晚進行進攻,於是往拉艾迪迪皮茲後撤。6月18日一早,隆美爾立刻開始對阻塞陣地發動攻擊,早上8點再度往瑟堡前去。6月18日下午1點左右,隆美的師於瑟堡西南方48公里處又受到一處道路要塞的猛烈攻擊,但下午5點時還是佔領了當地屈埃尔屈埃维尔南部的高地,步兵團和兩個戰車營也往瑟堡郊外挺進。當日夜裡,師中的砲兵團也終於抵達,隔日6月19日早上開始對瑟堡港口的要塞和船塢發動砲擊,那些要塞中最堅強的中央要塞沒有任何反擊的跡象,隆美爾的步兵因而更容易自郊外深入。受到猛烈轟擊而無以為繼的法軍終於下午5點投降,瑟堡的3萬法國官兵被俘。隆美爾的師於西線閃擊戰的戰鬥在瑟堡戰役中結束。 希特勒為消除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恥辱,將當年在貢比涅森林簽署德國投降書的列車從法國巴黎博物館中拖出,於相同地點重現一樣但立場相反的場景。6月21日,德法於此開始進行停戰談判,由於德國的條件非常嚴苛,談判頗不順利,法國當日並未簽字,然而由於隔天德國威脅若不儘快簽署雙方將繼續維持戰爭狀態,法國代表終於接受條戰協定。但停戰協定簽字後,隆美爾的師仍繼續南下,於6月21日抵達雷恩、6月25日抵達波尔多,其先遣部隊更是往西班牙邊境前進。此行動並未有交戰情形發生,僅是佔領時必要進行的行軍流程。 隆美爾第7裝甲師的戰果、傷亡與評價 在西線閃擊戰中,隆美爾的第7裝甲師除了俘虜了敵軍97000人外,還繳獲戰車與裝甲車458輛、各式火砲277門、反坦克砲64門、卡車4000至5000輛、轎車1500至2000輛、牽引式車輛1500至2000輛、巴士300至400輛和摩托車300至400輛。此外還擊落了敵機52架、於地面繳獲12架。由於師的移動速度太快,很難獲知其正確數字,但一般認為實際繳獲數量應更多。以此換來的是,隆美爾的師共有628名士兵陣亡、296名失蹤和42輛戰車損失。第7裝甲師的損失較其他德軍師要多,以德軍在西線戰役中失蹤與陣亡人數49000人來計算的話(其實際數據頗受爭議,可能更高),德軍135個師平均每個師僅陣亡與失蹤363人,而隆美爾的師則有924人,此計算還要考慮到第7裝甲師在戰鬥中一直擔當閃擊戰的攻擊矛頭,其代價與獲得之戰果相比仍算少。關於隆美爾的評價不一,總體來說納粹政權人士給予較高的肯定,而軍方則相對地低。 在這場戰役中,隆美爾經常違反命令而做出獨斷的行動。儘管後來獲得成功,卻招惹上級的不滿,隆美爾本人也被認為是「希特勒從小培養的將軍」而被敬而遠之。陸軍參謀長弗朗茲·哈爾德一級上將也對其評價道:「不聽命令,腦子發瘋的將軍。」隆美爾的直屬上司——第15軍軍長赫爾曼·霍特對其評價為:「為裝甲部隊開闢了一條新道路,他對戰爭步調敏銳的感知與於前線指揮的熱情值得讚賞」,但同時也認為「若隆美爾要作為軍長,必須累積更多經驗和出色的判斷力。」另外第4軍團司令克魯格一級上將認為「隆美爾僅想承認自己的勝利而忽略其他單位的貢獻」,如在他書中描寫的行軍速度實際上沒有比其左翼的德軍第32步兵師快,且幾乎沒有提到德國空軍的貢獻,多描寫表面事實。 法國戰役後暫時的平靜 隆美爾的師在1940年夏天持續進行著對英國本土登陸戰的訓練,由於該行動勢必要德國空軍獲得制空權,因此陸軍內的風氣較為輕鬆悠閒。隆美爾在工作外的時間以打獵為樂趣,還因預計出版第7裝甲師的戰史書而整理、撰寫資料。另外,同時隆美爾也受到宣傳部長約瑟夫·戈培爾的邀請,希望能配合入鏡到電影《西線的勝利》中,隆美爾同意後於同年8月花費數天參與拍攝,並成為當時實質的導演,熱情且高興地為部下和法屬非洲殖民地士兵(自戰俘營中帶來)指導演出,並對其細節相當講究。 1941年1月1日,隆美爾晉升中將,而在2月時,《西線的勝利》被公開,隆美爾也因此成為大螢幕前的明星之一。 轉戰北非戰線 1941年2月,隆美爾被任命為非洲軍軍長,往後一直到1943年5月將在北非嚴酷的沙漠戰場上進行激烈的戰鬥。 關於北非沙漠環境的嚴酷,首先,其氣候令歐洲人非常難以適應,白天為酷暑,夜晚為嚴寒(盛夏中午可達60度左右,但晚上將下降到0度附近),而且夏季相當的長,其他季節非常短,也會在長期乾旱的情形下突然來一陣暴雨。一般人在此種地形易罹患脫水、中暑、痢疾和皮膚病等病狀,也會因為沙塵而有眼疾的問題,即使戴上護目鏡也會有小砂粒進入其中。加上飛揚的砂粒也會使武器和通訊設備無論是壽命還是功能都會下降,甚至直接故障,而沙塵暴更是可怕,其也有著電波妨礙的特性,會令軍隊通訊機能陷入麻痺的狀態。實戰方面,沙漠戰場上沒有遮蔽物,容易發現遠處的敵人而立即進入戰鬥,這時射程將成為極重要的關鍵,步兵難以發揮力量,戰車成為沙漠戰的主力。由於缺乏天然掩體,沙漠戰也需要大量的地雷和人工障礙物來佈防。同時也因為缺乏地標可用來確認方向,部隊移動非常容易偏離預定地點,常要依靠推測航法來確認方位。補給在沙漠戰裡十分重要,特別是水,也可能因為綠洲的爭奪戰決定戰局的結果。為了橫越廣大的沙漠,戰車的油料補給也十分重要。其補給站少的性質與海戰相似,往往單是被佔領一個補給站,全軍即要大幅度撤退。因為補給不易維持,搶奪敵人物資的行動顯得非常重要,1942年6月隆美爾曾說過「我軍自英軍繳獲了相當多的車輛,從遠方看來難以分辨。」,連他本人與其幕僚也在北非搭乘著英軍的AEC裝甲車進行指揮,同樣地,英軍也使用著繳獲的德義武器。 然而所有條件中最嚴酷的莫過於德英兩軍的物資差距量,後者享有極大優勢,前者僅能以戰術來彌補。在當時英軍戰術凌亂且常犯錯,因而戰鬥經驗豐富的德軍常勝多敗少。隆美爾以迂迴戰術和單翼包圍的方式多次擊潰居於優勢地位的英軍,被後者稱作「沙漠之狐」(Desert Fox)的稱呼。但戰術終究無法彌補物量差距,隆美爾的軍團後逐次被擊敗,最終撤出北非。 北非戰線被隨軍記者稱為「仍存有騎士精神的戰場」,由於戰地是廣大的沙漠,鮮少波及一般民眾,也沒有黨衛隊和別動隊成員前來非洲虐待與殺害猶太人,隆美爾本人也相當重視騎士精神,德軍在其指揮下也被要求貫徹該精神來作戰。隆美爾也遵守國際法關於交戰雙方的規定,慎重地對待戰俘,也因此英軍於該區戰線一樣也較遵守國際法。 義大利於北非開闢戰線後遭慘敗 義大利自19世紀末起就一直以稱霸地中海為目標,但因為處於關鍵戰略地位的幾處島和地區皆被英法兩國奪取而未能實現,但在二戰爆發、德軍大敗英法兩軍時,義大利「領袖」貝尼托·墨索里尼認為英軍忙於本土的防務而抽不出身,這是出兵奪取埃及(名義上獨立,實際上受英國軍事統治)的大好機會。 1940年9月12日,義大利自非洲殖民地利比亞的昔蘭尼加,以由魯道夫·格拉齊亞尼元帥率領的大軍向埃及進攻。起初希特勒曾提議德軍派遣一個裝甲師支援,但遭義大利拒絕。墨索里尼宣稱:「不要依賴德國,這不是德國的戰爭。我們應該與其平起平坐,處對等地位並肩作戰。」並在10月28日在未知會德國的情形下,自阿爾巴尼亞(1939年義大利迫使阿爾巴尼亞與其組成共主邦聯)向希臘發起進攻,挑起希義戰爭。但由於義大利軍素質低下,於11月15日時攻勢頓挫,到了12月4日還被希臘軍反擊,被後者攻進阿爾巴尼亞境內。 在埃及的英軍原本處於守勢,但之後趁著義軍在希臘戰場膠著時,於12月9日發動「羅盤行動」,以包括大英帝國殖民地士兵集結而成的3個師(9萬人)將以3個軍(25萬人)組成的義大利軍擊潰、陷入崩潰的狀態,沒多久格拉齊亞尼控制下的利比亞昔蘭尼加地區落入英軍之手,最終墨索里尼也只得向同盟的德國央求提供軍事支援。 就任德意志非洲軍軍長 希特勒一面對義軍的無能感到震驚,一面決定要派遣軍隊援助北非的軸心友軍。希特勒曾說:「雖然北非在軍事上可以放棄,但其對義大利的戰鬥精神會有重大影響。英軍可能僅亮出手槍或是空中轟炸就能逼其談和,真正對我們不利的是這點。」1940年12月13日,希特勒發動了救援在希臘的義大利軍的「瑪莉塔作戰」,1941年1月11日再接著執行支援地中海的義軍的「向日葵行動」。希特勒首先派遣特別編成、由漢斯·馮·路克(Hans von Luck)指揮的「利比亞阻擋部隊」到北非(該單位不久被增強為第5輕裝師),路克在1月25日向希特勒的報告中斷言,北非的戰局無法改變;一週後,又再向其報告義大利軍狀況嚴重低劣,因此希特勒決定再派遣一個裝甲師到北非,而這兩個師所組成的軍選擇由隆美爾指揮。隆美爾於2月5日在維也納新城的家中收到召集通知,於2月6日飛往柏林,被任命為「駐利比亞德軍部隊」司令。該部隊於2月25日被改名為「德意志非洲軍」(,簡稱:DAK)。非洲軍由第15裝甲師和第5輕裝師(以後改編為第21裝甲師)所組成,共約有150輛戰車,另外還有部份義大利軍受其指揮,如此貧弱的戰力很難想像會取得日後非常驚人的戰果。此外,儘管非洲軍名義上受到義軍指揮,但隆美爾收到最高統帥部部長威廉·凱特爾指示「德軍不投入於(對德國來說)無意義的戰鬥」的命令,而能依自己判斷來進行部分單獨的指揮工作。 隆美爾於1941年2月12日上午抵達義屬利比亞的的黎波里機場。因為戰車運輸困難,自非洲軍第一批戰車抵達的3月11日一直到5月,第15裝甲師的裝備還未運完。抵達北非後,隆美爾立刻與義大利駐北非司令伊塔羅·加里波底上將(格拉齊亞尼被撤換後的繼任者)會晤,同時英軍則在阿蓋拉(El Agheila)停止,策劃下一波西進攻勢。加里波底期望在的黎波里構築防線,但隆美爾心想將部隊佈署到阿蓋拉以西300公里的苏尔特,並讓羅馬和柏林當局同意此計畫,派遣了2個義大利步兵師和裝甲師於該地構築陣地。2月14日,德軍的偵察大隊和炮兵部隊到達了的黎波里,卡車、裝甲車、大砲和6000噸的補給連夜卸載,趕路送到苏尔特。雖然戰車並未運到,但隆美爾已以多輛福斯汽車偽裝成戰車來迷惑敵軍。2月17日,英軍開始活動,自阿蓋拉開始西進。為了假裝德義兩軍有所反應,隆美爾讓蘇爾特的軍隊也開始小幅東進。2月24日,英德兩軍遭遇,發生小規模衝突,之後英軍馬上撤退。隆美爾憑直覺認為英軍比想像中來的脆弱且沒有繼續前進的意思,但其實是因為該地的英軍被溫斯頓·邱吉爾調往希臘戰場而弱化的關係。再加上原本率領英軍擊潰義軍的理查·奧康納中將(Richard O'Connor)被晉升為埃及駐軍司令,駐昔蘭尼加的英軍換成對沙漠作戰不熟悉的菲利浦·尼姆中將(Philip Neame)指揮,英軍負責北非戰線的中東總司令阿奇博尔德·珀西瓦尔·韦维尔上將也對德軍集結狀況評估錯誤,認為後者不會在5月前發動攻勢。 隆美爾的攻勢 禁止進攻的命令與收復昔蘭尼加 1941年3月11日,第5戰車團(第5輕裝師下唯一的戰車團)開始在的黎波里慢慢卸貨,而隆美爾為了要對阿蓋拉發動攻擊而於3月19日飛往柏林,於20日晉見希特勒向其報告。希特勒見到隆美爾先授予其橡葉鐵十字騎士勳章,後者是被授予此章的第10人。然而,希特勒對隆美爾的進攻阿蓋拉和強化非洲軍戰力的請求並不苟同。陸軍參謀長哈爾德厭惡隆美爾教唆希特勒進攻的行為,同時也因為德蘇戰爭即將開始,希特勒和軍方皆無餘力去應付北非戰場,對他們來說此區也非主戰場,僅是鼓舞義大利軍去牽制英軍而已。結果,攻擊的命令直到5月第15裝甲師到達後都還未核准。 隆美爾並未打算遵守按兵不動的命令,他認為此時英軍正值虛弱的狀態,是收復昔蘭尼加的絕佳機會。1941年3月24日,隆美爾率領戰車與裝甲車向阿蓋拉進攻,作「不攻擊的偵查行動」。在阿蓋拉受到奇襲的英軍,在幾乎沒有進行戰鬥的情況下立即撤退到50公里外的梅爾沙隘道(Mersa el Brega),隆美爾就這樣佔領了阿蓋拉。希特勒對於隆美爾是否有必要繼續前進有所保留,因此後者於阿蓋拉停留了一週的時間。在這段時間裡,隆美爾監聽英軍的無線電,確認他們正在強化陣地和集結兵力,因此他確信不能坐等到5月。3月31日,隆美爾獨斷地率領第5輕裝師主力對梅爾沙隘道發動攻擊,與英軍第3裝甲旅和第2機械化旅交戰,到了傍晚戰鬥結束,英軍放棄並撤離該地。隆美爾繼續進攻,到4月1日時從英軍手中奪取了梅爾沙隘道加以東80公里、為昔蘭尼加交通要衝的阿吉打比亞(Agedabia)。4月2日,隆美爾獨斷的行動觸怒了加里波底將軍,後者命令其停止前進,但此命令遭到無視,隆美爾將兵力分成三個縱隊,於4月3日開始向英軍追擊。同日,加里波底的怒罵傳到了阿吉打比亞的隆美爾耳裡,並質問其行動。此時隆美爾也收到部下交給他、來自最高統帥部凱特爾「立刻停止前進」的命令,但他反而向加里波底謊稱「此為元首對我的擅自行動完全加以承認的命令」。隆美爾當天夜裡寫給妻子的信中寫道:「肯定此時的黎波里、羅馬和柏林的上司們正驚訝不已,可是我硬要無視所有命令發動攻擊,因為這機會實在是要把握,相信往後我的行動會被認可的。」4月3日,北進的第3裝甲偵搜營佔領了戰略要地—港都班加西,隆美爾也率軍北上追擊,於4月4日一早通過了該地。 同時另一方面,位於埃及開羅的英軍司令部,韋維爾上將對於昔蘭尼加英軍的狀況感到憤怒,將尼姆中將解除職位,讓奧康納重新回歸為昔蘭尼加英軍總司令,但後者表示在此刻臨陣調將是非常危險的,因此韋維爾讓兩人共同負責該地的防務。但隆美爾的軍隊不斷快速進軍,陸續俘虜了英軍指揮官。奧康納和尼姆於4月6日晚上搭車一時迷了路而被隆美爾的摩托化部隊發現,也遭到其俘虜。昔蘭尼加的英軍就這樣突然失去指揮官,指揮系統頓時混亂不堪。 隆美爾決定佔領英軍補給據點、素有「昔蘭尼加的心臟」之稱的梅契里(Mechili),並要將兵力分拆三路向該地進攻。到4月7日時,梅契里已遭到完全的包圍,隆美爾向該地的英軍勸降,但遭到拒絕。英軍試圖集結兵力突圍,但被德軍擋下而失敗。最後,英軍第2裝甲師連同師長甘比爾·帕瑞(Gambier Parry)准將和其麾下的2000名士兵被俘,還另外繳獲了許多英軍用物資,其中隆美爾對一個反毒氣戰用的風鏡相當中意,並將它戴到自己的盤帽帽緣上,往後成了隆美爾的著名形象。失去了梅契里的該地英軍全面崩潰,昔蘭尼加中除了托布魯克外的地方都加以放棄並撤退。隆美爾在10天內就將韋維爾佔領的昔蘭尼加幾乎奪回,英軍在行進途中立上的道路看板「韋維爾之路」還被德軍士兵換成了「隆美爾之路」。 托布魯克包圍戰與哈露法亞山的佔領 托布魯克是昔蘭尼加東部的港口都市,有重要的戰略價值。隆美爾理所當然地要佔領該地,而邱吉爾下令該區英軍不得撤退,就地死守。由於該命令而決心抵抗到底的英軍,將隆美爾的多次攻勢全部擊退,造成後者頗多損失,包括剛抵達北非的第15裝甲師師長海因里希·馮·普里特威茨-卡馮少將(Heinrich von Prittwitz und Gaffron)也死於這場戰鬥中。隆美爾在給妻子的信中寫道「義大利軍完全靠不住,他們極度害怕英國戰車,一看就逃,簡直就像1917年時一樣。我也沒有得到幾位師長真正的合作,因此希望能正式解除他們其中幾人的職務。」 另一方面,隆美爾獨斷攻擊托布魯克失敗而導致的損失令哈爾德提高了警戒,於1941年4月25日派遣陸軍副參謀長弗里德里希·保盧斯中將去北非視察。隆美爾說服了保盧斯再對托布魯克發動攻擊,從4月30日到5月1日,德軍的攻擊行動在保盧斯的監事下進行著,但因為此時英軍在托布魯克周遭佈下周密的地雷陣,讓德軍的進攻被阻止了。保盧斯於5月趕緊飛回柏林,他報告「非洲軍補給有問題,能否攻下埃及令人頗為懷疑。」、「隆美爾的攻擊不應在沒有陸軍總司令部的許可下發動。」之後隆美爾的軍隊繼續對托布魯克包圍,在此期間德國空軍對該地施以1000次的空中轟炸,但到1941年結束仍不能佔領該地。 眼見托布魯克難以攻下,隆美爾改以將其包圍,再派出馬克希米蘭·馮·海爾弗(Maximilian von Herff)指揮、由第5輕裝師先鋒部隊組成「海爾弗戰鬥群」東進。1941年4月末,海爾弗戰鬥群將具戰略地位、可讓戰車通過抵達埃及國門的哈勒法亞山口(Halfaya Pass)與索盧姆(Sollum)的英軍逐走,佔領該地。英軍的防線從布庫布庫(Buq Buq)退到了索發弗(Sofafi)。若英軍想要救援托布魯克,必要先奪回哈勒法亞山口與塞盧姆。之後海爾弗戰鬥群於哈勒法亞山口與英軍的防衛戰中表現活躍,5月15日英軍中東總司令韋維爾發動「簡短作戰」攻勢,奪回哈勒法亞山口。但海爾弗戰鬥群不讓其擴大戰果,於5月27日開始反攻,將山口上的英軍掃蕩、重新加以佔領。 擊退「戰斧作戰」 之後,埃及的英軍收到自英國本土送來的馬提爾達步兵戰車與十字軍戰車共238輛的增援,強化了實力。邱吉爾命令韋維爾以這些兵力發動反攻,解除托布魯克德軍的包圍,其攻勢代號為「戰斧作戰」。英軍自保盧斯的報告書得知埃及邊境的德軍僅有輕型裝備,但德軍同樣也由無線電知道了英軍準備發動攻勢,隆美爾因此下令在該區附近佈下防線。 英軍以第4裝甲旅和第7裝甲旅自南北兩方向進攻,1941年6月15日早晨開始對哈勒法亞山口發動攻擊。雖然英軍使用了在阿拉斯震懾了隆美爾的馬提爾達式戰車,但前者同樣以88公釐高射砲作為反戰車武器與其對抗。德軍將88公釐砲遮掩的很好,同時也因為威廉·巴哈少校(Wilhelm Bach)指揮得當,早上就擊毀了馬提爾達式戰車11輛、下午又再擊毀17輛。之後88公釐砲變成了德軍於哈勒法亞山口防守的最佳武器,其火力令畏懼的英軍將該山口稱作「地獄火」山口(Hellfire,與原地名「Halfaya」音近)。 英軍頑強地對哈勒法亞山口迂迴,以40輛馬提爾達式步兵戰車對塞盧姆北方的卡普佐要塞(Fort Capuzzo)攻擊。軸心軍的摩托化部隊倉皇地撤出,但約翰內斯·屈梅爾上尉(Johannes Kümmel)以其指揮的2輛四號戰車和一門88公釐高射砲防守,擊毀了馬提爾達式戰車9輛,英軍敗逃。由於此戰的活躍,屈梅爾被授予了騎士鐵十字勳章,並得到「卡普佐之獅」的稱號。隆美爾因為識破英軍第4裝甲旅和第7裝甲旅並未集中兵力,抓住機會,命令第5輕裝師和第8戰車團衝向英軍兩單位之間隙並加以突破。由於第5輕裝師和第8戰車團間隔10公里,他們只得先與面前的敵軍交戰,稍晚才開始移動,於6月16日黃昏抵達西地奧馬爾(Sidi Omar),6月17日傍晚時成功繞到哈勒法亞山口的英軍背後。由於敵軍突然自後方出現,英軍立刻產生恐慌、迅速崩潰,6月17日下午,韋維爾前來視察戰況,但此時英軍正處敗逃中,令他感到十分錯愕。 擁有壓倒性物資優勢、地區制空權和空中支援的英軍所發起的反攻「戰斧作戰」在三天的時間裡遭到徹底的失敗。英軍損失超過100輛的戰車,而德軍則僅有12輛。人在柏林的希特勒對隆美爾的活躍有甚高的評價,於1941年7月1日將後者晉升為裝甲兵上將。另一方面,邱吉爾對韋維爾的無能咒罵,於6月21日將其撤除中東總司令職務,並在7月5日由克劳德·奥金莱克上將接任該職。 隆美爾於8月6日前往羅馬,與墨索里尼和義大利最高統帥部參謀長乌戈·卡瓦莱罗元帥會談,並取得了他們的同意,得以指揮義大利軍的公羊(Ariete)和德里亞斯特(Trieste)兩個摩托化步兵師,這兩個義大利師和德意志非洲軍後組成了「非洲裝甲集群」(Panzergruppe Afrika),由隆美爾擔任指揮官,德意志非洲軍的指揮則交由路德維克·克呂維爾中將(Ludwig Crüwell)。此時隆美爾也在義大利軍中廣受歡迎,原先在格拉齊亞尼和加里波底麾下的義大利士兵也表示希望由能幹的外國將軍—隆美爾來指揮。加里波底只得同意隆美爾的要求,德軍軍官也被允許對義軍士兵進行訓練,在前者指揮下,原本義軍在半年時間中極低的訓練日程突然大幅增加,義大利士兵也開始產生自己能對北非戰鬥的勝利予以貢獻的信心。 英軍的反攻 因「十字軍作戰」而撤退 之後,隆美爾為了改善自軍的補給狀態,下令發動自1941年9月14日至15日結束、以擄獲英軍資源為目標的「仲夏夜之夢作戰」(Unternehmen Sommernachtstraum),向埃及進攻,但因為戰車受到英軍的空襲而受損毀,隨之中止。德軍有繳獲幾份英軍文件,隆美爾根據其誤判英軍目前並未有意進行攻勢作戰。但英軍確實正準備發起攻勢,其司令奧金萊克認為「簡短作戰」和「戰斧作戰」失敗的原因是因為地中海沿岸狹窄的地形,因此決心要在昔蘭尼加的內陸沙漠進行攻擊。在11月18日上午大雨中,英軍發動了「十字軍作戰」。剛好沒多久前隆美爾才從羅馬回到非洲的司令部得知英軍發起攻勢,但在被非洲軍軍長說服前一直不認為此次是英軍真正的攻勢,錯認為佯攻。 由艾倫·康寧漢中將(Alan Cunningham)所率領的英軍第8軍團的第30軍(第4、第7、第22裝甲旅)從內地沙漠,以托布魯克為目標開始進攻。英軍第13軍團作為誘餌與英擊國境附近的德軍對峙,第4與第22裝甲旅則被義軍公羊師和德軍第5輕裝師阻止。英軍第7裝甲旅並未被阻止,一口氣衝向德第90輕型步兵師和義第21軍正包圍托布魯克時所處的西地雷澤各(Sidi Rezegh)前進。英軍托布魯克的守軍也開始前進,德義聯軍受到夾擊。德軍第15和第21裝甲師立刻前往戰區支援,英軍也派出第4和第22裝甲旅增援,西地雷澤各南方開始了英德兩軍激烈的裝甲戰鬥。英軍第7裝甲旅犯下將兵力分散的錯誤,使得其戰車成為德軍反戰車砲的最佳目標,141輛戰車被擊毀了113輛,受到毀滅性打擊。公羊師不久也隨之抵達,西地雷澤各的戰況傾向了德軍有利的一方。由於德軍總體戰力遠較英軍來的弱,若持續維持防禦態勢不久就會被突破。因此隆美爾決定滲透到敵軍背後轉作攻勢,再根據敵人的反應決定下一步攻擊。德軍第15和第21裝甲師成功從剛布特(Gambut)衝到了英軍第13軍的埃及補給地。但奧金萊克又再重蹈了韋維爾的覆轍,將因為擔心軸心軍攻入埃及、提議終止救援托布魯克行動的康寧漢解職,將地8軍團司令換上自己的參謀長:44歲、英軍最年輕的將軍—奈爾·李奇(Neil Ritchie)少將,並下令繼續進攻。英軍不如預料般地行動,隆美爾與奧金萊克開始進行「忍耐戰」,但考慮到兵力和補給情形,德軍第21裝甲師先崩潰的可能性較高。隆美爾不在前線視察的期間,其作戰處長參謀齊格菲·魏斯法爾中校(Siegfried Westphal)獨斷地下令第21裝甲師撤退。起初隆美爾對此決定甚為惱怒,但回到司令部後重新考慮過後,隆美爾認為魏斯法爾的判斷是正確的,中止了攻勢。 易手昔蘭尼加東部 12月4日,托布魯克的包圍被解除,不久,德軍往加查拉撤退、12月26日撤到了艾季达比亚、12月31日再撤到阿蓋拉。昔蘭尼加再度落入英軍手中,而巴哈少校麾下、堅守哈勒法亞的部隊也被迫向英軍投降。但德義兩軍並沒有以前那樣地悲觀,英軍並未有明確的戰略,僅是憑著物資優勢來作戰,且最後兩軍損失差距不大。德義兩軍共損失戰車300輛,但英軍也有270輛;軸心軍也損失了38000名官兵,但其中有很大部份是義大利軍的失蹤者(一般認為義大利軍逃兵者多),英軍也損失18000人,但他們大部分是陣亡者。因此軸心軍慎重考量反擊戰戰略的可能性,並要再度奪回昔蘭尼加、向埃及進攻。隆美爾一面激勵官兵的士氣,一面重新編制部隊。1942年1月5日,希特勒以55輛戰車和20輛裝甲車作為新年禮物增援隆美爾。另外,將隆美爾的非洲裝甲集群納入南方戰區總司令阿爾貝特·凱塞林空軍元帥指揮下。 戰力恢復到某個程度的非洲裝甲集群,於1月20日夜晚對英軍展開反攻。當下認為德軍無反擊能力的英軍甚為驚訝,不斷敗退。1月22日,隆美爾奪回阿吉打比亞、1月25日又再佔領了孟蘇斯(Msus)。隆美爾攻擊梅契里來引誘英軍,接著又在29日攻佔了班加西。英軍第8軍團司令李奇此時想起1941年3月與4月期間隆美爾對昔蘭尼加的攻勢現在同樣於班加西上演,英軍第一裝甲師主力正於此地整補、呈現分散兵力、戰力不集中的狀態、前線整補的佈署造成了反效果。1月30日,李奇下令昔蘭尼加的英軍撤退到加查拉的防線。隆美爾立刻追擊英軍,於2月6日奪回了昔蘭尼加大部份地區,但因為墨索里尼和卡瓦萊羅等義大利高層不同意義軍加入追擊行動而被迫中斷。英軍在駐期間已在加查拉的防線上站穩了腳步,而隆美爾的部隊則停留於堤密密(Timimi)和梅契里一線,維持機動防禦的態勢。兩軍皆按兵不動、僵持對峙著。 希特勒為表揚隆美爾的功績,於1月20日授予後者橡葉騎士佩寶劍鐵十字勳章(全德軍中第6位授予此章者),1月30日又再將其晉升為一級上將。2月1日時還將隆美爾的非洲裝甲集群升格為「非洲裝甲軍團」(Panzerarmee Afrika)。 隆美爾的反攻與勝利 加查拉的決定性勝利、奪回昔蘭尼加與托布魯克 到目前為止,義大利向隆美爾的非洲軍隊的海運補給物資受到英國馬爾他島上的海空軍相當的妨礙(在1941年11月來自義大利的運輸船有44%被擊沉),該地後由凱塞林率領的德義空軍對其進行大規模轟炸,之後北非軸心軍的補給狀況明顯好得多。 由於認為德義軍隊戰力已就緒,隆美爾決定再發動攻勢。另一方面,英軍在加查拉的比爾·海干姆(Bir Hakeim)構築了以鐵絲網和地雷場組成的「箱型陣地」防線。隆美爾自該陣地南方迂回到東側,並北上往海的方向突擊。將英軍與其後方裝甲戰力分離,欲孤立並消滅箱型陣地內的敵軍。隆美爾的非洲裝甲軍團自1942年5月26日下午2點由克呂威爾率領的誘敵部隊對箱型陣地的正面發動攻擊,到下午9點開始了代號為「威尼斯作戰」的迂迴主攻勢行動。英軍第8軍團司令李奇雖然有預料到隆美爾會進行迂迴攻擊,但對應方式仍是很混亂,沒有善加使用英軍戰車的數量優勢,反與前任司令相同:將戰車分散到各旅級部隊而非集中運用。結果在比爾·海干姆的戰鬥中第3印度摩托化旅馬上被義大利公羊師和德軍第21裝甲師擊潰,接著英軍第4裝甲旅也被德軍第15裝甲師擊退。但英軍有了美國增援的M3格蘭特式戰車和新型的反戰車砲—6磅砲,給予了德軍戰車強大的打擊,英軍還以空襲的方式著實攻擊到德軍的補給線。5月27日傍晚,局勢已發展到對德軍十分危險的境地,到海岸迂迴的部隊被阻擋、東進的第90輕步兵師被包圍(原想作為誘餌,後來隆美爾也認為此為失敗之舉)。德軍補給斷絕,喪失水源,面臨全軍瓦解的危機。 隆美爾決定自比爾·海干姆從西方延伸向箱型陣地中路掃蕩地雷場,突破到東側建立補給線。5月29日,隆美爾於西地穆弗他(Sidi Muftah)集中迂迴行動的部隊,使其形成圓形陣地,他將這命名為「大釜」陣地(Kessel)。在該處附近,英軍第150旅也構築了圓形陣地,但在6月1日就被隆美爾所佔領。之後戰鬥的焦點集中於大釜陣地南部的比爾·海干姆。此處不需要保護補給線的安全而持續控制。同一地的敵人守軍—自由法國第1旅激烈地抵抗著德義部隊,德里亞斯特師與德軍第90輕裝師(先前的第90輕型步兵師改編而成)猛攻,加上德國空軍的猛烈轟炸,但法軍仍不屈服,戰鬥持續到6月10日。 在這期間的6月5日,李奇下令英軍對大釜陣地進行總攻擊,英軍砲擊後以印度殖民地步兵挺進,但隆美爾將公羊師退後引誘敵人深入,再進行包圍攻擊後加以擊退。英軍在攻勢期間也接到了大釜陣地南部雷場存有空隙的報告,德軍從該處派出了第15裝甲師,從英軍的左翼迂迴成功地攻擊。為了這個作戰,格奧爾格·馮·俾斯麥上校也率領了第21裝甲師攻擊英軍,結果造成大釜陣地上的英軍3個旅受到毀滅性打擊。之後隆美爾又在使用了南部迂迴的攻擊,6月10日突破了比爾·海干姆北方的防線,英勇抵抗的法國第1旅也不得不撤出該地。自由法國第1旅是由納粹統治下迫害的人民所組成,其中猶太人甚多,希特勒也因此向隆美爾下令若敵軍在戰鬥中並未全數殲滅則將其秘密處決,但隆美爾並未將此命令傳給部下。隆美爾在攻陷比爾·海干姆後下令全軍往托布魯克北進發動攻勢,俾斯麥的第21裝甲師於6月11日也自大釜陣地出擊,6月13日時再擊潰英軍第4裝甲旅和第22裝甲旅,受到毀滅性打擊的英軍放棄了加查拉防線和箱型陣地而開始撤退,但大部分皆被德軍所俘,英軍的大量戰車不是被摧毀就是被繳獲。英軍試著以集中的殘存兵力阻止德義兩軍對托布魯克的包圍,但因為前者已喪失抵抗能力而失敗。6月18日,德義兩軍完成了對托布魯克的包圍,由於德國空軍和砲兵的猛烈轟炸,該地守軍抵抗意志崩潰,於6月22日投降。該地物資未受破壞地被繳獲,德軍取得了5000噸物資和2000輛車輛。在加查拉戰役中英軍損失甚大,共損失98000人和540輛戰車、整個昔蘭尼加被德義兩軍奪回,並進軍到埃及國境內,特別是英軍「反抗的象徵」—托布魯克的易手,更使得英德雙方的士氣大有影響,邱吉爾也因此被下議院提出了問責決議案,而德軍則大幅報導隆美爾進入托布魯克的事蹟。 名聲遠播 希特勒被隆美爾的戰鬥大為感動,於6月22日將他晉升為元帥,隆美爾也因此成為了德軍史上最年輕的陸軍元帥,在戰爭開始前不過是名少將的他在短短3年的時間中連續晉升了中將、上將、一級上將到元帥共連昇4級,這在德國軍事史上是沒有前例的。關於隆美爾收到晉升電報的反應有多種說法,根據其副官所言,隆美爾像小孩子一樣歡喜,幾乎沒喝酒的他用威士忌和鳳梨舉辦了慶祝會。而另一方的說法則是隆美爾表現的頗為冷淡,並表示他寧可要多一師的兵力。 此時的隆美爾已是德國、乃至世界的知名人物,同盟國以帶有敬畏的論調稱他為「沙漠之狐」。根據美國輿論調查指出,當時隆美爾是美國僅次於希特勒的知名度最高的德國人。埃及人也期待藉著隆美爾、擺脫長期英國無情殖民的現狀。被隆美爾摧毀戰力的英國也對其有很高的評價,邱吉爾曾說過:「隆美爾!隆美爾!隆美爾!還有什麼事情比打敗他更重要!」,還有在下議院評價其為「具有天才能力的人。」英軍官兵間也盛傳對隆美爾的尊敬之情,英軍中東軍區司令奧金萊克也其評價「德國培育出了許多英勇優秀的軍官,但隆美爾是其中出類拔萃的一人」,還曾對部下發布一個通告:「我軍對隆美爾議論得太多了,我們的朋友對我軍來講是個魔術師或者妖怪,當我們指向利比亞的敵人時,不要總講著『隆美爾』,這極為重要。備註:我不是嫉妒隆美爾。」 然而,隆美爾的聲望在攻下托布魯克就已達到其事業的最高峰了,之後德軍的戰況急速惡化,隆美爾的非洲裝甲軍團不得不後撤,僅在短時間內戰局急轉直下,全軍被迫從北非撤退。 轉捩點 進軍埃及:第一次阿拉曼戰役 儘管在加查拉和托布魯克受大了很大的損失,隆美爾仍決心攻擊馬特魯港,希望可阻止英軍重新整編來建立新防線、趁其正處脆弱狀態加以徹底擊潰、直取埃及。隆美爾這項主張受到許多批評,這意味著德軍必須以更長的補給線來進攻埃及,同時也顯示出德國空軍為了支援隆美爾東進,攻擊馬爾他島的大力士行動又要再度被延遲,原預定要投入該作戰的部隊也被移交給隆美爾。凱塞林強烈反對隆美爾的決定,甚至以將其麾下的飛機撤回西西里島來威脅隆美爾,義軍指揮部與最高統帥部軍官也反對東進的決定。與此相反地是,希特勒支持隆美爾的計畫,他意識到這是一個在非洲獲得全勝的機會。隆美爾聲稱若將防線僅維持在索盧姆會給英軍帶來更多優勢,他們可以輕易包抄該防線,而海外運來的補給仍是要從的黎波里的遙遠陸路輸送而來,除非他獲得東進奪取一個極靠近前線部隊的港口,如此一來運補作業將會順利的多。 6月22日隆美爾繼續東進,起初他輕易掃除了遭遇到的抵抗。除了偶爾燃料短缺的情況,隆美爾的攻勢一直到6月26日於梅爾莎-馬特魯對英軍部隊展開包圍行動才稍停下來,其困住了4個步兵師。後來其中一個師趁夜突破包圍,剩餘3個師也在接下來兩天裡成功撤出。隆美爾於6月29日攻下了當地的要塞,繳獲大量物資和得到另外6000名戰俘,並推進到了距離亞歷山大港200公里處。6月25日,奧金萊克自行接掌第8軍團的指揮權,並將其主防線設於阿拉曼,該處南方是地表高度比阿拉曼還要低的多的蓋塔拉窪地(Qattara Depression),不可能讓隆美爾進行裝甲部隊對側翼的機動迂迴攻擊,因此這條防線變得相當地短、容易防守。儘管隆美爾不停地東進,隨著補給情形日漸惡化和經歷了連續五星期激烈的戰事,他認為進攻阿拉曼的時機已太遲。 7月1日,第一次阿拉曼戰役開始,經過了將近一個月的激烈戰鬥後,雙方皆未取得決定性勝利、局勢呈現僵持,而隆美爾的東進攻勢則就此終止,這對原先希望能避免戰爭在阿拉曼停滯下來、變成一個「機械化靜態戰爭」的他來說是個重大打擊。第一次阿拉曼戰役令英國第8軍團傷亡13000人,而軸心軍則為7000人,其中有1000人為德軍士兵。假若隆美爾在執行攻擊計畫時更加謹慎,可以讓其損失更少。但總結來說,隆美爾想藉由加查拉戰役的勝利擴大戰果的可能性已經消失,他全軍的部隊無論在傷亡還是物質缺乏上都很嚴重、患病率高,急需生力軍,因此他與英軍開始了重新整頓部隊的競賽,同時雙方也期望盡快再發動新的攻勢。 阿拉姆哈勒法戰役 儘管隆美爾想要盡快充足實力進攻,以防止英國第8軍團從近東和印度立即補充兵力來對付他。但盟軍從馬爾他出發的潛艇與飛機仍不停地攻擊了運往托布魯克、巴地亞(Bardia)和梅爾莎-馬特魯的軸心國補給艦,大部分補給仍必須以最短航程、最安全的海路運往的黎波里,於第一次阿拉曼戰役同樣的問題又再次上演,8月初,隆美爾的地中海補給船有75%被盟軍擊沉、僅有20%的汽油送達非洲軍手中。在兵力回復速度上,隆美爾還要承受自軍85%的卡車因為是繳獲英美軍來使用而嚴重缺乏可替換的零件、長途跋涉運到前線又浪費更多的燃料以及義大利當局優先補給自軍的部隊,其補給量也比供應給德軍要高的多。相比於英軍從蘇伊士到阿拉曼346公里、亞歷山大港到阿拉曼89公里的補給線,隆美爾的德義聯軍所在地離托布魯克有595公里、離班加西有1060公里、距離的黎波里更有2011公里,補給情勢對隆美爾十分不利。英國方面,邱吉爾命令奧金萊克對隆美爾發動攻擊,但後者表示英軍在9月中旬前不可能發動攻勢,前者因而解除奧金萊克中東軍區總司令的職務,由哈羅德·亞歷山大接任,而第8軍團司令則換上了伯納德·蒙哥馬利,他們獲得了大量的物資來重建部隊實力,在8月下旬時,隆美爾判斷英國將會有一支載運100000噸補給的船隊於9月初抵達亞歷山卓,認為時間不多了,也因此一直逼迫義大利的運輸當局,但一直被消極地回應。隆美爾決定以第15、第21裝甲師、第90輕裝師和義大利第20摩托化軍從阿拉曼南翼的阿拉姆哈勒法山嶺(Alam el Halfa)進行迂迴攻擊,但蒙哥馬利和奧金萊克很早就察覺到此區的潛在危機,將兵力沿著該山嶺佈署,從該處英軍即可俯視隆美爾的部隊,更易防守,後者的行動也被預料著。 阿拉姆哈勒法的戰鬥於8月30日開始,隆美爾率軍自阿拉曼南翼通過,接著如蒙哥馬利預料地北進。有著充分準備的英軍以山嶺上的火砲和飛機攻擊隆美爾的裝甲部隊,後者因為缺乏燃料而使得包圍行動不可能完成,9月2日,隆美爾撤退。蒙哥馬力原已做好追擊軸心軍的準備,但他在9月2日下午給了他的軍長布萊恩·霍克斯(Brian Horrocks)讓敵軍撤退的明確命令。這主要出自於以下兩點考量:保存實力,以及讓敵軍誤認為他將於該處發動攻擊,並正準備著。僅管如此,蒙哥馬利還是希望能給軸心軍一些損失,因此他派出戰鬥經驗不足的紐西蘭第2步兵師到敵軍撤退路線的北翼,以及用派出第7裝甲師於9月3日發動攻擊。英軍的攻擊被德軍第90輕裝師的激烈反擊和蒙哥馬利取消攻擊的命令以保存實力所中止,9月5日隆美爾再度嘗試攻擊但再受到大量損失,共約3000人傷亡、損失50輛戰車、50門火砲,其中最嚴重的是損失400輛卡車,這是機動戰和補給作業最重要的工具。而英軍的損失則少的多,比較重要的損失只有68輛戰車,這也增加了雙方的兵力差距。英軍的「沙漠空軍」(Desert Air Force,簡稱DAF)對隆美爾的部隊造成的損失最多,後者意識到無法在沒有更多空中支援的情況下取得非洲戰場的勝利,但因為德國空軍早已被派往諸多戰場而不可能在抽出更多兵力支援隆美爾。隆美爾在這場戰鬥中注意到蒙哥馬利的指揮風格,後者不同於奧金萊克,他認為蒙哥馬利不懂得把握他敗北的機會追擊來擴大戰果、過於遲鈍,有歷史學家認為若蒙哥馬利更有冒險精神的話,即有機會包圍並永遠消滅隆美爾與非洲軍。 經過這次失敗的攻擊後,隆美爾也充分理解了在敵軍充分的空中優勢下,部隊無論是戰術性或是作戰性(「作戰」一詞是德軍對戰爭行動規劃特有的一個類別,介於他國戰略和戰術之間)的行動都會受到極大的限制。1年半後,隆美爾因為這個觀念根深蒂固而設計了諾曼底對抗敵軍登陸的方式。由於認為在敵軍空中優勢下以不可能作機動性的防禦戰,他轉而建設固定式的防守陣地來對抗英軍,預計於阿拉曼前線建造縱深5至7公里的複雜地雷網,東西向兩條和另外的連結線,呈現箱型的形式,其中有25萬枚的反戰車地雷與45萬枚的人員殺傷雷,隆美爾稱其為「惡魔花園」,他的部下也在此時才發現隆美爾不僅擅長運動戰,在佈置陣地的技術與知識也有相當的能力。 急轉直下:第二次阿拉曼戰役 9月,隆美爾的補給狀況未有改善,燃料補給已陷入相當危險的境地,同時官兵健康狀況也非常糟,包括隆美爾本人在內都受到痢疾與黃疸病的影響。早在8月時,隆美爾就要求過最高統帥部派遣古德里安接替他的職務但遭到拒絕,鑑於目前前線穩定和蒙哥馬利似乎不想取得主動權,隆美爾認為可以離開前線,於9月23日回到德國的奧地利休息,其職務由裝甲兵上將格奧爾格·史圖姆繼任,並委任其建造防線的工作。隆美爾臨走前說過,若蒙哥馬利發動攻擊,他會馬上趕回非洲,這讓史圖姆心裡頗不愉快。而英軍方面,蒙哥馬利不理急催發動攻擊的邱吉爾的命令,一直累積大量物資與訓練軍隊,尤其是等待能與德軍四號戰車匹敵的美製雪曼戰車運來,英軍與軸心軍的實力差距日益拉開,在蒙哥馬利發動攻勢前,英國第8軍團已擁有23萬士兵和1229輛戰車,而軸心軍只有10萬人和489輛戰車。 10月23日凌晨,英軍由1000門的火砲開火射擊、自南北兩面展開攻勢,第二次阿拉曼戰役就此開始,史圖姆在最初的戰鬥中心臟病發身亡。而在德國聽聞英軍發起攻勢消息的隆美爾於10月25日返回北非。蒙哥馬利於北部發動主攻,在南部同時也發起助攻,隆美爾的部隊於南方頑抗使其難以突破,於是蒙哥馬利集中兵力於北方,迫使隆美爾將南部的機動部隊投入其中,並在26日開始發動一連串裝甲反擊攻勢,但雙方物資差距極大使得隆美爾的反擊效果不大,在29日時再度接獲消息說又有一艘軸心國油輪被擊沉,情勢變得明瞭,英軍即將突破防線,隆美爾勢必得放棄陣地,往後撤退。11月1日晚,蒙哥馬利發動攻勢第二階段的「超壓作戰」(Operation Supercharge),突破隆美爾南方的陣地,隆美爾打算執行早在10月29日即計畫往西方尚未建構好的福卡(Fuka)遲滯陣地撤退,於2日開始從前線防禦兵力中抽調,但這時收到了墨索里尼和希特勒的命令,要求隆美爾固守,希特勒寫道:「在你今天面臨的情勢中,唯一的方法就是堅守不動,把一人一槍都投入戰鬥中。我們會盡全力來幫助你。你的敵人儘管在兵力上佔了優勢,但也到了強弩之末的階段。只要有堅強的意志就可以弱勝強,在歷史上這樣的案例不勝少數,你除了對你的部隊下令『不成功便成仁』之外,沒有第二條路可走。」 對於這道命令,隆美爾形容它「有如一顆炸彈」,他不明白為何希特勒會下達這種指令,並在部下面前多次說道:「元首一定是瘋了!」,但他沒有擅自展開撤退、仍繼續猶豫了24小時,往後他將為此感到後悔。11月4日,蒙哥馬利再投入了生力軍、以500輛戰車一邊對付隆美爾剩下的僅僅20輛戰車、同時在另一處包圍了義大利第20摩托化軍,後者於數小時內即被殲滅,防線因而產生了20公里的缺口,整個非洲裝甲軍團有了被包圍的威脅。這時隆美爾已無法理會元首的命令,下令全軍撤退。11月5日,自隆美爾決定撤退後12小時—他收到了希特勒的撤退同意命令,但已經太遲了。隆美爾僅有60%的部隊單位撤出,許多的非機械化部隊被英軍所俘虜、戰車則損失殆盡,在11月3日僅剩下39輛可用於戰鬥、步兵只有正常編制的一半、砲兵戰鬥力也不足原先的一半。隆美爾的非洲裝甲軍團在第二次阿拉曼戰役中遭到致命性打擊,原先意圖與進攻高加索的德軍會師的計畫也已化為泡影,英軍已取得了北非戰場的戰略主動權。 北非戰線的落幕 11月8日,英美盟軍發動「火炬作戰」自北非西部海岸登陸,維琪法國部隊向盟軍倒戈,北非戰線上的德軍瞬間陷入了兩面作戰的窘境。東面的英軍開始猛攻艾季达比耶和布雷加,德軍雖堅強抵抗,但在11月23日被迫退至阿蓋拉一線。儘管隆美爾軍隊的情勢已十分惡劣,但利用巧妙的撤退行動、人員殺傷地雷以及焦土政策,仍給盟軍183輛戰車、600輛車輛和200門以上野戰砲的損失。 隆美爾決心要說服希特勒同意非洲裝甲軍團撤出非洲,於11月28日飛往東普魯士的元首大本營「狼穴」,前往希特勒所在的會議室。希特勒看到隆美爾後表現出吃驚的模樣,並問道:「貴官在這裡作什麼?沒有我的允許你怎麼敢離開工作崗位?」隆美爾敘述了北非的狀況,要求撤兵,但被希特勒罵道:「不可能放棄北非!礙眼,滾出去!」雖然德軍總部的諸多軍官早已對希特勒的痛罵不覺得新鮮,但隆美爾首次這樣被歇斯底里地指責,受到了相當的衝擊,一般認為,這個事件大大地影響了直到目前為止隆美爾心中對希特勒的評價。隆美爾這時仍不放棄,向希特勒建言:「我的元首,您應該自己前來非洲看看,直接指揮部隊。」但希特勒也冷淡地回應:「如果放棄北非義大利國內將會發生什麼事你知道嗎?裝備和補給馬上會送到貴部隊手中,的黎波里塔尼亞是不可能放棄的!」這次希特勒給隆美爾的部隊運來了虎式戰車,但這種武器投入北非戰場已是1943年1月17日,無力扭轉大勢,只能在局部戰區活躍。 退到突尼斯後,隆美爾立刻對威脅切斷他北部補給線的美國第2軍發動攻擊,在2月的凱賽林隘口戰役中重創美軍。接著隆美爾立刻掉頭回來對付東面的英軍,佔領了馬雷斯防線(原本法軍用作防守義屬利比亞的工事)。同時,正當隆美爾於凱賽林指揮時,軸心國將德義裝甲軍團的司令替換為義大利軍的喬瓦尼·梅塞上將,這些指揮權調動早在軸心軍撤至突尼西亞時就已擬好,但在一段時間後才婉轉地告訴隆美爾。2月23日,「非洲集團軍」(Heeresgruppe Afrika)成立,由隆美爾指揮,下轄有梅塞指揮的德義裝甲軍團(後改名為義大利第1軍團)與由漢斯-尤根·馮·阿寧姆一級上將(Hans-Jürgen Theodor von Arnim)指揮、位於突尼西亞以北的德國第5裝甲軍團。隆美爾於3月6日發動他在北非的最後一場攻勢,對梅德寧的英國第8軍團發動攻擊,投入了第10、第15和第21共三個裝甲師,但因為蒙哥馬利收到了極端小組破譯的德軍命令,佈署了大量的反戰車砲在隆美爾的進攻路線上。在損失52輛戰車後,隆美爾取消了行動。3月9日,他移交了非洲集團軍的指揮權給阿寧姆,奉希特勒命令回到德國。希特勒的召回命令並未有明確的理由,因而存有各種說法,包括因為戰敗要受到處分、隆美爾的健康狀況已無法負荷、考慮非洲戰況已無法好轉,就讓隆美爾保有不敗名聲的回國、又或是擔心隆美爾會像數周前被蘇聯軍俘虜的保盧斯元帥,成為全德軍第二位被敵軍俘虜的元帥等等可能。雖然德義軍持續反抗,但仍不敵英美在數量與裝備上的龐大優勢,不斷失去重要據點與港口,最後於5月13日全部投降。 希特勒在隆美爾回到柏林後,為慰勞後者至今為止於非洲的辛苦戰鬥,於1943年3月11日授予其鑽石橡葉佩寶劍騎士鐵十字勳章。 阻擋盟軍登陸 佔領義大利 3月隆美爾抵達德國後,暫時過著安寧的生活,他雖然從庫斯克會戰中德軍的失敗知道其已喪失主動權,但仍認為可以阻擋蘇軍前往德國本土、並防止西方盟軍入侵歐陸,在隆美爾心底對希特勒仍存有信心且還想再指揮部隊。與隆美爾私交良好且欲宣傳其價值的戈培爾盡可能地在為他尋求新職,如不久前才被殲滅的德軍第6軍團司令職位,戈培爾在日記中寫道:「就隆美爾的卓越才能與雄心,應膺該項任務。」然而因為隆美爾是在失去集團軍指揮權的情況下離開北非,接任軍團司令之職對其名聲相當不符而未有下文。至於希特勒,儘管已不如1942年,也仍對隆美爾抱有信心,他甚至說北非失敗的一個原因是因為墨索里尼將隆美爾趕出了北非。5月20日,隆美爾與希特勒及最高統帥部在一場會議中討論如何防止義大利向盟軍投降,而隆美爾被認為是解決此問題的人選,並預計使用武力佔領義大利的「軸心行動」。而原先的南線總司令凱塞林則以談判的方式在盟軍登陸前維持義軍的忠誠,使得希特勒一度考慮放棄其佔領行動,但隆美爾非常想擔任義大利戰區的總司令,因此亟欲削減凱塞林的指揮權。 不久,盟軍執行了代號「肉糜」的欺敵行動,假裝進攻巴爾幹半島或薩丁尼亞,因此隆美爾於6月被任命為負責防守希臘的E集團軍司令。不久,盟軍對真正的目標—西西里島發起了登陸行動,而德軍雖然被迫撤離該島,但在凱塞林的優異指揮下損失甚少,令其聲譽大幅上升。7月25日,義大利政府已將墨索里尼罷免囚禁,並有很高的可能向盟軍停戰,因此在同年8月,隆美爾轉任為B集團軍司令,將執行軸心行動。9月6日,義大利與盟國停戰後,德軍大舉入侵義大利,隆美爾迅速地將作戰境內的義大利軍部隊全數包圍並解除武裝,在19日即俘虜了82名義軍將領、13000名軍官和430000名士兵,但因為處理上有所失當,導致日後據凱塞林所言:義大利的游擊戰大部分都發生於B集團軍負責區域。隆美爾主張將德軍後撤到亞平寧山脈作長期防守並放棄羅馬,但凱塞林反而將羅馬得以固守並取得局部勝利,因此後來希特勒對於凱塞林與隆美爾在義大利的處理能力看法有所改變,11月6日,希特勒將義大利戰線的指揮權全部交給了凱塞林,而把隆美爾B集團軍的任務範圍調到法國北部,名義上位在格特·馮·倫德施泰特元帥指揮的西方德軍總司令部之下,但可直接對最高統帥部負責。 建造大西洋壁壘 隆美爾就任B集團軍司令後,趕緊視察被宣傳為難攻不破、用於防堵盟軍渡海登陸歐洲的「大西洋壁壘」,對於真實情況與宣傳內容間的差距感到愕然。他認為在德國目前的情勢下,要獲得一個可接受的和平只能想辦法於東線建立一條防線,並與西方國家談判或至少讓他們暫時無法威脅德國,後者意味著德軍必須在西方取得決定性勝利。然而,目前在各防區的工事完成度皆極低,與戈培爾的「難攻不破」之說差異甚大。於是隆美爾盡其所能的強化其防務工程、訓練進行反登陸戰的部隊,並嚴格執行與監督,第15軍團司令漢斯·馮·沙穆斯一級上將(Hans von Salmuth)紀錄道:「隆美爾元帥出現之後,一個新階段開始了。」。隆美爾因為有著長期與西方盟軍交手的經驗,深知敵空軍實力之強,在其掌握絕對制空權的情況下,德軍絕無能力進行大規模的機動作戰來反攻。因此隆美爾主張在岸邊迎敵,登陸的第一天對守軍來說會決定整場作戰的勝負。然而,西線總司令的倫德施泰特元帥並未對予盟國空軍的威脅有如此評價,並主張在後者登陸後以集結的預備裝甲軍團進行大規模機動戰反擊的戰術,而與隆美爾的主張成對立的情勢。倫德施泰特沒有在敵軍空中力量薄弱的東線以外的地區指揮的經驗,但隆美爾在阿拉曼戰役敗北後已充分理解了在戰爭中空中優勢的關鍵地位,因而主張將裝甲師盡可能的配置在靠近登陸點的岸頭前線,而倫德施泰特、西部裝甲軍團司令里歐·蓋爾·馮·史維本堡(Leo Geyr von Schweppenburg)和裝甲兵總監古德里安則主張為防止盟軍的轟炸而要將其佈署於後方,雙方皆堅持己見。對此,隆美爾對拜爾林說道:「他們迷戀的是運動戰的形式,他們硬想不計一切代價來追求它,可是今日我們在西歐早已喪失了運動的自由,而他們仍在追求這個幻影……像戰爭初期那樣使用戰車橫衝直撞的時代早就過去了,連東線方面也慢慢地不使用這樣的作戰方式了。」 即使兩派將軍仍持續對立,準備工作仍繼續進行著。隆美爾認為盟軍肯定會進行空降行動,因此大量製造了自己所設計的反空降設施「隆美爾蘆筍」(Rommelspargel),將其配至於任何可能的降落地點,但其與預計佈下的大量地雷和各設施一直到6月都還未準備充分。另外,隆美爾也一直猜疑敵軍主力登陸地點究竟在加萊和諾曼底,一直到7月中都還提防加萊可能出現的敵軍。 霸王行动 不久,1944年6月6日,盟軍發動了諾曼底登陸行動,但由於隆美爾認為盟軍不會在空軍難以出擊的雨季發動登陸戰,因此向柏林申請休假於6月5日去慶祝妻子的生日,並計畫隨後前去晉見希特勒,希望能再獲得諾曼底能再多補充2個裝甲師、一個防空軍和一個「噴煙者」火箭砲旅。清晨7點30分,B集團軍參謀長漢斯·史派德中將以電話向其報告盟軍已空降登陸諾曼底地區,隆美爾確認後驅車至指揮部指揮,但此時盟軍已有10萬名士兵登陸。此時離登陸場最近的是位在卡昂的第21裝甲師,但該師師長卻不將其投入戰鬥,隆美爾得之此事後憤怒的命令「派這個師攻擊,現在!不要再等援軍,立刻攻擊!」,但在當時德軍一片混亂的情勢下,攻擊再度被該師長所取消。隆美爾於6月6日晚上10點回到指揮部,但此時盟軍已經登陸15萬士兵、建立了130平方公里的灘頭陣地。同時,也因為隆美爾對加萊的惦記,未將駐於該地的第15軍團調至諾曼底。6月10日,史維本堡的司令部遭到盟國空軍轟炸,指揮機能喪失。儘速馳往戰場的德國裝甲部隊也受到了盟國空軍的炸射,物資損失嚴重。6月17日,隆美爾向希特勒報告局勢的不樂觀,並要求其在政治上做出決定,但被希特勒打斷:「這不是你該擔心的,少來跟我講這些!」。 6月28日,蒙哥馬利的部隊開始進攻法國北部城市卡昂,隆美爾派出黨衛軍裝甲師與其應戰,一時間還獲得戰術上的成功。7月2日,倫德斯泰特被解職,由克魯格繼任。7月12日,B集團軍已損失97000名士兵和225輛戰車,但卻僅獲得6000名人員和17輛戰車補充。7月17日,隆美爾驅車於前往諾曼底前線途中被英國皇家空軍查理·福克斯(Charley Fox)指揮的第412戰鬥機中隊噴火式戰鬥機以機槍掃射,頭部受重傷送醫。根據不同的報導,也有是查里斯·魯·羅克斯(Chris Le Roux)的第602戰鬥機中隊打傷的說法。 政變行動 自納粹當權以來,德國無論是保守人士或是軍方都有反對其政權者,「黑色樂團」(Schwarze Kapelle)就是其中之一,它們雖然一度因為希特勒在1938至1941年的一連串外交與軍事上的勝利而靜默下來,但在征蘇之戰與其他戰區受挫後,又隨之活躍了起來。1944年初,隆美爾的三位好友—卡爾·史多林(Karl Strölin)、亚历山大·冯·法肯豪森和卡爾-海因利希·馮·史圖爾普納格開始努力拉攏隆美爾加入反抗陣營,他們需要他的名聲及其在德國人民心中的地位,此外也還包括他的現役陸軍元帥身份,儘管陣營中有埃爾溫·馮·維茨萊本元帥參與,並在計畫後預定成為國防軍總司令,但他在1942年後就被退至後備役。2月時,隆美爾同意支持其陰謀,來「拯救德國」。但隆美爾反對刺殺希特勒的作法,戰後,根據露西與其獨子曼佛雷德的說法,隆美爾曾說:「這樣將會引發內戰,將造就一個烈士,並使得戰爭顯得是因為希特勒被謀刺而導致德軍的失敗。」。在盟軍諾曼底登陸順利地進行時,隆美爾曾對非洲軍的老戰友說道:「克魯格元帥與我已發給元首一份最後通牒,說明軍事上我們無法打贏這場戰爭,他必須作一個政治決定。拒絕的話我就開放西線,英美聯軍必須在俄國人之前抵達柏林。」 然而在7月20日政變行動失敗後,納粹黨政府下令逮捕所有反抗份子,許多人都被懷疑涉嫌,克魯格元帥也因此畏縮、背棄了反抗陣營,不久後服毒自殺。隆美爾對局勢如此發展相當不安,在炸彈行刺後他告訴漢斯·史派德(Hans Speidel):這位獨裁者完全瘋了,之後他還曾尖刻地批評炸彈由克勞斯·馮·施陶芬貝格這樣的殘障人士來執行,計畫怎會成功? 没多久,隆美爾參與陰謀的事情逐漸明朗化。隆美爾的名字第一次被提到是在巴黎的史圖爾普納格在政變失敗後自殺未成、在被抓獲刑求期間因為過於痛苦而胡言亂語地多次大喊隆氏的名字。同時,他的副官凱薩·馮·霍法克爾(Caesar von Hofacker)也在蓋世太保刑求之下提到隆美爾積極參與政變。此外,市民反抗領導卡爾·格瑞里爾(Carl Goerdeler)曾寫的幾封信與文件中提到隆美爾是潛在的政變支持者,並在政變成功後可作為新政府的軍事領導人。納粹官員也報告,隆美爾人在巴黎時曾多次批評納粹的罪行與不是。這時希特勒已決定將隆美爾除掉。 自殺身亡 不久,德國召開了「軍事榮譽法庭」來決定軍方政變者的命運,其中兩位執行官為曾與隆美爾爭論的古德里安和倫德施泰特。法院決定將隆美爾視為軍方的「恥辱」踢出軍隊,並送交羅蘭德·弗萊斯勒的人民法院,該院是一個被告無論如何都要接受檢方指控的袋鼠法庭。然而希特勒深知,若將戰功知名的隆美爾貶為叛徒,將大大損傷自軍的士氣。因此,他和凱特爾決定給隆美爾一個選擇自殺的機會。 10月7日,隆美爾在家中接到凱特爾的電話,要他前往柏林報到,聲稱要與其討論今後任命問題,但被隆美爾拒絕。10月11日,又一位朋友到隆美爾住處拜訪,他們很嚴肅地討論事情,後者告訴前者他拒絕奉召前往柏林,隆美爾深信納粹政府已決定要除掉他。10月14日,希特勒派遣兩位使者—威廉·柏根多夫(Wilhelm Burgdorf)和恩斯特·麥塞爾(Ernst Maisel)將軍前往隆美爾宅第,柏根多夫告訴後者其法院判決,並表示元首一直很重視隆美爾,他的背叛令他非常痛心,但還是決定給他選擇,是要被逮捕至人民法院,又或是私下安靜地自殺?若是第一種情況,隆美爾的幕僚人員將會被逮捕,家人甚至將被牽連,之後隆美爾確定有罪時將會被處死。若是後者,隆美爾的家人將會得到政府保障的一筆養老金,隆美爾還會享有戰爭英雄逝世的國葬榮譽,柏根多夫因此帶來了一個服用三秒後即會死亡的氰化物膠囊。經過幾分鐘的考慮後,隆美爾選擇自殺,他告訴妻兒真相與自己即將死亡的事實,並表示此涉入叛變的指控完全不實,完全是誣陷他的敲詐或勒索,還說他不怕上人民法庭、他有能力為自己的任何行為辯護,然而他同時也不認為自己有可以辯護的可能,因此在出庭之前他勢必已經「消失」,因此他作下自殺的決定。隆美爾帶著他的元帥杖,坐上了柏根多夫的歐寶車,並由親衛隊軍士長海因里希·杜斯(Heinrich Doose)駕駛離開村子,杜斯和麥塞爾下車離開隆美爾乘坐的車子。五分鐘後,柏根多夫叫兩人回到車上,這時杜斯發現隆美爾服下氰化物膠囊已死亡,前者難過而啜泣地替他換下了頭上的帽子。不久後,他們打給了露西,告知隆美爾已經死了。對於隆美爾的選擇,最高統帥部的人員認為他知道希特勒對自己的看重,勢必會想辦法說服其相信自己的無辜,但隆美爾最終選擇沉默,認為這就是其可能知情未報的證明。 德國官方宣稱隆美爾死於心臟病或是先前在盟軍飛機掃射的車禍傷勢惡化。希特勒下令於10月18日舉行盛大的國葬來哀弔隆美爾,發表追弔文稱頌其功績,並以貝多芬第三號交響曲第二章演奏。希特勒指派倫德斯泰特為他的代理人參加隆美爾的葬禮,而自己拒不出席。倫德斯泰特指隆美爾在戰初是一位「國家社會主義的信徒」,並稱頌他在法國與北非的勇氣以及成就,並表示「他的心屬於元首」,最後倫德斯泰特面向隆美爾的靈柩說道:「你的英雄氣質,再次向我們全體顯示一個金科玉律—『戰至勝利』」。一名非洲軍老兵—溫里希·貝爾(Winrich Behr)少校和漢斯·克瑞布斯(Hans Krebs)步兵上將透漏隆美爾是被希特勒害死的,而後者回應:「我親愛的貝爾,不要欺騙自己,不然就換你接受國葬!」。隆美爾死亡的真相一直到戰爭結束,於清算納粹德國要員的紐倫堡大審中由凱特爾作證才被公諸於世< ref>。 戰後,戰史學家李德·哈特以德國軍事文件、報告、隆美爾的家書和日記彙編成《隆美爾文件》(The Rommel Papers)一書,加以出版。 FileBundesarchiv Bild 183-J30702 Trauerfeier für Erwin Rommel Ulmjpg|1944年10月18日,隆美爾的國葬儀式 FileBundesarchiv Bild 183-J30704 Ulm Beisetzung Rommeljpg|載著隆美爾遺體的車隊 FileRommels-grabjpg|位於布勞斯丁市赫爾林根的隆美爾之墓 FileErwin rommel deathjpg|記述隆美爾自殺真相的紀念碑 < gallery> 評價 身為指揮官的能力 隆美爾被部份歷史學家評價為資質卓越的戰術家與偉大的軍事指揮官,特別是精於機動戰和敏銳判斷敵人弱點的能力,但絕非毫無缺點,尤其是他在戰略、統籌大軍和與人相處的能力上頗受批評。隆美爾在指揮上總是位居前線,他的一些下屬如芬克對於這樣的風格予以讚賞,但弗里德里希·馮·麥勒錫將軍(Friedrich von Mellenthin)則對此提出質疑,因為這種作法會使得隆美爾和其參謀幕僚發生衝突,事前擬定的種種計畫也可能會因為一時的變卦而修改,甚至取消;以及也會因為親自設身於戰地而影響對大局的判斷能力,如阿拉斯戰役時因為受到多輛戰車的攻擊而向上級報告「遭到數百輛戰車的攻擊」。此外,隆美爾因為身在前線,經常與後方的指揮部失去聯繫,而當有行動決策時,下屬軍官總是找不到隆美爾,進而造成混亂。在法國戰役期間,隆美爾經常不顧側翼與後方安危的攻擊英法軍的防線,被批評莽撞行事。古德里安傳記的作者肯尼茲·麥可塞認為隆美爾在極多的場合中將個人野心置於第一位,而企圖掠奪他人成就,還會虐待、辱罵同僚,並將個人過錯怪罪於他人,這些都可在法國戰役中所見。而在與義大利軍的交流中,隆美爾也多次表示義軍將領和政府的不可靠,像是他認為義大利將領貪圖享受。根據他非洲作戰參謀的敘述,隆美爾在軍營中過得十分節儉,並與部下住同樣的軍營,使用同樣的配給品,因此隆美爾成為深受士兵愛戴、但將官不甚喜歡的將領。 隆美爾在1941與1942年間於非洲奪下了多次戰役的勝利,這些都是在敵軍人數與補給狀況勝過他的條件下透過積極進攻所取得的。有許多次在德軍高層反對下,隆美爾也執意發動攻擊,尤其是隆美爾在未有良好補給下進攻埃及這件事,當時局勢令其僅有兩種選擇,不是停下補給再發動攻擊就是立即追擊,而隆美爾認為這是一個「絕佳」的機會來奪取埃及,第8軍團近乎崩潰,且敵人在補給速度上遠勝軸心軍,因而選擇追擊,但最後遭到失敗。而隆美爾認為他的補給都是義大利軍的消極應付和將補給運輸船班資料都洩漏給了英軍。英國軍事歷史學家馬丁·凡·克瑞福德(Martin van Creveld)對此寫道:「德軍只有部份摩托化和倚賴不算強大的汽車工業,但因為政治情勢而需去穩定無能的義大利軍。利比亞港口的吞吐量是如此地小,但它所要掌握的(補給)路程是如此地長。局勢似乎很清楚,儘管隆美爾創下無數的戰術成就,只要軸心國補給問題無法獲得解決,進攻中東的計畫將永不可行。隆美爾一再無視下達的命令,並試圖越過其補給基地的合理推進距離,這是一個不應被容忍的錯誤。」麥勒錫寫道:「隆美爾常僅以一時衝動或不完整的資訊就進行對整場戰役的賭博,如十字軍作戰的情況就是這樣。」英國史政局也評述:「隆美爾不怎麼關心補給事務,他只希望必要時都可取得即可,這是他手下參謀的一個困難任務,因為他們常不知道隆美爾下一個企圖是什麼。」 隆美爾自己也清楚他的戰功聲譽繫於頻繁的軍事賭博,因此認真、仔細地將當時想法記錄於作戰文件中,用作事後解釋和捍衛自己行為的論據,特別是有關他在1942年要發動夏季攻勢進攻埃及時。1942年8月的中東英軍司令哈羅德·亞歷山大對隆美爾評價道:「他是一位最優秀的戰術家,緊密地控制每一個裝甲單位的行動細節、迅速抓住一瞬間的機會在機動戰中扭轉局勢。然而,我對於他的戰略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懷疑,特別是他是否充分瞭解一個健全行政計畫的重要性?隆美爾愉悅地指揮著眼下的機動部隊使他急於取得迅速的成功,對於未來並沒有充分的考慮。< ref>」亞歷山大的一名情報官員—大衛·亨特爵士(Sir David Hunt)則評價隆美爾:「……也許他的才能是指揮一個裝甲團、或裝甲師,但到了裝甲軍就是其極限了。」 英雄形象 隆美爾的生平廣為人知,不僅是德國人,也包括其敵國軍民。其著名的騎士風度和優異的戰術能力令他贏得了敵國政要、將領的敬重,包括奧金萊克、邱吉爾、巴頓和蒙哥馬利,而隆美爾對他們也是如此。隆美爾也是少數被盟軍官方下令計畫暗殺的軸心國指揮官(其他如萊茵哈特·海德里希與山本五十六),然而不同於後兩者,該行動以失敗告終(即菲力普行動(Operation Flipper))。 隆美爾麾下的非洲軍也從未被指責過犯下戰爭罪行,隆美爾自己也曾提到過北非戰線是一場「沒有敵意的戰爭」(Krieg ohne Haß)< ref>。許多例子也顯示了隆美爾對盟軍戰俘的人道作為,比如他在堅忍行動(Operation Fortitude)中俘虜了羅伊·胡德瑞吉(Roy Woodridge)與喬治·藍涅(George Lane)兩位突擊隊中尉時,抵制了希特勒所下達的《突擊隊命令》,並未將前兩人處決,另外也拒絕遵照後者殺害猶太裔戰俘的命令。隆美爾駐於法國期間也反抗了希特勒要求其驅逐該國猶太人的命令,並多次寫信抗議猶太人的待遇。英國突擊隊的吉歐菲·凱耶斯(Geoffrey Keyes)少校在其攻擊德軍海岸防線的任務失敗而陣亡後,隆美爾下令進行其以軍禮埋葬。另外,在大西洋壁壘建設期間,隆美爾指示法國人不用作奴隸,但應付出勞動。 戰爭結束後,當隆美爾涉入刺殺希特勒的政變行動後,他的道德價值名譽在盟國間大幅提高,也被西方盟國引用為一位勇於對抗希特勒的忠誠德國人。在1951年美國所拍攝的《沙漠之狐》電影更是助長其知名度與聲譽,令其成為備受矚目的德軍將領。1970年,西德海軍的一艘力長斯級驅逐艦即命名為隆美爾號。 對大眾文化的影響 隆美爾因為其在二戰中著名的形象和地位而在後世的電影與遊戲中不斷出現,包括(以下並非全部列出): 電影《最長的一天》:1962年上映,由威爾納·亨茲(Werner Hinz)飾演 電影《沙漠之狐》(The Desert Fox):1951年上映,由詹姆士·梅遜飾演 電影《將軍之夜》(Night of the Generals):1966年上映,由克里斯托弗·普卢默飾演 電影《突襲隆美爾》(Raid on Rommel):1971年上映,由沃夫岡·普雷斯(Wolfgang Preiss)飾演 電視劇《战争与回忆》:1988年上映,由哈德迪·克呂格(Hardy Krüger)飾演 遊戲《閃擊戰:燃燒的地平線》(Blitzkrieg Burning Horizon):2003年發售,德國CDV公司發行 遊戲《戰鬥任務:非洲軍》(Combat Mission Afrika Korps):2003年發售,德國CDV公司發行 遊戲《巴頓對隆美爾》(Patton Versus Rommel):1987年發售,美國藝電公司發行 遊戲《沙漠之狐》(砂漠の狐):1988年發售,日本Kemco公司發行 遊戲《沙漠中的隆美爾》(Rommel in the Desert):1982年發售,美國Columbia Games發行 另外,非洲軍的第二版軍歌即為《我們的隆美爾》(Unser Rommel)。 獲得榮譽 德意志帝國 符騰堡勳章(Württembergische Goldene Verdienstmedaille):一級(金質),1915年2月25日授予< ref> 德意志帝國 巴伐利亞軍功勳章(Militärverdienstorden):四級(佩寶劍)< ref> 德意志帝國 符騰堡 菲特烈勳章(Friedrichs-Orden):一級(佩寶劍)< ref> 德意志帝國 符騰堡軍功勳章 德意志帝國 鐵十字勳章:二級,1914年3月22日授予 德意志帝國 鐵十字勳章:一級,1915年3月22日授予 德意志帝國 藍馬克斯勳章:1917年12月10日授予 德意志帝國 重傷勳章:1918年授予 德意志第三帝國 鐵十字勳章(1939年型):二級,1940年5月17日被授予 德意志第三帝國 鐵十字勳章(1939年型):一級,1940年5月21日被授予 德意志第三帝國 騎士鐵十字勳章,1940年5月27日被授予 德意志第三帝國 橡葉騎士鐵十字勳章,1941年3月20日被授予(全德軍第10位) 德意志第三帝國 橡葉佩寶劍騎士鐵十字勳章,1942年1月20日被授予(全德軍第6位) 德意志第三帝國 鑽石橡葉佩寶劍騎士鐵十字勳章,1943年3月11日被授予(全德軍第6位) 德意志第三帝國 重傷勳章:一級(金質),1944年8月7日被授予 德意志第三帝國 裝甲戰勳章(Panzerkampfabzeichen):二級(銀質) 德意志第三帝國 聯合飛行偵查勳章(Flugzeugführer-und Beobachterabzeichen mit Brillianten):一級(鑲鑽石) 義大利王國 英勇勳章:二級(銀質),1941年4月22日被授予 義大利王國 殖民星章(Ordine coloniale della Stella d'Italia),1941年4月28日被授予 義大利王國 軍事勳章(Ordine militare d'Italia):第二級(大軍官級),1942年1月15日被授予 羅馬尼亞王國 米歇爾英勇勳章(Ordinul Mihai Viteazul):第三級與第二級,1944年7月10日被授予 兩次於國防軍日報上被提及(1942年6月26日與1943年9月10日)< ref> 相關條目 阿爾貝特·凱塞林 任務指揮 沙漠戰 註解 資料來源 參考書目 外部連結 墨西哥合众国(),简称墨西哥( )。面積達將近兩百萬平方千米,是世界第十一人口大國和人口最多的西班牙語國家,此外也是拉丁美洲第二人口大國。除去首都墨西哥城之外,墨西哥還有三十一個州。 历史 墨西哥是多个美洲文明的发源地,孕育玛雅、托尔特克和阿兹特克等文明。16世纪初西班牙人埃尔南·科爾蒂斯侵略墨西哥,1521年击溃了当地的阿兹特克人,墨西哥从此遭西班牙殖民,成为新西班牙一部分。 1810年宣布独立,1821年正式获得承认,墨西哥第一帝國成立,但其後被推翻,建立墨西哥合眾國。 独立之后的墨西哥国土卻渐渐缩小,不少領土被永久割讓給美國。1836年,在美國策劃下,東北部的德克薩斯宣佈脫離墨西哥獨立,建立德克薩斯共和國。1823年和1841年,尤卡坦两度宣布独立,1853年永久加入墨西哥联邦。1838年爆发糕点战争。1848年在美墨戰爭戰敗後,墨西哥被迫把北部大片的土地售予美国(面積相當於美国現今南方的七個州份)。1853年的加茲登購地又使墨西哥失去7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1860年代,墨西哥被法国军事占领,建立傀儡政權:墨西哥第二帝國。在总统胡阿雷斯的领导下,赶走了侵略者。胡阿雷斯由1858年至1872年執政,他去世後,政權即被波菲里奥·迪亚斯把持。 经过波菲里奥·迪亚斯長達35年的獨裁統治後,墨西哥革命終於在1910年爆发。革命武装击败了联邦军队,但却隨即发生内鬥,让墨西哥陷入长达十年内战。1929年,內戰结束后,墨西哥革命制度党获得了政权,成為執政党并且统治着墨西哥;直到2000年,反对党墨西哥国家行动党和绿色生态党组成的变革联盟总统候选人比森特·福克斯·克萨达参加竞选,并在2000年7月举行的大选中当选总统,同年12月1日就职,任期6年。这次选举在墨西哥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这是革命制度党从1929年开始执政71年后,反对党总统候选人第一次胜选,实现了自1929年后第一次和平的政黨輪替。 2006年7月2日,墨西哥总统和议会选举开始投票,国家行动党延續其執政地位。 2012年7月1日,反對黨革命制度黨总统候选人恩里克·佩尼亚·涅托参加总统选举。他的竞选纲领以变革为核心内容——要向外国开放墨西哥国家石油公司垄断的石油业,增加税收并改革劳动力市场,加上他年轻俊朗的形象,使他的民意支持度一直领先于其他三位总统候选人。最终以3821%的得票率赢得总统选举,第二次和平實現政黨輪替,革命制度黨歷經12年在野後再次執政。专业人士分析称,涉毒暴力和社会不平等将是涅托上台后面临的两大难题< ref>。 政治 墨西哥1917年的憲法將聯邦的權力分成三個獨立的部分:行政、立法與司法。歷史上而言,行政機構握有最大的權力,總統權力最大。總統負責執行由國會(Congreso de la Unión)頒布的法律。 從1997年開始,隨著反對黨獲得首次重要勝利,國會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在一些經濟與財政領域,總統也通過頒布行政命令的方式來立法,但必須受到國會的監督。總統由公民普選產生,任期6年,不得連任。墨西哥不設副總統,當總統被彈劾或無法行使職權時,由國會選舉一名臨時總統。 國會實行兩院制,包括了參議院(Cámara de Senadores)與眾議院(Cámara de Diputados)。參議員任期6年,眾議員則為3年。參議院128個席位由不分區議員以及分區直選議員組成。在眾議院的500個席次中,300個席位來由單一代表選區直選產生,其餘200個席位從5個大選區中按比例代表制產生。這200個席次是為了幫助較小的黨派進入國會。 主要政黨為革命制度黨、國家行動黨和民主革命黨。 軍事 墨西哥軍屬於消極防禦的軍事規模,與北方鄰國的美國軍力相比落差極大,所以並非以對抗思維建軍,而是以存在為主同時配合反毒和反走私作戰。 行政區劃 全国分为31个州(estados),以及一个联邦区(Distrito Federal)──首都墨西哥城。 ;各州位置和首府 按照各州州名之拉丁字母拼寫順序排序。< small> 地理 墨西哥西临太平洋,东傍墨西哥湾与加勒比海,通向大西洋,位於北緯14~33度及西經86~119度間。沿海地区是海岸平原,而中部则是高原而且多山,包括许多火山。西部包括狭长的下加利福尼亚半岛,把太平洋与加利福尼亚湾分隔开,东南部为地势平坦的尤卡坦半岛,墨西哥最高点奥里萨巴山,海拔5700米,馬德雷山脈則是墨西哥的主要山脈。墨西哥大部分位於北美洲板塊,而下加利福尼亚半岛則位於太平洋及科科斯板块,地理上,有部分地理學家認為特万特佩克地峡以東的部分(約佔墨西哥總面積的12%)屬中美洲;惟就地緣政治上而言,墨西哥與美國及加拿大同屬北美洲< ref>。 墨西哥气候多样,北部是热带沙漠气候,而在南部则有热带雨林气候。墨西哥的主要河流有布拉沃河、巴尔萨斯河和亚基河。 墨西哥盛產仙人掌,並以其作為國花。 经济 墨西哥拥有现代化的工业与农业,私有经济比重也在逐渐增加,90年代末期後墨西哥鐵路局解體為民營化。国有企业从1982年的1千多家减少到1999年的不到200家。政府推行经济私有化,并鼓励在海港、铁路、通讯、电力、天然气以及机场服务方面的竞争。 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建立后,墨西哥与世界最大的经济国美国的贸易和投资往来增加很快,极大地促进了墨西哥之后的经济发展和国民收入提高。 强劲的出口帮助墨西哥渡过了1995年的经济危机,并在1996至1999年期间开始经济复苏。私人消费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而就业也随之增加,生活水平提高。同时墨西哥依然需要克服一些经济结构问题,如人均收入不平衡,全国最富裕的20%人口获得全国55%的总收入等。 1986年墨西哥加入关贸总协定,开始了由内向型发展模式向外向型发展模式的转变。此后墨政府大力推行调整、改革、私有化、对外开放的措施,使得1995年前墨经济连续多年保持中低速增长,国际储备和外资不断增加,通货膨胀降至1位数,财政扭亏为盈,负债率达正常值,进出口大幅度增加;但另一方面,也形成了进口过多,主要依赖外国短期资本来平衡过高的经济项目赤字的局面。1994年1月1日,墨正式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同年12月墨由于执政党内部矛盾激化、政局动荡,致使外商信心动摇,纷纷撤资,而导致货币大幅贬值,爆发金融危机。1996年塞迪略政府在美国和国际金融机构的大量紧急援助支持下,采取了严肃财政纪律,整顿金融体制,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和实施中长期经济发展计划等措施,使墨经济渡过了紧急状态阶段。金融市场持续好传,利率逐步下调,货币市场稳定,公共财政实现平衡并出现盈余,外贸大幅增加,国际收支根本改善,外债偿还顺利,外汇储备明显增加。 人口 根據2010年人口普查結果,墨西哥人口為112336538,也是拉丁美洲第二人口大国,仅次于巴西。全国大约60%的人口为印欧混血人,30%是印第安人后裔,9%是欧洲后裔。 印第安人人已经非常广泛接受,在西方文化中,因此,一个篮球队取得了唯一的孩子土著部落地位瓦哈卡,赢得了他们在国际艺术节所有比赛在阿根廷小型篮球举行。 宗教 根據2010年的人口普查結果,羅馬天主教為主要宗教,佔827%,而97%屬於其他基督教新教教派,包括福音派(52%)、旬節會(16%)、其它新教改革(07%)、耶和華見證人(14%)、基督复臨安息日(06%)、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03%)。不到02%屬於其他非基督教的宗教;47%宣稱沒有宗教;27%不詳。 墨西哥是世界第二大天主教國家,有約九千萬名天主教徒,僅次於巴西。其中47%出席每週教會彌撒。每年12月12日,墨西哥的主保聖人——瓜達盧佩聖母——的節日是該國最重要的宗教節日。 文化 墨西哥食物 墨西哥卷饼——墨西哥最出名的食物 墨西哥薄饼——墨西哥玉米饼或者面粉饼,在北部大部分人吃面粉饼,而且其他地方主要是玉米饼,都为主食 其它主题 墨西哥大学列表 參考文獻 外部链接 國王日是荷蘭王國慶祝威廉-阿歷山大國王生辰的法定假期,定於每年的4月27日,若為星期日則於前一天補假。 1890年至2013年間,這個節慶稱為女王日。荷蘭自威廉明娜女王開始有女王日,起初命名為公主日,直至女王登基才改名為女王日,當時的女王日為8月31日,不過當時僅在女王的特別壽辰才會舉行慶祝活動,同時慶祝夏季的收成。朱麗安娜女王繼位之后,女王日改為4月30日,即新任女王的生辰。到1980年,碧翠斯女王繼位后,沿用朱麗安娜女王的生日為女王日,並將當日設為法定假期,全國慶祝。 參考文獻 委婉是一種修辭的技巧,將新的字詞使用在原本無法大聲張揚、有負面意涵、具有攻擊性或在社會脈絡中有禁忌的地方。在西方,由於宗教上的禁忌,不可直呼神明,所以會用委婉的方式找尋代名,而在中國自古以來也不可以直呼皇帝的名諱或使用與其相關的字彙,所以也有許多避諱的用法。而这样的用语则称为委婉语。 委婉语经常用于外交场合。 宣傳上的意義 用於委婉修辭的字或詞通常只會取其隱喻的意義,而忽略原來字面上的意義。即便不具有攻擊性,有時候一些令人不悅的想法也會隱身於委婉的修辭之後,這種方式經常被政治及公關使用,並且被稱為「雙言巧語」。 「宣傳批判」網站認為,宣傳者在「貼標籤」或「光輝普照」中所使用的符號,就是企圖利用生動、情緒性的字眼來喚醒閱聽人。但有時候為了讓閱聽人接受某些不愉快的事實,宣傳者會使用一些較為文雅或委婉的字眼。 宣傳批判進一步解釋,由於戰爭通常令人感到不悅,所以軍事術語中處處充滿了委婉,在1940年代,美國就將「戰爭部」改名為「國防部」,而里根時期則將MX洲際彈道飛彈改名為「和平維護者」,戰爭時造成的平民死傷也可以改用「連帶損害」(collateral damage)來形容。 委婉语列表 政治 发展中國家、第三世界國家:窮國 最不發達國家:極窮國 起義:暴動 極刑 Capital punishment:死刑 經濟調整時期:经济衰退、經濟蕭條時期 負增長:虧損、下降 軍事 衝突:戰爭 轉進:撤退 企業 行政助理:秘書 待業:失業、下崗 社會 清道夫、環衛工人:清潔工人 幸福院:老人院 化妝室、洗手间、卫生间:廁所 洗手、方便、離開、出去一下、出恭:如廁 衛生填埋場:垃圾堆填區 去世、过世、大去、駕鶴西歸等詞彙:死亡 年長、年事已高:老 壽衣、壽木:裹屍布(衣物)、棺材 殘障人士、身心障礙者:殘廢、聾子、瞎子、啞巴 聽力障礙、耳朵背、耳朵不好使:聾 腿腳不好:瘸 成人用品、成人電影:性用品、情色電影 性侵、強暴:強姦 性工作者:妓女、伎男 第三者:情夫、情婦 藍領:工人 豐滿、福態:肥 苗條:瘦 小巧玲瓏:矮 謝頂:禿 手頭緊:沒錢 走入歧途、失足:從事不正當職業 失足青年:青少年罪犯 例假、來了、好朋友:月經 有了、有喜了、肚子大:懷孕 發生關係:性關係 出事:遭遇不幸、遇難 調價:漲價 街友:遊民 自強活動:團體旅遊 拒絕時 你很好,但是……(見:好人卡) 我忙不過來。 我能力不夠。 愛莫能助。 參見 政治正確 名諱 避諱 雙言巧語 貼標籤 光輝普照 禁忌语 外交辞令 安德鲁·莱斯尼 ACS ASC Andrew Lesnie,是一名澳大利亚电影摄影师。1979年他毕业于澳大利亚影视和广播学院(Australian Film Television and Radio School)。 1995年作品《小猪宝贝》和续集《小猪进城》让他获得了关注度。后来在Peter Jackson执导的史诗巨作《指环王》系列中他担任摄影师,并收获了许多奖项,其中2001年的《指环王:护戒使者》为他赢得第7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攝影獎。此后他继续与Peter Jackson合作,拍摄了《金刚》、《可爱的骨头》和《霍比特人电影系列》。与其他导演合作的主要作品还有2011年的《猿人争霸战:猩凶革命》。 他曾居住在悉尼,是澳大利亚电影摄影师协会和美国电影摄影师协会成员。 2015年4月27日,莱斯尼因突發心臟病去世,享年59歲。< ref> 电影作品 Fair Game 1986 The Delinquents 1989 The Girl Who Came Late 1991 誘僧 Temptation of a Monk You seng 1993 与黃岳泰合作 小猪宝贝 Babe 1995 Two If by Sea 1996 Doing Time for Patsy Cline 1997 小猪进城 Babe Pig in the City 1998 指环王:护戒使者 2001 获得奧斯卡最佳攝影獎 指环王:双塔奇兵 2002 指环王:王者归来 2003 Love's Brother 2004 金剛 King Kong 2005 快乐脚 Happy Feet 2006 live action unit 我是传奇 I Am Legend 2007 Shine a Light 2008 camera operator 可爱的骨头 The Lovely Bones 2009 Bran Nue Dae 2009 最后的气宗 The Last Airbender 2010 猿人爭霸戰:猩凶革命 Rise of the Planet of the Apes 2011 霍比特人:意外旅程 2012 哈比人:荒谷魔龍 2013 哈比人:五軍之戰 2014 参考资料 外部连接 峇里九人組(Bali Nine),指一群於2005年4月17日在印尼峇里島丹帕沙被捕的澳洲青年,據稱當時他們正策劃從印尼偷運83公斤(18磅)海洛英到澳洲,市值400萬澳元。 被捕九人當中包括兩名華裔及一名越南裔,被捕時年齡介乎18至28歲。按照當地的法律,他們一經定罪,最高可被判處死刑。 2006年2月13日,首兩名受審的被告蕾妮(Renae Lawrence)及拉斯(Scott Rush)被判終身監禁,至翌日的審訊中,被告蘇蓋傑(Michael Czugaj)及史提芬斯(Martin Stephens)同被判囚終身,集團頭目陳安祖(Andrew Chan)及蘇庫馬朗(Myuran Sukumaran)則判處槍斃,也是登巴沙地區法院首次作出的死刑判決。最後三名被告諾曼(Matthew Norman)、陳思毅(Si Yi Chen)及阮晉德青(Tan Duc Thanh Nguyen)於2月15日被判終身監禁。判決結果透過澳洲的SKY News直播。 至4月26日,五名被告上訴得直,獲減為20年有期徒刑,三名被告上訴遭駁回,包括兩名死刑犯,而最後一名被告選擇不上訴。 9月6日,當地最高法院發言人Djoko Sarwoko稱,控方已提出上訴,並宣判加重部分被告刑期。案件相信已於8月完成審理,但峇里法院官員尚未得知結果。 至2008年3月6日,有消息指其中三人(諾曼、陳思毅及阮晉德青)獲得減刑,由死刑改判終身監禁,但減刑消息並未正式對外公佈,僅透過法庭內部證實法官決定減刑的消息。< ref> 2015年4月29日,印尼當局處決其中兩人(陳安祖和蘇庫馬朗)。 被捕之前 警方不清楚兩個分別來自悉尼及布里斯本的集團如何聯繫,但能確認他們前往印尼前的行動。他們不少均受僱於聘用近9000名員工的跨國膳食公司怡樂食(Eurest Australia),被告諾曼、勞倫絲、史提芬斯及陳安德魯皆為怡樂食員工,為悉尼板球場提供到會服務,當中陳安祖為公司主管之一。 拉斯和蘇蓋傑聲稱他們於布里斯本一間卡拉OK聚會時,為阮晉德青所招攬,警方懷擬阮扮演販毒計劃中的財政角色。拉斯稱半年前一次釣魚時認識阮,曾與阮一同前往悉尼出席一生日會,阮當時介紹拉斯予蘇庫馬朗認識。多日後拉斯與友人蘇蓋傑再度前往悉尼,組織每兩人一組前往印尼的計劃,但他們兩人未有啟程出發。 蕾妮曾前往峇里三次,分別為2004年10月16日、12月5日及翌年4月6日,諾曼的出發時間則為2004年12月5日、翌年1月19日及4月6日。蘇庫馬朗、陳安祖及阮則各自兩次前往峇里兩次,其餘四人,陳思毅、史提芬斯、蘇蓋傑及拉斯則於2005年4月17日出發前往印尼,並於同日被捕。 印尼被捕 蕾妮、陳安祖、蘇庫馬朗及阮於4月首先抵達印尼,並於Hard Rock酒店下榻。警方得悉他們會長時間於房間逗留,至4月16日,即被捕前一天,他們四人再度會面,警方認為他們是就販毒計劃作最後一次簡介。 澳洲警方向印尼當局提供可疑人士資料,包括姓名、護照號碼及他們可能的毒品交易渠道。印尼警方已向該組織進行監視達一星期,直至他們被捕。警方相信,22歲泰國女子Cherry Likit Bannakorn向陳安祖提供毒品海洛英,並已於他們被捕後一天離開峇里,期間曾於泰馬邊境被扣留,其後被釋放。 判決 九名被告的判決結果如下 (以上中文譯名全為音譯) 根據印尼1999年的總統法令174號第九條,如果終身監禁者於服刑期首五年內的表現良好,可申請減為最少15年的有期徒刑。 上訴 峇里九人組有多種途徑提出上訴,辯方律師需於判決七日內提出。而犯人向印尼總統申請特赦則不設時限,但需在犯人認罪以及並非干犯販毒罪行的情況下方可獲考慮。除被告拉斯申請總統特赦外,其餘八名被告均就判決提出上訴,其中五人上訴得直獲減為20年有期徒刑。 其他 被告人Michael Czugaj的兄長Richard也於2007年3月24日干犯搶劫及傷人罪,判刑18個月。 参考资料 巴爾的摩()是美国马里兰州最大的城市,也是美国最大独立城市和主要海港之一。巴尔的摩市被巴尔的摩县环绕,但不属于巴尔的摩县,是马里兰州唯一的一个独立市,因此经常被称为巴尔的摩市。 历史 巴尔的摩市的名字来源于马里兰地区封地的所有者巴尔的摩男爵。本地的早期发展與海运和制糖业有密切相关。 1814年,在1812年战争期间英国军队在火烧华盛顿之后,分海陆两路进攻巴尔的摩。同年9月12日,英国军队和美国民兵在巴尔的摩西南的北角发生交火。英国指挥官羅斯将军(Ross)被击毙。英国海军在对守卫巴尔的摩内港的麥克亨利堡(Fort McHenry)进行通宵炮击后,並未能趕走守卫堡壘的美国军队,随后英国军队放弃对巴尔的摩的进攻。美国律師弗朗西斯·斯科特·基(Francis Scott Key)在目睹了英国海军对麥克亨利堡的炮击后,写下了后来称为美国国歌的《星條旗歌》。 1851年,巴尔的摩市脱离巴尔的摩县,成为独立市。 1861年,一队美国士兵在巴尔的摩转火车时,遭到亲南方的巴尔的摩市民围攻,士兵向市民开枪後导致了巴尔的摩暴乱。此暴乱的直接结果是林肯政府对亲南方的州進行镇压,並宣布巴尔的摩进入军管状态,巴尔的摩市长、警察局长與马里兰州议会多名议员被捕。在整个美国内战期间,马里兰州被置于美国联邦政府的直接管理,德拉瓦州则被置为北方军事占领状态。阿肯色州和田纳西州在了解到林肯政府对亲南方的地区的镇压后,宣布脱离美国北方政府加入南方政府。 1904年2月7日,巴尔的摩市发生大火,整个城市几乎被烧毁。从哥伦比亚特区、费城至纽约等地都有消防队趕來救援,但由于各處消防水龙头的接头有所差異,因此救援人員面对大火无能为力。这件事件导致了國家標準與技術院(NIST)的诞生。 1980年,巴尔的摩国家水族馆建成。同年在巴尔的摩内港地区海建成一系列的的商业观光区,巴尔的摩内港逐渐从工业区和居民区转变成为观光旅游区。 2003年,飓风依莎贝尔帶來的潮水,淹没了巴尔的摩内港地区。 地理 巴尔的摩位于马里兰州中部,帕塔普斯科河河口地区,紧邻切薩皮克灣,是优异的港口。面積2385平方公里,陸地為2093平方公里,水域有292平方公里。 注:平均(气温、降水)数据来自市中心,极端数据来自国际交换站。 巴爾的摩属副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气温变化相对和缓,全年降水分配均匀。冬季冷凉,微潮,时而偏向寒冷,日最高气温低于的平均日数为102天,日最低气温低于的平均日数为58天,低于的平均日数为19天;夏季炎热潮湿,日最高气温达的日数年均有65天,以上的有99天。最冷月(1月)均温,极端最低气温(上次出现于1984年1月22日)。最热月(7月)均温,极端最高气温(1936年7月10日)。无霜期平均为252天(3月21日至11月27日),由于热岛效应的影响,市中心的无霜期较西、北郊,可多出50天以上;此外,西、北郊平均降雪量可达。可测量降雪平均期为12月14日至3月8日。年均降水量约,年极端最少降水量为(1930年),最多为(2003年)。年均降雪量为,但降雪年际变化较大;1949–50年的降雪量最少,积累降雪量只有,2009–10年的降雪量最多,积累降雪量为。 交通 机场 巴爾的摩 華盛頓國際機場(Baltimore Washington International Airport)- 代號為BWI 重要高速公路 95号州际公路I-95 695号州际公路I-695 795号州际公路I-795 895号州际公路I-895 70号州际公路I-70 83号州际公路I-83 97号州际公路I-97 人文與環境 教育 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位于巴尔的摩市内。 摩根州立大学,最早的傳統黑人大學之一 馬里蘭藝術學院,是2008年USNEWS排名第四的美術學校 職業運動 棒球(MLB) 巴爾的摩金鶯(屬美國聯盟東區)3次世界冠軍 美式足球(NFL) 巴爾的摩烏鴉(屬美國聯會北區)2次冠軍 文化影響 在美國暢銷軍事小說作家湯姆·克蘭西於1991年出版的「傑克·雷恩」系列第五作:「恐懼的總和」一書中描寫著:在新納粹主義恐怖份子的策劃下,為製造假象煽動美國與俄羅斯全面開戰、其將一枚來自於以色列、後卻在以阿戰爭的戰場中失落的氫彈,將外型偽裝成自動販賣機、將該枚核武器於巴爾的摩職業美式足球場引爆、造成數以萬計的市民喪生。 美国HBO电视台电视剧《火线》就以巴尔的摩市为舞台展开。 姐妹城市 厦门市 參考文獻 常風行動()或譯急風行動、頻繁風暴行動,是1975年4月29日-4月30日間,美軍趁著越南人民軍(北越軍)及越共攻陷西貢之前,將在越美國公民、「處境危難」的越南共和國(南越)及其他國籍公民從該國首都西貢撤出的非戰鬥性任務,亦為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直升機撤運行動,同時也代表著美國對越南戰爭的介入徹底終止。透過該行動離開越南的各國人員共計7000人左右,且行動期間有大量的照片、錄影等各種形式的紀錄或新聞報導流傳至今。 在常風行動進行之前,美國各駐外使館就已經存在有撤退計之類的標準作業程序,該年3月上旬,即開始調動各類民用、軍用的定翼飛機從西貢的新山一國際機場把民間人士送出越南、前往鄰近的亞洲國家。到4月中旬時,有鑑於越南事態的惡化,在西貢的應急計劃及籌備工作均開始實施,以替可能的直升機疏散行動鋪路。當越南共和政權的倒台隨著越南共和國軍(南越軍)在1975年春季攻勢之下的節節敗退而日漸成為定局後,美國海軍()所屬的船艦開始向頭頓附近的南中國海水域集結,以協助直升機任務的進行、也準備在必要時提供出動海軍、空軍飛機提供空中密接支援,但已經勢如破竹、到達西貢首都圈內的北越人民軍,不願因為直接插手常風行動而導致美軍反擊,並沒有在29日及30日兩天內採取任何讓美方需要動用空中支援的行動。 直接促使常風行動實施的原因,是因為4月28日傍晚一次對新山一空軍基地發動的空襲及之後持續至隔天29日的地面砲火攻擊。飛機撤離行動完全終止,並在該日上午正式敲定了常風行動的展開,美國直升機從下午1400開始大量出現在西貢的天空,而主要的起降區則是新山一機場旁邊的武官室館區(),該處的疏散行動到晚上宣告完成。原先被當成次要疏散點、主要供大使館相關雇員撤離的美國駐西貢大使館院區,卻因為最接近市中心,而從早晨開始就被待撤人員和爆量的越南市民包圍,直到夜間更成為常風行動在西貢唯一的主要直升機降落點。 美國的撤離行動在末架直升機於4月30日早晨7時53分從使館頂樓起飛後結束,但尚有400名其他國家的駐越人員還沒運出。而除了搭乘美國直升機逃出的人員之外,仍有大量隸屬於南越空軍的直升機(甚至一些定翼機)在南越宣布投降的前後幾個小時內,飛往美國海軍艦隊上空要求降落,迅速被塞滿的甲板必須將部分直升機推下海才能容納更多的直升機進入。 常風行動本身透過直升機疏散了美國公民1373人,南越民眾與其他國人員5595人,而此前已有50493人(含越籍孤兒2678人)搭乘飛機從新山一機場飛離越南< ref>。 行動之前 初始規劃 僑民撤離對大部分美國駐外機構而言都是標準措施,而從西貢撤離的計畫也已進行多年。 到1975年時,爪鉗/常風行動預計要撤離的美國公民、非越南籍外國公民共計約8000人,但待撤南越籍民眾的數據從未能夠估算出來。當時大使館名冊上列出的「處境危急」類越南人達到17000名,若按照每戶家庭眷屬7人的平均值來推斷,再將得到的119000人與其他類別的越南人相加,那最大的數值就足足有20萬人之譜。至於疏散方式,則列出了如下四個選項: 方案1:藉由商務班機從新山一機場運出人員,必要時追加南越其他機場投入疏散。 方案2:藉由軍用飛機從新山一機場運出人員,必要時追加南越其他機場投入疏散。 方案3:透過海運船隻從西貢港運出人員。 方案4:透過直升機將人員疏散到南中國海內的美國海軍艦艇上。 最後的方案4,原先預計會緊接在4月12日金邊的鷹遷行動後跟著執行< ref>。 西貢的前置作業 4月1日,由美國陸軍、美國海軍、美國空軍和美國海軍陸戰隊人員組成的疏散管制中心在美國駐越武官室之下創立。原先採12小時輪班制,但運作一天後就改成24小時。「最後防線計畫」()同樣在4月1日實施,以將武官室館區和附樓變成一座受到防衛的難民等候區,並可以讓1500名待撤人員在此安置5天。當這塊區域在4月16日完工時,已經儲備了飲用水、C-口糧、燃料、油和潤滑劑等物資,備用發電設備、管線設施也裝設完成,區域邊緣也圍起了防護用的電線。 4月7日,(中情局資助)的一名機師倪奇·菲利皮()與美國海軍陸戰隊中尉羅伯特·崔格()被派到武官室協助行動,而美國海軍聯絡官則勘查了西貢市內的37棟建築物,並將其中13座選為適合當成直升機降落區的地點。當美國總統傑拉爾德·福特在4月11日於一次公開講話中承諾會疏散各類越南公民後,負責提供直升機和地面警衛人員的第9陸戰兩棲旅()於12日派員前往使館與商討相關計畫,但馬丁大使對對於美國離開南越的行動相當不快。第9旅的准將旅長理查德·凱利()在13日也飛到西貢會見馬丁大使,他事後表示會談氣氛相當緊繃。此外當天還派了使館警衛大隊的13名陸戰隊員到新山一武官館區,以接替峴港和芽莊美國領事館(均已關閉)南撤的8名陸戰隊衛兵。 到4月下旬時,美航公司的直升機每天都會出動數架直升機往返新山一武官室和76艦隊,以使第9兩棲旅可以在新山一完成常風行動所需的工作,又不使駐留當地的人員超過50人,即巴黎和平協約對1973年後美軍駐越人員的規定上限人數。 在常風行動中,除了將武官室(美越難民疏散點)和美國大使館(使館雇員疏散點)打造成兩座主要疏散區域外,在西貢都會圈內尚有28棟建築被指定為接駁點,又預計在行動開始後派遣巴士到達這些點就位。為了配合這種疏散模式,還訓練一些美國民眾駕駛這些巴士、並練習開到指定建築待命。總共規劃了四條串聯各接駁點、從西貢市區到新山一機場的路線指定給這些巴士行走,每條路線都冠以西方地名來稱呼,例如聖塔菲、奧勒岡州、德州等。 海上的準備 當西貢陷落的局勢逐漸成為定局時,美國海軍於4月18日至24日之間,在西貢南方的沿海城市頭頓外海聚集了一群艦艇,由司令指揮,如下所示: 第76特遣艦隊指揮艦:藍嶺號() 第764特遣群() () () () () 第765特遣群() () () () 第769特遣群() () () () () 加入支援: 漢考克號() 中途島號() 兩艘航母各載有美國空軍的8架、的2架HH-53直升機< ref>及海軍陸戰隊的其他直升機 第七艦隊旗艦:() 兩棲登陸艦: () () () 飛彈巡洋艦: () 驅逐艦(砲火、護衛、防禦等支援): () () () () () ()< ref> ()< ref> 隸屬於航母打擊群的企業號()和珊瑚海號()兩艘航空母艦也部署在南中國海提供空中掩護,而第73特遣艦隊則負責後勤支援。 海軍陸戰隊部分,則是第9海軍陸戰兩棲旅/第791特遣隊(,),由3個登陸營(,)、、、與3個直升機中隊:、、。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從()派出的軍機。 實施 飛機撤離行動終止 4月28日傍晚18時6分,數位已經變節的前南越空軍飛官架駛3架A-37攻擊機,飛至新山一空軍基地上空並投下MK81炸彈,並炸毀了數架軍機,南越空軍立刻派出F-5試圖攔截,但未能成功。之後,幾架從新山一起飛的C-130運輸機也報告說有北越陸軍用37毫米防空砲等地對空武器朝其射擊,同時也有零星的火箭和砲彈開始襲擊新山一機場和內部的空軍設施。這次砲擊使C-130運輸機一度暫停起飛,但在晚間20時候又繼續飛出。晚間21時,時任美軍駐越武官的陸軍少將史密斯()通知疏散管制中心,會有60架C-130運輸機在29日到新山一來撤走1萬人。 29日凌晨3時30分,北越砲彈擊中了武官室的1號崗哨,炸死值班的陸戰隊衛兵麥馬漢與賈基,兩人成為越戰中最後一批於越南境內殉職的美軍人員。這架C-130也成為美國空軍在越戰期間最後一架從新山一起飛的固定翼飛機。凌晨4時30分至早上8時間,北越朝新山一機場發射的砲彈中,估計有40發左右落在武官室館區內。 由於上述的攻擊事件,史密斯少將告訴馬丁大使應該終止飛機撤離行動,而展開「常風」,改用直升機撤走剩下人員。原本不願接受、還執意前往新山一機場察看形勢的馬丁大使,終於在上午10時之後同意,並於1048聯絡華府,準備展開方案4中的直升機行動。於是在西貢時間10時51分,從美軍太平洋司令部傳來了「常風行動」的執行令,但由於指揮鏈的忙亂和延宕,使凱利准將到一個多小時後、即西貢時間中午12時15分才接獲執行令< ref>。 直升機撤離開始:4月裡的白色聖誕 作為疏散行動前準備的一環,美國駐西貢大使館發行了一套15頁的說明手冊《》,名稱取自於「」(對民眾危難時之標準指示與建議)的縮寫,冊內包含了標出各集合點位置的西貢地圖,附註說明「有直升機接送的集合區」,並有一折疊插頁寫道:「請記住以下疏散信號,切勿洩露給其他人員。當撤離命令下達後,美軍廣播電台將放送一段訊息,內容如下:西貢的氣溫是華氏112度(攝氏44度)且仍在上升中。緊接著會播出歌曲『』」。另一方面,派駐西貢的日本記者們擔心自己屆時會不認得「白色聖誕」的旋律,而必須到處找人唱給他們聽。曾任美國中央情報局西貢站首席分析師的之後回憶起疏散當日,直升機在電台反覆播放的「白色聖誕」歌聲中降落到大使館上的光景,形容那是「荒誕詭異的一刻」< ref>。 隨著《白色聖誕》開始在收音機裡響起,客運巴士在天氣極端悶熱的西貢城裡穿梭著,前往各個集合點把候車人群送去新山一。由於這套系統運作順利而有效率,因此這些巴士完成原先訂定的一趟接駁後,還能再額外加跑兩趟。然而下午17時約45分,在新山一機場入口碰到了最大的阻礙——戍衛大門的南越陸軍拒絕讓最後一隊巴士進入直升機降落的武官室館區。與此同時,兩支南越軍的部隊又起了內訌而互相射擊,將車隊後段捲入了交火之中,打壞了兩輛車。最後南越軍駐在機場入口的部隊指揮官才讓這最後一批巴士進入,而這可能是由於凱利准將表達了要動用裝有砲塔的AH-1J海眼鏡蛇直升機飛臨上空的威脅奏效了,才改變這位軍官的主意。 行動期間的應變措施 由於美國人不清楚北越人民軍,甚至南越政府軍是否會試圖干擾行動,因此決策者必須將所有可能發生的狀況納入考量。第9陸戰兩棲旅制定了常風行動中直升機的飛行高度、路線、參考點,以保證疏散行動能安全進行。為了防止空中事故,選擇了作為進入西貢的航行高度、作為出城方向的高度,既能不使航線交錯、又能察覺並避免地面的AAA、SA-2、SA-7防空導彈攻擊,也可降低小型武器或砲兵武器的威脅程度。 一旦發生了直升機因為遇襲、或是機械故障而必需緊急降落在敵區的狀況,海軍陸戰隊39飛行大隊會從藍嶺號派兩架CH-46直升機,每架各載15名隸屬於陸戰隊9團1營A連1排人員組成的快速反應小組,飛至現場降落並提供防衛,以使搜索與營救直升機可以接走機上人員。此外,這兩架CH-46也可當成醫療後送的載具,而AH-1J直升機也會前往支援請求援助的運輸直升機或地面人員,機上人員也能擔當的角色。 企業號及珊瑚海號航母的海軍飛行大隊,同樣也準備在需要時,出動A-6攻擊機或A-7攻擊機進行空中支援、反制地對空武器等任務,亦從企業號上的海軍第1戰機中隊和提供F-14雄貓式戰鬥機協助直升機航線的掩護。美國空軍則從泰國的、及烏打拋等軍用機場派機,於西貢進行疏散期間在空中待命,一個C-130空降指揮部則管制所有的美軍空中行動。夜間時,則由美空軍第16特戰中隊的AC-130空中砲艇取代F-4戰機、F-111戰鬥轟炸機和A-7攻擊機在白天進行的空中掩護任務,並由的波音KC-135空中加油機提供空中加油。 在常風行動期間,北越人民軍部隊並未對行動本身進行干涉。雖然一些提供空中掩護的飛機,表示在靠近首都圈北方的(已於4月25日落入北越控制之下)時,曾被地對空雷達追蹤,但是并无导弹從基地內發射。實際上,負責指揮北越攻城部隊的指揮官文進勇大將,已接獲河內方面的指令,勿將美機當成攻擊目標。偶有心生怨懟的南越部隊以小型武器對美國直升機開火的事件,但沒有造成嚴重損失。而北越軍AAA防空砲火射擊的事件也有發生過,但疏散期間,美國海空兩軍的飛機沒有攻擊北越據點。 但與潛在的武力威脅相比,當天天氣對行動造成的實質影響更大。「常風」展開時,首波直升機的駕駛員回報天候狀況,距地面高處有散雲(比航線高度還低)、能見度約,但西貢市區上空有霾霧時可使之降至僅剩,而且航線以上處還有濃重的雲霧遮蔽陽光。此外,之後的天候狀況還變得對飛行更為不利。 美航公司 在與美國武官室達成協議後,也投入了常風行動中。該公司從其28架可用的直升機中出動了24架支援疏散,而同意留在西貢參與行動的機師有31位,這意味著大部分的直升機都只配到1位駕駛員,而正常狀態下是兩位。4月29日上午8時30分後,隨著對新山一機場的砲擊逐漸平息,住在西貢各地的美航直升機及飛機駕駛被接到新山一機場裡、跟武官室辦公區隔街相鄰的美航公司用地。上午10時30分後,美航公司所有的飛機都已經飛離新山一機場,盡量載滿了最多的越南市民和次要美籍公民前往泰國。在同日早上,南越空軍的一些飛行員從停機坪開走了5架(,聯合國駐越南維和機構)的UH1-H直升機和1架美航公司的貝爾204直升機逃出西貢。 上午11時,由於美航公司使用的40號降落區不在美國海軍陸戰隊的防線內,而且指揮官凱利准將也不願擴大保護範圍,因此開始將其下的直升機移到武官室附樓旁網球場的35號降落區內。儘管解決了安全疑慮,但卻也因此無法從40號降落區內屬於美航的加油設施補充直升機所需的燃料,而76特遣艦隊的船隻在行動初期都不願意讓他們加油。根據美國海軍檔案,一架載著南越空軍少將阮高祺夫婦和馬丁大使夫人等人的貝爾205直升機降落到上,但同時又有報導和照片指出阮高祺少將是親自駕駛UH-1H 休伊直升機飛到中途島號航母上的。 下午約14時30分左右,一架編號「N47004」的美航公司貝爾205直升機降落在嘉隆街22號「皮特曼公寓」()屋頂上。此前該樓並不是指定降落區,但是當戰士圓環()6號一家飯店的降落點宣告無法使用後,中情局西貢站站長波爾加()向美大使館航空組副組長哈納格()要求將降落區改到皮特曼公寓,因為該公寓的電梯井頂端可支撐休伊直升機的重量。於是哈納格從大使館頂樓直升機台搭了這架直升機,短短飛了幾分鐘就到達等滿了30多個人員的狹小公寓屋頂上,並下機接了15人離開,餘下人群則繼續枯等著久久不來的直升機。這一幕被合眾社荷籍記者休·范艾斯拍下,並成了一張有名的照片。 美國航空公司直到傍晚之前都不斷地出動直升機到西貢各地的屋頂降落區上疏散人員,之後就由於夜色昏暗的關係而使航行變得困難,但他們還是派機到一些特定地點去檢查有沒有美國人員被遺落在後。然後這批直升機,大部分的所剩油量都已很少,而飛往第76特遣艦隊所在的海上,降落到漢考克號或中途島號航母甲板後準備收工。所有的美航直升機在晚間21時之後都全部停飛了,除了剩下的20架直升機還正常外,共有三架直升機已損壞、或是直接拋棄在海中。美航公司在29日當天的常風行動中,共在新山一武官室、大使館和76特遣艦隊間協助運送了1000左右的逃難人員。 武官室新山一館區 下午13時50分至14時6分間,第9陸戰兩棲旅(9th MAB)旅長凱利准將(Brig Gen Richard E Carey)和陸戰隊第4登陸團(RLT4)團長葛雷上校(Colonel Gray)在飛至DAO新山一武官室的UH-1休伊直升機上目睹了北越軍對新山一機場的開火。他們降落後快速建立了克難的臨時指揮所,替即將進入那邊的海軍陸戰隊CH-53直升機和地面警備部隊作準備。 15時06分後,首批隸屬於海軍陸戰隊的12架、的A、B兩指揮隊(command groups "Alpha" and "Bravo")、F連和增援的H連到達DAO館區。雖然降落時一度有南越士兵發射M79榴彈發射器和步槍子彈洩憤,但沒對直升機造成顯著損傷。第二批是12架屬於的CH-53,於15時15分飛抵,還帶了增援部隊到場。武官室的主樓和附樓由A指揮隊、B指揮隊、步槍連、81mm迫擊砲排、海軍陸戰隊E連、F連、G連、H連分區防衛。15時40分,常風行動中首批運出的難民,由462中隊的CH-53直升機載離新山一。在17時30分、以及晚間19時至21時之間,凱利准將從新山一調了130多名陸戰隊衛兵去西貢市區協助美國大使館的行動。 1930,凱利准將指示所有在附樓的隊員撤入本部大樓,此後美軍防線便縮小至DAO本部和36號著陸區。2030,在新山一的末批難民已全部登機。22時50分,降落管制部隊完成疏散後,凱利將軍命令DAO館區內的地面部隊跟著撤出。4月30日半夜0時30分,4團2營最後留守的陸戰隊員乘兩架CH-53直升機從武官室的停車場起飛離開越南。 美國大使館 常風行動開始前的4月25日,第9兩棲旅的40名陸戰隊員扮成平民,從漢考克號航空母艦搭乘直升機飛到西貢新山一空軍基地隔壁的美國武官室新山一館區()以就近增援美國大使館內的18名陸戰隊使館衛兵,也額外調了6人去保護馬丁大使。對情勢依然抱持樂觀立場的馬丁大使,儘管知道海軍陸戰隊必須要先將院子裡的綠樹和灌木鋸斷,才能把大使館停車場開闢為直升機降落區。 4月29日上午10時至12時,基恩少校才開始指揮部下在使館院子裡鋸樹木,使得大使館除了可停UH-1直升機和CH-46海騎士直升機的頂樓外,還讓較大型也較重的可以利用第二塊開闢出來的停車場降落區。而外面的街上則是從早晨就開始聚集、估計已達1萬名的人潮,同時已進入院區內的則有2500人。這對於原先用巴士疏運人潮到新山一機場的計劃、或是對於具備疏散資格而尚未進入使館的人員(例如與美國機構或南越軍政單位相關的南越人士)而言,都構成了相當的阻礙。而使館周圍裝有鐵絲網的圍牆上也已經爬滿恐慌的市民,現場氛圍在大熱天中更顯失序。 下午1700,第一架CH-46海騎士直升機飛到美國大使館。晚間19時後,大使館已經隨著新山一武官室的撤離行動結束,而成為美軍直升機往西貢唯一的起降點。由於從艦隊方面聽說天黑會導致直升機出動密度的減少,基恩少校下令將留在大使館內的汽車停到降落區旁邊,開車燈照亮地面以保證撤離行動可以繼續。21時30分,基恩請馬丁大使聯繫白宮,要求將撤離任務延長至原先規定的23時之後。 4月30日凌晨2時15分,CH-46直升機和CH-53直升機的降落頻率約為10分鐘一架,而大使館方面估計還需19架直升機才能完成行動。基恩少校估計現場仍有非美籍難民850名、美國人(含陸戰隊員)225名。凌晨3時,馬丁命令基恩少校將所有難民移動到停車場降落區、也就是海軍陸戰隊的最後防線內。3時27分,福特總統下令表示之後出動於疏散任務的直升機架次不得多於19架。凌晨4時30分,由於19架的上限早已超過,凱利旅長透過軍用無線電告頂樓的基恩少校,說福特總統下令即時起只疏散美國人,並命令基恩把所有部下撤入使館樓內,到頂樓準備等待撤退。基恩回到地面命令陸戰隊員們在入口集合,因此當使館外的人群衝破大門進入院子時,大部分的陸戰隊員都已退回使館內,關上使館辦公樓的大門,再沿著樓梯登上六樓,並鎖上後面的柵門。當一輛運水車撞爛使館大門後,市民們湧入樓梯。海軍陸戰隊員堵了頂樓梯口,再用催淚劑阻止民眾進入頂樓。 凌晨4時58分,馬丁大使終於搭上無線電呼號為「9號王牌女郎」()的CH-46海騎士直升機飛往外海的藍嶺號。但當該直升機傳送「老虎已出閘」()的訊息,表示大使已離開後,包括基恩少校在內的陸戰隊員們還留在大使館屋頂上,因此又從艦隊增派了直升機飛回西貢接他們。常風行動在西貢結束後的不到5個小時內,北越坦克就開入了美國大使館和南越總統府附近的街道。 外海的紛亂 在常風行動期間,數量不明但相當眾多的南越軍用直升機也陸續從南越僅剩的控制區飛到海上尋找美軍艦隊。4月29日中午12時,5至6架的南越空軍UH-1H直升機、以及在新山一機場被開走的聯合國UH-1H直升機已經繞著藍嶺號指揮艦兜圈子。艦隊方面告訴機師們,到甲板上卸完乘載人員後,重新飛回海上,再拋棄直升機跳到海裡,美軍會迅速從艦上派救難小艇去救他們回來 p434 Cited at < ref>。一位開走聯合國ICCS休伊直升機才逃到海上的南越空軍駕駛員,儘管也被告知要這麼做,卻顯得相當不情願,之後他才把直升機開到藍嶺號的右前方,再從高的空中跳到水裡,但他的直升機打轉了一番後,先撞上藍嶺號的甲板邊緣才落入海中,而且還撞斷了尾旋翼,把葉片彈入了一架在艦上加油的貝爾205直升機的引擎中。這架直升機的駕駛急忙關了引擎並從機旁逃開,不久後又一架南越空軍UH-1H直升機,準備降落在甲板上時,槳尖卡到了這架貝爾直升機,差點把它擠下海。而同樣在新山一被開走的美航公司貝爾204直升機,則是飛到降落,然後美國海軍的直升機駕駛員又把它開到上。 在常風行動期間飛上美海軍艦艇的南越飛機中,最有名的是由南越空軍少校黎邦()駕駛的一架。他在4月29日時因為沒跟上已經撤離的美國同僚,而從空軍基地裡搶了飛機開出,再載了妻子和兒女飛往中途島號航母上空。他把包著菸灰缸的地圖空投到甲板上,地圖紙的空白處寫著:「你們可以把这些直升機往甲板另一侧移嗎,我可以在你们的跑道降落,我還能再飛一個小時,足夠我們移開直升機。請救救我。黎邦少校、妻子和5个孩子 」。( "Can you move these helicopter to the other side I can land on your runway I can fly 1 hour more we have enough time to move Please rescue me Major Buang Wife and 5 child")中途島號的上校艦長立刻下令甲板上的地勤人員清空跑道,甚至直接乾脆地把沒地方挪的直升機推下海,盡可能地擴大跑道淨空空間。作業完成後,黎邦少校開始降低高度,落在跑道上,滑行至停止後還有寬裕的剩餘空間 < ref>。黎邦少校因此成了南越第一位降落到航空母艦上的定翼機駕駛員。當天下午,中途島號又救了另一架O-1。 當空中撤退在進行的同時,許多南越市民也透過戎克船、舢舨及各類小型航海船隻抵達美軍76特遣艦隊所在的水域,的拖船也拉著許多從西貢港開出、上頭載滿難民的駁船前去與76艦隊會合。一批由26艘南越海軍艦艇及其他船隻組成的船隊在頭頓西南方的附近海域集結後,載上了海軍官兵、眷屬及一般平民等3萬人,並朝外海駛去。4月30日下午,76特遣艦隊開離沿岸水域,途中順道接走了更多難民。5月2日,該特遣艦隊載著常風行動中撤離的難民、4萬4千名自力經由海路逃出的難民,與南越海軍的船艦一起前往菲律賓和關島< ref>。 結果 根據美國海軍陸戰隊估計,常風行動期間的直升機出動架次為682班、累積飛行時數1054小時,而之前的飛機疏散階段,則有50493名各國人士搭乘美國飛機離開越南。新山一美軍武官室的疏散行動持續了9個小時,海軍陸戰隊和空軍共出動了50架直升機到那裡參與撤離,共計395名美國人、4475名他國公民(主要為南越民眾)從新山一武官室搭直升機離開,因此常風行動運出的各國人員總數,是美國人1373名、南越及第三國人士5595名,而美航公司和南越空軍也載了許多南越平民趕上76特遣艦隊的船隻。許多透過常風行動逃出的越南人士都因為1975年5月通過的《》而被允許移民美國。但在常風行動結束後的4月30日早晨,美國大使館內仍有400人尚未撤離,包括了100名在越韓國人,當中官位最高的是韓國駐西貢大使館的經濟公使、陸軍准將李大鎔< ref>。 儘管常風行動本身的執行情況算是成功,但在象徵意義上,卻常用來代表美國對越南的介入已經成為一次徹底的徒勞無功。總統福特儘管將越戰形容為「美國歷史上一個傷感及悲慘的時期」,但對於常風行動,仍表示「你無法不以那些投入疏散行動的駕駛員、還有其他每位參與人士為榮」< ref>。 人員損失 以常風行動的規模和複雜程度而言,過程中的死傷人數相對顯得較少。唯一的案例,便是於直升機撤離展開前幾個小時即已喪命的查爾斯·麥馬漢與達爾文·賈基兩名陸戰隊衛兵,除此之外沒有因行動本身而在南越地面或上空死傷的美國人。儘管有架海軍陸戰隊的AH-1J海眼鏡蛇直升機因為在尋找海軍沖繩號時用盡燃料,而使機上人員跳機,但馬上被柯爾克號上派出的小艇救起而沒造成傷亡。 然而,常風行動期間卻有兩名美軍失蹤在海上。一架隸屬於陸戰隊164直升機中隊、由上尉尼斯圖()駕駛的CH-46F海騎士直升機在完成夜間搜救任務後,準備飛回漢考克號時墜入海中,機上乘載的兩名士兵最後存活下來,但沒尋獲駕駛的遺體,而墜機原因至今未明。 影響 紀念 1998年,胡志明市內的美國駐西貢大使館舊舍因為不堪使用而遭到拆除,但保留了常風行動期間,由大使館屋頂通向頂樓直升機降落台的階梯,目前這段階梯展示於美國密西根州的。 兩架在常風行動中飛出西貢的飛機也被移到美國的博物館裡供後人參觀,分別是載出馬丁大使的「9號王牌女郎」CH-46海騎士直升機,展示於加州的內。 大眾文化 合眾國際社記者休·范艾斯在4月29日下午14時30分左右在嘉隆街22號附近的半島酒店(),正好目睹了美航公司的休伊直升機在該樓屋頂接人。他在工作室裡把底片沖印好後,於當天下午把照片傳到東京的合眾社辦事處去,而這張照片的構圖也常被許多社論漫畫當成題材,通常用於評論美國的外交政策 < ref> < ref>。 著名音樂劇《西貢小姐》的第一幕中,描述兩名相愛的主角——美國海軍陸戰隊中士克里斯()和越南女子金()在匆忙進行的常風行動中被迫分離。編劇克勞德-米歇爾·勳伯格之後表示這場音樂劇中,有部分劇情正是被直升機撤離人員的照片所啟發。但范艾斯卻因為認為該劇未經自己許可即使用照片,一度打算訴諸法律,不過後來仍打消念頭。 在《辛普森家庭》第6季第16集中,辛普森-{一家}-人被憤怒的澳洲群眾追殺,而逃入美國大使館。最後眾人搭直升機從屋頂逃離的畫面也是參照了范艾斯的照片。 注釋 註1:另有一說是華氏105度(攝氏40度)< ref>。 延伸閱讀 Engelmann Larry Tears before the Rain An Oral History of the Fall of South Vietna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1990 ISBN 9780195053869 Snepp Frank Decent Interval An Insiders Account of Saigons Indecent End Told by the CIA's Chief Strategy Analyst in Vietnam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1977 ISBN 0700612130 Todd Olivier Cruel April The Fall of Saigon WW Norton & Company 1990 ISBN 9780393027877 外部連結 彩虹巨嘴鳥(Ramphastos sulfuratus),又名厚嘴巨嘴鳥或厚嘴鵎鵼,是南美洲一種色彩鮮艷的巨嘴鳥,是伯利茲的國鳥。< ref> 特徵 彩虹巨嘴鳥連同其喙長42-55厘米。< ref>牠們色彩鮮艷的喙長12-15厘米,約佔全長的三分之一。雖然其喙似乎很大及笨重,但骨骼是呈海綿狀及中空,並由角質素所覆蓋。喙表面呈綠色,尖端紅色,兩側橙色。 彩虹巨嘴鳥主要呈黑色,頸部及胸部黃色。牠們每年都會換羽一次。< ref>牠們的腳藍色,尾巴端的羽毛呈紅色。 分佈及生態 彩虹巨嘴鳥主要分佈在墨西哥南部至委內瑞拉及哥倫比亞。牠們棲息在熱帶、亞熱帶及低地雨林的冠層,最高達至海拔1900米。,很多時都是與幾隻彩虹巨嘴鳥一同築巢。這樣會非常擠迫,故牠們會將尾巴及喙藏於身體,以增加空間。樹穴底下一般會鋪滿牠們吃剩的果實。 彩虹巨嘴鳥是高度群居的鳥類,很少會單獨見到牠們。牠們會以約6-12隻的小群穿越低地雨林。牠們飛行能力很弱,很多時都是在樹間跳躍。牠們會以喙來互相打鬥,及會將食物拋入對方的口中。這個小群會一同生活,甚至在同一樹穴內生活。牠們某程度上可以適應人工環境。但它们仍受到捕猎它们的肉和喙的威胁,巨嘴鸟种群有减少的趋势。 行為 食性 彩虹巨嘴鳥主要吃果實,但也會吃鳥蛋、昆蟲、蜥蜴、蛇及樹蛙。牠們的喙很靈活,可以用來摘果實。當吃果實時,牠們會用喙來破開果實,再將之吞下。 繁殖 雌性彩虹巨嘴鳥每次會生2-4隻蛋,蛋呈白色,並會將之藏起來。雄鳥及雌鳥會輪流孵蛋,約需15-20日。雄鳥及雌鳥也會輪流餵哺雛鳥。雛鳥出生時沒有羽毛,眼睛也未能看見,約需兩個月時間來成長。雛鳥會有腳墊,適合在樹穴底生活。雛鳥會留在巢內8-9個月,直至其喙完全長成及可以自己挖穴。 飼養 彩虹巨嘴鳥要吃大量的果實,且容易患上血色病,故很難飼養。 參考 外部連結 御宅族原指熱衷並熟悉動畫、漫畫及電腦遊戲的人群,後來擴大泛指熱衷於次文化,或是對其有極深入了解的人們。「御宅族」這名稱曾經在宮崎勤事件後,經穿鑿附會而帶給人們負面印象,但目前於日本已普遍為各界人士使用而趨向中性,其中也有以自己身為御宅族為傲的人。另一方面,對於歐美地區的日本動漫迷來說,這詞語的褒貶感覺因人而異。 定義 GAINAX創始人之一,自稱Otaking(御宅王)的岡田斗司夫對御宅族的定義為:「在這個被稱為映像資訊全數爆發的21世紀中,為了適應這個映像資訊的世界而產生的新類型人種。」換言之,就是對映像的感受性極端進化的人種;然而,這是岡田為御宅族美化而下的個人詮釋,與一般大眾取向媒體宣傳的概念不同。 推理小說家二階堂黎人的《恐怖的人狼城》總導讀文中,提到了「御宅族」這個名詞,括號註明是「節食忘寢、熱中嗜好的人」。 語源 一般相信是名社會評論分析者中森明夫,在1983年中期於漫畫月刊《》上連載的《》專欄中,初次正式的使用這個名詞來稱呼這個族群。在日文中「」一詞的本意是「貴府」及「您」等等意思,1982年於日本開始放映的動畫《超時空要塞》()中有主角互以「」(您)稱呼對方,而根據野村總合研究所的研究顯示,早於1970年代開始美樹本晴彥和河森正治等製作人已經開始使用這個辭彙互相稱呼,後來才被以「」作為其族群全體的代稱。 類似概念 與和製英語中的(mania,指~迷、狂熱者、發燒友)一詞有著某種程度的相似之處。一般而言兩者在日本常被混用,但如果依層次(對特定領域的熱衷程度)來分割的話,則御宅族會比mania更為雜學廣泛。英語中類似概念的名詞則有geek、nerd、freak等等,亦有與御宅族相近的負面涵義。 在日本,還衍生出另外一個在現今來說已經無可分割的名詞「秋葉原系」(日本多簡稱為)。此名詞的誕生,乃因為御宅族的興趣大多以動畫與遊戲為主要涉獵範圍,而對於電子電器產品有著較平常人為大的需求,故常於當初日本東京都內曾以電子商品著稱,被稱作「電器一條街」的秋葉原一帶出沒,尤其是當初日規個人電腦PC-9801的全盛時代為此時期之代表。後來秋葉原因為眾多因素及商業區位改變,目前的店家趨勢已經從電器產品轉為動漫畫遊戲精品為主,而這些以興趣為主而不重視穿著打扮的人便被稱作「秋葉原系」。日本曾出現的18禁電腦遊戲《》便以此為題。 至於被視做御宅族的指標——動畫、漫畫、电子游戏這三樣東西,雖然在本質上有其不可分割性,但在日本並沒有特殊的統稱(對於其內容倒常以「二次元」來指稱,因其主要皆為二次元圖像的因素。即使到了現在高度3D模型製作技術的時代,這個名詞的代表性依然沒有動搖)。在華語世界中,則由台灣早期創立至今的動漫畫相關團體代表「傻呼嚕同盟」元老「AIplus」前輩所創的名詞「ACG」(Animation、Comic、Game)為最主要的稱呼方式,不斷散佈沿用至今。 轉用 日文中的「」(御宅)一詞除了指稱動漫畫與遊戲的愛好者以外,也可用在其他方面的狂熱愛好者,如:「」(軍事御宅,喜歡收集槍械、軍事用品相關者)、「」(鐵路御宅,蒐集電車模型、相片,對各地鐵路如數家珍等)。簡單的來說,只要對於某種領域的愛好或是有異於常人的熱衷及知識,就可以稱作。但一般來說,還是以動畫、漫畫、遊戲的狂熱愛好者為主要的稱呼對象。 日本主要常寫作片假名的「」,或帶有嘲諷或自嘲性質的非正式的書寫型式「」(常縮短為「」,多在網路上見到,因為オタク一詞被一部分日本人視為差別用語),而因為族群的增大,使得網路上對於此詞彙的使用量不斷增大,現今,也可見到對於此詞的各種轉品跟轉用法。 一般的狂熱者也有另外的名詞(mania)這種講法比較不會引人反感。 華文世界中,「御宅族」這個代稱目前已經很少在平常的使用中見到。一般來說,日本海外較常直接用羅馬拼音的「OTAKU」來稱呼(尤其是拉丁字母使用地區)。同時,台港中三地的主流媒體、網路社群以及社會輿論,因並非此專業人士而不經查證,以中文理解其中的「宅」字,扭曲御宅族的本意,自創了新詞彙與用法,如:「宅男(女)」、「阿宅」、「肥宅」、「宅人」、「宅物」、「宅經濟」。於是現今大眾媒體所稱的「宅男」、「宅女」等並不能與「御宅」劃上等號。 「御宅女」 包括有類似嗜好與特性的女性,包括同人女和稱為腐女的女性(以BL作品為主要接觸範圍)但還是有人喜歡妹妹或姊姊等一些女性。腐女子原本是日本此類型的女性自稱的辭,後來引進華語社會後,被使用的更加廣泛,而實際上,日本則常直接以宅女()來稱呼女性御宅族。 評價 由於對於次文化產物過度熱衷,易被社會大眾視為不事生產的一群。此外,收集某些次文化產品,如槍枝或色情內容品等等,可能會因此被視為潛在罪犯。如日本曾經發生過的有名案件「東京‧埼玉連續幼女誘拐殺人事件」(又稱宮崎勤事件,1988年—1989年)的犯人宮崎勤,因為從家中起出大量的幼女色情動畫錄影帶的畫面被媒體大幅報導 (而在後來在一名記者的blog指出是當時的媒體炒作,搜出的大多是正常向的ACG作品,而非傳媒報導中的色情物品)< ref>,使OTAKU母群體的聲譽被社會所質疑。加以因為過分熱衷特定領域,其中不少人對於人際關係與社交能力相對於一般人而言較為不善及不活躍,故日本社會對於這族群的觀感普遍來說並不是很好。其中亦有多種體材的作品描寫日本對御宅族的岐視和誤解。受到各種媒體的影響,日本國外對OTAKU一詞的理解亦偏向於較為負面。即使並非負面,亦只是視為並不能脫離小孩子興趣的動漫迷。 相對地,日本有一段時期不少歌星不介意承認自己為御宅族,例如SMAP等團體亦會出席御宅向的節目,還使用了大量的GUNDAM名言和術語。在2007年國際漫畫奬的典禮中,日本的外務大臣(麻生太郎,詳參下部)亦用廣東話說出其實外務大臣都係動漫迷嚟架(其實外務大臣都是動漫迷)。 2004年轟動日本的網路故事《電車男》塑造了一個日本社會中認為的宅男形象:不重外表、沒女性緣、不敢與女性交談、對電腦在行、對次文化在行、會收集各式各樣的模型。隨著故事拍成真人電影版、電影劇及畫成漫畫輸出世界各地,「電車男」的形象便變成普遍的御宅族或宅男形象。 社會事件 2008年6月於秋葉原發生的屠殺案讓御宅族和社會的溝通問題浮出水面,香港報紙《明報》認為日本社會排擠御宅族社群導致御宅族和社會更加脫節、更加難融入社會有關。此次事件實際上著眼點不應該放在屠殺者是否御宅族,而更應該放在日本的工作機會減少,大部份人只能以不穩定的臨時工維生。此案中兇手主要是因為工作不穩定而對社會失望,和他是否御宅族的關系實際上無關< ref>。 而媒體認為兇手是御宅族的證據只有他在畢業冊上畫的一位男性遊戲角色,畫的數目亦只有一張,證據是否足夠存有疑問。香港媒體更在沒有任何額外證據之下,單憑案中兇手是在秋葉原犯案便直指他是御宅族。。 市場價值 目前的日本,此方面的情勢開始產生轉變,由於日本乃為資本主義掛帥的國家,「經濟價值」就成為了一切的總指標。日本著名的社會經濟研究團「野村綜合研究所()」,於2004年提出了「書」,提出了這個市場有著兩兆三千億日圓的規模,但因為被認為當初的研究方向並不夠廣,而實際上的市場規模可能更大。加以義大利主辦的「威尼斯雙年展第9回國際建築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日本館的出展項目便是以「御宅族 空間=人格=都市」為主題,某些動漫畫中創生的符號與角色也被一些國際知名的設計名牌採用,使其價值開始重新被世人所肯定。 御宅族與諾貝爾獎 2014年10月15日,韓國《中央日報》在一篇報導中,採訪了多位首爾國立大學的教授,尋找日本人諾貝爾獎得主輩出的原因。其中一名受訪教授主張:< ref> 事實上,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小柴昌俊相當熱衷電子遊戲,曾自稱是「世界最高齡的電玩迷」。《最終幻想》是他最喜歡的遊戲。 美國總統的評價 2015年4月28日,美國總統巴拉克·歐巴馬以國賓之禮迎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伉儷來訪,並在白宮草坪記者會的演說中表示:「感謝日本為美國年輕人帶來動畫、漫畫以及繪文字」< ref>。 社會運動 由於社會大眾對御宅族的認知與御宅族的內部認知出現差距,同時亦有動漫愛好者不滿被稱呼為「御宅族」、「宅男」或「電車男」,因此世界各地均有與御宅族相關的社會運動,主要是希望澄清大眾對這個族群的誤解,及反對歧視御宅族與動漫文化。 日本 ;「630秋葉原解放」 2007年6月30日,日本進行了「630秋葉原解放」大遊行,由「革命的御宅族主義者同盟」、「革命的萌主義者同盟」及「革命的非受歡迎同盟」的三派系全學連主辦,約有500人參與。以播放動畫歌、跳舞、cosplay等形式進行,由末廣町站附近的鍛鍊公園至和泉公園,全程約40分鐘。 他們主張「全部的御宅族、萌、非受歡迎者、cosplayer、女僕、尼特族、隱蔽青年、蘿莉控、正太控、腐女腐男、同性戀、非主流性取向者、貧窮者、勞工階層、苦學生、醉酒者,其他諸如此類的大笨蛋與少數者集結起來吧!然後造就屬於我們的時代!」並且要求中止秋葉原再開發,反對傳媒對御宅族的偏見,反對有關限制動漫畫畫面的法案,並責難各鐵路公司及宗教團體,強調御宅族及御宅文化的存在。 台灣 ;「923街頭集會活動 動漫愛好者的聲音」 2007年9月1日,中視「我猜」節目引起動漫愛好者反感,蕭奕辰於網上結集相同意見者,於同年的9月23日在台北重陽公園,即中視大樓側集合,向中視遞交內含3000名動漫愛好者連署簽名,向中視索討「對於普通動漫愛好者」的「正式官方道歉」。這次活動的主辦單位強調他們的定位是「普通的動漫愛好者」,並非以「御宅族」為名義,同時希望參與者不要cosplay出席,因為這不是「普通的動漫愛好者」的日常打扮。 香港 ;「329御宅族宣言」 2009年3月29日,香港亦有御宅族的遊行。事源於當年3月15日,香港無綫電視(TVB)的新聞節目《星期日檔案》播出名為「港女‧講男」的特輯,節目把港男等同電車男及宅男,當中被認為有誤導及抹黑成份,引起網民的激烈迴響。節目播出後,以愛好動漫的動漫評論員夏目貝及漫遊者為首,於網上發起了「329御宅族宣言」巡遊,目的是反對媒體霸權及為御宅族平反,除了提倡御宅族族群成員多樣化外,更認為即使是典型的電車男也有其優點,不應被抹黑。 約30人於3月29日,從香港尖沙咀出發遊行至旺角,沿途派發單張向途人解釋何謂御宅族。當日巡遊者有cosplayer及動漫特色打扮者,亦有一般服裝人士參與。 單張內容主要介紹御宅族、澄清一些誤解,及印有5條「329御宅族宣言」: 是次行動引起傳媒注目,翌日香港有7份報紙報導此事,無線電視對此亦即時作出回應。首先於巡遊翌日3月30日,在同台另一節目「東張西望」澄清電車男只是眾多御宅族的其中一類,並於同年4月17日的「東張西望」再次訪問御宅族,是次受訪者包括香港中文大學日本研究系講師何故、「329御宅族宣言」發起人之一的漫遊者、同人誌即賣會「Rainbow Gala」的主辦人小撒及其母親,從比較正面的方向介紹御宅族。 整個「329御宅族宣言」行動激起香港動漫愛好者及宅人的激烈反應,有擔心行動會越描越黑,亦有支持宅人勇敢走出來,毀譽參半,同時引起了網民廣泛討論御宅族的定義。 市場 2005年日本最大民間智庫野村總合研究所發行「瞄準御宅族」(日文原書名「オタク市場の研究」)一書,正面的發表2000年得到的研究結果,把御宅族的賺買意欲視為一個巨大的市場方向。介紹御宅的行為理論、對應的市場策略和市場概要等等。 而同年,IT Media News亦把此視為巨大的商機,認為不計算周邊商品,只計算映像、漫畫和遊戲的銷量下,「萌」這個市場值888億日元。 台灣「宅男」 在台灣,非御宅族此流人士常誤以其漢字字面意思,即「居住處」加以解釋。加上媒體誤解扭曲原本意思,經常透過自創「宅」詞加以炒作(如:宅經濟),認為「宅」是指具備:經常足不出戶、流連網路、穿著不修邊幅、不擅言詞、缺乏對異性的魅力(主要受「電車男」影響)等形象,並只要符合上述形象,便會被社會大眾套上「宅男」加以形容,同時也被誤用於自嘲。實際上,早有隱蔽青年的詞句可以形容,這些定義較符合上述特性者為隱蔽青年。< ref> 自2007年開始,眾多台灣新聞媒體開始使用「宅男」一詞,但對「宅男」卻不完全了解,進而引發諸多誤會。例如:2007年7月7日的新聞寫道「23歲宅男上網到中風」、中天綜合台的全民大悶鍋在2007年7月19日中以「大學錄取率高,畢業失業率也高,一堆宅男懶斃了,我們下一代該怎麼辦」來當作主题;同年,2007年8月2日聯合晚報三版標題也以「你家有沒有宅男」為標題,並將宅男視為病態。皆把「宅」一字作為類似「尼特族」的另一種說法。此外,台灣中視吳宗憲主持的節目「我猜我猜我猜猜猜」中,亦曾將ACG迷冠以隱蔽青年之定義,並加以詮釋;但ACG迷並不一定是隱蔽青年,而隱蔽青年也並不一定是ACG迷;部分ACG迷和隱蔽青年並不想把這種稱呼通用,因此造成他們對此一言行的反感。 以御宅族為主角的作品 日本2004年的網路故事《電車男》,後改編為電視劇及電影,男主角為典型的御宅族形象。但其所使用之網路留言版為獨男版。 日本四格漫畫、2007年四月動畫《幸運☆星》裡面的女主角「泉此方」算是日本女性御宅的典型代表之一。日本漫畫《現視研》中除春日部咲以外之角色、《乃木坂春香的秘密》的女主角乃木坂春香、《旋風管家》的女主角三千院凪、《我的妹妹哪有這麼可愛!》的女主角高坂桐乃等大部分角色、《妄想少女御宅系》部分角色皆分別呈現各類御宅族之輕微特質、《只有神知道的世界》主角桂木桂馬、《銀魂》的志村新八和宅十四也有御宅族的特性 相關族群 漫畫迷 動畫迷 聲優迷 日本偶像迷 遊戲迷 人形迷 特攝迷 同人誌 Cosplay迷 影視迷 模型迷 軍事迷 電腦迷 作畫迷 Wikipediholic 各界名人 麻生太郎 日本政治人物,在他擔任日本首相時,多間動漫畫產業的股價都上升,亦不否認自己被人發現在機場看漫畫。因為曾被拍到觀看漫畫《薔薇少女》,所以有「薔薇麻生」()的綽號。另外,他作為外務大臣時的外交計劃亦利用日本的動漫文化,被稱為漫畫外交或動漫外交,其中一環就是促成國際漫畫獎的設立,他本人在香港頒發國際漫畫賞時以廣東話發表自己是漫畫迷,香港《文匯報》則直接稱他為御宅族。 庵野秀明 岡田斗司夫 自稱御宅王(Otaking),對御宅族一詞有著自己的見解。 中川翔子 井川慶 參見 發燒友 電車男 歡迎加入NHK! 造夢同人誌 現視研 嫌宅流 腐女 極客 現充 日本動漫迷使用術語列表 参考資料 外部連結 (知日部屋) (知日部屋,此文原刊《明報》 論壇) (知日部屋) 以下是被授予德国元帅(Generalfeldmarschall)军衔的军官和王室成员的列表。 萨克森王国和选侯国 1631年6月21日 约翰·格奥尔格·冯·阿尼姆伯爵(Johann Georg Graf von Arnim) 1632年11月24日 萨克森-劳恩堡公爵弗朗茨·阿尔布雷希特(Duke Franz Albrecht of Saxony-Lauenburg) 1638年10月19日 鲁道夫·冯·莫尔辛伯爵(Rudolf Graf von Morzin)又称莫罗辛Morozin 1666年1月1日 恩斯特·阿尔布雷希特·冯·埃伯斯坦因男爵(Ernst Albrecht Freiherr von Eberstein) 1681年8月28日 约阿希姆·吕迪格·冯·德尔·戈尔茨男爵(Joachim Rüdiger Freiherr von der Goltz) 1688年9月8日 海诺·海因里希·冯·弗莱明伯爵(Heino Heinrich Graf von Flemming) 1691年4月9日 汉斯·亚当·冯·舍宁(Hans Adam von Schöning) 1693年5月10日 耶雷米亚斯·冯·肖维(Jeremias von Chauvet) 1697年9月30日 海因里希六世 罗伊斯-普劳恩亲王(Prince Heinrich VI of Reuss-Plauen) 1699年8月27日 亚当·海因里希·冯·施泰瑙伯爵(Adam Heinrich Graf von Steinau) 1706年12月3日 格奥尔格·本尼迪克特·冯·奥格威男爵(Georg Benedikt Freiherr von Ogilvy) 1712年2月22日 雅各布·海因里希·冯·弗莱明伯爵(Jakob Heinrich Graf von Flemming) 1730年4月17日 克里斯托夫·奥古斯特·冯·瓦克巴斯伯爵(Christoph August Graf von Wackerbarth) 1735年11月26日 萨克森-魏森费尔斯公爵约翰·阿道夫二世(Duke Johann Adolf II of Saxony-Weissenfels) 1749年1月11日 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鲁托夫斯基伯爵(Friedrich August Graf Rutowski) 1763年7月27日 约翰·格奥尔格·切瓦里尔·德·萨克森(Johann Georg Chevalier de Saxe) 1775年1月6日 弗雷德里希 安哈尔特-德骚亲王(Prince Friedrich of Anhalt-Dessau) 1871年7月11日 萨克森阿尔贝特王储 1888年6月15日 萨克森格奥尔格王储 巴伐利亚王国和选侯国 1740年 弗雷德里希·冯·塞肯道夫伯爵(Friedrich Graf von Seckendorf) 1673年-1763年 勃兰登堡选侯国和普鲁士王国 1657年6月20日 奥托·克里斯托夫·冯·施巴尔(Otto Christoph von Sparr) 1599年-1668年 1670年 乔治·冯·德弗林格帝国男爵(Georg Reichsfreiherr von Derfflinger) 1606年-1695年 1670年1月24日 约翰·乔治二世 安哈尔特-德骚亲王(Prince Johann Georg II of Anhalt-Dessau) 1627年-1693年 1688年 汉斯·亚当·冯·舍宁 1641年-1696年 1691年5月1日 海诺·海因里希·冯·弗莱明伯爵 1632年-1706年 亚历山大·冯·施帕恩男爵(Alexander Freiherr von Spaen) 1619年-1692年 弗雷德里希二世 黑森-洪堡亲王(Prince Friedrich II of Hessen-Homburg) 1633年-1708年 1698年 约翰·阿尔布雷希特·冯·巴尔弗斯帝国伯爵(Johann Albrecht Reichsgraf von Barfus) 1634年-1704年 1706年3月23日 亚历山大·赫尔曼·冯·瓦滕斯勒本伯爵(Alexander Hermann Graf von Wartensleben) 1650年-1734年 1712年 利奥波德一世 安哈尔特-德绍 1676年-1747年 1713年 卡尔·菲利普·冯·维利希-洛图姆帝国伯爵 1650年-1719年 1713年 亚历山大·多纳-施洛比滕伯爵(1661年-1728年) 1733年 阿尔布雷希特·康拉德·芬克·冯·芬肯施泰因伯爵(Albrecht Konrad Graf Finck von Finckenstein) 1660年-1735年 1737年 弗雷德里希·威廉·冯·格伦布考(Friedrich Wilhelm von Grumbkow) 1678年-1739年 杜比斯拉夫·格涅奥马尔·冯·纳茨默尔(Dubislaw Gneomar von Natzmer) 1654年-1739年 1739年 艾哈特·恩斯特·冯·罗德尔(Erhard Ernst von Röder) 1665年-1743年 1740年 汉斯·海因里希·冯·卡特伯爵(Hans Heinrich Graf von Katte) 1681年-1741年 1740年 库尔特·克里斯托夫·冯·施维林伯爵(Kurt Christoph Graf von Schwerin) 1684年-1757年 1741年 塞缪尔·冯·施梅陶伯爵(Samuel Graf von Schmettau) 1684年-1751年 1742年 卡斯帕尔·奥托·冯·格拉森纳普(Caspar Otto von Glasenapp) 1664年-1747年 1747年5月24日 亨宁·亚历山大·冯·克莱斯特(Henning Alexander von Kleist) 1676年-1749年 1745年3月19日 威廉·迪特里希·冯·布登布罗克(Wilhelm Dietrich von Buddenbrock) 1672年-1757年 1747年 克里斯托夫·威廉·冯·卡尔克施泰因(Christoph Wilhelm von Kalckstein) 1682年-1759年 1747年9月18日 詹姆斯·基思(James Keith) 1696年-1758年 1751年 弗雷德里希·利奥波德·冯·格斯勒伯爵(Friedrich Leopold Graf von Gessler) 1688年1762年 1751年 汉斯·冯·列瓦尔德 1685年-1768年 1757年 莫里茨 安哈尔特-德绍 1712年-1760年 1758年11月 斐迪南 不倫斯克-呂訥堡 1721年-1792年 1787年 不倫瑞克公爵 1735年-1806年 1793年 威查德·冯·默伦多夫(Wichard von Moellendorff) 1724年-1816年 亚历山大·冯·克诺伯斯多夫(Alexander von Knobelsdorff) 1723年-1799年 1805年 威廉·马格努斯·冯·布林尼克(Wilhelm Magnus von Brünnecke) 1727年-1817年 1807年7月21日 威廉·勒内·德·洛姆·德·库比埃(Wilhelm René de l'Homme de Courbière) 1733年-1811年 1807年 弗里德里希·阿道夫·冯·卡尔克罗伊特伯爵(Friedrich Adolf Graf von Kalckreuth) 1737年-1818年 1813年10月19日 格布哈德·勒伯莱希特·冯·布吕歇尔 1742年-1819年 1821年 弗雷德里希·克莱斯特·冯·诺伦多夫伯爵(Friedrich Graf Kleist von Nollendorf) 1763年-1823年 1821年 约翰·大卫·路德维希·约克·冯·瓦滕堡伯爵(Johann David Ludwig Graf Yorck von Wartenburg) 1759年-1830年 1825年 奥古斯特·奈哈特·冯·格奈森瑙伯爵 1760年-1831年 1839年 漢斯·恩斯特·卡爾·馮·齊騰伯爵 1770年-1848年 1847年7月8日 赫尔曼·冯·博恩(Hermann von Boyen) 1771年-1848年 1847年 卡尔·弗雷德里希·冯·登·克尼塞伯克(Karl Friedrich von dem Knesebeck) 1768年-1848年 卡尔·冯·穆弗林男爵(Karl Freiherr von Müffling) 1775年-1851年 1854年3月14日 弗雷德里希·卡尔·格拉夫·祖多纳-施洛比滕(Friedrich Karl Graf zu Dohna-Schlobitten) 1784年-1859年 1856年8月5日 弗雷德里希·冯·弗兰格尔伯爵(Friedrich Graf von Wrangel) 1784年-1877年 1916年1月27日 土耳其苏丹穆罕默德五世 1844年-1918年 1918年9月6日 土耳其苏丹穆罕默德六世 1861年-1926年 德意志帝国 1870年10月28日 普鲁士的腓特烈·卡尔亲王(Prince Friedrich Karl of Prussia)(1828年-1885年) 1870年10月28日 普鲁士的腓特烈·威廉亲王 1871年4月8日 埃贝哈特·赫瓦尔特·冯·比滕费尔德(Eberhard Herwarth von Bittenfeld)(1796年-1884年) 1871年4月8日 卡尔·弗里德里希·冯·施泰因梅茨(Karl Friedrich von Steinmetz)(1796年-1877年) 1871年6月16日 赫尔穆特·冯·毛奇伯爵(1800年-1891年) 1871年7月11日 萨克森王储阿尔贝特 1873年1月1日 阿尔布雷希特·冯·罗恩伯爵(Albrecht Graf von Roon)(1803年-1879年) 1873年 埃德温·冯·曼托菲尔男爵(Edwin Freiherr von Manteuffel)(1809年-1885年) 1888年3月15日 莱昂哈特·冯·布卢门塔尔伯爵(Leonhard Graf von Blumenthal)(1810年-1900年) 1888年3月15日 萨克森王储格奥尔格(Crown Prince Georg of Saxony) 1888年1月19日 普鲁士亲王阿尔布雷希特(Prince Albrecht of Prussia) 1888年1月19日 奥地利的阿尔布雷希特大公 1895年2月27日 奥匈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1830年-1916年) 1900年5月6日 阿尔弗雷德·冯·瓦德西伯爵 1832年-1904年德军总参谋长、八国联军统帅 1905年1月1日 戈特里布·冯·黑泽勒伯爵 1836年-1919年 1905年1月1日 威廉·冯·亨克 1833年-1912年 1905年1月1日 瓦尔特·冯·勒 1828年-1908年 1906年9月9日 阿瑟王子 康諾和斯特拉森公爵 1850年-1942年 1909年4月20日 罗马尼亚国王卡罗尔一世 1911年1月1日 马克斯·冯·博克—波拉赫(Max von Bock und Pollach) 1911年1月1日 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伯爵 1833年-1913年 1911年1月1日 科尔玛·冯·戈尔茨伯爵 1843年-1916年 1911年5月16日 英国国王乔治五世 1912年9月11日 萨克森国王弗里德里克·奥古斯特三世 1914年8月8日 希腊国王康斯坦丁一世 1914年11月2日 保罗·冯·兴登堡(1847年-1934年) 1915年1月27日 卡尔·冯·布劳 1846年-1921年 1915年6月22日 奥地利的弗里德里希大公(Archduke Friedrich of Austria) 1915年6月22日 奥古斯特·冯·马肯森 1849年-1945年 1915年6月26日 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三世 1845年-1921年 1916年7月23日 威廉二世 符腾堡 1848年-1921年 1916年8月1日 巴伐利亚王储鲁普雷希特Crown Prince Rupprecht of Bavaria 1869年-1955年 1916年8月1日 利奥波德亲王 巴伐利亚Prince Leopold of Bavaria 1846年-1930年 1916年8月1日 符腾堡大公阿尔布雷希特Duke Albrecht of Württemberg 1865年-1939年 1916年1月18日 保加利亚国王斐迪南(King Ferdinand of Bulgaria) 1916年2月1日 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五世 1916年 弗朗茨·康拉德·冯·赫岑多夫伯爵 1852年-1925年 1917年2月12日 奥地利皇帝卡尔 1887年-1922年 1917年12月18日 赫尔曼·冯·艾希霍恩Hermann von Eichhorn 1848年-1918年 1917年12月31日 莱姆斯·冯·沃伊尔施Remus von Woyrsch 1847年-1920年 納粹德国 1936年 4月20日 维尔纳·冯·勃洛姆堡(1878年-1946年) 1938年2月4日 赫尔曼·戈林(1893年-1946年) 1940年7月19日 瓦尔特·冯·布劳希奇(1881年-1948年) 1940年7月19日 阿尔贝特·凯塞林(1885年-1960年) 1940年7月19日 威廉·凯特尔(1882年-1946年) 1940年7月19日 京特·冯·克鲁格(1882年-1944年) 1940年7月19日 威廉·冯·勒布(1876年-1956年) 1940年7月19日 费多尔·冯·博克 (1880年-1945年) 1940年7月19日 威廉·李斯特(1880年-1971年) 1940年7月19日 埃爾溫·馮·維茨萊本(1881年-1944年) 1940年7月19日 瓦尔特·冯·赖歇瑙(1884年-1942年) 1940年7月19日 艾爾哈德·米爾希(1892年-1972年) 1940年7月19日 胡戈·施佩勒(1885年-1953年) 1940年7月19日 格特·馮·倫德施泰特(1875年-1953年) 1940年10月31日 爱德华·冯·柏姆-厄尔默利(1856年-1941年) 1942年6月22日 埃尔温·隆美尔(1891年-1944年) 1942年6月30日 格奥尔格·冯·库勒(1881年-1968年) 1942年7月1日 埃里希·馮·曼施坦因(1887年-1973年) 1943年1月31日 弗里德里希·保卢斯(1890年-1957年) 1943年2月1日 保罗·路德维希·埃瓦尔德·冯·克莱斯特(1881年-1954年) 1943年2月1日 马克西米连·冯·魏克斯(1881年-1954年) 1943年2月1日- 恩斯特·布施(1885年-1945年) 1943年2月16日 沃尔弗拉姆·冯·里希特霍芬(1895年-1945年) 1944年3月1日 瓦尔特·莫德尔(1891年-1945年) 1945年4月5日 费迪南德·舍纳尔(1892年-1973年) 1945年4月25日 罗伯特·冯·格莱姆骑士(1892年-1945年) 參見 神圣罗马帝国陆军元帅 纳粹德国军衔列表 奥地利陆军元帅 德國足球冠軍(德語;直譯:德國足球大師)這項榮譽始於,萊比錫奪得首屆冠軍,獲得最多次冠軍的球隊則是拜仁慕尼黑。 比賽制度 德國足球冠軍在1944年前沿用地區聯賽制,分區冠軍再進行淘汰制全國錦標賽以決定總冠軍。1949年東德成立上級聯賽(),而西德直到1963年才成立甲組聯賽(),以全國性聯賽盟主為德國足球冠軍。 賽制(1902-1933) 下表的賽季年度將連結到德語維基該年度的淘汰制全國錦標賽條目< small> 賽制(1933-1944) 賽制(1945-1949) 賽制(東德,1949-1991) 賽制(1949-1963) 賽制(1963-現在) 1963年西德的甲組聯賽成立,為歐洲成立最晚的全國規模單軌制聯賽。1963-64年球季,共有16支球隊在聯賽角逐,兩年後增至18支,這個規模一直維持至東西德統一為止。1990年東西德統一,兩地聯賽也隨之融合。德甲維持不變,但吸納了前東德上級聯賽的頂尖球隊。從1991-92年球季起,德甲球隊增至20隊,但一年後球隊數目裁為18隊,直至今天。 德國足球冠軍(男子) 德國足球冠軍(1903-45) 萊比錫(VfB Leipzig) 因抗議事件而取消總決賽 柏林聯 92(Union 92 Berlin) 萊比錫(VfB Leipzig) 弗賴堡 FC(Freiburger FC) 柏林維多利亞(Viktoria 89 Berlin) 卡爾斯魯厄鳳凰 卡爾斯魯厄 FV(Karlsruher FV 91) 柏林維多利亞(Viktoria 89 Berlin) 基爾(Holstein Kiel) 萊比錫(VfB Leipzig) 1915-19年 因第一次世界大戰而停頓 紐倫堡 紐倫堡 無冠軍(賽和)漢堡及紐倫堡 漢堡 紐倫堡 紐倫堡 紐倫堡 漢堡 拜仁慕尼黑 杜爾塞多夫(Fortuna Düsseldorf) 紐倫堡 漢諾威96 維也納迅速 德累斯頓(Dresdner SC) 德累斯頓(Dresdner SC) 分區足球冠軍(1945-48) 德國足球冠軍(1948) 紐倫堡(SG 普拉尼茨被禁止到-{zh-hans斯图加特; zh-hant史特加;}-參加決賽周) 東/西德足球冠軍(1949-90) 德國足球冠軍(1991-現在) 拜仁慕尼黑 拜仁慕尼黑 拜仁慕尼黑 拜仁慕尼黑 拜仁慕尼黑 拜仁慕尼黑 拜仁慕尼黑 拜仁慕尼黑 2006 07年 2007 08年 拜仁慕尼黑 2008 09年 2009 10年 拜仁慕尼黑 2010 11年 2011 12年 2012 13年 拜仁慕尼黑 2013 14年 拜仁慕尼黑 冠军星章 德国足球职业联盟(DFL)在2004 05球季初推行冠军星章,仿傚義大利在球衣的會徽上方繡上代表奪取聯賽冠軍次數的星星,作為表揚球隊功績的榮譽,星星代表的意義: 三屆德甲冠軍 1顆星星 五屆德甲冠軍 2顆星星 十屆德甲冠軍 3顆星星 由於只計德甲成立後的冠軍數目,引起球隊間的激烈辯論,德國足球協會()傾向閞放給所有德國冠軍,即包括1963年前的德國錦標賽及東德上級聯賽的冠軍,但足球聯盟堅持冠軍之星為推廣全國聯賽而設立,拒絕接納非德甲冠軍的資格。因此產生兩套不同的標準,由足球聯盟管理的德甲及德乙球隊維持原來的標準,只計德甲成立後的冠軍,而由足球協會管理的地區及業餘聯賽球隊則包括1903年起的所有德國足球冠軍及東德上級聯賽冠軍。但身處德乙的堅持繡上一顆冠軍之星以表揚其在1914年到1929年奪得三屆德國錦標賽冠軍的功績。 < nowiki> 萊比錫隊已因破產而被清盤,由其會員建立的1 FC 萊比錫火車頭並不被官方承認為萊比錫隊的後繼球隊,故此不能享有冠軍之星的榮譽。< small> 參見 德国足球甲级联赛 德国足球甲级联赛()简称德甲,是德国足球最高等级的赛事类别,由德国足球协会于1962年7月28日在多特蒙德确立,自1963-64赛季面世。作为德國足球聯賽系統的组成部分,德甲的每支球队均需与同级别的全部其它球队进行主客場制对赛,最终的德國足球冠軍可获得欧洲冠军联赛的参赛资格;而排名最末的两支球队将降级至德国足球乙级联赛(德乙)。排名倒数第三的球队则需要与德乙第三名进行保级附加赛,胜者可获准留在德甲。此外,所有德甲球队都可直接入围德国足协杯比赛,两者冠军将参加德國超級盃的争夺。 作为欧洲五大联赛之一,德甲在欧洲足联的联赛系数排名中目前位居全欧第三,同时还在全球208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电视转播。拜仁慕尼黑为该赛季的卫冕冠军。 举办模式 赛制 德甲联赛采取双循环主客场制比賽,总共18支参赛球队根据赛季前统一制定的固定比赛计划相互对赛两次,其中主、客场各一次。上下半季的赛程并不相同,而双方球队亦不会在同一半季中对赛两次。赛季中的全部34轮比赛通常从8月初至次年5月中进行。若賽季结束当年会舉行欧洲杯或世界盃,該賽季或會提前至5月初结束。直至1980年代中期,德甲赛季在冬季都拥有一个短暂的间歇期。1964年12月31日由纽伦堡主场11战平斯图加特的比赛成为唯一一场在除夕进行的赛事。持续时间较长的冬歇期于1986-87赛季首次推出,由12月初至次年2月下旬。目前的冬歇期为期三周,通常在12月或1月。传统上每个轮次都应在周六下午1530开赛,但近年来也增设了周五及周日的比赛,周五的比赛一般在晚上2030开赛,而周日的两场比赛则应在下午1530和1730开赛。另外,联赛组委会一般都会在每一轮中挑选出一场顶级比赛,安排在每周六晚1830开赛。此外,若受到球队欧洲赛事或国家队赛事密集的影响,部分轮次也会安排在周二及周三进行。 每个赛季的赛程表都会进行调整,以确保赛事的系统性及球队相互对赛的顺序。赛程表主要借助电脑程序依照相关的重要参数,例如其他重要赛事的赛程而制定,并根据国际足联及欧洲足联的框架时间表确定比赛日期。此外,借助中央安全资讯系统(,简称ZIS)可排除重叠的比赛机会。因此,例如像多特蒙德和盖尔森基兴两座相邻的城市同时进行主场比赛是可以避免的。 在双循环主客场制比赛中最终名列第一的球队,可以获得为期一年的德国足球冠军称号;排名最末的两支球队需要降入德国足球乙级联赛,作为替换,在德乙排名前两位的球队可以直接升入德甲。此外,自2008-09赛季起,德甲排名倒数第三的球队需要与德乙排名第三的球队进行附加赛,胜者得以在留在德甲。除了德国冠军队和降级队,德甲联赛还将依照名次分配参与欧洲俱乐部赛事的球队。这主要通过欧洲足联积分排名,以确定各成员国可以获得的欧洲冠军联赛、欧洲联赛、国际托托杯和欧洲优胜者杯的参赛席位,以及在各赛事中的参赛阶段。 每場比赛后,胜方及负方球队可分别获得3分(自1995-96赛季起实施,此前为2分制)和0分,平局则各得1分,球队在一个赛季中每场比赛获得的积分将被相加,以确定其联赛排名。积分相同的球队将按得失球差排列名次,得失球差相同则按入球数计。若入球数仍然相同,则考虑相关球队的对赛成绩、对赛得失球差及对赛客场入球数。如果以上方法都無法分出有關球隊的排名,最後將於中立場地進行一場附加賽決出勝負,但在德甲歷史上迄今为止從未出現過此情況。 德甲的竞赛模式自开办以来几乎未发生改变。出现波动的也只是参赛队伍的数量(16、18、20)和降级名额的数量(2至4),有时也会通过举办保级附加赛来确定升降级的名额。直至1969年,积分相同的球队不是计算得失球差,而是计算得失球商數。三分制自1995-96赛季起实施,在此之前,球队胜、平可分别获得的分值为2分和1分。同时,平、负也会被计入负分的积分系统。 欧洲足联积分排名 截至2014年5月24日,德甲在欧洲足联五年评分中的排名如下(黑体数字为当季最高分获得者): 主办方 德甲联赛在2001年之前均由德国足球协会主办。此后,德国足协联合德甲及德乙36支职业俱乐部共同成立的德国足球联赛协会成为赛事主办方。德国足协与它之间通过一份基础协议实现间接规管。目前德国联赛协会的运营任务已转移至其全资附属子公司——德国足球职业联盟。 德国足球职业联盟的宗旨是维护和加强职业足球在德国的运作,它是两个级别联赛全体成员的服务提供商,并代表球队处理公众和媒体事务。德国足球职业联盟的职责主要有三个方面:比赛运营、授权及推广。除了主办职业足球赛事,它还掌握着对德甲和德乙每赛季总共612场比赛的电视、电台广播和互联网的转播分配权。此外,德国足球职业联盟还负责在德国及海外的品牌推广以及对36支职业球队及地区联赛球队的参赛牌照发放工作。 参赛资格 为了参加德甲联赛,每支球队都需要获得一个由德国足球职业联盟(2001年以前由德国足协)授权的参赛牌照。参赛许可将根据竞赛、法律、人事行政、基建、安保、媒体技术和财务等范畴的标准进行发放。在此列出的条件均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但是为了确保球队的经济表现,牌照审批通常会更侧重财务标准。 2007年以前,球队的经济审查仅需在每年春季进行,而自2007-08赛季开始,则推出了所谓的牌照复审()政策。在此政策下,一些经济实力较弱的球队需要在秋季再次接受经济审查。其年度资产负债表需要在6月30日前完成更新,球队必须证明在预算额中的流动资金足够提供至赛季结束。无法达标的则需要满足其它进一步的条件。若仍无法实现标准,球队可能被制裁,面临最高会被扣除当季分数的处罚。 德国是全世界足球牌照发放程序最为严格的国家之一。由于特别重视对流动资金的考核,以及在审查过程中充分考虑了球队在来季是否能够维持比赛运作,因此德甲联赛自成立以来还没有球队在赛季进行中宣告破产或因经济原因退出联赛。 若德甲联赛球队无法获得参赛牌照,按照规定将在下一赛季被强制性降入德丙,其当季排名也将移动至德乙联赛的积分榜最末端。而原本降级的球队名额将相应减少。德累斯顿迪納摩在1994-95赛季成为第一支也是迄今唯一一支因经济原因被拒绝发放下一赛季参赛牌照的德甲球队。然而,也有其它几支球队曾因违反牌照条件被罚款和扣分。 历史 既往史(1932年-1962年) 在1932-33赛季,德国范围内仍有55个地区在使用不同的名称举办最高级别联赛,例如街区联赛()和区域联赛()。早在1932年,作为德国足协第四任主席的菲利克斯·林内曼便提出创立国家联赛()的设想,其中成绩最好的球队应成为德国冠军。原本计划于1933年5月28至29日召开全体会议进行讨论并表决,但就在会议即将举行前一个月又突然宣布取消,原因是德国国内的政治局势急剧恶化,足协在这种情况下讨论足球职业化问题显然是不适宜的。纳粹上台后,区域联赛的数量自1933-34赛季起出现缩减,到二战结束时已经只剩下16个,尽管竞赛形式受到战争的影响而有一些变化,但这些联赛在当时仍然代表了德国足球的最高水平。 虽然一些欧洲主要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便开办了全国性的职业联赛,比如英格兰自1888年以及西班牙和意大利自1920年代,但德国分散在各地的高级联赛水平参差不齐,各球隊都是由業余選手組成,球員靠踢球不能養家糊口,且一些顶级球队和联赛中其他球队的实力差距较大。由于缺乏挑战,导致德国球队的国际竞争力下降,欧洲赛事主要由西班牙或意大利的球队主宰。德国足球要增强整体的实力水平,必需通过创建全国性的顶级职业联赛,并营造水平更为均衡的阵容来实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邦德国再次就引入一个全国性的职业联赛进行了探讨。这一想法的主要倡导者是时任科隆足球俱乐部董事长、并自1949年起担任德甲及职业足球兴趣团体()主席的弗朗茨·克雷默,他与战争前德国足协提出的国家联赛设想不谋而合。然而,德国足协对于竞技体育是否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运作仍表示极大的顾虑,许多批评者担心,职业球队将无法承担财务能力。因此,在1958年于法兰克福召开的德国足协成员特别会议上,创建德甲联赛的第一次尝试宣告失败。尽管如此,克雷默随后又寻求到时任国家队主教练塞普·赫尔贝格及萨尔州足协主席(后为德国足协第七任主席)的赫尔曼·纽贝格等重要人物的支持。1962年,在德国国家队于智利世界杯四分之一决赛被淘汰的几周后,纽贝格再度建议创建一个顶级的联赛类别。1962年7月28日,各联邦州的足协代表在多特蒙德威斯特法伦会议中心金色大厅()举行的德国足协全体会议中进行投票,最终以103票赞成,26票反对的结果,确定在1963-64赛季设立德国足球甲级联赛。 新创立的德甲联赛共设16支参赛球队,其中从西部高级联赛和南部高级联赛各入围5支、北部高级联赛入围4支、西南部高級聯賽入围2支及柏林城市联赛入围1支。球队的竞技成绩及经济实力将对其参赛资格起到决定性的影响,不过每座城市只能拥有一支球队的限制则广受质疑。寻求最终16个创始成员的选择过程是极其复杂的。德国足协为此设立了一项计分标准,依据球队在1951-52赛季至1954-55赛季的高级联赛排名计单倍分,1955-56赛季至1958-59赛季计双倍分,1959-60赛季至1962-63赛季计三倍分。对于入围联赛总决赛和德国足协杯决赛的球队还有附加分。此外,德国足协对于基础设施的条件也有明确的规定,参赛球队必需拥有可容纳35000名观众的体育场和泛光灯设备。这项12年总评定的细节由德国足协董事会在1962年10月6日进行审批< ref>。 高级联赛的全部74支球队中共有46支参与首季德甲的入围竞争。然而有15个申请者遭到了当场拒绝,当中包括慕遜加柏、黑森卡塞尔和拜耳勒沃库森。首批9支入围球队在1963年1月11日获得通过,他们是科隆、多特蒙德、沙尔克04、云达不来梅、法兰克福、纽伦堡、萨尔布吕肯、汉堡和柏林赫塔。此时仍有20支球队在竞争余下的7个名额,他们更试图要求将德甲联赛的参赛名额扩大至18个或20个。1963年5月6日,普鲁士明斯特、迈德里希、布伦瑞克、凯泽斯劳滕、慕尼黑1860、斯图加特和卡尔斯鲁厄成为最后入围德甲的7支球队。其余13支球队则被划入新成立的次级联赛——地区联赛。 参加首届德甲联赛的16支创始球队部分极具争议性。首先,萨尔布吕肯并非通过其竞技成绩,而是通过满足场馆和基础设施要求入围。据推测,作出这一决定主要是由于时任德国足协主席团成员的赫尔曼·纽贝格希望把他的家乡球队带入德甲。若以竞技成绩计,皮尔马森斯或诺因基兴的历史表现仅次于凯泽斯劳滕,应作为第2支西南部高级联赛的球队入围德甲。此外,在南部、西部和北部入围的球队也备受争议。西部高级联赛的代表认为亚琛被忽略了,但来自于下莱茵足协的球队迈德里希却受到优待。作为北部高级联赛第三入围的布伦瑞克也遭到批评,因为汉诺威96在12年总评定中的得分高于前者,并且拥有更好的硬件设施。 ;德甲联赛的16支创始球队最终为< ref>: 来自北部高级联赛:布伦瑞克、云达不来梅、汉堡 来自西部高级联赛:多特蒙德、科隆、迈德里希、普鲁士明斯特、沙尔克04 来自西南部高级联赛:凯泽斯劳滕、萨尔布吕肯 来自南部高级联赛:法兰克福、卡尔斯鲁厄、纽伦堡、慕尼黑1860、斯图加特 来自柏林城市联赛:柏林赫塔 成立初期(1963年-1968年) 德甲首赛季的第一比赛日设于1963年8月24日,在多特蒙德主场对阵云达不来梅的比赛中,蒂莫·科涅茨卡在开场后58秒便攻入1球,成为德甲历史上的首粒入球。第一比赛日的全部8场比赛共吸引了327000名观众到现场。在当时已成为职业俱乐部的科隆在该赛季中仅负2场,以领先第二名迈德里希6分的优势夺得德甲首赛季冠军。 在接下来的一个赛季,德甲联赛遭遇了首次重大危机。柏林赫塔由于违反规定擅自提高球员工资而被取消参赛资格,俱乐部也因此被勒令降级至第二级别的地区联赛。此时按竞技成绩本应降级的两支球队卡尔斯鲁厄和沙尔克04继而提出申诉,声称各有2场比赛是在柏林赫塔暗中给球员加薪的刺激下输掉的,并双双反对将自身降级。于是德国足协宣布将德甲联赛的参赛球队数量增加至18支,并暂停降级一个赛季。德国足协还决定为柏林的球队占用一个参赛名额。政治背景在此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为自1949年以来,历任德国内阁都强调西柏林是联邦德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代替柏林赫塔的球队是柏林地区联赛的上届冠军及当届季军柏林塔斯马尼亚,它是在应届冠军柏林普鲁士网球参加升级附加赛失败和亚军斯潘道主动弃权后,通过非竞技成绩入围德甲。 尽管在1965-66赛季的揭幕战取得首胜,柏林塔斯马尼亚仍然仅在德甲联赛中维持了1个赛季便降级,并且成为德甲历史上成绩最差的球队,共有7项负面纪录位居德甲之最,分别为:最低进球数(15球)、最高失球数(108球)、最少正积分(8分)、最少胜场(2场)、最多负场(28场)、最少单场入场观众(827人)和最长不胜(连续31场)。而门兴格拉德巴赫和拜仁慕尼黑作为在同年升级的另两支球队,仅经历了较短时间便成为了德甲的主宰者。至1970年止,每个赛季的德甲均由不同的球队夺冠。纽伦堡在1967-68赛季夺冠后随即于1968-69赛季降级,是德甲联赛第一次及唯一一次发生卫冕冠军降级的情况。德甲16支创始球队中迄今从未降级的仅存汉堡1支。 在欧洲冠军杯中,首个德甲冠军科隆在四分之一决赛中被淘汰。尽管曾有法兰克福(于1960年)进入决赛以及汉堡(于1961年)和多特蒙德(于1964年)进入半决赛的纪录,但在另一方面,德国杯冠军在欧洲优胜者中的表现则更为出彩。而在欧洲联盟杯的前身——欧洲博览会杯中,德甲球队只有科隆和法兰克福分别于1964年和1967年进入半决赛。 拜仁、门兴争霸期(1969年-1977年) 1970年代初,时任奥芬巴赫踢球者主席的霍斯特-格雷戈里奥·卡内拉斯在1971年6月6日揭露了震惊德甲的贿赂丑闻。由于在积分制的保级战比赛被操纵,使红白奥伯豪森和比勒费尔德得以成功留在德甲。德国足协在首席检察官汉斯·金德曼()的调查中发现,1970-71赛季的最后8轮赛事中共有18场比赛受到操纵,并就此对涉案的52名球员、2名教练和6名球队官员进行了处罚。然而,由于涉及的面广队多,影响到复杂的比赛结果,6支涉案球队最后只有比勒费尔德和奥芬巴赫踢球者被吊销德甲参赛牌照。 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德甲联赛的声誉跌至谷底。观众通过拒绝入场的方式以惩罚球队。尽管观众人数自1965-66赛季以来便已持续下降,但最显著的还是从1970-71赛季的630万人次下降至1971-72赛季的540万人次,1972-73赛季则达到最低点,录得500万人次,平均每场比赛仅为16372人。除了丑闻的影响,在当时还有其它的原因的造成观众减少,其中包括体育场缺乏舒适性以及电视覆盖率的增加。唯有通过德国主办1974年世界杯的契机,许多体育场进行了改建、扩建或新建工程,尤其是得益于他们的盈利,使得其观众人数随声望再度攀升。此外,德甲球队在此期间于国际赛场上也获得了巨大成功。 门兴格拉德巴赫在1970-71赛季成为德甲首支成功实现卫冕的球队。在随后的6个赛季中,拜仁慕尼黑和门兴格拉德巴赫先后完成了夺冠帽子戏法,这项成就在后来只有拜仁慕尼黑(1985-1987年和1999-2001年)可以再度实现。自1969年开始的连续9个赛季中,德甲冠军均被这两支球队包揽。拜仁慕尼黑于1972年迁入为慕尼黑奥运会而新建的慕尼黑奥林匹克体育场。与巴伐利亚对手相比,门兴格拉德巴赫自身体育场的观众席位较少,且核心球员总被转售至国外。因此,它在1970年代末已不再具备竞争力。1977年是门兴格拉德巴赫最后一次在德甲夺冠,球队在1999年和2007年甚至遭到降级,拜仁慕尼黑得以在随后的时期继续扩大其德甲霸主地位。 在1978年4月29日进行的一场德甲比赛中,门兴格拉德巴赫在主场以120战胜多特蒙德,创造了德甲历史的最悬殊比分胜利。而在1976年,比利时球员罗格·范古尔加盟科隆,其转会费在德国首次达到100万德国马克< ref>。在随后的几年中,无论是转会费或是球员工资都继续大幅提升。 1970年代是德甲球队在国际赛场上最为成功的10年。其间每年都至少有1支球队进入欧洲三大杯的半决赛,当中共夺得3次欧洲冠军杯(拜仁慕尼黑于1974至1976年)、1次欧洲优胜者杯(汉堡于1977年)和3次欧洲联盟杯(门兴格拉德巴赫于于1977年、1979年以及法兰克福于1980年)。德甲还在1980年的欧洲联盟杯中包揽了半决赛的全部4支球队,这一成就迄今尚无其它国家联赛可以实现。 南北对抗期(1979年-1990年) 在1980年代,德甲的观众入场人数再度滑落。这主要是因为一些德国球星跳槽至国外球队。当时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卡尔-海因茨·鲁梅尼格从拜仁慕尼黑转投国际米兰,转会费首次超过1000万德国马克。而鲍里斯·贝克尔和施特菲·格拉芙所取得的成就,也使媒体和观众的兴趣转移至网球赛场。虽然国家队在1982年和1986年均进入了世界杯决赛,但其表现仍然缺乏吸引力。为了抵消观众不足和在冬季恶劣天气条件下场地经常无法进行比赛的影响,自1986年起,冬歇期被延长至8周。 汉堡凭借其当家球星霍斯特·赫鲁贝施、曼弗雷德·卡尔茨和菲利斯·馬加夫的出色表现,自1970年代末期起成为对抗拜仁慕尼黑的主角。继1979年首次夺得德甲冠军后,汉堡在奥地利主帅恩斯特·哈佩尔的带领下又分别于1982年和1983年两度折桂,后者亦因此成为德甲最成功的外籍教练。但汉堡的三连冠伟业最终未能实现,因其在1983-84赛季中因得失球商数不及斯图加特而屈居亚军。 拜仁慕尼黑则在1970年代末期经受住了优秀球员出走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且能在新的10年中延续过往的成就。然而自1980年代中期起,他们不得不面对北部重新崛起的云达不来梅的竞争。由奥托·雷哈格尔执教的云达不来梅在1970年代仍被称为穷孩子(),甚至曾在1980-81赛季降入德乙,但他们随后很快便升级,并持续位居德甲的积分榜上游。拜仁慕尼黑在此期间巩固了其统治地位,并在1986年和1987年赢得了第九座和第十座德国冠军奖杯,从而成为德国足球夺冠次数最多的球队。原纪录由获得过9次冠军(其中8次在德甲创立前获得)的纽伦堡所保持。拜仁慕尼黑与云达不来梅的竞争持续了好几年,在1985年和1986年冲冠未果后,云达不来梅终于在1988年夺得其第二座德甲冠军奖杯,并在接下来的几个赛季中保持强劲势头。 德甲球队在1980年各4次进入欧洲冠军杯(汉堡于1983年夺冠)和欧洲联盟杯(拜耳勒沃库森于1988年夺冠)的决赛。虽然直至1984年都至少每年有1支德甲球队入围欧洲赛事的半决赛,但都无法与其在1970年代所取得的成就相比。 两德统一及商业化(1991年-1999年) 自1990年代初以来,德甲联赛的受欢迎程度日渐增长。一方面这是因为国家队所取得的竞赛成就(1990年第三次夺得世界杯及1996年第三次夺得欧洲杯),另一方面则是受益于德甲成为了媒体的目标市场。自普莱米尔电视台于1990年开始对德甲赛事进行现场直播后,德国卫星一台也在1年后接管了周六夜晚比赛的电视转播权。 两德统一后,东德足球协会在1991年被并入德国足协。由于东德足球联赛系统与西德的比赛运作类似,汉莎罗斯托克和德雷斯顿迪纳摩得以从东德高级联赛进入德甲。因此在1991-92赛季中德甲临时扩军至20队,其中降级名额将多达4队。二战后首次由统一的德国参与的德甲冠军被斯图加特夺得,它在最后一轮中力压法兰克福和多特蒙德而登顶。 这一时期德甲各队的竞争实力较往年更为均衡,10年中共有5支球队夺得冠军。多特蒙德凭借大手笔投入将尤尔根·科勒尔、斯特凡·罗伊特和安德烈亚斯·穆勒等欧洲杯冠军队成员从海外招致麾下,从而成为拜仁慕尼黑的主要竞争对手之一。除了斯图加特和云达不来梅,凯泽斯劳滕也在1998年夺得德甲冠军,成为第一支及唯一一支从德乙升级后直接夺冠的球队。 在1990年代,德甲球队同样每年至少有1支球队入围欧洲赛事的半决赛,其中1次获得欧洲冠军联赛冠军(多特蒙德于1997年)、2次获得欧洲联盟杯冠军(拜仁慕尼黑于1996年和沙尔克04于1997年)以及1次获得欧洲优胜者杯(云达不来梅于1992年)。 卡尔斯鲁厄、弗赖堡和沃尔夫斯堡等一些新崛起的球队在其首个德甲赛季中便获得了欧洲联盟杯的参赛资格,卡尔斯鲁厄甚至在1994年进入了欧洲联盟杯半决赛。而长时间位于德甲的一些传统强队例如法兰克福、门兴格拉德巴赫和凯泽斯劳滕则在这一时期先后经历了首次降级。 足球热潮(2000年至今) 自2000年以来,拜仁慕尼黑共获得了8次德甲冠军。期间也获得过冠军的其它球队包括多特蒙德(2002年、2011年和2012年)、云达不来梅(2004年)、斯图加特(2007年)以及在2009年首次夺冠的沃尔夫斯堡。 这一时期的德甲冠军往往要到最后一轮才决出。1999-00赛季中,拜耳勒沃库森只需在最后一轮战平翁特哈兴便可夺冠,但02的失利使其只能将冠军拱手相让给拜仁慕尼黑。更为戏剧化的冠军争夺发生在随后一个赛季,沙尔克04在其最后一轮的比赛结束后错误认为已加冕德甲冠军,但拜仁慕尼黑凭借其补时阶段的进球成功捍卫了自己的冠军头衔。沙尔克04也因此被其球迷称作心中的冠军()。2003年8月24日,有德甲恐龙之称的汉堡在主场对阵纪录冠军,就此揭开了德甲联赛第40年的序幕。同年,德甲开始为冠军球队设立冠军星章。 2005年1月,由足球裁判罗伯特·霍伊泽尔参与的赌球丑闻震惊了德国。然而,受到牵连的赛事仅在德乙联赛、德国足协杯和地区联赛之中。德国足协及德国足球职业联盟随即在丑闻过后设置了一个早期预警系统,用以监测未来不寻常的投注。尽管如此,德甲的观众总人数纪录还是在不断刷新。2004-05赛季的306场比赛共吸引了超过1156万名观众到场观战(平均每场37781人),这一数字为欧洲五大联赛最高。多特蒙德主场的平均上座率也为欧洲各队之冠,达到场均77235人。造成观众人数不断攀升的原因是德国为承办2006年世界杯而改造及新建了许多现代化的体育场,体育场还根据不同的观众需求增加了商务包厢;以及民众对足球的兴趣普遍提高,当中女观众的数量也占了相当的比重。 跨入新千年后,德甲球队随即连续2次进入欧洲冠军联赛决赛(拜仁慕尼黑于2001年和勒沃库森于2002年)及1次进入欧洲联盟杯决赛(多特蒙德于2002年)。拜仁慕尼黑在2001年获得的欧冠奖杯是德甲球队于2000年代唯一一次在欧洲赛场上夺冠。2009年,云达不来梅与汉堡在欧洲联盟杯半决赛中相遇,前者获得了胜利并成为自2002年以来第一支进入欧洲赛事决赛的德甲球队。但在决赛中,云达不来梅战至加时赛终以12不敌顿涅茨克矿工。进入2010年代后,拜仁慕尼黑曾分别在2010年及2012年进入欧洲冠军联赛决赛,但均无缘冠军。然而至2012-13赛季,多特蒙德及拜仁慕尼黑成功会师欧冠决赛,由后者时隔12年再度加冕欧洲冠军。德甲也因此成为继西甲、意甲和英超之后,第四个包揽欧冠冠亚军的联赛。 随着德甲在欧洲赛事中逐渐衰落,其于欧洲足联积分排名中的名次在21世纪初期也不断下降。由于排名跌出前三,其在欧洲冠军联赛的参赛名额被削减。在一度甚至沦落至欧洲第五后,德甲联赛在2010-11赛季结束时的欧战积分排名重回第三,并自2011-12赛季起再度获得4个欧冠参赛名额。在2012-13赛季中,代表德甲参赛的7支球队全部进入欧洲两大赛事的淘汰赛阶段,这在历史上尚属首次。 球队 自1963年德甲联赛创立以来,共有53支球队参加过这项德国足球的最高级别赛事,其中2014-15赛季的帕德博恩07是加入的最新成员。汉堡是迄今唯一参加过德甲联赛全部赛季的球队,它在联赛51年的历史中从未缺席。其次参赛次数最多的球队是云达不来梅(50次)、拜仁慕尼黑和斯图加特(各49次)。 迄今为止,参加德甲联赛的球队主要来自大城市。只有凯泽斯劳滕、诺因基兴、洪堡、翁特哈兴和霍芬海姆的球队所在地人口少于10万人。其中又以翁特哈兴的人口最少,这是慕尼黑县的一个市镇,毗邻慕尼黑,常住人口仅有大约22000人。而在德国的大城市中,前联邦首都波恩仍然没有任何球队参加过德甲。慕尼黑、汉堡、斯图加特、波鸿和科隆都曾拥有两支德甲球队(翁特哈兴偶尔也会被视为慕尼黑的第三支)。柏林则曾在德甲中拥有柏林赫塔、柏林塔斯马尼亚、柏林普鲁士网球和蓝白柏林四支不同的球队,但只有柏林赫塔和柏林普鲁士网球在1974-75赛季及1976-77赛季参加过同城德比。 德甲球队在德国全境的地理分布是不均匀的,其大致与人口的分布类似。在2012-13赛季,共有9支球队来自德国南部,占了德甲球队总数的一半。另有5支球队来自位于德国西部的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4支球队来自德国北部,德国东部在本赛季则无参赛球队。若以联邦州计,包括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萨尔州和柏林州在内的8个州份在本赛季无参赛球队。其中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萨克森-安哈尔特州和图林根州从未产生过德甲球队。 2014-15赛季参赛球队 共有18家俱乐部参加该届赛事的角逐,其中包括16家参加了2013年至2014年德国足球甲级联赛的俱乐部,以及2家从德国足球乙级联赛直接晋级的俱乐部。布伦瑞克完成了他们的客串亮相,仅在德甲维持了一个赛季便连同纽伦堡共同降级,其名额被德乙的冠军科隆及亚军帕德博恩07所取代。另外一个名额由上賽季德甲第16位和德乙第3位之間举行的附加賽決定,最终,德甲球队汉堡凭借客场入球制优势淘汰德乙菲尔特,得以延续德甲唯一的全勤俱乐部纪录< ref>。 拜仁慕尼黑 多特蒙德 沙尔克04 拜耳勒沃库森 沃尔夫斯堡 门兴格拉德巴赫 美因茨05 奥格斯堡 霍芬海姆 汉诺威96 柏林赫塔 云达不来梅 法兰克福 弗赖堡 斯图加特 汉堡(2013-14赛季升降级附加赛胜者) 科隆(2013-14赛季德乙冠军) 帕德博恩07(2013-14赛季德乙亚军) 德甲冠军 在德甲单个赛季结束时位居积分榜首位的球队即为德国足球冠军,并获颁冠军银盘。此外,夺得3次以上德甲冠军的球队可以在队徽上加印1颗冠军星章,夺冠5次以上为2颗、10次以上为3颗、20次以上为4颗。同时,卫冕冠军还需要在当季的球衣肩袖中印上金色的德甲联赛标志。 在过往50个赛季的德甲联赛中共有12支不同的球队夺得过冠军。拜仁慕尼黑作为最成功的球队曾22次夺得德甲冠军,并在排名榜中遥遥领先于其它对手。跟随其后的是各有5次夺冠纪录的多特蒙德和门兴格拉德巴赫及4夺冠军的云达不来梅。
升、降级球队 德甲联赛的降级球队由每赛季排名垫底的球队组成,作为替换,在次级联赛中表现最好的球队得以升入德甲。 在德甲联赛刚成立的头两年只有16支球队参赛,因此首个赛季中仅设2个降级名额。除了萨尔布吕肯外,在当季遭到降级的普鲁士明斯特此后再也没有返回德甲。由于在1963-64赛季只有30场比赛,它们也因此成为德甲总参赛场次最少的球队。而随后所有其它球队即便只在德甲停留一个赛季,也能参加至少34场比赛。 1964-65赛季的德甲联赛除柏林赫塔因被取消参赛资格而不得不降入柏林城市联赛外,没有球队降级。同时,柏林塔斯马尼亚出于政治原因被增补入德甲。即便德甲因此扩军至18支球队,在最初仍然维持2个降级名额。而升级球队直到德乙联赛设立之前,都是由各地区联赛的前两名通过季后赛产生。 在德乙联赛开办后,德甲联赛的升降级名额自1974-75赛季起增加至3个。其中德乙联赛南、北区的冠军可直接升入德甲,第3个升级名额则由两区的亚军通过升级赛产生。随后德乙改为单轨制联赛,其冠、亚军可直接升入德甲,季军则自1982年起需要同德甲的第16名在中立场地进行一场附加赛,因此升降级名额存在差别。 两德统一后,受到汉莎罗斯托克和德雷斯顿迪纳摩从东德高级联赛加入的影响,德甲联赛在1991-92赛季绝无仅有地扩军至20支球队。同时为了使参赛球队恢复至18支,该赛季设有4个降级名额。此后直至2007-08赛季,德甲联赛的直接升、降级名额都维持在3个。比勒费尔德于2003-04赛季第7次升入德甲,成为升入德甲次数最多的球队。纽伦堡在2009年也追平了这项纪录。 自2008-09赛季起,升降级附加赛继1980年代后再度推出。它由德甲倒数第三名及德乙季军进行主客场制的附加赛,籍以决定双方的参赛级别是维持原状或互换。而此前在比赛出现平局时,将优先计算客场进球数来判断胜负。若此项统计仍然相同,则需要通过加时赛和点球决胜。 历史上共有6支球队可以在刚从高级联赛或地区联赛升入德乙后的第二年便再度升入德甲,它们是慕尼黑1860(1992年-1994年)、杜塞尔多夫(1993年-1995年)、比勒费尔德(1994年-1996年)、纽伦堡(1996年-1998年)、乌尔姆(1997年-1999年)和霍芬海姆(2006年-2008年)。其中乌尔姆在升入德甲后又在三年内迅速跌落至业余联赛。 2006-07赛季亚琛重返德甲联赛,并成为德甲参赛间隔最长的球队。在其于1970年降级后,亚琛花了36年的时间才再度重返顶级赛事。 共有5支球队从未在德甲中降级,除了创始成员汉堡(51)外,还包括拜仁慕尼黑(49)、勒沃库森(35)、沃尔夫斯堡(17)、霍芬海姆(6)和奥格斯堡(3)。 德甲环境 财政总览 在2011-12赛季,德甲的运营收入创纪录的达到2081亿欧元,较上一赛季同比增长了72%: 同一赛季的运营支出则达到2026亿欧元,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ref>: 2011-12赛季的全部18支球队中共有14支球队实现盈利。德甲同期的税后总盈利为5510万欧元< ref>。 体育场及观众 德甲联赛拥有全球最大及最具现代化的比赛场地之一。其体育场质量之高可以从歐洲足協足球場分類中得到体现,德国的5座体育场拥有原五星级球场称号,并因此具备主办欧洲冠军联赛决赛及欧洲足球锦标赛决赛的资格。为配合德国承办2006年世界杯的筹备工作,大多数体育场自2000年便开始进行了广泛的现代化改建或扩建,但建设热潮在世界杯后停止。为了保持竞争力,一些所在城市规模较小的球队例如美因茨、比勒费尔德和亚琛等也新建或改建了它们的球场。此外为了筹措建设及维护资金,现在各球队的标准惯例是将体育场的冠名权售予赞助商。最近几年里,许多体育场相继失去了它们的传统名称,包括已沿用几十年的老名称,这遭到了球迷的强烈批评。 德甲联赛中规模最大的体育场是位于多特蒙德的西格納伊度納公園,可容纳80645名观众(2012-13赛季前为80720席)、可容纳71137人(2012-13赛季前为69901席)的慕尼黑安联竞技场。 虽然德国的体育场没有义务提供座席,但近几年大型体育场的站席数量正不断减少。同时由于经济原因,越来越多的德甲体育场开始设立贵宾包厢。德甲的比赛门票价格与意大利甲级联赛和英格兰超级联赛相比要低得多,但门票价格的上涨速度却高于德国的平均物价水平。 大型的现代化体育场推动了近年来的观众热潮。平均上座率在1980年代下跌至场均不足20000人后,已开始实现稳步增长。2003-04赛季,德甲的观众总人数首次超过1000万人次,场均观众为37395人。因此,德甲也是迄今为止上座率最高的足球联赛,在全球各地所有的体育联盟中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国家橄榄球联盟。 1969年9月26日,在柏林赫塔主场以10战胜科隆的比赛中共吸引了88075名观众入场观战,录得德甲有史以来以来的单场最高观众人数。单场最低观众人数则创造于1965-66赛季,1966年1月15日,在柏林塔斯马尼亚主场对阵门兴格拉德巴赫的比赛中只有827名观众来到现场。 媒体报道及电视转播 德国大多数的主流日报及体育报刊都会报道德甲,此外它在体育杂志如每周两期的《踢球者》和每周一期的《体育图片报》均有广泛的覆盖面。两者都会在每个德甲赛季开始前发行一份特刊,对来季的参赛球队及球员作详细介绍。自2005年起,每月一期的足球杂志《11人》创刊,也主要报道德甲。 德甲联赛在1963年成立时仍没有电视媒体对比赛进行现场直播,电台广播是当时除了到现场观战外唯一能接触赛事的途径。每个周六比赛日的下午,德國公共廣播聯盟会通过电台节目对德甲进行报道及现场广播。首先它会连线至比赛场地进行实时播报,到16:55分,即终场哨响前20分钟则开始进行赛后访谈栏目。通过将全部麦克风进行互连并保持打开状态,它可以立即切换至每一座球场的每一次个进球、点球或其它判罚。其每周的听众最高可达120万人次。自2008年8月起,德国拥有了第一个专属的足球电台90elf,并通过互联网对所有德甲比赛进行实时数据传输。 早在1961年,德國公共廣播聯盟辖下的德国电视一台便开始通过设立体育纵览()节目对周末的足球赛事进行报道。德国电视二台在德甲于1963年成立后也开办了实时体育播报室()节目。体育纵览最初仅在周日晚间播出,并提供周六比赛的画面。直至1965年4月才增设了该档节目的周六版。1988年以前,体育纵览会在比赛结束后不久播出3场比赛的报道,而全部比赛的报道及嘉宾访谈则仅在周六夜晚的实时体育播报室中播出。从1988年至1992年,RTL电视台通过设立德甲开场哨()节目获得德甲报道的首播权。从1992年至2001年的报道首播权则被德国卫星一台的体育节目获得。德国卫星一台斥巨资打造了高水准的技术及信息设备,因此在现场直播中首次设置了18台摄影机。它们也曾有另一个注册商标被称为德甲数据库()。 2003年起,德甲报道首播权重回免费电视,由体育纵览节目获得。目前,比赛报道权由德國公共廣播聯盟及德国电视二台共享。体育纵览会首先播出周六下午的比赛,周六夜间的比赛由德国电视二台通过实时体育播报室播出。而周日的比赛则通过第三档节目进行摘要报道。此外,德国体育一台也会每天播出有关德甲的专栏节目实时德甲(),并邀请原德甲教练或球员在谈话节目中对当前的赛事进行讨论。 1991年3月2日,普莱米尔电视台对法兰克福对阵凯泽斯劳滕的比赛转播开创了报道德甲联赛的新时代,这是付费电视首次开始对德甲每轮的焦点赛赛进行现场直播。经过一段时间只能从每个比赛日的3场焦点赛事中选择其中1场进行直播后,普莱米尔自2000年起对德甲每赛季的全部306场比赛均提供现场直播。2006-07赛季的德甲比赛转播权被另一家付费频道阿雷纳电视台获得,但仅维持了1个赛季便由普莱米尔重新接管,阿雷纳由于财务亏损的原因而仅保留次级转播权。普莱米尔在2009年更名为天空德国电视台,将转播德甲直至2016-17赛季。 时至今日,电视已成为转播报道德甲的主要媒体,同时也是德甲球队主要的收入来源之一。德國公共廣播聯盟和德国电视二台在1965年至1980年代初期间向德国足协支付的费用仍仅为每年647000德国马克,但在随后的时间里,由于私营电视台的竞争,联赛转播权的价格急剧攀升。在公共转播机构于1987-88赛季为德甲转播权支付了1800万德国马克后,私营电视频道RTL在紧接的赛季中为购得赛事首播权共花费了4000万德国马克。至1992年,德国卫星一台购买的首播权费用达到14亿德国马克。基尔希集团则在1996-97赛季为成为德甲的独家转播商而向德国卫星一台、德国体育一台和普莱米尔电视台支付了约33亿德国马克。 通过向付费电视出售转播权和向免费电视出售摘要报道权,德国足球职业联盟至2005-06赛季每年可以获得3亿欧元。这一款项随即再次得到大幅提升,自当季起,德國公共廣播聯盟、德国体育一台和阿雷纳电视台需要向德国足球职业联盟每年支付42亿欧元。此外,奥地利的免费电视频道ATV也购买了全部德甲比赛的转播权,然而其在2009年10月合同届满后不再续约。 德国足球职业联盟所获得的电视转播收入将基于表现分发至德甲和德乙球队,并以4年期的球队评分作为分发的基础。因此,夺取德国足球冠军的球队将可分得至多2330万欧元或至少1170万欧元的收入。此外,德甲球队还分别从海外营销的所得中受益,德国冠军可于此再次分得400万欧元,排名最末的球队平均则可分得518万欧元。2012 2013年赛季,德国职业联赛转播收入6亿2800万欧元,拜仁慕尼黑的转播收入为3320万欧元;而上赛季垫底降级的菲尔特球队也能得到1660万欧元的转播收入。 在国际对比中,德甲的海外营销落后于西甲、意甲等欧洲国家的联赛,尤其显著落后于英超。英超通过将电视转播权出售至总共208个国家和地区的81家海外媒体机构,至2010年每年可进账约合952亿欧元,即便是排名最末的球队也可分得约4500万欧元。然而,德甲正试图在未来的几年内将海外市场的差距缩小,至少部分赶上。现时这项德国最高级别的足球赛事也已被超过20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转播。例如德甲在周五或者周六日的比赛会在美国进行现场直播。在亚洲的日本、香港和马来西亚目前至少每轮转播两场比赛,在中国大陆的直播场次甚至达到每轮5场。而在2013年11月25日,由多特蒙德主场对阵拜仁慕尼黑的一场焦点比赛共吸引了全球207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现场直播,这也打破了德甲历史的转播纪录。 赞助商 除了电视转播收入、门票收入和商品销售收入外,德甲球队的其它收入主要通过企业赞助。利用联赛及相关报道作宣传用途的设想最初由企业家金特·马斯特提出。在1972-73赛季中后期,他向当时的德甲球队布伦瑞克提供了50万德国马克,以换取该队球员连续5年穿着印有野格力娇酒鹿标的球衣作赛。马斯特同时希望将球队名称改为企业用名,但被德国足协根据章程否决。与此相反的是球队在将原队徽中的狮标改为企业的鹿标时,德国足协却放弃了追究权利。1973年3月24日,由布伦瑞克主场对阵沙尔克04的比赛成为球衣广告的德甲首秀。1973年底,德国足协最终确定将球衣广告自由化,布伦瑞克自此可以将野格力娇酒的队徽置于球衣胸前。随后不久,汉堡、法兰克福、杜伊斯堡及杜塞尔多夫也分别与金巴利、雷明顿、布莱恩斯科特()和阿尔考夫()签订了赞助合同。 时至今日,球衣广告已成为德甲球队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因此沙尔克04获得来自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提供的为期五年半的赞助合同,总金额高达125亿欧元。赞助收入的高低取决于球队的吸引力及成就,而日益增长的财务水平也成为影响各球队竞技成绩的因素。 以下为2013-14赛季各德甲球队的主赞助商列表: 球队预算 由于球队的收入大幅增长,尤其是在1990年代出售电视转播权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作为教练及球员转会费及其所涉及的薪酬金额每年的上涨幅度多达数百万欧元。拜仁慕尼黑在2012年为购入西班牙中场球员哈维·马丁内斯共向毕尔巴鄂竞技支付了4000万欧元的转会费,创造了德甲联赛球员转会身价的最高纪录。德国本土球员的转会身价最高纪录也由拜仁慕尼黑所创造,国家队中场马里奥·格策在2013年由多特蒙德加盟时的合同解约条款金额亦高达3700万欧元。 大手笔投入也导致了巨额债务的增长。德甲参赛球队在1984年的负债额约合2700万欧元,但10年后这一数字已达到24亿欧元,同时德甲联赛的总债务也超过了5亿欧元。多特蒙德作为首家上市的德甲球队,其负债金额有时甚至会超过118亿欧元。 德甲球队的预算在多年以来始终维持增长,直至垄断德甲电视转播权的基尔希集团在2002年春季破产后,才成为随后一段时期缩减预算的转折点。为了弥补高额赤字以及电视转播分红的大幅度下降,几乎全部18支德甲球队都被迫进行裁员和减薪,并允许大部分球员自由转会。而尽管破产案导致电视转播分红暴跌,也没有造成德甲球队因无力偿债而破产,这是因为各球队的收入来源在此时已有相当广泛的分布。虽然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将近100%的收入都来源于入场费,但时至今日球队所创造的收入中有37%来自电视转播费、24%来自广告销售、16%来自门票及商品销售以及7%来自转会。 此外,由于德甲奉行50+1政策,即德甲球队的股份被分成两部分,较多的部分(50%)由球队自身持有,另一小部分(1%)则由球队的付费会员所持有,任何的外来资本都不可能完全获得俱乐部的控股权,只有在1999年1月1日前运作球队超过20年以上的投资者可以豁免。因此德甲球队不会在预算中采取任何的冒进策略,也不会因为私人投资的撤出而迅速破产,每一个决定都必须得到各方面的认同,尤其是在俱乐部的长期发展策略上。反过来这也意味着海外资金大多不会涉足德甲,无法出现类似曼城、巴黎圣日耳曼这样一夜暴富的球队。 在2011-12赛季,德甲18支球队的总预算支出超过6亿欧元,其中仅拜仁慕尼黑便达到了1亿欧元。但在一些新闻机构所列出的预算结构表中有个别情况遭到否认,主要是由于部分球队开支被纳入职业球员预算。 在国际对比中,德甲球队在2004-05赛季中仅有拜仁慕尼黑及沙尔克04入围欧洲收入最高球队20强。但与往年相比,德甲的球队在国际收入额排名中有所提高。除了上述两队外,多特蒙德、勒沃库森、汉堡、不来梅和斯图加特等球队凭借新的电视转播合同、日益增长的观众人数、以及现代化体育场馆所带来的新商机,均有望在未来跻身欧洲20强。在德勤会计师事务所于2014年公布的2012-13赛季足球俱乐部财富排名榜中,德甲共有4队入围20强,其中拜仁慕尼黑以4312亿欧元的收入名列第3,落后于皇家马德里(518亿)和巴塞罗那(4826亿)。而在联赛总收入的对比中,德甲联赛在2012-13赛季以19亿欧元的成绩排名欧洲第2,仅次于英超(29亿)但领先于西甲(18亿)、意甲(16亿)和法甲(11亿)。 就业情况 职业足球的全职岗位并不仅局限于球员、教练和经理。在2011-12赛季,共有27968人直接或间接受雇于德甲各球队。其中3765人由球队直接聘用,2317人由球队的附属公司聘用。另外18157人则通过相关产业间接聘用,主要在德甲赛场上用作于安保、餐饮设施和医疗等服务< ref>。 在这一人员层面中的传统职业还包括文员、球迷商店售货员和照顾球场草皮的园丁。现代化的训练方式也导致了营养师和理疗师等工作岗位的出现。由于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在各球队的旅行社、儿童护理、陈列室管理和吉祥物扮演中将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2007年,德国职业足球的最大直接雇主为拜仁慕尼黑,共有250名直雇员工在其营业场所工作;而人数最少的杜伊斯堡和科特布斯仅有16名直雇员工。 德甲外援 参加德甲联赛的前4位外籍球员分别为效力于迈德里希的荷兰人海因茨·费斯特格、凯泽斯劳滕的雅库布斯·普林斯、慕尼黑1860的南斯拉夫人佩塔·拉登科维奇和法兰克福的奥地利人威廉·胡贝尔茨。他们均在德甲成立之初的首轮比赛中出场。当时外籍球员所占的人数比例仅为227%,时至今日这一比例已通常维持在50%以上。科特布斯在2001年4月6日的比赛中成为德甲第一支首发队员均为外籍球员的球队。 形成这种发展趋势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东欧集团在1990年代初瓦解,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根据博斯曼法案的判决结果,欧洲各国足协被迫解除对于来自其它欧盟成员国球员的参赛限制。德甲联赛在最初允许的外籍球员使用名额为2人,随后增加至3人,自1995年12月起又开始不再限制欧洲足联范围内的球员数量,并自2001年以来允许每队的非欧盟球员数量达到5人,而由德国培养的外籍球员则不受此限。至2006-07赛季,最后一项有利于本土球员成长的外籍球员规定也被废除,因此非欧盟球员可以在比赛中使用而不受任何人数限制。作为回报,每支德甲球队必须保有至少12名德国球员,并要求其中的至少8人必须出自德国球队的青训系统。 在德甲最初的几年里,鲜有外籍球员能在最佳射手的争夺中名列前茅,其最好的成绩是奥地利人威廉·胡贝尔茨在1963-64赛季中排名第4。这种情况在1989-90赛季被改变,挪威人约恩·安德森赢得了外籍球员的首个德甲最佳射手称号。在2001-02赛季,巴西人包揽了射手榜的前4位,而前10位中仅有4人来自德国。至2003-04赛季,德国球员甚至只有马丁·马克斯1人入围前10。从2000-01赛季至2004-05赛季,每年的射手榜首位均由外籍球员占据。现役外籍球员中入球最多的是克劳迪奥·皮萨罗,他以166个总入球同时也成为德甲历史上入球最多的外籍球员。 自2012年9月25日起,克劳迪奥·皮萨罗还凭借分别代表拜仁慕尼黑(178场)和云达不来梅(159场)参加的总共337次德甲比赛,成为德甲历史上出场次数最多的外籍球员。原记录由由泽·罗伯托及莱万·科比亚什维利共同保持,他们在此前各自效力的3支德甲球队中的出场总数均为336次。 艾尔顿在2003-04赛季成为获得德国足球先生的首个外籍球员。效力于门兴格拉德巴赫的丹麦人阿兰·西蒙森则在1977年成为首获欧洲足球先生的外籍球员。在1978年和1979年,这个奖项再度被来自汉堡的英格兰球员凯文·基冈蝉联。 除了外籍球员,德甲在成立伊始便也有外籍教练执教。奥地利人马克斯·默克尔于1966年率领慕尼黑1860赢得了外籍教练的首个德甲冠军,1968年他又在纽伦堡复制了这一成就。一年后,由南斯拉夫人布兰科·泽贝茨执教的拜仁慕尼黑也夺得了球队的首个德甲冠军头衔,前者在1979年再度率领汉堡夺冠。而匈牙利人帕尔·切塞纳伊(1979-80赛季和1980-81赛季)和奥地利人恩斯特·哈佩尔(1981-82赛季和1982-83赛季)则成为可率队获得两连冠的外籍教练,因此奥地利人是德甲迄今最为成功的外籍教练。作为其继任者之一,路易斯·范加尔赢得了荷兰教练在德甲的首个冠军头衔,并在2010年成为第一个当选德国足球年度最佳教练的外籍教练。2010-11赛季,沃尔夫斯堡将前英格兰国家队主帅史提夫·麥卡倫招致麾下,成为德甲首支聘用英格兰主教练的球队。但因带队成績差劣,后者於2011年2月7日遭到解职。 通过德国足协与瑞士足协的合作,在1981年至1990年期间共有33场德甲比赛由瑞士裁判执法。而在此之前德甲赛场上从未出现过任何外籍裁判。 纪录 注释 参考资料 Deutsche Fußball-Liga Bundesliga-Report 2012 Die wirtschaftliche Situation im Lizenzfußball Frankfurt 2012 Hardy Grüne Enzyklopädie des deutschen Ligafussballs 1963 bis 2000 1 Liga 2 Liga DDR Oberliga; Zahlen Bilder Geschichten Agon-Sportverlag Kassel 2000 ISBN 3-89784-213-0 Tom Bender Martin Andermatt u a Bundesliga-Lexikon – das offizielle Nachschlagewerk Alle Vereine alle Spieler alle Tore Sportverlag Europa Zumikon 2003 ISBN 3-9522779-0-8 Tom Bender Ulrich Kühne-Hellmessen Verrückter Fussball mit kompletter Chronik und Super-Statistik 3 Bände Weltbild Augsburg 2002 ISBN 978-3-8289-2003-3 Michael Müller-Möhring Bundesliga Almanach Ein Handbuch für Fans Spieler Vereine Spielzeiten Agon-Sportverlag Kassel 2001 ISBN 3-89784-215-7 外部連結 情色是帶有情慾意味的描繪,偏重精神層面與感受,有濃厚的情感味道,是一種情慾的展現。與色情的定義不同,後者通常以直接的滿足性慾、以引起受眾的支配慾與感官刺激為目的。但有時兩者之間不易明確區分。而在反色情女性主義的定義中,色情是指「以暴力或污蔑的姿態來結合性與展現性器,並以讚許、寬恕或鼓勵這類行為的基調來呈現的一切事物。」;情色則是指「隱含或挑逗有關性的事物,但沒有性別歧視、種族歧視、年齡歧視、對障礙者的歧視、或對同志與跨性別有懼怕厭惡或獵奇的意涵,而且尊重所描繪的人類與動物。」。 古代性文化研究 有時是以性來表達一些概念如哲學、藝術的概念反映社會,有時藉助一些意象代稱,例如中國古典文學常以「巫山」、「雲雨」等表示性愛。 注釋 相關 性暗示 床戏 情色電影 殺必死 性感符號 黃色笑話 十八禁遊戲 成人雜誌 情色文學 夜生活 性幻想 春宫图 性博物馆 拜仁慕尼黑足球俱乐部注册协会()简称拜仁慕尼黑或拜仁,是一家设于巴伐利亚州首府慕尼黑的德国体育俱乐部,其下属部门包括足球、国际象棋、手球、篮球、体操、保龄球、乒乓球、裁判、大龄足球等竞赛项目。 拜仁慕尼黑最早由弗朗茨·约翰率领11名足球运动员在1900年创立。尽管曾在1932年赢得首次德国足球冠军。其最强大的时期是1970年代中期,在弗朗茨·贝肯鲍尔的带领下,曾连续3次(1974年-1976年)夺得欧洲冠军杯。整体而言,拜仁慕尼黑已10次进入欧洲冠军联赛及其前身欧洲冠军杯的决赛,最近一次是在2013年,并夺得俱乐部历史上的第五座欧洲冠军奖杯。此外,拜仁慕尼黑也曾获得过欧洲联盟杯、欧洲优胜者杯、世俱杯和2次洲际杯冠军,使其成为欧洲最为成功的足球俱乐部之一。 自2005-06赛季初期以来,拜仁慕尼黑离开原已使用了33年的慕尼黑奥林匹克体育场,迁入新的主场安联竞技场。球队的主色调为红色及白色,队徽核心的蓝白格子则源自巴伐利亚州旗的颜色及样式。以收入计算,拜仁慕尼黑是德国最大的体育俱乐部和全球第四大足球俱乐部,其于2012年创造的总收入为3684亿欧元。此外在经俱乐部官方认证的3202个球迷组织中则另有231197名成员< ref>。 截至2013–14赛季末,拜仁慕尼黑在欧洲足联积分排名中位列第三< ref>。 历史 成立初期(1900年-1965年) 拜仁慕尼黑在成立之前曾是慕尼黑男子体操俱乐部的足球部门。1900年2月27日,该俱乐部召开全体会议否决了足球部希望加入德国足球协会的请求,足球部的11名球员随即退出会议,并于当晚在弗朗茨·约翰的带领下创立了拜仁慕尼黑足球俱乐部。在短短的几个月内,拜仁便以大比分战胜了所有本地竞争对手,一举杀入了1900-01赛季的南德足球锦标赛半决赛。 一战结束后的几年中,拜仁慕尼黑获得了几个区域性的赛事冠军。1926年,球队夺得了历史上第一个南德冠军,两年后,他们再次复制了这一成就。1932年,拜仁首次在国家级赛事中登顶,当时的教练理查德·科恩率队以20击败法兰克福而获得了德国足球冠军。 随着纳粹主义在1930年代的抬头,使得拜仁慕尼黑的发展戛然而止。俱乐部主席及主教练因为犹太人的身份而被迫离开德国,队内的许多球员也遭到清除。拜仁被嘲讽为犹太人的俱乐部,其半职业化的模式也遭到制裁,球员不得不再次成为全业余运动员。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拜仁已无法继续参与全国冠军的竞争,在当地联赛中也仅仅排名中游< ref>。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的顶级联赛被分为5个区域进行,拜仁成为其中南部高级联赛中的一员。战后的新开端非常困难,拜仁从1945年至1963年共聘用和解雇了13位主教练,但球队的成绩始终未见起色。1954-55赛季,拜仁不幸降级,但仅仅在一个赛季以后,球队便重返南部高级联赛,并且获得了球队历史上的第一次德国杯冠军,在决赛中,他们以10击败了杜塞尔多夫。1950年代末,拜仁陷入严重的财政危机,濒临破产。来自诺伊斯的企业家、同时也是拜仁的狂热球迷罗兰·恩德勒()在此时出手相助,为俱乐部注入了必要的资金,作为回报,恩德勒也获得了4年的俱乐部掌控权。拜仁就此错过了成为德甲创始成员的机会,他们是在两年后才依靠由年轻的天才球员弗朗茨·贝肯鲍尔、盖德·穆勒以及塞普·迈耶组成的中轴阵容于1965年成功晋级德甲。 黄金时期(1965年-1979年) 拜仁在德甲的第一个赛季最终排名第三位,同时赢得了德国杯冠军,这也使他们有资格参加1966-67赛季的欧洲优胜者杯。在这届优胜者杯决赛中,拜仁更是凭借弗朗茨·罗特在加时赛第18分钟的入球以10战胜格拉斯哥流浪者,赢得俱乐部历史上的首个欧洲赛事冠军。 1970年3月13日,乌多·拉特克接替泽贝茨成为拜仁主帅。在他执教的第一个赛季,拜仁就捧起了当年的德国杯。接下来的1971-72赛季,拉特克率球队赢得了历史上第三次德国足球冠军。1972年6月28日,在该季最后一轮对阵沙尔克04的比赛成为新落成的慕尼黑奥林匹克体育场举办的第一场正式比赛,也是德甲历史上首次进行电视直播的比赛。拜仁在比赛中以51大胜沙尔克04,夺得德甲冠军之余,还刷新了联赛的最高积分及最多进球等纪录。球队在随后几年于国内联赛中并不顺利,却在欧冠赛场上捍卫了自己的欧洲冠军地位。1975年的欧冠决赛中,拜仁凭借弗朗茨·罗特和盖德·穆勒在比赛末段的两粒进球战胜了利兹联。但由于对方球员彼得·洛里默的一个进球被判无效,利兹联的球迷非常不满,赛场内发生了骚乱。利兹联也因此在欧洲赛场上被禁赛3年。这一时期的剩余时间成为改革时间,拜仁没有再获得任何的锦标。1977年,贝肯鲍尔加盟纽约宇宙,迈耶及乌利·赫内斯则在1979年退役,盖德·穆勒也转投了< ref>。 从布莱尼格到绿茵好莱坞(1979年-1998年) 1980年代,拜仁在球场外经历了一段动荡时期,其人事及财务状况均发生了许多变化。在球场内,被球迷昵称为布莱尼格()组合的当家球星保罗·布莱特纳和卡尔-海因茨·鲁梅尼格带领球队在1980年和1981年夺得德国足球冠军。在此后的两个赛季拜仁却仅收获了1982年的德国杯冠军。1983年,布莱特纳宣布退役,前主教练乌多·拉特克则再度重返球队。1984年,拜仁再获德国杯冠军,并且在6年中5次夺得各项赛事锦标,包括了1985-86赛季的双冠王。但在这10年中,拜仁在欧洲赛场上并没有太多优异表现,只是在1982年和1987年获得了欧洲冠军杯的亚军< ref>。 1987年,尤普·海因克斯成为了拜仁的主教练。在1988-89赛季以及1989-90赛季的两连冠后,拜仁的成绩开始出现下滑。在1990-91赛季屈居亚军后,1991-92赛季拜仁排名第10,仅仅领先降级区5分。1993-94赛季,拜仁慕尼黑在欧洲联盟杯第二轮即遭英超球队诺维奇城淘汰,后者就此成为唯一一支能在慕尼黑奥林匹克体育场击败拜仁的英国球队。该赛季后半段,贝肯鲍尔回到拜仁接过帅鞭并获得成功,带领球队在沉寂四年之后重新捧起德甲冠军奖盘。贝肯鲍尔还同时被任命为俱乐部主席< ref>。 在此之后,继任主教练的吉奥瓦尼·特拉帕托尼和奥托·雷哈格尔均没有达到俱乐部的高期望值,只是分别在拜仁度过了一个碌碌无为的赛季。 新的辉煌(1998年-如今) 在执教多特蒙德大获成功后,奥特马·希斯菲尔德于1998年至2004年间成为拜仁的主教练。在他入主的第一个赛季,拜仁获得了当年的德甲联赛冠军,欧洲冠军联赛冠军也几乎到手,只是在决赛中全场领先的情况下被曼彻斯特联于伤停补时阶段的两粒进球所击败。1999-00赛季,拜仁获得了历史上第三个双冠王。随后在2000-01赛季,拜仁直到联赛最后一轮的最后一分钟才锁定自己的连续第三个德甲冠军。几天后,拜仁又在欧洲冠军联赛决赛上依靠点球击败了巴伦西亚,时隔25年之后重新捧起欧洲冠军奖杯。2001-02赛季初,拜仁获得了丰田杯的冠军,但之后球队在其它赛事乏善可陈。2002-03赛季,拜仁获得了球队历史上的第四个双冠王,领先第二名26分的成绩也创造了德甲联赛的历史< ref>。希斯菲尔德的统治期在2004年终结,该年拜仁的表现令人失望,甚至在德国杯赛上也负于德乙球队亚琛而止步不前。 球队教鞭改由菲利克斯·马加特接掌,他带领拜仁连续获得了两次联赛杯赛双冠王。在2005-06赛季开始之初,拜仁的主场由原奥林匹克体育场搬迁至了新的安联竞技场,新的球场同样是与同城对手慕尼黑1860共同使用。拜仁在2006-07赛季的表现较为飘忽,除联赛表现不佳外,杯赛上也再次输给了亚琛,菲利克斯·马加特于是在冬歇期过后不久即遭解职< ref>。 希斯菲尔德于2007年1月重返球队,但拜仁在该赛季最终仅获得了第四名的成绩,十年来首次无缘欧冠比赛,并且在其他战线一无所获。在2007-08赛季开始前,拜仁对球队的阵容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和重建。球队一共签下了8名球员并且出售、解雇或者外借了9名球员。其中,最重要的引援是从佛罗伦萨引进卢卡·托尼、从云达不来梅引进米罗斯拉夫·克洛泽以及从马赛引进了弗兰克·里贝里。新的引援成功奏效,他们再次获得了2008年的双冠王,并从联赛开始起就一直占据榜首位置< ref>。 2008年1月11日,尤尔根·克林斯曼以希斯菲尔德继任者的身份与拜仁签订了一份为期两年的合约,他从2008年7月1日起主管球队。球队最终获得了联赛第二名,顺利晋级下一赛季的欧洲冠军联赛。 2009-10赛季,拜仁聘请了荷兰籍主帅路易斯·范加尔。随着通过巨额转会费签入的阿尔扬·罗本和马里奥·戈麦斯等球星,拜仁得以重返欧洲赛场的顶端。2010年5月8日,球队在以31击败柏林赫塔后赢得了当季德甲冠军。然而在2010年欧洲冠军联赛决赛中,拜仁以02不敌国际米兰,未能实现德国球队的首次三冠王伟业< ref>。 2010-11赛季,球队在欧洲冠军联赛淘汰赛首轮即以客场入球劣势而再遭国际米兰淘汰,在德甲联赛中也仅名列第三< ref>。路易斯·范加尔于2011年4月被拜仁解雇,并由原任助理教練的安德里斯·永克尔擔任代理主教練。 2011-12赛季,拜仁再度请回了海因克斯担任主教练,但球队却重蹈2002年拜尔勒沃库森的三亚王悲剧,连续第二个赛季颗粒无收。在国内,无论是联赛或杯赛均不敌多特蒙德屈居第二;而作为欧冠改制后第一支在主场参加决赛的球队,拜仁也在点球大战中败给切尔西(34),成就了英格兰球队在安联竞技场的首胜。 2012-13赛季,拜仁先是在德国超级杯中以21战胜多特蒙德。拜仁在该赛季创造了多项德甲新纪录,包括单季最高积分(91分)、单季最高分差(25分)、单季最多胜场(29场)和单季最少失球(18球)等。此外,拜仁还追平了单季最少负场纪录,整个赛季仅輸1场。2013年5月25日,拜仁在四年内第三次进入欧洲冠军联赛决赛,并在温布利球场以21战胜同国对手多特蒙德,第5次赢得欧洲冠军奖杯。 前巴塞罗那主教练何塞普·瓜迪奥拉于2013-14赛季开始接掌拜仁成為主教練。而在此前,拜仁还激活了马里奥·格策在多特蒙德的3700万欧元最低解约条款,从而以创德国球员最高纪录的身价将其签入。2013年11月9日,拜仁在当季联赛第12轮主场以3比0战胜奥格斯堡后,以连续37场不败的成绩打破了由汉堡在30年前创造的连续36场联赛不败纪录 < ref>。 2014年3月25日,拜仁在柏林奥林匹克体育场以3比1战胜柏林赫塔后赢得了它们的第23个德甲锦标。此时距离赛季结束尚余7场比赛,因此拜仁再次打破了上赛季所创的纪录,成为德甲历史上最早产生的应届冠军。 球衣及队徽 根据拜仁慕尼黑最初的俱乐部章程,球队的球衣颜色应该是蓝色和白色,但是俱乐部在1905年加入之前,一直身着的是白色上衣和黑色短裤。慕尼黑体育俱乐部要求,足球运动员应该身着红色短裤进行比赛,因此年轻球员也被谑称为红短裤()。在此后的大部分时间当中,拜仁的球衣主色调变为了红色和白色,有时也会出现蓝色。 在1968-69赛季,拜仁的上衣采用蓝红条纹样式,短裤及袜子也为蓝色。1995年至1997年期间,拜仁的球衣也有相似的设计,并由阿迪达斯在1997年首次发布了以蓝色为主色调的主场版球衣,配以红色胸带。但从1999年开始,拜仁回归了以红色为主的球衣样式,其中独具特色的是其蓝色袖筒。2000年,又发布了传统的白边全红的欧冠球衣。 多年以来,拜仁的客场球衣没有固定的颜色,曾经使用过的颜色包括了白色、黑色、蓝色以及黄绿色等。此外,拜仁还拥有一套国际比赛版球衣。在2009年,其主场版球衣为红色、客场版为深蓝色、国际版为白色< ref>。2010-11赛季,拜仁的主场版样式又变为红白条纹样式,客场版是白色上衣搭配深蓝色短裤,国际版则是全深蓝色。2012-13赛季,拜仁的主场版为金边全红,客场版为橙边全白。 在1980年代及1990年代,拜仁每逢客场对阵凯泽斯劳滕时都会身着一套特殊的客场球衣,采用巴西国家足球队的主色调蓝色及黄色。而身着这款球衣的理由出于迷信,因为球队很难在凯泽斯劳滕的主场取得胜利。 历史球衣 队徽 拜仁慕尼黑的队徽曾历经多次变更。最初,队徽由4个个性化的字母F、C、B、M构成,主色调是蓝色。1954年,拜仁的队徽第一次包含了巴伐利亚的州旗。 现代版本从1954年的版本经过几个步骤的变化。长期以来其主色调是单一的蓝色和红色。拜仁当前(2008年)的队徽采用蓝、红、白三种主色调,是一个写有字样的红色圆环包裹着巴伐利亚州州旗。 主场 拜仁慕尼黑历史上的第一堂训练是在慕尼黑市中心的席伦广场()进行,该址至今仍然存在。其首个正式比赛场地则设于特莱西娅草坪。1901年,拜仁迁入自身专属的主场,位于施瓦宾格的克莱门斯大街()。在球队在1906年加入慕尼黑体育俱乐部后,又自1907年5月起使用后者位于列奥波德大街()的场地。 自1925年起,拜仁与慕尼黑1860共同使用绿森林体育场。体育场在德甲时代曾几次达到44000人的容量上限,但此后其座位已被减少至21272席。它与同时期大部分体育场馆的情况一样,绝大多数的体育场都取消了阶梯看台区。如今,这里仍为拜仁慕尼黑二队及慕尼黑1860二队的主场。 为举办1972年奥运会,慕尼黑市政厅兴建了奥林匹克体育场,并供拜仁及慕尼黑1860共同使用。这座以建筑风格闻名于世的体育场。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体育场经历了数次翻修,例如将比例约占50%的坐席数量提升至约66%。其容量上限最终被设定为国内比赛63000人,国际比赛59000人。然而,许多人开始觉得体育场在冬天显得过于寒冷,有近半数的看台因为缺乏顶棚而被直接暴露在天气中。更多的投诉则是来自已废弃的田径跑道设施,这导致看台和球场之间的距离过大。原设计师金特·本尼施()否决了进行重大修改的计划,体育场的改造被证明是不可行的< ref>。 经过反复磋商,慕尼黑市政厅、巴伐利亚州政府、拜仁慕尼黑和慕尼黑1860共同决定在2000年底建造一座新的体育场。此前几年拜仁便已计划新建一座专业足球场,而德国获得2006年世界杯足球赛的主办权则促进了各方对慕尼黑奥林匹克体育场已不再满足国际足联举办世界杯比赛标准的讨论。于是,位于慕尼黑北郊的安联竞技场自2005-06赛季以来开始被球队所使用。自2012年8月起,体育场在看台最后一排的顶部又增加超过2000个座席,使总容量达到71000人。 2012年5月,拜仁在安联竞技场开设了一家展示其历史的博物馆,称为荣誉世界()< ref>。 球迷 拜仁慕尼黑自视为一家国家性的俱乐部。该俱乐部拥有超过187000名付费会员和3202个球迷组织,使其成为德国拥有最多认证球迷组织的俱乐部,所以近几年拜仁的客场比赛球票往往会及早售罄,但球队在安联竞技场进行的主场比赛球票几乎总是被抢购一空。据Sport+Markt的一项研究数据表明,拜仁以2070万欧洲球迷的数量在欧洲最受欢迎足球俱乐部中名列第五,同时也以1000万本土球迷的数量成为德国最受欢迎的足球俱乐部< ref>。 拜仁组织严密的死忠球迷方阵也享有盛名,当中最突出的群体包括慕尼黑希克里亚()、红色慕尼黑89()、南部转角73()、慕尼黑马尼亚斯1996()、慕尼黑服务组()、红天使()和红鲨鱼()等。球迷在主场比赛所唱的主题曲为《南部之星》。在1990年代,他们还曾使用《拜仁,永远第一》()作为主题曲< ref>。 拜仁还拥有为数众多的知名球迷,当中包括前教宗本篤十六世。 竞争 拜仁慕尼黑当前最主要的竞争对手为多特蒙德。拜仁与多特蒙德相互对抗的赛事还包括1989年、2008年和2012年的德国超级杯。双方参与竞争的最高级别赛事是在2013年欧洲冠军联赛决赛,拜仁以21击败多特蒙德< ref>。 作为慕尼黑地区的三支职业俱乐部之一,拜仁在当地的主要竞争对手是慕尼黑1860,后者的辉煌时期是在1960年代,曾夺得1次德国足球冠军及1次德国杯冠军。此外,拜仁也曾在慕尼黑1860发生财务危机时多次援助对手< ref>。 自1920年代以来,纽伦堡一直是拜仁在巴伐利亚州的主要和传统竞争对手。拜仁和纽伦堡之间的比赛通常被称作巴伐利亚德比。 拜仁也热衷于与凯泽斯劳滕的竞争,这起源于1973年的一场比赛,当拜仁以41领先凯泽斯劳滕后却被对手以74反超击败。同时,这还因为两家俱乐部在不同的时期都在竞争德甲冠军,以及凯泽斯劳滕这座城市在二战结束前曾是巴伐利亚的一部分。 1970年代以来,拜仁与不同时期的主要竞争者的对抗都决定着国内霸主地位的归属。在1970年代,主要竞争者是门兴格拉德巴赫。近些年来,多特蒙德、沙尔克04和云达不来梅则一直是德甲联赛中的主要挑战者< ref>。 拜仁在欧洲范围内的首要竞争对手是皇家马德里和曼彻斯特联。由于拜仁历来很难被皇马击败,马德里球迷通常将拜仁称为,即克星之意。尽管对决次数较多,拜仁和皇马却从未在欧洲赛事的决赛中碰面。上一次两队的相遇是在2011-12赛季欧洲冠军联赛半决赛,当各自都在主场以21击败对方后(总比分33)只能通过点球决胜。最终拜仁以31赢得点球,得以参加首次在其主场举办的欧洲冠军联赛决赛< ref>。 组织及财务 拜仁慕尼黑的领导层大多由前俱乐部球员所担任。俱乐部协会现任主席为卡尔·霍普夫纳,他自1983年以来便开始担任俱乐部总经理。卡尔-海因茨·鲁梅尼格则是俱乐部下属拜仁慕尼黑股份公司董事会主席及CEO< ref>。 拜仁慕尼黑的职业足球部门均由下属的拜仁慕尼黑股份公司运营。它以股份制公司的形式运作,其股票不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但由私人持有。拜仁慕尼黑足球俱乐部注册协会拥有拜仁慕尼黑股份公司818%的股权,体育用品制造商阿迪达斯及汽车制造商奥迪则各自分别持股91%。2009年,奥迪又以9000万欧元入股,资金则用做加快偿还安联竞技场的建设贷款< ref>。拜仁的其它体育部门则由俱乐部独资运营。 拜仁的顶级合作伙伴及球衣广告持有者目前为德国电信、和歐霸(1978年-1984年)以及欧宝(1989年-2002年)< ref>。 拜仁在职业化的国际足球界是一个特例,截至2012年,他们已连续20年盈利。当其它俱乐部经常出现亏损报告,并且需要通过转让球员以偿还贷款时,拜仁却总是拥有充足的流动资金。拜仁的收入构成不同于其他欧洲顶级俱乐部,在这些顶级俱乐部中,电视转播的收入一般会占总收入的35%以上,但拜仁于此项收入的比重仅为22%。相反,德甲的转播权仅由德国足球职业联盟统一出售,并将收入按各球队的表现进行分发。 拜仁在2011-12财政年度的营业额达到了3734亿欧元,超过了之前一个财年3285亿欧元的营业额,再度刷新历史纪录。 由于在2013年夺得三冠王,拜仁在英国品牌顾问公司()发布的2013年足球俱乐部价值榜中从上年度的第二跃升至第一名,品牌价值达到86亿美元,优于上一年度排名第一的曼彻斯特联(837亿美元)和皇家马德里(621亿美元)。虽然其他欧洲俱乐部主要面向国际观众,拜仁则一直侧重于德国国内市场。 慈善 拜仁慕尼黑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慈善事业,资助其它遭遇财政危机的足球俱乐部以及遭遇不幸的普通民众。该款项除其他事项外,主要用作在斯里兰卡马拉滕凯尼()新建一所学校和在亭可马里地区的重建工作。2007年4月,该协会又决定将重点转向资助本地有需要的人士。 俱乐部对于遭遇财政危机的其它球队也特别友善。一直以来,拜仁曾多次向同城对手慕尼黑1860提供无偿友谊赛、低价转会及直接注资等协助措施。此外,当圣保利因财务问题而被德国足球职业联盟威胁取消参赛牌照时,拜仁也与其进行了一场友谊赛,比赛全部收入都归圣保利所有。另一个较为出名的例子是在1993年从德累斯顿迪纳摩的转会。当拜仁为齐格勒支付了高达230万德国马克的转会费时,许多人认为这是对深陷财务困扰的德累斯顿迪纳摩的一笔补助金。拜仁最近一次对其它俱乐部伸出援手是在2013年1月,当亚琛遭遇破产后,拜仁于意大利中部城市蒂沃利与其进行了一场具有慈善意义的友谊赛,尽可能的为对手赚取门票收入。 2013年,德国南部城市帕绍遭遇500年一遇的洪水袭击,大量民众被迫疏散。 训练设施 拜仁慕尼黑的训练基地位于俱乐部设在塞贝纳大街()的总部内,主要供职业队及青年队所使用。这里共有四块草场,其中包括一块地底供暖草场、一块人造草地和一座多功能的体育大厅< ref>。在附近的慕尼黑美国高中()关闭后,拜仁又收购了与相邻的体育场所,包括原美国高中持有的美式足球 足球场地和棒球场地。 球员宿舍于1990年开业,并在2007-08赛季根据新任主帅尤尔根·克林斯曼的建议翻修。宿舍现在被称为功能中心,并配备了力量和健身区、按摩设备、更衣室、教练办公室、一间会议室及视频分析检查设备。其它设施还包括咖啡厅、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和家庭间 。 青年学院也设于俱乐部总部内,拥有多达13间青年之家可供居住在慕尼黑以外的年轻球员寄宿。作为拜仁青年队的一部分,他们可以在此训练并成长为职业球员。曾在青年之家寄宿的球员包括欧文·哈格里夫斯、米夏埃尔·伦辛和巴斯蒂安·施魏因斯泰格。 历史荣誉 拜仁慕尼黑作为德国足球历史上最为成功的俱乐部,其顶级联赛夺冠次数及杯赛夺冠次数均冠绝德国。他们也是在欧洲赛场上最为成功的德国球队,在欧洲三大杯中共赢得7次冠军。拜仁还是曾经包揽欧洲三大杯冠军仅有的四支球队之一。 近年成绩 俱乐部过去10年的竞赛成绩如下: 球员(2014-15赛季) 现役球员 更新日期:2014年12月19日 五 0932 UTC 粗體字為新加盟球員。 者為傷患球員。 国籍图标根据国际足联的参赛资格定义。但球员可能会持有多于一个非国际足联定义的国籍。 名单来源: 夏季轉會窗為7月1日至8月31日 球員傷停名單更新於2015年4月14日,參照 < small> 、分別為此隊的隊長及副隊長。< small> 此球員可擔任後防所有位置及翼衛。 可以勝任進攻中場、影子前鋒或者翼鋒等多個位置。
可以勝任前鋒、中場或者後衛等多個位置。
< small> 外借球員 離隊球員 前著名球员 在奥利弗·卡恩的于2008年的告别赛中,他被宣布为拜仁慕尼黑历史上的名誉队长: 1930年代:  (后卫,1928-37年) 1970年代:  (后卫,1964-77年)  (前锋,1964-79年)  (前锋,1970-78年)  (中场,1970-74年、1978-83年)  (门将,1965-80年)  (后卫,1966-81年)  (中场,1966-78年) 1980年代:  (前锋,1974-84年)  (后卫,1975-91年) 1990年代:  (后卫 中场,1984-88年、1992-00年)  (中场,1990-92年、1998-02年) 2000年代:  (门将,1994-08年)  (中场,1992-07年)  (后卫,1997-04年)  (前锋,1997-03年) 队长 菲利普·拉姆自2011年起成为球队队长,巴斯蒂安·施魏因斯泰格为副队长< ref>。 教练 现任教练团队 < ref> 历任主教练 自1965年升入德甲以来,拜仁慕尼黑共聘用过17位主教练。其中乌多·拉特克、吉奥瓦尼·特拉帕托尼和奥特马·希斯菲尔德曾担任过两届主教练。弗朗茨·贝肯鲍尔则担任过一届主教练及一次代理主教练。拉特克是俱乐部历史上最成功的主教练,共赢得过6次德甲冠军、3次德国杯冠军和1次欧洲冠军杯冠军;紧随其后的是希斯菲尔德,他也率队赢得了5次德甲冠军、2次德国杯冠军和1次欧洲冠军联赛冠军。俱乐部历史上成绩最糟糕的主教练是丹麦人,他在任期内只赢得了不到三分之一的比赛,并导致拜仁在1991-92赛季深陷降级边缘< ref>。 尤普·海因克斯作为首个率队夺得三冠王的主教练,曾三次任教拜仁,其中包括一次代理主教练。他在2013年宣布与拜仁的合同到期后将正式离任,而拜仁早在同年年初便已确定了聘请原巴塞罗那主教练何塞普·瓜迪奥拉自2013-14赛季起接任球队主教练< ref>。 < sup> 为担任代理主教练。 管理层 其它部门 二队 拜仁二队成立于1900年,在2005年以前曾被称作拜仁业余队,其的主旨是为拜仁青年队的球员在进入一线队前提供实战赛事的平台。球员构成主要是年龄介乎于18至23岁间富潜力的年轻球员,搭配少数富有比赛经验的老队员以提供经验。 青年队 拜仁青年队是俱乐部青训系统的一部分,创立于1902年并在1995年改制。其主旨是为年轻球员提供培训,以使俱乐部能长期延续在国际足坛的重要地位。球队所培养出的一些知名球员包括欧文·哈格里夫斯、托马斯·希策尔斯佩格、菲利普·拉姆、托马斯·穆勒和巴斯蒂安·施魏因斯泰格,其现任部门主管为沃尔夫冈·德雷姆勒。 女子足球队 拜仁女子足球队成立于1970年,历史上曾几经沉浮,现长期处于积分榜中游地位。在2008-09赛季中,拜仁女足以1个净胜球劣势不敌,屈居德甲亚军。2012年5月12日,拜仁女足在女子德国杯决赛以20战胜卫冕冠军,这是球队自1976年夺得德国女子足球冠军赛冠军以来所取得的最大成就。球队设有4个不同年龄段的组别共90名球员,现任主教练为。 其它运动 拜仁慕尼黑的其它运动部门还包括篮球、保龄球、国际象棋、体操、手球、裁判、大龄足球和乒乓球等。 拜仁篮球部成立于1946年,曾一度在1954和1955年成为德国冠军,并在1968年赢得过德国杯冠军。2010年春季拜仁俱乐部发起了一次投票,发现有75%的俱乐部成员希望看到俱乐部对篮球加大支持。此后,俱乐部大举投资篮球,以期重现过去的辉煌。部门现有25个不同年龄及性别的队伍,现任主教练为斯维迪斯拉夫·佩西奇()< ref>。 拜仁保龄球部成立于1984年。如今部门有4支运动队,成员46人。目前参加巴伐利亚州最高级别的比赛地区A级联赛< ref>。 拜仁国际象棋部成立于1908年,并自1995年退出欧洲顶级比赛。从那时起,该部门一直处于巴伐利亚联赛,并由此升入德国乙级联赛。在2000年的德国冠军赛中,他们在5分钟快棋赛中最终名列第12名。从此,象棋部的实力开始增强,如今队里已有6位国际象棋大师。在国际象棋部的4支队伍里,有3支队都处于乙级联赛< ref>。 拜仁体操部成立于1974年,是面向奥林匹克运动会体操项目所设置的。因而它的成员也严格限定于有体操天分的年轻人群。两德统一之前,体操部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绩,分别在1983、1986、1987和1988年夺得了全国冠军,尤其是1988年,在青少年组和学生组上包揽了全部冠军。并有大量的运动员曾入选国家队,代表德国出战欧锦赛,世锦赛和奥运会。体操部现有32名运动员< ref>。 拜仁手球部成立于1945年,原则上是为了提高手球爱好者的竞技水平。设有10支不同年龄及性别的队伍共245名成员< ref>。 拜仁裁判部成立于1919年,是欧洲规模最大的足球裁判部门,现有约110名足球裁判。即使是在如今足球裁判人数减少的大背景下,部门依然能保持许多会员,拜仁裁判每年大约要执法1500次。除了许多经常执法的裁判和在所有类别联赛的观察员外,拜仁裁判员还参加巴伐利亚足球协会委员会。此外,他们也会经常受邀执法一些友谊赛< ref>。 拜仁大龄足球部成立于2002年,主要参与慕尼黑市不同级别的业余足球比赛,给大龄足球爱好者提供比赛机会,同时组织队员代表俱乐部参加国内外的友谊赛。现设有4支不同年龄段的队伍共165名成员< ref>。 拜仁兵乓球部成立于1946年,主要目的是发掘年轻球员,同时兼顾成年人的运动娱乐。部门现设有14支不同年龄及性别的队伍共150名成员< ref>。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施特菲·格拉芙(德语:Stefanie "Steffi" Maria Graf,),生于联邦德国巴登-符腾堡州,已退役的德国女子网球运动员,网球史上女子GOAT之一,德国体育史上最佳女子网球传奇,单打最高世界排名第一,网球史上至今空前绝后的年度金满贯得主,国际网球名人堂成员。 格拉芙在任何类型的场地上都能发挥稳定,这在网球界非常罕见。格拉芙最擅长的打法是正手大力抽球和反手切削球,德国人称她为正手姑娘(Fräulein Vorhand)。格拉芙身体素质出众,发球非常出色,正拍进攻杀伤力大,是其最有力的得分武器。反拍则绝大部分是切削,虽然进攻威力一般,但是可以迫使对手无法打出有力的回球。格拉芙的步法堪称完美,到位精准迅速,有利于其展开正拍攻击。其全场快速跑动,正拍攻反拍削的打法曾被称为田径网球。 格拉芙是网球历史上最成功的女子选手之一,尤其极度震撼的是1988年创下整个网球运动史上至今网球唯一的年度金满贯(Calendar Year Golden Slam)。 格拉芙与同时代的另一位德国男子网球传奇联手开创了德国网球空前优异的黄金年代,尤其1989年温布尔登网球錦標赛與美國網球公開賽双双封王封后是德国体育史上最经典的回忆之一。 生涯概况 1982年10月,13岁零4个月的格拉芙开始进入了职业比赛。1987年6月5日,她获得了首个大满贯赛事冠军—法网女子单打冠军。决赛中,她以6–4、4–6、8–6击败了当时的网壇皇后。同年8月16日,格拉芙登上了世界排名第一的宝座。直到1991年3月11日,格拉芙连续186周保持在世界第一的位置上。1988年,19岁的格拉芙勇夺当年四大公开赛冠军,成为史上第三位网球大满贯的女子單打选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1988年举行的汉城奥运会上,格拉芙也夺得了金牌,从而成为了至今唯一的年度金满贯选手。在1992年巴塞隆纳奥运会夺得网球女子单打银牌。 格拉芙在整个职业生涯中共获得22次大满贯赛事冠军(澳网四次,法网六次,温网七次,美网五次),这项纪录仅次于瑪格麗特·考特。此外,她共夺得了107次WTA赛事的冠军。而其保持世界排名第一的总时间达到377周,这项纪录是目前男女网球选手中的最高纪录。长年的征战让格拉芙也感到不适,1997年2月2日在东京举行的泛太平洋公开赛上,27岁的格拉芙左膝伤势恶化,最终只能放弃与辛吉斯的决赛。同年3月31日,格拉芙的世界第一排名也被16岁的辛吉斯夺走,并在同年的法网比赛中在半决赛中被淘汰。之后,格拉芙接受了手术治疗,休养了八个月之久。1999年6月5日的法网决赛中,格拉芙与辛吉斯向球迷奉献了一场精彩的两代网球女王大战。最后,格拉芙获得了胜利,这也是她职业生涯中最后一个大满贯赛事冠军。同年温网决赛中,格拉芙以4–6、5–7负于。8月13日,排名世界第三的格拉芙宣布退役。结果,格拉芙追赶大满贯赛事总冠军第一的马格丽特·考特(24次)的梦想便只能成为遗憾。 退役后的格拉芙在2001年10月22日与美国著名网球选手(第一位男子职业金满贯得主)结婚。2004年7月11日,格拉芙被列入国际网球名人堂。 格拉芙也积极参与慈善事业,在1998年12月成立了慈善组织明天的孩子(Children for Tomorrow)基金会。 目前,格拉芙与-{zh-hans阿加西;zh-hk阿加斯;zh-tw阿格西;}-共育有一儿一女。 大满贯单打决赛成绩 冠军(22座)及奥运金牌(1枚) 亚軍 9次 奧運會 女單金牌(1) 女單銀牌(1) WTA年終賽 女單冠軍(5) 女單亞軍(1) 1986年共舉行2次,為三月舉辦。 相关条目 网球 网球大满贯 外部鏈接 日本國( ),簡稱日本(),是位於東亞的島嶼國家,由日本列島(主要為北海道、本州、四國與九州等四島)和6千8百多個小島組成,國土面積約378万平方公里。根據民間傳說,日本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建國,日語中「日本」一詞有多種讀法,一般讀作「」()或「」()。但由於地處中國東面的海洋上,故此中文使用上又稱其為「東瀛」或「東洋」< ref>。 日本是世界八大工業國中唯一的亞洲成員國。据2013年統計,日本亦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以君主天皇作為日本國家與國民的象徵。日本首都位於東京,其與周邊數縣構成的首都圈居住了3500萬以上的人口,是世界最大的都市圈,是世界人口第10大國。 歷史 在日本神話中,太陽神天照大神的後裔神武天皇于公元前660年建立日本國並即位為天皇。大約在公元前一萬年開始,日本進入新石器時期,是為繩紋時代(公元前一萬年至公元前3世紀)和彌生時代(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3世紀)。 彌生時代 伴隨著從東亞遷入日本的渡來人,日本在彌生時代初期出現了陶器、鐵、銅器以及水田等文化,逐漸成為一個農業社會。 飛鳥時代 在大和王權建立後,日本一直透過朝鮮半島的諸國吸收來自於亞洲大陸的文化。587年,豪族蘇我氏的頭目蘇我馬子擊敗了物部守屋,又在592年暗殺了崇峻天皇、立女皇推古天皇為帝,聖德太子攝政。中大兄皇子擁立孝德天皇即位,推動大化革新等改革,仿效中国唐朝的政治制度,嘗試建立一個律令制的國家。710年,元明天皇遷都平城京。 奈良時代後期,政局動蕩,律令制松弛。794年,桓武天皇遷都平安京(現在的京都)。這一時期,随着地方庄园势力的不断增强和朝廷的内乱,軍人阶层(即日本武士)逐渐上升到权力的中心< ref>。 平安時代末期,出現了以東國為勢力范圍的源氏和以西國為勢力範圍的平氏兩個龐大的武士勢力,1159年,發生平治之亂,源氏實力雖遭遇很大削弱,但在東國仍擁有強大實力,國家內戰頻仍。經過長期的源平合戰,平氏被趕出京都,于1185年在壇之浦之戰中徹底覆滅< ref>。 幕府時代 1192年,武士首领源赖朝被封为征夷大将军,建立镰仓幕府,並展開軍政統治,开始了日本600多年的幕府時代。源赖朝過世後,其妻子的娘家北條氏實力擴大,開始操縱之後的繼位者,幕府大權旁落北條氏之手。該法典最初僅適用於武家內部,後來適用於全國。1274年(文永十一年)與1281年(弘安四年),蒙元兩次侵日都未能成功,而戰後受貨幣經濟影響,無法恩賞抗元官兵,導致御家人的貧困與御家人制度的解體。 後醍醐天皇掌握大權以後,并沒有滿足武士階層的期望。大軍閥足利尊氏成為所有武士的代表,于1336年攻陷京都,扶持兩統迭立中的持明院統光明天皇即位。大覺寺統的後醍醐天皇把持著日本皇室的三神器逃到吉野山中,堅持自己才是正統。1401年,室町幕府第三任將軍足利義滿為了经济利益和抗衡天皇而向明朝朝貢,明廷遂封其為「日本國王」,但幕府於7年後與明斷交< ref>。 室町幕府末期(1467年)發生了應仁之亂,標誌著日本進入戰國時代。信長重臣羽柴秀吉繼承了其勢力,繼續進行統一日本的戰爭。1586年,秀吉受賜姓豐臣氏並就任太政大臣與關白的官職,並於1590年击败北条氏統一日本,隔年秀吉將關白一職讓與過繼來的養子豐臣秀次,自稱太閤,以世襲的方式宣示豐臣政權的穩定。1593年6月,日本因海戰失利,無法補給,加上朝鮮瘟疫流行,為保朝鮮南部四道的戰果,遂派使節隨同明使沈惟敬到北京議和,其間談判使者石星、沈惟敬與小西行長合謀欺瞞矇混中日雙方,使得明朝在冊封秀吉為日本國王時態度輕慢。9月,明朝賜封的使者抵達日本,豐臣秀吉因朝鮮王子不前來答謝而頓感大怒,拒絕受封,下令驅逐明朝使節,並將小西行長治罪,再次發兵攻打朝鮮< ref>。1598年7月,豐臣秀吉在伏見城過世,日軍開始撤出朝鮮半島。 1600年,封地在關東地方的大名德川家康取得了關原之戰的勝利。1615年,德川家康在大坂之役中完全消滅了豐臣氏的勢力,實現了日本的統一,江戶幕府也成為日本實際上的統治者。江戶幕府實行日本獨特的封建體制「」,將社會分為士農工商四個階級及穢多、非人等賤民,基本上階級間的流動受到限制。在幕藩制之下,各藩领国在經濟上依賴中央政府的市場進行交易,幕府凭借经济上优势确保其统治权;但隨著後期商品經濟的高度發展,藩际贸易大大减少各领国对中央的依附性,各藩表现出明显的独立倾向,瓦解了幕藩体制的政治基础< ref>。 日本第一次接觸歐洲人是在1543年,當時一艘葡萄牙船漂流到鹿兒島的種子島。然而,傳教活動與發達的貿易逐漸威脅到江戶幕府的統治,於是幕府1641年在把荷蘭商館遷移到長崎的出島,奉行鎖國政策,蘭學因而在日本生根發芽。日本与西方重新接触後,立即感受到自己在世界舞台長時間的缺席已造成相當程度上的落後,需要向西方学习。 明治维新時代 1867年末代德川幕府將軍德川慶喜主動大政奉還,以明治天皇為首的新政府正式成立。 在整頓內政的同時,日本也積極對外擴張版圖。1867年開始的明治维新對日本进行了多项大刀阔斧的改革,在地方政治上廢藩置縣,廢除大名制度,並引發1877年的西南戰爭,其中54名登島乘客被原住民出草殺害,史稱八瑤灣事件,日本因而在1874年5月攻打臺灣南部排灣族部落,是為「牡丹社事件」。1894年,朝鮮發生東學黨起義,中日按《天津條約》同時出兵朝鮮半島,起义平息后日本要求继续驻兵被拒,其後扣留高宗李熙,命大院君李昰应主国事,後日本稱發現李昰曾要求東學黨與清軍一起驅逐日軍。1895年2月,清軍潰敗,清廷被迫派李鴻章代表清廷向日本求和,並以戰敗國身份在日本威逼下签订了條件苛刻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日本在此條約中獲得了臺灣和澎湖群島以及二億兩的巨額賠款。 1910年與大韓帝國簽訂了《日韓合併條約》,令朝鮮半島合併成為日本的一部分< ref>。 軍國主義時期 二十世纪初,日本軍國主義逐漸形成,日本自從發動清日戰爭和日俄戰爭,依次打敗清國及沙俄後,日軍充滿自信,開始成為軍事帝國,對外擴張。第一次世界大戰使日本富強,日本進入短暫的「大正民主」時期。1918年,米價急脹,日本農村爆發米騒動事件,並演變成武裝衝突,参与者逾二百萬人;事後警方逮捕超過二萬五千人,其中八千二百人被判各項刑罰:轻则罚款,重则處死。翌年,臺灣總督府宣布,開始臺灣日治時期極重要的水利工程——嘉南大圳。1923年9月,日本關東大地震;1930年,世界經濟陷入嚴重衰退,日本未能倖免。在此期間,濱口、犬養和岡田內閣為挽救經濟,主張削減軍費,使軍部和右翼組織不滿,三人亦先後被暗殺< ref>。 1931年,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入侵中國東北,扶植傀儡國家满洲国;再於1932年,在上海發動一·二八事變。1936年2月26日,發生了二二六事件。1937年7月7日,日軍策動盧溝橋事變,正式入侵中國,引發中日戰爭。戰時日軍佔領華東平原,包括首都南京,並試圖以南京大屠殺逼中國軍民屈服,蔣中正率領的國民革命軍祇能退守中國西南一帶,加上歐美對日本禁運,石油和鋼鐵等,不得運往日本。因此军方孤注一擲,發動「大東亞戰爭」,向南亚继续扩张,史稱太平洋戰爭< ref>。 1941年12月,日軍偷襲夏威夷的美军基地珍珠港,並正式向美國、英國和荷蘭宣戰,同時開始進軍东南亚等太平洋地區。日軍起初連戰皆捷,然而大日本帝國海軍在中途島戰役大敗,成為太平洋戰爭的轉捩點。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军依次在廣島市和长崎市投下两枚原子弹;同時苏联亦於8月8日對日本宣戰,佔領日屬滿洲。8月15日,裕仁天皇以電台廣播宣佈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簽署降伏文書,接受波茨坦宣言,並將領土範圍限於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以及其他指定島嶼。 盟軍軍事佔領和戰後經濟發展 從1945年戰敗到1952年韓戰期間,日本被盟軍軍事佔領,由駐日盟軍司令(GHQ)統治,美軍實行財閥解體政策,對壟斷資本進行大規模重組。1950年,韓戰爆发,美国对日本的政策開始改變,包括单方面和日本議和並放弃戰勝國对日索赔的權利,允许日本設置自卫队。1964年,東京成功舉辦奧運會,帶來奧林匹克景氣,同年日本加入了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民生產總值在其後4年超越英、法,德,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正式躋身於先進國家之列。 自民黨時代 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發,日本經濟增長每年僅4%左右,低於六十年代初的9%,日本高速經濟成長時期宣告結束,但日本在世界經濟體中仍排第二位,但是2008年發生全球金融海嘯,索尼和豐田等指標性大企業紛紛爆出巨大虧損< ref>。 戰後的日本自1955年起長期由自民黨執政,因而出現「55年體制」。2009年,執政共計長達54年的自民黨下台,首次失去國會眾議院第一大黨的地位。僅僅三年後,由於民主黨施政失當和在東日本大震災中救災不力。2012年12月,自民黨取得壓制性勝利,黨總裁安倍晉三在上台後倡議修改憲法,取消當中否定的集體自衛權,透過自主制定的新憲法使日本成為一個正常的主權國家。安倍晉三在任期間也推行了一系列經濟改革措施,包括推動日圓貶值、實行量化寬鬆等。縱使當中調高消費稅的措施可能會令部分國民的薪資追不上物價升幅,但由於日元兑美元贬值,帶動日本產業出口量和國內消費需求攀升,使日本能夠擺脫長達15年之久的通縮陰影,日經平均指數升至近六年高位< ref>。 地理 日本是欧亚大陆以東,太平洋西部的島嶼國家,由3個弧状群島(日本列島、琉球群島、伊豆-小笠原群島)組成。其中北海道、九州、本州及四国四大島的面積就佔了國土面積的9937%。日本通常被歸劃於東亞或東北亞的範疇,北與俄羅斯、西與北韓、南韓、中國、西南與臺灣、南與菲律賓隔海相望。日本由6852個島嶼組成,因此森林覆蓋率高,但卻不適合農耕,耕地面積僅佔日本國土的111%。日本國土狹長,南北總長3800公里,與澳洲、馬達加斯加、美國相近。 日本列島按照地質構造可分為東日本與西日本兩大區域,其界線為位於本州中部,新潟縣糸魚川市與靜岡縣靜岡市之間的糸魚川靜岡構造線,同時日本列島還處在環太平洋造山帶、火山帶、地震帶之上;而日本發生的地震,釋放的地震能量就占全球地震釋放能量的10%< ref>。 由于日本面積狹小多山,因此河流普遍長度不長但落差較大,同時實行水力发电,總長367公里;而第二長的利根川也是日本流域面積最大的河川。 氣候 日本深受黑潮、親潮等洋流影響,海洋性氣候明顯,一年四季溫差很大。日本國土以溫帶季風氣候為主。 北海道氣候:北海道不受梅雨的影響,降雨量較日本其他地方為少。夏季短暫且涼爽,冬季漫長而寒冷。 日本海側氣候:範圍包括本州島西部的海岸地區。冬季受西伯利亞高氣壓所影響,吹西北風。同時由于暖流對馬海流在冬季通過日本海而帶來大量水汽,因而常有豪雪。夏季降水較少,有時因焚風而會出現異常高溫。 :典型的內陸性氣候,冬寒夏涼。冬季與夏季及晝夜之間溫差很大,降雨量少。 太平洋側氣候:包括了本州東海岸、南四國和九州大部分地區。夏季受東南季風影響,梅雨強颱風多,冬季的降雪較少。 瀨戶內海式氣候:包括了山陽地方、北四國、近畿與九州局部地區。天氣常是晴天,降雨量少,不時遭受熱浪侵襲< ref>。 南西諸島式氣候:範圍為琉球群島。這里屬亞熱帶氣候,夏季炎熱冬季溫暖,降雨量大,且常受颱風吹襲。 日本是世界上降水量較多的地區,主要包括日本海側地區的冬季降雪、沖繩5至7月連綿不斷的梅雨,以及夏季到秋季登陸或接近日本的颱風;有記載的最低溫度紀錄是攝氏-41度,于1902年1月25日在北海道旭川市測得< ref>。 自然環境 日本國土南北狹長,四季分明,也是一個多山國家。因為日本是島嶼國家,四面環海,所以來自外部新生物入侵的可能性也相對較低,離島地區更形成了獨自的生態系統,特別是小笠原群島及琉球群島自古就建立了比日本本土更加孤立的生態系統,小笠原群島更有「東洋的加拉帕戈斯」之稱,但日本各地仍保留著大量珍貴的生態系統,如知床、白神山地、小笠原群島和屋久島都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世界遺產< ref>。 在環境保護方面,日本是世界上最早面臨大規模公害的國家,並在1960年代後期開始積極立法減排,至21世纪全国主要大气污染物全部达到环境标准< ref>。 由于高度經濟成長期以後日本飲食文化的變化及海外農產品的輸入,日本的農林水產業在20世紀開始出現農田與人工林的閒置。自1970年代以來,相較于其他國家森林面積的持續萎縮,日本的森林覆蓋率一直保持在三分之二上下。2007年,日本的森林面積達2510萬公頃< ref>。 聯合國世界觀光組織報告指出,日本在2013年以24%的成長率成為世界旅遊成長最快速地點< ref>。 自然災害 由於日本列島位處數個板塊的的交界和環太平洋火山帶之上、1995年的阪神淡路大地震和2011年引發海嘯和福島核事故的東北地方太平洋地震。在沿海地區,地震之後引發的海嘯常帶來遠超過地震的影響,英語中的海嘯一詞就是來自于日語中的「津波」()< ref>。 除了地震和海嘯之外,火山亦經常在日本引發災害。近年日本較為活躍的火山有有珠山< ref>、淺間山、三宅島、阿蘇山和櫻島等。日本其他的主要自然災害還有山體滑坡、泥石流、洪灾、風災和雪災等。 行政區劃 日本政府在1947年根據《》將全國分成47個一級行政區,稱為「都道府縣」,分別為一都、一道、二府、四十三縣。都道府縣下的行政區劃為市町村。 日本自1888年起逐步實行市町村合併政策,町村數目大量減少< ref>。踏入21世紀,為增進地方分權,政府開始檢討廢除都道府縣,改實行道州制的必要性,引起日本道州制議論。1968年,日本自治省導入了地方公共團體編號制度,目前全日本的都道府縣與各市町村均有自己的編號,編號與符合。 主要城市 日本的首都是東京都,東京都23區人口至2012年中約有900萬人,全東京都的人口約有1323萬人,以東京都為中心,包括神奈川縣、埼玉縣、千葉縣的首都圏人口約3670萬人以上,成為世上最大的都市圈,亦是世界上擁有最多財富500強公司總部的城市< ref>。 如果將東京23區視為一個都市的話,日本共有12個人口超過一百萬的城市,其中除了川崎市之外都是都道府縣廳的所在地: 政治 日本為君主立憲國,日本國憲法訂明主權在民,而天皇則為日本國及人民團結的象徵。 日本政府的行政機關是指《國家行政組織法》以及《內閣府設置法》中規定的內閣府、省及其外局,並以內閣總理大臣(首相)為首的「1府12省廳」。2001年實施的「中央省廳再編」機構改革以大部門體制為重點,按照職能優化的原則將原本的1府22省廳精簡成為內閣府、總務省、法務省、外務省、財務省、文部科學省、厚生勞動省、農林水產省、經濟產業省、國土交通省、環境省、防衛省和警察廳的「1府12省廳」體制。經過改革的日本行政機關核心機構數量屬主要發達國家中最少< ref>。 日本古代的法律體制深受中國的中華法系影響,江戶時代制定的國家最高法律《》就是建基於其基礎之上。日本最高的法院是最高裁判所,下分三個不同等級的法院。 日本現行的憲法是於1947年5月3日由當時佔領日本的美軍草拟,經過日本國會的審議後再由天皇颁行。日本國憲法最重要的三大原則是主權在民、基本人權的尊重以及和平主義,日本政治以這三大原則及其中最基本的、對個人尊嚴的尊重運行。 憲法規定國家最高權力機構為國會。日本實行兩院制,眾議院有480席,參議院有242席。選民為20歲以上的國民。參議院議員任期為6年,每3年改選一半,不能中途解散< ref>。 1955年起,自由民主黨(自民黨)一直長期執政,只在1993年至1994年及2009年至2012年成為在野黨。其中1994年至1996年自民黨是作為聯合政權其中一黨,擁立日本社會黨委員長村山富市擔任總理大臣(首相),1996年初開始才重新掌握組閣權。2009年,時任首相麻生太郎宣布提前舉行眾議院選舉,結果自民黨大敗,民主黨大勝。然而,由於民主黨在執政後遲遲未能兌現競選承諾。雖然所有首相均需由天皇任命,但是憲法已經規定無論任何人在選舉中勝出,天皇都必須予以任命< ref>。 目前日本執政聯盟由自民黨和公明黨組成< ref>,主要在野黨包括民主黨、日本維新會、眾人之黨、社民黨和共產黨等。 外交 日本在國際上最親密的盟友為美國。日本亦同時是美國在亞洲的重要軍事據點,美軍在日本各地都有軍事基地,日本在美國的東亞外交策略中也有一定影響力。 日本是八大工業國組織和APEC成員,同時也是東盟中東協十加三論壇的參與國。縱然日本的捕鯨活動偶爾令日本成為國際組織的批評對象。 與此相對,由於日本和中国以及韓國對歷史和領土等認知的分歧,故至今跟兩國的關係仍較其他國家相對緊張。首爾的經常有示威者要求日本政府對韓國慰安婦問題作出賠償和道歉,中國民間也經常發生反日示威和抵制日貨運動。 日本對發展中國家提供的政府开发援助額為世界第二,大部分用於免於債務和建設基建。截至2004年,日本政府的援助達2千億美元,而最大的受益國家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330億美元)、印度尼西亞(86億美元)和菲律賓(8億美元)< ref>。 軍事 自衛隊 日本自衛隊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的日本国家防衛力量,成立於1954年7月1日。1945年,日本在美軍总司令麦克阿瑟的主导下制定了日本國憲法,當中的第九條规定日本永遠放棄以國權發動的戰爭、武力威脅或武力行使作為解決國際爭端的手段,被視為世界上最能落實和平主義的憲法< ref>。 自卫队由陸上自衛隊、海上自衛隊、航空自衛隊等三軍共同组成,由防衛省統籌管轄。日本自卫队的人数受到法律约束,现行编-{制}-为224万人,编-{制}-常保持不整状态,军事人员中亦包括大量军校士官以及军校教师职工,以及43萬名具培训新兵能力的干部。2010年,日本政府發表《防卫计划大纲》,决定将陸上自卫队的坦克数量削减到400辆,但為了对应巨大地震等大规模灾害,陆上自卫队的人数則保持不变< ref>。 自衛隊的目的是維持日本的自我防衛能力,而踏進21世纪後,自衛队也開始進行海外軍事任務,除了參與了2002年阿富汗戰爭後的維和任務外,也曾於2004年至2009年間向伊拉克派遣了「自衛隊伊拉克復興支援群」,協助支援美伊戰爭後的基礎設施重建工程,並在其後數月分別組成了三批舰队互相接替。航空自衛隊於2009年向索马里海域派遣两批P-3C巡逻机部队,为打击海盗进行预警监视< ref>。 隨著日本在二戰結束後60多年間演變成民主國家,日本國內有民眾開始期盼自衛隊在保家衛國外,也能在國際事務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但在修憲的內容具有爭議性。 支出 1976年,時任首相三木武夫訂立了防衛開支不得超過國民生產總值1%的限制,至今只曾於1986年超過限制,而在1980年代末經濟爆破後,自衛隊預算撥備在10多年間並無增加,故扣除通脹後實質是減少。日本軍事支出目前仍維持在GDP總值的1%。 日本於2014年的國防預算總額為4.8928万亿日元,较去年增长29%。由於日本的軍購均依賴美國進口,預算中增加的款項將用在於弥补因日元贬值而上升的进口武器装备价格的费用、恢復東日本大地震減薪措施結束後的薪资增长以及搬迁沖繩普天間美军基地。 防衛省 在韓戰爆發後,日本政府在1950年成立警察預備隊本部,並在其後更名為防衛廳。防衛廳是根據日本《內閣府設置法》第49條第3項以及《防衛廳設置法》第2條的內容而設置的機關,屬日本首相管轄範圍之下設置的內閣府之外局< ref>。 隨著《防衛廳設置法》的修改,防衛廳在2007年升格為防衛省,從內閣府獨立成為日本中央一級單位,升格爲與11個平級的單位,防衛廳長官晋升後的防衛大臣在制定政策和申請預算等方面享有更大的權限和獨立性。2007年7月4日,防衛大臣久间章生因发表美国向日本投掷原子弹是无奈之举的言论而辞职,並由小池百合子接替其出任防卫大臣,成为了日本历史上首名负责防卫事务的女性内阁成员< ref>。 經濟 日本自1960年代末期起至今一直是世界资本主义第二号经济强国,同时也是当今世界第四大出口国和进口国。从1968年至2009年,日本一直保持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日本经济的特点包括生产商、供应商和經銷商的緊密结合、强大的企业联盟和對僱員採用年功序列制與等 。 日本经济自1960年代开始了持续长达30年的高度增长,被誉为日本战后经济奇迹。1960年代首相池田勇人提出所得倍增计划,此后經濟保持平均10%的增长,目前日本拥有的绝大多数世界知名的跨国企业都诞生于这一时期。1970年代初期縱使遇到石油危機,经济仍有平均5%的增长,到1980年代則平均增长4%。 宏观经济 2011年日本国内生产总值高达59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三位。日本的第三产业,特别是银行业、金融业、航运业、保险业及商业服务业对GDP贡献最大,佔全國GDP逾70%,同时也是世界顶级的金融、航运和服务中心。 二战后,以电子电器产业和汽车工业为代表的制造业高速发展。日本三菱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通用電氣公司的超级企业财阀,2013年世界五百强企業中上榜的62家日本企業當中,就有5家屬三菱旗下,其中丰田、马自达、本田、日产等公司的产品畅销全球。此外日本亦拥有世界上存款總額最庞大的金融機構-郵貯銀行,而东京证券交易所也是仅次于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世界第二大证券交易所< ref>。 科技 日本在全球百大创新力科研企业中佔28個席位,僅次於美國。日本在電子、手機通訊、低耗能環保車、機械、工業機器人、光學、化學、半導體和金屬等多項領域具世界領先技術且屢獲殊榮< ref>。 日本工業用料的科技水平屬世界頂尖,目前日本為全球唯一能製造出第五代單晶的國家,如勞斯萊斯的Trent系列發動機就是使用了進口自日本的單晶製造。另外,日本的工业用机器人产量占了世界一半以上,比次位的美國多出逾4倍。日本用於军事技术的研究费用並不高,但相反地積極推行以民用技术为主的技术发展路线。在民用为主的技术发展路线之下,日本的科技研究以服務民生為首要目標,科技力量主要集中于民间企业的研究开发机构。 在太空科技方面,日本东京大学在1955年发射了日本第一枚小型火箭,隨後日本太空科技在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的領導下開始逐步發展,于1970年成功將大隅號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使日本成为世界上继美国、苏联和英国后第四个發射人造衛星上天的國家。踏入21世紀,日本太空科技迅速發展,2007年,日本顺利发射绕月探测卫星辉夜姬,成为继美苏之后第3个成功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日本发射的小行星探测器隼鳥號在2010年從小行星25143返回地球,是首個在月球以外的星球着陆并安全歸來的人造航天器,亦被健力士世界纪录认定為「世界上首架從小行星上帶回物質的探測器」。這些創舉都為日本跻身世界太空强国之列作出了貢獻。< ref> 工业 日本的主要工业範圍包括钢铁、汽车、造船、电子电器、化工、纺织和食物加工等。此外,日本是世界最大的碳纖維生產國,全球70%以上碳纖維產量均源自日本公司。 日本的电子机械市場基本上由日立、松下、索尼、东芝、NEC、富士通、三菱电机、夏普和三洋电机等9大生产商瓜分。由于电子机械包括了洗衣机、电冰箱、灯光设备以及个人电脑等多個範疇,总生产额超过了日本整个机械工业的10%,因此也被視為汽车工业以外的第二個支柱产业。< ref> 农、林、渔业 日本的农业实行小型机械化,单位耕地产量世界第一,自给有余。日本是世界第二大渔业资源生产国,捕鱼技术和捕鱼量居世界前列。此外,日本还是世界上填海造陆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約有05%的國土面積來自填海< ref>。 服务业 服务业是日本第三产业的核心,佔日本GDP逾70%。日本的銀行業,保險業,房地產業,零售業,運輸業和電訊業等都是國內重要的行業,旅遊觀光業競爭力也達到亞洲第二,僅次於新加坡。同時,由於日本國內的服務和產品種類繁多,競爭激烈,因此日本的廣告業非常興盛。 动漫产业 动漫是日本文化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1950年代以後,漫畫逐漸成為日本出版業的主要部分,而日本動畫2011年的海外業績亦達到177億日元。 对外贸易 外贸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日本是世界第四大出口国和进口国。日本主要出口的商品包括汽车、半導體、鋼鐵、塑膠、化工产品等,而主要进口的产品則是化石能源、机械、影音產品和纺织品等。目前中国是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 交通运输 日本的交通以公路、铁路、航空和水路为主,為全球最繁忙的铁路网,数量雄居世界前列,为世界海运大国。此外,日本还是世界上地下街最多的国家< ref>。 公路和铁路 尽管国土狭小,日本的道路总长度居世界第五位,其中東海道新幹線更是世界上最繁忙的鐵道。 日本的高速公路收費和徵稅都較其他國家高,但同時亦在公路維修和保養方面投放不少資源。 航空 日本的航空运输业也相当发达,东京的羽田机场和成田机场的客货吞吐量均居世界前列,其中羽田国际机场2014年的旅客吞吐量在全球排前4名,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机场之一,航班晚点率全球最低。日本的四大航空公司日本航空、全日空、北海道国际航空、SKY(天马航空)为日本空中交通的重要标志。 水运 由於日本997%的原材料和商品均依賴海運進出口。日本全國一共有1020個各式的港口,當中屬於指定重要港灣的包括了「京濱港」(東京港、橫濱港)、「伊勢湾」(名古屋港、)以及「阪神港」(大阪港、神戶港)< ref>。 人口 根據總務省統計局公布的數據,截至2015年3月,日本總人口為1億2691萬人,在全世界排行第十。雖然大和民族佔日本人口的大多數,但嚴格意義上日本並非由單一民族組成的國家。由於日本在19世紀末以來開始接收移民和多次擴張領土,目前境內也存在數個少數民族,當中包括阿伊努族(約3萬人)、朝鮮人(約60萬人)和華人(約70萬人),另有因沒有統計項而數量不明的琉球人等< ref>。 日本的人口密度約為每平方公里337人,其中又以太平洋沿岸地區與南部地區最為密集。在日本,除了四國地方,各地方均有人口在100萬以上的大都市。主要都市都集中在沿海地區的平原,10%的日本國土集中了90%的日本人。全國80%的人口居住於城市或大城鎮,26%以上的人口居住在首都圈,49%以上的人口集中在大東京、京阪神、中京等三大都會圈,而東京都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5748人。現在東京城市群(即首都圈)的人口達到3千6百70萬人以上,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都會區,但在都心地帶也引發了地價昂貴等問題,東京更是全球最貴的辦公地點之一。 日本人的人均壽命位於世界前列,2013年平均預期壽命男性8021歲,女性8661歲。,但實際數字因各種因素而存在爭議。隨著戰後首波嬰兒潮出生的人口開始退休,同時越來越多日本年輕人選擇不結婚或生育。人口下降將會影響日本的經濟及社會,日本即將面臨被扶養人口急劇增加、勞動力成本提高和福利體系負擔加重的危機。2014年12月31日,日本厚生勞動省公布的日本人口數字較前一年減少268萬人,人口負成長創歷史新高。。 社会 語言 在日本,大部分日本人和在日外國人都通日語,現行的公用語言稱為標準語或共通語,以江戶山手地區(今東京中心一帶)的中流階層方言為基礎 此外,日本各地也存在不同的方言,主要可分为和。 英語是日本國民教育中標準的項目之一,但因日語音標一定會帶a、i、u、e、o五個母音音標的特性,與日語中缺乏捲舌音等因素,加上日本人通常直接以假名音譯外來詞,導致日本人在英語發音上面(尤其是r和l音)普遍有一定程度上的不準確。 宗教 神道與佛教是日本的主要宗教。現在大多數日本人心理上并沒有特定的宗教信仰,但是日本人生活中的許多儀式和活動都與神道和佛教有著密切的關係,例如婚禮、喪禮等,其後在圣德太子的積極推广下在日本迅速传播开来。目前最多日本人信奉神道教,佛教排第二< ref>。 天主教在1549年進入日本,至17世紀初大約有75萬名教徒。然而後來德川幕府實行禁教政策,直到19世紀後期,美軍強制日本開放貿易與外交的黑船來航事件以後,傳教活動才再次興盛於日本,現在日本經過正式受洗的基督宗教教徒不超過總人口的1%< ref>。 伊斯兰教在20世纪初期從奧斯曼帝國传入日本 教育 日本實行小學校6年、中學校3年的義務教育,大部分學生在接受完義務教育後還會繼續進入高等學校。2010年高等學校就學率為98%,位列全球第一。日本的識字率亦為全球之冠,達到99%< ref>。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陆续开始普及6年小学,3年中学的9年制义务教育。70年代,高中教育普及化,直到20世纪末,大学教育也开始逐步普及。 国民终身教育也是21世纪日本教育的新亮点,、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教育文化体系已经遍布日本全國各地。截至2006年,日本有青少年活动中心1320个,公民馆17143个,博物馆1196个和公共图书馆2979个。 體育 日本自古以來即重視各種武術,相撲是日本的傳統運動,在《古事記》和《日本書紀》中已有記載,且有「國技」之稱,柔道則影響了巴西柔術。 明治維新後,西方體育運動透過教育系統進入日本并普及孕育了王貞治、長島茂雄、鈴木一朗等棒球巨星,在日本享有國球地位。 日本的職業足球聯賽成立于1992年,平均每年有30萬人次入場觀賽,總計贏得了4次亞洲盃,並連續5屆殺入世界盃決賽周,水平與歐洲次級國家看齊。 時至今日,西方的高爾夫球< ref>、網球、滑雪等運動在日本也頗為流行。 媒體 日本是世界第一報業大國。現在日本共有五家全國性報紙,分別是《讀賣新聞》、《朝日新聞》、《每日新聞》、《日本經濟新聞》和《產經新聞》。地方報也有相當實力,其中以《中日新聞》發行量最大< ref>。 由于法令的限制,日本沒有全國性的民營電視台< ref>,但形成了公共媒體與商業媒體并存的體制,由NHK對全國進行公共廣播,而以東京廣播公司為核心的JNN;以日本電視台為核心的NNN、NNS;以富士電視台為核心的FNN、FNS;以朝日電視台為核心的ANN和以東京電視台為核心的TXN六家商業媒體則組成了全國性電視網。在東京、大阪和名古屋三大都會區還有一些獨立電視台。 醫療 日本的醫療保險制度始建于1922年,當時新通過的健康保險法建立了以受僱者爲對象的醫療保險制度,其後1938年頒布的《國民健康保險法》則建立了以自營業者、農民爲對象的國民健康保險制度。1961年,日本政府提出所有國民都有義務加入國民健康保險,從而日本實現了全民醫療保障,同年也新設了高額治療護理費支付制度和提高了分娩費和喪葬費。 日本的醫療保險主要分為國民健康保險(地區保險)和受僱者保險,前者覆蓋普通國民,如農民、自僱人士和退休人士等,後者則只覆蓋現職人士。 文化與藝術 日本的文化一方面不斷吸收外來文化,同時也產生了自己的特色。自公元4世紀到9世紀,就有渡來人帶來歐亞大陸的文化。日本同時也派遣遣隋使和遣唐使積極吸收中國的文化。隨後到10世紀左右,日本與東亞大陸的交流變少,開始發展具有獨自特色的國風文化,而京都則成為了日本的文化中心< ref>。16世紀中葉歐洲文化進入日本,給日本文化帶來很大刺激,然而之後因為禁基督教和鎖國而陷入停滯。17世紀以後的江戶时代在封閉與鎖國的穩定環境中再次發展自己的獨特文化。 明治维新後,日本快速西化,傳統文化遭遇一定的抑制,日本在吸收歐美文化的同時,都市也迅速西化,給庶民的生活帶來很大變化。大正時期因為經濟景氣,日本接受了美國的大眾文化,如體育、電影等享樂文化。但1920年代以後,因陸軍的政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時體制下對歐美文化進行了嚴格的統制。戰後,美軍在日本推動民主化的同時也推廣了美國文化,使到很多傳統文化流失。日本與英國和美國一同被譽為「世界文化大國」< ref>。 花道、茶道和香道都是伴隨著漢傳佛教進入日本的,現在已在日本扎根,成為了日本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並稱為日本的「雅道」< ref>。 表演藝術 日本傳統的表演藝術有歌舞伎、能劇、狂言、文樂、漫才、落語等,當中歌舞伎起源於战国时代末期,擁有悠久的歷史,是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內容多關於歷史事件和戀愛關係的道德衝突,也比能劇更大眾化< ref>。 同樣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樂是一種木偶戲,又名「人形淨琉璃」,在1684年發祥於大阪道頓堀,並曾在18世紀掀起熱潮,受歡迎程度一度壓過歌舞伎。 文學 日本最早的典籍,如古事記和日本書紀等都是采用漢字書寫,直到平安時代才出現了日本特有的仿汉字草书和部首的假名文字。紫式部的著作《源氏物語》是世界上第一部長篇小說,以散文为主体叙事,织入近八百首和歌抒情、状物,使歌与文融为一体,行文典雅,被誉为日本物语文学的高峰之作,《萬葉集》就是日本現存最早的詩歌總集,享有「日本詩經」的美譽,詩集共二十卷,收錄詩歌四千五百餘首,有「俳聖」之稱的知名俳人松尾芭蕉。明治以後,日本文學受西方影響,出現了夏目漱石、森鷗外、芥川龍之介、谷崎潤一郎、三島由紀夫、川端康成、太宰治,以及有「雙村上」之稱的村上春樹及村上龍等知名作家。 日本有兩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分別是川端康成(1968年)和大江健三郎(1994年)< ref>。 繪畫 日本繪畫有單色畫和雙色畫之分,而浮世繪是日本畫中最廣為人知的一種。浮世繪是江戶時代以江戶為中心發展的版畫藝術,初期的浮世繪多為多色印刷木版畫,直到十八世紀中葉以後才發展到精緻的多色套印浮世繪對西方的印象派藝術產生了不少影響,江戶時期的畫作是目前各國收藏者的熱門< ref>。 工藝 日本漆器工藝在世界享負盛名,漆器的英語別稱「」就來自日本的英文國名。 日本的现代漆器内容丰富多彩,表现手法创新,融入了不少抽象的艺术技法,也能夠反映日本人精致细腻的民族特点。漆器在日本由建筑装饰到家具和餐具都經常使用得到,其工藝技術也廣泛用于陶瓷、液晶电视面板和电源开关等不同的領域上,在日本人的生活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 ref> 日本較有名的漆器包括越前漆器、木曾漆器、輪島涂和镰仓彫等< ref>。 漫画 高度發展的日本漫畫已經成為世界漫畫當中具有獨特風格以及龐大影響力的一個流派,在亞洲及歐美都有相當高的影響力< ref>。 日本的漫畫讀者包括了所有的年齡層,大多數日本漫畫採用黑白印刷< ref>。 在日本,漫畫一般在漫畫雜誌上連載,毎期漫畫雜誌都包含多個漫畫系列,但毎個系列只刊登一個章節,留待下期繼續。如果某個漫畫系列已連載一段時期並且受到讀者歡迎,那個系列的漫畫章節通常會集結成單行本出版,不過與漫畫雜誌不同,一本單行本仅收錄一個漫畫系列。 日本擁有大量的漫畫讀者。為了滿足讀者的需求,日本開設了不少漫畫咖啡廳(),在那里讀者可以一邊喝咖啡一邊看漫畫,許多人還在漫畫咖啡廳過夜< ref>。 日本漫畫向海外輸出始於1970年代末,並隨之向全球擴張,日本漫畫也在世界各地越來越普及,不少被各國出版商翻譯和發行外文版。 大多数日式漫画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例如漫畫的人物身體和四肢比較接近真人,頭和眼睛比較大。另外,日本動漫裡的人物性格通常較誇張,但非常注重細節< ref>。 動畫 日本动画最早开始于1917年,早期的動畫製作人包括了、 和,被合称为日本动画之父。日本動畫於1990年代及2000年代迎來了它被海外市場接受程度的提昇。動畫連續劇諸如《新世紀福音戰士》和《攻殼機動隊》於日本大受歡迎,亦吸引了海外觀眾的注意。《七龍珠》、《美少女戰士》和《神奇寶貝》的周邊商品在歐美地區更是搶手貨。《千與千尋》於2002年德國柏林影展中得到金熊獎,並在第七十六屆奧斯卡電影頒獎典禮中得到「最佳動畫長片」一獎項。 日本動畫業中較為重要的製作公司包括了東映動畫、GAINAX、MADHOUSE、GONZO、日昇動畫、BONES和吉卜力工作室等。2001年,動畫片佔據了日本電影市場的7%收入,而日本動畫的成功也反映在DVD銷售上,日本近七成的DVD銷售均為動畫。 隨著動畫市場的迅速擴張,大量在1990年代成立,並帶動了的興起。另一方面,日本的動漫文化亦創造了不少獨特的名稱,例如用於指稱熱衷及博精於ACG的「御宅族」。 音乐 日本的傳統音樂被稱為邦樂,包括了雅樂、聲明、神樂、演歌等。邦樂的演奏樂器種類繁多如三味線、尺八、能管(橫笛)、箏、笙、和太鼓等,琵琶由中國傳入日本後,也發展出不同的形式。十九世紀末期,西方音樂進入日本,給日本音樂帶來了很大的影響,昭和後期開始產生了融合西方元素與日本特色的卡拉OK和J-POP(日本流行音樂)< ref>。 現代日本流行音樂基本上從日本傳統音樂演變而成,當中的轉變當中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方搖滾音樂的興起。1960年代,披頭四和海灘男孩等組合啟發了日本音樂界,於1969年組成的就嘗試把搖滾音樂和日本傳統音樂混合,最終在1980年代末,J-POP取代歌謠曲成為日本流行音樂的主流。同年新人歌手滨崎步发表的第一张原创专辑《A Song for ××》连获三周销量冠军,知名度迅速上升,與宇多田光稱霸了整個市場。在倉木麻衣出道後,三人並稱為「平成三大歌姬」,在2000年代初席捲亞洲歌壇,甚至出現了虛擬歌手翻唱歌曲的演唱會< ref>。 截至2011年,日本是世界第一大實體音樂市場,市場年產值達31億美元,佔世界市場30%。 饮食 传统的日本料理主食是米饭,然后再配上其他菜肴,例如鱼,肉,蔬菜,酱菜,以及汤。料理的名称则是用这些菜肴的数目来命名。最简单的日本餐膳为一汁一菜:「菜」指一碟酱菜(通常是醃黄萝卜);「汁」則指一碗汤,最後加上一碗白饭。传统的日式早餐通常也是味噌汤,米饭,和一碟酱菜(或納豆)。 由于日本是海岛型国家,日本人相当喜好海产品,例如鱼,贝类,章鱼,虾蟹类和海草等。日本人在明治时代前有一段頗長的时间除武士在外會進食打獵得來的野獸外並不進食獸肉,直至1872年1月24日,明治天皇宣布廢除肉食禁令並親自食用牛肉,才終結了日本人不常吃獸肉的歷史。现在的日本料理大多含有獸肉,如牛肉、猪肉和鸡肉等都是日常料理中经常出现的食材。 源自中国的麵條是日本料理很重要的一部份,當中荞麦麵和烏冬麵這两种传统的麵條比較受歡迎,汤底通常是用鱼类煮成的高湯加入酱油调味以及加上不同种类的蔬菜。另一種很受欢迎的麵类是在20世纪早期由中国传入的拉麵()。拉麵使用的汤底有许多种,比如用鱼类和酱油煮成的高汤,或是猪肉和奶油煮成的高汤。 日本饮食文化的其中一項特色是生食,大部份食物如鮪魚、鲑鱼、河豚、章鱼、牛肉、雞肉、雞蛋等都可以生食入菜< ref>。日本料理中较為具標誌性食物包括寿司、刺身、清酒、便当、納豆、天妇罗、章魚燒、竹輪、荞麦麵、壽喜燒和牛丼等。 和食一向被認為能體現。 日本人進食的食具通常是小碗和改造过的筷子()< ref>。 建筑 日本建築擁有久遠的歷史,最早在6世紀受到中國建築的影響,佛教在傳入日本時同時帶入了中國隋唐的建築技術與風格,大量興建佛寺和宮殿,隨後慢慢發展出屬於日本的獨特風格。自16世紀起,府邸和城樓取代佛寺成為主要建築活動,城堡在江戶時代已演變為地方的政治與經濟中心,各大城市的富有人家也開始興建不同規模與風格的府邸< ref>。 日本在明治時代開始引入西方的建築技巧、材料和風格,建造與傳統風格有極大差別的鋼鐵和水泥建築。同一時期,日本經濟快速成長,許多城市建築(例如東京鐵塔)都是在20世紀中後期興建的,當時是日本建築粗野现代主义建築的最興盛時期,代表建築包括在1961年落成的東京文化會館< ref>。 日本建筑对自然环境的关注、日本传统文化的坚持以及东西方建築風格之间的平衡是其較為重要的特點。 註釋 参考文献 外部連結 政府 媒體 觀光 其他 美國中央情報局《世界概況》: ,包括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和1946年《日本国宪法》 日本動畫(Anime),又叫日式動畫,是指日本製作的動畫。日本動畫發展出特有風格。 日本動畫以具性格化的劇情、強烈的視覺效果,以及偶像性質的人設為特色。日本動畫的每部作品都有明確且獨立的故事背景,較能夠針對不同身分和性格的觀眾群。日本動畫的傳播手法包括電視播送,依靠如DVD和电影院,网络等作媒介。 以針對較主流的作品而言,日本動畫向來具有動作片、偶像劇的元素。有不少作品會藉由虛構故事刻畫生命、死亡、戰爭、人性和社會問題等等的深入議題。日本動畫多數由漫畫改編,其次才是原創,而近年來電玩和輕小說改編的也有越來越多的趨勢。 日本動畫業有包括430家的動畫工作室,其中著名的包括吉卜力工作室、GAINAX、東映動畫等。日本動畫的銷售一部份在日本國內市場,但主要的銷售在是在世界各國,其中包括DVD以及電視上有英文配音的版本。日本動畫的盛行也使得其他非日本動畫作品也採用類似的風格,但這類作品一般會歸類為。 Anime一詞的由來 日本動畫也稱為Anime,這一詞的由來仍有爭議,英文的動畫animation一詞用日文片假名書寫時,會變成アニメーション(animēshon)< ref>。 歷史 日本动画开始于20世纪初,当时日本的电影工作者开始尝试还在法国、德国、美国、俄国等地试验的动画技术。< ref>早期的先锋者有、 、,被称为日本动画之父。 < ref> 儘管日本的製作人做過很多動畫製作的嘗試,第一套廣泛流行的動畫連續劇是1963年手塚治蟲的《原子小金剛》。 1970年代期間,日本動畫進一步發展,與西方世界的動畫漸漸分離開來,並發展出獨特的類型,例如機器人動畫。該時期值得注意的動畫作品包括《鐵人28號》和《無敵鐵金剛》等< ref>。在這段期間,一些動畫製作人漸漸變得著名,特別是宮崎駿和押井守。 1980年代,日本的動畫在日本被接納為主流,並經歷了一個製作量迅速增長的時期,更發展出像日式漫畫這樣完整的公式。GUNDAM系列作品的製作,以及高橋留美子的事業亦於這個年代開始< ref>。《阿基拉》於1988年創下了單一動畫製作費最高的紀錄。 日本動畫於1990年代及2000年代迎來了它被海外市場接受程度的提昇。動畫連續劇諸如《新世紀福音戰士》和《攻殼機動隊》於日本大受歡迎,亦吸引了海外觀眾的注意。《七龍珠》、《美少女戰士》和《神奇寶貝》的周邊商品在歐美地區更是搶手貨。《神隱少女》於2002年德國柏林影展中得到金熊獎,並在第七十六屆奧斯卡電影頒獎典禮中得到「最佳動畫長片」一獎項。 分工 發展至今,日本動漫業是非常成熟的。在這一巨大的行業中有完整而細緻的分工。下文將簡略介紹動畫的其中幾個較為主要的職業。 導演:即是日文裡的監督。導演是整部作品制作的關鍵。導演不一定要親自畫每一幅圖畫,但他必須把握全局,對角色設定、作畫監督、聲優、音響監督等的工作做出明確的指示和要求。因此,每個不同導演的風格都是截然不同的。在日本,有名的導演就多不勝數了。 此外,由於導演經常會兼作分鏡,所以有些動畫作品可以直接從畫面效果判斷本篇的執導者;而且也使得很多參與分鏡製作的助手最終成長為導演。 音樂:可以說是一出動畫裡的一大焦點。音樂能描述許多用畫面所不能傳遞的信息,能烘托畫面所表達的氣氛,畫龍點睛地使影片更具人性魅力。每一部動畫裡的音樂一般都是原創的,且都是由音樂大師作曲。 聲優:即声音的演员,也是动画的灵魂角色。为动画配音是声优的主要工作,另外的工作是参与电子游戏的配音,电台的广播剧,有的能以偶像身份唱歌表演,甚至演舞台剧,或电视剧。在日本,声优如同演员一样,由管理人公司控制。 角色設定:負責設計登場角色的人物造型、衣裝樣式的叫人物設定,其工作不但是要讓後續的作畫者知道要畫的人長什麼模樣,還必須告訴他們這個角色的臉部特征、眼神、表情等等,而且也要設計出由數個不同角度觀看同一位角色的臉的形象,以及不同於一般漫畫、線條封閉的劉海兒。角色設定了決定動畫裡人物的畫風,也間接反映了人物的某些性格。 原畫:英文即為key frame,也就是關鍵影格的意思,每一個cut的layout(構圖)裡面有數個圖層,繪製原畫的原畫師的工作,就是將這一個cut的數秒鐘之間的分解動作畫出來,此一職務多由資深動畫師擔任,比較重要的角色甚至會由角色設計師或是機械設計師親自執筆,不僅要配合演出(英文為animator director,動畫師的導演之意)計算每個cut的秒數以及動作格數,甚至要在畫面上指示陰影、光源以及細部的作畫指示,以利於完成補間動畫的動畫師繪製動畫。 播放媒介 電視動畫:在電視裡播放的動畫,一般都是采取連載的方法,類似電視劇。按播放时间段的区别,分为深夜动画与全日时段动画 。 OVA:全稱為Original Video Animation,意思是原創動畫錄映帶,沒有在電視或電影院放映過的動畫,現在一般以VCD、DVD、BD等發售。 劇場版動畫:即是電影版,在電影院播放的動畫。制作質量遠精於TV版,OVA版。通常一部劇場版動畫是90分鐘,與電影等長。有的劇場版不一定有其對應的TV版。 衍生品 在日本,一個出名的動漫的周邊產品可以有非常的多,比如書(包括雜誌、各種的畫冊、樂譜)、遊戲、CD、各種影像。 音樂:可分為Original Soundtrack、Image Album、Symphony、Hi-Tech 、Drama、CD Single、Image CD Single。Original Soundtrack为原聲集,简称OST。Image Album为印象集,收集一些動畫中沒有引用到或者沒有原曲引用的曲目,其中部分曲目的发布先于动画发布。Symphony为交響樂版。Hi-Tech为電子樂版。 電視劇:相當的著名的作品被改編為電視劇,如《逮捕令》、《相聚一刻》。 電影:改編成電影的數量不多,如《NANA》、《Death Note》。 漫画、游戏、小说:人气较高的动画可能被改编成漫画、游戏或小说,以充分挖掘受众的购买力,或吸引更多不同层面的受众。由于动画、漫画、游戏与小说都是ACG(ACGN)领域的叙事类作品,同一作品在四种形式间相互改编是很常见的事。也有许多与原作共享人物与世界观的外传作品衍生出来。 展览 動畫的分類 動畫常會依目標讀者分類,例如分類為兒童動畫、少年動畫、少女動畫及不同類型的成人動畫。少年動畫及少女動畫有時會加入男孩或女孩都有興趣的元素,試圖爭取更多的讀者認同。成人動畫可能是步調較慢,或是描寫主題不是青少年喜好的內容,也有些成人動畫中有一些成人的主題及場景。有些成人動畫中有包括色情有關的主題,在日本會標示為R18,不過國際上這類作品會分類為變態。相反的,有些漫畫會有性主题或意味,但不包括性交的描寫,會因為受到青少年和成人动漫爱好者的歡迎,而被會歸類為喜劇動畫或後宮型作品,而一些有關性的內容則被視為是一種服務讀者的行為,俗稱殺必死。 分類列表 按播放方式 电视动画 剧场版 OVA 网路动画 按目標人群分 兒童動畫 少年動畫 少女動畫 男性向動畫 女性向動畫 成人動畫 國民動畫 按題材分 科幻動畫 奇幻動畫 世界名作劇場 偵探動畫 體育動畫 喜劇動畫 日本政府政策 日本政府的文化廳和CG-ARTS協會自1997年開始,每年舉辦文化廳媒體藝術祭,動畫是其中的項目之一。 2010年起,(JAniCA)受日本文化廳委託,開始了青年動畫製作者育成計劃,是動畫製作者的人才培養事業,2010年首年籌辦的項目稱為「PROJECT A」,2011年籌辦的項目稱為「動畫未來」(日語:アニメミライ),2012年籌辦的項目稱為「動畫未來2013」(日語:アニメミライ2013)。 博覽會,動畫祭 東京國際動畫博覽會(TAF)是由東京國際動畫博覽會實行委員會所主辦的動畫博覽會,自2002年起舉辦,每年三月在東京國際展示場舉行。 由於東京都在2010年通過東京都青少年健全育成條例,大幅度規範了動畫、漫畫、電玩的ACG作品,致使角川書店、小學館、講談社等出版社另外舉辦動畫內容博覽會(ACE),自2012年開始,在千葉縣的幕張展覽館舉行。 東京國際動畫博覽會和動畫內容博覽會已在2013年宣布合併,並在2014年合辦第一屆AnimeJapan< ref>。 日本動畫工作室 著名作品 相關文化 ACG Cosplay 動畫術語 同人 御宅族 日本動畫歷史 日本漫畫 電子遊戲 美少女 聲優 特攝 漫畫改編電視劇 痛車 秋葉原 酷日本 MAD片 ACGN 參見 動畫 歐洲動畫 美國動畫 台灣動畫 香港動畫 参考文献 《日本動漫畫的全球化與迷的文化》陳仲偉 著,台灣唐山出版社2004年1月初版,ISBN 986-7748-53-0 外部連結 日本漫画(,諸多語言與)指日本於18世紀以降從12世紀戯画(,諸多語言與)延伸發展出的視覺藝術。當代日本漫畫包括故事连环画和四幅一组的组画,它是画面组合作品的总称,也是指刊载这类作品的杂志和单行本。高度發展的日本漫畫已經成為世界漫畫當中具有獨特風格以及龐大影響力的流派。多数日本漫画有一些共同的特征,而具有这类特征的漫画常被称为日式漫画。 概要 日本的漫畫讀者包括了所有的年齡層,因此日本漫畫的題材非常廣泛。1950年代以後,漫畫逐漸成為日本出版業的主要部分。2006年漫畫市值更達到4810亿日圓。除了一小部分漫畫是彩色的之外,大多數日本漫畫採用黑白印刷。在日本,漫畫一般在漫畫雜誌上連載,毎期漫畫雜誌可包含多個漫畫系列,但毎個系列只刊登一個章節留待下期繼續。如果某個漫畫系列已連載一段時期並且受到讀者歡迎,那個系列通常會以單行本的形式出版。許多外國出版商在取得授權後翻譯和發行外文版日本漫畫。 发展历史 日本是个漫画大国。日本漫画业从12世纪就开始发展。平安時代的《鳥獸戲畫》()被認為是日本最古老的漫畫作品。 1862年,漫畫雜誌《Japan punch》()在橫濱外國人居留地發行。1877年代表明治時代的漫畫雜誌《團團珍聞》創刊。日本漫畫家北澤樂天於1905年創立《》,對日本諷刺漫畫的發展貢献很大。樂天從1928年開始在《時事漫畫》連載的《》是日本最初的以少女作為主人公的連載漫畫,是少女漫畫的先驅作品。1915年,日本漫畫家岡本一平創立漫畫家團體東京漫畫會(也就是以後的日本漫畫會)。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由於日本参戰,加上情報局的法規和用紙不足等緣故,日本的漫畫產業陷於衰退狀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漫画界再次恢复了生气。1954年,月刊少女漫畫雜誌《Nakayoshi》創刊。1959年,最初的週刊漫畫雜誌《週刊少年Sunday》和《週刊少年Magazine》創刊。1968年《週刊少年Jump》創刊。戰後初期影響了現代日本漫畫歷史的代表作品是手塚治虫的《鐵臂阿童木》。1950年代以後越來越多日本漫畫家受到手塚治虫作品的啟發。1960年代,石森章太郎、赤塚不二夫和藤子不二雄的作品大受歡迎。随着电视突飞猛进的发展,颇受欢迎的漫画开始被搬上银幕,日本开始了动画时代。1990年代後,漫畫的類型進一步擴大,漫畫雜誌數量迅速增長,網絡漫畫等文化也應運而生。 有觀点認為日本漫畫發展始於戰後美軍佔領時期,這種觀点強調日本漫畫受美國文化的影響很大;其中包括日佔時期美軍帶到日本的美國漫畫及電視、電影和卡通片(特别是迪士尼)。但是一些作家強調日本文化的延續和美學傳統是日本漫畫歷史的關鍵,他們包括Frederik L Schodt和Adam L Kern。 出版和表現形式 日本漫畫基本由格、登場人物、背景、文字氣球、音喩、漫符、台詞和其他技法構成。日本漫畫的閱讀順序(格的排列)一般是從上往下,從右至左(同一行中);在同一格中閱讀文字氣球中的文字也是從上往下,從右至左(見右圖)。這和傳統日語文字的排列順序相一致。雖然多數出版商在出版日本漫畫外文版時保持了這種風格,仍然有一些外文出版商把漫畫的閱讀方向改為從左至右,這樣的作法可能會違背原作者的意圖,有時也會造成完整的圖片(如覆蓋兩頁的格)斷開的情况。 技法 登場人物的言談和思考内容以文字形式記錄在文字氣球中。 擬聲詞以手寫字體形式表現。 漫符用以體現人物的心理和動作(比如在人物的額頭、後腦邊畫上汗水滴表示角色的惊訝、憤慨、無奈或困惑;讓人物的額頭、拳頭浮現青筋代表憤怒等)。 分类 按讀者對象分 幼年漫画(小学生向) 少年漫画(小学生 高校生) 少女漫画(小学生 高校生、一部大人的女性向) 青年漫画(高校生以上) 女性漫画(大人的女性向) 成人漫画(18歲以上的对象,含性描写) 詳見下表注2: 少年漫画注3:特徵:努力、友情、勝利、熱血,近年的少年漫畫更有「主角不死論」、「主角威能」的風氣。 少女漫畫:面向6歲到18歲的女孩子。這類漫畫沒有明確的界限,不以故事類型、繪畫風格或是情節而分。僅僅當出版商想要將某個漫畫面向年輕女性發行時,就稱之為少女漫畫。 青年漫畫:更多的性和暴力畫面。這類漫畫一般較少複雜怪異的情節。一般是以考試、體育或學校生活為主。描寫了大學生、工薪族、失業者等等。帶社會或公司情節的更受歡迎。也有少量的科幻、神秘、幻想的成人漫畫。 淑女漫畫:面向20歲以上女性的漫畫,特別是那些家庭主婦和白領女性。她們喜歡肥皂劇那樣的浪漫小說。 按題材分 諷刺漫畫 以諷刺現實社會為目的的漫畫。 學習漫畫 以傳授知識為目的的漫畫。 幽默漫畫 以搞笑為目的的漫畫。 戀愛漫畫 以戀愛為題材的漫畫。 體育漫畫 以體育運動為題材的漫畫。 格鬥漫畫 以格鬥技為題材的漫畫,面向少年和青年。 校園漫畫 以學校為舞台和學生生活為中心的漫畫。 黑道漫畫 以日本黑道為題材的漫畫。 政治漫畫 以政界(政治家)為題材的漫畫。 經濟漫畫 以經濟為題材的漫畫。 医療漫畫 以医療為題材的漫畫。 料理漫畫 以烹飪、廚藝為題材的漫畫。 恐怖漫畫 以恐怖為題材的漫畫。 科幻漫畫 以科學幻想為題材的漫畫。 奇幻漫畫 以異世界為舞台的漫畫。 推理漫畫 以解謎為題材的漫畫。 音樂漫畫 以音樂・樂器為題材的漫畫。 冒險漫畫 以冒險為題材的漫畫。 歷史漫畫 以歷史為題材的漫畫。 動物漫畫 以動物為題材的漫畫。 戰爭漫畫 以戰爭為題材的漫畫。 按表現形式分 單格漫畫 四格漫畫 單頁漫畫 繪畫工具 傳統 ;基本繪畫工具 原稿用紙 鉛筆・橡皮擦 沾水筆 製圖筆 墨水・墨汁 塗改液 毛筆・日本製毛筆() 網點紙 美工刀 尺・雲形尺・模板 ;彩色原稿繪畫工具 Copic 水彩畫工具 彩色墨水 噴槍 粉彩・蠟筆 數位繪圖 板繪 硬體:個人電腦+绘图板或者單一的智機、平板。 鼠繪 硬體:個人電腦+滑鼠 軟體:Adobe Photoshop、Painter、ComicStudio、SAI等。 日本漫画家 日本龐大的漫畫產業使日本湧現出眾多優秀的漫畫家。由於日本漫畫家的作品通常在漫畫雜誌上定期連載,他們的工作是比較辛苦的。許多日本漫畫家在創作時有助手輔助。一般來說,故事構成,主要人物的繪製由漫畫家自己完成;群衆和背景描寫,原稿塗黑,黏貼網點紙等細節上的操作則由助手擔任注4。 同人和Cosplay 同人并非制作中的一环,而是指其狂热爱好者们的组织。日本有许多有名的漫画家都是画同人出身的。同人的活动很多,有写同人小说的,有画同人漫画的。现重点介绍一下Cosplay和同人志。 Cosplay這個字來自日文的コスプレ,而這四個字分別來自コスチュームCostume與プレーPlay,意即一種穿著舞台用衣裝的聚會注5,在这里指扮演动漫或游戏里的人物,是广大动漫FANS和游戏FANS的梦想和最爱。中文译为角色扮演。近年Cosplay活动也涵盖视觉系乐团与电影。在日本,COSPLAY SHOW真人模仿秀或是角色扮演极为风行。基本上大小游戏、动漫展会都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Cosplay扮演者。 在日本,同人志也非常的繁荣昌盛。所谓的同人志也就是业余漫画家所组成的团体。他们自费出版自己的漫画杂志,单行本,周边产品,目的可以是为自娱自乐,也可以作为磨练画技,积累经验,提升名气,从而获得漫画出版社的赏识青睐,成为职业的漫画家。在日本各地同人志团体非常的多,入团人数连年增长,每年举办的各项活动如画展,Cosplay比赛等动辄就有几千人参加,他们出版的漫画也有固定销量。 日式漫画 日式漫画是日本漫画的另一种类型。 战后时期,漫画自西方传入日本,并发展出独特的风格,逐渐在日本形成了拥有大量读者群的庞大产业,其影响也延伸到其他国家。日式漫畫並不局限於日本漫畫,在華人地區、南韓、東南亞和歐美等地區也有許多和前者風格相近的作品。 漫画在日语中的意思相当于连环画,是用多幅画面连续叙述一个故事或事件发展过程的绘画形式。日本人将漫画这一特殊的文化现象视作一门艺术,它的读者不局限于任何年齡,但大體上還是針對青少年。 大多数日式漫画通常连载于漫画杂志上。当一部漫画连载了一段时间之后,将以单行本的形式重新制作出版。此类单行本大多印刷在较高级的纸张上,有利于那些想收集的人。 日式漫画的风格十分独特,强调对于线的处理,其故事情节以及分格的设置与其他漫画有较多区别。 特色与风格 日式漫畫的人物身體和四肢比較接近真人,頭和眼睛比較大,鼻子和嘴巴比真人小。日式漫畫向來不刻意描繪人種特徵,有時連性別也難以分辨。年齡大多設定在青少年階段,因此臉的輪廓和皺紋相對較少。另外,日式漫畫裡的人物通常具有異於常人的人格和情緒表情,請參見動畫物理學。 這些設定在ACG作品已成为一种公认设定,其起始于手塚治虫的原子小金鋼等作品。這種概念到1980年代至1990年代正式成行,2000年代開始走向國際化。 注释 其实日本漫画没有特别明确的分类,这里说的仅仅是其中一种。 资料来源:wwwsnsncomcn上《日本漫画分类简言》一文。 资料来源:南方网动漫频道《日本漫画分类》一文。 另見日文維基條目。 引用wwwsouthcncom上《台湾Cosplay发展史》一文。 參考來源 相關條目 漫畫 日本動畫 漫畫改編電視劇 外部链接 日本經濟指的是日本的国民經濟概況。 明治以來,日本不同時期的經濟政策如下。 殖產興業 財閥解体 傾斜生産 國民所得倍增計劃 列島改造計劃 概說 日本是一个自由市场经济体,GDP总量1968年超过联邦德国,从1968年至2009年一直名列世界第2位(仅次于美国),2010年被中国超过,GDP总量退居世界第3位,人均GDP38459美元,位居世界前列。 日本的經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受到了毁灭性打击,但在战后快速复兴,从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了持续长达30年的高度增长,被譽为日本战后经济奇迹。1960年代池田勇人內阁提出「所得倍增计划」,经济达到平均10%的增长,目前日本拥有的绝大多数世界知名的跨国企业都诞生于这一时期;1970年代初期虽然遇到石油危机,平均仍有8%的增长;1980年代则为平均6%的增长;19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破灭,银行坏账高企,经济一蹶不振,被称作失去的十年;2000年代,日本经济持续低迷,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中遭到沉重打击,继失去的十年后迎来失去的二十年;2010年代,日本经济更不乐观,特别是经过2011年的东日本大地震、海啸、福岛核泄漏以及泰国洪灾,2012年的欧债危机、日本政府购买钓鱼岛事件以致與鄰國關係不睦,以及日圓高企等因素,日本经济再次陷入衰退困境。但安倍晋三上台以来实施的扩张性货币政策使日本经济逐渐摆脱低迷,日本的通货货币是日圓(¥),在世界上与美元($)、欧元(€)等都是重要的国际通货。 能源礦藏 原油和鐵礦石的生產極少,地下資源相當匱乏,但是各種類的礦產在日本都有發現,因此日本有「能源博物館之稱」,不過水泥的原料石灰石、玻璃和一些建築材料的原料如珪石等儲藏豐富,被大量開採。過去曾大量生產金、銀、銅和煤炭,在戰國時期曾是世界上的主要黃金產地。現在仍有大量煤炭礦藏,但素質較差,沒有開採價值,而金、銀等之富礦,因開採成本高而開採甚少。日本海沿岸出產極少量的石油與天然氣,但在東京一帶的地區有大量的天然氣埋藏量,礙於都市發展的開挖限制,僅於房總半島開採。近來在日本近海發現了大量的金、銀、石油、可燃冰礦藏,但因成本考量而無開採計劃,仍處調查階段。 木材和漁業資源豐沛,在近海擁有眾多漁場,捕魚量世界第一,但是因為濫捕等原因,漁業資源面臨急劇減少的危機。氣候溫暖濕潤,降雨多,且水土保持良好,因此日本擁有大量高質量的軟水,生產的飲料品質佳。 產業 因為日本國內內需市場較大,第三產業較發達,使得加工貿易與製造業也較興盛,特別是工業技術在世界上屬於頂尖水準,在眾多領域之中,是其他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的典範。尤其是汽車、電子學、造船以及鋼鐵等產業在世界大戰之後有很大的成長,許多日本企業在世界排名名列前茅。 技術貿易對於技術的依存性,從進口過量到輸出過量有長期性的變化傾向。工業用機器人等自動化設備的附加價值很高,到處都能看到獨自的技術開發成果,例如日本對於工業用機器人的生產量約占世界的七成,以及世界上所使用的工業用機器人約有六成都是在日本運作,工業界幾乎都是機械化,效率非常高。此外,家庭用機器人這個概念也是由日本所提出。 貿易 主要的贸易伙伴有美国、东亚、东南亚、欧盟、沙特阿拉伯等,近年来与中国和亚洲地区的贸易额大幅成长,而對於各國的進出口长期维持順差。不过该趋势在2011年遭到改变,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日圆逐步升值所造成产业外移现象,以及2011年福岛核电站外泄事故导致日本政府逐步停止核电,改为大量进口天然气发电,使得2011年日本外贸转为逆差,自1980年以來再度轉為逆差。2012年以来安倍经济学实施量化宽松促使日圆大幅贬值,推升能源商品等进口成本造成日本贸易逆差逐年扩大至2013年纪录1177億美元世界貿易組織統計數據。 主要的进口物品以原材料为主,包括石油、铁矿石、半成品和食品等,出口貨物為汽車、电子产品、家电、机械和工业用机器人等科技產品。 金融 江户时代時,德川幕府推行金融政策。另外,批发行等等开始经营借贷业。 进入平成时代后,泡沫经济的崩坏和主管国家财经的大藏省内发生的诸多不良事件,90年代末期,股价和房地产价格暴跌、企业大量倒闭给日本金融机构带来大量的有毒资产,资本充足率低下,导致北海道拓殖银行、日本长期信用银行、日本债券信用银行等日本大型上市银行以及许多中小金融机构相继倒闭,金融体系面临危机。政府制订出金融机构削减不良资产的时间表,先后筹措了120万亿日元向金融机构注资,並降低利率與实施超宽松金融政策,经过多年艰难调整,金融机构终恢复了活力,有毒资产大幅下降,资本充足率进一步提高。2005年上半年,理索纳金融控股就赚了1743亿日元的税后纯利,大型金融機構平均不良资产已降到3%以下,景氣又見復甦。 然而,2008年的美國次貸金融海嘯全面爆發,日本四大銀行2007至2008年次貸相關虧損預計達47億美元,約合其預期利潤的近30%。全世界10年來金融業的榮景是建立在美國泡沫之上的相關金融產品,日本大部分金融機構習慣將投資金投入的高利率高風險的次貸相關產品。2009年初,野村控股利潤下跌71%、三菱UFJ金融集團下跌68%,諸多金融機構資產遭次貸爆發事件揭露後,都跌回到日本本土泡沫經濟前的水準。 歷史 明治時期之前 江戶時代,日本因為鎖國政策而不在世界重要經濟體之列,只与清朝,朝鲜和荷兰进行些规模较小的贸易。 開放后 门户开放以後,政府推行富國強兵和殖產興業政策。以輕工業為中心推动工業化与近代化,在股市筹措资金以发展经济。主要的出口貨是絲線,火柴,電燈泡等輕工業產品。在这段时期,重工业较不发达,外贸持续赤字。财阀也逐渐兴起。不过由于多次对外战争,日本的外债增加,明治维新以来的经济体制面临崩溃。 兩次世界大戰 因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歐洲战场軍需激增,日本的經濟從中获益很多。重工业在经济地位提高(大战景气)。同時,日本和美國和同樣转换为債權國。可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歐洲軍需驟冷使依赖外国市场的日本经济陷入低潮。1923年的關東大震災等也导致銀行信用不佳,1927年发生了昭和金融恐慌。1930年,由于解除黃金出口禁令與世界恐慌等一连串影响,日本经济恶化。 在全世界的经济不景氣中取得了躍進的蘇聯5年計畫,日本也受此影响。一些官僚主张加强国家在经济中的角色。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时日本經濟完全成為國家統制經濟,自由主義經濟制度崩溃。同时,终身就业与月薪制在这时出现,为日本战后的经济发展定下基础。 戰後的復興與高度成長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的產業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日本遭遇严重的通货膨胀。不过在朝鮮戰爭中,在军需的提振下日本重工业复苏。以1955年開始的神武景氣做為起点後續的岩戶景氣、伊弉諾景氣接續展開,在製造業为龙头下日本经济快速成长。日本的經濟規模,1968年超過西德的GDP成為世界第2位。 低成長時代 1973年,全球爆发第一次石油危機,日本經濟陷入混乱,1974年經濟增長率锐减,战后以来的经济高成长宣告终结。主要出口产品由钢铁转为汽车。1970年代后,日本长期维持巨额贸易出超,而美国在贸易上长期赤字。此後,根據廣場協議,日元不得不升值而导致经济不景氣。1980年代后,因为金融环境宽松,景气持续强劲,导致股票价格和地价大幅攀升。即泡沫经济。 長期低迷與金融海嘯 1990年代,資産價格(股票價格、地價)急劇下跌,受泡沫經濟崩潰引發的后遺症影響,大量的家庭在泡沫高點貸款買了房子而陷入負資產,從此日本經濟長期低迷被認為是「失落的十年」。2000年代初,日本採用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到2002年後,受外國需求上升的拉動,日本經濟情況稍為改善,然而2008年全面爆發的金融海嘯影響外國需求,2008年中到2009年初每月外銷均以1 4的累進速率下滑,製造業信心指數達到-58的歷史低點,各項數據也超過泡沫經濟時的低點,日本著名的汽車業雖沒有像美國汽車業幾乎破產但是也爆出二戰後首次虧損,之後的2009-2011年間受累於全球低迷日本又累進損失了1100多萬個工作職缺。 面臨的問題與展望 産業空洞化 1980年代以後,由于日元升值引发人力成本提高,许多工厂迁移到海外,导致产业空洞化现象。近幾年,一些企业在日本设立研发中心和生产据点,以防止技术外流和保持竞争力。不少人提倡将企业迁回日本。 金融效率低下 泡沫经济期间由于融资过剩而後續实际抵押品(房產和土地)价值遽减。银行因此负担巨大不良债权至今。 創業困難 比起歐美,在日本創業較難。要探究原因,許多人會舉出因為在日本只能向金融機關借錢,沒有創業經驗的人要向金融機關借錢相當難。即使借到,利率也很高。萬一創業失敗,就必需背負大量負債。針對這問題,日本政府於2004年修改法令,建立起一元也可以創業及種種經營支援的体制,但是效果還是未知數。 貧富差距 資本主義常見問題日本社會也發生;由原來以中產階級為社會主流,轉變為富裕與貧窮兩個極端(中產階級逐漸消失)。大前研一所著M型社會一書探討日本此種怪現象,可能來自於全球化和產業升級結構和年功序列制度崩壞,越中下層的人越遭到衝擊,而富人階級卻沒有遭到衝擊甚至因而獲利,導致階級拉大,衍生出價值觀崩壞和職場倫理瓦解等文化現象。 首都過密與地方過疏 由于工业,特别是出口贸易的高速成长。人口逐渐从农村流入到城市,特别是首都圈。为此,日本建设了全国高速路网,在地方兴建医院和学校等公共设施。持续的大规模公共建设扭转了地方的衰退局面。 經濟成長 泡沫經濟後成長率一厥不振,21世紀初期有回溫現象,但是失業率並沒有顯著下降,多數成長率還是來自大企業的資方獲利。 公共債務龐大 日本公債截至2014年6月達一千零三十九万亿日圓(約十點二万亿美元),約為GDP 210%,北海道夕張市亦成為日本首個地方都市因過度擴張支出而宣布破產的政府機關。 勞動環境 日本引以為傲的沿革性職場倫理和終身雇用制,隨著泡沫經濟和M型現象而崩潰,類似打零工的「派遣人力」也應運而生,雖然日本有亞洲相對完善的勞工退休計畫,但是勞動環境持續惡化。 出口不振 泡沫經濟的內傷未復原之際,金融海嘯帶來的西方需求消失導致日本陷入內需和外需都滅絕的進退兩難,也暴露了長期依賴出口為唯一生存發展之道的弊端,諸多公共建設投資案當年泡沫時代也都用過,日本已經是高度建設開發許多建案最後都是閒置設施沒有任何經濟帶動力,當年無法解決問題的方法面對全球海嘯當然更顯無力。 人口老化 由於人口長壽和少子化導致日本總人口負成長,逐漸邁向比其他國家都嚴重的人口老化,由於日本地狹人稠又好住獨棟房使許多家庭空間狹窄,加上子女工時過長或是在經濟衝擊下失業;整體隱含了相當大的老人照護與醫療問題。 産業 就業人數構成 第一産業 50% 第二産業 295% 第三産業 643% 產業概況 農業 只有12%日本土地是可耕地為了彌補此一缺點日本使用系統化耕作零碎地 使得日本有世界最高的精密農業成果也就是單位土地產量世界第一,達到糧食自給率50%只用了56000km²1400萬英畝農地。農業在日本是高補助與保護產業,鼓勵小規模耕作,而不是美國的大規模耕作所以成本較高,在理論上沒有競爭力的狀況下,日本農民協會成為一種辛迪加;壟斷了全國的農業生產資料(種子、化肥、農藥等)購入以及大宗農產品的銷售,農戶只有服從農協的計劃從事農業生產。另一面再配合關稅壁壘,例如稻米是高保護產業,訂定了超高490%關稅阻擋外國米,1988年之前還限制進口配額72%總消耗量以下。新規則公佈後關稅更提高到778%。但是小麥、黃豆之類還是向外國購買,日本也是歐盟最大的糧食出口對象。 漁業 日本是世界第二大漁業國於1989年還曾創下1190萬噸漁獲,從1973年能源危機後,深海魚在日本不受歡迎。淺海魚佔50%總量養殖魚則佔33%以上,最受歡迎的有沙丁魚,金槍魚,螃蟹,牡蠣,秋刀魚,鮪魚和日本-{鰤}-魚。日本至今依然有世界最大漁船船隊和全球15%的漁獲量佔有率。但是也有論戰說日本漁業太大規模而耗盡漁獲量。遠洋捕鯨業也被動物保育人士抗議。日本漁業顯見的未來有縮減的風險存在。 礦業 資訊産業 媒體娛樂産業 在日本有線電視相對弱勢,很多觀眾滿足於六大無線電視網,不會再花錢收看有線電視。有額外收視需求的人會選擇自己裝衛星電視,導致相關科技產品在日本的發展較大,並擁有一定規模的收視戶。多數國家有線電視裝機率遠高於衛星電視,但日本則二者比率差距不大。內容方面日本的戲劇和流行歌曲在亞洲有一定市場,動畫產業則是世界第一,很早就打破了幼兒卡通的格局而向成人發展並異業結盟推出眾多商品,也形成了動漫迷的次文化族群,動漫產業已成為日本文化產業的重要支柱,在世界上佔有中流砥柱的地位。目前,日本動漫產品約佔世界產量的60%,產值占日本GDP的比重超過10%。至於戲劇、線上遊戲和電影等在世界上也擁有相當的市場。但都受到韓國的競爭尤其是戲劇類外銷市場退縮最大,另外特異的是日本的成人色情片產業是被視為容許發展的大型產業,在亞洲幾乎是獨占格局。 服務業 日本服務業產值極為重要佔了全國3 4的經濟產值 銀行 保險 房產仲介,零售百貨 客運,通訊都算是服務業。像是三菱UFJ,Mizuho,NTT,TEPCO,Nomura,三菱地產,新東京海上產物,JR鐵路,全日空等公司都是全球中該領域的龍頭地位 將來日本郵政改革後將在2014成為全國最大保險公司。日本有326家企業名列全球福布斯2000大排名佔163%2006。在可見的未來服務業將是日本最大規模產業也是工作機會提供者。 超細微技術産業・奈米產業 醫藥産業 遺傳基因·生物産業 製造業 日本工業集中於幾個工業區的方式發展,例如關東地方和東海地方,東京和福岡之間還有一個狹長型的工業地帶擁有亞洲最悠久的工業史。許多產業在日本是高度發展,包含消費性電子,汽車,半導體,光纖,光電,多媒體,影印機,高級食品。但是也有一些產業日本並不重視或是沒有發展條件例如衛星,火箭,大型飛機,因為這些需要大量礦產基礎也具有軍事敏感性 所以JAXA也許會採用和別國合作方式完成載人登月行動,因為這些行業的配套行業例如電腦補助生產CAD CAM,軟體資料庫,日本都已經具備。總體而言「日本製造」的高品質深植人心,但是日本電子產品工業也有大量外移的現象,因為日本生產成本太高無法競爭,而日本亦不打算發展高價的大型航太業,製造業前景令人擔憂也是大量失業的成因。 營建業 日本營建業走大財團發展模式,多以「建設株式會社」為名,輔以旗下的諸多合約衛星工廠或小工坊來支援建設,日本一般民居多是獨棟木造建築,就算是都市化的大城市住宅區也不例外,私有土地零碎化所以土地整合和利用效率較差,這也是房地產崩盤後很難重新復紓的原因之一。 觀光業 2008年赴日本旅遊外國人數大約800萬,日本有許多古蹟和城堡為主的觀光區,都經過整體規劃設計,還有許多人受到日本文化輸出影響為了看特定領域事物慕名而來,但此同時日本人出外旅遊人次卻是緩步下滑,金融海嘯後日圓升值本地客和外來客更是雙雙大減,只有少數日本人反而利用日圓升值出外組成採購團,但是多數受經濟衝擊或失業的人則無心旅遊。 參考文獻 『』(宮崎勇、岩波書店) ISBN 4-00-023334-3 『』(貞廣彰、東洋經濟新報社) ISBN 4492394419 『』(有森隆,講談社文庫) 關聯條目 經濟 日本經濟史 日本歷史 日本政治 糧食權力 日本語(、< small>),簡稱日語,其文字称为日文,是一種主要為日本列島上大和族所使用的語言。雖然日本并沒有在法律上明確規定其官方語言,但是各种法令都规定了要使用日语,在学校教育中作为国语教授的也是日语。日語是日本的公用語言是不爭的事實。 雖然并沒有精確的日語使用人口的統計,不過計算日本國內的人口以及居住在日本國外的日本人和日系人,日語使用者應超過一億三千萬人< ref>。幾乎所有在日本出生長大的日本國民都以日語為母語。此外,對於失聰者,有對應日語文法及音韻系統的日本手語存在。 2010年6月的互联网使用语言排名中,日语仅次于英语、汉语、西班牙语,排名第四< ref>。 在日语语法学界,如果无特别说明,「日語」()这个詞彙,一般是指以江戶山手地區(今東京中心一帶)的中流階層方言為基礎的日语現代標準語< ref>,有時也稱作「」。 特征 日本語在音韻方面,除了促音「」和撥音「」外,開音節()(以元音结束的音节)語言的特徵強烈。此外包括標準發音在內的眾多方言都具有音拍()。在重音方面,屬於音高重音(,或謂非重音語言)。自古流傳至今的和語具有以下特徵: 不以「ら行」假名作為詞語的開頭(因此在日語接龍遊戲中很少見到「」開頭的詞語。「(簡單)」、「(喇叭)」、「(蘋果)」等都不是和語)。 不以濁音作為詞語的開頭[「(擁抱)」、「(哪個)」、「(場合)」、「(薔薇、玫瑰)」等詞語上古日语皆无,乃是後世日语發生的變化]。 同一詞根内沒有連續元音[「(藍色)」、「(貝殼)」在古代的發音是「 」、「 」]。 (参看「系統」一节和「音韻」一节) 在語序方面,句子主要由主語、賓語、謂語的順序構成,且是具代表性的話題優先語言之一。修飾語位於被修飾語之前。另外日語在表現名詞的格時,并不是通過改變語序或語尾,而是通過在詞后加具有語法功能的機能語(助詞)來表現。因此在語言類型學上,日語屬於主賓謂結構;在形態學()上,日語屬於黏著語(参看语法一节)。 在词汇方面,除了自古傳下來的和语词外,還有中國傳入的汉语词。自近代之後,以西方語言為中心各國傳入的外來語的比例也逐漸增加。(参看词汇种类一节) 在對人表現上,日語顯得極富變化;不單有口語和書面語的區別,還有普通和鄭重、男與女、老與少等的區別。日語擁有在語法和詞彙上均很發達的敬語體系,以表達叙述人物之間微妙的關係。(参看对人表现一节) 日語也有多樣的方言系統,特別是在琉球群島,方言之間有著很大的差異(参看「方言」一节)。直到近世(江户时代)中期,京都作為日本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京都方言都有著標準語的地位< ref>。在近世後期,德川幕府统治日本後,江戶方言的地位上升,最后以東京山之手的中產以上階層的山之手方言()為基礎,形成了新的標準語(),亦即明治之後的現代日本語。 日語的書寫系統和其他語言相比較為複雜。漢字(含和製漢字。有音讀及訓讀等多種讀法)和平假名、片假名是主要使用的文字,大多數時候都同時使用這三種文字來表記。此外也时常使用拉丁字母(日語羅馬字)和希腊字母(主要用於醫學和科學用語)。此外,日語還同時通用橫向和縱向兩種方向來書寫。 在音韵上,日語音节基本上都是由「輔音+元音」构成,元音只有五種,音节构造简单,但同時也有直音和拗音的對立、「一音節兩音拍」現象的存在、無声化元音、隨著复合詞彙的形成使得高音位置也隨之變化等特點。 分布 日語的使用範圍主要是在日本國內。雖然不論是日本國內或日本國外都沒有做過有關日語使用人數的調查,但一般是按照日本人口計算的。 在日本國內,法令上並沒有直接規定日語為日本的官方語言或國家語言,但《裁判所法》(法院法)第74條規定:「在法院,使用日本語」)。此外,所有的政府公文都是只由日语书写,各級學校的「國語科」所教授的內容是日語。 在日本,無論電視及廣播、電影等廣電領域,還是小說及漫畫、報紙等出版領域,幾乎都使用日語。在播放國外的電視劇及電影時,也幾乎都翻譯為日語,并帶字幕或日語配音播出。外语原版的出版物在日本也有发行,但主要是面向海外的论文、针对在日本居住的外国人或日本的外语学习者的出版物,并不以一般日本人为受众。 在日本國外,主要使用日語的有中南美洲和夏威夷等地區的日本人移民,但其中也有很多人在經過三、四代以後就不再說日語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日本曾佔領的各个地区,例如台灣、庫頁島及南洋群島,中國大陸東北的部分地方(如大連)以及朝鮮半島等地,至今仍有一部分在當時曾受日語殖民教育的人士能夠使用日語。 因中國清朝在甲午戰爭中失敗而受到日本政府統治50年的台灣在「皇民化」政策期間,幾乎所有的台灣人必須都要學習日本語,且在台灣使用的台語、客家話及台灣原住民語言等14族語言也含有不少的日語詞彙。台湾原住民中不同部族之間有時也會使用日語溝通。 此外,帛琉的安加爾采用日语为官方语言之一。但是当地并没有居民在日常对话中使用日语,日语作为官方语言只是一个表达與日本友好關係的象征性方案。 日本国外将日语作为外语学习的学习者共计约365万人,在韩国有约96万人,在中国约有83万人,在印度尼西亚约有72万人。东亚、东南亚学习者占了全部学习者的八成。125个国家和8个地区开展了日语教学。此外,日本国内的日语学习者已达到约17万人,其中亚洲人约有14万。 日語的語系 日語的所屬語系迄今不明,而且也很難看到解明的眉目。雖然有多個假說,但仍未能有統一的看法。 認為日語屬阿爾泰語系的說法自明治時代末期開始受到關注等理由。然而,难以证明日语和被认为属于阿爾泰語系的各种具体语言之间相互存在亲属关系。,因此,古代日語的上述特徵只能證明日語在類型上屬「阿爾泰型」的語言,而不能證明更多。 也有觀點指出日語和南島語系在音韻體系和詞彙上有類似之處< ref>,然而词例並不充足,也有很多例子只是推断,并不確定。而且这种观点並不收到主流接受,因为找不到音韵演化的有规律性关系。 有觀點認為日語和达罗毗荼语系之間存在關係,但承認這一觀點的學者較少。大野晋認為日語在詞彙、語法方面和泰米爾語有共同点,但其在比較語言學的方法上存在問題,受到較多批評。也请参看大野晋 — 克里奥尔泰米尔语(「」)一节。 而關於日語和其他單獨語言的關係。漢語,特別是古漢語自古以來就通過漢字、漢語對日語的表記及詞彙、語素上有很強影響。日语音韵中的拗音等就是来自于汉语,此外日語模仿古代漢語書面語的文法、語法的行为,使得人们在日语文法、語法和文體上都能看見漢語對日語的影響。日本屬於以中國為中心的漢字文化圈。但是,日語的基礎詞彙和漢語不对应。而在文法和音韻的特點方面,漢語是孤立語,而日語是黏著語。由於有以上區別,多不認為日語和漢語有系統的關聯性。 愛努語雖然在語序(主賓謂語序)上和日語相似,但在文法和形態屬和日语不同類型的多式綜合語。在音韻構造上,愛努語没有清音、浊音的区别,有較多閉音節,這點和日語不同。雖有人指出日語在基礎詞彙上和愛努語類似,但例子並不充足。在目前還缺乏能夠證明兩者有系統性關聯的資料。 朝鮮語雖然在文法構造上有很多地方和日語相似,但基礎詞彙有很大不同。在音韻方面,雖然日語和朝鮮語都具有固有詞彙開頭不出現流音和元音和諧律等和上述的阿爾泰語系語言共同的類似点,但也有一些重大的不同,例如:朝鲜语有閉音節及复辅音的存在,沒有清音、浊音的區別。雖然日語和朝鮮半島的死語高句麗語在數詞上有相似的詞彙,然而高句麗語的实际情况人们所知甚少,目前還難以成為語系的判斷依據。 另外在過去還有人認為日語和雷布查語、希伯來語是相同語系,但这些议论只停留在偽語言比較學的範疇內。 有學者認為琉球群島(舊琉球王國)的語言是日本語的一種方言(琉球方言),也有學者認為其雖然和日語語系相同但是另外一門語言(琉球語),并将琉球語定位和日本語同屬於日本語系、不同的研究者和機關对此看法有分歧、但一般语言学家因日本语与琉球语之间虽然很多共同词,讲琉球语的人和讲日本语的人不能互相听懂,所以将琉球语认为是其他一个语言,甚至将琉球语差别巨大的方言群分为大量不同的语言。 音韻 音韻體系 日語使用者在說「(量詞,数细长的物品时用)」這個單詞時,分「」四個單位來發音。若按音節來彙整的話,這個詞彙將會有兩個發音單位。然而音韻卻與此不同。爲了和語音學單位音節相區別,音韻學將「」這樣的發音單位稱為音拍。 日語的音拍已經通過假名實現了體系化。「」和「」在語音學上分別是和,并沒有共同的音素,而日語使用者卻能發現「」這個共同的音拍。另外,「」在語音學上會因後續的發音而有等變化,但由於日語使用者視其為相同的發音,在音韻學上被視為一種音拍。 日語幾乎所有的音拍都以元音結尾。因此日語具有很強的開音節語音的特徵。而特殊音拍「」、「」并不是元音。 音拍的種類有以下的約111種。不過,因研究者不同,計算方法也有所區別。「」的音在词中词尾時有時會變為鼻音(也就是所謂的鼻濁音)「」。但是「」与「」并没有分辨不同单词的功能,不过是同一个音位的不同发音罢了。因此除「」外,音拍数目为103个左右。此外,在包括《外来语的表记》()第1表中的「」、「」、「」、「」、「」、「」、「」、「」、「」、「」等外来音拍的情况下,音拍数量还会更多。此外,在外来语表记中使用的「」、「」、「」、「」、「」尽管在实际生活中常被发为发音,但也有人发成独立于其他音的v,将其算入的话音拍种类还会更多。 此外,五十音图常常被用来说明音韵体系的结构,但和上述日语音拍表相比,有一些略有不同的地方。请注意:五十音图的出现可上溯至平安时代,它不能反映现代日语的音韵体系(请参看日语研究史一节的江户时代以前)。 另外请注意,诸如「」、「」、「」之类的音节在现代标准日语中已经消失了(和「」、「」、」合并了),故不列入。外来语音节依据日本国语审议会的《外来语的表记》排列< ref>。 元音 日語中的元音只有5個,以、、、、這五個假名來表示。音韻學上,日语的元音就只有这5个,其音位分别记为、、、、。另一方面,在语音学上,5个基本元音分别接近、、或、或、或。 日语的「」在国际音标(IPA)中处于前元音和後元音之间。「」接近。「」处于半闭元音和半开元音之间,「」也处于半闭元音和半开元音之间。 日语的「」,在东京方言中比起英语等语言中这样的圆唇後元音更接近央元音,随之圆唇性减弱,成为既不是央元音也不是圆唇而是居于两者之间,或是比其更略稍向前突出的发音。这符合在唇与舌联动时,前元音不圆唇、后元音圆唇、央元音处于两者之间(不过现行IPA表记还是作为不圆唇处理)的规律。 为了强调圆唇性之弱,可以像以上那样使用,但是这个符号本来是既像i那样完全不圆唇、又像u那样的闭後元音,和圆唇性虽然衰退但还略有残存、比起后元音略微靠前的日语「」音还是不完全相同。日本语的 u 是用压缩嘴唇发音,所以有时候也标记为 此外此类元音由于不符合唇与舌联动的规律,因此极少出现在元音少于5个的语言里。「」在圆唇后的发音更接近完整的圆唇元音。另外,西日本方言的「」发音和东京方言相比,舌的部位更深,唇更圆,更接近。 音韵学中存在像「」、「」中的「」或行假名那样、表示长音的单位(音位为记)。这是基于将之前的元音单独发一拍这种发音方法所产生的独立的特殊音拍。有许多词,例如「」和「」,是否有长音构成了意义的不同。但是,长音作为声音没有固定的音值,而是相当于长元音的后半部分。 文字写作「」、「」的,通常读法和「」、「」一样,都是长元音 (「」、「」等开头加入了辅音的也是如此)。亦即,「」、「」分別发音发作「」、「」。然而,在九州,四国南部、西部,紀伊半島南部等地有人把「えい」念作。此外像表示软骨鱼的这样的词,依词汇不同有的可以发作双元音,但也有人不这么做。当一拍一拍地仔细地发音的时候,很多人会把「」发作。在歌词中唱作2拍时,「」的发音基本上都会清楚地发出来(例如:「」→「」)。 处于单词末尾或处于清辅音之间的「」或「」等閉元音往往会清化。例如「」、「」等尾音會清化发为 ,聽起來會像 。「」、「」、「」、「」、「」可以分别发作 。但是作为声调核的音拍难以清化。不同的人清化的情况各不相同,说话环境、语素、认真程度的不同对是否清化也有影响。此外不同方言的差别也很大,比如近畿方言几乎不会发生清化。 「」前的元音倾向于鼻音化。此外,元音前的「」因前后的元音成为近似于鼻元音的发音。 輔音 輔音方面,音韻學上可以区分的有清音-「行」的輔音、濁音-「行」的輔音、半濁音-「行」的輔音。音位按以下方式记录。至于行和行音节开头的辅音,也有人解释为音位u和音位i随其在音节内位置的不同发生的变音。特殊音拍的「」和「」,有人认为是音韵上独立的音位,也有人认为「」是行音节开头的辅音n随其在音节位置的变化发生的变音,而「」不过是二重辅音化的结果,不是音韵上独立的音位。 (清音) (濁音) (半濁音) (亦称作半元音) 另一方面,语音学上,辅音体系显得更为复杂。主要使用的辅音如下(省略了后面提到的顎音化音): 清辅音か行、た行、ぱ行在出现词首时需发送气、、,出现在词中和词尾时,不送气。 对于发音中的绝大多数辅音,「」为、「行」为 (也有一些地方的人发作< ref>)、「行」为 、「行」为 、「行」为 、「行」为 、「行」为 、「行」为 、「行」为 、「行」为 。 「」的辅音在词首类似 ,是比它更为宽松的塞音。此外,在诸如「」这样出现在词中词尾的时候,也有弹舌头变为 或者 的,例如吊带袜天使中恶魔姐妹说「」这个词的发音。部分日剧中还会出现齿龈颤音的念法。 标准日本语(共通语)以及标准日本语语音所依照的东京方言的发音中,「」的辅音和上面列举的「」具有共通的基本性质,为气息通道略狭的近音。因此,虽说在处于对应的近音和对应的近音中间、或者是微圆唇这一点上可以说是略微接近,但是主要发音部位在软腭(后元音的舌的位置)略前的地方,可以说是稍稍使用;双唇发音的二重发音的近音< ref>。因此,五十音图排列中把算作唇音。在本条目中,如无特殊需要,记作 。外来语的「」、「」、「」用的也是这个发音,但有很多人会发作两拍的「」、「」、「」。 「」辅音在词首发作塞音 ,词中一般用鼻音 (「が行」鼻音、所谓的鼻濁音)。现在,发作 的日语使用者在减少,转而使用和词首相同的塞音或者使用擦音 的人在增多。 「」的辅音处于词首或者「ん」之后时,发作塞擦音(塞音和擦音组合成的 之类的音),词中多用擦音( 等)。也有人总使用赛擦音,但这样的音在「」之类的词中难以发音,因而多为擦音。此外,「」的「」、「」,除部分方言外,发音和「」的「」、「」相同。 在元音「」之前的辅音呈现出独特的音色。某些辅音发生前舌面接近硬腭的腭音化。例如,「」一般为 ,唯独使用 。腭音化的辅音后接a、u、o的时候,在后加上「」、「」、「」表记成类似于「」、「」、「」、「」、「」、「」这样的形式。后接e的时候加上「」表记为「」,但是这个音节只在外来语中使用。 「」、「」、「」、「」的「」音的元音也很独特,但发生的不只是腭音化,发音位置还移动到硬腭了。「」、「」的辅音为 。外来语中的「」、「」的辅音是腭音化的 。「」、「」,在词首和「ん」之后是 ,在词中是 。外来语中的「」、「」的辅音是腭音化了的 以及 。「」的辅音是硬腭音 而非 。 此外,「」的辅音多发为腭音化的 ,也有人发作硬腭鼻音 。同样地,「」也有人发作硬腭闪音的,「」也有发作清硬顎塞音 的。 此外,「」中只有「」的辅音发作清雙唇擦音 ,这是「」辅音经歷了 的变化所留下的残留。由于「」在奈良时代发作p,在平安时代发作的缘故,五十音图才把它归类为双唇音,这是一个历史遗留现象。外来语中有人发 的音。由于现代日语在「っ」的后面以及汉语词中「ん」的后面接续「」发音的时候「」都会变为「」(p)的发音,出现连浊的时候也是变为「」(b),而不是浊喉擦音;因此可以说明「」的音位就不是h而是p,按擦音化规则除上述「」的场合以外都变为了h。即使是现代日语,如果把词汇限定在和语词和近代以前的汉语词的话(不是源自「」的「」都是近代开始才产生的),上述规则都是成立的。这虽违反现代日语使用者的直觉,却能更合理地、成体系地表达「」的连浊和「」、「」後的「」发音的变化。 此外,「」在词首时发送气的在词中和词尾时发不送气的 ,」的辅音是 。在这个辅音後续元音a、e、i、o的时候(主要是外来语中),则添加小字假名「」、「」、「」、「」记作「」、「」(「」在「」、「」等和语词中有使用)。「」、「」辅音腭音化。但「」多写成念成「」等等。「」、「」( )等音节,在外来语词中想要尽量接近原音的时候有人会使用。 被称作促音「」(音位记作)和拨音「」()的音,如前所述,是音韵学的概念,和前述的长音都作为特殊音拍处理。「」在语音学上实际的发音是 之类的连续辅音。但是也有时像「あっ」这样单独出现,这时它是一个聲門塞音(喉塞音)。 此外,「」依据后续音的不同,发作 等辅音(但是在元音前是鼻母音)。句末等处使用 的人很多。 声调 日语的「」(accent)和汉语的声调(tone)在广义上都属于高低重音,也就是以声音(pitch)的高低不同表现重音,而不同于英语的强弱重音。汉语的声调称作曲线声调,高低变化在一个音节内实现,日语的声调是在音拍和音拍之间体现,单独的一个音拍不成声调。汉语常常用声调区别同音词的语义,日语很少靠声调区别同音词的语义,因而日语声调的作用主要在语义单位之间划分界限。不同的词汇有不同的声调,按音拍发生高低变化。许多时候可以用声调区分同音词(汉语则是没声调基本说不清话了)。例如东京方言中,「」、「」分别是「」(頭高型)和「」(平板型),声调不同(上声调标作/,下降调标作\)。「」、「」、「」之类的助词没有固定的声调,而是由它们前面的名词来决定。例如「」、「」、「」,单独发音是「」、「」、「」,后接「」、「」、「」等助词后变为「」、「」、「」。 标准语的声调,可以按照一个词中音高是否有下降,若有下降则是在第几个音拍後下降来加以区分。音高下降的地方称作下降点()或者声调点(),声高下降前的最后一个高读音拍称作声调核()。例如「」第一拍是声调核,「」第二拍是声调核,「」无声调核。一个单词中要么没有声调核,要么有且只有一个声调核;声调降下去了就没有再升上来的。将声调核用表示的话,二拍词有(无核)、、3种,三拍词有、、、4种,随着拍数的增多,声调类型也增加了。没有声调核的词称作平板型,第一拍为声调核称为頭高型,最后一拍为声调核称为尾高型,声调核在在中间而不在头尾的叫中高型。頭高型、中高型、尾高型统称为有起伏或者有核型,平板型称作无起伏或者無核型。 此外对于标准语的声调,当只发单词或者的发音时,除了头高型外,都会像「」、「」这样在第一拍进入第二拍时音高上升。可是这个上升不是单词所固有的,在像「」、「」这样的表达中,音高上升出现在不加区分的一整块发音单位(语句)的起始位置。这种上升称之为句音调,起到帮助帮助人切割句与句间隔的作用。另一方面,声调核是固定在每个单词裡面的,「」的「」後出现的下降声调并不消失。标准语的声调从语句的第二拍开始上升(语句最初的单词是頭高型的话则从第一拍开始上升),一直到声调核都是平声,在声调核之後下降。因此,也就是说标准语裡面第一拍和第二拍的高低总相反,标准语的句首不会出现「低低高高…」或者「高高高高…」式的音调。声调辞典(《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的单词表也采用了这种标法)中会使用「」、「」表记声调(老版标日采用的则是写一个数字在词语後面的方法,其中无声调核标0,声调核在第几个音拍上就标几),但是需要注意这是实际上标的是只有一个文节的语句的发音,它把句音调和单词声调核同时标出来了。 日语不同方言的声调差别很大。日语的声调体系可以分为好多类,不过最常见使用人数最多的是东京式声调和京阪式声调这两种。东京式声调只有有声调核和无声调核的区别,京阪式声调除了声调核和无声调核的区别,还有第一拍是高起式还是低起式的区别(京阪式不要求第一拍第二拍高低不同)。许多人以为日语声调的区别是东西对立,其实实际的声调分布并非东西对立:东京式声调基本分布在北海道、東北地方北部、关东地方西部、甲信越地方、東海地方大部分地区、中国地方、四国地方西南部、九州東北部、沖繩縣部分地区;京阪式声调则是分布在近畿地方、四国地方大部分地区、北陸地方的部分地区。也就是说,京阪式声调分布在以近畿地方为中心的地区,东边西边都被东京式声调包围着。日本的标准语、共通语的声调以东京的山之手方言为基准,属于东京式声调。 九州西南部和冲绳部分地区分布有,它只有两种声调类型:声调核要么在倒数第二个音拍上,要么在倒数第一个声拍上。宮崎縣都城市存在只有一种声调类型的。此外,岩手县雫石町和山梨县早川町奈良田等地的声调区分的不是发音在何处下降而是发音在何处上升。和这些有声调方言不同的是,在東北地方南部到关东地方东北部的地域,还有九州的东京式声调和二型声调之间包围的地区的日语使用者对声调没有辨别,没有词中何处发音升高的规定。这就是无声调(声调崩坏)地区。这些声调的粗略区分中还有者各种小变种,有着各种类型之间的中间类型。 正如「」在东京发作「低高低」、在京都发作「高低低」那样,单词的调值在不同的的方言中有所不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各地方言中的声调体系毫无对应关系。绝大多数场合下是有规则对应的。例如,「」、「」、「」在东京都念成「低高低」,在京都都念成「高低低」。「」、「」、「」在东京都念成「低高高」,在京都都念成「高高高」。「」、「」、「」在东京都念成「高低低」,在京都都念成「低低高」。像这样在某个地方都属于A类发音而在另外一个地方都属于B类发音的词汇集合,称作语类()。 这个事实说明了各个日本方言的声调系统,都来源于历史上一个共通的声调体系。服部四郎()称其为原始日语的声调,并认为是它发展分化形成了今天的東京式和京阪式声调。现在有力的假说则认为,院政时代的京阪式声调(《類聚名義抄》()式声调)是现在一切日语声调体系的先祖。现在的各个方言的声调都是由其渐渐变化而得来的(金田一春彦以及奥村三雄)。另外,也有人认为各个方言的声调是历史上地方的无声调和中央的京阪式声调交融而产生的(山口幸洋< ref>)。 语法 句子结构 英语和汉语造句使用「I read a book」、我读书这样的语序,称之为主谓宾结构,而日语造句使用「」【我< sub>[主题标记]< sub>书< sub>[宾格标记]< sub>读< sub>】这样的语序,称作主宾谓结构(不过日语用宾主谓也可以,因为日语是黏着语,而非孤立语)严格说来,英语句子必须要有动词,日语句子却可以用动词结尾也可以用形容词或者名词+助动词结尾。因此,与其说日语语句的基本结构是「S(主語subject)—V(動詞verb)」,倒不如说是「S(主语)—P(谓语predicate)」这一「主谓结构」更为合适。 【我< sub>[主题(主格)标记]< sub>社长< sub>是(简体)< sub>。】(我是社长。) 【我< sub>[主题(主格)标记]< sub>去< sub>】(我去。) 【我< sub>[主题(主格)标记]< sub>高兴< sub>】(我很高兴。) 上述句子都属于「S—P」结构(主谓结构)。在英语中它们分别成了「SVC」、「SV」、「SVC」结构,因此分别称1为名词句,2为动词句,3为形容词句。可是在日语中这三种结构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因此,刚刚开始学习英语的人,例如一些中学生,可能会仿造"I am happy"的形式造出"I am go"这样的病句。 题述结构 此外,日语句子中除了主谓结构之外,还有很多句子采用了「题述结构」,由「题目+叙述部分」构成。题目指的是一句话的主题(三上章称其为"what we are talking about"),和主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主语多用「」标示,是动作和作用的主体,而题目常用「」标示,展现的是句子叙述的中心。当一个句子的题目同时也是主语的时候,题目後标示了「」就不用再标示「」,究其结果也就成了主语後标示「」了;而题目同时为宾语也不用再标示「」,只用标示「」。例如: 【大象< sub>[主题标记]< sub>大< sub>。】(大象大。) 【大象< sub>[主题标记]< sub>笼子< sub>[与格标记]< sub>放入了< sub>】(把大象塞进笼子了。) 【大象< sub>[主题标记]< sub>饵食< sub>[宾格标记]< sub>喂过了< sub>】(给大象喂过食了。) 【大象< sub>[主题标记]< sub>鼻子< sub>[主格标记]< sub>长< sub>】(大象鼻子长。) 之类的句子中,「」在每个句子里都是题目。第4句中的「」可以替换为「」,因为此句的主题兼任了主语。可是,第5句以后的「」不能替换为「」。第5句可以替换为「」,第6句可以替换为「」,至于第7句则没有替换词(有人认为可以替换成「」 ,相当于句子改写成了大象的鼻子长。)。这些句子里的「」这个题目并不表示特定的格,只是表示我现在要讨论和大象相关的问题。 这些句子中接续在「」这个题目後面的都是「叙述部分」。 大野晋认为,「」和「」分别表示的是未知和已知。例如 (我是佐藤) (我是佐藤) 中,前者意味着(谁是佐藤呢?)我是佐藤(已知佐藤而不知我),而后者意味着(我是什么人呢?)我是佐藤(已知我而不知佐藤)。因此,日语里「」、「」、「」这些疑问词总是後接「」变为「」、「」、「」而不会变成「」、「」、「」,因为它们总是表示未知的事物。 像日语这样拥有题述结构的句子的语言,称之为话题优先语言。有些东亚语言,例如汉语、朝鲜语、越南语、马来语、他加禄语,也拥有这种句式。 主语废止论 考虑到上述的「」那样、能分解成「题目+叙述部分」而不是「主语+谓语」的句子在日语里非常常见,因此可以说日语句子中的主语原本就不是必须的。三上章因而提出了主语废止论(停止使用主语这一语法术语的提案)。三上表示: 【甲(主格)< sub>乙(与格)< sub>丙(宾格)< sub>介绍(动词)< sub>。】(甲介绍丙给乙。) 一句中,「」、「」、「」这三个成分都是说清楚「」这个动作的具体含义所需要的,互相之间没有优劣之分。重要的是把它们整合起来的谓语「」。「」、「」、「」中不管哪一个都是补充说明谓语的词语(补语)。与之相对,英语等语言中的主语却是特别的,因为动词变位需要考虑主语的性、数。 有些句子用英语式观点只能解释为省略了主语,按上述的思考方式却可以很好地得到解释。例如: 【波馬知长大后的东西(宾格)< sub>歩里(与格?)< sub>叫做< sub>。其中小句为「波馬知(主格)< sub>长大了(动词)< sub>东西(名词)< sub>」】(把长大的波馬知(小鰤魚)叫作步里(大鰤魚)。) 【这里(方位格)< sub>新闻(宾格)< sub>传达(动词,敬体)< sub>。】(在这里传达新闻。) 【一天比一天(副词)< sub>暖和(形容词)< sub>变得(动词,敬体)< sub>。】(一天比一天暖和了。) 都是上面提到的没有主语的句子。但是从日语句子是以谓语为中心,补语只是在有必要时才添加的观点看来,可以说上面的句子不管哪一个都是完整的句子,没有省略成分。 由于主语这个用语 概念在实际工作中显得很便利,因此今天的语法学说还常常使用这个词。通常把後接了格助詞「」的语法项目作为主语。但是,和三上的说法争锋相对、主张日语句子中必须有主语的人在今日的研究者里是少数——只有生成文法的支持者和鈴木重幸等人的言語学研究会小组那样的学派,由于主语在生成、制造句子中的重要作用而认可主语这个概念。森重敏在分析日语句子时也是立足于主谓关系的,但他这里所说的主语、谓语并不同于一般所说的主语和谓语。现在日本学校教学中通行的语法————中,往往都会使用以主语、谓语等概念为代表的传统语法术语,但也有的版本的教科书并不把主语单独拿出来区别看待。 句子成分 即使是认为有了主语和谓语就有了句子的人,也没法只用这两个要素就说明句子的结构。在主语、谓语之外,还需要加上等成分,才形成复杂的语句。使得句子得以成立的这些成分称作句子成分。 把句子成分分为主语、谓语、修饰语(连用修饰语、连体修饰语)、接续语、独立语五种。在学校语法中,并列语(互相并列的文节、连文节)()和补语、被补语(互为补充关系的文节、连文节)都不是句子成分,而是表达文节之间、连文节之间关系的概念,因而总是形成连文节变成上述五种成分之一。于是教科书随之采用了并列关系、补助关系这样的用语(概念),而很少有教科书使用并列语、补助语的概念。此外,连体修饰语原则上不能单独充当成分,总是要和被修饰语在一起才能构成连文节充当句子成分。 除(出版社)之外的其他四家出版社的教科书中,都把能单独构成文节的成分像主语那样称作╳语,把构成连文节的成分像主部那样称作╳部。只有学校图书把文节和连文节都称作╳语,而把一个句子中能划分成的最大部件称之为╳部。 主语、谓语 造句子所需的基本成分。其中谓语尤为重要,在句子中起到了纲举目张的作用。「」、「」、「」都是由主语和谓语构成的句子。有的教科书中强调谓语统合全文的作用,而把主语放在修饰语中加以解说(参见上一节主语废止论)。 连用修饰语 和用言相联的修饰语(用言的意思请参照自立语)一节。「」。一文中「」、「」等表示格的部分,就是和谓语动词「」相联的连用修饰语。此外,「」、「」等句中的「」、「」等词也是和「」相联的连用修饰语。不过,如果缺乏了「」、「」等词的话,整个句子就会变得不知所云,而「」、「」等词即使缺少了,也还是个能传达信息的完整的句子。因此,有人认为前者为句子的主干,应称为补充成分,而后者应称为修饰成分。有的国语教科书裡对这两者有区分。 连体修饰语 和体言相联的修饰语(体言的意思请参照自立语)一节。「」、「」、「」、「」中的「」、「」、「」、「」为连体修饰语。铃木重信、铃木康之、高桥太郎、铃木泰等人认为,连体修饰语赋予表现事物的句子成分以特征,是一种规定了该事物是什么样的事物的句子成分,因而把连体修饰语称作规定语(或者连体规定语)。 接续语 像「」、「」中的「」、「」那样,和后续部分有逻辑关系的语。此外,像「」、「」中的「」、「」那样连接前文和後文的成分也属于接续语。在词类中,总是用作接续语的词的词性为接续词。 独立语 独立语像「」、「」中的「」、「」那样,并不和其他成分相联,也不被其他成分相联。从是否和其他词相联这一定义来看,独立语几乎都是一些表示感动、发动号召、应答、提示的语言。在词类中,总是用作独立语的词的词性为感叹词。 并列语 在「」、「」中,「」和「」均是由两个互相并列的成分构成。作为一个整体,「」相当于连用修饰部,「」相当于谓部。 宾语和补语 现在通行的学校语法中并无相当于英语语法中宾语、补语的概念。英语语法把I read a book中的a book看作宾语,为主谓宾结构的一部分;此外,I go to the library中的the library则是看作和前置词一并加入的修饰语。与之相对,日语则是像 (我读书。) (我去图书馆。) 这样,不论是「」还是「」,都是名词+格助词的结构,没区别,因而都被视作连用修饰语这个句子成分。按照学校语法,不用主语+宾语+动词(SOV)句型解释,而用主语+修饰语+谓语来解释。 对象语(补语) 铃木重幸、铃木康之等人认为,连用修饰语中属于宾语的语,是说明谓语所要描述的动作和状态所不可或缺的对象语(Object)。承认它属于句子的基本成分。高桥太郎、铃木泰、工藤真由美等则是把相当于对象语的成分称作补语,认为它对于主语和谓语所描写的事情起到了补充说明的效果。 状况语 像「」「」中的「」、「」、「」那样,叙述事件发生的时间、场所、原因、目的的句子成分叫做状况语< ref>。在学校语法中属于连用修饰语,但是,(连用)修饰语表达的是谓语的内部属性,而状况语表达的是外部状况,起的是锦上添花的作用。汉语有状语的概念,但是内涵和外延与日语的状况语不完全一致,日语的修饰语在汉语里也是状语。 修饰语的特征 日语的修饰语总在被修饰语的前面。「」、「」中的「」、「」分别是「」、「」的修饰语。日语的修饰语可以变得很长,不过还是前置,例如: 这一短歌中,从句子开头到「」之前的一大串内容都是「」的修饰语。 在法律条文和译文中,常常出现主语和谓语之间夹着一个长长的修饰语,让人很难一下子看清文意。例如,《日本国宪法》(原文為舊字舊假名,此處保留原表記)中有這樣一節: 日語原文: 中文翻譯:日本国民衷心谋求基于正义与秩序的国际和平,永远放弃以国权发动的战争< span>、武力威胁或武力行使< span>作为< u>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 span>。 英文翻译:

——《日本国宪法》第九条第1款< p> 在作为主语(题目)的「」和谓语「」之间,隔了好长的一个修饰语;如果不是读惯了这种句子的人,可能一下子读不清楚。这与英语the Japanese people后面马上接了renounce正好形成对照。 不过,修饰语後置的英语也有时候会出现修饰语弄得句子很难懂的例子,西方人称作(,): 英文: 日译: 中译:跑过< span>牲口棚< span>的马倒了下去< span>。(更好的翻译:马跑过牲口棚,便倒了下去。) 这个日语句子中和「馬」相联的连体修饰语「」在「馬」之前,因此不容易误解,但是英语里修饰「」的「」在「」後面,这导致了误解——英文版也可以读作马跑过了倒塌的牲口棚。。 词类 把單詞按其意義、型態或職能加以分類所得的種別叫做詞類()。诸如形容词、名词这样的词类概念,和上述句子成分的概念是不同的。例如名词「」,作为句子成分时,可以做主语也可以做修饰语,像「」这样后接助动词「」的时候则是做谓语。动词、形容词、形容动词都是既可做修饰语也可做谓语。副词多用作连用修饰语,连体词专用于连体修饰语,连词(接续词)专用于接续语,叹词专用于独立语;但并非某种特定的词类一定对应某种特定的句子成分。 对于究竟是什么决定了每种词类所具有的特征这个问题,有着许许多多的回答。通常,表示事物的词语是名词、表示动作的词语是动词、表示性状的词语是形容词;但是也有不少例外,因而这不能做为定义使用。 橋本進吉在划分词类的时候,完全不考虑词语所表示的意思,而是主要通过词语语法形式上的区别来划分的。桥本的这种做法对初学者也很容易理解,因而学校语法也是基于桥本语法的。 在给词语分类时,学校语法把「」、「」、「」、「」之类自身可做文节的词语称作自立语(),把「」、「」、「」、「」之类无法单独做文节的、必须依附于自立语使用的词语称作附属语()。此外,由于日语是在自立语之後依次添入词缀和附属语来起到对应的语法作用的,因而日语在语言类型学上属于黏着语。 自立语 自立语可分为有活用的自立语和无活用的自立语。 在无活用的自立语中,能做主语的称作名词。在名词中,有人把代名词和数词单独分类。另一方面,不能做主语、能单独做连用修饰语的称作副词,能做连体修饰语的称作连体词,能做接续语的称为連詞(接續詞),只能做独立语的称作感叹词。对于副词、连体词是否应该各自做为一种词类,还有争议,有人将其更加细分,也有人将其和其它词类合并。 在有活用的自立语中,将有命令形的称作动词,没有命令形、连体形以「」结尾的称作形容词(有的书籍称作「」、第1类形容词),没有命令形、连体形以「」结尾的称作形容动词(有的书籍称作「」、第2类形容词)。对于形容动词是否单独是一个词类,也有時枝誠記和鈴木重幸等学者持否定意见。 此外,在日语中,名词和体言这两个词往往混用。日本自古以来,在给词语分类的时候,往往就把没有活用(词形从不变化)的词称作体言,把有活用(词形有变化)的词称作用言,把助词、助动词之类的称作「」。现在的学校文法中,用言指有活用的自立语(动词、形容词、形容动词),体言指无活用自立语中的名词(以及代名词、数词)。也就是说,体言和名词可以说指的是同一事物,但是在强调它是没有活用的时候称其为体言,强调它在句子成分中能充当主语的情况下称作名词。 體言 名詞、代詞和數詞總稱體言,可以做句子的主語、補語、賓語、也可以和斷定助動詞結合起來作謂語,沒有語尾變化。 名詞():表示事物名稱的單詞。如:(日本)、(人)。 代詞():代指人或者事物的單詞。如:(我)、(这里)等。 數詞():數目的稱呼叫做數詞。如:(一个)、(第二)等。 用言 動詞、形容詞和形容動詞總稱用言。用言可以獨立作謂語,也可以獨立作定語(連體修飾語)或狀語(連用修飾語),不過根據後面所接續的助詞,必須改變語尾,即活用。 動詞():表示事物的存在、動作或臨時狀態。如:(洗)、(接受)等。 形容詞():說明體言的性質或固定狀態。如:(宽敞的)、(美丽的)等。 形容動詞():功用與形容詞相近、功能介于动词和形容词之间,但是語尾變化與形容詞和动词不同,是後來從名詞(尤其是漢語名詞)和日語固有的詞根派生而來。如:(安静)、(纯洁)等。词典学、语法学界也有观点认为形容动词根本不存在,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形容动词只不过是名词的一种接续方式而已。 其他词类 連體詞():只能加在體言前作修飾、如:(這個)、、(那個)。 副詞():修飾用言的狀態、程度、形容詞與形容動詞經由語尾變化可以變成副詞、如:(稍微)、(很、非常)等。 连词():用于连接词和词、成分和成分、句子和句子的词。在句與句之中作為承先啟後的作用。用于表达前后两者关系。本身没有活用。如:(然後;所以)、(而且)。 叹词():表示发话者的感叹、互换或应答。叹词本身无实在的词汇意义,也无词尾变化,可以独立构成句子。 附属语 附属语同样分为没有活用的和有活用的。 没有活用的附属语称作助词。「」、「」、「」、「」中的粗体部分皆为助词。助词可分为:表示名词和谓语之间格关系的格助词(参照名词的格一节),表示活用语和其后接续部分的关系的接续助词,在词语后添加程度、限定等意义并修饰后续用言的副助词,在句末表达疑问、咏叹、感动、禁止等语气和意图的终助词。鈴木重幸、高橋太郎、鈴木康之等人不把助词当作单独的词汇,而是称之为附属辞(添头),看作是构成词汇的一部分」或词尾。 有活用的附属语称作助动词。「」、「」、「」、「」、「」、「」中的粗体部分皆为助动词。 助詞():日語最重要的詞類,決定在句中的地位、和其他單詞的關係、句子的時態,或是表示特殊的意義。現代日語有三十幾個助詞,大多是由一兩個音節組成,但是在最重要的格助词中也存在复合格助词,日語的一個句子就是由單詞後面附上助詞,依照大概的順序組合而成。如:(提示主题、或分開主語和謂語)、(表動詞的受語) 助動詞():同时具有助词和动词的性质、接續在動詞後面,給動詞增添特殊意義或是派生成被動、使役動詞,接續時前面的動詞語尾必須變化,而有些助動詞本身也會有語尾變化。如(代表被動)、(代表否定) 名词的格 名词和动词、形容词、形容动词,通过它们的形式变化表现出它们在句中担当的成分。 对于名词,通过后置「」、「」、「」之类的格助词来表达它们和动词的关系(格关系)。由于日语不通过词序表达格关系,日语的词序是比较自由的。例如,谢尔盖科长把地下空间A的钥匙给了罗伊德,在日语中可写作: 谢尔盖科长(主格)< sub>罗伊德(与格)< sub>地下空间A的钥匙(宾格)< sub>给(动词)< sub>。 罗伊德(与格)< sub>谢尔盖科长(主格)< sub>地下空间A的钥匙(宾格)< sub>给(动词)< sub>。 地下空间A的钥匙(宾格)< sub>谢尔盖科长(主格)< sub>罗伊德(与格)< sub>给(动词)< sub>。 每句话所重点强调的词语不同,但是表示的句意是相同的,在日语中都是正确的句子。 主要的格助词及其典型的用法如下,共有六格: 如上所示,格助词中除了「」只用于连体修饰,表名词和名词之间的关系之外,其他格助词表的都是修饰谓语的名词和谓语之间的关系。此外,上表展示的不过是最典型的用法,也有不少用法在上表之外,例如:不表示主语的「」、不表示宾语的「」、不表示动作对象的「」、小句中表主体的「」。 格助词中的「」、「」、「」在口语中往往会脱落。此时若无上下文的提示,就将语句最开始的部分视作「」。将「」除去助词念作「」时,由于「」可以被当作「」格看待,会造成误解。「」略作「」则由于上下文的限制可避免误解。此外,「」、「」、「」、「」、「」等格助词在口语中也不能省略。 在题述结构的句子(参见「句子结构」一节)中,替换特定的格助词为「」。例如「」这个句子中,将「」作为题目就是「」。 不同的动词所需要支配的格的个数不同,例如动词「」成句需要「」格,「」就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了。但「」这个词如果只加上「」格,例如「」,还不是个完整的句子;在加上「」格,变成「」就是完整句了。也就是说,「」需要有「」格、「」格。 但是,对于「」这个义项而言,「」没有「」格也是一个完整句,这时「」格不是必需的。亦即「」这个词取任教之意时需要「」格、「」格,取教授之意时需要「」格、「」格、「」格。像这样形成完整句子所必须的格,称之为必须格。 活用形及其种类 日语中的名词伴随着格助词呈现出不同的格,与之相对,用言(动词、形容词、形容动词)和助动词则是通过词尾变化展现其在句中所担当的成分以及时态、体、一句话是否已经说完等信息。日语中的动词变位,中国编写的日语教材中通常遵循日语中的用语,称之为活用;而有动词变位的词语,称之为活用语。 学校文法认为现代日语白话文中的活用语有6种活用形。以下举例展示动词、形容词、形容动词的活用形。 书写系统 现代日语的书写系统包括假名、汉字和罗马字。 假名 假名为日语的表音文字,主要有平假名、片假名和万叶假名、变体假名几种类型。万叶假名现已不再使用,但是是前两者的雏形。 现代日语中平假名与片假名各有46个清音,分别一一对应。除此之外还有浊音、半浊音、拗音、促音等变化。 平假名为汉字草书的变形,片假名为汉字部首或汉字的一部分的变形,一般情况下两者有各自的使用范围。 下面是以五十音顺排列的日语假名,其他的排列方式还有伊吕波顺。每个单元格中,左边为平假名,右边为片假名,上方为其罗马字(平文式)。 其中,yi、ye、wi()、wu、we()五个假名由于口语的变更已经不使用了。wo()的发音和 o()完全相同。 五十音中的各假名,都可大致按照各假名对应的平文式罗马字发音;除了ra行不读作 r 反而更靠近 l 之外,应使用英语的拼写读音规律。然而具体的发音亦不完全相同,详见下面音韵一节。 浊音和半濁音 浊音主要是在清音的右上角添加两点(゛、点々、-{濁}-点、或-{濁}- )表示、而ha行假名加上一个圆圈(゜、半-{濁}-点、或丸)表示半濁音。 拗音 日语中使用i列假名加小写、、来表示硬腭音,称作拗音。 在片假名中,除此之外,还可以使用其他列的假名加小写 、、、、、来表达外国文字读音。 注:以前v音也曾经在 的片假名上加浊点来表示: va, vi, ve, vo,但这种写法现在已经被废止了。 促音 使用小体书写的平假名或片假名表示音节突然中断,前一拍的末尾添加後一拍開頭的輔音,形成一个促音。促音是一个单独的音节,在念的时候虽然不发音,但是要停顿。 促音通常是中古汉语入声字的殘留、在羅馬字中則以重複下一字之子音(若無子音、使用h)為表記。例: 日本日+本;日(nichi)、本(hon)。 当把日和本放在一起念的时候,日的后半个音节(chi)变为促音。由於過去的日語有過p變h的變化,所以本的发生半浊音变化,念为p。所以日本的日文念法由(Nichi-hon)缩简为(Nippon唸Nip-pon)。 长音 日语中有长音,即该假名的母音被拉长为2拍。 使用平假名时,当跟在后面的字母与前一个字母属于同一段时,前面的字母的元音就会变成长音,如(奶奶 姥姥)。另外,「え」段字母的後面的「い」及「お」段字母的后面「う」也用来表明长音,但组合发音应为「ē」、「ō」,而不是「ei」、「ou」。例如(警察)、(少年),ke與sho的元音都要拉長为2拍。 使用片假名时,长音大多使用来表示(直書時必須直寫)。例如:(拉面) 轉寫羅馬字時,長音可以写作假名对应的字母或直接加上字母h(多用于地名或姓氏)< u>,亦或在长元音上加上一个长音符(短横)或扬抑符(尖头)来表示。所以 、 。另外,汉字词中的带 -ng 鼻音韵尾的词,在转为日语词时也多转为长音出现,如 。 要说明的是,日本的一些专用名称,比如东京、大阪、京都,由于它们的名字在英文裏已经用了很长时间,所以它们的罗马字的长音一般不特别表示;要表示也只会在字母上方加一个长音符或扬抑符,如,在写罗马字时, ,但不是 。同样的道理, ,但不是 ; ,但不是 。 拨音 拨音、 n 不出现在词头,但要有一拍的发音长度。受其后面音节的影响,其读音也不同。 在た行、だ行、ら行、な行的音节前发 n 音,如(各位) 在ぱ行、ば行、ま行音节前发 m 音,如(报纸) 在か行、が行音节前面发 ŋ 音,如(电力 电灯) 假名的演变 日本最早出现文字的文物大约是在公元1世纪、那时的日本学者使用汉字来给日语表音、称为训读。在这一基础上发展出了万叶假名——最早出现在日本最早的诗歌总集《万叶集》中。这种方式借用了汉语的表音功能而舍弃了其结构性,再加上汉语没有词形的活用和缺少助动词,在公元9世纪先后创造了以汉字正体为蓝本的片假名和以汉字草体为蓝本的平假名,将日本的文字彻底进化到表记文字的时代。 詞彙 词汇的种类 日语的词汇可以分为四类: :日本民族原来的词汇,主要是日常生活中的动词和具象的名词。 :自古吸收汉字學習中華文化,并創造全新的中文词汇,当中包括和製汉语。大部分与中文意思相同或相近。主要是抽象词汇和對應西洋文化的漢語造詞。 事實上反觀近代,漢語受到日語影響深厚,西方文化帶來的未聞事物,現代科學與人文觀念之對應譯詞,大部分由日本人用既存漢字所創造,而逆傳回漢語。 :主要是來自英语,由於英语本身字庫豐厚,自古受其他歐洲語言影響而來源多元,因此日語中歐語借詞,其實不少仍然跟英语吻合。而各个语种在日语中词汇的侧重面不同。 葡萄牙语:主要是生活方面的词汇。參見日語中的葡萄牙語借詞。 荷兰语:主要是科学技术和日用品方面的词汇,还有航海、度量衡方面的。參見日語中的荷蘭語借詞。 法语:最初是军队用语,以后多是艺术、服饰、饮食方面的,亦有哲學、社會學、語言學等用語。參見日語中的法語借詞。 德语:主要是学术方面的,特别是哲学、医学和化學方面的。參見日語中的德語借詞。 意大利语:主要是艺术特别是音乐方面的词汇,多和英語雷同。 俄语:词汇量不多,主要是与革命和思想有关的。 英语:佔外来语的绝大多数(808%,1990年)、包含的领域十分广泛、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面。特别是近年来,来自英语的外来语呈爆炸性增长的趋势。 汉语:词汇量不多,除了地名,还有饮食、植物名和一些形容词。(注:此类词语多数使用片假名,很少使用汉字,区别于日语中的汉字词。) 參見日語中的其他語言借詞。 混种语:以上三种的混合型,包括日本人生造的看似外来语的词汇(大部份是和製英語),例如「」(cosplay,是由costume(服裝)加上play(扮演)兩個英文單字組成)。除以上所說的情況外,混種語有另一個定義是將外來語音節簡化。例如英語的convenience store()會刪減為konbini()、personal computer()會刪減成pasokon()。這個现象是由於日本人較喜歡4個假名的字,所以近年有很多字都被日本人改成4個假名,而這些字大都是日常生活的常用字。 拟声和拟态词 主條目:擬態語 · 擬聲語< span> 模拟外界的声音或以声音等形象地表达事物的形象和状态的词、称为拟声和拟态词。 日语中拟声和拟态词的数量众多,描绘形象的分类十分细致,远远超过其他语言。拟声和拟态词不仅在口语中,而且在文学作品和广告语中的应用都十分广泛,使语言显得活泼生动。例如:等都是拟态词。例如:~等都是擬聲詞。 敬语 所謂敬語就是說話人對聽話人或話題中的人表示敬意的語言現象。說話人在社會關係中,對應該表示敬意的人就必須使用敬語。敬語的使用由以下三個主要因素來決定: 說話人的年齡或社會地位處於下方,要對上面的人表示敬意時使用敬語。 初次見面時,說話人和聽話人的關係不親密時,要對聽話人表示敬意時用敬語。 內、外關係也是在使用敬語時必須考慮的。 方言 日語大致可分為东部方言、西部方言和九州方言、又可以进一步分为北海道方言、东北方言、关东方言、东海东山方言、八丈岛方言、北陆方言、近畿方言(關西腔)、中国方言、云伯方言、四国方言、丰日方言、肥筑方言和萨隅方言等。 琉球人使用的琉球語,和日语的关系密切,在发音、词汇、文法等方面保留了许多古代日语的特色,但它是另一种和日语有亲属关系的语言。而沖繩流行一種混合了琉球語口音和詞彙的日語方言,即沖繩式日本語。 日本全国通用的语音叫做標準語()或共通语()、它是以东京方言为基础的。 由于教育和大众传媒的推广,日本的共通语普及程度很高,即使说不好的人也能听懂。虽然方言听起来很亲切,但大多数的日本人在與别人进行事务性交往的时候,或在比较正式的场合中,都使用共通语。外国人学日語時都是学共通语(東京方言)的。方言一般局限于家人或同乡人之间的谈话中。电视、电影和小说裡也不时会用上方言来达到娱乐效果,或是使人物形象更为生动。 结构 书写 日语可以使用平假名、片假名或罗马字书写。有的可以使用汉字书写、但是意义与汉语的并不一定相同。日语的片假名通常是用来书写外来语、又或是加強語氣時用的,有时也可作拟声词使用。 上例为日语中常見之自稱以几种不同的方法转写时的差别,中文意思相當於我 句子的结构 由于词的語法功能是由助词(小品词)来决定的、所以日语的语序相当自由、只是谓语必须放在最后。 动词的时态 日语動詞的时态有过去、现在 未來兩种。 日语的時態、是通過动词词尾的假名变化来实现的。通常日语的动词由两部分构成:词幹和词尾。词幹一般是汉字;而组成词尾的假名叫做送假名。例如「」、「」是词幹、「」是词尾。有兩個特別的动词-「」和「」,词幹和词尾是不能分开的。 日语的动词都是以u音结尾的。按照时态变化的方式可以分为四类:五段动词(,第一組動詞)、一段动词(,第二組動詞)、行变格动词(只有一個)和行变格动词(只有「」一個)(兩個動詞合稱,第3組動詞)。其中一段动词又可分为上一段动词和下一段动词。日语的动词除了兩種变格动词之外、时态变化都是规律的。 词语的活用 日语中、能活用的词称为用言。动词、形容词、形容动词都是用言。它们都有时态的变化。和时态变化相类似、它们也是通过词尾的送假名变化来达到词类的活用。几乎所有用言的活用都是规律的。 辭典 在古時,為了閱讀漢文典籍,因此編寫了大量的詞典。估計日本最早的的詞典記錄,是天武11年(682年)的《新字》44卷(《日本書紀》),由於原書久佚,所以只知道書名是漢字,詞典的內容不明。 奈良時代寫的《楊氏漢語抄》和《辨色立成》兩本詞典,都只有佚文留下,不過是有訓讀的漢和詞典。現存最古老的辭典是空海編寫的《篆隸萬象名義》(9世紀),不過,是模仿中國南朝字書玉篇的部首排列的漢字詞典,沒有訓讀。10世紀初編寫的《新撰字鏡》是最古老而有傳本的的漢和詞典,在部首排列漢字之後,用萬葉假名記下訓讀。 平安時代中期編寫的《和名類聚抄》,為根據意義分類的漢語附上萬葉假名,有強烈的漢和詞典百科詞典色彩。院政時代編寫了集過去的漢和詞典大成的《類聚名義抄》。根據漢字的訓讀附上的聲調符號系統在院政時期大致確定。 鎌倉時代編寫的百科詞典《二中歷》,詩歌創作用的實用韻書《平他字類抄》,語源詞典《塵袋》和《名語記》。到了室町時代,讀寫開始普及至不同的階層,因此製作了漢詩韻書《聚分韻略》,漢和詞典《倭玉篇》,包含通俗語的日語詞典《下學集》及順序羅列了日常語單詞的通俗百科詞典《節用集》等。安土桃山時代末期,根據耶穌會的基督教傳教士,日語和葡萄牙語的詞典《日葡詞典》出現了。 江戶時代,出版了以室町時代的《節用集》作為基礎的多本詞典。主要有易林本《節用集》和《書言字考節用集》等。此外,還有包含帶滑稽趣味的和歌用語詞典《世話盡》,語源詞典《日本釋名》,俗語詞典《志布可起》及枕詞詞典《冠辭考》。日英英日詞典有1867年的「和英語林集成」初版。 進入明治時代,從1889年開始出版了大槻文彥編輯的小型詞典《言海》。這是首部網羅了「古典語·日常語」、「五十音圖的順序羅列標題」及「詞性·漢字記載·詞句解釋」的現代日語詞典。《言海》成為後來詞典的模範,後來也出版了增補版的《大言海》。 此後,廣泛地被使用的小型日語詞典,有金澤莊三郎編輯的《辭林》,新村出編輯的《辭苑》等。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到戰後,金田一京助編輯了《明解國語詞典》(和尚豪紀執筆),並由今天的《三省堂國語詞典》及《新明解國語詞典》承繼。 作為中型詞典,有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編寫的《大言海》和松井簡治·上田萬年編寫的《大日本國語詞典》,及在戰後新村編輯的《廣辭苑》。現在以林大編輯的《言泉》和松村明編輯的《大辭林》為首,再加上數種中型詞典。 今天,最大的日語詞典,是有約50萬字的《日本國語大詞典》。 参看 日本文化 日本語能力試驗 各地常用會話列表 繪文字 日本漢字改革史 古代日本語8元音說 上古日語 中古日語 协和语 悉曇學 日語語法 日語史 日语罗马字 注释 部分譯文 參考資料 外部链接 松平定信(),日本江户时代的政治人物之一,大名。为德川幕府之后裔。18世纪后期主政时期曾试图颁布若干法令,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秩序。惜未成功。 参考 外部链接 松平定永(,)是日本江戶時代後期的大名,最初擔任陸奧白河藩主,後來成為伊勢主,家系第10代。 生涯 寬政3年9月13日(1791年10月10日),定永作為白河藩主松平定信的長子在江戶城內的西之丸邸出生。文化9年(1812年),其父定信隱居,由定永繼任家督,列席於。 文政6年(1823年)3月24日,定永被轉封至,時任桑名藩主轉封至,時任忍藩主阿部銕丸則轉封至白河,,其他說法則指在文政4年(1821年)時,定永由於無法承擔防守江戶灣的重責,因此申請轉封至下總佐倉藩,但是此舉引起時任佐倉藩主的不滿,最終作為懲罰將定永轉封至桑名,防守江戶灣的責任則交給佐倉藩。 在白河藩時期,定永已經欠債1萬4000兩,由於轉封的關係的欠債款項增加9萬兩,總數10萬4000兩的債務,令藩政苦不堪言。為了償還貸款,在文政7年(1824年)開始10年內,定永不惜削減家臣的。然而屋漏兼逢連夜雨,受到火災波及以及等影響,財政未有改善之餘,還不得不向大坂的商人借貸以及領取幕府的。天保8年(1837年),桑名藩飛地,位於越後柏崎的陣屋附近爆發,桑名藩幾經辛苦才成功平定,在藩政歷盡滄桑的情況下,定永在天保9年10月13日(1838年11月29日)於江戶死去,享年48歲,由長子繼任家督。 參考資料 參考文獻 柏林(,)是德国首都,也是德国最大的城市,现有居民约340万人。柏林位于德国东北部,四面被勃兰登堡州环绕,施普雷河和哈弗尔河流经该市。柏林也是德国十六个联邦州之一,和汉堡、不来梅同为德国僅有的三個的城市州。 柏林是欧盟區內人口第3多的城市(歐盟區人口最多的都市是法國的巴黎,其次是英國的倫敦)以及城市面积第8大的城市。它是柏林-勃兰登堡都会区的中心,有来自超过190个国家的5百万人口。地理上位于欧洲平原,受温带季节性气候影响。城市周围三分之一的土地由森林、公园、花园、河流和湖泊组成。 该市第一次有文字记载是在13世纪,柏林连续的成为以下这些国家的首都:普鲁士王国(1701年-1870年)、德意志帝国(1871年-1918年)、魏玛共和国(1919年-1933年)、納粹德國(1933年-1945年)。在1920年代,柏林是世界第3大自治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被分割;东柏林成为了东德的首都,而西柏林事实上成为了西德在东德的一块飛地,被柏林墙围住。直到1990年两德统一,该市重新获得了全德国首都的地位,驻有147个。 柏林无论是从文化、政治、传媒还是科学上讲都称的上是世界级城市。该市经济主要基于服务业,包括多种多样的创造性产业、传媒集团、议会举办地点。柏林扮演了一个欧洲大陆上航空与铁路运输交通枢纽的角色,同时它也是欧盟内游客数量最多的城市之一。主要的产业包括信息技术、制药、生物工程、生物科技、光学电子、交通工程和可再生能源。 柏林都会区有知名大学、研究院、体育赛事、管弦乐队、博物馆和知名人士。城市的历史遗存使该市成为国际电影产品的交流中心。该市在节日活动、建筑的多样化、夜生活、当代艺术、公共交通网络以及高质量生活方面得到了广泛认可。柏林已经发展成一个全球焦点城市,以崇尚自由生活方式和现代精神的年轻人和艺术家而闻名< ref>。 历史 勃兰登堡選帝侯及普魯士公国 柏林是一个很古老的城市。这里最初是易北河东北的一片沼泽地,有西斯拉夫人部落的两个聚落点,名字分别是柏林()和()。直到12世纪,日耳曼人驱逐了定居在这里的斯拉夫人后,才在施普雷河畔建立两个村镇,并且沿用了其斯拉夫名字。柏林在1237年建成,位于施普雷河东岸,是商人的聚居区,科恩位于施普雷河西岸,是渔村。 1307年,柏林和科恩合成为一市,名字定为柏林,在阿斯卡家族的统治下成为重要的商业中心。14世纪,柏林加入波罗的海和北欧的重要商业同盟——汉萨同盟。但是此时的柏林只是神圣罗马帝国边疆的一个荒蛮城镇。 1411年,来自德国西南地区的霍亨索伦家族的腓特烈出任边境总督(),平定了该地区的战乱,并成为勃兰登堡选帝侯。从1415年起,柏林成为勃兰登堡选帝侯的首府。1640年到1688年,腓特烈·威廉(大选帝侯)大幅強化中央集權,建立了絕對君主制政體。1688年其子腓特烈一世繼位後,开创了柏林在文化和艺术上的繁荣,他兴建了夏洛滕堡宮、军械库、教堂和波茨坦离宫,为柏林赢得了施普雷河畔的雅典的美誉。 普鲁士王国时期 1701年,选帝侯腓特烈一世加冕为普鲁士国王,柏林成为普鲁士王国的首都。从18世纪的腓特烈·威廉一世和腓特烈大帝开始,柏林在中世纪的老城区西部修建了大量的巴洛克式和洛可可式建筑,组成了被称为腓特烈城()的新城区。其西部边界是三座广场及城门:巴黎广场和勃兰登堡门();莱比锡广场和波茨坦门();美盟广场和哈勒门()。 柏林在七年战争中曾被奥地利和俄国军队占领,1806年被法国军队占领。虽然城市没有遭到严重的破坏,但是拿破仑下令将勃兰登堡门上的胜利女神马车拆下来运回法国,並於1814年才歸還。 从19世纪初开始,柏林再次进行大规模扩建。建筑师朗汉斯()和申克尔()修建了众多新古典主义纪念建筑,如国家剧院、远古博物馆、国立美术馆、勃兰登堡门、菩提樹下大街,以及博物馆岛的众多博物馆建筑:老博物馆、新博物馆、国家美术馆、帕加蒙博物馆、腓特烈皇帝博物馆。柏林再次获得了施普雷河畔的雅典的雅号。 另一方面,普鲁士皇家园林总监林奈对柏林的城市绿化作出了出色的规划,建设了以蒂尔加滕公园为中心的大规模城市绿化带,修建了由菩提樹下大街和夏洛滕堡大街组成的柏林东西轴线,连接起柏林东部政府区与西部商业和园林区。 1810年,柏林洪堡大学成立。从1837年起,普鲁士开始了工业化进程,在柏林建立起西门子等工厂。1848年革命时,柏林也发生了起义。 德意志帝国时期 1862年,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麦为首相。1871年,柏林成为德意志帝国的首都。1894年,建筑师瓦洛特建造了国会大厦。 到20世纪初,柏林已经在工业、经济和城市建设上达到伦敦、纽约和巴黎的水准,成为又一个世界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这期间柏林建造了大量的道路、桥梁、地铁和车站建筑,兴建了豪华的办公大楼和商业区、住宅区,在1900年,柏林人口已经达到270万。 魏玛共和国时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没有给柏林带来严重的破坏,但是在1919年柏林爆发了工人起义和内战。1920年发生了卡普暴动。同年4月27日,柏林同其周围的8个城镇、59个村庄合并为大柏林,柏林的人口一夜之间增长了一倍,达到400万。在深受20年代经济危机之苦的同时,柏林也进入了新思潮、新艺术层出不穷的时期,这段时期被称为柏林的黄金的艺术年代。 纳粹德国时期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理。同年2月27日发生了国会纵火案。1936年在柏林举办了第16屆奧運會,纳粹德国将其作为展示自己的橱窗。1938年的水晶之夜事件中,柏林发生了打砸抢犹太人财产的事件。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希特勒幻想在战后将柏林建设为其欧洲帝国的首都,更名为日耳曼尼亚。他的御用建筑师斯佩尔为此设计了庞大的沙盘模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由于盟军的空袭和苏联红军的进攻,柏林市遭到毁灭性的破坏。1943年11月22日,英国皇家空军派出764架轰炸机,展开大规模轰炸柏林的柏林战役,炸毁了东起蒂尔加滕和夏洛滕堡、西至斯潘道和西门子施塔特的整片区域。从1943年11月到1944年2月,柏林战役一共对柏林发起13次大规模空袭,其中9次的轰炸规模在500架以上,摧毁了柏林四分之一的市区,四郊和市区内的150多座电气、军火、通讯设备和轴承工厂,炸死1万多人,并使150万人无家可归。市区90%的建筑被摧毁,树木全部被砍光,水电系统也遭到破坏。 1945年4月16日,苏联红军调集了22000门大炮和白俄罗斯方面军的10个集团军,开始对柏林的总攻。5月1日苏联红军的旗帜插上了勃兰登堡门和国会大厦。5月8日德国投降。 冷战时期 随着盟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胜利,不仅仅德国,而柏林也按照战前柏林的行政区界线被分成两个部分——由苏联控制的东柏林(范围包括战前23区中的12个区),以及由美国、英国、与法国控制的西柏林。柏林变成了苏美冷战的聚集点。 1948年为了反对盟国在德国西部实行的货币改革,以及迫使盟军退出柏林,苏联对柏林展开了长达半年的封锁。盟国通过柏林空运挫败了苏联的企图。 1953年6月17日,东柏林工人展开了抗议生活水平下降而举行抗议,抗议不久即被苏联军队镇压下去。1958年11月10日,赫鲁晓夫宣称四大国对柏林的占领已经过时,要求美英法从西柏林撤军,并称6个月之内西柏林应当成为苏军可以自由进出的自由城市。 由于大量东德居民通过不设防的柏林分界线涌入西柏林和西德,1961年8月13日,东德建起了柏林墙。10月25日,美軍坦克开到腓特烈大街南部的查理检查哨,试图进入东柏林,与90米开外的苏军坦克对峙了16个小时。此后柏林成为东西方意识形态交锋的最前沿。 由于存在种种历史问题和制度上的缺陷,1989年,东欧国家民众掀起了对社会主义和共产党政权的总抗议。1989年11月9日深夜,东德被迫宣布开放柏林墙。1990年10月3日,德国重新统一,柏林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柏林墙被拆除。 1991年,德国议会投票决定在2000年之前将首都从波恩迁回柏林。此后柏林展开了大规模的重建工作。在国会大厦北面修建了新的国会和总理府。以前是柏林墙脚下布满地雷的警戒地带的波茨坦广场重新成为柏林的商业中心。德国已经恢复了其在欧洲的文化和经济中心地位。 地理 柏林市处于德国东北部的低地平原上。平均海拔在70米以下。地层属于沙质,施普雷河和大量湖泊、运河点缀其间,为柏林提供了丰富的地下水,同时也使柏林地区森林茂盛。 气候 按照周淑貞氣候分類法,柏林属于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按照柯本气候分类法,柏林是温带/湿润气候(Cfb))。來自北大西洋的暖湿气团使其冬季气候比较温暖。夏季则凉爽宜人,全年雨量分配較平均,冬季降水稍多。 柏林达雷姆(位于施特格利茨-策伦多夫区)的年平均温度是97°C(495°F),而年平均降水量为571毫米(225 英寸) 政府 行政区划 柏林原來分為23個區。2001年1月,柏林實施行政改革,把23個區合併為12个区()。每一個區再細分成為分區(''),代表着傳統的都市化地方。在行政改革以後,地方政府之間的重組仍然不斷。現時,整個柏林的12區合共有96個地方政府,而每個地方政府亦再由數個街道()組成。州議會有141個議席。現時由德國社會民主黨和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組成大聯合政府。 其十二個區的名稱分別為: 米特(Mitte) 弗里德里希斯海因-克羅伊茨貝格(Friedrichshain-Kreuzberg) 潘科(Pankow) 夏洛騰堡-威爾默斯多夫(Charlottenburg-Wilmersdorf) 斯潘道(Spandau) 施特格利茨-策倫多夫(Steglitz-Zehlendorf) 滕珀爾霍夫-舍嫩貝格(Tempelhof-Schöneberg) 新克爾恩(Neukölln) 特列普托-科本尼克(Treptow-Köpenick) 麻昌-海勒斯多夫(Marzahn-Hellersdorf) 里希騰貝格(Lichtenberg) 萊尼根多夫(Reinickendorf) 柏林12區都有各自的區議會(),有五位評議員()及一位區長()。區議會成員由區大會()經選舉產生。不過,柏林市的區並不是獨立的都市,因為區政府的權力有限,而且隸屬於柏林的參議員。各區的區長合組成為區長議會,並由柏林市的市長領導,向柏林參議員提供意見。 分區並沒有各自的政府。 姐妹城市 经济 柏林的工业主要集中在东部,大多是东德时期遗留下来的落后企业。主要工业部门有机械加工、食品、日用消费品生产。德国政府对东柏林的企业采取政府拨款、低息贷款、税收优惠等政策。西柏林是一个消费城市,长期依赖来自西德的大规模投资。统一后的柏林立足于发展为商业、金融和服务业为主,辅以手工制造业和食品等轻工业的城市。 人口 据最新统数据统计,柏林总人口共有3405259人。 文化 柏林拥有众多的歌剧院、剧院和乐团。同时还有大量的电影院、夜总会和舞厅。 德意志歌剧院() 国家歌剧院() 轻歌剧院() 柏林剧团() 柏林剧场() 柏林爱乐乐团() 体育 柏林体育运动队列表: 柏林赫塔足球俱乐部(德甲足球联赛) 柏林曾經在1936年成功舉辦過奧運,2006年成功舉辦世界盃足球賽。 交通 柏林拥有发达的公共交通系统:柏林地铁(U-Bahn)共有9条线,170个车站;柏林快铁(S-Bahn)则有15条线,166个车站;而柏林也拥有世界上历史最久的有轨电车系统之一,名稱為「」,拥有398个车站。 柏林有3个商用机场——泰格尔国际机场(TXL)、坦佩霍夫国际机场(THF)以及舍奈费尔德国际机场(SXF)。在2007年,三个机场共接待了超过2000万旅客,航班可到达世界上的173个目的地。坦佩尔霍夫机场近年仅处理国内短程航班,已在2008年关闭。同时舍奈费尔德机场已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扩建,至2012年,柏林所有的商用航班都会转移至该机场,而届时泰格尔机场也将永久关闭。 景观 柏林的歴史為這個城市留下了一系列不拘一格的建築。它現在的外貌主要被它在二十世紀的德國歴史中所擔當的重要角色所塑造出來。每一個以柏林為基地的國家政府,包括1871年的德意志帝國、魏瑪共和國、納粹德國、東德以及現在已統一的德國,都進行了雄心勃勃的重建計劃,而各自為這個城市的建築增添自已獨有的風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柏林曾被炸彈襲擊所摧毀,很多在西柏林與東柏林於戰後遺留下來的建築亦分別於1950年代及1960年代因為興建新住宅或商業區和主要道路的市政建築計劃而拆卸。 柏林的東部有很多預製建築。它們是東方集團致力於創造按居民數目而有特定比例的商店、幼稚園和學校的完整住宅社區所留下的印記。 建筑 勃兰登堡门兴建于1788年至1791年,是柏林和德国的标志和结束分裂的象征。它以雅典卫城的城门作为蓝本,并在门顶上复制了四马战车上的胜利女神维多利亚雕塑。在1990年10月3日两德统一之前,这里一直是东西柏林之间的边界。 菩提树下大街是一条东西走向的林荫大道,从西端的勃兰登堡门向东延伸到施普雷河中间的博物馆岛和柏林大教堂,曾经是柏林的首屈一指的景观长廊,许多古典建筑排列两旁,包括建于1743年的洛可可风格的德意志国家歌剧院(),建于1774年至1780年的国家图书馆(),1695年至1706年由设计的巴洛克式的前军火库,建于1747年至1773年的圣黑德维希主教座堂是天主教柏林总教区的主教座堂。在威廉·冯·洪堡的普鲁士改革进程中,于1809年成立,拥有27名诺贝尔奖得主的柏林洪堡大学的一部分也位于此处。腓特烈大街在咆哮的二十年代曾经是柏林的传奇街道。它结合了20世纪的传统和今日柏林的现代建筑风格。 御林广场是一个新古典主义广场,其名称可追溯到拿破仑占领时期,周围是两座面貌相似的大教堂:有观景平台的法国大教堂和德国大教堂。法国大教堂在17世纪是法国区的中心。柏林音乐厅坐落在两座大教堂之间,也是柏林交响乐团的驻地。 波茨坦广场是柏林市中心的一个交通枢纽,从这里放射出几条大道。于1741年由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一世创建。1923年从附近的开始德国广播历史。直到1940年,波茨坦广场是欧洲最繁忙的广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军大轰炸之后,成为一片废墟。1961年以后又被柏林墙分割,整个地区长期没有重建,直到1995年以后从零开始< ref>。经过重建后的波茨坦广场,成为集中大量的商店和餐馆的地区。 在勃兰登堡门附近不远,有建于1884年-1894年的国会大厦,1933年2月27日在此发生国会纵火案,又在二战中遭到严重破坏,后来在1950年代修复。这座建筑在1990年代由英国建筑师诺曼·福斯特再度改建,在会议区上方设置玻璃穹顶,让市民自由进入,并可饱览城市。从1999年开始它是德国联-{}-邦议院的会址。每年有200万人步行通过其玻璃穹顶。现在国会大厦是德国第二大旅游目的地,仅次于科隆大教堂,远超过新天鹅堡。 波茨坦广场以西是文化广场,周围有油画馆()、新国家美术馆()和柏林爱乐厅。欧洲被害犹太人纪念碑,是犹太人大屠杀的纪念物,位于其北侧< ref>。 柏林大教堂是一座新教的大教堂,座落在博物馆岛,在柏林城市宫()遗址的对面,毗邻卢斯特花园(),其大型墓穴内藏有数位早期普鲁士王室成员的遗体。如同其他许多建筑一样,它也在二战中受损严重。 六月十七大街连接勃兰登堡门和广场,为柏林的东西中轴线。采用这个名称是为了纪念1953年6月17日的东柏林起义。在这条大街的中段有巨星()交通环岛,中间矗立着胜利纪念柱(),该柱是为了纪念普鲁士的胜利,1938至1939年从国会大厦前迁往此处。这个地点每年用作爱的大游行()的中心舞台。 选帝侯大街是柏林的一条热门的购物长街,拥有众多的酒店,商店和餐馆,特别是一些最奢华的店铺。威廉皇帝纪念教堂位于其东端的布赖特施德广场,这座教堂兴建于1891年至1895年,毁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其残存的钟楼被特意保留下来,另外在旁边由埃贡·艾尔曼()在1959年至1961年设计建造了一座八边形的新教堂和六边形的钟楼。选帝侯大街向东延伸的陶恩沁恩大街上有卡迪威百货大楼,它号称是欧洲大陆最大的百货公司,以及建于1963年到1965年的欧洲中心。22层高的大厦内拥有许多商店,餐馆,办公室和观景台。陶恩沁恩大街和选帝侯大街这一带被称为新西部,向东北方向延伸大约三公里长,就是柏林最大的公园,蒂尔加滕公园。 舍恩贝格区政府()位于滕佩尔霍夫-舍恩贝格区,约翰·肯尼迪就是在此发表其著名的(我是一个柏林人)的演说。 在施普雷河两道岔流环绕的博物馆岛以东,是亚历山大广场的众多商店和餐馆,近旁是368米高的柏林电视塔,为德国最高建筑物、欧盟第二高建筑物,兴建于1969年,在柏林市中心区的大部分地方都能看到它,也可以从它204米高的观景台俯瞰整个城市。 这条大街两旁是宏伟的住宅建筑。毗邻这一地区的是红色市政厅,这是一座独特的红砖建筑,前面是描绘神话场景的喷泉;还有哥特式的圣母教堂。市政厅门前的一男一女两尊雕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成为许多碎片 < sup>柏林东部的中心是普伦茨贝格旧区和购物街以及栗子大街()。从2006年到2008年12月,共和国宫被彻底拆除< ref>。到2015年,这里将恢复柏林城市宫的立面,洪堡论坛()将进驻这里。 东边画廊是一个露天的艺术展览,直接画在残存的一部分柏林墙上。它是在历史上这座城市被分割的现存最大的证物,最近已被修复。 奥拉宁堡大街在1933年以前是犹太区的中心,这里的新犹太会堂兴建于1866年,二战大轰炸中严重受损,1995年修复后再度开放,今天是研究和保护犹太文化的中心。在其北面有该市最古老的犹太公墓:柏林米特区犹太公墓。更为著名的白湖()犹太公墓是欧洲最大的犹太人墓地。 哈克市场()一带是时尚文化的集中地,有无数的服装店,夜总会,酒吧,和画廊。这里有哈克庭院(),一组建筑物周围有几个庭院,1996年前后重建。 在中心区以西,建于1785年的美景宫曾经是腓特烈二世的兄弟奥古斯特·费迪南亲王的夏季住所,现在是德国总统的正式驻地。 柏林奥林匹克体育场位于夏洛滕堡区,是为1936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而建。柏林广播发射塔高150米,位于夏洛滕堡区的柏林展览中心,建于1924年到1926年之间,为第三届柏林国际无线电展览会而建,很快就成了柏林的一个地标。它有一个55米高的餐厅和一个126米高的观景台。夏洛滕堡宫始建于1695年,是巴洛克霍亨索伦王朝的代表,有重要的绘画收藏。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烧毁大半,现已重建,是柏林现存最大的历史性的宫殿。 斯潘道古堡()是一处保存完好的文艺复兴城堡,坐落在施普雷河和哈弗尔河汇流处的小岛上,最初是用来保护斯潘道镇(今天柏林的一个区);格利尼克宫()位于哈弗尔河上的格利尼克桥()附近。卡爾·弗里德里希·申克爾的泰格尔宫(,也称为洪堡宫)同样古典风格,是威廉·冯·洪堡和亚历山大·冯·洪堡兄弟成长的地方。 对于二战期间被毁的城区,在分裂时期的东西柏林分别进行各自的重建工作。在城市东部,现在的卡尔马克思大街(,过去的斯大林大街)是斯大林时代社会主义古典主义风格的代表。它从亚历山大广场向东,经过施特劳斯贝格广场(),到法兰克福门(),那里的两座塔楼受到了御林广场上两座穹顶大教堂的启发,由建筑师设计。在柏林建城750年庆祝活动期间,已被摧毁的尼古拉小区()按照其历史特征得到了重建,其中心的尼古拉教堂是柏林最古老的教堂。 在城市的西部,则是现代建筑的空间。1957年国际化的住宅区由著名建筑师,如沃尔特·格罗佩斯、勒·柯布西耶和奥斯卡尼迈耶()设计,他们的理念是明日之城。柏林汉莎小区()兴建在战争废墟之上,代之以现代生活区和摩天大楼街区。悬臂式屋顶的国会大厅()兴建于1957年,由美国建筑师设计,作为送给柏林的礼物。 柏林的一个特色,是在大部份城区仍然使用煤气路灯,总数超过44000盏,超过世界上其他任何城市。动物园附近是煤气路灯的露天博物馆。 柏林其他著名景点见下: 柏林火車總站 德国总理府 德国科技博物馆 德国国家博物馆 查理检查哨 柏林犹太人博物馆 教育 柏林有四个比较著名的大学: 柏林洪堡大学 柏林自由大学 柏林工业大学 柏林艺术大学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官方网站 核武器,利用核反应的光热辐射、電磁脈衝、冲击波和感生放射性造成杀伤和破坏作用,以及造成大面积放射性污染,阻止对方军事行动以达到战略目的的大杀伤力武器。主要包括核分裂武器(第一代核武,通常稱為原子弹)和核融合武器(亦稱為氫彈,分为两級及三級式)。亦有些还在武器内部放入具有感生放射的轻元素,以增大辐射强度扩大污染,或加強中子放射以殺傷人員(如中子弹)。核武器也叫核子武器或原子武器。 除此以外,核武器還可以根據用途而細分為戰略核武器及戰術核武器,前者是一般意義上的核武器範疇,為大當量的核武器和遠射程,後者則屬於小當量和近射程。其中,後者可用於戰爭前線。戰術核武器的概念以及發展相對戰略核武器為遲緩,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後多年才逐步形成的,而戰術核武器需要對核能技術的要求亦較高以及複雜,其前提是要擁有戰略核武器。 世界各国核武器状况 人類曾兩次在战争中使用核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戰实行曼哈顿计划的美國在日本的广岛市和长崎市投下兩枚原子彈。 自從有了核武器以來,人類戰爭就進入了一個新的,以核武器為基礎的時代。核武器是以核反應所釋放出來的巨大能量作為破壞力的武器,是人類有史以來所發明的威力最強大的武器。核武器又是擁有強大威懾力的武器,能夠賦予核國家巨大的戰爭潛力和顯赫的國際地位。目前世界上有8個公開承認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分別是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中國、朝鮮、印度、巴基斯坦,其中前五個同時也是聯合國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是世界公認的位於國際社会頂端的大國。 除此之外,以色列也被國際社會確認擁有核武,哈萨克斯坦作为苏联解体后第三大核武器拥有国,因原苏联时期核试验多在哈萨克进行,其国家和人民深受其害,独立后主动放弃核武器,并关闭苏军建立的数千座核试验设施,另外烏克蘭与南非因和平原因放弃其核武,属于曾经拥有核武的国家。 被称为巴基斯坦核弹之父的阿卜杜勒·卡迪尔·汗已经对外承认了自己向朝鲜、利比亚和伊朗三个被美国称为流氓政权的国家出售核武关键技术。 人們在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后開始极为重视核武器帶來的後果,並擔心核戰爭一旦爆發整個世界都會被毀滅,於是核武大國美國、蘇聯和当时另外一个擁有核武的國家——英國在古巴导弹危机后便开始积极进行协商制定《核不扩散条约》相关细节的讨论,到1968年美国、苏联和英国便签署核不扩散条约,当时与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同时都处在敌视对立状态的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没有签署此条约,直到1992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才同意签署此条约。与同在1964年首次核试验成功的中国一样,长期坚持在美国和苏联的对立中保持独立自主的戴高乐主义的法国也在1992年才签署了核不扩散条约。< ref> 1990年代核不擴散條約在全世界大多数国家得到了簽署之後,美国、英國、法國、俄罗斯、中国等大國都放慢核武器的發展腳步,并且宣布暂停本国的所有核试验,但朝鮮、印度、巴基斯坦及伊朗甚至敘利亞等國家卻依然積極發展核武器。朝鲜在2003年退出了核不扩散条约 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埃爾巴拉迪称有30个国家擁有迅速生产核武器的能力< ref>,他所指的迅速是在三个月内就可以拥有核武器,这已经接近全世界国家总数的1 6了。而且具有生产核武器能力的国家恐怕最少应该在50个国家以上,巴拉迪同时指出联合国每年的15亿美元用于防止核子武器擴散的开销费用,根本不能有效阻止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通过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来实现自卫的潮流,核武器也可能会流入恐怖主义组织的手中。 核武器历史 1945年7月16日,美国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核爆炸实验。 1945年8月6日,美国用B-29超級空中堡壘轟炸機运载小男孩2万吨当量< span>原子弹轰炸广岛。爆炸时间:1945年8月6日8点15分43秒,城市中心12平方公里内的建筑物全部被毁,全市房屋毁坏率达70%以上。关于死亡人数,日美双方公布数字相差甚大。据日本官方统计,死亡和失踪人数达71379人,超過7萬人。 1945年8月9日10点58分,胖子原子弹被投放于长崎。 此后,苏、英、法相继进行了核爆炸试验,接着又进行了威力更大的氢弹试验。据统计,地球上已记录到约2093次核试验。美国1093次,其中200次为大气层核试验(11次高空,81次中空,72次地面,36次水面),888次地下核试验,5次水下。前苏联进行715次核试验,其中大气层212次,地下核试验500次,水下3次。法国188次,中国45次,英国43次,印度6次,巴基斯坦6次,北韓3次(2006年北韓核試驗、2009年北韓核子試爆、2013年北韓核試驗)。 種類 裂变核武器 裂变核武透過核分裂釋放能量。重核子如鈾或鈈在中子衝擊下發生核分裂反應,分裂成為較輕的核子,同時釋放更多的中子,造成連鎖反應。傳統上裂变核武稱為原子弹。 大部分的裂变核武是使用化學炸藥,把在臨界質量以下的鈾-235或鈈擠壓成超越臨界質量的一塊,然後在中子照射下產生不受控的連鎖反應,釋放大量能量。起爆的方式可分為鎗式和內爆式。美國第一枚投擲在日本廣島的核武小男孩即為鎗式起爆的鈾彈。第二枚投擲在長崎的胖子為內爆式起爆的鈈彈。 一磅的鈾-235分裂時可放出大約3700百億焦耳的能量,約為82太焦耳/公斤(TJ kg)。一般的連鎖反應只維持一微秒(μs),功率約為82艾瓦/公斤(EW kg),或每原子200兆電子伏/秒。 和中子彈的用途一般,現在純粹的核裂變式原子彈,通常僅用來制造低當量和小型的戰術核武器,如大衛克羅無後座力砲等。 聚变核武器 聚变核武透過核聚變釋放能量。輕核子如氫或氦結合成較重的元素,同時釋放大量的能量。使用聚变過程的武器亦常被稱為氫彈,因為氫是聚变的常用材料。聚变核武有時亦稱熱核武器,因為它們的連鎖反應需要更高的溫度啟動。 一般的氫彈會先引爆作為前級的裂变彈,造成足夠的溫度及壓力,之後的後級聚变才會開始。後級可以無限制地連鎖起來,製成比普通裂变強力很多的核武。 目前只有美、俄、英、中、法五國擁有使用與生產氫彈的能力。印度在1998年5月进行的核试验中试爆了带热核装置的核弹,目前可能拥有氢弹。 三級彈 區別核武器是屬於裂变還是聚变核武,要靠分辨武器能量的主要來源。因為現代的核武通常結合兩種核反應:聚變需要先以裂變產生足够的溫度及壓力啟動;同時裂變在聚變開始後效率會得到提高。故此部分核武是三級設計:最先在外圍第一級先用核裂變,造成聚變條件。中部第二級聚變發生後,再引起彈頭中心的第三級的第二次裂變反應,造成裂-聚-裂反應的三級核彈,是现在最大破坏性的武器。此核弹称为三相弹、氢铀弹、三级效应超级炸弹或肮脏的氢弹。 加強型原子彈 又稱助爆原子彈,雖然名為「原子彈」實和中子彈同為為廣義氫彈一種,指雖然像典型氫彈般有聚變材料作為核爆增強劑,但聚變的主要作用是提供足夠中子,給裂變材料的分裂反應更為完全,意味所需的聚變材料較少,所以較一般氫彈小巧。通常此設計是用於小型的戰略級核彈,因威力雖然遜於典型氫彈卻勝在較緊湊。 骯髒彈 骯髒弹现在是作为一个术语代指具有放射性、非核武器的武器。它装填着放射性材料,爆炸的时候将放射性物质抛射散布,造成相当于核放射性尘埃的污染,造成灾难性的生态破坏。自九一一事件之后,西方政府最主要担心的一个就是恐怖分子可能利用骯髒彈袭击人口稠密区,作为区域封锁武器,就像其他更高级的更复杂的放射性武器,可以将这个地区在以后的数年或十几年中,退化为不适合人类居住的放射性地区。然而大多数的分析人士认为,骯髒彈的作用更主要体现在心理方面,而它所造成的污染可以用昂贵但是有效的净化措施来治理。 钴核弹 钴核弹Cobalt bomb利用感生放射性的核武,原理是在彈殼使用鈷元素。如下反應式聚变釋放的中子會令鈷變成鈷60外加強烈輻射。 + n → → + e− + 伽傌射線 約五年內在當地釋放強烈伽傌射線,除了使用鈷外,亦可使用金造成維持數天污染,或用鋅及鉈造成維持數月的污染,戰術上讓人無法進入該地區,並造成民眾恐慌,已知的核武國沒有承認有生產鈷核彈。 中子彈 中子彈是小型的熱核武器。武器內的X射線反射鏡及彈殼以鉻或鎳製成,讓聚变中產生的中子離開彈體。高能量的中子流比其他放射更具穿透能力。一般能阻隔伽傌射線的物料要很厚(如一米厚的鋼板)才可以抵擋中子流,所以不適用機動兵器,唯一可以反射的鈹又有毒。因為只有水和電解質才能吸收中子,而生物中含大量水份,所以中子流對生物產生的傷害比伽傌射線更大。原先製造中子彈的目的,是希望可以殺人而不毀物(被戲稱為「業主炸彈」或「房貸積欠款炸彈」:能殺死屋內的人,但房子無損),而理論上最有效的是對付坦克,因為當時前蘇聯的坦克不只是數量遠比美國和全西歐總和還多,更大部分已經改裝了防止吸入放射塵空氣過-{zh-hant瀘;zh-hans滤}-設備,故美國放棄了以放射塵而是中子流作為對蘇軍的主要威脅手段。中子彈所產生的熱能及衝擊波被故意減低,而中子流則被加強。但事實上中子彈的熱及火仍然會對建築物造成嚴重的損毀。所謂「殺人不毀物」只是相對其他熱核武器。中子彈所加強的放射,只限於引爆的一刻,與感生放射核彈的長期放射有所不同。其實蘇聯已經發明了一種坦克裝備的複合反射層,能大大減輕中子流的效果,但因為不可能全車都有同等的厚度,所以中子彈仍然有很大的威脅性。 冲击波弹 它是一种小型氢弹,采用了慢化吸收中子技术,减少中子活化,削弱其爆炸后辐射的作用,部队可以迅速进入爆炸区投入战斗,是一种战术核弹。 伽玛射线弹 原理類似一座無防護層的裂變反應堆,所以不會發生一般意義上的爆炸,只放出大量伽玛射线;尽管各种效应不大,也不会使人立刻死去,虽然能造成持久的放射線,但不一定會污染土地,能有效迫使敌人离开。 核电磁脉冲弹Electromagnetic Pulse(EMP) 经过改造的核弹,减弱了冲击波与核辐射效应,增强了电磁脉冲效应(利用康普頓散射、光電效應等原理),利用在大气层以上的核爆炸,产生大量定向或不定向的强电磁脉冲,基本上對人體無害,但可使電器(或金屬)急速升溫燒毀。 其他 貧化鈾彈 核弹爆发的效应 一个核子武器的能量主要通过五种机制放射出来: 冲击波 40%-60% 热辐射 30%-50% 原始粒子辐射 49% 核电磁脉冲 01% 残留放射性(放射性尘埃)5%-10% 能量以何种形式被释放还要仰赖武器的设计以及爆炸时的环境。放射性尘埃的能量释放是持续的,而其他四种都是立即的短暂的爆发。 这最初四种机制释放的能量根据炸弹的尺寸而有区别。热辐射机制相对于距离衰减最缓慢,所以越是大当量的核弹,这种机制就越显得重要。粒子辐射被大气强烈吸收,所以他只在小威力的爆炸中体现出重要性。而冲击波效应的衰减,是介于上述二者之间的。 在爆发的一瞬间,核装药在一微秒内达到平衡温度。在这一时刻,大约75%的能量都以热辐射形式,特别是以软X射线的形式存在,而其他的残余能量则都表现为武器碎片的动能。接下来,这些软X射线和碎片怎样与周围媒质作用就成为冲击波和光以及粒子之间怎样分摊能量的决定因素。总的来说,若是在爆心周围物质很密集,那么它们将非常有效的吸收能量,冲击波的强度将会被加强。 当爆发在接近海平面的大气中进行时,绝大多数的软X射线将在数英尺内被吸收。一些能量转而形成紫外線、可见光和红外波段的辐射,但更多的被用来加热空气,形成火球。 在高空的爆发中,由于空气密度的降低,软X射线更趋向于行走更长的距离,在它们终究被吸收后,只有更少量的能量用来推动冲击波(海平面的50%或更少),而剩余的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热辐射。 当量 核武器的爆发的主要机制(冲击波和辐射)所造成的效果可以和传统炸药相比较。主要的不同是,核武器的能量释放更迅速也更强烈。因此,人们常用同等爆炸威力的黃色炸药(三硝基甲苯/TNT)的质量来衡量核武器的威力: 冲击波的破坏 核弹的主要的破坏力来自于冲击波效应。绝大多数的建筑(除特别加固和抗冲击结构的工事),将受到致命的摧毁。冲击波的速度将超过超音速的传播,而他肆虐的范围会随着核武器当量的增加而增加。两种相似又不同的现象将随冲击波的到来而产生: 静态超压:冲击波带来的压强急速升高,任何给定点的静态超压正比于冲击波中的空气密度; 动态压强:即是被形成冲击波的疾风拉扯的效应,疾风会推动、摇晃和撕裂周围的物体。 大多数核武器空爆造成的破坏就是由静态超压和动态的疾风合成的效果。较长时间的超压拉动建筑结构使其变得脆弱,这时吹来的疾风再一举将其摧毁。压缩、真空和拉扯效应总共会持续若干秒钟,或者更长。而这里的疾风比世界上任何可能出现过的飓风都要更加凶猛。 热辐射 核武器的爆炸会伴随有大量的电磁波辐射爆发,分布在可见光波段,及红外的和紫外的波段上。主要的伤害机制是造成灼伤及对肉眼的伤害。在晴朗的天气下,作用范围可超过冲击波。辐射光的能量是如此之强,它可以在冲击波留下的废墟中再制造一场大火。而热辐射所作用的范围,随武器当量的增加而显著地增长。 由于热辐射线是以直线传播的,所以任何不透明的物体都可以成为有效的壁垒阻止其传播。但是,如果空气中有雾气,这些小水珠可以散射辐射线使其向四面八方传播,于是所有的壁垒都会显著地丧失作用。 当热辐射线作用于一个物体时,部分的能量会被反射,部分被传导和转化掉,而剩下的会被吸收。吸收的比率取决于物体的特性和颜色。一个薄片状的物体可以将大部分的能量传导掉,同时浅颜色的物体可以反射许多辐射,它们受到的伤害都会小一些。对辐射线的吸收造成温度在表面的迅速升高,例如木材、纸张、织物等都会被点燃和烤焦。如果恰好这种物质是不良导体,那么加热现象只会在表面产生。 事实上,物质是否被点燃还仰赖于热辐射持续的长短,物质的厚度和包含的水分。在近距离上,所有的物质都会被加热蒸发,而在最远的距离上,只有最容易点燃和最脆弱的物质才会受到伤害。火灾并不一定只是热辐射线产生的,冲击波造成的混乱气流,也可能诱发大火。在廣島原爆中,就有一场空前巨大的火灾,持续了20分钟。火焰加热空气使其上升,周围的空气填补这一真空,造成持续的指向爆心的强风。然而这种现象并不是核爆炸所特有的,在二战的大轰炸中,大量的燃烧弹或经常发生的森林火灾中的烈焰也能造成大风。 电磁脉冲 γ射线通过康普顿散射效应将电子反冲加速,得到高能的电子。这些电子被地磁场捕捉,在地表以上20到40公里的高度上产生共振。周期性振动的电子即可产生连续的电磁脉冲(EMP),持续大约1毫秒。下一个持续大约1秒数量级的效应是,大量的长条形的金属物体(如电缆),在电磁波通过时会像天线一样工作并产生高压。这些强大的短暂的高压,可以摧毁未经屏蔽保护的电子设备甚至是电线本身。但这种可怕的电磁脉冲对生物的影响人们却不甚了了。另外灼热的空气破坏了电离层,也会使无线电通讯受到影响。 唯一能够保护电子设备不受脉冲摧毁的措施是将其完全包裹在良导体内,或别的形式的法拉第笼内。当然,对于无线电通讯设备来说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它将收不到任何讯号。最大当量的核弹被用来实现大面积的,甚至是洲际范围的电磁轰炸。 原始粒子辐射 核弹空爆中,大约5%的能量,以最原始的粒子和γ射线形式辐射掉了。裂变弹和聚变弹的中子辐射有很大不同。然而γ辐射的结构,无论是在这类爆炸式的核反应中,还是短半衰期的物质衰变中都是类似的。核反应粒子辐射随距离衰减快的原因,一个是它们的散布面积正比半径立方,强度即正比半径立方的倒数,一个是它们被大气强烈地吸收和散射。 粒子辐射的结构也与距离有关,在近爆心的地点,中子辐射强于γ辐射,但随着距离的增加,中子-伽玛比将减小。最终,中子成分与γ成分相比即可忽略。要注意的是,上述的这些距离,并不随爆炸当量的增加而有十分显著的变化。因此,越大当量的爆炸中,原始粒子辐射的效果就越不显著。在大块头的核弹中,譬如大于50kt,冲击波和热辐射的威力使得粒子辐射机制相形见绌,以至于被忽略。 辐射尘 剩余的放射性物质通过两种效应造成杀伤力:辐射尘和中子感应机制,剩余粒子放射线从下列物质中产生: 裂变产物。裂变产物是由铀或钚在裂变反应中产生的中等质量的同位素。在裂变反应中,实际上产生的产物有超过300种。大多数是放射性的,且半衰期的长短不一,区别很大。短则几分之一秒,长则在数年内都有致命的放射性。它们衰变的经典机制是释放β和γ射线。1千吨的当量中,有大约60克的放射性裂变产物。引爆一分钟之后,裂变产物的放射性等同于3千万公斤的镭同时衰变,也就是大约11E21Bq。 未裂变的装药。裂变物质的利用,在核武器中可谓是很不充分,大量的铀和钚在裂变前就被炸得四分五裂。这些核装药,以alpha衰变的形式缓慢地辐射,而它们的重要性也相对较小。 中子感应效应。当一个原子核在中子爆发的时候捕获了中子,作为一种已知的必然机制,它将变为放射性并在较长的周期内放射beta和γ射线。中子爆发作为最原始的核放射线,必将引起残留的中子感应效应。另外,环境物质,如土壤、空气和水,也将被感应激发,这取决于它们的化学成分和距爆心的距离。举例来说,在近爆心的地区,土壤中的矿物质由于中子爆发会变成有致命放射性的同位素。这是由于多种元素具有中子俘获能力,像钠、锰、铝和矽这样的元素,都存在于土壤中且参与了中子感应效应。但这种效应并不重要,因为它只限于很有限的一块区域内。 在近地面的爆炸中,大量的土壤或水分将被火球加热蒸发,上升成为放射云。这些物质凝结后,由于混合了裂变产物和中子感应产物,将变得具有放射性。较大的颗粒将在24小时内沉降到爆心附近(也与风速和天气有关),而较小的颗粒有可能会在全球大气系统中漂流数周以至数月。一些当地沉降物覆盖的面积会远远大于热辐射和冲击波的范围,特别是在大量的核爆中。在水面附近的核爆中,辐射尘颗粒将较小,下落的比例将较小,而分布的面积就会比较广大。大量海水中的盐和一些水分,可以作为凝结核,引起当地的降雨从而使当地的核沉降大大增加。 全球放射性沉降的生物学破坏作用是由长半衰期的同位素在生物体内的富集主导的。像锶-90或铯-137这类元素,通过食物等进入人体。化学上,这些同位素和钙很像,他们会被误认为钙,而被吸收并沉积在骨骼中。这些高放射性的物质将会造成例如像白血病一类的放射性疾病。全球沉降的伤害效果毋庸置疑是小于当地的辐射尘。 在普遍的情况下,冲击波和热辐射的杀伤将远大于放射线的伤害。但是,放射线的辐射伤害比冲击波和热辐射更加复杂,人们对它也存在误解。各式各样的生物变异将在辐射区内的动物中发生。全身摄入高剂量放射性元素的个体将会立即死亡,其他摄入剂量较少的个体将会苟活,但也会随后来的并发症而死去。 武器的投送 -{zh-hans; zh-hant}- 战略核武器常指用来摧毁战略目标(如城市)的大当量核武器;战术核武器是指用于摧毁小型的特定目标(如军事、通讯或永备工事等目标)的较小的类型。以现代的眼光来看,在广岛和长崎投放的原子弹只能算是战术核弹(当量分别为13和22千吨),同时现代的战术核弹比之又要紧凑和轻巧。 核武器的基本投放方式有: 自由落體炸彈:早期的核武器太大了,他們只能被B-29等飛機運載和投放,但在1950年代中期,可由戰鬥轟炸機搭載的較小型的核武器被研製出來。這種新型空基的自由落體炸彈運用了多種新技術,包括翻滾轟炸(toss bombing),傘降投擲(parachute-retarded delivery),臥倒模式(laydown mode),以保證給與載機足夠的逃離時間。 彈道導彈:彈道導彈採用拋射物彈道飛行,通常用於超視距的彈頭投送。機動彈道導彈具有十到上百公里的射程,洲際彈道導彈和軌道轟炸系統(SLBM,原意是人造衛星發射的彈道導彈satellite-launched ballistic missile ,因其整個系統採用軌道彈道部署在太空,可以實現全球轟炸,故譯為軌道轟炸系統)採用亞軌道或部分軌道彈道以達到全球打擊的效果。較早的彈道導彈攜載單一的彈頭,每一個有百萬噸級的當量。自1970年代之後,更新的彈道武器使用多彈頭分導技術),每顆導彈可攜帶一打彈頭,而每個彈頭的當量下降到千噸級。這樣一次發射就可威脅多個目標,或對一個目標造成更有效的打擊。 巡航導彈:這種導彈使用噴氣發動機或火箭發動機提供動力,以低空巡航的方式飛行,使用自動導航系統(基本上是慣導,但也有GPS導航和雷達中繼制導作為輔助),突防能力更強。巡航導彈的射程較之彈道導彈要近,且攜載能力也要差一些,當今也沒有服役的多彈頭巡航導彈。導彈可從潛艇、艦船及飛機上發射。 其他可能的投送方式包括榴彈砲的核砲彈、核地雷(藍孔雀)、核深水炸彈、核魚雷、核迫擊砲彈。 50年代,美國研製了用於空中截擊的無控空-空火箭箭載小型核彈頭,裝備於F-106截擊機,但其在1960年代就基本退役,而核深水炸彈也在1990年代退役。可由兩人攜帶的小型戰術核彈也已研製成功,被一些媒體誇張為所謂的手提箱炸彈,它被稱為特別打擊核武庫(Special Atomic Demolition munition)。儘管如此,人們還在追求當量與便攜性的最佳整合,以達到最大的軍事效用。 傳統上一個國家具備戰略轟炸機、陸基核彈道飛彈、彈道飛彈潛艇的三棲投放方式,稱為「核武鐵三角」,目前嚴格來看只有美國、俄羅斯。中國、印度有潛力成為下一個具備此能力的國家。 文化上的核武器 核武器已变成一种流行文化,二战之后的时代也被人称作原子时代。安迪·沃霍尔将原子弹惊人的能量和末日般的视觉效果作为作品《原子炸弹》的主题,于1965年搬上了银幕;詹姆斯·罗森奎斯特拍有电影《F-111》,格利高里·格林对原子弹嘲弄也成为经典;艺术家詹姆斯·阿考德试图用铀来制作他的作品。 電影 许多的电影都致力于表现核战争及其恐怖的威胁。核武的電影用途是解決原作設定中能力過強、造成結局幾近無解的怪物,例如《芝加哥打鬼》等: 《海滩》(On the Beach 1959) 《奇愛博士》(1964) 《失败的安全》(Fail-Safe 1964) 《游戏战争》(The War Game 1966) 《盜日者》(Taiyo o nusunda otoko The Man Who Stole the Sun 1979) 《起风》(When the Wind Blows 1982) 《圣约》(1983) 《明日》(1983) 《战争游戏》(WarGames 1983) 《終結者》(1984) 《线索》(Threads 1985) 《奇迹一英里》(Miracle Mile 1988) 《曙光》(1990) 《真实的谎言》(1994) 《断箭》(1996) 《和平制造者》(The Peacemaker 1997) 《恐懼的總和》(2002) 小說 核武器也常常是科幻小说的主角。连锁反应和核弹最早就曾被科幻小说家克利夫·卡特梅尔作为1944年作品最后通牒的主要内容,以至于他不幸地被联邦调查局列为嫌疑犯,怀疑他泄露曼哈顿工程的计划。甚至早在1914年H·G·威尔斯的小说《解放的世界》(The World Set Free)就有提到原子炸弹一词,当时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放射性衰变并估计到了其中所可能蕴含的能量。在威尔斯的小说中,所谓的原子彈不同現實後來的發展,便是可以做得很小,小到可以單手從飛機投擲。而所引起的爆風可以維持較長的時間實際破壞範圍比現實超小型核地雷大得多很大,但沒有強烈的閃光和高熱,更不涉及放射線和污染問題。就连原子弹本身也曾被拟人化,代表那些成熟、眼光敏锐、不拘小节、精力旺盛和深刻的人。 和平 核武器也是和平组织坚定不移的攻讦对象,核裁军运动(CND)是最主要的一个,其由N(nuclear)和D(disarmament)组成的标志是现在流行的和平标志之一。还有一首歌曼哈顿计划是有关于曼哈顿计划的,由Rush乐队演唱,收录在唱片《Power Windows》中。 另外,作為到目前為止唯一受過核武攻擊的國家,日本對於「核武」一詞也頗有忌憚,不僅是在軍事或政治上,在許多的科幻作品中,對於「核武」或「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命名,常常避免使用「核武」之類的名稱。例如動畫名作超時空要塞MACROSS系列中最為強大的導引武器就是被稱之為「反應導彈」。 参见 擁有核武器的国家列表 不擴散核武器條約 核三位一体 一次打击 快速增殖爐 氣體離心法 沙皇炸彈 被爆者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浓缩铀 参考文献 沃尔夫斯堡体育锻炼俱乐部(),是位於德國西北部下薩克森聯邦州的沃尔夫斯堡的足球俱乐部。成立於1945年,現時在德國甲組足球聯賽比賽,主場球場是30000座的大众汽车球场。球隊最近一次奪得聯賽冠軍是2008-09年度球季,這亦是球隊首次奪得德國甲組聯賽冠軍。 其他运动项目:掰手腕、剑术、柔道、自行车、游泳、体操、羽毛球、舞蹈、排球、篮球、保龄球、拳击、举重、手球、曲棍球、摩托车、田径、空手道、康复运动、摔角、铁人三项、乒乓球、跳水、水上运动、冬季运动、武术。 大事紀年 榮譽 德國足球甲級聯賽 冠軍:2008 09年; 德國超級盃 亞軍:2009年; 德國足協盃 亞軍:1995年; 諾瓦克基金會 ‘人生就如一場足球比賽 — 你永遠不知道它如何結束。’ — 克里斯托夫·诺瓦克(19750927-20050526)< small> 成立於2005年5月2日,为支援患上一種罕見名為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簡稱)不治之症的波蘭及禾夫斯堡中場心臟,-{zh-hans俱乐部;zh-hk球會;zh-tw俱樂部;}-前主教练潘德尔()和当时的主教练沃尔夫()成立了诺瓦克基金会(),得到禾夫斯堡德意志銀行()的支持,不计其数的人慷慨解囊,包括联赛冠军拜仁慕尼黑在2003年1月到大众汽车球场参加表演赛的收入全部捐献给该基金会。 诺瓦克於1985年在祖家波蘭展開其足球事業,曾出國加盟希臘的帕納察奇及巴西的帕拉尼恩斯,1998年轉投禾夫斯堡,身穿10號球衣,出色的球技加友善的態度使诺瓦克大獲禾夫斯堡球迷的歡心,暱稱心中的10號(The Number 10 of Hearts)。其後在一次身檢查中獲悉患上肌肉萎縮症,接著只能坐在輪椅上觀看隊友比賽,在2002年2月7日宣佈退出比賽,期間為禾夫斯堡作賽83場,攻入10球。2005年5月26日诺瓦克不幸去世,年僅29歲,遺下妻子贝塔(),9歲的兒子马克西米兰()及4歲的女兒玛丽亚()。 2003年以利物浦會歌你永遠不會獨行()為首的勵志歌曲錄制成CD推出發售,收入撥歸基金會。 歌詞 音樂< small> When you walk through a storm Hold your head up high And don't be afraid of the dark At the end of the storm Is a golden sky And the sweet silver song of the lark Walk on through the wind Walk on through the rain Though your dreams be tossed and blown Oh walk on walk on walk on walk on Walk onwalk on With hope in your heart And you'll never walk alone You'll never walk alone Alone 球員名單 現役球員(2014 15) 更新日期:2015年2月3日 球員編號參照 粗體字為新加盟球員 者為傷患球員 夏季轉會窗為7月1日至8月31日,冬季轉會窗為1月1日至2月2日 < small> 借用球員 外借球員 離隊球員 (2014 15) >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诺瓦克基金 沃普尔吉斯之夜(Walpurgisnacht)是广泛流行于中部和北部欧洲的一个传统的春季庆祝活动,举办于每年的4月30日或5月1日。庆祝活动通常是篝火晚会以及舞蹈演出。 起源 现在大多数国家庆祝的沃普尔吉斯之夜,名称来源于英国传教士圣·沃爾普加(约710-777或779年)。她大约在870年的5月1日加入圣徒之列。 參見 魔法少女小圓 機巧少女不會受傷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沒有您就沒有祖國()是一首歌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前最高領導人金正日的著名歌曲。由李宗伍()作詞、黃鎮泳()作曲,創作於1993年< ref>。因其上口的旋律和誇張的歌頌方式(沒有您就沒有我們,沒有您就沒有祖國!)在互聯網上走紅。 歌詞 在朝鲜人民军功勋合唱团演唱的版本(朝鮮人民軍場合使用)中,金正日的称谓是將軍(장군);其他版本(民間或朝鮮0勞動黨內場合使用,如普天堡电子乐团版)则称金正日为同志(동지)。以下是朝鲜人民军功勋合唱团版本的歌词及其翻译。 註1:多处的ŭi平常会读成e
註2:歌詞中凡提及元首姓名一律以粗體或放大字體< big>表示< small> 网络恶搞 中国网民根據普天堡电子乐团版《沒有您就沒有祖國》朝鮮語歌詞的中文諧音,用空耳手法将其惡搞为《金囧日偷雞》< ref>。 参考文献 参见 沒有您就沒有我們 金正日將軍之歌 萨勒曼·本·阿卜杜勒-阿齐兹·阿勒沙特(,'',;)是沙特阿拉伯第七任,亦即現任國王、兩聖地監護人。是第六任沙特国王阿卜杜拉·本·阿卜杜勒-阿齐兹·阿勒沙特同父异母的弟弟。 少年生活 萨勒曼生于1935年12月31日,是沙特阿拉伯首任国王伊本·沙特第25子。其母为哈桑·艾哈迈德·阿勒-苏黛利。 萨勒曼在位于沙特首都利雅得的由其父为子嗣创办的王子学堂中接受了早期教育。在此学习了宗教及现代科学知识。 早年生活 萨勒曼的政治生涯可追溯到1954年3月17日,时年18岁的他被其父任命为埃米尔和利雅得副市长。1955年4月19日,他被任命为该市市长,升任正部级官员。< ref>1960年12月25日,他辞去了这一职位。 省长生涯 1963年2月14日,萨勒曼被任命为利雅得省省长。并一直担任此一职位直至2011年,任期48年。 作为省长,萨勒曼对于利雅得的贡献在于使其从一个中等城市发展成为都会城市。他通过发挥牵线搭桥作用吸引旅游业、推动资本项目落地以及拉动外国投资。他十分热衷于加强与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关系。 萨勒曼担任省长近五十年来,政治手腕不断老练,更加善于维持文官、部落以及王室内部利益的微妙平衡。 他肩负同时与保守派宗教人士、各大部族势力以及日益增加的自由派紧密合作的角色。< ref> 2011年1月,他下令逮捕利雅得街头试图利用人们的慷慨的行乞者。他还驱逐了所有的外籍行乞者,并通过沙特社会事务部来推出一项康复计划以安置本国的行乞者。 他同时担任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研究与档案基金会(缩写为KAFRA)的主席一职。< ref> 副王储时期 2011年11月5日,萨勒曼被任命为第二副首相兼国防大臣以接替因病去世的王储苏尔坦。同日,萨勒曼也被任命为沙特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成员。< ref> 外界揣测,萨勒曼之所以能够顺利补缺的关键就在于其个人品质。首先,他具有调和与交际的天赋。其次,萨勒曼属于沙特王室成员中的中间一代Middle Generation,因此他能够在社会和文化方面与上下两代人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团结王室。最后,由于其长期担任省长,他已经构建起了阿拉伯乃至国际范围内的人脉网。 萨勒曼在巴林延续了军事干预政策,试图镇压兴起于2012年初的巴林起义。2012年4月,萨勒曼访问了美国和英国,并同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以及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举行了会面。2013年,沙特军费达到670亿美元,超过英国、法国及日本成为世界第四高军费支出国。 作为国防大臣的萨勒曼同时是沙特军方首领,与此同时沙特加入了美国以及其他阿拉伯国家在叙利亚和伊拉克地区对伊斯兰国武装的空袭行动。 王储时期 2012年6月18日,萨勒曼在其兄、王储纳伊夫去世后不久被任命为王储。萨勒曼同时被任命为副首相。路透社评论称,他被提名为王储兼副首相的消息向外界发出了阿卜杜拉国王的谨慎改革或将持续的信号。 改革派人士同时认为,像时任国王阿卜杜拉一样,萨勒曼主要侧重于经济的改善,而非政治变革。 2012年8月27日,沙特皇家法院宣布,在阿卜杜拉国王出国期间,由萨勒曼掌管国家事务。2013年2月23日,萨勒曼开设了自己的推特帐户。目前为止,已经拥有了119万关注者。 出任国王 2015年1月23日,阿卜杜拉國王去世,79岁的萨勒曼作为王储即位。 甫一上任的2015年1月29日,他即宣布大规模改组政府,将已故国王阿卜杜拉的儿子、哈立德王子解除国家情报首长的职务,改任国王顾问。阿卜杜拉的外甥、班达尔王子则被解除国家安全委员会主管的职务。而阿卜杜拉的另外两个儿子、掌管麦加地区的米沙勒王子,以及掌管首都利雅得的图尔其王子也被撤职。但是,沙特石油部长、外长、财长、防长和内政部长并没有被撤换,或意味着沙特前任国王的大政方针将得到延续。萨勒曼同时任命其子、34岁的穆罕默德·本·萨勒曼担任首相,以巩固权力。 萨勒曼发布命令,将公务员部、文化和新闻部、卫生部、社会事务部、司法部和伊斯兰事务部6个部的大臣,以及民航局等多个国家行业管理局局长和宗教部门的高官进行了更换。他同时取消了教育政策委员会和行政部门委员会,新设立了经济事务理事会和安全政策理事会;将沙特教育部和高等教育部合并为新的教育部。此外,他对沙特宗教警察、反贪委员会等部门主管也进行了人事调整。与此同时,萨勒曼也在颁布的政令中,提出总额1120亿里亚尔的预算,为沙特政府的所有文职与军事雇员发放两个月的奖励工资。< ref> 萨勒曼立场保守,对政治改革和社会变革持传统观点。舆论普遍预计萨勒曼将延续其前任的政策。< ref> 政治观点 2002年11月,针对有传闻指其所参与的慈善组织被指控牵涉恐怖主义活动,萨勒曼亲自出面澄清。他表示,他的确参与了这一组织,但是他本人对援助去向并不知情,只是希望会被用于正确的地方而非恐怖主义行为。但是若有人改变了援助的用途,均与沙特王室及国民无关。< ref> 卡塔尔半岛电视台曾于2007年时援引过一份泄露的美国外交电报,电报中提及萨勒曼的一些言论,萨勒曼称,"改革的速度与程度取决于社会和文化因素…社会因素不是指宗教因素。沙特政府不能强推改革,否则会产生负面反应。…这一变革应当以一种敏感且及时的方式被渐进引入。"据电报透露,他还表示,民主不应当被强加给沙特,因为沙特由部族和地区组成,要是推行民主制,每个地区都会成立自己的政党,或导致国家分崩离析。 个人影响 萨勒曼经常是解决皇家之间冲突的调解人,在不断增大的阿勒沙特家族内有约4000名王子。他是王室理事会中的突出人物,这赋予他定夺哪位王子能够被委以重任的权力。< ref> 萨勒曼和他的家人旗下有一个传媒集团,包括《泛阿拉伯日报》、《中东日报》等媒体。 有报道称,萨勒曼同一些新闻工作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包括一些自由派新闻人。< ref> 个人评价 曾任美国驻沙特大使的罗伯特·乔丹评价称:在我看来,他(萨勒曼)能够很好保持微妙平衡,在尊重沙特传统和保守方式的同时推动社会前进。 据媒体报道,有另一名曾驻利雅得的外国前外交官说,萨勒曼有才智、懂政治,与保守派(统治)基础接触的同时又相当有现代头脑。< ref> 健康状况 萨勒曼有三个妻子,十三名儿女,其中两个儿子因心脏疾病去世。而萨勒曼自己身体状况也不算太好。2010年8月,萨勒曼在美国接受了脊椎手术,康复期间也在沙特国外度过。< ref> 他患有中风,尽管接受过治疗,但是左臂依旧不如右臂灵活。< ref> 在他被任命为王储后,有多名分析师指出,萨勒曼或患有阿尔茨海默症俗称老年痴呆症。 与中国的关系 萨勒曼本人曾于1999年和2014年两次访问中国。< ref> 2014年3月间访华时,萨勒曼曾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中国国家副主席李源潮举行了会面。< ref> 2015年1月23日,在萨勒曼继任沙特阿拉伯国王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也向他发出了贺电。< ref> 参考资料 法國戰役(,德國將其稱為西方戰役(Westfeldzug))是德軍於1940年5月10日進攻法國和低地國家的軍事行動,從而結束了僵持半年多的假戰。作戰分為2個階段:將德軍部隊進攻比利時,吸引盟軍主力北上前往預定的防線迎擊,而其真正的主力—裝甲部隊則穿過防禦鬆散的阿登山區,長驅直入盟軍後方,將其切斷補給與通訊並圍殲的「黃色行動」,該行動中英國遠征軍和許多法軍士兵在發電機行動中從敦克爾克成功撤退至英國本土。 德軍第二階段的作戰是6月5日開始的「紅色行動」,從法軍側翼包圍馬其諾防線的守軍,並南下進攻。在戰爭呈一面倒之勢時,義大利於6月10日向法國宣戰。法國政府遷至波爾多,巴黎設為不設防城市,並在6月14日被德軍所佔領。法國新任總理菲利普·贝当於6月17日發表停戰宣言,並與德國簽署了停戰協定。對於軸心國來說,這場戰役是一個輝煌的勝利。法國被分為北部與西部的德國佔領區、東南部小區域的義大利佔領區和南方的殘存國家—維希法國,後者還在1942年11月10日被全面佔領,直到1944年盟軍登陸後才脫離德軍的控制,而荷兰則在1944年至1945年期間才相繼被解放。 序幕 自從德國於1939年9月入侵波蘭而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其與盟軍有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在歐陸上處於未交戰的狀態,被稱為假戰。阿道夫·希特勒曾希望法國和英國默許德國征服波蘭並立即停戰。因為德國的原物料儲存量(需從外地進口)非常不足,目前德國的戰爭機器主要依靠自蘇聯的原物料,出於兩國意識形態的不同使希特勒對該情況感到不安。因此在10月6日,他曾向英法兩國提出和平建議,未等到兩國答覆,在10月9日已為應對盟軍否決其建議的可能性,希特勒也制定了軍事行動:《元首第6號特別訓令》。 德軍的戰略 希特勒一直希望能在軍事上打敗西方國家,以對進攻東方時避免兩面戰線的處境。然而,這個目標並未規劃於《元首第6號特別訓令》。該計劃是建於超乎現實的假設上,即德國的軍事實力仍然要在若干年後才能建成,並只希望達到有限的目標,目的在與西方長期的持久戰中改善德國的處境。其內容為盡可能迅速地征服低地國家(即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以阻止法國先佔領它們,進而威脅德國重要的工業心臟—魯爾區。該作戰另外還要佔領低地國家之機場,來進行對英國長期的空中和海上攻擊。但該訓令沒有提到迅速征服整個法國的計畫,只以進佔法國北部的邊境地區為目標。 尽管是書面指令,但希特勒原以為這樣的攻擊可以在最多數週內發起,但在發出訓令的當天,他的如意算盤就被打破了。原來,他误解了当时德軍的真實狀況。仅為修復在入侵波蘭中損壞的車輛,摩托化單位估計必須3個月後才能恢復戰力,再加上軍隊庫存的彈藥數量基本上可以说非常少。 哈爾德的計劃 施里芬計劃的翻版? 1939年10月10日,英國拒絕了希特勒提出的和平建議,法國在10月12日也跟著這樣做。10月19日,德國陸軍最高指揮部國防軍陸軍總司令部参謀長弗蘭茲·哈德爾提出了黃色行動的第一個計劃,即黃色行動第1號方案,是入侵低地國家的行動代號。哈爾德的計劃經常被與施利芬計劃相對比,這是德國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實行過的計劃。這兩個計劃的相似之處是需要在進攻時通過比利時中部,但施利芬計劃的意圖是通過實施一次對法軍的大规模包围歼灭战來獲得決定性的勝利,而黃色行動所依據缺乏想像力的正面攻擊,預測將以犧牲500000名德軍士兵的代价實現將盟軍迫回索姆河的這個有限目標。德軍在1940年的兵力將被消耗,要直至1942年才能发动对法国的主要攻势。 希特勒的冷淡反應 希特勒對哈爾德的計劃很失望。他原以為征服低地國家的行動可以很快且只需付出少量代價,但哈尔德所提出的計劃將是漫長和困難的。甚至有人提出,哈爾德當時陰謀反對希特勒,乃至已開始攜帶手槍以在有需要時對向他開槍的人開槍,因而提出了最悲觀的計劃以阻止希特勒發動全面進攻。希特勒还有另一方面的反应。他決定,德國軍隊無論是否已經準備好都必需盡早進攻,希望在盟軍準備不足下有可能會帶來一個輕鬆的勝利,他確定進攻的日期為1939年11月12日。這導致無休止的一系列推遲,隨著時間的推移,指揮官多次設法說服希特勒,攻擊應再拖延數天或數週,以修正一些在籌備工作關鍵的缺陷,或等待更好的天氣條件。其次,由于沒有人就该计划向他提出申诉,他試圖在沒有明確認識什麼地方可以改善下改變計劃。這主要是由於分散兵力,因為除了在比利時中部為中心主軸外,將在再南方發起第二次進攻。10月29日,哈爾德提出第二個行動計劃,黃色行動第2號方案,反映這些變化是在列日-那慕爾軸線實施第二次進攻。 德軍將領的批評 希特勒並不是唯一不喜歡哈爾德計劃的人。德國A集團軍司令格爾德·馮·倫德施泰特將軍,亦不同意該計劃。但是與希特勒不一樣的是,身為職業軍人的倫德施泰特,清楚知道該如何將計劃修正。计划的基本缺陷是不符合德國自19世紀以來堅持的軍事機動作戰原則——必须达成一次突破,这样才能包围并消灭讓盟軍主力。为实现这一目标,唯一符合邏輯的地區將是色當軸線,它位於馮·倫德施泰特領導的A集團軍軸線上。10月21日,馮·倫德施泰特同意他的參謀長埃里希·馮·曼施坦因陸軍中將必須安排其他作戰計劃作為替代以反映這個基本思想,使他領導的A集團軍在犧牲北面的B集團軍下盡可能更加強大。 曼施坦因計劃 當曼施坦因在科布倫茨制訂新的計劃時,剛好德國裝甲集團天才、第19軍司令海因茨·古德里安正在附近的酒店。馮·曼施坦因現在認為,如果他讓古德里安加入他的計劃中,該將軍的裝甲軍可能會在其中發揮出一些作用,這可能是一個決定性的因素。把第19軍從B集團軍轉移到A集團軍之建制下,讓馮·倫德施泰特感到高興。這時馮·曼施坦因的計劃包括考慮由色當向北,直插盟軍主力的右後方,當時這些盟軍直接從南部加入戰鬥。當古德里安應邀參與該計劃的非正式討論時,他提出了一個激進的新觀點。不僅他的部隊,而是整個裝甲集團應集中在色當。這些集中的裝甲部隊不應該轉移到北部地區,而是向西部迅速插入,不必等候大部分的步兵師而對英吉利海峽作獨立的戰略穿插滲透。這可能導致敵人戰略上的崩潰,從而避免了傳統戰場上或殲滅戰通常所造成相對較高的傷亡人數。在戰略上這樣高風險獨立使用裝甲部隊在戰前已得到廣泛討論,但沒有被廣為接納,大量軍官正在步兵部隊服役,這是慣用手法來成功地阻止了這一信念之傳播。但是在這一特殊情況下,馮·曼施坦因不得不承認,它可能是他們需要的東西。他的主要反對意見是,它建立一個超過300公里的側翼,將受到法軍的反擊。古德里安相信它,這是可以通過使用小型裝甲部隊向南面實際連續破壞性的攻擊來克服。不過,這将背離元首第6號訓令的基本概念。 曼施坦因於10月31日在他的第一份備忘錄中概述了替代方案。他在書中閉口不談古德里安的名字和淡化裝甲部隊的戰略部分,以避免產生不必要的阻力。隨後6個備忘錄從1939年11月6日和1940年1月12日之間被提出,慢慢地提出越來越激進的計劃輪廓。這些建議均被陸軍總司令部拒絕,並沒有被送呈希特勒。 在1939年至1940年冬天,在科隆的比利時總領事已曾預計曼斯坦因正計劃的進攻方向。通過情報報告他們推斷,德軍部隊主要集中在比利時和盧森堡邊界。比利時人確信,德軍將通過阿登直指英吉利海峽,目的是切斷在比利時和法國東北部的盟軍軍團。這種警告沒有引起法國的注意。 計劃的修改 1940年1月10日,1架德軍梅塞施米特Bf 108飛機被迫降在比利時馬斯特里赫特北面的馬斯梅赫倫(所謂的梅赫倫事件)。機上的乘客是德國空軍的要員赫爾穆·賴因貝格爾,他攜帶一本最新版本的黃色行動第2號方案。賴因貝格爾無法銷毀文件,該文件很快便落入比利時的情報機構手中。經常有人認為這一事件是德軍計劃進行重大修改的原因,但是這是不正確的;其實軍事行動在1月30日被重新修訂為黃色行動第3號方案,基本上符合先前的版本。1月27日,曼施坦因被解除A集團軍總參謀長的職務,並調任在普魯士的軍級司令,於2月9日在斯德丁開始他的指揮工作。這一舉動是哈爾德為了消除曼施坦因的影響而作出的。曼施坦因憤怒的下屬把他的方案提出以引起希特勒的注意,希特勒在2月2日获得了方案。曼施坦因被邀請於2月17日在柏林向元首個人解釋他的建議。希特勒對該計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二天,他下令按照馮·曼施坦因的構想改變計劃。這些構想吸引希特勒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它們提出了一些能達至獲得真正廉價勝利的希望。 希特勒令弗朗茨·哈爾德再次更改计划,馮·曼施坦因沒有進一步介入。哈爾德同意將主力,即所谓戰術突破力量向南轉移。馮·曼施坦因的計劃沒有多大憑藉(從一個防禦性的角度來看),因為阿登地区密林遍布,而且只有惡劣的道路系統,它們作為入侵道路是不可靠的。但因此一定含有出奇制勝的元素,這對盟國回應最初設想的計劃將是至關重要的,即法國和英國的主要精銳部隊向北前進保衛比利時。為了有助於確保這種情況下,德國B集團軍將攻擊比利時和荷蘭,給人的印象是他們是德軍的主力,以吸引盟軍東移進入預定之包圍圈和牽制它們在這裡。要做到這一點,現有10個裝甲師中的3個仍被分配給B集團軍。 但是,哈爾德無意偏離既定的原則,讓A集團軍的7個裝甲師作一次獨立的戰略穿插。這讓古德里安憤怒的是,這一點最初在新的計劃裡被完全刪去。黃色行動第4號方案在2月24日發出。默茲河在色當的渡河點應該是在入侵第8天被步兵師攻佔。直到經過多次辯論後,才改為讓裝甲師的摩托化步兵團在入侵後第4天於此建立橋頭堡。即使現在,突破和向英吉利海峽前進只能在第9天開始,中间5天的停留時間是为了讓足夠數量的步兵師可以追上與裝甲部隊建立一條連續的戰線。 即使適應更多的常規方法,新戰略还是引發了多數德軍將領的抗議。他們認為如此集中力量在同一個位置上是不负责任的,穿插部队不可能得到充分的補給供應,而這些本已不足的補給路線更很容易被法軍切斷。如果盟軍的反應也並不如德軍的預期,該攻勢最終可能造成災難。不過他們的反對意見被无视了。哈爾德認為,由於德軍的戰略地位似乎毫無希望的,無論如何,即使是輕微的機會以取得決定性勝利也比完全不行動而戰敗為佳。適應性的變化還暗示,它會令盟軍更容易些逃往南部。哈爾德指出,如果這樣,德軍的勝利會更轻松,因為這將是對已放棄低地國家協約國(是1940年英法聯盟的俗稱)在聲譽上一個巨大的打擊。此外,德軍的戰鬥力將仍保持不變,將可以執行紅色行動,之後全力進攻法國。然而,這方面的決定將不得不推遲到成功地完成黃色行動後才作出。事實上,德軍的詳細實施計劃只包括頭9天的行動;有固定的時間表以確定了前進的通道。按照傳統的任務指揮,這依賴戰地指揮官的判斷和行動。這種不確定性對事件的實際過程會產生巨大影響。 1940年4月,出於戰略原因,德軍實施威瑟演習作戰,攻擊中立國家丹麥和挪威。英軍、法軍和自由波蘭軍實施行動作為回應以支持挪威人。 盟軍的戰略 1939年9月,比利時和荷蘭仍然保持中立。他们试图尽一切可能堅持嚴格的中立政策来避開戰爭。雖然他們秘密安排與同盟國進行合作以對付德國入侵其領土,但都沒有公開作好準備。法國軍隊的最高指揮官莫里斯·甘未林,在該月建議盟軍應利用德國被捆綁在波蘭的时机搶在德國之前佔領低地國家。但是,這一建議未被法國政府採納。 1939年9月,法军发动了象征性的薩爾攻勢——只是名義上履行戰前保證波蘭而由西方執行救援许诺的攻擊——法軍士兵在10月撤出前向薩爾前進。在這個時候,法國已部署了98個師(但有28個是後備或要塞師)和2500輛坦克對抗德軍43個師(其中32個預備役師)及,且德軍沒有任何坦克。根據當時國防軍最高統帥部首長威廉·凱特爾的判斷,法國軍隊很容易就能夠突入德軍防衛薄弱的西部防線。 10月以後,法國決定在1940年不採取主動行動,雖然法國軍隊的大部分在20世紀30年代已被設計為針對進攻作戰。盟軍認為,即使沒有東部戰線,德國政府也可能會因封鎖而出現不穩定,這曾經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出現過。如果在納粹政權沒有崩潰下出現這樣的可能性似乎也越來越容易, 1940年時盟軍將執行一個巨大的現代化擴軍方案,以發揮在對德國的戰爭中現有軍工生產的優勢以建立壓倒性的機械化部隊,其中包括大約24個裝甲師。然后盟军将在1941年夏天實施一個決定性的攻勢。如果低地國家該日期時仍然沒有承諾參加盟國的行動,。 顯然,德國人會先發制人,因此戰略上必須對此萬一出現有所準備。無論是法國還是英國都沒有預期波蘭能如此被迅速擊敗,他们对德國的快速勝利感到非常不安。大多數法軍將領贊成採取一個非常謹慎的態度:他們不認為德國的意圖是可以準確預測。大部分部隊應預留在一個中心位置,即巴黎北部,以備不測。如果德國人確實明顯的通過佛蘭德(比利時北部)之路線前進,只應在法國北部與德軍交戰,因為德軍步兵到時已疲憊不堪及缺乏補給。然而,如果他們試圖攻擊盟軍戰線的中路,這些盟軍的預備隊將具備理想的優勢,以阻止德軍前進。如果德軍通過瑞士前進,該預備隊將成為唯一的手段來應付這樣的突擊。 迪爾計劃 甘未林拒絕這一思想,有幾個原因。第一,在政治上任由低地國家自生自滅是白日做梦的,即使這個做法是出於謹慎的軍事考慮。第二,英國政府堅持佛蘭德斯海岸應在盟軍控制之中。第三個原因是,如果1941年的攻勢是從法國北部發起攻擊在比利時中部盤踞的德軍,該攻勢也無望成功。德軍的進攻是必須儘可能擋在越東面越好。最後和他本人最有說服力的論據是,甘未林並不認為法軍有能力在機動戰上打敗德軍。法軍的步兵師尚缺乏足夠的機動性。在波蘭發生的事件證實了他的意見。這種對抗必須不惜一切代價地避免,甘未林打算派出法軍最好的單位聯同英國遠征軍把德軍阻擊在西部邊界防線,防線之後的河流是迪爾河,位於布魯塞爾以東,是一條持續連貫的防線連繫英國、比利時和法國軍隊的戰線。因此,該計劃假設德軍計劃在可以提供充足供應更好的比利時北部公路系統集中兵力。 但是甘未林沒有對他的意志施加個人的影響力。第一步他提出了埃斯科變體作為D計劃(即代號為提前進入低地國家的計劃)的一個替代。它是根據佛蘭德斯地區後面河流的名字命名。保護佛蘭德斯海岸似乎是唯一可以做到的,另一方面也產生了巨大的突出部,表明它比防衛較短的迪爾河更有意義,這正是甘未林在11月下一個提案的內容,當他已成為信心的象徵以後,比利時人將有足夠的力量拖延德軍的攻勢。然而,這太明顯了。他的第二個迪爾計劃遇到了強烈的反對,而且在1940年1月10日梅赫倫墜毀事件的發生從而證實了德軍的計劃正如甘未林的期望一樣也沒有多少幫助。此外,英國遠征軍司令約翰·維里克·戈特已開始認為,無論德軍提出了什麼替代計劃也不會是他最初的預測一樣。主要的反對意見是,該計劃是非常危險的。盟軍部隊在德軍到達前必須完成其前進和鞏固迪爾防線,對此似乎幾乎沒有足夠的時間。當鞏固防線後,他們會遇到德軍在戰略上意想不到的反應,也因為他們的燃料供應必須得到補充。接下來的問題是,這條防線很容易受到德軍的主力,及它們的大型戰術轟炸機部隊的攻擊。似乎沒有任何力量防止利用大規模的轟炸以突破防線,迫使法國軍隊在之後進行一場遭遇戰。 甘未林通過了看似合理的假設來成功地反駁這些論點,德軍將集中機械化部隊努力嘗試突破,但他們卻沒有希望在他的右側或克服盟軍部隊集中的左翼突破馬其諾防線。這只有在中路,但最重要的是該中心地區被默茲河掩護。坦克對於滿佈碉堡的河流陣地毫無用處。然而,在那慕爾該河向東來個急轉彎,做成了自己和迪爾河之間的空隙。這讓布鲁空隙,非常適合機械化戰爭,是一個非常危險的弱點。甘未林決定集中他一半的裝甲預備隊。通過這樣假設,該戰役在關鍵時刻將是一場巨大的坦克戰鬥,他避免了德軍戰術轟炸機空襲的問題,因為空中攻擊被認為不能有效打擊機動裝甲部隊坦克群很難打擊。當然,德國人可能會試圖使用步兵克服默茲河的陣地,但只能在大規模炮擊的支援下,最終這會付甘未林得到充分的警告讓他加強默茲河防線。 在1940年前幾個月法軍的規模和準備穩步增長,令甘末林開始覺得自己有足夠的信心,提出了較為雄心勃勃的戰略。他沒有打算攻擊德軍的正面要塞區,西線長城,在1941年,計劃是從北方迂迴,就像4年後的伯納德·蒙哥馬利的市場花園行動。要做到這一點,最方便的在萊茵河北岸建立了一個立足點,所以他改變了計劃,大約意思是,法國軍隊應保持連接安特衛普北部與荷蘭國家堡壘荷蘭要塞的連繫。他指派他的唯一的戰略預備隊,法國第7軍團,完成這項任務。他唯一的預備隊包括各種師團。同樣在法國軍隊內有很多反對這個迪爾-布雷達-計劃的聲音,但甘未林獲得英國政府的大力支持,因為荷蘭正是一個德國空軍攻擊英國理想的基地。 參戰部隊及部署 德國 德國部署了約3000000人參加該戰役。1940年5月共157個師中只有79個完成了訓練;另外14個師仍然直接參加戰鬥,主要是在C集團軍和進攻荷蘭的部隊。除了其中93個師被部署在前線(10個裝甲師、6個機械化師)也有39個師作為國防軍最高統帥部預備役師被部署在西方,大約有三分之一是不會參加戰鬥。約四分之一的作戰部隊是來自40歲以上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退伍軍人。 在西線的德軍於5月至6月共部署2700輛坦克和自行火砲,包括指派作戰的預備隊;約7500門火砲可以作战,彈藥庫存可足夠作6個星期的戰鬥。德國空軍的部隊將分為兩組。共有1815架作戰飛機、487架運輸機和50架滑翔機被部署支援B集團軍,而另外3286架作戰飛機被部署支援A和C集團軍。 德國陸軍部隊分為三組: A集團軍由格爾德·馮·倫德施泰特指揮,共有45½個師(含7個裝甲師),是實施決定性的行動,切斷鐮刀-沒有官方正式名稱的翻譯,但在德國的一個短語事件發生後溫斯頓·丘吉爾從德文中的一段短語翻譯出該名字為鐮刀切割(甚至更早裝甲鐮刀行程)—通過盟軍在阿登的防線。它由3個軍團:第4、第12和第16軍團組成。它有3個裝甲軍;其中一個,第15軍,已分配給第4軍團,但另外2個(第41軍包括第2摩托化步兵師和第19軍)是聯同隸屬於第16軍團的2個摩托化步兵師,組成一個獨立的克萊斯特裝甲集團。這樣做是為了更好地協調前進至默茲河,一旦建立了橋頭堡,在河對岸的裝甲集團司令部將解散,其3個軍將分別隸屬第12和第16軍團。 B集團軍由費多爾·馮·博克指揮,共有29½個師包括3個裝甲師,任務是通過向低地國家推進和吸引盟軍北部單位進入口袋。它由第18和第6軍團組成。 C集團軍由威廉·里特爾·馮·李布指揮,共有18個師,主要是防止從東面發起的迂迴進攻,並持續對馬其諾防線和上萊茵河發動小規模攻擊。它包括第1和第7軍團。 同盟國 由於低出生率,甚至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進一步下降,法國有一個相對於總人口的嚴重人力短缺問題,這還僅是德國的一半。為了彌補人力的問題,法國已動員大約有三分之一的介乎20歲至45歲的男性人口,使自己的武裝部隊兵力超過6000000人,超過了整個德意志國防軍的5400000人。但其中只有2200000人的部隊被部署在北部,雖然加上英國、比利時和荷蘭的部隊總共超過3300000人。至5月10日共有93個法國師、22個比利時師、10個英國師和9個荷蘭師在北部,總數為134個師,其中6個裝甲師、24個摩托化師。另外有22個師正在受訓或在戰時緊急情況下裝備起來(不包括改組後的單位),其中有2個波蘭師和1個捷克師。除了這些足額師外盟軍有許多獨立的小型步兵單位:荷蘭有相當於約8個師的獨立旅和營;法國有29個獨立的要塞步兵團。在法軍中有18個師,是由殖民地志願部隊組成;包括19個B級師,雖然是受過充分培訓的單位,但在摩托化後仍有大量超過30歲的人需要接受再訓練。最好的盟軍部隊是訓練有素的英國師,其中有充分機動力和具有很大比例的職業軍人;最嚴重缺乏裝備的是荷蘭部隊。 盟軍部署在5月10日共部署了大約3100輛坦克和自行火砲;另有1200輛被承諾編入新單位加入戰鬥,或由預備隊撥出;另有1500輛過時的FT-17坦克被送往前線,这让法國在前線共有約5800輛坦克。他們有大約14000門火炮。盟軍因此在地上享有一個明確的人數上的優勢但在空中則處於劣勢:法國空軍共有1562架飛機,及英國皇家空軍可提供680架飛機,同時英國皇家空軍轟炸機司令部可提供392架飛機投入戰鬥。大多數盟軍飛機是過時的類型;戰鬥機部隊中只有英國的颶風戰鬥機和法國的德瓦蒂纳D520戰鬥機能夠在一些接近平等的條件下抗衡德國的Bf 109戰鬥機。 在黃色行動開始時,法國的航空工業已達到相當的輸出量,估計連預備隊在內接近2000架。然而,由於長期缺乏零件而削弱了這支被棄置的機隊。只有百分之二十九(599架)的飛機可供使用,其中170架是轟炸機。 法軍在東北部共有3個集團軍:第2和第3集團軍在東面防守馬其諾防線;由加斯東-亨利·比洛特指揮的第1集團軍位於西部地區,並將進入低地國家防守。在沿海地區的,是法國第7軍團,得到1個輕機械化(裝甲)師(DLM)的加強。第7軍團的目標是通過安特衛普進入荷蘭。在南面的是為數9個師的英國遠征軍(BEF),將推進到迪爾防線及防守在比利時軍的右面地區。法國第1軍團,得到2個輕機械化師的加強,以1個後備裝甲師(DCR)作為預備隊,將防守讓布盧走廊。最南端參加前進到比利時的是法國第9軍團,它必須防守在那慕爾和色當之間的整個默茲地區。在色當,法國第2軍團將成為行動的鉸鏈及保持防衛地位。 第1集團軍共有35個法國師;加上在該地區其他盟軍總數為40個師,他們的部隊人數相等於德國A及B集團軍人數之總和,但前者只需要面對為數18個師的法國第9和第2軍團,因此將有一個巨大的優勢。為了增援受威脅的地區甘未林已留下16個師作為總部的戰略預備隊,其中2個是裝甲師。這些名義上而言是預備師,實際上包括高質素的部隊-其中大部分是在和平時期的現役師,因此不能與德軍只受過一半訓練的預備役師相比。容易混淆的,所有已被動員的法軍師被正式列為A或B級預備役師,雖然其中大部分直接增援在前線的軍隊。 5月:黃色行動,低地國家和法國北部 北方 德軍在5月10日前一天傍晚和晚上實施黃色行動。在5月9日傍晚,德軍佔領了盧森堡。晚上德國B集團軍對荷蘭和比利時實行佯攻。德軍第7航空師和第22空降師的空降獵兵(Fallschirmjäger)在克特·司徒登的指揮下於早上突然在海牙、通往鹿特丹的道路和比利時的埃本-埃馬爾要塞實施空降,以協助B集團軍的進攻。 法軍總司令部立即作出反應,派出第1軍團按照D計劃進軍北部。該行動動用了他們最好的部隊,但因缺乏準備及通過消耗了其燃料而減低其機動性,從而削弱其戰鬥力。那天晚上,法國第7軍團越過接壤荷蘭的邊界,卻發現荷軍已經全面撤退。法國和英國空軍司令部的作用低於將軍們的預期,導致德國空軍迅速取得空中優勢,削弱了盟軍的主要偵察能力和破壞盟軍的溝通和協調。 荷蘭 德國空軍在荷蘭確保了制空權。德國空軍出動了247架中型轟炸機、147架戰鬥機、424架Ju 52運輸機及12架He 59水上飛機直接參加在荷蘭上空的行動。荷蘭空軍(Militaire Luchtvaartafdeling),共有144架作戰飛機,其中一半在第一天內的作戰中被擊毀。剩下的飛機被疏散至各地,只有的德國空軍飛機擊落。荷蘭空軍在總共332次飛行架次中,共有110架飛機被擊落。 德國第18軍團控制所有通向鹿特丹及有重要戰略意義的橋樑,它突入荷蘭要塞,從南方越過新水線。然而由德國空軍獨自實施,攻佔荷蘭政府所在地的行動,被稱為海牙戰役,以徹底失敗告終。在城市周圍的機場(伊彭堡、奥肯堡和伊彭堡)被攻佔但付出了重大的人員傷亡和交通運輸機損失,更被荷蘭軍2個預備役步兵師在同一天的反擊中收復。荷蘭軍俘虜或擊斃了1745名德軍傘兵,有1200名俘虜被送往英國。 德國空軍的運輸機隊也受到重大損失。運送德軍空降兵的125架Ju 52運輸機被擊落,另有47架被擊傷,佔運輸機隊百分之五十的兵力,大多數這些運輸機是在地面被摧毀,有的則因試圖在槍林彈雨中降落被擊毀,因為德軍並沒能很好地控制機場和著陸區。 法國第7軍團未能阻止德國的裝甲部隊增援第9裝甲師,該師在5月13日到達鹿特丹。同一天,在東面的吉尼浦戰役其中荷蘭軍的反攻未能擊退德軍,荷蘭軍從吉尼浦線退到新水線。 荷蘭軍隊,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完整,然而在5月14日晚上由54架He 111轟炸機實施鹿特丹大轟炸之後投降,它認為自己的戰略形勢已變得絕望,並擔心荷蘭的主要城市遭到進一步破壞。投降文件在5月15日簽署。然而,荷蘭軍在西蘭省和殖民地繼續戰鬥,而威廉明娜女王在英國建立了流亡政府。 比利時中部 德軍能夠在比利時輕鬆地取得制空權。在完成徹底的照相偵察任務後,他們在最初24小時內擊毀了比利時空軍(Aeronautique Militaire)179架飛機中的83架。比利時軍共進行了77次飛行作戰任務,但在空戰中貢獻不大。德國空軍在低地國家上空保持了空中優勢。 由於B集團軍的兵力比原先的計劃有所削弱,實行佯攻的德國第6軍團面臨立即停滯的危險,因為比利時軍在阿爾伯特運河陣地的防衛非常強大。主要推進路線被埃本-埃馬爾要塞所封鎖,它是一個被普遍認為世界上最現代的大型堡壘,控制默茲河和阿爾伯特運河交界處。任何阻延均可能危及整個作戰行動的結果,因為它是在A集團軍建立橋頭堡前盟軍主力至關重要的防衛地區。 為了克服這一困難,德國在埃本-埃馬爾要塞戰役中採取非常規手段。5月10日清晨滑翔運輸機降落在埃本-埃馬爾要塞屋頂以卸下攻擊部隊,利用錐形裝藥癱瘓主炮炮塔,運河的橋樑被德軍傘兵佔領。震驚地突破了他們看起來最強大的防線,比利時最高統帥部比原計劃早5天把其部隊撤回至西部防線。然而就在這個時候英國遠征軍和法國第1軍團的防線尚未鞏固。當時由德軍第3及第4裝甲師組成、由埃里希·赫普納指揮的德國第16裝甲軍正從新近攻佔的橋樑向讓布盧空隙前進,這似乎證實法國最高統帥部的期望正確因為德軍的主力就在這一地區。2個法軍輕型機械化師,第2及第三輕型機械化師奉命向該地區推進,以應付德軍的裝甲部隊和鞏固第1軍團的防線。由此產生的寒尼戰役,它發生在5月12日和5月13日,是至該日為止最大型的坦克戰,約有1500輛裝甲戰車參加。 法軍聲稱擊毀了160輛德軍坦克而有91輛霍奇克斯H-35式輕型坦克及30輛索米亞S-35坦克被擊毀或被俘。不過,在德軍控制戰場後,他們最終修復或重新組裝許多坦克:德軍未能修復的損失為49輛坦克(20輛3號及29輛4號坦克)。因德軍坦克持續的高故障率無法確定究竟有多少坦克被法軍擊毀。第二天,德軍成功地突破法軍坦克組成的防線,當時法軍坦克已成功爭取了足夠的時間給第1軍團挖掘戰壕並成功地在5月14日撤退,赫普納試圖在5月15日突破法軍的防線,這只是德軍坦克唯一一次攻擊強大的碉堡防線。該企圖被摩洛哥第1步兵師粉碎,第4裝甲師的損失了42輛坦克,其中26輛無法修復。但是法軍這次防守成功對於南方的情況已無關緊要。 中路 在中路,德國A集團軍的進攻被進軍防登的比利時摩托化步兵師和法國機械化騎兵師(Divisions Légères de Cavalerie)所阻。然而,這些部隊沒有足夠的反坦克能力,以阻止遇到及避開大量驚人的德軍坦克,與後撤至默茲河。之不過德軍的進攻是被大量試圖前進的部隊及惡劣的道路網絡所阻。克萊斯特的裝甲集團擁有超過41000輛車輛。要穿越阿登山脈,這支巨大的車隊只有4條路線前進。時間表已被證明過於樂觀,並很快形成交通擠塞,開始於萊茵河對岸以東地區,擠塞持續近兩週。這使A集團軍非常脆弱地面對法軍的空中攻擊,但這些並沒有變成現實。 雖然甘未林十分清楚當前的情況,法軍的戰術轟炸機兵力太弱因而未能挑戰德軍在靠近德國邊境的空中優勢。然而,5月11日甘未林下令許多預備役師開始增援默茲防線。由於德國空軍構成威脅,通過鐵路網的調動僅限於夜間進行,減緩了增援的速度,但法軍認為沒有為此緊張因為德軍各師的集結相應減緩。 德軍先遣部隊是在5月12日下午稍晚時間到達默茲河一線。為了讓A集團軍的3個軍團渡河,3個主要的橋頭堡被建立:在色當南方、在西北20公里的蒙代爾梅和在北方50公里的迪南。第一個到達當地的單位甚至在人數上幾乎沒有優勢;他們不充足的炮火支援進一步受到平均只有12發炮彈供給的限制。 德軍在色當的突破 在色當的默茲河防線包括一組強大的防禦地帶,是按照現代區域聯防原則在俯瞰默茲河流域的斜坡上建造的6公里縱深地帶和得到103所地堡的加強,由第147保壘步兵團防守。較後的陣地由第55步兵師防守。這只是一個B級預備役師,但是增援部隊已在途中;在5月13日早上,法軍第71步兵師在色當向東突入,令第55步兵師的戰線直接縮短三分之一及加深其陣地超過10公里。此外在5月13日其炮兵相對於德國炮兵部隊具有優勢。法軍司令部完全可以預料,德軍只會在大量步兵及炮兵部隊到達時才會進攻侵這種可怕的防線,這種集結由於交通擠塞情況顯然無法在5月20日以前完成;這個日期與哈爾德的原訂計劃十分相似。因此,它開始作為一個完整的驚喜原因是渡河嘗試早在入侵第4天完成。 德國空軍對突破行動之貢獻 5月13日,德國第19軍在色當附近的3個渡口渡河,由第1、第2和第10裝甲師的摩托化步兵團實施,並得到大德意志步兵團的加強。不是如法軍預期的慢慢地集結炮兵作為支援,德軍集中其大部的戰術轟炸機部隊通過對法軍防線上的狹窄地區、利用俯衝轟炸戰術進行地毯式轟炸打開一個突破口。赫爾曼·戈林已答應古德里安會連續8個小時、由上午8時至黃昏期間提供非常強大的空中支援。德國空軍第3航空隊在第2航空隊的支援下,執行當時已知最為猛烈的及德國空軍在戰爭期間最為密集的空中轟炸。德國空軍派出2個斯圖卡俯衝轟炸機中隊飛行300架次攻擊法軍的陣地,其中第77斯圖卡俯衝轟炸機中隊獨自飛行201架次。 9個轟炸機中隊(中型轟炸機單位 請看德國空軍架構)承諾,共飛行3940架次,大部份在支援裝甲集團。 第147步兵團前面的排和碉堡沒有太受轟炸的影響,並堅守陣地整個大半天,最初擊退在第2和第10裝甲師其左及右面的渡河攻擊。但是,在河中心的掩體之間有空隙。在下午大德意志步兵團侵入這一陣地,試圖迅速利用這一機會。法軍防衛縱深地區已被設計來打敗這樣的滲透戰術;但是,現在出現漏洞因為第55步兵師的後防陣地士兵的士氣因德軍空中攻擊的影響而崩潰。他們被擊潰或太暈眩而未能有效的抵抗下去。法軍的支援炮兵已逃離,這造成了第55步兵師在主要防線剩下的部隊一種被孤立和被遺棄的印象。他們深夜時被擊潰,有數百人傷亡。而德軍步兵在深夜時已滲入法軍防區。即使這樣,大部分的步兵並沒有渡河,大部分的成功只是來自行動的6個排,主要是進攻工兵。 在色當開始的混亂已由憔悴及後撤的士兵傳播至整條法軍防線。5月13日晚上7時正,第55步兵師第295團,堅守在距離默茲地區波爾松嶺最後準備防線上,因德軍坦克已繞過自己陣地的虛假謠言而恐慌。它們逃離,在沒有一輛德軍渡河前已形成了在法軍防線上的一個空隙。這種波爾松恐慌性或集體幻覺現象,波及師部炮兵,使渡河點不再在該法軍炮兵連射程範圍之內。該師被解散,不復存在。德軍沒有攻擊他們的陣地,也不會做直到12小時後。 在5月14日上午,2個法軍FCM 36坦克營(第4和第7坦克營)和第55步兵師的預備役團,第213步兵團,對德軍的橋頭堡實施反擊。但在波爾松被第1裝甲師及反坦克單位擊退,當時他們已在早上7時20分駛過了第一條浮橋。 默茲河上空的空戰 法國第1集團軍司令加斯東-亨利·比洛特將軍的右翼在色當轉移,強烈要求實施空襲摧毀橫跨默茲河的橋樑,他認為對他們來說只有勝利彧或失敗!。那一天,一切可用的盟軍輕型轟炸機均受命摧毀這三座橋樑,但未能擊中目標,而且損失慘重。英國皇家空軍攻擊航空部隊在空軍副元帥帕特里·克普萊費爾指揮下,實施首當其衝的攻擊。該計劃要求英國皇家空軍的轟炸機實施攻擊,而它們則得到法軍戰鬥機部隊的保護。英軍轟炸機得不到足夠的空中掩護,因此大約21架法軍戰鬥機和48架英軍轟炸機——占皇家空軍攻擊航空部隊百分之四十四的兵力——被格特·馮·馬索上校的德國空軍第3戰鬥機指揮部的亨特集團加以消滅。 2架法軍轟炸機被擊落。德軍的高射炮部隊,包括198門88毫米高射炮、54門37毫米和81門20毫米機關炮,共有一半的盟軍轟炸機被擊毀。 法軍之崩潰 第19裝甲軍指揮官,海因茨·古德里安,曾在5月12日表示,他希望將橋頭堡擴大到至少。他的上司,埃瓦爾德·馮·克萊斯特,命令他在會師前將其限定為最高。5月14日11時45分,馮·倫德施泰特確認此命令,基本上暗示坦克現在應該開始暫停推進,不過古德里安違抗命令,向西及南面擴大橋頭堡。 原本馮·曼施坦因計劃正如古德里安所建議的,第2階段的攻擊將轉向東南,繞到馬其諾防線背後,以混淆法軍指揮部。此要素已被哈爾德取消了,但古德里安現在派出第10裝甲師和大德意志步兵團向南實施一種佯攻,唯一可使用的道路在南面的斯通尼高原。然而,法國第2軍團司令查爾斯·洪齊傑將軍打算使用第3輕機械化師的裝甲部隊進行反擊以消除橋頭堡。這導致了雙方裝甲部隊的正面交鋒,雙方在5月15日至18日展開激烈戰鬥,斯通尼村多次易手。洪齊傑認為這至少在防守上是成功,以保護他的側翼。然而,在5月16日晚上,古德里安取消從其部隊調走第10裝甲師,他們發現一個更好的攻擊目標。 古德里安已經把他的2個裝甲師,第1裝甲師和第2裝甲師在5月14日全力向西推進。5月14日下午,法軍仍然有機會在第10裝甲師進入橋頭堡前攻擊第1裝甲師暴露的南側,但這個計劃因法軍第3輕機械化師的攻擊被推遲而被放棄,原因是因準備不足。 5月15日,在激烈戰鬥中,古德里安的摩托化步兵在色當以西的集結地域驅散新成立的法國第6軍團的增援部隊,削弱法國第9軍團長的南翼,並迫使第102要塞師離開其陣地以阻擋了在蒙代爾梅的第16裝甲軍之坦克。法國第2軍團受到重創,並表現出自己的無能。當這種情況出現時,法國第9軍團開始完全瓦解。這個軍團的兵力已減少,因為它的一些師團仍然在比利時。他們也沒有時間來鞏固防線和在德軍的步兵攻擊的不斷壓力從河邊撤退。這使浮躁的埃爾溫·隆美爾之第七裝甲師衝破障礙。隆美爾已經迅速前進和與他上司赫爾曼·霍特將軍及其總部的通信線路被中斷。在不服從命令和使用虛飾的團司令部制度,及不等待法軍建立一道新的防線下,他繼續前進。法軍第5機械化師被送往該地區以阻止他,但德軍的推進意外地快,隆美爾對法軍的車輛感到吃驚,它們在5月15日加油,德軍能夠直接向兩旁整齊的法軍車輛開火及完全佔領了法軍的陣地。法軍已變成了一波難民;他們在睡夢中被蹂躪。至5月17日,隆美爾已俘獲10000人,自身则只損失了36人。 使用所謂的閃電戰 按照哈德爾原來的計劃,現時裝甲部隊已經履行了複雜的任務。他們的摩托化步兵已經攻佔了部分河流渡口和他們的坦克團已經贏得了主導地位。現在,他們已經集結,使36個步兵师跟隨他們進入陣地以進行真正的的戰鬥:也許是在典型的戰場上如果敵人應該留在北方或者當他們要試圖逃往南部而進行戰鬥。在這兩種情況下大量的德國師,包括裝甲部隊和步兵,將密切合作以消滅敵人。裝甲部隊沒有擊潰自己的敵人。該計劃要求德軍在5天左右重組。 然而5月16日,無論古德里安和隆美爾均不服從其命令,明確直接對他們的上司作出公開違抗命令的行為。德军突破了自己的的橋頭堡并盡可能將其師團盡快向西移動。古德里安到達色當80公里外的馬爾勒,而隆美爾遠離其在迪南的橋頭堡,於勒卡托渡過桑布爾河。 對於將軍們行動的解釋仍然極具爭議性,並連繫到這個問題的確切性質和原本的閃電戰戰術,其中1940年的行動經常被描述為一個典型例子。閃電戰的其中一個重要部分被認為是機械化部隊執行一個戰略包圍,而導致守軍行動的崩潰。它也被看作是一種新的、革命性的戰爭型式。戰爭結束後,古德里安聲稱他行事主動,傳統解釋接受閃電戰戰術的新興性質但考慮古德里安的解釋是空洞的,駁斥同期德國軍事理論的根本分析,淡化德軍因單純,關於時間和指出古德里安的解釋是因在戰爭前對閃電戰的先驅的專業意見不一致,的意見分岐而導致的內部衝突,。它被看作是一種反常現象,在德國的作戰計劃中沒有明確提到這種戰術。第二,之後,主要的解釋,看閃電戰是一種因革命,但否認這是根據既定的原則,為古德里安平反。根據這種觀點,法國戰役是歷史上第一個閃電戰實例。 當沒有人知道隆美爾(他推進得如此迅速,超出了無線電聯繫範圍,令德軍第7裝甲師贏得了魔鬼師,幽靈師的綽號)的下落時,被激怒的馮·克萊斯特在5月17日上午飛往古德里安的陣地和經過激烈爭論後,解除他的所有職務。然而,馮·倫德施泰特拒絕確認此命令。 盟軍的反應 現在德軍裝甲軍團大大放慢了前進速度,並將自己部署在一個非常脆弱的陣地上。人員疲憊、車輛缺乏燃料以及許多坦克出現了故障,與步兵部隊也有一段距離。盟軍只要以一個足夠數量的機械化部隊發動新的攻擊就可以將過於深入的德軍裝甲部隊與後方切斷,並全部消滅。 然而,法國最高統帥部,卻因為突然發現德軍如此深入法國境內而感到震驚,指揮部內充斥了失敗主義。5月15日上午,法國總理保羅·雷諾打電話給新任的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說:我們被打敗了,我們已經輸了這場戰爭。丘吉爾試著安慰雷諾,提醒他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德軍衝破了盟軍防線後,仍被迫停止前進的景象。然而,雷諾對戰爭前景仍是非常悲觀。 丘吉爾在5月16日飛往巴黎。他立刻認識到局勢的嚴重性,他指出,法國政府已經燒毀了檔案,並準備撤離首都。在與法軍指揮官一個陰沉的會議上,丘吉爾問甘未林:戰略預備隊在哪裡?它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拯救了巴黎。甘未林回答說:沒有。戰爭結束後,甘未林宣稱他的回答是再沒有任何預備隊。後來,丘吉爾形容這是他一生中聽到的最令人震驚的答案。丘吉爾問甘未林提議在何時及何地對德軍突出部的側翼發動反攻。甘未林只是回答說:缺乏兵力、缺乏裝備、沒有方法。 甘未林是正確的。大多數法國預備役師現在已經投入戰鬥。仍未出戰的裝甲師只剩下第2裝甲師,后者也於5月16日倉皇投入進攻。雖然法軍的預備役裝甲師,作為突破單位時可能有相當的戰力,但如果用以挖壕固守,則在戰鬥中的用處非常有限。他們無法執行步坦協同的戰術,因為他們根本就沒有重要的摩托化步兵組成部分。其戰術機動力還很差,因為本身裝備的巴塔耶B1坦克過於重型,其中一半的法軍坦克預備隊已經投入戰鬥,不得不每天加油兩次。因此,第2裝甲師被迫分割成一個覆蓋自己的煙幕。它的小量單位雖然英勇戰鬥,但沒有太多的戰略效果。 一些最好的單位正在北方,但沒有參與太多的戰鬥。如果他們被保留成預備隊則可能被用於發動一個決定性的反攻。不過,他們在向北推進的過程中失去了大部分的戰鬥力,如果他們被迫匆忙地再次向南撤回則可能付出更多的代價。最強大的盟軍師,法國第1輕機械化師,已經於5月10日被部署在敦刻爾克附近。它的先頭部隊向東北前進,在短短32小時已越過荷蘭城市斯海爾托亨博斯。經調查,荷蘭軍隊已經撤退到北方,他們被迫退回到南部。當它再次到達了德軍的戰線時,其80輛索米亞S-35坦克中只有3輛可以作戰,大部分的主要原因是突圍行動的結果。 然而,在避免接觸後撤退到南方是激進的決定,同時,也許可以挽救大部分機械化及摩托化師,包括英國遠征軍。不過,這將意味著將其大約30個步兵師推向鬼門關。失去比利时會成为一個巨大的政治打擊。此外,盟軍不確定德國人下一步會怎麼做。他們可向四個方向推進:北面,直接攻擊盟軍的主力軍;西面,切斷盟軍的連繫;南面,佔領巴黎;甚至東面,移動至馬其諾防線的背後。法國的反應是要建立一支新的預備隊及由塔斯昂將軍指揮,包括重組後的第7軍團,利用從馬其諾防線安全後撤的每一個單位保衛巴黎。 夏爾·戴高樂上校指揮剛剛編成的法軍第4裝甲師,企圖從南面發動反攻並取得一些成功。這種攻擊後來給予他很大的知名度和被晉升準將。然而,戴高樂在5月17日及5月19日的反攻並沒有顯著地改變大局。 德軍推進至海峽 盟軍對裝甲集團也沒有什麼威脅或企圖逃離他們帶來的危險。因此,裝甲部隊在5月17日和18日加油、吃飯、睡覺及並維修更多的坦克。5月18日隆美爾僅靠欺騙戰術便迫使法軍放棄康布雷。 盟軍似乎無力應付事件。5月19日,英國帝國總參謀長艾恩賽德將軍,在朗斯附近的總部與英國遠征軍司令戈特將軍會談。戈特報告說,法國北部集團軍指揮官比洛特將軍,已經8天沒有給他命令。艾恩賽德與在附近比洛特將軍的總部與之會面,發現他顯然沒有能力採取果斷行動。< ref> 艾恩賽德原先已要求戈特透過向西南面的亞眠進攻以挽救英國遠征軍,戈特回答說,其9個師中的7個師已在斯凱爾特河進行戰鬥,他只有剩下的2個師能夠進行這樣的攻擊艾恩賽德返回英國而英國遠征軍的命運已經注定,並緊急下令反入侵措施。 同一天,德國最高統帥部信心大漲。他們確信,在南面似乎没有谁能對他們構成嚴重的威脅。事實上,弗蘭茲·哈爾德將軍已经開始琢磨要不要攻擊巴黎,以立即擊垮法國,使其退出戰爭。在北部的盟軍撤退到斯海爾德河河邊令他們的右側暴露在第3和第4裝甲師面前。如果德國人還不行動就非常愚蠢了,因為這會讓盟軍重組防線或逃脫。現在是德軍企圖切斷盟軍退路的時候。第二天,裝甲集團開始再次前進以粉碎英軍第18和第23師。裝甲集團佔領亞眠和鞏固在阿比維爾索姆河西端的橋樑。此舉孤立了在北部英國、法國、荷蘭和比利時部隊。那天晚上,第2裝甲師的一支偵察單位到達西面的羅也利斯濱海。從那裡他們能夠看到索姆河流入英吉利海峽的河口。 第8航空軍指揮官沃爾弗拉姆·馮·里希特霍芬承諾其第77及第2俯衝轟炸機大隊將掩護這次海岸冲刺。这被譽為是斯圖卡的最美妙時刻,這些單將通過與裝甲師之間一個非常有效的通信系統對每個支援的要求作出回應,有力地為軍隊開闢一條路徑。Ju 87在擊破對德軍兩側的攻擊、攻破堡壘陣地及擾亂敵軍後方補給線方面作出特別有效的攻擊。德國空軍在整個戰役中也受益於良好的地面空中通信系統。配備無線電的聯絡人員可向斯圖卡提出申請空襲,指導他們沿進攻軸線尋找敵方陣地進行攻擊。在某些情況下斯圖卡可在10-20分鐘內回應。漢斯·塞德南中校(里希特霍芬的總參謀長)表示,再也沒有這麼順利運作的系統以作討論和規劃聯合作戰了。 魏剛計劃 5月20日,法國總理保羅·雷諾解僱莫里斯·甘未林因為他未能遏制了德軍的進攻,並以馬克西姆·魏剛取代了他。魏剛立即試圖制定新的策略來遏制德軍。但他的戰略任務是更為迫切,所以他制定了稱為魏剛計劃的方案。他下令他的部隊從北部和南部夾擊德軍的裝甲攻擊矛頭。在地圖上看這似乎是一個可行的使命:馮·克萊斯特的2個裝甲軍通過到沿海的這一走廊僅有40公里(25英里)寬。在紙面上魏剛有足夠的力量來執行這個計劃:北部的3個輕機械化師和英國遠征軍,在南方的是戴高樂的第4裝甲師。這些單位有約1200輛坦克的兵力,而德軍裝甲集團又因其坦克的機械狀況迅速惡化而非常脆弱。但是,盟軍師團的狀況遠比想像中惡劣,無論是在南部和北部,他們實際上只有少數坦克可以作戰。不過魏剛在5月21日飛往伊佩爾試圖說服比利時軍和英國遠征軍支持他的計劃。 同一天,英國遠征軍的一支分隊在哈羅德·愛德華·富蘭克林少將指揮下至少已經嘗試拖延了德軍的進攻,而且或許,切斷德軍的進攻矛頭。由此產生的阿拉斯戰役證明了英軍重型裝甲的馬提爾達坦克(德軍37毫米反坦克炮被證明對他們無效)有效地阻擊了德軍2個團的突擊。造成的恐慌(德軍在阿拉斯的指揮官埃爾溫·隆美爾,報告說被數以百計的坦克攻擊,雖然盟军只有74輛坦克(其中60輛属于法軍)参加了战斗)暫時推遲了德軍的進攻。隆美爾被迫依靠88毫米高射砲和105毫米野戰炮在開放的地點射擊以阻止這些攻擊。增援的德軍在第二天把英軍迫回到維米嶺。 雖然這次攻擊並非企圖摧毀德軍裝甲集團的大規模協同作戰的一部分,但德軍最高統帥部甚至比隆美爾更恐慌。他們以為幾百輛盟軍坦克馬上就要碾碎他們的精銳部隊了。然而第二天,德軍最高統帥部就放心了,並下令古德里安的第19裝甲軍向北前進和進入海峽港口布洛涅和加來。這個位置正是北邊英軍和盟軍的後背。 5月22日,法軍又一次企圖用坦克及步兵對阿拉斯的東部向南進攻。但這時德軍步兵已陸續趕來,會合坦克兵團,德軍第32步兵師艱苦奮戰,阻止了這次進攻。 第7輕機械化師實施從南面於5月24日發動了第一次進攻,攻勢相當微弱,只有屈指可數的坦克支援,無法收復亞眠。5月27日,不完整的英軍第1裝甲師,在諾曼第的埃夫勒西組建後匆忙進軍,大規模進攻阿比維爾,但被擊退,損失慘重。第二天,戴高樂又作努力,遭到同樣下場,到了這時,就算是完全成功,也不能救出在北方的盟軍了。 英國遠征軍及海峽港口 在5月23日凌晨戈特下令從阿拉斯撤退。到此時,他對魏剛突圍計劃已經沒有信心了,魏剛建議至少試圖堅守在佛蘭斯海岸的防守圈,所謂的佛蘭斯防衛圈。戈特知道給這樣一個據點所提供後勤的港口已危在旦夕。同日,第2裝甲師已攻佔了布洛涅海岸。在布洛涅海岸的英軍於5月25日投降,只有4368名士兵逃脫。事後備在法國出版物中,這個英軍撤退的決定備受指責。 第10裝甲師自5月24日進攻加萊。英軍增援部隊(配備了巡邏坦克的第3皇家坦克團和第30摩托化旅)已在德軍進攻前24小時匆匆登陸。在加萊攻堅戰持續了4天。英國守軍最終在5月26日下午4時左右被擊垮並且投降,而最後一支法軍在5月27日清晨撤離。 第1裝甲師在5月25日已準備好進攻敦刻爾克,但希特勒在前一天下令停止前進。這一直是整個戰爭中最有爭議的決定之一。赫爾曼·戈林已讓希特勒深信德國空軍可以阻止逃脫,並且馮·倫德施泰特警告他說,裝甲師團繼續奮戰會讓他們所需的休整時間大大延長。此外,在德國的軍事原則裡,進攻城市不屬於裝甲部隊正常的任務。 被包圍的英國、比利時和法國軍隊自5月26日起展開發電機行動,讓比利時的守衛圈北部及加来海峡省內盟軍部隊脫險。有大約198000名英國士兵、同時還有近140000名法國士兵脫險;幾乎所有這些士兵後來都返回法國。盟軍的情況因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三世在第二天投降而變得更加複雜,這被推遲至5月28日。 在敦刻爾克戰役中德國空軍共有1882架轟炸機和1997架戰鬥機。英軍的損失佔其在法國戰役中損失總額的百分之6,包括60名寶貴的戰鬥機飛行員。然而,德國空軍未能完成其阻止撤離的任務,但對盟軍造成嚴重損失。總共損失了89艘商船(噸位的126518噸);英國皇家海軍的40艘驅逐艦中有29艘被擊沉或被重創。 早在5月16日,法國在地面和空中的情況已全然絕望。他們促請英國撥出更多的英國皇家空軍戰鬥機中隊投入戰鬥。但被英國皇家空軍戰鬥機司令部司令休·道丁所拒絕,他認為如果法國崩潰,英國戰鬥機部隊將受到嚴重削弱。本來有1078架飛機的皇家空軍部隊已經減少到只有475架飛機。英國皇家空軍的記錄顯示在1940年6月5日只有179架霍克颶風戰鬥機和205架噴火戰鬥機可以使用。 困惑依舊存在。在敦刻爾克撤離後和當巴黎遭受短暫的圍攻時,在巴黎陷落和法國投降之前,部分加拿大第1步兵師被送往布列塔尼(布雷斯特)並向內陸的巴黎前進。他們撤退並在英國重新開始。英軍第1裝甲師在埃文斯少將指揮下(沒有它的步兵,已被重新分配到敦克爾克以減少英國遠征軍的壓力)已抵達法國,並在1940年6月當時參加第51高地步兵師的勞工營,進行打後衛戰的行動。其他的英國營,後來在瑟堡投降及仍然要等待形成第2支英國遠征軍。 在戰役結束前隆美爾讚揚英軍說,他們儘管大量的戰鬥中缺乏裝備、彈藥不足,卻進行了頑強的抵抗。 在1945年2月26日,希特勒聲稱他允許英國遠征軍逃脫是一種體育道德,希望丘吉爾有所回報。幾乎沒有歷史學家同意希特勒這種說法,根據其第13號指令,他要求徹底殲滅在敦克爾克包圍圈的法國、英國和比利時軍隊。 6月:紅色行動,法國 法軍的問題 最精锐、裝備最現代化的法軍已被派往北部,并因被包圍而消失了;法軍已經失去了大部分的重型武器和最好的裝甲部队。魏剛面臨著防衛漫長戰線(自色當到海峽)的不利情況,消耗極大的法軍目前缺乏重要的盟軍支持。60個師被要求防守600公里(400英里)長的戰線,魏剛只有64個法軍師和剩下一個英軍師(即第51高地步兵師)可供使用。因此,與德軍不同,他沒有哪怕一点算得上的預備隊来應付任何突破或替換前線的部隊,后者则在長時間的戰鬥后已经筋疲力竭。如果戰線被進一步推向南部,戰線對防守的法軍來道必然會拉得太長。某些法國領導人已公開地表示失去信心,尤其是當英國人撤離之后。敦刻爾克撤退對法軍的士氣是一個打擊,因為它被視為放棄行為。 義大利宣戰 在這一嚴重局勢加上一筆,6月10日義大利王國向法國和英國宣戰。然而,義大利沒有充足的戰爭準備,對最後12天的戰鬥也影響甚微。不过,義大利獨裁者貝尼托·墨索里尼是意識到這一點——他的目的就是並試圖從德國人的成就中獲利。墨索里尼認為衝突會很快結束。至於他對陸軍參謀總長巴多格里奧元帥说:我们只需要陣亡幾千人,便能作為曾經戰鬥過的一份子坐在和平會議席上。 墨索里尼的直接戰爭的目的是通過奪取英國和法國的殖民地來擴大義大利在北非的殖民帝國。 德軍的新攻勢及巴黎之陷落 德軍於6月5日在索姆省再次發起進攻,進攻擊破了魏剛佈置在德軍和首都之間稀缺的預備隊防禦。6月10日,法國政府逃到波爾多,宣布巴黎為不設防城市。丘吉爾在6月11日到法國和在布麗亞爾與法國戰爭最高當局會面。法國要求丘吉爾出動所有可用的戰鬥機中隊,以協助戰鬥。由於剩下的只有25個中隊,丘吉爾拒絕,認為在這一點上,即將到來的不列顛空戰將是決定性的戰爭。在這次會議上,丘吉爾得到從法國海軍上將弗朗索瓦·達爾朗保證法國艦隊將不會落入德國人的手裡。6月14日巴黎,這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避開了德國陸軍的城市(見第一次馬恩河戰役)落入德意志國防軍手中。這標誌著一個世紀中第二次,巴黎被德國軍隊攻佔(之前發生在1870年至71年普法戰爭期間)。 德軍的空中優勢 在此期間空軍已變得相當重要。德國空軍取得了制空權(相對性空中優勢),因為法國航空兵已在崩潰的邊緣。法國空軍(Armee de l'Air)才剛剛開始出動最大份額的轟炸機架次。在6月5日至6月9日期間,執行超過1815架次任務,其中518架次屬於轟炸機飛行架次。然而,飛行架次減少因為轟炸機蒙受不可彌補的損失。英國皇家空軍(RAF)企圖轉移德國空軍的注意力,飛行660架次攻擊敦克爾克地區的目標,但損失慘重,僅6月21日便損失了37架布里斯托·布萊尼姆轟炸機。 6月9日後,法軍的空中抵抗幾乎停止,一些倖存的飛機撤到法屬北非。德國空軍現在橫行無忌。它的攻擊都集中在對德國陸軍的直接和間接支援。德國空軍對敵人防線發起兇猛攻擊,然後防線在裝甲部隊攻擊下迅速崩潰。 德國空軍在戰役期間徹底摧毀法國空軍並對參戰的皇家空軍特遣隊造成重大損失。據估計,法軍在戰役期間失去了1274架飛機,英軍則損失959架飛機(477架戰鬥機)。德國空軍在法國戰鬥期間損失了前線上百分之28的兵力,共有1428架飛機被擊毀(1129在敵對行動中,299架在意外中損失)。另有488架被破壞(225架在敵對行動中,263架在意外中損失),即總共百分之36的空軍力量受到不利影響。德軍航空兵力在該戰役中獲得了投機般的勝利。 英國遠征軍第二次撤退 在該地區剩餘的大部分英軍已到達聖瓦萊里·恩科以便撤離,但德軍佔領了海港四周的高地使這個行動變成不可能,6月12日費倫將軍率領剩餘的英軍向隆美爾投降。 英國遠征軍第二次撤退在6月15日至6月25日期間的沙龍行動中進行。德國空軍完全掌握在法國的制空權,決心在敦刻爾克災難後阻止更多盟軍撤離。德國空軍第1航空軍被分配到諾曼第和布列塔尼。在6月9日至10日期間,瑟堡港受到德軍15噸炸彈的轟炸,而勒阿弗爾受到10次空襲及有2949噸逃跑的盟軍船隻被擊沉。1940年6月17日Ju 88轟炸機(主要來自第30轟炸機中隊)炸沉了排水量16243噸正在離開聖納澤爾的蘭開斯特里亞號,大約5800名盟軍人員喪生。然而,德國空軍未能阻止約190000-200000名盟軍人員的大規模撤離。 投降及停戰 總理保羅·雷諾被迫辭職,因為他拒絕同意結束戰爭。他的繼任者是元帥菲利普·貝當,他在電台講話中向法國人民宣布他打算向德國要求停戰。當希特勒接到法國政府希望談判停戰的消息後,他選擇了貢比涅森林作為談判地點。由於貢比涅是簽定1918年停戰的地點,以德國慘敗結束第一次世界大戰,希特勒認為那裡最適合德國擊敗法國這個最好的復仇時刻。6月22日簽署停戰協定,就在當年簽署1918年停戰協定的同一火車廂舉行,該車廂從博物館移放到與1918年相同的位置上,希特勒坐在當年費迪南·福煦元帥面向戰敗的德國代表相同的椅子上。希特勒在聽取了序言後,為了向法國代表展示不屑,故意離開車廂,留下國防軍最高統帥部總長威廉·凱特爾繼續進行談判。法國第2集團軍在普雷特拉將軍的指揮下,在簽定停戰協定的同一天投降,停火於1940年6月25日生效。 結論 法國被分為在西部和北部的德軍佔領區以及在南方名義上獨立的國家,以溫泉城鎮維希為總部,被稱為維希法國。新的法國由貝當領導,接受了作為一個戰敗國的地位,並試圖討好德國人。夏爾·戴高樂當時已被保羅·雷諾委任為副國防部長,於投降時正在倫敦,作出他著名的6月18日呼籲演說。在此廣播中,他拒絕承認維希政府是合法的,並開始工作組織自由法國部隊。國外的許多法國殖民地(法屬圭亞那、法屬赤道非洲)均加入了戴高樂的陣營,而不是維希政府。 英國因停戰條件的措辭而開始懷疑達爾朗海軍上將對邱吉爾有關不容許在土倫的法國艦隊落入德國人手中的承諾,他們因此攻擊法國在非洲和歐洲的海軍艦隊,這導致前法軍和英軍盟友之間感情上的敵意和不信任。 傷亡數字 德軍 大約27074名德軍阵亡,另有111034人受傷,18384人失蹤,伤亡人数总计156000人。 盟軍 德軍消滅了法國、比利時、荷蘭、波蘭,赶走了英國軍隊。盟軍共損失2292000人(含被俘)。傷亡,包括死亡或受傷,如下: 法國 90000人陣亡、200000人受傷,大約1800000人被俘。1940年8月,1575000名戰俘被送往德國,其中大約940000人被留下直至1945年被盟軍解放為止。而在德國被囚禁期間,共有24600名法軍戰俘死亡、71000人逃跑、220000人根據維希政府和德國各個協定而被釋放,以及數十萬人由於殘疾和 或疾病而獲得假釋。大部份戰俘在被囚禁期間被當作奴隸勞工。 英國 68111人陣亡、受傷或被俘 比利時 23350人陣亡或受傷 荷蘭 9779人陣亡或受傷 波蘭 6092人陣亡、受傷或被俘 捷克 1615人損失,包括400人陣亡 史學 戰爭結束後,法國國會設立了一個委員會調查戰敗原因,不过在工作沒有完成时便在1951年被解散。法國人對事件的興趣相當有限,只有少數的在歷史中出現。這個領域留給了英國和美國作家。3個重要作品在1960年代出現:蓋伊查普曼的《為什麼法國崩潰》(1968年);霍恩的《失去一個戰役:1940年的法國》(1969年)和威廉·夏勒的《第三共和國的崩潰:法國在1940年淪陷的探討》(1969年)。最後兩本書被翻譯成法文,對於該戰役在大眾的看法產生了重大影響。它們與法國的一些早期作品一樣,馬克·布洛克的《奇怪的失敗》(在他死後的1946年出現)和雅克·拜諾伊斯特-梅山的《震撼西方的60天》(1956年)描述法國作為一個國家在一群弱小的領導人下面對的道德危機,人民因政治分歧而四分五裂。根據這種觀點,罷工和限制預算阻礙了充足的戰爭準備。法國最終沒落,已成為失敗主義者和消極防守,這是反映在態度僵化的最高司令部內,無法適應現代的戰術。與這種情況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德國,在那裡接受的假設的閃電戰戰術不可避免的令德國取得勝利。一個更現代作家的是尤金·韋伯在他的《空心年代:法國在20世紀30年代》(1994年)使用這一概念框架。 在法國,這種題目的問題,一直是很熱門的,表明在後來的作品,讓·巴蒂斯特·迪羅塞勒的頹廢(1979年)中。特別是在法國以外針對這些傳統的颓廢派文學運動者的作品,一個修正主義者派別已經建立。修正主義歷史學家一方面強調是法國非常深入的人口和經濟的結構性缺點,這將在任何情況下難以實現與德國之平等,無論國家的人民、領導或指揮和另一方面,基本偶然性的歷史,說明實際的戰略選擇成為失敗的主要原因。當結構的方法是主導性,往往導致描繪法國的失敗為早已注定的情景,而更多的偶然性的看法往往考慮法國成功防守的可能性很大。 一個早期的修正主義作品是阿道夫·古塔爾的《失去機會的戰爭》(1956年),聲稱這場戰爭本來可以在正確的戰略下取得勝利。在20世紀60年代靠近國際歷史學派的皮埃爾·勒努萬看到了低生育率、在之前戰爭中的人力損失和緩慢的工業創新週期是戰敗的主要因素。與此同時,加拿大歷史學家約翰·凱恩斯在一系列文章中對有將戰敗原因歸咎於所有以前事件傾向的讀者提出警告。在20世紀70年代,羅伯特·楊格在他的《在法軍司令部內:法國外交政策和軍事規劃,1933年至1940年》(1978年)中認為,法軍領導人在其軍事規劃中當前合理地適應準備對德國進行一場長期的消耗戰。以色列和美國歷史學家杰弗里·金斯伯格在他的《分裂與征服:法軍最高司令部和西方的失敗,1940年》(1979年)看到了法國的盟友未能按其人口作出相應的努力配合法國備戰是盟軍的主要弱點。法國歷史學家羅伯特·艾利斯庫柏在他的《法國重新武裝的價值,1935年至1939年》(1982年)中指出法國作出了巨大的重整軍備的努力,最終在坦克和飛機生產上超過德國。1985年羅伯特·道蒂在他的《災難的種子:法軍的發展主義,1919年至1939年》試圖放棄法國的軍事理論停滯不前的形象,改之為以有條不紊的戰術來應付人力短缺的問題,這與德國靈活的任務導向原則相反。傳統的假設對立面與德軍閃電戰戰術,更成了魯梅尼格·佛里斯在《閃電戰-傳奇》(1995年)提出的問題,聲稱閃電戰既不是德國長期地緣戰略的基礎,也不是德國在1940年5月的正式進攻計劃中之戰術基礎。他指出,在該戰役戰略上的戰場模擬,它很難使盟軍戰敗,美國歷史學家歐內斯特·梅伊在他的《奇怪的勝利:希特勒征服法國》(2000年)中強調盟軍的情報未能準確預測德國的戰略。 文學描述 法國戰役和由此產生的佔領都被至少在2個重要的文學作品中描述。布魯斯·馬歇爾的巴黎的黃色圓錐體和最近發表依蕾娜·內米洛夫斯基的作品,法蘭西組曲。 兩本書討論了戰爭之前數年前中、假戰與入侵及對其在巴黎生活的平民之影響。兩本書均是當時和 或實際戰爭時期之後被寫出來的,而又沒有考慮對產量的反映,而不僅僅是寫事件的日記,可以預料當時顧及作者個人經歷過的變亂。 相關條目 英國遠征軍戰鬥序列 1940年 閃電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法國之軍事歷史 荷蘭戰役 比利時戰役 維琪法國 西方戰線 第二次世界大戰 腳注 參考 ed Blatt Joel(1998) The French Defeat of 1940 Reassessments Breghahn Books ISBN 1-57181-109-5 Bond Brian(1990)Britain FrancE and Belgium 1939-1940 Brassy's London ISBN 0-08-037700-9 Churchill Winston S The Second World War Their Finest Hour Volume 2< cite>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Cambridge 1949 Durand Yves La Captivite Histoire des prisonniers de guerre francais 1939 1945 Paris 1981 Best available study of the French prisoners of war in German captivity Frieser Karl-Heinz Blitzkrieg-Legende—Der Westfeldzug 1940< cite> Oldenbourg 2005 Gunsburg Jeffrey A The Battle of the Belgian Plain 12-14 May 1940 The First Great Tank Battle The Journal of Military History Vol 56 No 2(Apr 1992) pp 207–244 Harman Nicholas(1980)Dunkirk; the necessary myth London Hodder and Stoughton ISBN 0-340-24299-X Hooton ER(2007) Luftwaffe at War; Blitzkrieg in the West London Chervron Ian Allen ISBN 978-1-85780-272-6 Jackson Julian T The Fall of France The Nazi Invasion of 1940< cite> Oxford UP 2003 Krause M and Cody P(2006)Historical Perspectives of the Operational Art Center of Military History Publication ISBN 978-0-16-072564-7 Taylor AJP and Mayer SL eds A History Of World War Two London Octopus Books 1974 ISBN 0-7064-0399-1 Weal John 1997 Junkers Ju 87 Stukageschwader 1937-41 Oxford Osprey ISBN 1-85532-636-1 Weinberg Gerhard L A World at Arms A Global History of World War II< cite> Cambridge UP 1995 Martin J and Martin P Ils étaient là l’armée de l’Air septembre 39 juin 40< nowiki>< cite> Aero-Editions 2001 ISBN 2-9514567-2-7 延伸閱讀 Alexander Martin Republic in Danger General Maurice Gamelin and the Politics of French Defence 1933-1940< cit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An examination of Gamelin’s career and French military preparations during the 1930’s< nowiki> Highly complimentary work stressing French rational preparations for the war This was the first detailed account of the BEF in France The fight for survival finished with the return from France in the little ships Bloch Marc Strange Defeat A Statement of Evidence Written in 1940< cite> Hopkins New York WW Norton & Co 1968 Written in 1940 by a veteran of the campaign Considered one of the early key works on understanding how the French saw this defeat Author killed in 1943 by Gestapo due to resistance work Six nations locked in aerial combat September 1939 to June 1940 Doughty Robert Allan The Seeds of Disaster The Development of French Army Doctrine 1919-1939< cite> Archon 1986 Examination of errors the French made in military doctrine during the inter-war years and how this not defeatism or lack of quality equipment led to the defeat of 1940 Doughty Robert Allan The Breaking Point Sedan and the Fall of France 1940< cite> Archon 1990 Classic study on the events of 13 and 14 May Gerard Lt Robert M Tank-Fighter Team< cite> 1943 Horne Alistair To Lose a Battle 1940< cite>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 1969 Narrative account of the Fall of France in 1940 Very readable but also dated in terms of its non-critical acceptance of the defeatism argument Keisling Eugenia C Arming Against Hitler France and the Limits of Military Planning< cite> UP of Kansas 1996 Study stressing the weaknesses of the French reserve mobiliz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 Rejects the defeatism interpretation Maier Klaus A Germany and the Second World War Germany's Initial Conquests in Europe< cite> Oxford UP 1991 English translation of a thorough collective German academic study giving a detailed account of all events May Ernest R Strange Victory Hitler's Conquest of France< cite> Hill & Wang 2001 A modern account for the general public focusing on politics strategy and intelligence Mosier John The Blitzkrieg Myth How Hitler and the Allies Misread the Strategic Realities of World War II< cite> HarperCollins 2003 Strongly revisionist interpretation denying that the concept of Blitzkrieg can even be applied to this campaign Shepperd Alan France 1940 Blitzkrieg in the West; Osprey Campaign Series 3 Osprey Publishing 1990 Shirer William L Berlin Diary The Journal of a Foreign Correspondent 1934-1941< cite> Johns Hopkins UP 2002 In the period just before the surrender Shirer worked for CBS News under Edward R Murrow moving around Europe as events dictated This is his written account of the period Young Robert J In Command of France French Foreign Policy and Military Planning 1933-1940 < cit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外部連結 (Flash animation of the campaign) 法拉第冰桶实验是英国科学家麥可·法拉第在1843年进行的一项简单的靜電學实验,以演示导电容器上的静电感应现象。这个容器,法拉第用的是一个装冰的铁桶,实验因而得名。实验表明,一导电壳体内封入的電荷会在壳上感应出等量电荷,并且在导体中,电荷全部驻留在表面上。它还演示了电磁屏蔽的原理,这在法拉第笼中也有应用。冰桶实验是第一个对静电荷的精确的定量实验。 实验说明 以下是以现代眼光呈现的详细实验步骤: 实验使用无盖导电金属容器A,与地面绝缘。法拉第用的是铅锡水桶,直径7英寸,高105英寸,放于木凳上。敏感的电荷检测器用导线连到其外表面。法拉第用的是金箔验电器,但如今常用静电计。将该容器连接到一个大导电体(大地)以排出电荷,这个过程称为接地。可以用手指触摸,将导电的人体作为大地来完成。这样,原先所带的电荷就会排入大地中。此时电荷检测器的读数为零,表明容器已不带电。 用起电机给金属物体C(法拉第用不导电丝线悬挂的黄铜小球,但现代实验常用装在绝缘手柄上的小金属球或金属盘)充电,并放入容器A中,而不触碰它。随着物体逐渐放入容器,电荷检测器的读数增加,表明容器外侧正在充电。当物体足够深入其中,电荷检测器示数便不再改变,为一恒定电荷量,而不会随物体位置进一步降低而增加。容器外侧的电荷与物体上的电荷极性相同。如果用电荷检测器触碰容器内侧,发现内部电荷极性相反。如,物体C带正电,容器A的外侧会带正电,而内侧带负电。 如果在容器内移动物体C,而不接触容器壁,电荷检测器示数不改变,表明容器外的电荷量不受物体在容器中位置的影响。 如果从容器中取出物体C,电荷检测器示数将再次回到零点处。这表明容器上电荷是由C感应而起,容器本身并无净电荷。因而内外侧所带的相反电荷数值上一定相等。 将带电体C与容器接触,电荷检测器示数不改变。但如果这时再将物体提出容器,示数则保持不变,表明此时容器已带净电荷。如果用电荷检测器试探物体,会发现物体完全没有电荷,容器内也不带电。这表明C上的所有电荷已转移至容器上,且恰好与容器内侧的相反电荷相中和,只留下外侧电荷。因此容器内侧的电荷量与C上电荷量完全相等。 可以购买到含学生实验所需设备的实验套件。 避免杂散电荷引起误差 实验者身体、衣服、邻近设备上的杂散静电荷,及使用市电的设备所产生的交流電电场,可能会在容器或带电体C上感应出额外的电荷,从而导致读数出现误差。要想实验成功,往往需要采取预防措施,以消除这些无关电荷: 在实验前,应为容器及周围导体接地(轻触指定为大地的大导体),以除去其上电荷来实现。由于电荷相互排斥,物体上的所有电荷将流入地下。可通过以导电人体作为大地,用手指触摸它们来实现。然而实验者本身的身体应不时接地,可以触摸良好的金属大地如金属工作台,或最好是水管或楼道电源布线中的接地线。。一些实验工具包包含了导电接地板,可在工作台上垫在设备下,及防静电手腕带,可由实验者穿戴并连接到良好大地上。 静电计以地面为基准测量电荷,因此在使用期间需要有接地线。通常会有一根黑色接地线,尾端有夹子,在使用中应夹在金属大地上。 在实验中,实验者必须避免过多移动。走动或挥舞手臂可能会在衣服上积累静电。在将物体放入容器时,实验者握带电体C手柄的位置应尽可能远离物体和容器。 专业的学生实验包中,容器A常是两个同心的金属筛圆筒,顶部开口。 由于手指上的污垢和油脂会在装置表面形成一层薄膜,电荷可能会沿着手柄和支撑体从带电体C和容器上泄漏。如果怀疑有此问题,应用清洁剂清洁设备,以除去油和污脂。 在测量容器内或外表面上的电荷时,不应将电荷检测器触碰到容器边缘附近。由于金属的形状,开口边缘附近会集聚额外的电荷。 解释 导电金属物体有自由電荷(电子),能在物体内自由移动。与外电荷极性相异的电荷会被吸引,并移动到物体表面面对带电体的地方。同性电荷被排斥,并移动到金属表面远离带电体处。这便是静电感应现象。在步骤2中,当电荷C放入容器时,容器金属中的电荷相分离。如果C带正电,金属中的负电荷被它吸引,并移动到容器内表面,而正电荷被排斥到外表面上。如果C带负电,则电荷极性相反。由于容器原本不带电,因而内外表面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此感应过程可逆:步骤4中,移去C,异性电荷所产生的吸引力使它们再次混合,而表面电荷则减至零。 带电体C的静电场使自由电荷移动。当金属中的电荷相分离时,金属容器表面上存在感应电荷的区域会产生静电场,其与C的静电场方向相反。在金属内,感应电荷所产生的场与C的场恰好抵消。金属内静电场始终为零。如果不为零,则电场力就会移动及分离更多的电荷,直至电场为零。一旦C足够深入容器内,几乎所有从C发出的电场线都终止于容器表面。结果(将于下文证明)是容器内的总感应电荷量于C上电荷相等。 在第5步中,当C与容器内壁相碰时,C中所有电荷流出并与感应电荷中和,使内壁及C均不带电。电荷仅存在于容器外壁上。总的效果是,先前在C上的电荷全部转移至容器外壁。 可从中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是,封闭导电体内的净电荷始终为零,即便是放入带电物体。如果存在到容器壁的电通径,由于相互排斥,电荷会流到所述容器的外表面上。如果不存在,则内电荷将会在内表面上感应出等量异种电荷,因此内部净电荷仍为零。导电体所带的任何净电荷都位于其表面上。 证明感应电荷与物体所带电荷电量相等 用高斯定律可以证明第5步中得到的结论,即封闭于金属容器中的带电体在容器上感应出等量电荷。假设无开口容器A将物体C完全包含在内(将于下解释此假设),且C带Q库电荷。电荷C的电场会使金属内的自由电荷分离,从而在壳体的内外表面上引发感应电荷。于壳体内外表面之间的金属内任取一封闭曲面S。由于S处于导电区(金属内),而导电区内电场为零,因而S面上电场处处为零。所以,S面总电通量为零。从而由高斯定律可知,S内所含总电荷为零:(Qinduced< sub>:Q感< sub>) \iint\limits_S \mathbf{E} \cdot d\mathbf{A} \frac{1}{\epsilon_0}Q + Q_{induced} 0 \< math> S内含有的电荷为C上的Q,及金属表面上的Q感< sub>。因为两部分电荷代数和为零,所以壳内表面上的感应电荷与C上电荷电量相等,极性相反:Q感< sub> −Q。 从电场线的角度解释 借助电场线,还可以直观理解此现象。电场线的两端代表等量电荷,即每条线开始于特定量的正电荷,终止于等量的负电荷。还需要知道电场线不能穿过导体。如果电场线能进入金属内部,那么金属中的电子将沿电场线方向移动,从而引起导体中电荷重新分布,直至不存在电场。只有当导体内电场为零时,导体内电荷才能达到静电平衡。 当带电体C封闭于导电容器A中时,物体上发出的电场线必须于终止于容器内表面上,而无处可去。由于物体上每单位电荷发出一条电场线,而每条电场线终止于容器上的等量感应电荷,因而物体所带电荷量于容器内侧感应电荷量相等。 任意容器外的带电体在它周围感应出等量电荷。从它发出的电场线终止于墙壁或其他物体上的感应电荷。更一般的,宇宙中正负电荷两两对应。 洞的影响 严格地说,仅当金属容器完全包围带电体而没有孔时,容器上的感应电荷才完全等于物体上的电荷。如果有一个开口,C的部分电场线将从开口处漏出,因此不会在容器上感应出电荷,从而容器表面上的电荷量将小于C。但要放入或取出带电体,就必须有一个开口。法拉第实验时,在悬线上固定了一个金属盖,这样当球处于容器中心时,就能盖住开口。然而并无此必要。即像法拉第桶那样容器完全敞开,实验现象也十分明显。只要C足够深,且深度大于开口直径,感应电荷就非常接近C的量。如上图所示,一旦带电体足够深入其内,绝大多数从C始发的电场线都终止于容器壁上,少有穿过开口并终止于不处于容器之上的负电荷。约翰·弗莱明,早期杰出的电学家,于1911年写道: 但在解释此实验时,如上述那样,常假设容器没有孔。 静电屏蔽 由于金属中不存在电场,容器外表面的电荷分布及其电场完全不受容器内电荷的影响。第3步中,如果在容器内四处移动带电体,内表面上的感应电荷将重新分布,以使内表面外的电场相抵消。外表面的电荷及任何外部电荷则完全不受影响。从外面看,仿佛金属容器仅存在表面电荷+Q,内部再无电荷。同样,如果外部电荷靠近容器附近,外表面上的感应电荷重新分布以抵消容器内的电场。这样,容器内的电荷就不会感受到任何电场,也不会为之改变。总之,容器内外区域彼此隔离,电场无法穿透,也不会互相影响。这就是法拉第笼的静电屏蔽原理。 拓展实验 其它方式 另一种实验步骤为:第2步中,在带电体C放入容器后,将容器外壁接地。容器外壁的电荷流入大地,而电荷检测器示数降至零,此时容器仅内壁带有等量异种电荷。再从容器中取出C。容器内壁的感应电荷由于不需要再抵消C的电场,会移动至容器外壁。电荷检测器示数与先前等量反向。将C与容器外壁相接触,则均不带电,说明电荷正好抵消。因而证明C与容器外侧电荷等量异种。 非接触式电荷测量 将带电体放入法拉第桶内,便可在不接触及不影响原有电荷分布的情况下测量电荷量。容器外的感应电荷仅与内部总电荷量有关。如果容器内有多个带电体,外部电荷等于其代数和。 电荷叠加 如果多次将导电带电体放入容器并与内壁接触,每件物体上的所有电荷都将转移至容器外,而与容器已带电荷量无关。这是静电荷在物体上叠加的唯一方法。如果只是将两个导电带电体在外部相接触,电荷只会在两个物体间平均分配。 依据相同原理,范德格拉夫起电机能将电荷转移至上端电极。上端电极为一个中空的金属外壳,功能如同法拉第桶。内部传送带运送电荷,然后由与电极相连的金属刷卸载。由于电极内电势恒定,来自传送带的电荷会流到外表面,而无论电极上已有多少电荷。 摩擦起电 法拉第桶所带电荷是电荷的代数和,因而可以用来证明,用摩擦或接触使物体带电(摩擦起电)会产生等量异种电荷。首先,给一块毛皮和一块橡胶(或塑料)放电,这样便不带电荷。然后握住绝缘手柄,将其放入容器内。电荷检测器指示无电荷。然后在容器内相互摩擦,这样,毛皮会带正电,而橡胶会带负电。然而,由于所带电荷是来源于电荷的分离,因而两部分电荷等量异种,所以电荷代数和仍然为零。电荷检测器示数仍然为零,可以证明这一点。分别将物体放入桶中,可由电荷检测器看出两物体所带电荷等量异种。 多层容器 在法拉第1844年的原稿中,他还研究了嵌套若干导电容器的效果。他发现感应作用能透过多个容器,使得看上去只有一个容器。他在实验中用了四个桶,每个桶用放在外面一个桶内的绝缘支架支撑。如果将电荷放入最内的桶,外桶外会出现等量感应电荷。桶外侧的电荷又能在下个桶上感应出等量电荷。如果有一个桶接地,该桶外的所有桶上电荷变为零。 参考 海洛因(或),学名二乙酰吗啡;又譯海洛-{zh-cn英; zh-tw英; zh-hk因;}-。 在医学上,海洛因可作为强效镇痛药物,用于心臟病、外伤、手术后的剧痛。因为有强烈的成瘾性,也被用作强效毒品,俗称「白粉」或「白麵兒」;台灣、香港又稱「四號仔」、「软仔」(硬仔則是安非他命)。 世界各国对海洛英控制相当严格,販運海洛英屬嚴重罪行,可判處罰款、終身監禁或死刑,但因它售價高昂、成癮性強,至今仍為多國最常走私的毒品之一。 起源 19世纪分析发现鸦片的药效主要来源于其中的生物碱、可待因和吗啡。1874年,任職倫敦聖瑪莉醫院的化學家偉特(CR Wright)第一次合成海洛因。他把嗎啡与醋酸酐加热,得到二乙酰吗啡。該化合物之後送到英國曼城奧雲士學院(Owens College)研究。該學院把海洛英注射到犬隻及白兔体内,牠們當時有驚恐、渴睡、瞳孔放大、流大量口水、有欲吐的跡象、呼吸最先加速然後紓緩,心跳減弱而不正常等。< ref>偉特并未继续研究该药物。 1897年,德國拜爾藥廠化學家菲力克斯·霍夫曼再次合成二乙酰吗啡(11日前,他剛成功將阿斯匹林製成藥物)。他本希望合成可待因——药效和成瘾性都较小的药物。海洛英(Heroin)的名字由拜爾藥廠註冊,該字或源自德文heroisch一字,意指英雄,因为海洛因會给服用者一种英雄般的感觉。1898年至1910年,海洛因作为一种止咳处方药出售,拜耳公司以不會上癮的嗎啡作招徠。後來却發現該藥在肝臟中會代謝成嗎啡,令拜爾藥廠颜面扫地。 代谢 口服后,海洛因经过首过代谢,脱去乙酰基,转化为吗啡。在大脑里,它会转化为3-单乙酰吗啡和6-单乙酰吗啡,后者会转化为吗啡,与大脑中的μ-鸦片受体结合,发挥药效。海洛因自身和该受体的结合力弱。< ref> 服用 海洛英一般處於白色粉末狀態,故俗稱白粉,苦味,吸食者一般將注射入體內,亦有人會口服、直接用鼻吸入粉末以及煙霧等。以鼻吸入海洛英俗稱為「追龍」。吸食者会事先备好锡铂纸和中空吸管,然后把碾压成粉末状的海洛因放在锡纸上,下面用火机焰火炙烤,吸食者嘴含吸管强吸炙烤后产生的白色烟雾,并通过呼吸通道进入肺部被吸收。这种烫食法占吸毒者中近六成的比例。一般吸食者會將白粉混入其他雜質,如粉筆的粉或葡萄糖,亦有人混入安非他命或巴比妥酸鹽,部分人會因此吸食過量致死,部分注射食者會共用針筒,因同時使用相同針頭,一旦暴露於頻繁的體液交換,容易感染經由體液交換的病毒,如HIV病毒或B型肝炎病毒,致使患病風險增高。 影響 毒性比較 資料來自權威醫學期刊:The Lancet關於常見管制藥品其傷害性及成癮性比較 包括煙、酒。 生理反應及成癮 使用初有感觉愉快安静,无法集中精神,会产生梦幻现象。吸食之后的12小时,身体由于得不到麻醉剂而不能正常运作,即时出现紧张、无法入睡、出汗、肠胃不适、四肢疼痛及痉挛等断瘾症状。这症状持续三到五天。滥用越久,断瘾症状越长。过量使用造成急性中毒,症状包括昏睡、呼吸抑制、低血压、瞳孔变小。具高度心理及生理依赖性,上瘾的人因身体对它有适应性,会不断增加份量以得到相同的效果。长期使用后停药会发生渴求药物、不安、流泪、流汗、流鼻水、易怒、发抖、恶寒、打冷颤、厌食、腹泻、身体卷曲、抽筋等禁断症,所以成瘾后极难戒治。 分級 海洛英按照純度而分成4級,其中1號至3號海洛英一般在較落後的地區出售,純度最高的4號海洛英,大多售予富庶地區,故臺灣、香港都稱海洛英為「四號仔」。以香港為例,4號海洛英已完全取代3號海洛英,但自1990年以來,四號海洛英的純度不斷下降,現時的純度是4497%。< ref> 一号和二号海洛因实际指吗啡或吗啡盐类,三号海洛因是将盐酸吗啡制成二乙酰吗啡后,再添加大量的稀释剂而制成的,二乙酰吗啡和单乙酰吗啡总含量一般为25%至45%。四号海洛因是在盐酸吗啡经乙酰化反应后不稀释,而是提纯,沉淀,干燥。最终产品为白色,无味,透明粉末,非常细腻甚至擦在皮肤上会消失。其二乙酰吗啡含量一般在80%以上,最高可达99%。 世界的監管 中国大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贩卖毒品(含海洛因)50克或以上,即可判处死刑。 香港:根據《危險藥物條例》,販運危險藥物人士最高可被判終身監禁及罰款500萬港元。 台湾:依《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2條第2項第1款規定,海洛因、嗎啡、鴉片、古柯鹼及其相類製品,為一級毒品。再依同條例第4條第1項規定,製造,運輸,販賣第一級毒品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處無期徒刑者,得併科新臺幣二千萬元以下罰金。 新加坡:根據現行新加坡法律第一百八十五章,未經許可而進、出口多於15克的海洛英,或製造任何數量之海洛英者,一經定罪,一律判處死刑。 馬來西亞:根據馬來西亞毒品條列第39B,任何人販運多於5克的毒品(如海洛因、嗎啡、鴉片等。)如罪成,即唯一死刑,處絞死。 治療 美沙酮替代療法。 针灸疗法< ref> 参见 杜冷丁 海洛因中毒性脑病 雙獅地球牌 註釋 烏法足球會(,,),俄羅斯職業足球會,位於烏法,現於俄超作賽。球會於2010年12月23日成立,短短四年時間便連升數級至頂級聯賽,創造出極短時間升上超聯的神話。此外,他們的二隊現時在俄羅斯業餘聯賽作賽,而女子隊WFC烏法則在次級的俄女甲作賽。 歷史 成立 2010年夏天,巴什科爾托斯坦共和國的第二任總統魯斯丹·甘美杜夫(Rustem Khamitov)希望建立一支可以代表烏法及共和國之名的足球會參加俄超聯賽。 2010年12月23日,烏法足球會接替巴什科爾托斯坦-烏法戴拿模足球會(FC Bashinformsvyaz-Dynamo Ufa)而成立,這令他們可以加入俄羅斯職業聯賽,即俄羅斯第三級聯賽。球會當時聘請了曾兩度奪得英超冠軍的名將簡察斯基擔任領隊,他亦不負所託成功助球隊成班至俄甲。 首季 烏法的第一場正式比賽是對{{link-en|FC施蘭2003|FC Syzran-2003 Syzran}},是在俄羅斯盃的次圈,但烏法卻出師不利,在互射十二碼以34落敗< ref>。 2011年4月24日,烏法首次踢聯賽,他們加入俄乙的烏拉爾組,在主場迎戰{{link-en|秋明足球會|FC Tyumen}},在伊奧諾夫的帽子戲法之下,球隊以31旗開得勝。 烏法的發揮持續出色,在完季時,他們與{{link-en|下卡姆斯克足球會|FC Neftekhimik Nizhnekamsk}}同積86分,但烏法在兩回合的對賽中佔劣勢,在主場賽和而在作客落敗,結果因對賽成績較差而暫時未能實現升班夢想< ref>。 不過,由於{{link-en|布良斯克戴拿模|FC Dynamo Bryansk}}未能符合2012 13球季的俄甲發牌要求,烏法獲得補上機會而歷史性首次升班俄甲,他們只花了一季時間。 俄甲 烏法在俄甲首季發揮不俗,以48分穩守第6位,與俄甲升班附加賽資格只差4分。在之後的一季,烏法的表現更上一層樓,他們排在第四名,僅僅獲得了附加賽資格,他們將在附加賽對戰當屆俄超的尾四球隊湯斯克。< ref> 2014年5月18日,烏法憑藉人腳優勢和出色的發揮,主場以51大勝對手,而隊長兼射手{{link-en|迪米特利·哥路保夫|Dmitri Golubov}}更成功「大四喜」< ref>。 在四日後舉行的次回合,湯斯克在落後下反勝31,但仍然未能抵消首回合的慘敗。最終,烏法更花了三季便從俄乙歷史性升班至俄超。 俄超 烏法歷史性參加2014 15球季俄羅斯超級足球聯賽。2014年8月3日,他們出戰首場俄超聯賽,但在作客以13不敵{{fc|古賓}}。不過,他們在五日後的第二輪聯賽終取得首勝,作客以10擊敗阿馬卡。< ref> 球員名單 截至2014年7月24日,譯名來源< ref> {{Fs start}} {{Fs player|no 1|posGK|natARM|name{{link-en|大衛·約真高|David Yurchenko}}}} {{Fs player|no 3|posDF|natRUS|name{{link-en|柏禾·阿利堅|Pavel Alikin}}}} {{Fs player|no 4|posDF|natUKR|name{{link-en|史堤柏列斯|Pavlo Stepanets}}}} {{Fs player|no 5|posMF|natGHA|name費林邦}} {{Fs player|no 9|posFW|natBIH|name{{link-en|夏利斯·漢錫|Haris Handžić}}}} {{Fs player|no10|posMF|natBRA|name{{link-en|馬仙奴·祖利亞|Marcio de Souza Gregório Júnior}}}} {{Fs player|no11|posFW|natBRA|name{{link-en|迪亞高·卡路士|Diego Carlos}}}} {{Fs player|no13|posMF|natRUS|name{{link-en|沙斯耶夫|Azamat Zaseyev}}}} {{Fs player|no14|posMF|natRUS|name{{link-en|施馬堅|Maksim Semakin}}}} {{Fs player|no16|posGK|natBLR|name{{link-en|維藍高|Syarhey Vyeramko}}|other從蘇維杜夫外借}} {{Fs player|no17|posMF|natUKR|name{{link-en|辛真高|Oleksandr Zinchenko footballer}}}} {{Fs player|no18|posFW|natRUS|name{{link-en|哥路保夫|Dmitri Golubov}}}} {{Fs mid}} {{Fs player|no19|posMF|natCRO|name{{link-en|保利域|Ivan Paurević}}}} {{Fs player|no20|posDF|natRUS|name{{link-en|杜馬斯恩|Denis Tumasyan}}|other從{{fc|烏拉爾}}外借}} {{Fs player|no22|posMF|natUZB|name{{link-en|加里奧連|Vagiz Galiullin}}}} {{Fs player|no23|posMF|natRUS|name{{link-en|安東·奇連|Anton Kilin}}}} {{Fs player|no28|posDF|natCRC|name{{link-en|菲利斯奧·科比斯|Felicio Brown Forbes}}}} {{Fs player|no31|posDF|natRUS|name{{link-en|迪舒堅|Maksim Tishkin}}}} {{Fs player|no33|posDF|natRUS|name{{link-en|蘇賀夫|Aleksandr Sukhov}}}} {{Fs player|no39|posMF|natRUS|name{{link-en|史托斯基|Dmitri Stotskiy}}}} {{Fs player|no70|posMF|natRUS|name{{link-en|沙夫朗尼迪|Nikolai Safronidi}}}} {{Fs player|no71|posGK|natRUS|name{{link-en|李奧洛夫|Artyom Leonov}}}} {{Fs player|no81|posDF|natBLR|name{{link-en|華賀夫索夫|Dmitry Verkhovtsov}}}} {{Fs player|no88|posFW|natRUS|name{{link-en|伊哥·舒夫真高|Igor Shevchenko}}}} {{Fs end}} 球衣顏色 主場 作客 球衣生產商及贊助商 參考資料 {{portal box|足球|俄羅斯}} {{Reflist}} 外部連結 {{俄超球會}} 爱娃·安娜·宝拉·布劳恩(,),納粹德国領袖阿道夫·希特勒长期的女友,两人在自杀前结婚。 爱娃·勃劳恩出生于德国慕尼黑市。父亲弗里茨·勃劳恩()是一名教师。有姐姐爱尔莎和妹妹格利特。 1929年她在海因里希·霍夫曼()的照相店中工作,帮助售货、照相和冲洗照片。当时霍夫曼是纳粹党元首阿道夫·希特勒的专用摄影师。由此,爱娃认识了希特勒,并逐渐与其发展成恋爱关系。1932年11月,由于恋爱受挫,爱娃用手枪打断颈动脉自杀,获救。1934年,恋爱关系向父母公开。1935年,吞服安眠药自杀,再次获救。希特勒赠予她一栋小楼,从此巩固其希特勒唯一女友的地位。1938年,成为希特勒遗嘱的第一继承人。 由於希特勒怕已婚身分會影響他在德國婦女間的形象,因此始終不肯給爱娃名分,而且極力隱瞞她的身分,即使她出席了1935年纽伦堡党代会和1936年奥运会等重要活动,公众从不知道她的存在,她长期居住在慕尼黑自己的小楼以及希特勒在巴伐利亚的别墅贝格霍夫内,很少出现在柏林。 1945年4月,爱娃乘汽车返回处于巷战状态的柏林,并拒绝回到相对安全的贝格霍夫。4月28日午夜到4月29日凌晨,希特勒与爱娃在地堡内举行婚礼,公证人名叫瓦格纳(Wagner),证婚人为约瑟夫·戈培尔和马丁·鲍曼。 4月30日下午三时左右,希特勒开枪击中右太阳穴,爱娃吞下氰化钾,双双自杀于地堡。尸体随即被焚化。 参考文献 美国犹他州一共有29个县。起初于1849年临时建立的州只包含7个县:戴维斯县、艾昂县、桑皮特县、盐湖县、图埃勒县、犹他县和韦伯县。现今杜申县涵盖了一个1861年建立的印第安保留地。该保留地于1905年开始允许开垦,1913年,杜申县建立。 根据2010年美国人口普查的数据,犹他州人口为276万3885人。其中超过75%集中在盐湖县、犹他县、戴维斯县和韦伯县,而盐湖县又以102万9655人居首,其次是51万6564人的犹他县,截维斯县有30万6479人,而韦伯县则有23万1236人。达盖特县是全州人口最少的县,仅有1059人。按面积计算,全州最大的县是面积为20260平方公里的圣胡安县,最小的则是790平方公里的戴维斯县< ref>。 以下表格会在每一个县的名称后面列出其联邦资料处理标准代码(简称FIPS代码),该代码是联邦政府用来区分各州和各县的唯一识别码。 各县列表 |} 舊規劃的县 犹他领地原有10个县之后成为了犹他州其他县或其他州的领地。 {| class"wikitable sortable" style"marginauto; text-align center;" |- !style"background ccf; width 90px;"|县名 !style"background ccf; width 90px;"|建立 !style"background ccf; width 90px;"|取代 !class"unsortable" style"background ccf;"|词源 !style"background ccf;"|目前方位 |- |卡森县 |1854 |1861 |以同名河流命名 |内华达州 |- |雪松县 |1856 |1862 |以境内生长的大量雪松命名,不过这些其实是桧树< ref> |犹他县 |- |沙漠县 |1852 |1862 |以周围的沙漠命名 |博克斯埃尔德县、图埃勒县和内华达州 |- |茎藜县 |1856 |1862 |以这一地区生产的茎藜植物命名 |博克斯埃尔德县 |- |格林河县 |1852 |1872 |以同名河流命名 |犹他县、韦伯县、摩根县、戴维斯县、杜申县、萨米特县、韦伯县、卡什县、沃萨奇县、卡本县,以及怀俄明州和科罗拉多州 |- |洪堡县 |1856 |1861 |以同名河流命名 |内华达州 |- |马拉德县 |1856 |1862 |以同名河流命名 |博克斯埃尔德县 |- |里约维京县 |1869 |1872 |以命名 |华盛顿县、内华达州和亚历桑纳州 |- |圣玛丽县 |1856 |1861 |洪堡河曾名为玛丽河 |内华达州 |- |桑比普县 |1856 |1862 |美洲原住民辞汇,指的是今图埃勒县境内的一个湖 |图埃勒县 |} 参见 犹他州市镇列表 参考文献 玉斑鳳蝶(Common Mormon,学名:)或稱玉帶美鳳蝶、縞鳳蝶、白帶(鳳)蝶,是一種廣泛分佈在亞洲鳳蝶,且頗為常見。多在市區、山麓、林緣和花圃(尤其一些柑橘園)活動。飛行快速,喜歡訪花。雌蝶會在年桔上產卵。 分佈 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斯里蘭卡,緬甸,泰國,中國南部和西部,台灣,香港,日本琉球群島,越南,老撾,柬埔寨,安達曼群島,尼科巴群島,東歐和馬來西亞半島(除摩鹿加群島和伊里安查亞)文萊,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北馬里亞納群島(塞班)。 特徵 翅膀中至大型,展翅寬80至100毫米(雄性常較雌性小)。 雄蝶 雄蝶只有一個型態。以黑色為主,有尾突,前翅外緣有一列向頂角由大至小排列的白斑,後翅 中區有7個橫列白斑,外緣或配有紅色新月形斑紋,翅膀正反面相似。 雌蝶 雌蝶擁有多個型態,分別為: Form cyrus Form cyrus的雌性玉帶鳳蝶與雄性相似,不過後翅紅色新月形斑紋發達。此型尤其在紅珠鳳蝶及南亞聯珠鳳蝶較少出沒的地方最為常見。 Form stichius Form stichius的雌蝶與紅珠鳳蝶造成擬態﹐斑紋極為相似,但身體呈黑色。 Form romulus Form romulus的雌蝶與南亞聯珠鳳蝶造成擬態,同樣可以用身體顏色辦認。 Form sakontala 此型分佈於印度,主要在喜馬拉雅山南端海拔600米至1200米範圍不等。 擬態 雌性玉帶鳳蝶模枋的物種——紅珠鳳蝶及南亞聯珠鳳蝶都是有毒的蝴蝶,是為了天敵以為牠都是有毒的蝴蝶而不會獵食。 另外在蘇拉威西島,雖然有紅珠鳳蝶出沒,但雌性玉帶鳳蝶又會模枋另一種蝴蝶,名寶珠鳳蝶。 習性 玉帶鳳蝶喜愛訪花,常在陽光普照時在花園出現,尤其馬纓丹、龍船花、茉莉等植物。雄蝶會吸水,收集土壤中的礦物質。 生命週期 卵 單個產在葉片上。圓形,呈黃或淺橙色。 幼蟲 綠色,有褐色斑紋及眼斑,外表與達摩鳳蝶幼蟲相似。天敵為寄生蜂。 蛹 淺綠色縊蛹,多結在樹枝上。 寄主植物 木蘭科植物 黃皮 酒餅簕 簕欓 兩面針 芸香科植物 柑橘 柚 可因氏月橘 枳 參見 鳳蝶 紅珠鳳蝶 玉斑鳳蝶 參考文獻 2000 New species new subspecies and new record of butterflies Lepidoptera Papilionidae from China II Entomotaxonomia 224 266-274 2011 Papilio polytes kurokawai ssp nov Lepidoptera Papilionidae from Batuatas Island Southern Celebes Indonesia Butterflies Teinopalpus 59 4-7 电子游戏(或稱為視訊遊戲、电玩游戏,簡稱電玩,英文:或),是指所有依託于電子媒體平臺而運行的交互遊戲。電子遊戲按照遊戲的載體劃分,可分為街機遊戲、掌機遊戲、電視遊戲(或稱家用機遊戲、视-{}-频遊戲以及部份地區稱視-{}-訊遊戲)、電腦遊戲和手機遊戲(或稱行動遊戲)(),是指人通过电子设备(如电脑、游戏机及手机等)进行的遊戲。西方游戏界往往将电子游戏细分为视频图像游戏()和听觉游戏()等,而中文游戏界则习惯一律以「电子游戏」指代。 定義 電子遊戲一般是指一切與電子媒體平台(如掌上遊戲機、電腦等)交互以達成目標的遊戲,而按著遊戲載體(或稱遊戲平台)、遊戲玩法、可供參與遊戲人數(即玩家人數)等不同分類方式可把電子遊戲細分為不同的類型。 在不同地區、人群中,視訊遊戲有著不同定義,導致視訊遊戲常常與電子遊戲定義被混淆,造成許多定義上的混亂。 一般正式來說,視訊遊戲是指所有具有畫面圖像的遊戲,但因著部份人和地區的定義混亂,造成包括聽覺遊戲在內的電子遊戲與視訊遊戲等同。而視訊遊戲其實只是電子遊戲的一種,並不能包含所有依託于電子平臺而運行的遊戲。< ref> 一般正式來說電子遊戲是一切運行於電子裝置的交互遊戲,部分地區則狹義的指電子遊戲指街機遊戲。< ref> 而電玩的名稱,在少數地區中,電玩僅指街機遊戲。 由此可見,視訊遊戲與電腦遊戲(或電玩)通常被用來作為電子交互式娛樂軟件的涵蓋性術語,而。其中「電子遊戲」在各地中的定義分歧最小。為避免歧義,人們一般將所有交互式遊戲軟件統稱為「電子遊戲」。 電子遊戲發展 在电子游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其载体也與電子遊戲一起发展。许多电子游戏都是从传统游戏中继承来的,其中版图游戏对电子游戏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作用,而目前仿真度極高的電子遊戲已經成為主流遊戲。电子游戏不单单是一种娱乐,更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吴冠军先生将电子游戏形容为第九艺术,在华语区有一定影响;多数20世纪末的学生曾接触或受到此类活动影响。各方面研究表明它对社会产生影响深刻,负面观点认为其限制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电子游戏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娱乐方式。 发展历史 電子遊戲於1952年面世,為井字棋遊戲,遊戲平台是真空管電腦,當時現代電腦也只是剛面世不足十年。之后出现的是发布于1958年的網球遊戲《雙人網球》(Tennis For Two),雖然說是網球遊戲,實際上的畫面卻比較類似現代的氣墊檯。 1961年-1962年,《超級大戰》誕生,可算是現今所有縱向飛行遊戲的始祖。1971年,諾蘭·布希內爾以超級大戰為基礎改良,推出史上第一部街機,但市場尚未獲迴響。1975年,Atari公司推出家用機,在平民家庭推廣,引起流行,令更多廠商投入製造家用機,市場上大量出現變種遊戲。1976年,Fairchild Channel F上市,它是第一台採用卡帶為媒介可更換遊戲的家用遊戲機。1977年,Atari推出家用遊戲機Atari 2600,帶動全球電玩熱潮,同年,任天堂第一部家用遊戲機Color TV Game 6在日本上市。 1970年代,文字式遊戲出現,也是Atari的黃金期。1976年Atari易手,全力發展電子遊戲事業;日本方面,另一大廠Taito也加入遊戲界戰團,推出了經典遊戲《太空侵略者》。1980年代初,各款經典遊戲相繼發行,首先Namco推出《吃豆人》,期後Zork推出《創世紀》,任天堂亦推出《大金剛》;其他電器大廠如飛利浦和IBM也加入電子遊戲業,美国EA电子艺界亦在這時組成。1980年代中期,Atari、世嘉及任天堂將戰場轉移到家用遊戲機硬體上,同時推出新款家用機。 1980末期是電子遊戲的轉捩點。電腦由於得到顯示卡的強大支持,開始漸漸掘起;另一大突破是,任天堂推出Game Boy,打開了攜帶型遊戲機的無限發展空間。 踏入1990年代,家用機已佔遊戲市場8成,任天堂發行超級任天堂,世嘉亦宣言將會在不久將來推出次世代家用機,吸引了大眾的焦點,家用機大戰一觸即發;街機方面,capcom推出街頭霸王,為街機爭回喘息的機會;Pentium晶片面世,亞洲中文地區亦開始自行開發针对IBM PC兼容機的電腦遊戲,《仙劍奇俠傳》、《炎龍騎士團》、《神奇傳說》等經典遊戲相繼推出。1990年代中,次世代遊戲機橫空面世,世嘉和索尼分別發表Sega Saturn及PlayStation,任天堂即時被打沉,惟有在兩年後推出N64反擊。 21世紀前,家用遊戲形成三足並立的局面,N64原本在機能上遠勝另外兩款家用機,不過其插卡帶遊戲模式,使N64流失大量玩家遊戲開發商,為求改變局面,世嘉最先推出新款家用機——Dreamcast;正當各款家用機正爭持不下的時候,微軟的視窗系統幾乎已經壟斷家用電腦市場,《模擬市民》、《無盡的任務》、《暗黑破壞神》分別在電腦平台上登場。 踏入2000年,索尼率先向世嘉還擊,推出PlayStation 2,2001年,任天堂亦跟隨推出新機種GameCube,同年,電腦軟體龍頭微軟進軍電子遊戲業,發行了首部家用機Xbox,電子遊戲混戰由三國變成四國,不過,2000年早期的家機大戰,由索尼高姿態勝出,至今已經賣出超過一億台主機,論機能,其實都不分軒輊,不過索尼背靠強勁的多個遊戲開發商,全球熱爆的大作《最終幻想》、《勇者鬥惡龍》及]》都選擇著陸在索尼的主機PS2上,令PS2在第二次家用機大戰中獲勝;與此同時,電腦遊戲再次分家,分為]和];單機版遊戲方面,自02年開始,]發行的]已經連續稱霸了電腦遊戲榜多年;線上遊戲則被稱為最具發展潛力的項目,尤其是在],原因是擁有電腦及能連上]的人,遠比擁有任何一款家用機的人多;在二千年,]國家已經發展了數年的線上遊戲,]及]已經在西方國家生根,在]國家則剛起步,]遊戲]及]遊戲]均引起熱潮。 2000年中期,線上遊戲由於其一直為人詬病的]問題,使其發展停濟不前,惟獨暴風雪的]能一枝獨秀;被人遺忘了的攜帶型遊戲機起了另一場風雲,雄霸了攜帶型遊戲機市場近十五年的任天堂,接受索尼新機]的正面衝擊,任天堂推出新主機]NDS迎戰,但两者方向迥异。 2006年,家用機市場再起風雲。世嘉完全退出了家用機硬體的戰場,回歸到遊戲開發上;在第三次家用機大戰中,微軟首先出招,推出],以強勁的電腦底板作支援,在電子運算上遠超当时其他主机,索尼推出],索尼在PS3上創新地使用了]光碟,但由於遊戲開發成本高昂,令不少大廠家退出索尼的幕後,任天堂則推出],Wii在機能上遠遜於兩機,不過具有动态感应的新型主机操作方式,以真實互動為賣點,成为最为畅销的主机,且避开了于微軟、索尼的直接竞争。 直至2009年中,三款家用機各有長短,Wii销售领先,Xbox 360屡发质量问题,但是其线上游戏表现突出;電腦遊戲方面,依然是]和]兩隻遊戲,分別在單機遊戲和線上遊戲領先,不過線上遊戲的湧現,令大量粗製濫造的产品充斥市面,同时线上游戏分支]以及逆行传统商业游戏模式的]崛起;蘋果的]則擴展了手機遊戲市場。 遊戲類型 电子游戏可分為多種類型,我們可以依遊戲平台、遊戲人數及遊戲玩法而分類。 載體類型 依遊戲載體和平台區分,電子遊戲可分為]、]、]、]和]。 人數類型 狹義上的單機遊戲最早指無]功能者,只能在一台]下運作。如,目前的視頻遊戲不仅仅局限于单人游戏,如上古卷轴系列、龙腾世纪系列。廣義上的視頻遊戲泛指一切有單機剧情并且有不同但是相对完善并合理的存档机制的游戏,如上古卷轴系列,巫师系列,鬼泣系列,惡靈古堡系列。 近來由於網際網路的普及,逐漸演變成單機與連線兼備的遊戲,例如]等。2000年後,隨著寬頻網路普及,早期開發單機遊戲的公司也陸續向線上遊戲發展。目前越來越多的單機遊戲可以連線对战,也可以通过不同平台进行网络对战,与線上遊戲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依]人數區分,電子遊戲可分為]、]和多人互動的]: 單人遊戲:最早出現的形式,有橫向操作遊戲及部分角色扮演遊戲,如]、]、]。 雙人遊戲:包括雙人輪流操作與雙人同時操作。 雙人輪流操作:單人控制一名角色的形式,玩家1必須完成遊戲或被判定失敗,玩家2才能開始,兩個人遊玩的內容相同或極為相似,如]。 雙人同時操作:雙人各自控制一名角色的形式,在同視窗中進行遊戲,分為即時制與回合制。在互動環境中,雙方互相影響。由於娛樂性高,大多數都受玩家喜愛。前者如橫向操作類(])、格鬥類(]、])。 多人遊戲:通常由三人以上的玩家在同主機或鄰近主機使用區域連線遊玩,多數為]及]。如],]系列,]系列,]系列。 越來越多的視頻遊戲可以在]或者在一个平臺上进行对戰,比如中國大陸的浩方、豆客,國際的]、]、]。 游戏方式类型 常見的有]、]、]、]、]、]、](簡稱MMORPG)(中国大陆很多人习惯将MMORPG统称网络游戏,因为之前盗版原因导致很少有人使用所谓]的网络功能),這些分類经常重合,即一个游戏属于多种类型。 主要平台 游戏机是专为]设计的]。此外电子游戏也经常指在]上运行的],对应]。游戏机游戏产业与]、]、]的发展联系甚密。 电子游戏类型共享,但同类型数量迥异,例如在游戏机上容易制作]或],较少出现]、]。 狹義的電子遊戲是一種軟體,因此必須有相應的硬體裝置,文化上,认定兩者是一種]的關係。例如,华语区认为](Contra)一代所對應的遊戲平台就是](FC),实际上其为]移植版本。 一般而言遊戲的平台各有其市場,因此不宜以相同的標準來比較,但另種比較特別的其況,就是一款遊戲常常被軟體公司移植到不同的平台上(如:Biohazard 4起初是以Nintendo GameCube平台發售,但後期又有推出PlayStation 2平台的版本)。 電腦 ]專屬或作为目标平台。 街機 ]也稱為大型投幣電玩(Arcade)即是流行於街頭的商用遊戲機,以此名稱別於個人電腦和家用遊戲機。街機又可分類為純粹提供娛樂的娛樂用機台與會提供獎品的]。 在台灣,]一般被稱為賭博電玩。在各國政府的管理不一樣,有的合法,有的為非法。內容部份,以機會取得報酬為主。有代表的遊戲,如撲克、賓果遊戲機、麻雀遊戲等。在臺灣很流行的彈珠臺,也可以算是另一種的有獎遊戲機。另外像是大小瑪莉機檯也是。在台灣的代表廠商,上市公司有]、]等公司。 游戏机 「]」是「电子遊戲」的一種,通常是指使用]螢幕為顯示器,在「]」或「]」上運行。在],遊戲機遊戲比電腦遊戲更為普遍,由於價格較便宜、遊戲軟體種類多、設計也較親切、容易上手。因为游戏机一开始就是封闭平台,设计公司使用性能最大化专门加速硬件和软件标准,因此相近硬件运算能力情况下,游戏运行效能超过个人电脑。大多數人認為,遊戲機游戲比電腦游戲更有可玩性。但在亞洲地區(尤其是]、]、])近年來]的蓬勃發展,再加上遊戲機遊戲的語言大多並非母語(通常是]或]),這些地區的電腦遊戲比遊戲機遊戲更為發達。 「遊戲機遊戲」在這裡的範圍包含「]」和「]」。這個名詞是從日文(,TV Game)翻譯而來,是日本獨創的],英文為「」。 一般的遊戲機遊戲,指的是使用]作為]來遊玩的]類型。遊戲由傳輸到「電子螢幕」以及「類似之音像裝置」的畫面影像(通常包含聲音)構成。遊戲本身通常可以利用連接至遊戲機的掌上型裝置來操控,這種裝置一般被稱作「]」或「搖桿」。控制器通常會包含數個「按鈕」和「方向控制裝置」(例如:類比操縱桿),每一個按鈕和操縱桿都會被賦予特定的功能,藉由按下或轉動這些按鈕和操縱桿,操作者可以控制螢幕上的影像。而螢幕、喇叭、和搖桿都可以被整合在一個小型的物件中,被稱作「]」或簡稱「掌機」(handheld game console)。 遊戲多媒體通常都是儲存在「卡帶」(或「卡匣」)中,近年來則是儲存在]中,這些媒體可以插入遊戲機中。最近也有能夠直接從]下載遊戲或]至遊戲機中的服務。而較簡單的遊戲機可能只有內建的數款遊戲可玩。 遊戲機遊戲通常都有不同的玩法規則、物件、遊戲目標、控制方式、遊戲角色,以及其他特色。每一種遊戲機遊戲都有專用的多媒體光碟或卡帶,會依照不同的遊戲機來發行販售。為了要遊玩指定的遊戲,你需要準備該款遊戲所屬的遊戲機(又稱為「平台」)。例如,為了能玩到《]》這款遊戲,你需要使用]公司的「]」遊戲機。[ ]是早期欧美流行的游戏主机,随后发布的]]是首个世界范围内成功的商业游戏机。部分著名]: ; ](Nintendo) ](Family Computer)Famicom ](Super Family Computer)Super Famicom ] Nintendo VB ](Nintendo 64) ](GameCube) ] ] ; ](Sony) ](PlayStation) ](PlayStation 2) ](PlayStation 3) ](PlayStation 4) ; ](Microsoft) ] ] ] ; ](SEGA) ](Mega Drive) ](SEGA Saturn) ](DreamCast) ; ](NEC)&](Hudson) ] ; ](Panasonic)&](Philips) ] ; ] ] ](Handheld game console)是便携的游戏机。1980年代后,个人的行动化设备流行(其他如]),各公司开发了可携带游戏机。最早的掌機是1976年由美國Mattel公司開發的Mattel Electronics Handheld Games,软件无法更换。當時是採用LED螢幕直到1980年GAME&WATCH上市掌機邁入LCD時代。 第一个可以替换游戏的掌机是在1979年,但成功的首个商业掌上游戏机主机仍是任天堂的]。任天堂]和]、索尼的](又称PSP)都曾长期占据掌机的王者之位。如今,以裸眼3D为看点的]游戏机和索尼加入了前后双面触控等新硬件功能的掌机](PSV)又在游戏爱好者中展开了新一轮的争斗。 手机 ]开启了第一次热潮,]出产了特别针对游戏应用的手机系列,]等]出現,其中软件商店成功扩展了手机游戏市场,并且挑战传统]。 影响 人工智能 电子游戏中非人类控制成分,根据功能不同通常称为]、电脑或]。通常游戏可以设定难易度,决定AI对某些方面的判断能力。 参见 ] ] ] ] ] 備註 参考 ] ] 穆克林·本·阿卜杜勒-阿齐兹·阿勒沙特(;)是沙特阿拉伯前任王储,沙特阿拉伯现任国王萨勒曼·本·阿卜杜勒-阿齐兹·阿勒沙特的弟弟,沙特阿拉伯首任国王阿卜杜勒-阿齐兹·本·阿卜杜拉赫曼·本·费萨尔·阿勒沙特在世儿子中最年幼者2015年4月28日,穆罕默德·本·纳伊夫成为新王储。 参考资料 穆罕默德·本·纳伊夫·本·阿卜杜勒-阿齐兹·阿勒沙特()是沙特阿拉伯现任王储,沙特阿拉伯现任国王萨勒曼·本·阿卜杜勒-阿齐兹·阿勒沙特的侄子,沙特阿拉伯前王储纳伊夫·本·阿卜杜勒-阿齐兹·阿勒沙特的次子,沙特阿拉伯首任国王阿卜杜勒-阿齐兹·本·阿卜杜拉赫曼·本·费萨尔·阿勒沙特的孙子,2015年1月23日继任副王储、内政大臣兼第二副首相。2015年4月28日继任王储,这标志着沙特王位继承开始从第二代向第三代过渡< ref>。 个人简介 他年轻时在美国受教育,获得了刘易斯-克拉克学院的政治经济学学位。能讲流利的英语,喜欢好莱坞动作电影,是一个枪支爱好者。 纳耶夫长期在沙特情报部门和内政部门工作,负责国家反恐机构和相关行动。他也因此是极端分子的眼中钉,曾躲过至少4次谋杀企图。纳耶夫对伊朗立场强硬是个鹰派。 2015年1月他被选为副王储之时,美国官员、学者、媒体都公开表示对他的赞赏,认为这是明智决定。 参考资料 第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戰;)是一場於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主要發生在歐洲、然而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戰,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這場戰爭。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场战争被直接称为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戰場在歐洲,故此20世紀早期的中文經常稱之為欧战。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國、奧匈、土耳其及保加利亚屬於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日本、俄國、意大利和中國則屬於協約國陣營。戰爭期間,很多亞洲、歐洲和美洲國家都加入協約國。中国于1917年8月14日对德奥宣战。戰爭的導火線是發生於1914年6月的塞拉耶佛事件,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包括塞爾維亞對奧匈、保加利亚作戰的巴爾幹戰線,奥斯曼土耳其对俄国的高加索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的美索不达米亚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阿拉伯的巴勒斯坦战线等等),其中以西線最为慘烈。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强的戰爭之一,約6500萬人參戰,約2000萬人受傷, 过1600萬人喪生(约900万士兵和700万平民),造成了嚴重的人口及經濟損失,估計損失约1700億美元(當時幣值)。 開戰原因 15世纪以来,居住着许多塞尔维亚人的波士尼亞一直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领土,在1878年却被已经是世界列强的奥匈帝国單方面强行吞併,这引起了塞尔维亚人强烈的仇奥情绪。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族學生普林西普在波士尼亞首府塞拉耶佛開槍打死奧匈帝国皇太子斐迪南大公。普林西普是黑手党成员,这个组织目標是南斯拉夫的統一和从奥匈帝国统治下獨立出来。塞拉耶佛暗殺事件引起了一系列强烈反应,最終演變成全面戰爭。奧匈帝國发出通牒,要求塞爾維亞採取行動懲罰肇事者,当奧匈帝國認為塞爾維亞沒有做到的时候,进而对塞尔维亚宣戰。由于種種集體協定防禦条约和複雜性的國際结盟关系,在數週內主要歐洲列強纷纷捲入戰爭。 極端民族主義 普法戰爭 18世纪中叶,在德国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由十数个大小不一的日耳曼人小邦国组成的日耳曼邦聯,分裂造成德国国内市场经济无法发展(因为各邦关卡、课税重重,商品无法自由流通),在欧洲大陆也无法与其他列强鼎立,故其中的最具实力的第二大邦普魯士為了建立统一的德意志帝國进而與奥地利,法國等列强爭奪歐洲大陸霸權,便領導日耳曼邦聯,於公元1870年誘發法國開戰並擊敗法國。在這場戰爭中法國大敗,御驾亲征的法皇拿破仑三世被俘。普魯士大獲全勝,后乘势率各邦国联合建立了统一的国家—德意志帝國。法國戰敗後,被逼签下了普魯士首相奧托·馮·俾斯麥所開出條件非常苛刻的和約:《法蘭克福條約》規定法國割讓阿爾薩斯-洛林予德國,並賠款50億法郎,普軍在收齊賠款前,可駐軍於法國。此外,德意志帝國皇帝威廉一世的登基大典於法国的凡爾賽宮舉行,這大大羞辱了法國,挑起德法兩國之仇恨。戰後法國復仇主義盛行,亦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另一主因。 巴爾幹 巴尔干半岛向來都被稱為「歐洲火藥庫」,當時巴爾幹半島各國為了各自的利益而發生了兩次巴爾幹戰爭,並使得奧匈和俄國的衝突加深,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線。 奧匈和俄國的利益衝突源於巴爾幹半島,在1878年的柏林會議上,俄國在保加利亞的勢力大大被奪;而奧匈则在赫塞哥維納、波斯尼亞兩地取得保護權,這令俄國大為驚慌,試圖以支持塞爾維亞以對抗奧匈帝國的擴張。此後,奧匈和俄國的衝突加深,亦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原因之一。 同盟對立 普法戰爭後,德國總理奧托·馮·俾斯麥擔心法國報復,因此採取結盟政策,以孤立法國。他本來讓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及俄羅斯帝國結成三帝同盟,可是後來在1878年柏林會議上,俄國因巴爾幹半島問題,而與奧匈帝國發生利益衝突。1879年,德國選擇與奧匈締結了秘密的德奧同盟。此外,意大利在爭奪北非突尼西亞失敗,讓法國在1881年兼併該地。為了爭取支援,意大利跟德國和奧匈結盟,是為三國同盟。 俄國得知德奧兩國簽訂了德奧同盟後,十分不滿。但俾斯麥是一個老練的政治家,為了保持與俄國的良好關係,于1887年與俄國簽訂了《再保險條約》。可是俾斯麥在1890年下臺後,新任德皇威廉二世不想維持俾斯麥定下的同盟制度,任由條約終止,而選擇只與奧國為盟。法國向俄國提供資本,實現其工業化後,在1894年與俄國結下軍事同盟,是為法俄同盟。 英國鑑於法國在埃及、俄國在巴爾幹日益擴張,威脅英帝國前往遠東的貿易航道,故在1887年2月12日和意大利組成《地中海協定》,互相保證維持地中海、亞德里亞海及黑海的現狀,而意大利則支持英國在埃及的行動。經德國首相俾斯麥支持下,奧匈及西班牙均加入協定,是為《第一次地中海協定》,同年十二月,英、奧、-{zh-hans意; zh-hk意; zh-tw義;}-三國商定共同維持近東現狀,對抗俄國對土耳其帝國之影響,是為《第二次地中海協定》,不過兩次協定沒有明確規定英國承擔具體的軍事義務,故英國並未放棄其光榮孤立政策。直至德國海軍日擴,威脅英國的制海權,英國才著手在歐陸尋求盟友。1904年英國終與法國簽訂《英法協約》,但此協定並非軍事同盟,而是一項解決兩國有關殖民地糾紛的協定;相對於德奧同盟或法俄同盟,其合作無疑是較為鬆散。不過在第一次摩洛哥危機中,此協定充分反映英法堅定的合作夥伴關係。受到法國鼓勵,英俄雙方終於在1907年結束其殖民地糾紛,簽訂《英俄條約》。同年,法國、英國和俄國有感德國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國的擴張,是以組成三國協約。 歐洲從此分為兩大陣營,因此只要有任何風吹草動,都有演變為世界大戰的可能,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因為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遭到暗殺而引起的。 爭奪殖民地 經濟及工業化發展催促著當時各國政府爭奪殖民地以取得原料供應地及市場。20世紀初帝國主義興起。在俾斯麥時代,鑒于統一德意志帝國初立,故對殖民地的爭奪較少參與。後來,國內商人勢力興起,便要求德國政府爭取海外資源和市場。威廉二世即位,俾斯麥被罷後,德皇認為德國殖民地太少,原料產地及商品市場不足,實行世界政策,要求重新劃分全球勢力範圍。這觸犯了老牌殖民大國──英國和法國的利益。而第一次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機,和法国的既得利益有所衝突,這亦使得兩大陣營的衝突加劇,戰爭爆發的可能性越發加大。 軍備競賽 两大军事集团在战前进行了激烈的军备竞赛:德国於1900年制訂海軍法,將海軍規模大加擴充,英國為保持海上力量優勢以維持安全,在1905年開始建造无畏舰,並在1907年德國開始建造無畏艦時以二對一海軍政策,即保持自身無畏艦數為德方之兩倍以相應付。在第二次摩洛哥危機後,更聯同法俄兩國實施三國海軍聯防,即英國在北海、法國在地中海、俄國在波羅的海分別對付德奧兩國海軍。 而在陸軍方面,由1880年到1913年,德国常备军由42萬扩充至87万;法国則由50萬扩充至81万;俄罗斯也準備由80萬增加到230万,最後雖未達標,唯其陸軍已有140萬,乃全歐之冠,不過其質素甚為低下,無法和德法兩國之陸軍相比;奧匈的軍隊由47萬擴張至85萬,步兵質素一般,但重炮部隊質素全球第一;意大利由20萬擴張至35萬,而無論步兵和炮兵質素皆不及德法;最後美國也響應歐洲局勢緊張將軍隊數由3萬4千人擴張至16萬。 戰前危機 第一次摩洛哥危機 1905年法國向摩洛哥提出改革方案,企圖將之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之內。然而摩洛哥深感法國侵略的壓力,欲援引德國抗衡法國。但当时德國對摩洛哥虎視眈眈,懷有野心,法國士氣不振,德國又欲試探英法協約的合作程度,而且此時國際環境有利。1905年3月31日,德皇威廉二世出訪摩洛哥北部重要港口丹吉爾時,宣稱將會保護摩洛哥的獨立及其領土的完整,使其與欲在摩洛哥擴張的法國關係變得緊張,這就是第一次摩洛哥危機。1906年1月16日,歐洲列強在阿爾赫西拉斯舉行會議,並達成決議,承認摩洛哥的獨立,但由法國和西班牙兩國負責摩洛哥的警務,法國得以控制摩洛哥的海關及警察。 第二次摩洛哥危機 1911年5月21日,摩洛哥發生反蘇丹的部落起義,法國藉機派兵攻佔其首都非斯。德國則要求法國割讓部分法屬剛果作為補償,並於該年7月1日,以保護本國商人為藉口,出動豹號砲艦()駛至摩洛哥的港口阿加迪爾,戰爭一觸即發,這次行動被史家稱為「豹的跳躍」。英國因忌惮德國挑戰其海上霸權,因此支援法國,態度强硬。7月9日,法德兩國開始談判,最後在11月4日達成協議。德國承認法國在摩洛哥的地位,並把喀麥隆北部部分領土讓與法國(今查德南部);法國則把法屬赤道非洲轄下的法屬剛果中南部(今剛果共和國北部)及鄰近地區轉讓給德國,以作賠償。1912年3月30日,得到德國之同意後,法國與摩洛哥兩國簽訂非斯條約,摩洛哥正式淪為法國的被保護國。 德國與英、法兩國在這兩次摩洛哥危機裡結怨更深,而德皇更揚言不會再退讓,這使戰爭危機益大。 波斯尼亞危機 奥斯曼帝国在蘇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統治下,改革成效不大,一群年輕軍官以「團結進步委員會」的名義組織起來,提倡君主立憲,他們的活动又被人稱為「青年土耳其運動」;1908年駐馬其頓土耳其軍隊兵變,要求哈密德立即推行憲政及改革,最終蘇丹被迫下臺,使土耳其局勢出現不穩。加上巴爾幹各國早對土耳其剩餘的歐洲領土存有擴張的野心,局勢危急,於是奧匈與俄國達成協議,透過召開會議商討吞併波黑二省的問題,奧匈則承諾協助俄國修改柏林條約,讓俄國可以自由出入博普鲁斯-达达尼尔海峽,但最終奧匈單方面採取吞併行動,將與俄國的協議廢弃。1908年10月6日,奧國以保護僑民為理由,吞併了她從1878年開始託管的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這激起了想獲得這兩地的塞爾維亞之強烈反奧情緒。塞爾維亞渴望統治全巴爾幹半島的斯拉夫人,但奧國出兵令其希望幻滅,因而反對此行動。然而,其他歐洲大國並未協助塞爾維亞。塞爾維亞視吞併一事為屈辱,但俄國未有實質支援,塞亦唯有接受;卻種下兩次巴爾幹半島戰爭的禍根,塞爾維亞西進之路已封,唯有一心南下才可突破;而奧匈公然吞併土耳其土地,亦促成日後各國組成巴爾幹同盟,參與侵佔土耳其領土。此次危機也被稱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預演。 第一次巴爾幹戰爭 1912年3月13日,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希臘與蒙特尼哥羅組成巴爾幹同盟,聯合攻打土耳其奥斯曼帝國。10月18日,巴爾幹同盟與土耳其爆發第一次巴爾幹戰爭。結果土耳其大敗,1913年5月30日與巴爾幹同盟簽訂《倫敦條約》,宣佈放棄除君士坦丁堡附近領土以外所有在巴爾幹半島的領地;保加利亞則取得了馬其頓。 塞爾維亞原先可得到通往亞德里亞海的海岸線,但由于奧匈不希望它實力大增,威脅其多民族帝國之安全,遂在會議上鼓吹在該處建立一獨立國家,阿爾巴尼亞因而立國。但奧塞兩國之間的嫌隙却因此事而擴大,以致巴爾幹同盟出現分裂。 第二次巴爾幹戰爭 保加利亞表示被不公平對待,所以攻打塞爾維亞,開始第二次巴爾幹戰爭1913年6月1日,塞爾維亞與希臘結盟,預備進攻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於其後亦加入同盟。6月29日,第二次巴爾幹戰爭爆發。奧斯曼帝國亦對保加利亞宣戰,結果保加利亞戰敗。8月10日,各參戰國簽訂《布加勒斯特條約》,多布羅加北部由羅馬尼亞取得;馬其頓則被分成三部分,其中發達河馬其頓(;其邊界與今馬其頓共和國相若)劃歸塞爾維亞,皮林馬其頓劃歸保加利亞;愛琴海馬其頓()劃歸希臘。這引來了奧匈的不滿,因為塞爾維亞在這兩次巴爾幹戰爭里獲得的利益太大,威脅其在巴爾幹半島的地位,而俄國則藉由塞爾維亞插手巴爾幹半島事務,結果與奧匈的衝突加深,使得大戰一觸即發。 薩拉熱窩刺殺事件 1914年6月28日,此日為塞爾維亞之國慶日。奧匈帝國皇太子費迪南大公夫婦在塞拉耶佛視察時,被塞尔维亞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一名參加塞爾維亞恐怖組織「黑手黨」的波斯尼亞學生)槍殺。奧匈帝國以此為藉口,得到德國的支援後,於1914年7月28日出兵塞爾維亞。這件事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戰事爆發 1914年7月28日,奧匈向塞爾維亞宣戰。7月30日,俄國開始總動員,出兵援助塞爾維亞。8月1日,德國向俄國宣戰;并向法国提出最后通牒、要求其在德俄发生战争时保持中立,法国拒绝、并进入总动员。8月3日,德国向法國宣戰。8月4日,德國入侵,立國時已保持永久中立的比利时;同日,英國考慮到比利時對自己國土安全的重要、又為了確保比利時的中立和維護1839年簽署的《倫敦條約》,于是向德國宣戰。8月6日,奧匈緩慢地向俄國宣戰。8月12日,英國向奧匈宣戰。 西面戰線 在戰爭爆發之前幾年,德國總參謀長阿爾弗雷德·馮·施里芬已制定了以速戰速决為主要特徵的施里芬計劃:先利用德國發達的鐵路網,集中優勢兵力在六星期內打敗法國,然後將部隊調往東線進攻俄國。與此相對應,法國也制訂了以兩個集團軍齊頭並進,一舉收復普法戰爭後被割讓給德國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兩省的第十七號計劃。但戰事的發展却出乎這些軍事家意料,使得這兩個計劃皆不可行。 德軍進攻 1914年8月2日,德軍出兵中立國盧森堡,以取得盧森堡的鐵路網。8月3日,德軍對比利時不宣而戰。至8月9日,德軍成功攻佔比利時全境,並且驅逐在比利時境內的法軍回法國境內。8月21日,德軍分兵五路攻向法國北部,法軍失守,被逼後撤。9月3日,德軍已進逼巴黎,法國政府被逼撤退至波爾多。9月5-12日,德軍與英法聯軍在巴黎近郊馬恩河一線爆發馬恩河戰役,結果法國獲勝,被稱為「馬恩河奇蹟」。德軍只得轉入戰略防禦,固守安納河一線,戰鬥開始演變為陣地戰。接著,雙方爆發了奔向海邊的運動戰,結果平分秋色。德軍奪取法國東北部的廣闊領土,卻始終不能包圍法國的戰線。隨後雙方再爆發佛蘭德會戰,但雙方均無重大成果,結果戰事進入膠著對峙狀態。 戰事僵持 1915年春,英法聯軍趁德軍主力集中在東面戰線,發動了香巴尼和阿杜瓦兩輪攻勢。但因為沿用舊戰術,而且欠缺强大火力掩護,結果被德軍成功抵擋,己方反而傷亡慘重。該年4月德軍反擊,並首次使用毒氣,使雙方的損失更為慘重。結果1915年的西面戰線,英法聯軍死傷百萬人,德軍亦死傷61萬人,但戰事仍然膠著。 1916年2月,東面戰線的壓力稍為降低,德軍主力再次移師西線,與法軍爆發凡爾登會戰。結果在激戰7個多月後,德軍仍不能攻取凡爾登。而英法聯軍為了制衡德軍,在該年7月初向索姆河一線與德軍爆發索姆河戰役,戰況更為慘烈。英軍雖然在這場戰爭裡首次使用坦克,但雙方在傷亡共約120萬人後,戰事仍未有重大突破,並持續至該年11月,西線再次變為膠著對峙狀態,不過協約國開始掌握戰爭的主動權。 美國參戰 1917年2月3日因德國使用無限制潜艇戰,使美國多隻船隻被擊沉,美国与德国断交。2月24日,美國駐英大使佩奇收到破获的齊默曼電報,電報稱如果墨西哥對美國宣戰,德國將協助把美國西南部還給墨西哥,于是美國以此為根據,于4月6日向德國宣戰。 1917年4月,法軍於西線開展春季攻勢,與德軍在蘭斯和蘇瓦松之間進行會戰,歷時共一個月,但法軍在傷亡10萬人後却仍未有進展,引起了法國士兵的騷動,并导致该次战役的策划者、上任不足半年的法军总司令罗贝尔·尼维勒将军被革职。戰事再度膠著,而法軍因內部騷動,無力防禦,只得由英軍負責西線防禦。在該年下半年,美國提供的裝備到達歐洲,英軍於是再在西線猛攻,但在損失100多萬人後,仍無法改變戰事的膠著狀態。 最後進攻 1917年11月,東面戰線因俄國發生十月革命並退出戰爭而結束,德軍立即集中于西線,意圖在美軍到達歐洲之前,于1918年夏季打敗英法兩國,以扭轉局勢。1918年3月-7月,德軍接連於西線發動5次大規模的攻勢,頭兩次攻勢在損兵14萬後仍無所獲。而美軍則已到達歐洲,使協約國兵力大增。該年5月底,德軍發動第三次攻勢,這次成功突破法軍的防線進逼至距巴黎僅37公里之地,但並不能殲滅英法聯軍的主力,而己方則損失13萬人。在6月9日-6月13日這5天,德軍發動第四次攻勢,企圖將德軍在亞眠和馬恩河的兩個突出點接連起來,以集中兵力攻擊巴黎,但並未能成功。7月15日,德軍死心不息,發動第五次攻勢,但在損失15個師後,一無所獲,己方軍力反而消耗殆盡,只得撤退至興登堡防線,從此只能作消極防禦。 東方戰線 俄國動員 1914年7月28日,奧匈因為德國向其開出空白支票,因此自信心大增,與塞爾維亞斷交並對其宣戰。俄國則宣布全國總動員,以支援塞爾維亞與奧匈戰鬥,這引起德國的不滿(而兩國的惡性關係也埋下了伏線)。8月1日,德國以俄國拒絕停止全國總動員為藉口向俄國宣戰,並同時在西線進侵比利時。8月4日,英國因比利時為其自身安全的關鍵,因此對德宣戰。8月6日,奧匈向俄國宣戰。 德俄交戰 俄軍乘德軍在開戰之初,集中兵力在西線之際,在東線向德軍發起進攻。8月下旬,俄軍進入東普魯士,並逼向德國的心臟地帶,德軍被逼從西線調兵回援。德國援軍行動迅速,很快便抵達東線,並于科穆辛森林附近消滅數萬名俄軍,使得東線戰局發展受到德軍控制。9月11日,俄國的第一集團軍再度被擊敗,德軍進逼至俄國境內,俄軍損失共25萬餘人。在南線方面,俄軍開始時在加里西亞和布科維納屢次擊敗奧匈帝國的軍隊,但德國隨後對奧匈提供支援,結果到12月中旬,東線戰事亦進入膠著狀態。 1915年,德軍因為西線的馬恩河會戰失敗,决定先集中兵力擊潰俄國,逼使俄國停戰,從而結束東線戰事,並且避免繼續陷入兩線作戰的困局,東線于是變成主要戰場。1915年5月,德奧聯軍以18個師和2000餘門大炮,分兵兩路進擊俄軍,並計劃將俄軍逼至「波蘭口袋」內殲滅。雙方交戰8個多月,德軍攻佔普热梅希尔、萊姆堡、伊万哥罗德、華沙、布列斯特、維爾諾及里加,並逼使俄軍撤退至從里加灣到德涅斯特河一線,俄軍共損失170多萬人。德軍雖然大勝,但已方損失亦極大,而且並未消滅俄軍主力,結果無法逼迫俄國投降。而尼古拉二世亦乘机罢免皇叔尼古拉大公的俄军总司令职位,由沙皇本人亲自兼任俄军总司令并御驾亲征,但这并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俄军的局面。 俄軍反擊 1916年春,俄國調集3個方面軍共200萬人向德奧聯軍發動反攻,在激戰一輪後,雙方各損失百萬兵力,但俄軍兵力較多,因此逼退德奧聯軍,並乘勝攻進加里西亞東部地區,史称勃鲁希洛夫攻势(勃鲁希洛夫为当时的俄军总参谋长)。 俄國退出 俄國本身為農奴制的經濟體系,經不起東線持續的戰事,結果其國內經濟崩潰,工廠倒閉,失業率驟增,軍火補給極度困難,士兵極度厭戰。1916年冬,俄國內部各種矛盾加劇,莫斯科的罷工人數更達至百萬人以上,結果,俄國二月革命在1917年3月8日爆發,令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亞歷山大·克倫斯基領導的臨時政府仍然繼續戰爭,但又再被德奧聯軍擊敗。結果俄國工人及農民忍受不了,在1917年11月(儒略曆10月),由布爾什維克領袖列寧承诺再次举行全国大选 并領導了一場武裝起義,推翻了臨時政府,然后在大选失利之后 使用暴力手段强行建立了苏维埃政府和第一個社会主义國家。列寧其後與德國簽署《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並宣布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 南方战线 巴尔干战场 奥匈帝国和保加利亚从东西两路进攻,很快就击败了塞尔维亚。两国瓜分了塞尔维亚,而塞尔维亚抵抗力量经海路到达阿尔巴尼亚和希腊,并在英国的帮助下继续抵抗。 奥斯曼土耳其战场 德國為了牽制俄國,于是答應向鄂圖曼土耳其提供一億法郎的貸款,以換取其參戰。於是土耳其於1914年10月29日正式參戰對協約國聖戰,並與俄國在高加索發生戰鬥。俄軍初時作戰不利,但於1915年1月發動反攻,土耳其的第九集團軍被殲滅,共損失約7萬多人。 1914年土耳其在德国的帮助下进攻波斯,试图切断俄国和在印度的英国的联系。该战役一直持续到1918年,以土耳其的失败告终。 協約國軍隊為了解除俄國在高加索被鄂圖曼土耳其牽制的困局,决定聯合進攻鄂圖曼土耳其的首都伊斯坦堡。1915年初,加里波利之戰爆發。協約國先後有50萬士兵遠渡重洋來到加里波利半島。在近十一個月的戰事後,共約131萬人死亡,262萬人受傷,結果被逼撤退。這場戰役是一戰中最著名的戰役之一,也是當時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陸作戰。在土耳其帝国东部的美索不达米亚(今天的伊拉克),英军则要顺利许多。虽然在庫特战役(1915年底到1916年春)中英军受挫,但在1917年3月英军攻克巴格达。 阿拉伯半島14世纪被土耳其占领。虽然土耳其人也信奉伊斯兰教,但是与阿拉伯人并非是同一民族。1916年6月,阿拉伯发生反抗土耳其的民族起义,英國少校勞倫斯协助阿拉伯人組織游击战,配合英國从埃及派遣的东征軍队,最终攻克大马士革。 阿拉伯半岛盛产石油,不过一战时期尚未被发现。 義大利轉投協約國 1915年5月,義大利因為英法答應在戰後分得阜姆和達爾馬提亞,于是投向協約國一方,對同盟國宣戰。同時,聖馬利諾亦派志願軍協助義大利,以及聖馬利諾戰地醫療隊。義大利軍雖然實力較弱,交戰初期即損失近30萬人,但却成功拖住了奧匈40個師的兵力,緩减了俄法的壓力。1915年9月,保加利亞加入同盟國,並出兵30萬,配合德奧聯軍攻擊塞爾維亞,結果同盟國很快便占領塞爾維亞全境,塞爾維亞政府及軍隊被逼撤退至希臘的科孚島。 罗马尼亚参战 1916年8月羅馬尼亞向同盟國宣戰。德奧聯軍於是決定攻取羅馬尼亞,以奪取石油和糧食補給。結果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很快便失陷,德奧軍隊佔領大部分羅馬尼亞國土。 海上戰爭 雖然英德兩國在戰前爭建無畏艦,但在整個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却只有一次大規模的艦隊主力决戰,德軍少數部署在海外殖民地的巡洋艦隊在開戰的頭一年即遭數量上佔有優勢的英國海軍的肅清(雖然其中不乏如輕巡洋艦恩登號這樣成功的通商破壞艦),德國公海艦隊也被英國海軍封鎖在波羅的海內。1916年,德國海軍意圖突破封鎖,隨爆發英德海軍間唯一的艦隊決戰日德蘭海戰。這場戰役的結果比較特別:一方面,舍爾海軍上將率領的德國大洋艦隊以相對較少噸位的艦隻損失,擊沉了更多的英國艦隻,從而取得了戰術上的勝利;另一方面,杰利科海軍上將指揮的英國主力艦隊成功地將德國海軍封鎖在了德國港口,使得後者在戰爭後期幾乎毫無作為,從而取得了戰略上的勝利。 而另一方面,在戰爭初期,德國主要依靠潛艇戰阻止他國對英國的物資援助,但因為美國抗議而一度中止。但當德國海軍情勢越來越差,國內的經濟亦日趨惡化時,德國在1917年1月決定恢復無限制潜艇戰,即凡是在英國水域的船隻,不論是敵方或是中立國的,都有可能被德國潜艇擊沉,這大大影響了美國商船的航行,而且亦有美國商船被擊沉的紀錄,因此德美關係惡化,美國開始有對德宣戰意欲,在齊默曼電報事件後,美國正式對德宣戰。結果德國的無限制潜艇戰反而招致了强大的美國參戰。 世界大戰 日本出兵 日本自從在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打敗中國及沙俄後,欲向中國獲得更多利益。因此其於第一次世界大戰里投向協約國,向同盟國宣戰,以獲得德國在中國山東半島的權益,於是在1914年8月23日向德国宣战,發動了青島戰役,11月攻佔青島。 拉美諸國參戰 在美國參戰後,拉丁美洲諸國亦跟隨美國向同盟國宣戰,結果使這場戰爭的範圍再度擴大。但這些國家大多在名義上參戰,並未實際投入戰爭。 中國參戰 中國當時為段祺瑞統治下的北洋政府,北洋政府為了獲取利益,投向了比較有利的協約國一方,於1917年3月14日与德断交,於8月14日對德奥宣戰。雖然中國並未派兵參與,不過於戰前及期間前往歐洲的數十萬名華工在後勤與工程上為協約國有很大的貢獻。 大戰結束 德國變天 1918年8月至9月間,德軍再損失15萬人、大炮2000餘門及機槍13000餘挺。不斷傳來的軍事失敗的消息使德國國內的矛盾加劇。9月,興登堡元帥建議在德國議會提出要「結束戰爭」。但德軍的最高統帥部却仍死心不息,意圖用剩餘的海軍艦隻與英國海軍進行最後决戰。結果德國水兵因不願送死,在基爾港發生譁變,並迅速蔓延到整個海軍及全國。11月9日,德國首都柏林亦發生革命,德皇威廉二世只得宣布退位,並逃至荷蘭。11月11日,德軍求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同盟國投降 雖然俄國退出戰爭,但德國的各盟國──鄂圖曼土耳其、保加利亞及奧匈却因持續作戰,致使經濟崩潰,國內各民族發生起義,結果無力再戰,相繼向協約國求和。最後德國內部亦發生政變,並向協約國求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巴黎和會 戰後各國於巴黎凡爾賽宮召開和議,稱為「巴黎和平會議」(簡稱巴黎和會)。會議的重大決定由美國總統托馬斯·伍德羅·威爾遜、英國首相大衛·勞合·喬治和法國總理喬治·克列孟梭主持。威爾遜總統主張寬大對待德國,在英國立場方面,他亦主張公平和不太苛刻的對待德國。原因是德國和英國之間有不少經濟活動交流,站在利益方面,英美都主張不嚴懲德國。法國却因為復仇心作祟,主張嚴懲德國。最後,諸國與德簽訂的議和條約──《凡爾賽和約》,因應法國的要求而加入了極其苛刻的條款,向德國强加了巨大的割地賠款及限制軍備條款。但同時間,並未处置德皇威廉二世、興登堡元帥、魯登道夫將軍等决策者。結果為德國在20年後挑起規模更大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埋下了禍根。 其他和約 戰勝國與其他戰敗國亦分別簽署了條件苛刻的和約,戰勝國與奧匈帝國的奧地利部分簽署《聖日耳曼條約》,奧匈帝國被劃分為多個民族國家;與保加利亞簽署《訥依條約》,保加利亞失去愛琴海出海口,並須賠款4億4500萬美元;與匈牙利簽署《特里亞農條約》,匈牙利領土大幅減少;與鄂圖曼土耳其簽署《色佛爾條約》,徹底瓜分鄂圖曼土耳其的領土。後來的土耳其共和國只剩下伊斯坦堡、其附近小部分領土及安那托利亞的部分。 以《凡爾賽和約》及其他各個和約所構成的戰後歐洲及國際關係的新體系,就是所謂的凡爾賽體系,對戰後歐洲及國際關係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 影響 民族國家 沙俄帝國、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土耳其奥斯曼帝國這四大帝國覆滅。而巴爾幹半島與中東地區的民族國家則隨之而起,如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匈牙利和伊拉克等。 歐洲衰退,美日興起 原來為世界金融中心及世界霸主的英國,在戰後雖然領土有所增加,但其對領土的控制力却因戰爭的巨大傷亡與物資損失而大大削减,而其經濟亦因戰爭而大受影響,出現嚴重衰退,從此其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讓給了美國。這場大戰也削弱了法、-{zh-hans意; zh-hk意; zh-tw義;}-、德;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强國,世界金融中心也由倫敦轉移到紐約;日本也由債務國變成債權國,並侵占了原屬德國勢力範圍的中國膠州灣及山東半島。 无产阶级革命 大战期間,俄國發生无产阶级革命,使世界上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联盟,從此共產主義在世界各國擴散,至1922年,蘇俄收復烏克蘭,建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聯盟。世界各地相繼建立共產主义政黨或政權,直至冷戰結束為止。 德國復仇 《凡爾賽條約》將發動戰爭的責任悉數推給德國,從而對德國實行條件極為嚴厲的經濟與軍事制裁,德國失去13%的國土和12%的人口,還被解除武裝,德國陸軍被控制在10萬人以下,且不許擁有空軍。但德國雖然在一戰中最後戰敗,其元氣並未受到過大的傷害,工業體系依然保存完整,本土也並未受到戰火的波及。《凡爾賽條約》過多考慮戰勝國的利益分配,完全沒有考慮戰敗國自身的利益,加上條約的空前苛刻性和掠奪本質,造成德國貨幣瘋狂貶值,使得德國國民對强加給他們的條約有極强的抵觸和反感情緒,因而引發德國民眾強烈的民族復仇主義情緒。德國人為擺脫《凡爾賽條約》桎梏,各派政治勢力、各種政治思想在德國你爭我奪,顯得尤為激烈。種種因素配合,以及德國在希特勒的納粹黨的領導下,終於爆發了規模空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戰。 中國運動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中華民國是戰勝國。北洋政府雖然因此停止對戰敗的德國和奧匈帝國的庚子賠款,並在巴黎和會中提出廢除外國在華勢力範圍、撤退外國在華駐軍等七項希望取消日本強加的《二十一條》及換文的陳述書,但遭受列強拒絕。《凡爾賽和約》將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在巴黎和會中,中華民國政府的外交失敗,直接引發了民眾的強烈不滿,從而引發了五四運動。(注:事实上,北洋政府的外交家们已经获得了一些卓有成效的外交成果,但一些成果由于密约难以公之于世,而且受国内反抗情绪的压力所迫,因而拒签。但其中一些成果大部分都在华盛顿会议上得以成真,若没有巴黎和会的外交努力做基础,恐怕更是难以实现。) 1919年5月4日由於山東問題北京的青年學生及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階層廣泛參與了一次示威遊行、請願、罷課、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形式的愛國運動,並使得之後中華民國政府在6月28日沒有簽署凡爾賽條約。此運動對中國近代迄今之政治、社會、文化、思想影響甚大,此後北洋軍閥政府失去民心而垮台。 軍人待遇 一戰美軍士兵每人每日薪金為1美元,另加海外生活補助金025元(25分)。後來由於1930年代的大蕭條,退伍軍人、家屬與其他有關團體,向美國政府要求即時索取補助金不果,而導致1932年美國軍方介入的流血補助金進軍事件。 國際聯盟 鑑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傷亡與物資損失巨大,英法等戰勝國於是在1920年1月發起了一個用以減少武器數目、平息國際糾紛及維持民眾的生活水平的組織,是為國際聯盟(簡稱國聯)。由於美國沒有參加,國聯被英法操控。然而,國聯卻不能有效阻止法西斯主義的侵略行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被聯合國取代。 女性地位 在大戰期間參戰國內大量男性均直接參與前線戰爭,導致國內勞動力大減,生產軍需品、武器、後勤支援等的職位大部份皆由女性接替,使婦女的重要性提高。在戰後1920年代日本的婦女運動、1920年美國給予婦女選舉權,至1928年英國亦給予婦女選舉權等事件顯示婦女的地位得以重視,女權運動亦在此時興起。 文学艺术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造就了以海明威、T·S·艾略特为代表的迷惘的一代文学家,他们的文学作品及个人结局(海明威最终选择自杀)都反映出这场战争给人类所造成了无法愈合的心灵创伤。以戰爭為主題的文學作品也在此時問世,主要表達對戰爭的厭惡,如海明威的《戰地春夢》和雷馬克的《西線無戰事》。 相关电影 西线无战事 漫长的婚约 聖誕快樂 紅男爵 战马 戰地春夢 戰地鐘聲 統計資料 協約國總士兵陣亡5497600 比利時:137萬 英國—878萬 法國—124萬 希臘:5千 義大利:65萬 中国:3千 日本:3百 黑山:3萬 羅馬尼亞:336萬 俄羅斯帝國:170萬 塞爾維亞:45萬 美國:506萬 同盟國總士兵陣亡3382500 奧匈:120萬 保加利亞:875萬 德國:177萬 土耳其:325萬 平民總被殺2493000 奧匈:30萬 比利時:3萬 英國:31萬 保加利亞:275萬 法國:4萬 德國:76萬 希臘:132萬 羅馬尼亞:275萬 俄羅斯:41萬 塞爾維亞:15萬 土耳其:100萬 注释 参考来源 徐國琦:《中國與大戰:尋求新的國家認同與國際化》,上海三聯書店 參看條目 第一次世界大戰列強軍備競賽 第二次世界大戰 凡爾賽條約 世界戰爭列表 U-潜艇 第一次世界大戰參戰國 米蒂亞號 參考資料 第一次阿拉曼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北非戰場上,軸心國司令埃尔温·隆美尔所指揮的非洲裝甲軍團與英國中東戰場司令克勞德·奧金萊克所統領之英聯邦軍隊在埃及阿拉曼進行之戰役。 经过 隨著1942年6月加查拉戰役戰敗後,英國第8軍團從邁爾薩·馬特魯撤退到阿拉曼防線。阿拉曼防線是位于埃及北部地中海沿岸的阿拉曼城與南方卡塔腊洼地之間,長40公里。 7月1日,非洲裝甲軍團首先發起進攻,但阿拉曼防線沒有被攻破,英軍阻止了軸心國軍之推進。7月2日,隆美尔集中力量在北面進攻,意圖攻破阿拉曼防線。奧金萊克在中路實施反擊但不成功,在南面對義大利軍同時進攻而且比較成功。由於盟軍反撲,隆美尔被迫重組部隊及轉入防禦。 奧金萊克於7月10日再度進攻,攻擊北面之艾沙山,俘虜超過一千人,隆美尔企圖奪回艾沙山上之陣地但收穫甚微。之後,奧金萊克分別於7月14日及7月21日兩度進攻中路的魯維沙特山脊,兩次進攻均失敗。 7月27日,奧金萊克分別於艾沙山及米特里亞山脊再度進攻,進攻北面之艾沙山只有輕微損失,但南面進攻米特里亞山岭之行動,因德軍地雷區未被清除及德軍之抵抗而遭受慘重損失。 英國第8軍團之物資消耗巨大,7月31日,奧金萊克命令轉入防禦。 第一次阿拉曼戰役是一場消耗戰,但隆美尔企圖奪取亞歷山卓港之努力失敗。之後,隆美尔於8月份在阿拉姆哈勒法戰役中嘗試攻破英聯邦軍隊之防缐失敗。10月份,第8軍團在後任司令伯納德·勞·蒙哥馬利指揮下,在第二次阿拉曼戰役中決定性打敗軸心國軍。 參照 第二次阿拉曼战役 第二次世界大戰(又常被簡稱為二次大戰、二戰等,亦可稱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以及所有的大國,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有1億多名軍事人員被動員並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包括有南京大屠殺、猶太人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终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自有紀錄以來涉及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案例的軍事衝突,全部總計便將近有5000萬至7000萬人因而死亡,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 儘管早在1937年時,日本便與中國爆發了中國抗日戰爭。不過大多數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以英國為首的大英帝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後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大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藉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陸續佔領或者吞併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發生多起軍事衝突,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集團決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這次攻勢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爆發,但也在之後讓原本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被迫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到了1941年12月,已經加入軸心國的大日本帝國為了能夠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陸續襲擊位在太平洋的美國統轄地區和座落於與中南半島的歐洲殖民地,很快地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 到了1942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位於歐洲的軸心國也陸續於北非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節節敗退,這些都迫使軸心國停下進攻的腳步。1943年時,意大利法西斯政權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面對同盟國部隊嚴重失利,另一方面德軍在库尔斯克会战戰敗後失去對於東歐的領導地位,同時美國也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集團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嘗試將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成功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侵略德國與其同盟國家的土地。在蘇聯和波蘭部隊共同攻入柏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德國無條件投降的情況下宣告結束。而另一方面美國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了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面臨隨時會被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之中。最後在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後,1945年8月15日日本跟進宣佈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件,而隨著亞洲戰事的停息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45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勝利宣告結束,然而二次大戰也改變了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同盟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5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也促使美國和蘇聯二者成為彼此對立的超級大國,並在戰爭結束後展開了長達46年的冷戰局勢。與此同時過去各個歐洲大國的影響力則逐漸下降,促使各個亞洲與非洲殖民地出現非殖民化的運動,陸陸續續有許多地方宣告獨立。而為了面對戰爭所帶來的破壞,各個國家也開始為自身的產業推出振興經濟措施;另外為了能夠穩定各國之間的外交關係,歐洲也開始推動歐洲一體化的目標。 時間 一般認為戰爭是於1939年9月1日爆發,這樣的論點是以德國入侵波蘭做為起點,2天之後英國和法國便先後對德國宣戰。不過對於戰爭開始的日期仍然存有許多不同的意見,其中一些人便認為實際上戰爭早在1937年7月7日七七盧溝橋事變發生,中國抗日戰爭爆發之後便已經開始。英國歷史學家安東尼·畢佛(Antony Beevor)等人則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源,應該從1931年9月日軍侵略滿州開始計算。 另外也有如英國歷史學家A·J·P·泰勒等抱持著不同的想法,認為抗日戰爭和在歐洲以及其殖民地所爆發的戰爭剛開始只不過是同時發生的不同軍事衝突,兩場戰爭最終於1941年合併而稱其為「世界大戰」。其他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始時間的說法還包括有在1935年10月3日時,因為意大利入侵衣索比亞的舉動而爆發戰爭。另外也有人認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都是屬於「歐洲內戰」(European Civil War)或者是「第二次三十年戰爭」(Second Thirty Years War)的一部份。 對於戰爭結束的確切日期,在學界同樣也沒有達成一致的意見,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日戰爭勝利紀念日的日期各國也多有差異。有些人認為應該要參考如歐洲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戰勝利紀念日(1945年5月8日)作法,以納粹德國政府於柏林正式簽訂投降書的當天作為基準,從而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日期訂在1945年9月2日日本簽署停戰協定那天。也有些人認為在二戰結束應是1945年8月14日,因為那天日本便表示願意投降,而不是日本參與投降儀式正式投降的1945年9月2日那天。後者也認為前一種說法反而會使戰爭結束於1951年,因為直到那年日本才與世界各國簽署了對日和平條約,而德國甚至因為分裂的緣故則一直到1990年才簽署和平條約。 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徹底改變了協約國和同盟國的政治版圖,其中作為戰勝國的法國、比利時、意大利、希臘和羅馬尼亞獲得領土作為賠償,並且立即於這些領土上設立新的地方行政區劃以進行有效的管理,而戰敗的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和鄂圖曼帝國則紛紛宣告瓦解。另外一方面在1917年時俄國的布爾什維克黨成功自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奪取了俄羅斯帝國的政權,也讓原本作為參戰國之一的俄羅斯帝國跟著宣告結束。 儘管在戰爭結束後社會開始出現追求和平主義的聲音,許多歐洲國家仍充斥著民族統一主義和復仇主義的民族情節且越來越深化。特別是德國在簽署《凡爾賽條約》後喪失大量領土、殖民地以及其自身的經濟優勢,使得德國社會對於領土收復以及復仇的思想更趨強化。然而由於《凡爾賽條約》的種種限制,德國仍然失去包括德國自身13%的領土以及所有海外殖民地,過去德國在戰爭期間吞併的他國領土也被迫允許獨立,並以戰爭開銷與賠償為由徵收巨額賠款。條約中更進一步限制德國軍事力量的規模以及配備包括了撤除空軍以及撤銷參謀部。而與此同時俄國內戰漸趨緩和,並且另外成立蘇聯掌管政權。 1918年到1919年德國十一月革命爆發,導致德意志帝國瓦解並由另外建立的民主政府取代,新成立的德國政府後來又被稱作魏玛共和国。然而在戰間期的這段時間,剛剛成立的魏玛共和国便面臨了國內右派與左派各自支持者的權力爭奪衝突。另一方面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期,與英國和法國簽署1915年倫敦條約的意大利以獲得領土為條件決定轉而投靠協約國集團,但是意大利的民族主義者不滿在戰爭結束後兩國並沒有遵守領土轉移的承諾,隨後因為這次領土擴展事件反而讓意大利社會爆發衝突。而從1922年到1925年開始,以本尼托·墨索里尼為首的法西斯黨成功於義大利獲得執政權力,並且以民族主義與極權主義廢除了原本的代議制民主結構,不斷打壓意大利當地的社會主義、左派和自由主義的的活動;同時意大利政府也積極展開許多外交策略,期望能夠將意大利發展成為世界大國之一,而成為「新羅馬帝國」。另一方面在德國,以阿道夫·希特勒為首的納粹黨則開始嘗試在德國建立一個法西斯政府。伴隨著經濟大恐慌爆發之後,德國社會開始支持納粹黨執政,到了1933年希特勒便被任命為德國總理。在國會縱火案發生後希特勒開始大力提拔納粹黨成員擔任政府重要官員,並開始將德國塑造成極權的一黨制國家。 中國國民黨則為了能夠清除地方軍閥的勢力,在1920年代中期由蔣中正領導國民革命軍開始自南向北展開北伐,最終在名義上統一中華民國。然而北伐結束後國民黨便與原本一同合作的中國共產黨發生衝突,中國很快又再度陷入內戰中。1931年大日本帝國內軍國主義正趨高漲,帝國政府開始策劃如何能夠有效掌控中國領土並且獲取自然資源,進而藉此發展出足夠的實力來掌管亞洲地區。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入侵滿洲,並隨即另外建立作為傀儡政權的滿洲國。此時蔣中正以「先安內後攘外」的姑息態度回應日本的入侵行為,繼續剿共戰爭另一方面則期望國際聯盟協助處理日軍進佔中國領土的問題,但日本在遭到國際聯盟譴責行為後隨即宣布退出該組織。在這之後日本又發動了一連串的挑釁行為如上海、熱河、河北,一直到1933年中日簽署《塘沽協定》雙方才一度宣告停戰。不過中國仍組織志願部隊繼續在滿州、察哈爾和綏遠等地抵抗日軍入侵。 儘管阿道夫·希特勒曾在1923年時發起一場以失敗告結的政變嘗試推翻德國政府,他仍然成功地於1933年透過合法選舉成為德國總理。他宣布廢除民主制度,同時藉由民族主義的風潮提出要重新修正世界秩序,並很快便開始大規模地重整軍備。與此同時法國為了​​確保意大利仍然與其同一陣線,允許意大利將埃塞俄比亚列為自己的殖民地。然而在希特勒的主導下,德國於1935年再度合併原本作為德國領土的薩爾盆地地區,而在獲得民意支持的情況下德國隨後推翻《凡爾賽條約》且加速重整軍備的計劃,甚至以大規模徵兵的方式擴充部隊兵力,而這些強調國家主權的舉動也更加加深了德國社會對於希特勒的聲望。 為了能夠抗衡德國不斷發展,英國、法國和意大利決定成立斯特雷薩陣線(Stresa Front)。另外蘇聯也懷疑德國的目標也包括占領東歐的廣大領土,為此蘇聯與法國也簽署《法蘇互助條約》(Franco-Soviet Treaty of Mutual Assistance);然而儘管《法蘇互助條約》已經簽署,該協議仍然堅持必須要經過國際聯盟的討論才能針對入侵行為有所因應,這使得這一條約基本上並無威嚇力。而在1935年6月,英國甚至與德國簽署了《英德海軍協定》,更加緩和了先前《凡爾賽條約》的部分限制。而美國則於同年8月通過了中立法案,表示不會干涉美洲以外的國際事務。這也促使意大利於同年10月時入侵衣索比亞,德國是少數願意表態支持意大利入侵舉動的歐洲國家,這也使得意大利在稍後德國吞併奧地利並未表示反對。 儘管1936年3月希特勒不顧《凡爾賽條約》和《羅加諾公約》而進駐萊茵蘭,但是其他歐洲列強對於此事並未多加干涉。同年7月時西班牙內戰爆發,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公開支持主張法西斯獨裁的佛朗哥部隊和蘇聯支持的西班牙第二共和國軍隊交戰,這次雙方衝突也成了德國和意大利測試新型武器與作戰方式的地方,最終佛朗哥部隊於1939年初成功贏得內戰。1936年10月,德國和義大利組成了柏林-羅馬軸心。1個月後德國和日本簽署了《反共產國際協定》,意大利則在隔年也加入其中。這時中國也發生了西安事變後,國民黨和共產黨軍隊同意停火並組織統一戰線來反對日本入侵。 戰前事件 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1935年) 第二次意大利阿比西尼亚戰爭是一場十分簡短的殖民地戰爭(Colonial war),1935年10月意大利王國軍隊从意属索马里兰和厄立特里亚发动对阿比西尼亞帝國的军事入侵。 西班牙內戰(1936–39年) 德國和意大利为西班牙的弗朗西斯科·佛朗哥將軍领导的国民军提供军事支持,並且協助打擊當時受到蘇聯支持、而明顯朝向左派傾斜的西班牙第二共和國政府。德國和蘇聯也藉由這次代理人戰爭(Proxy war)作為契機,不斷拿這次衝突來測試新型武器和戰術。其中1937年4月德國禿鷹軍團蓄意轟炸格爾尼卡而受到當時社會的關注,這也使国际社会担心未來的重要戰爭將会平民居住區納入轟炸範圍內。1939年4月,国民军赢得内战,佛朗哥成为独裁者。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与同盟国和轴心国都进行了交涉,但没有达成任何重要的协议。不过他仍然派出志愿军前往东线为德国作战,但在总体上仍然保持中立,不允许任何一方使用西班牙国土 日本入侵中国(1937年) 1937年7月日本發起了七七事變,隨後日軍便攻下中國過去曾數次作為首都、具有重要政治意義的北京,然而日本此時也已經把整個中國納入其軍事行動的最終目標。在中國與德國隨時都有可能結束彼此間的合作關係時,中國選擇與蘇聯迅速簽署《中蘇互不侵犯條約》;之後蘇聯也開始提供軍需物資以支援中國對日作戰,而已經轉往支持日本作為的德國則在年底停止了合作關係。另外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蔣中正決定部署自己轄下素質最佳的部隊防衛上海,但是在3個月戰鬥以後上海遭到日軍佔領。日軍之後不斷逼使中國軍隊往西方後退,1937年12月8日日軍成功佔領首都南京,并屠杀了大量中国平民和缴械军人。 1938年6月,中國軍隊為了阻止日軍繼續向前推進故意提前造成黃河氾濫。同時中國將拖延下來的時間拿來繼續加強武漢市的防禦工事,但是到了10月時日軍仍成功佔領武漢當地。然而日本軍事上的勝利並沒有如日軍希望般瓦解中國政權的抵抗,相反地中國政府在遷往位於內陸的重慶市後仍繼續堅持作戰。 日本入侵苏联和蒙古(1938年) 1938年7月29日,日本於張鼓峰事件中首次入侵蘇聯領土,蘇聯部隊也隨即與日軍展開交戰。雖然這次戰鬥是以蘇聯勝利作為結束,然而日本也因為這次軍事衝突而有了外交談判的機會。稍後在1939年5月11日,日本決定將武力部隊移動到蒙古邊境哈拉哈河附近。儘管日本最初成功攻敗蒙古國紅軍的防衛,但是在蘇聯的支援下最後日本關東軍仍然慘敗。 在幾次與蘇聯的軍事衝突後,日本政府深信他們應該盡可能與蘇聯政府透過外交手段調解,以避免蘇聯稍後對日方於中國的戰場有所干預,同時也決定將之後的軍事目標轉往由美國和歐洲掌握的南太平洋地區。同時這次作戰也促使數名經驗豐富的蘇聯軍事領導人遭到提拔,例如格奧爾基·康斯坦丁諾維奇·朱可夫便在之後莫斯科戰役中便成了關鍵性的角色。 欧洲局势及协定 在歐洲,德國和意大利的舉動更加變得大膽。1938年3月德國併吞了奧地利,然而這件事只自其他歐洲列強中得到一點反應。這鼓舞希特勒希望能夠將過去作為索賠的對蘇台德地區重新納為德國領土,並且以該塊土地是在捷克斯洛伐克內作為少數民族的德意志族群(Ethnic Germans)主要生活地區而要求合併。法國和英國在不詢問捷克斯洛伐克政府的情形下,很快就在慕尼黑協定中承認蘇台德地區應該歸德國所有,在種種壓力之下使得捷克斯洛伐克只能接受領土移交的要求。但是不久之後,德國和意大利仍繼續迫使捷克斯洛伐克割讓更多領土,這也使得鄰近的匈牙利和波蘭也開始備受威脅。到了1939年3月,德國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境內尚未統一的部分,隨後在德國安排之下將捷克斯洛伐克分成德國管轄的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保護國和和親近德國的附屬國(Client state)斯洛伐克共和國。 英國和法國對於德國的舉動感到震驚,但是希特勒仍進一步要求但澤自由市與其合併,這促使法國和英國向波蘭保證支持其獨立。而當意大利在1939年4月攻佔阿爾巴尼亞後,英國和法國同樣保證會支持羅馬尼亞和希臘。稍後不久英法與波蘭陸陸續續結為同盟,而德國也與意大利正式簽署了交互合作的《鋼鐵條約》。希特勒控诉英国和波兰试图包围德国,并宣布废除《英德海军协定》和《》。 1939年8月,德國和蘇聯秘密簽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同時雙方也秘密於條約簽署時分配各方之後在「領土與政治重新安排」中所獲得的利益,也對之後如何處理波蘭問題上達成了協議。雙方約定由德國佔領波蘭和立陶宛西部地區,而蘇聯則是佔領波蘭東部領土、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比薩拉比亞等地。这一协议对希特勒来说相当重要,因为它保证了德国在击败波兰之后不必如在一战中一样两面作战。 8月末,德国继续向波兰边境进行动员,局面逐渐演化为全面危机。在与意大利外长齐亚诺伯爵的私人会谈中,希特勒表示波兰是一个不稳健的中立国,必须服从德国的要求,否则就应当被清算以免日后在同西方国家的战争中消耗德国的兵源。同时他不认为英国和法国会介入这一冲突 in Nazi Conspiracy and Aggression Volume IV Document No 1871-PS< ref>。8月23日,希特勒下令于8月26日进攻波兰,但在听说英国与波兰达成了正式的互助协定以及意大利将保持中立之后,决定延迟进攻。 戰爭过程 欧战爆发 1939年9月1日,德國和其附屬國斯洛伐克一同進攻波蘭。9月3日,法國、英國和大英國協成員國紛紛正式向德國宣戰,但實質上給予波蘭的支援則十分的少,只有在法國薩爾當地發起小規模的攻擊。不過9月3日時英國和法國也派遣海軍部隊封鎖德國外海,期望能夠破壞德國的經濟發展並給予戰況有些許支援。9月17日,蘇聯在與日本就日蘇國界戰爭簽署互不侵犯條約後也緊接著入侵波蘭。波蘭領土隨即被德國和蘇聯瓜分,而立陶宛和斯洛伐克也獲得一部分土地。但儘管如此波蘭政府始終沒有宣布投降,相反地另外組織了波蘭地下國(Polish Underground State)和波蘭家鄉軍,繼續在之後連同佈署在波蘭周遭各條戰線的盟軍部隊一同作戰。此外大約有10萬名波蘭軍事人員則撤離到羅馬尼亞和波羅的海國家,這些士兵後來也加入抵禦德國部隊進攻的行列,而著名的波蘭軍情處密碼局(Biuro Szyfrów)則帶著有關破解密碼的資料撤離到法國。同一時間日本則對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中國城市長沙市首次發起攻勢,但是在9月下旬被中國部隊擊退。 在對波蘭和立陶宛政府進行干預後,蘇聯依照《德蘇友好合作劃界條約》(German–Soviet Treaty of Friendship Cooperation and Demarcation)的內容強迫波羅的海國家「協助蘇聯軍隊於他們國家內進駐」。然而在1939年11月芬蘭拒絕了蘇聯近乎侵略領土的要求,隨後雙方便爆發了軍事衝突,最終在1940年3月由芬蘭作出讓步簽署了《莫斯科和平協定》。在這之中儘管法國和英國已經向德國宣戰,但是仍盡可能援助芬蘭抵禦蘇聯的入侵,而蘇聯也因為這入侵舉動而被國際聯盟剔除。 而在西歐,英國開始將其軍隊部署到歐洲大陸,但由於英國部隊始終沒有和德軍發生軍事衝突,這使得這段時間又被稱作「假戰」。一直到1940年4月開始,德軍在發起大規模入侵的情況下才有所交戰。1940年2月時,蘇聯和德國另外簽署了《德蘇貿易協定》(German–Soviet Commercial Agreement),由蘇聯提供各式原料來換取德國的軍事和工業設備,而德國也能夠藉此迴避盟軍對其的原料封鎖。 1940年4月,德國為了避免盟軍藉由威爾弗瑞德行動(Operation Wilfred)來阻擋瑞典鐵礦運往德國的路線,決定入侵丹麥和挪威以確保原料的運輸。丹麥立即宣告投降,而儘管盟軍提供協助德軍仍然在2個月內攻佔挪威。1940年5月為了避免德國搶先攻占,英國隨即入侵冰島以實施軍事管制。同時因為挪威戰役的失敗,溫斯頓·邱吉爾於1940年5月10日取代了內維爾·張伯倫,成為英國新任首相。 軸心國推進 西欧 1940年5月10日,德國開始策劃入侵法國、比利時、荷蘭與盧森堡,在幾天內德軍便以閃電戰戰術成功攻下荷蘭和比利時。法國所設下的馬奇諾防線使得法軍認為透過天然屏障能讓德軍裝甲車輛無法突破,然而德軍則先攻佔防禦較為薄弱的阿登後隨即攻擊位在比利時的盟軍側翼。最終到了同年6月初時,英國軍隊放棄其運到歐洲大陸的重型裝備並自敦刻爾克緊急撤離。而6月10日時意大利也跟著德軍入侵法國,並且向法國和英國宣戰,12天過後法國政府便宣布投降。向軸心國投降的法國一部分領土很快便被納入德國和意大利佔領區,而法國本土則是由殘存國家身分的維琪法國所管理著。7月3日英軍則襲擊停泊在法屬阿爾及利亞(French Algeria)的法國艦隊,以防止德國將法軍艦隊納入自己的海軍中。 同年6月在法國戰役即將結束的最後幾天,蘇聯也強行併吞了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等國家,同時也吞併了羅馬尼亞具有爭議性的巴撒拉比亞地區,這使得德國和蘇聯開始為彼此交戰進行準備。 在成功瓦解法國後,德國開始嘗試藉由空中優勢來取得英國上空的制空權,同時也發起海獅計劃準備入侵英國。然而德國空軍的作戰行動並沒有達成目標,這使得入侵計劃在9月時便宣告取消。另一方面義大利則將重點放在地中海周遭地區,於6月時開始馬爾他、8月攻佔英屬索馬利亞蘭,並且在1940年9月時入侵作為英國殖民的埃及。日本則在9月時開始強化對中國的封鎖,派遣部隊佔領位在法屬印度支那北部的數個基地。 在此期間態度保持中立的美國決定採取新方案,以協助中國和西方盟國作戰。1939年11月美國政府就中立法案進行修訂,允許盟軍以「現購自運」的方式來購買軍事物資與裝備。在1940年時德國成功攻佔巴黎後,美國海軍也藉由《兩洋海軍法案》(Two-Ocean Navy Act)開始顯著擴大其規模;而在日本入侵印度支那後,美國則對日本實施有關鐵、鋼和機械零件的禁運。到了同年9月,美國還同意英國購買原本於美國基地封存的驅逐艦。但儘管如此,一直到1941年以前大部分的美國公民仍繼續反對美國隊任何軍事衝突直接干預。 而為了對付於背後支持同盟國的美國,1940年9月底日本、意大利和德國簽署《三國同盟條約》正式組成軸心國集團。《三國同盟條約》中規定除了因應蘇聯主動進攻而另外處理外,任何國家都必須協助任何雖未參與戰爭但仍被攻擊的軸心國國家。在這段期間,美國則繼續通過了租借法案來支援英國和中國作戰;美國也授權美國海軍保護英國所購買的物資和裝備運往大西洋中間的安全區,之後由英國艦隊接手進行管理。也因此德國和美國在1941年10月陸續在大西洋北部和中部發生數次海戰,但是美國在官方立場上仍然持續保持中立。 地中海 1940年11月時,軸心國開始大規模擴展自身的勢力。1940年10月時意大利嘗試入侵希臘,但是在幾天內便被擊退,甚至很快被反推到阿爾巴尼亞地區而陷入僵局。1940年12月,匈牙利、斯洛伐克和羅馬尼亞也加入了軸心國行列,而大英帝國所組成的部隊也開始對對位在埃及和東非的意大利軍隊展開攻勢。到了1941年年初,意大利軍隊已經被大英帝國部隊逼到利比亞,而丘吉爾也下令派遣部隊前往非洲,並且藉此加強正在與希臘交戰的意大利部隊的壓力。意大利皇家海軍也遭受了十分慘重的損失,皇家海軍派遣航空母艦攻擊位在塔蘭托的意大利部隊,這次攻擊也導致3艘隸屬於意大利個的戰列艦受損,而之後在馬塔潘角海戰中意大利又損失更多艘軍艦。 德國人便決定介入戰事並協助意大利作戰,希特勒於2月時將部分德國軍隊派遣前往利比亞當地,並且在3月底時已經對德部隊便已經數次發動小規模進攻。而到了4月時,以德軍部隊為首組成的聯軍成功推進到埃及周遭,甚至對盟軍發起了托布魯克圍城戰。之後大英帝國部隊於5月時發起簡潔行動(Operation Brevity),6月時再度發起了戰斧行動,但這2次針對軸心國部隊的攻勢隨後都面臨失敗。而4月初時保加利亞簽署加入軸心國集團,這促使德德國決定要對巴爾幹地區進行干預,隨即入侵希臘和南斯拉夫並另外組織政府。軸心國部隊在巴爾幹地區很快獲得進展,在5月底德軍部隊攻佔希臘克里特島後,成功迫使同盟國軍隊於此處撤退。 不過盟軍在這段期間也有獲得少數成功的案例,原本德國本來希望法屬敘利亞託管地以及伊拉克能夠參與對英國的作戰,然而同盟國部隊成功破壞在維希法國空軍基地內的德軍,進而阻止敘利亞在伊拉克於後方發動叛亂。不過這稍後在自由法國部隊的協助下,同盟國部隊也入侵敘利亞和黎巴嫩以防止這類事件再度發生。而在大西洋英國成功擊沉了德國旗艦俾斯麥號,這使得日益低迷的民眾士氣再次受到鼓舞。同時英國皇家空軍也在不列顛空戰中成功抵禦了德國空軍的轟炸,最終德國於英國上空的主要襲擊在1941年5月宣告結束。 亚洲 而在亞洲戰區,儘管雙方都互有發起攻勢,但是在1940年時中國和日本之間的戰爭陷入僵局。日本為了增加對中國所施加的壓力,決定開始優先攻佔重要位置以阻止供應路線,同時與準備與西方列強展開戰爭。這一時期,日軍也繼續佔領了印度支那南部地區並給予軍事管制。同年8月中國共產黨在中國華北一帶成功發起攻勢打擊日軍部隊,作為報復日本則決定在佔領區內對共產黨黨員和一般民眾實施嚴厲的三光政策,希望能夠藉此方式有效減少共產黨游擊隊的人力補充和物資供給。另外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之間仍持續存在著互相牽制的氣氛,到了1941年1月雙方爆發武裝衝突後便宣布結束彼此的合作關係。為了能夠成為之後歐洲和亞洲穩定之後的霸主,德國、日本和蘇聯開始對之後可能爆發的軍事衝突進行準備。儘管德國與蘇聯正逐漸處於緊張的局勢,日本考慮到一方面德軍在歐洲戰場上仍占有優勢,而另一方面自身的目標則是奪取被歐洲國家殖民的東南亞地區其豐富資源,為此日本與蘇聯2個強盛國家在1941年4月簽署了《蘇日中立條約》。但是在另一方面,德國則逐步在蘇聯邊境佈署軍事武力,準備在之後直接攻擊蘇聯。 全球衝突 1941年6月22日德國發起了巴巴羅薩行動,聯合其他歐洲軸心國集團的成員國以及芬蘭共同入侵蘇聯。其中作戰目標是期望能夠藉由快速突擊的方式攻佔波羅的海地區(Baltic region),之後佔領莫斯科和烏克蘭等重要地區,最終戰略目標(Strategic goal)則是在1941年末攻下從阿斯特拉罕至阿爾漢格爾斯克所連結的AA戰線以內範圍,並且能夠有效掌握裏海和白海的周遭交通。希特勒的目標是藉由發展成為軍事大國的德國來​​消除蘇聯本身以徹底消滅共產主義,並且藉由驅趕當地居民的方式來獲得所謂的「生存空間」;同時德國也希望能夠攻佔蘇聯的重要地區,並且藉由當地的戰略資源進而能夠擊敗德國的其他對手。 雖然蘇聯紅軍在戰爭之前亦有準備戰略反攻計畫,但是軸心國部隊發起的巴巴羅薩行動仍迫使蘇聯最高統帥部(Stavka)只能夠採取戰略防衛(Strategic defence)作戰。到了夏日期間,軸心國成功進佔大量的蘇聯領土,並且也造成蘇聯軍方巨大的人員和物資損失。然而到了8月中旬,德國國防軍陸軍總司令部決定讓漸趨勞累的德國中央集團軍暫止發起對於蘇聯的包圍作戰,並且連同第2裝甲軍團(2nd Panzer Army)一同向烏克蘭以及列寧格勒推進。德軍在對基輔的攻勢中獲得壓倒性的成功,導致一共有4個蘇聯集團軍遭到圍剿和殲滅,這也讓德軍得以更早占領克里米亞到烏克蘭東部的工業發達地區。 將近四分之三的軸心國部隊以及絕多數原本佈署於法國和地中海中部的空軍部隊陸陸續續轉移到東線,這促使英國政府重新思考其大戰略計畫。同年7月時,英國和蘇聯一同組成了反對德國的軍事同盟;同時英國和蘇聯也一同入侵伊朗,以確保波斯走廊(Persian Corridor)和伊朗當地油田不會被德軍佔領。到了8月時,英國和美國則一同簽署了《大西洋憲章》。 到了10月時,加入軸心國的羅馬尼亞亦和軸心國集團一同攻打烏克蘭以及波羅的海地區。但是在揚·安東內斯庫強烈希望打擊共產主義的想法下,羅馬尼亞部隊大量投入列寧格勒圍城戰並且奪回過去割讓給蘇聯的領土。在稍後軸心國部隊成功塞瓦斯托波爾,並且將主要的兵力改調往莫斯科以展開進攻。在經過2個月的激戰後,德軍部隊幾乎達到莫斯科外圍地區,然而經過長期行軍而疲憊不堪的部隊也迫軸心國暫緩進攻。儘管軸心國部隊成功攻佔了廣大的領土,然而在這次交戰中並沒有達成主要目標;許多重點城市仍然在蘇聯堅持抵抗下始終無法擊潰,這也使得蘇聯在之後仍保留相當程度的軍事潛力。而在巴巴羅薩行動宣告結束之後,也意味著歐洲戰場的閃擊戰階段也已經結束了。 12月年初時,蘇聯正式動員所有後備部隊並準備與軸心國部隊展開作戰。蘇聯開始依據理查·佐爾格等間諜所蒐集的資訊陸陸續續將軍隊移往東線準備作戰,期望能夠防止軸心國集團繼續往蘇聯領土進攻,而面對日本關東軍則只佈署最少的兵力來作為警戒用。到了12月5日開始蘇聯發起了大規模的反攻作戰,對佈署戰線長達1000公里(620英里)的德國軍隊展開攻勢,並成功往西推進100公里到250公里(約62英里至160英里)之處。 德國在歐洲所獲得的一連串勝利,在某些程度上也鼓勵日本對歐洲各國政府施展壓力。荷蘭政府同意繼續供應日本由荷屬東印度所製造的石油,但是拒絕將該殖民地的控制權移交給日本政府。相反的,維琪法國則同意日本繼續占領法屬印度支那。1941年7月時,美國、英國和其他西方國家政府決定以日軍試圖占領中南半島為由而凍結所有來自日本的資產,而提供日本近80%石油的美國也決定嚴格實施石油禁運政策。這項石油禁運政策促使得日本可能必須放棄其在亞洲的野心計畫、並且逐一暫緩對中國所發起的戰爭,或者是以武力攻佔領土的方式來獲取所需要的自然資源。對此日本軍方完全捨棄了第一個方案,並且許多軍官認為石油禁運實際上就是對日本展開的潛在「宣戰」。 日本計畫迅速以武力的方式攻佔歐洲位於亞洲的殖民地地區,並隨即建立一個延伸至太平洋中線的大型防衛圈。隨後日本便會盡可能使用在東南亞所獲得的資源,來對遭受第一波攻擊的同盟國軍隊展開防禦作戰。為了防止之後美國對於日本的作法展開干預,日軍從一開始便策劃對於防衛圈外圍的美國太平洋艦隊展開殲滅性攻勢。1941年12月8日(北美地區為12月7日),日本同時對由英國與美國所掌握的東南亞周遭地區和太平洋島嶼展開攻勢,在這其中也包括有偷襲位於珍珠港的美國艦隊、攻佔泰國和馬來亞地區以及占領香港等等。 這一系列的襲擊促使美國、英國、澳洲和其他同盟國國家正式對日本宣戰,德國和其他簽署《三國同盟條約》的成員國也作出回應並向美國宣戰。1942年1月,美國、英國、蘇聯、中國和另外22個小國或者流亡政府一同簽署了《聯合國宣言》(Declaration by United Nations),在內容中再度申明了《大西洋憲章》的觀點。然而蘇聯本身並沒有完全遵守《聯合國宣言》的內容,除了繼續依照過去與日本簽署的協議而對於日軍保持中立的態度,同時本身對於自決原則也沒有表達正面支持。其中東部戰線當時已經成為歐洲戰區的主要戰場,蘇聯在這次軍事衝突中有將近數百萬的傷亡者,相反的同樣作為同盟國成員的西方國家則大約損失數十人。不過丘吉爾和羅斯福則表示他們需要更多的準備時間,在其他同盟國始終無法確保優勢的情況下使得蘇聯只能夠繼續單獨抵抗德軍攻勢,這也使得蘇聯在戰後不斷以此來向西方國家要求賠償。 與此同時1942年4月時,日本與其合作國泰國已經幾乎完全占領緬甸、馬來亞、荷屬東印度群島、新加坡和拉包爾等地,盟軍部隊在日軍攻勢下普遍造成嚴重的損失,同時日軍也俘虜了大量的囚犯。儘管日軍在科雷吉多島當地遭遇強硬抵抗,1942年5月菲律賓最終仍然遭到日軍占領且逼使得菲律賓自治領政府被迫流亡。而日本海軍也在在南海、爪哇海和印度洋中獲得勝利,並且成功轟炸盟軍部隊位於澳洲的重要海軍基地達爾文。這段時間中盟軍對於日本唯一的取得勝利則是中國於1942年1月上旬爆發的第三次長沙戰役,而獲勝主要原因在於日本過度自信能夠輕易取下勝利,而對於中國軍隊並無完善的準備。 面對美國海軍開始大力協助英軍運補作業,納粹德國海軍決定主動對美國大西洋沿岸所有運輸船隻展開攻擊。而儘管德軍已經造成蘇聯極大的人員與物資損失,歐洲軸心國成員停止對於主要佈署在俄羅斯中部和南部地區的蘇聯軍方展開攻勢,相反的開始強化自身對於所占領領土的控制能力。但儘管軸心國集團暫緩部隊的進攻速度,以德國為首的歐洲軸心國仍加緊準備以投入下一波攻勢。 停止攻势 太平洋 早在1942年5月日本開始發起兩棲作戰的MO作戰,準備占領莫士比港來阻斷美國和澳洲之間的通訊以及物資流動。然而盟軍成功在珊瑚海海戰之中,阻止了日本海軍持續往前推進。在美軍成功空襲東京之後,日本計劃占領中途島並引誘美國航空母艦在周遭作戰,期望能夠一次徹底擊潰美國太平洋艦隊的主力;與此同時為了能夠吸引美軍的注意,日本也另外派遣部隊佔領隸屬於阿拉斯加的阿留申群島。日本軍方將大規模的攻擊計畫設定在6月初展開,然而美國於5月下旬時成功破解日本海軍的通訊密碼,在充分了解計劃內容和部隊安排後美軍成功憑藉著資訊優勢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大日本帝國海軍在中途島戰役後也勢力大為削減許多。 在積極策劃的中途島戰役反而損失大量航空母艦後,日本改將重點放在自陸地上發起攻勢佔領位於巴布亞領地(Territory of Papua)的莫士比港。而美軍則是計畫對位在日本索羅門群島南部的軍事基地展開反擊,陸陸續續準備佈署兵力前往瓜達康納爾島,同時美軍也希望能夠另外發起攻勢打擊日本在東南亞重要基地的拉包爾。 美軍兩項計畫於7月開始展開,然而9月中旬時日本將瓜達康納爾島列為優先保衛的目標。日本首先將於布納-哥納當地與美國和澳洲部隊作戰的日本新幾內亞部隊撤離,陸陸續續開始將大量兵力從莫士比港地區移往北部省當地支援。而在瓜達康納爾島成為雙方激烈爭奪地區後,雙方的支援部隊與物資開始紛紛嘗試藉由船艦運送的方式提供。最後到了1943年,日本決定不再繼續增加支援部隊並開始規畫準備撤離。同一時間,盟軍也開始在緬甸發起數起攻勢。首先在1942年年底之針對若開邦發起作戰行動,然而反遭到日軍的反擊並損失大量人力與物資,最終在1943年5月重新撤退回到印度。另外緬甸戰區的盟軍也派遣緬甸遠征軍特種部隊(Chindits)在日軍勢力範圍處展開騷擾作戰,並在4月下旬成功獲得些許戰果。 东线 而位在德國東線戰場部分,軸心國集團成功在刻赤半島和卡爾可夫中擊敗蘇聯反攻。1942年6月時,德軍決定對於蘇聯南部地區發起大規模的藍色行動,希望藉此佔領高加索地區的油田與庫班(Kuban)沙地,同時繼續維持在保北方和中部地區的佔領區統治。為此德國南方集團軍將自身兵力分成兩大部分,分別是負責攻佔頓河的A集團軍(Army Group A)與佔領高加索東南側窩瓦河一帶的B集團軍。另一方面,蘇聯則決定於德軍極有可能攻佔的史達林格勒進行駐防。 11月中旬時儘管德軍已經攻下史達林格勒,然而之後所面臨的城鎮戰卻使得德軍遭遇苦戰,這時蘇聯也開始準備第二次的冬季反攻計畫。其中蘇聯部隊成功在天王星行動包圍德軍絕大多數的部隊勢力,但是在稍後展開的火星行動中蘇聯卻反而獲得大量的損失。不過在一連串反攻計畫下在1943年2月上旬德國陸軍已經難以繼續維持戰線,其中原本佔領史達林格勒的德軍部隊宣告投降,而軸心國集團也將前線往回徹到夏季攻勢前的位置。不過同樣在2月下旬,隨著蘇聯部隊的撤離行動反而讓德國對卡爾可夫發起攻勢,最後軸心國部隊在庫爾斯克建立了較為突出的前線陣地。 西欧 地中海 另一方面在1941年11月時盟軍於北非發起反攻,在十字軍行動(Operation Crusader)中成功收復原本德國和義大利的佔領地區。而為了避免日軍佔領維希法國所統轄的馬達加斯加作為基地,1942年5月上旬英軍發起佔領攻勢。稍後軸心國集團成功自利比亞發起攻勢擊敗同盟國部隊,同時逼使盟軍被迫退回到埃及,雙方最終於阿拉曼當地陷入膠著情況。而在歐洲大陸這一部分,儘管同盟國戰略性派遣突擊隊攻佔迪耶普的重要設施,但最後仍然遭到擁有優勢兵力的德軍部隊所擊潰。這次作戰也使得同盟國部隊了解除非有更好的計畫策劃、武器裝備以及後續規畫,否則西方同盟國並無法發動大規模的入侵行動。 1942年8月,盟軍成功擊潰德軍對阿拉曼發起的第二次攻勢,但在面臨重大損失以及需要物資補給的情況下英軍發起基座行動援救馬爾他。幾個月後盟軍自埃及發起大規模作戰行動,成功逼使軸心國部隊撤離利比亞而於更西方北非基地駐守。同一時間英國與美國聯合部隊也跟近占領法屬北非,這也促使統轄該地區的殖民政府決定加入同盟國行列。面對法國殖民地改投靠同盟國集團的作為,希特勒決定派遣部隊佔領維希法國。隨後德意志非洲軍開始自突尼西亞當地撤離北非戰場,到了1943年5月同盟國軍隊則成功佔領該地。 盟軍反擊 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結束之後,盟軍針對日本於太平洋地區的部隊開始展開反擊行動。1943年5月,同盟國軍隊前往阿留申群島與占領當地的日本部隊進行交戰。之後盟軍將其目標轉往拉包爾並開始嘗試佔領周遭島嶼以阻礙日軍的補給路線,同一時間也針對太平洋中部日軍所佔領的吉爾伯特及馬紹爾群島展開反擊。1944年3月底時盟軍成功完成這兩個目標,此外也瓦解了日本於加羅林群島的重要根據地特魯克島。到了4月時,同盟國部隊決定優先奪回西新幾內亞地區。 東線戰場方面,德國和蘇聯在1943年春季和夏初都沒有進行作戰,相反的彼此都計畫於蘇聯中部展開大規模攻勢來化解僵局。1943年7月4日,德軍自其戰線突出的庫爾斯克地區展開大規模攻勢行動;然而在蘇聯故意吸引德軍深入再殲滅以及優良的防禦措施準備下,德軍持續一個禮拜的攻勢後便開始被迫撤離。然而儘管德軍在這次會戰中有數次成功取得戰術性成功,然而在希特勒的強烈介入之下反而使得行動提前宣告結束。在這其中部分原因是由於西方同盟國於7月9日對西西里島展開入侵行動,而在這之後一個月後同盟國部隊成功擊潰義大利軍方,並且開始大規模追捕墨索里尼。 1943年7月12日蘇聯則發起自己的反攻作戰,這次行動成功消除了位於東歐的德國部隊期望能夠繼續保持僵局戰況的期望。而自库尔斯克会战是以蘇聯勝利結束後,除了意味著德軍於東線的優勢逐漸消逝外,同時也給蘇聯東線戰場的主動權地位。雖然德國試圖匆忙強化佈署的黑豹-沃坦防線(Panther-Wotan line),然而蘇聯軍對仍然自斯摩棱斯克和第聶伯河展開攻勢,並成功突破德軍於東線的防備。 1943年9月西方盟軍入侵意大利本土後,意大利政府隨即開始與盟軍協商停戰事宜。在面臨即將失去意大利部隊協助的情況下,德國派遣部隊試圖奪取意大利部分地區且實施軍事管理,並且另外設立一連串的防線駐守著。同時德國特種部隊也在橡樹行動中成功救出墨索里尼,並且盡快將其送往德國占領地區內,另外成立新的意大利社會共和國。而在意大利本土經過數場戰鬥後,一直到11月中旬西方盟國的主要部隊才開始與德軍設立的冬季防線交戰。 而德軍與大西洋海上的作戰也開始受到阻撓,自1943年5月開始盟軍新開發的反潛設備成功阻擋德國潛艇的攻勢,而大量德軍潛艇損失也迫使德國海軍暫停在大西洋海上的攻擊行動。1943年11月,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溫斯頓·邱吉爾與蔣中正於開羅召開會議,在會議上首次確認了有關日本所佔領土的解決。而稍後羅斯福、邱吉爾和史達林也則召開德黑蘭會議繼續討論戰後問題,其中西方盟國約定將在1944年入侵歐洲大陸,而蘇聯則是同意在德國戰敗後3個月內向日本宣戰。 從1943年11月日本與中國爆發持續7週的常德會戰,在這之中中國政府希望能夠迫使日本在戰爭中必須付出極高昂的代價,並且期望同盟國部隊能夠協助中國繼續維持作戰能量。1944年1月盟軍針對義大利戰場的防線發起了一系列攻勢,甚至希望能藉由兩地包抄的方式瓦解德軍防線。同樣在東線戰場,蘇聯在1943年年底開始嘗試對包圍列寧格勒地區的德軍展開攻勢,並在這攻勢中成功結束歷史上持續最長且最致命的圍攻作戰。隨後蘇聯展開列寧格勒-大諾夫哥羅德攻勢以逼使德國北方集團軍撤離波羅的海地區,但是在納爾瓦戰役後成功佔領過去德國所統治的愛沙尼亞後短暫停止進攻,並且協助愛沙尼亞流亡政府(Estonian Government in Exile)重新掌握政權,而之後針對波羅的海國家作戰時蘇聯也多以這種模式處理。1944年5月下旬,蘇軍成功攻佔克里米亞,這成功促使位在烏克蘭的軸心國部隊紛紛開始向西方後撤;然而在同一時間蘇聯入侵羅馬尼亞時,則反遭到當地駐守的軸心國部隊所擊退。而同盟國部隊亦在義大利戰場上獲得戰略性勝利,成功促使德軍部隊往北方防線撤離,到了6月4日時成功攻佔羅馬。 然而在亞洲戰區上同盟國部隊卻始終沒有獲得更加進一步的進展,其中1943年3月時日本決定從兩個地區展開反擊。首先針對位於英國於印度邊境地區發起烏號作戰(),並且一度使得英軍部隊在英帕爾與科西瑪遭到圍困。不過在1944年5月時英國軍隊發起反擊,成功逼使日軍撤回緬甸。另一方面日本也決定強化對於中國入侵行動的進展而發起一號作戰,除了一方面藉此攻勢確保日本所佔地區的交通運輸外,另一方面也期望徹底破壞同盟國提供中國物資的機場設備。到了6月時日本已經佔領了河南省,並且針對湖南省與長沙一帶展開大規模的攻勢。 最後階段 在蘇聯的施壓之下,1944年6月6日西方盟軍開始大規模入侵法國北部。伴隨著登陸計畫的成功,駐守在法國的德國陸軍部隊始終無法有效阻擋同盟國的攻勢。在法國抵抗力量(French Resistance)的協助之下,自由法國於8月25日時宣告成功解放巴黎;而在整個下半年間,西方同盟國陸續逼迫其他駐守於西歐各國的德國軍隊撤離。但是儘管盟軍部隊從西歐往東進攻的計畫並無遇到大規模阻擋,然而當盟軍部隊企圖空降荷蘭當地的市場花園行動卻以失敗作結束,這使得盟軍原本打算另外自德國北部攻擊的計畫只能暫止。在此之後西方盟軍逐漸往德國逼近,並在嘗試穿越盧布河(Rur)時遭到德軍較大規模的攻勢阻擋。而原本計畫從義大利往北進攻的盟軍部隊,當同樣被最後一個德軍所設下的哥德防線所阻擋著。 而在6月22日時,蘇聯則發起巴格拉基昂行動來向白俄羅斯展開主動進攻,並幾乎摧毀了德國中央集團軍的主要兵力。而在這之後,蘇聯部隊則開始向烏克蘭西部和波蘭東部的德國軍隊展開攻勢。蘇聯的快速進展促使許多波蘭家鄉軍成員開始展開暴風行動(Operation Tempest),其中又以華沙和斯洛伐克南部地區的反抗聲勢最大。然而在蘇聯沒有積極提供協助的情況下,這些反抗行動紛紛遭到德軍部隊的鎮壓。隨後蘇聯紅軍戰略性包圍並殲滅了佈署在羅馬尼亞東部的德國南烏克蘭集團軍(Army Group South Ukraine)部隊,並促使羅馬尼亞與保加利亞當地發生政變,隨後這兩個國家便宣告加入同盟國的行列。 1944年9月蘇聯部隊提前進入南斯拉夫,這項作法一方面成功逼使佔領希臘的德國部隊迫迅速撤離外,另一方面也促使阿爾巴尼亞和南斯拉夫的軸心國部隊遭到孤立。為此自1941年開始領導共產黨游擊隊的約瑟普·布羅茲·狄托開始進行更大規模的游擊行動,最終成功掌控南斯拉夫境內並且阻止德國部隊的進佔。另外蘇聯也提供少數資源協助在塞爾維亞北部的游擊隊反抗塞爾維亞救國政府部隊,最終兩者在10月20日時一同解放首都貝爾格勒。幾天過後蘇聯發動大規模進攻,並於1945年2月攻陷德國邊境並占領匈牙利的重要城鎮布達佩斯。但相較於蘇聯在巴爾幹半島地區獲得的一連串勝利,蘇聯在針對芬蘭所發起的攻勢之中始終遭遇芬蘭反抗勢力的反擊而無進展,雙方並在卡累利阿地峽隨即陷入膠著。最後芬蘭同意以和平且不併吞為前提的情況下簽署停戰協定,隨後芬蘭隨也轉移到同盟國陣營的行列。 而自7月開始,位在東南亞的英國部隊成功擊退日本發起的大規模攻勢,同時將日軍逼往欽敦江地區駐守,而中國部隊也成功奪回密支那。但是在中國本土則遭到日本嚴重打擊,日軍在6月中旬時成功攻下長沙、並在8月初佔領衡陽。不久之後日軍南下入侵廣西一帶,在11月底時成功擊敗中國軍隊主力並且佔領桂林與柳州一帶。而到了12月底時,日本已經成功建立了聯結中國與印度當地作戰的兵力聯繫。 不過美國在太平洋戰場上則漸漸獲得優勢,並且不斷自太平洋往日本周遭島嶼逼近。1944年6月中旬,美軍開始針對馬里亞納群島及帛琉等地發起一連串的攻勢,並且在菲律賓海海戰中對日本海軍獲得決定性的勝利。一連串的戰事失敗逼使得東條英機辭去日本首相一職,同時美國陸航隊也開始自周遭基地對日本本土發起密集的襲擊。10月下旬美軍部隊成功佔領等菲律賓雷伊泰島,而在作為歷史上最大規模之一的雷伊泰灣海戰成功獲得關鍵性勝利。 最后胜利 1944年12月,德國開始集結剩下的部隊以及後備武力並於阿登發起大規模反擊攻勢,德軍希望藉由奪回安特衛普港口來讓以佔領大多數土地的西方盟軍暫緩攻勢。在這之後德國政府希望能夠促使同盟國集團提前分裂,藉由政治的手法來讓德國在進行談判時能夠獲得有利地位。然而到了1月時德軍的攻勢遭到擊退,而德軍也沒有獲得實質上的戰略目標或者是收益;除了同意德國投降後將採取分區統治外,而蘇聯也再次確認將會向日本宣戰。 到了2月時蘇聯入侵西里西亞與波美拉尼亞,而位於西線的盟軍則將戰線成功推進到萊茵河處。3月時,盟軍部隊分別自萊茵河北部、萊茵河南部以及魯爾地區渡過萊茵河,並且隨即在魯爾成功包圍德國B集團軍;另一方面,蘇聯紅軍則迅速將東部戰場推進到維也納。4月初時盟軍部隊終於突破位在意大利的防線並與將戰線推往德國西側,而在4月下旬時蘇聯部隊則成功攻入柏林。4月25日時,同盟國部隊首次在易北河交會。而到了1945年4月30日德國國會大廈遭到蘇聯部隊佔領,也意味著納粹德國整個軍事行動的失敗。 而在同盟國集團快速往德國推進期間,各國政府的重要領導人也有所變化。時美國總統羅斯福於4月12日逝世時,改由副總統哈瑞·杜魯門繼任職位。而意大利法西斯領導人墨索里尼則是在4月28日時,遭到意大利抵抗運動(Italian resistance movement)成員逮捕並擊斃。而在兩天之後希特勒則自殺身亡,德國政府則改由卡爾·鄧尼茨所繼任。而軸心國部隊也開始紛紛向盟軍投降,其中在4月29日時駐意大利德軍正式投降,5月7日時德國政府則前往漢斯簽署《德國無條件投降書》(German Instrument of Surrender);不過正式的文件則是5月8日於柏林重新簽署,也因此5月8日這一天也被訂定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戰勝利紀念日。不過蘇聯在簽署投降書後仍然遭到德國中央集團軍反擊,並一直到5月11日才宣告結束。 另一方面太平洋戰區美軍部隊則獲得菲律賓自治領部隊的協助,其中盟軍於1945年1月登陸呂宋島,並且在3月時成功攻下馬尼拉。但這一系列戰役中除了讓馬尼拉受到嚴重破壞,剩餘下來的日軍部隊也持續在菲律賓呂宋島、棉蘭老島等島嶼持續反抗。 1945年5月,以澳洲為主的同盟國部隊登陸婆羅洲,並且藉此成功獲得當地的油田。英軍、美軍和中國部隊成功擊敗佈署於緬甸北部的日本部隊,而到了5月3日時英軍成功進佔仰光。而在1945年4月6日到6月7日爆發的湘西會戰,中國軍隊開始策劃大規模的反擊行動;而美軍也在3月到6月底這段期間開始進一步往日本本土逼近,陸陸續續佔領硫磺島和沖繩島。而美國也不斷對日本本土施加壓力,除了派遣大量轟炸機炸毀日本主要城鎮外,同時美軍潛艇也在日本近海封鎖其對外的物資進口。 7月11日時,盟軍領導人前往德國召開波茨坦會議。其中在《波茨坦協定》中除了確認有關先前簽署的德國戰後處理外,同時也重申日本必須接受無條件投降的要求。不過在這次會議之中由於英國進行國會大選,使得英國首相改由艾德禮接替邱吉爾的職位。但是由於日本遲遲沒有正面回應《波茨坦協定》的內容,美國政府決定對廣島市以及長崎市展開核子轟炸。與此同時蘇聯則依照雅爾達會議的內容入侵日本所統治的滿州,並且順利擊敗擁有日本最大規模兵力的關東軍,此外還佔領了庫頁島與千島群島等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並於9月2日在美國最後一艘戰艦密蘇里號甲板上簽署《日本投降书》,這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宣結束。 战後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同盟國陸續在奧地利和德國實施統治。其中同盟國允許奧地利成為永久中立國家,將不會與任何政治集團有所密切交流。而同盟國則將德國領土分成數塊,其中西部由西方盟國所統治、東部則由蘇聯所管轄。同盟國也強烈要求德國社會必須去納粹化,同時開始起訴納粹戰犯以及前納粹黨成員進行審判,不過在政權轉交給西德之後大多是安排赦免,並且嘗試將這些成員重新融入社會環境中。同時德國也被要求歸還自1937年戰爭爆發以來所佔領的四分之一領土,其中位在東部地區的西利西亞、紐馬克(Neumark)與波美拉尼亞歸屬波蘭統轄,不過東普魯士的領土分配則引起波蘭與蘇聯的爭執。隨後有將近900萬名德國居民紛紛自歸還區中撤出,同樣在捷克斯洛伐克蘇台德地區則有300萬名德國民眾也被迫搬回德國居住。根據1950年代的統計,平均5名德國民眾中有一名為來自東部佔領區的居民。此外蘇聯也分別自波蘭寇松線以東地區、羅馬尼亞東部、芬蘭東部以及3個波羅的海國家中獲得部分土地,但這也至少讓近2萬名波蘭民眾被迫遠離自己的住家。 同盟國集團為了能夠維持之後世界秩序的和平,於1945年10月24日時正式成立聯合國,並在1948年通過《世界人權宣言》來作為各個會員國的共同標準。不過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獲得勝利的國家在聯合國獲得龐大權力,其中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成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甚至德國在「事實上」很快便成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與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兩個獨立國家政權。雙方開始將彼此的佔領區劃下統治權邊界,歐洲國家也紛紛被劃分到西方世界或者蘇聯的勢力範圍。其中東歐和中歐國家紛紛被歸類為蘇聯勢力範圍內,這使得蘇聯開始介入其所佔國家的政權結構,並且建立以共產​​黨進行領導的合作政府。不過儘管波蘭人民共和國、匈牙利人民共和國、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阿爾巴尼亞社會主義人民共和國以及東德紛紛成為蘇聯的附庸國,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則因為堅持完全的獨立而與蘇聯陷入緊張局勢 。很快戰後世界便分成是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與以蘇聯為首的華沙條約組織兩個正式的國際軍事同盟,雙方隨即陷入長期政治緊張和軍事競爭的冷戰時期,同一時間也促使了軍備競賽以及代理戰爭概念的出現。 在亞洲地區方面同盟國則達成協議蘇聯能夠吞併庫頁島和千島群島,而由美國領導戰後日本的發展以及統轄過去日本所佔領的西太平洋島嶼。但另一方面過去由日本統治的朝鮮,則在盟軍託管時期以38度線劃分成蘇聯管轄的北部地區和美國統轄的南部地區。之後在1948年時這兩個以38度線劃分的地區紛紛宣布自己為朝鮮的合法政府,最終導致了韓戰的爆發。而在中國自1946年開始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再度引發國共內戰,最終由中國共產黨贏得內戰並於中國大陸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而中華民國政府則於1949年時撤遷到台灣。而在中東方面,阿拉伯國家拒絕聯合國大會181號決議中將巴勒斯坦土地重新分配並建立以色列,然而以色列才剛建立隨即爆發第一次中東戰爭,而戰爭的結果反而更加促使隨後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間的衝突。雖然歐洲殖民列強仍然試圖保留其部分過去殖民帝國(Colonial empire),然而戰爭期間所損失的聲望與資源使得這些歐洲國家無法繼續維持統治權力,最終導致亞洲與非洲的非殖民化進展。 受到戰爭的影響導致全球各國或多或少都受到影響,其中與其他國家來講美國的經濟並沒有受到嚴重威脅,也進而促使戰後嬰兒潮的出現。而在1950年時美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發展比其他政府還要來得高,同時美國也有更多能力來主導西方世界的經濟走向。不過在1945年到1948年時,英國和美國的強烈要求德國西部工業應該響應裁軍政策;然而由於國際貿易彼此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這導致歐洲經濟一度停滯且讓其延遲幾年復甦。一直到1948年中期西德進行貨幣改革政策時逐漸恢復其經濟發展,同時馬歇爾計劃也成功促使歐洲經濟政策的自由化。之後1948年西德經濟的快速恢復被稱作德國的經濟奇蹟,同一時間包括義大利和法國的經濟也逐漸恢復正常。但與此相反的是英國則處於經濟崩潰的狀態,同時在這之後持續10年的經濟衰退。另一方面儘管蘇聯經歷了龐大的人力和物質損失,然而在戰爭結束後產物的製作快速增長。另一方面在亞洲地區,日本經濟也經歷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快速增長,並在1980年代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經濟體之一,而中國則直到1952年才恢復為戰前工業生產。 影響 人員傷亡与战争罪行 有關戰爭所導致的總傷亡人數各方估計皆不相同,因為很多人在因故死亡後並沒有留下相關記錄。絕大多數資料估計大約有6000萬人在戰爭中喪生,其中包括約有2000萬名士兵和4000萬名平民,其中許多平民分別死於傳染病、飢餓、大屠殺、轟炸和蓄意的種族滅絕政策。根據估計損失最大的蘇聯在戰爭中失去將近2700萬人,其中包括有870萬名軍事人員和1900萬名平民喪生。其中因軍事行動而喪生最多的民族則是5756000人逝世的俄羅斯人,稍後排名第二名的民族則是損失1377400人的烏克蘭族,平均每四名蘇聯公民便有一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喪生或者擊傷。另一方面德國最終則損失530萬名軍事成員,其中絕大多是於東線戰場和在德國最後幾場戰役中喪生。 而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傷亡比例來說。軸心國集團其喪生人數大約有15%,而剩餘的85%則是同盟國部隊的喪生人數;在這之中主要是蘇聯和中國的人民,其中許多人是由於德國和日本部隊於被占領土實施的戰爭罪行所導致的。根據估計大約有1100名至1700萬名平民直接或者間接死於納粹思想的政策中,其中包括大約有600萬名猶太人因而遭遇系統性的種族滅絕式大屠殺,另外還有500萬名羅姆人、同性戀者、斯拉夫人以及其他種族與少數族群也遭到殺害。此外南斯拉夫烏斯塔沙則與軸心國集團合作殺害大量作為少數民族的塞爾維亞人、羅姆人和猶太人,而在戰爭結束後克羅埃西亞平民則對此展開報復。另外大約有300萬名到1000萬名中國平民則是在日本佔領地區下遭到部隊殺害,在這之中最有名的事件則是南京大屠殺,其中有數十萬名中國平民因而遭到殺害。此外岡村寧次所制定且於山東省實施的三光政策,則導致有270萬名中國群眾因而被殺害。 軸心國部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也有限度的使用生物和化學藥劑,例如意大利軍方在第二次意大利衣索比亞戰爭便嘗試投入芥子氣作戰,而大日本帝國陸軍則在與蘇聯的早期衝突、入侵並佔領中國時也使用武器協助作戰。此外德國和日本也針對平民施放藥劑來測試武器效果,在某些情況​​下也於戰俘身上進行實驗。 雖然許多軸心國的違法行為陸續被送往世界上第一個國際法庭進行審判,然而同盟國部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也犯下許多戰爭罪行。這其中包括蘇聯的人口轉移政策,嚴責行動(Operation Keelhaul)、战后对德意志人的驱逐、占领德国期间的强奸罪行以及卡廷大屠殺。另外一些大飢荒的死亡人數也可以歸因於戰爭爆發,這包括1943年的孟加拉饑荒和1944年至1945年的越南饑荒。包括耶克·弗里德里希(Jörg Friedrich)等歷史學家則認為針對敵國領土的平民區大規模轟炸的行為應該也要被列為戰爭罪行,這又以日本的東京和德國的德勒斯登、漢堡與科隆最為著名;其中根據統計西方盟國總共造成至少160個城市遭到轟炸,也導致超過60萬名德國平民因而死亡。 集中营、奴役和屠杀 在納粹大屠殺中主要有600萬名阿什肯納茲猶太人遭到殺害,另外在蓄意滅絕計劃中也導致200萬名波蘭人民以及400萬名包括身心障礙、精神病患、蘇聯戰俘、同性戀者、共濟會成員、耶和華見證人與羅姆人等「不值得活的生命」(Life unworthy of life)遭到殺害。另外以東歐為主有1200萬名民眾被迫成為勞工,並且強迫在德國各家工廠內進行勞動。 而除了納粹統治下設立的集中營導致大量人員遭到殺害,而古拉格於各地設立的勞動營也導致德國戰俘以及包括波蘭、立陶宛、拉脫維亞與愛沙尼亞等占領區公民喪生,甚至一些蘇聯公民也因為被懷疑與納粹主義有關而遭到迫害。根據統計在戰爭期間有60%的德國戰俘於蘇聯喪生,而理查·奧弗里(Richard Overy)則表示有將近570萬名戰俘喪生,其中有大約有57%、約360萬人因故喪生或者遭到擊斃。另外蘇聯也將過去遭到德軍俘虜者或者自他處遣返平民視為潛在​​與納粹主義合作者,其中一些受到懷疑的人在經過內務人民委員會審查後往往被送往古拉格處理。 而日本所設立的戰俘營與勞改營中也有著極高的死亡率,根據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調查發現西方囚犯的死亡率高達271%,其中美國戰俘甚至有37%的死亡率,這個比例甚至比美軍遭到德國和意大利俘虜者的死亡率還多出7倍。然而在日本投降後所有獲釋的囚犯中,有37583名來自英國、28500來自荷蘭以及14473人來自美國,但中國囚犯僅有56人未被殺害而成功獲釋。根據統計在1935年到1941年間,在興亞局的規畫下有至少500萬名來自中國北部和滿洲國的平民被迫勞動,這包括在礦山以及軍工廠內勞動;而在1942年以後,日軍強迫中國民眾勞動的人數更迅速增加到1000萬人之譜。美國國會圖書館則在報告中提到在爪哇島有近400萬到100萬名勞動者被日軍強制工作,而隨後日軍將其中270000人強迫遷往其他日本佔領的東南亞地區工作,僅留下52000名勞動者繼續進行先前的工作。 日軍在中國大量使用化學武器和其七三一部隊進行活人細菌戰實驗去發展生物武器,日軍轟炸機對中國城市狂轟濫炸,大批中國平民死於空襲當中,還把大批中國婦女作為慰安婦,作為日軍士兵的性奴隸,很多還被虐待至死。 在日軍針對珍珠港實施轟炸後,1942年2月19日羅斯福簽署了9066號行政命令,允許政府強制將數千名居住於美國的日裔、意裔、德裔移民強制搬離夏威夷等重要地區。隨後美國與加拿大政府陸續下令拘留150000名日裔美國人。此外在戰爭即將結束之際,同盟國集團在雅爾達會議上允諾蘇聯能夠要求數百萬名戰俘與平民強制勞動,甚至匈牙利一直到1955年仍被迫繼續為蘇聯進行勞動。 軍事佔領 在歐洲大陸,軸心國集團的佔領行動分成兩種非常不同的形式。在包括法國、挪威、丹麥、低地國與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保護國等西歐、北歐和中歐紛紛改從德國的經濟政策,其中在戰爭結束後納粹德國成功赚取695億國家馬克,而這還不包括於戰爭期間掠奪的工業製品、軍事設備、原料物資和其他大量貨品等。其中針對這些占領國家德國也紛紛向各國收取自身超過40%的稅收收入,但隨著戰爭的進行德國有將近40%的資金收入都是由其他被佔領國家提供。 另外在東歐地區德國或多或少期望能夠於此獲得更多生存空間,然而蘇聯所實施的焦土政策使得作為侵略者的德國無法獲取資源。與對待所佔領的西方國家相比,納粹德國自身的種族政策鼓勵部隊向蘇聯人們展開暴行,並且不斷強調擁有斯拉夫血統者即為所謂的「次等人類」(Untermensch),這也讓德軍往往在作戰的同時也展開大規模的處決行為。而雖然無論是在西歐或者東歐的佔領區都陸續有抵抗組織出現,但一直到1943年底以前他們並沒有顯著阻礙德國的軍事行動。 另一方面在亞洲地區,日本不斷向其所佔領的國家宣傳有關大東亞共榮圈的構想,並且將日本的霸權主義塑造成是為了能解放居住於殖民地的人民。但儘管最初許多遭到歐洲殖民統治的地區將日軍作為解放者歡迎,然而日本佔領後實施的嚴格社會控制以及對於資源的掠奪往往使得當地居民想法改觀。其中日本在盟軍部隊撤離後所佔領的東南亞地區獲取近4000000桶石油,但是到了1943年時在荷屬東印度的石油生產量增加到5000萬桶之譜,整整比1940年的生產比率高出76%之譜。 生產製造 在戰爭爆發前,西方同盟國集團無論是在人口和經濟都有重要優勢。其中包括英國、法國、波蘭以及英國自治領等西方同盟國相較於德國和意大利等軸心國集團人口多出30%,同時國內生產總值兩者作比較也高出30%。如果將殖民地包括在內,其中同盟國在人數上比例獲得優勢性的五比一,而國內生產總值上也有將近二比一的優勢。而在亞洲地區,儘管中國比起日本有高出將近六倍的人口優勢,其國內生產總值卻僅僅只高出日本89%左右。而隨著日本對外擴展殖民地後中國人口优势下降到只剩三倍,同一時間日本的經濟成長速度使得中國僅高出38%之譜。 不過儘管同盟國有著經濟和人口的優勢,德國和日本最早展開的快速襲擊行動成功降低這些因素的影響力。一直到1942年美國和蘇聯陸續加入同盟國集團後,優勢性的經濟實力與人口數量成為戰爭的關鍵,隨著戰爭的發展開始雙方開始走向消耗戰的趨勢。此外盟軍最終能夠贏過軸心國部隊的原因,除了同盟國能夠比起軸心國獲得更多自然資源外,其他如德國和日本不願投入婦女作為勞動力、盟軍戰略性轟炸以及德國戰爭後期經濟瓦解也影響到勝負結果。另外在一開始德國和日本皆知道自身並不適合進行持久戰,因此期望能夠以攻佔領土的方式來獲取更多談判空間。但隨著戰爭進行為了應付武器裝備的生產,德國和日本也紛紛投入數百萬名勞工強制工作,其中德國自東歐地區獲得1200萬名的勞動人力,而日本也在亞洲各地強迫將近1800萬人投入生產行列。 科技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促使許多軍事科技的快速發展,這包括有航空、船艦以及陸上武器的發展與應用改革。其中在航空武器方面,各式軍機開始陸續擔負偵查、戰鬥、轟炸以及地面支援等任務,同時隨著任務角色的確定促使飛機開始專業化發展。同時對於飛機於戰場的任務性質更加多元,例如開始投入運輸機協助快速運輸高價值性的物資、裝備以及人員等,或者是針對平民區與工業區的戰略轟炸來嘗試瓦解對方的士气等。而隨著針對地面設施的轟炸漸趨頻繁,相關的防空武器也陸陸續續改進或者開發,這包括有以雷達、高射炮與面對空飛彈為主的防禦系統架構,或者是德軍88毫米高射炮的開發等。此外噴射機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首次開發,儘管由於發明過晚而對於戰局沒有立即影響,但是後來噴射引擎成為之後全世界各國空軍的標準配備。 而在海上武器上,航空母艦與潛艇的運用成為之後海戰的主軸。包括針對塔蘭托、珍珠港與中國南海等突襲行動意味著海上航空武器開始發展,而到了珊瑚海海戰後具有優勢的航空母艦開始被視為戰艦的繼承者。而大西洋護航航空母艦的出現證實是盟軍運輸船隊能夠有效抵禦德國海軍的一部分,除了能夠擴展四周的保護半徑外,也能夠有效封鎖整個中大西洋海域的通行。同時由於航空母艦並不需要配備厚重的裝甲防護,且攻擊的主力是以較低成本的戰鬥機為主,這使得大量航空母艦的投入相比之下較為經濟許多。另一方面潛艇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已經被視為高經濟利益的武器之一,雙方都將相關的技術列為之後戰爭的重要關鍵之一。稍後德國海軍成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憑此獲得一定優勢,而英國則隨即將以聲納為主的反潛武器與船隊戰術列為重點開發對象,德國則不斷嘗試提高技術層面來開發VII級潛艦,並且繼續改進狼群戰術的協同作戰能力。但隨著盟軍陸續開發出針對潛艇交戰的利式探照燈(Leigh light)、刺蝟砲、烏賊(Squid)和馬克24型魚雷(Mark 24 Mine)等設備,最終同盟國逼使得德國潛艇艦隊無法維持優勢地位。 陸地作戰方面則從第一次世界大戰所採取的靜態前線,改往更加強調移動性能和兵種合作的戰鬥模式。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作為火力支援的坦克,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演變成為主要作戰武器之一。其中從1930年代後期到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坦克的設計相較過去更為先進許多,同盟國與軸心國不斷嘗試為自己的坦克改良速度、裝甲和火力等重點項目。而在戰爭剛爆發時大多數指揮官認為遭遇具有完整配備的坦克時應該要避免作戰,這除了是因為早期小型反坦克武器無法有效貫穿坦克裝甲外,同時也是受到德國避免進行坦克或者反坦克直接作戰的學說影響。而在德國結合各式兵器投入戰場之後,成功促使德軍自波蘭到法國戰役中都能夠以閃擊戰獲得勝利。儘管在整個戰爭期間大多數步兵的配備仍然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並無重大差別,但是戰爭促使如能夠便利攜帶的MG42通用機槍等機槍設計、以及適合城鎮或叢林作戰的衝鋒槍類型的快速發展。 另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能夠獲得優勢,陸陸續續投入自身的科技協助作戰。例如大多數主要交戰國家開始不斷試圖破解對方複雜的密碼,並且嘗試透過密碼本(Codebook)等設備強化自己的通訊安全。例如在在波蘭密碼局(Biuro Szyfrów)的技術協助下英國成功破解恩尼格瑪密碼機的密碼ULTRA、以及日本海軍所使用的通訊代碼,這些經由破解獲得的信號消息(Signals intelligence)成功促使盟軍掌握對方動向。另外盟軍也使用大量欺騙(Deception)的手法來妨礙德軍獲得正確的軍事情報(Military intelligence),這之中包括英國策劃的肉餡行動(Operation Mincemeat)與保鑣計劃(Operation Bodyguard)等。其他投入戰爭的工程計畫還包括有Z3、巨人計算機(Colossus computer)與電子數值積分計算機等早期電腦設備、V-1飛彈和V-2火箭的作戰計畫、發展核武器的曼哈頓計劃、針對軍事作戰進行分析的作業研究以及協助物資運輸的桑椹碼頭(Mulberry harbour)與冥王作戰(Operation Pluto)等。 參見 第三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各國傷亡統計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役列表 第二次世界大戰參戰國列表 冷戰 韓戰 去納粹化 中國抗日戰爭 戰爭 世界大戰 世界戰爭列表 英蘇百分比協定 注释 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彼得·普瑞斯頓(Peter Preston) Pacific Asia in the Global System An Introduction 美國霍博肯 Wiley-Blackwell 1998年8月14日 ISBN 978-0631202387 邁克爾·曼德堡(Michael Mandelbaum) 英國劍橋 劍橋大學出版社 1988年9月30日 ISBN 978-0521357906 諾曼·戴維斯(Norman Davies) No Simple Victory World War II in Europe 1939-1945 英國西敏 企鵝出版集團 2008年8月26日 ISBN 978-0143114093 雷蒙·邁爾斯(Ramon H Myers)和馬克·皮逖(Mark Peattie) 美國普林斯頓 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7年4月1日 ISBN 978-0691102221 格哈特·溫伯格(Gerhard Weinberg) 英國劍橋 劍橋大學出版社 1995年7月28日 ISBN 978-0521558792 格哈特·溫伯格(Gerhard Weinberg) 英國劍橋 劍橋大學出版社 2005年3月28日 ISBN 978-0521618267 海倫·格雷厄姆(Helen Graham) 英國牛津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5年6月23日 ISBN 978-0192803771 詹姆斯·荷蘭(James Holland) Together We Stand Turning the Tide in the West North Africa 1942-1943 美國紐約 HarperCollins 2006年4月 ISBN 978-0007176465 威廉森·默裡(Williamson Murray)和阿倫·米利特(Allan R Millett) 美國劍橋 哈佛大學出版社 2001年11月22日 ISBN 978-0674006805 溫斯頓·史密斯(Winston Smith)和拉爾夫·史戴德曼(Ralph Steadman) 美國普林斯頓 奄奄一息(Last Gasp) 2004年1月1日 ISBN 978-0867196160 艾莉森·傑臣(Alison Kitson) 英國牛津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1年6月28日 ISBN 978-0199134175 艾倫·布拉克(Alan Bullock) Hitler A Study in Tyranny 英國西敏 企鵝出版集團 1990年11月29日 ISBN 978-0140135640 Anthony Shaw 英國倫敦 Quarto Group 2000年7月30日 ISBN 978-0760309391 安恩·科修(Ian Kershaw) Hitler 1936-1945 Nemesis 美國紐約 諾頓公司(W W Norton & Company) 2001年9月 ISBN 978-0393322521 Anthony P Adamthwaite 英國倫敦 Routledge 1989年3月1日 ISBN 978-0415907163 Donald F Busky 美國西港(Westport)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2002年9月30日 ISBN 978-0275977337 Edward R Kantowicz 美國大急流城 威廉·B·伊爾德曼斯出版公司 1999年2月25日 ISBN 978-0802844552 Jeffery Record DIANE Publishing 2005年 ISBN 978-1584872160 J Kenneth Brody 美國皮斯卡特維頓 Transaction Publishers 1999年10月1日 ISBN 978-0765806222 Michael Zalampas Popular Press 1989年11月1日 ISBN 978-0879724627 Philip Jowett 英國牛津 Osprey Publishing 2002年1月25日 ISBN 978-1841763538 Steven I Levine和James C Hsiung 美國阿蒙克 M E Sharpe 1993年1月8日 ISBN 978-1563242465 外部連結 德國第7裝甲師()是德意志國防軍的一個裝甲師,原為第2輕裝師,在波蘭戰役後即改建為裝甲師,由於在埃爾溫·隆美爾少將指揮、於法國戰役中快速與捉摸不定的行動而被冠上了「幽靈師」的稱呼。之後第7裝甲師主要轉戰東線,一直到1945年柏林以北的戰鬥結束。 編制序列 1940年 第25裝甲團 第66裝甲營 第7摩托化營 第6摩托化步兵團 第7摩托化步兵團 第37偵搜營 第78摩托化砲兵團 第58摩托化戰鬥工兵營 第42反戰車營 歷任指揮官 格奧爾格·史圖姆(Georg Stumme)少將:1939年10月18日 – 1940年2月5日 埃尔温·隆美尔少將:1940年2月15日 – 1941年2月14日 漢斯·福瑞赫·馮·芬克(Hans Freiherr von Funck)少將:1941年2月15日 – 1943年8月17日 沃夫岡·格拉瑟穆爾(Wolfgang Gläsemer)上校:1943年8月17日 – 1943年8月20日 哈索·冯·曼陀菲尔少將:1943年8月20日 – 1944年1月1日 阿迪爾柏特·史庫盧茲(Adelbert Schulz)少將:1944年1月1日 – 1944年1月28日 沃夫岡·格拉瑟穆爾上校:1944年1月28日 – 1944年1月30日 卡爾·毛斯(Karl Mauss)少將:1944年1月30日 – 1944年5月2日 格爾哈德·施密胡柏(Gerhard Schmidhuber)少將:1944年5月2日 – 1944年9月9日 卡爾·毛斯少將 :1944年9月9日 – 1944年10月31日 海爾穆特·瑪德爾(Hellmuth Mäder)少將:1944年10月31日 – 1944年11月30日 卡爾·毛斯少將 :1944年11月30日 – 1945年1月5日 馬克思·雷姆克(Max Lemke)少將:1945年1月5日 – 1945年1月23日 卡爾·毛斯少將 :1945年1月23日 – 1945年3月25日 漢斯·克里斯登(Hans Christern)上校:1945年3月26日 – 1945年5月8日 參考書目 Luck Hans von 1989 Panzer Commander The Memoirs of Colonel Hans von Luck Cassel Military Paperbacks ISBN 0-304-36401-0 外部連結 http wwwachtungpanzercom gen1htm http webarchiveorg 20021011062020 membersaolcom kmitch87 rommelhtm 纽约()是美国人口最多的城市,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是紐約都會區的核心。它经常被称为纽约市(,官方名稱為),以与其所在的纽约州相区分。逾一个世纪以来,纽约在商业和金融的方面发挥巨大的全球影响力。纽约是一座世界級城市,直接影響着全球的经济、金融、媒体、政治、教育、娱乐與时尚界。聯合國總部也位於纽约市 < ref>,因此紐約也被认为是世界外交的重要中心 < ref>,也被称作世界文化之都 < ref> < ref>。 纽约位於美國大西洋海岸的東北部,坐拥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港口之一 < ref>。该市有五个行政區,同时每一个区也各自是纽约州的一个县 < ref>。这五个行政区——曼哈頓区、皇后区、布魯克林區、布朗克斯區及斯塔滕岛區于1898年被合并为一个市 < ref>。在人口方面,紐約也是全美國人口最密集的重要城市 Retrieved July 12 2008 < ref>,2012年估計約有8336697人 namecensus-est-nyc-ny> < ref>居住于的土地上,同时也是全美最大的的一部分,在大区中人口达到2340万 < ref>,在此使用的语言达到800种,而在2005年,有36%的人口是非美国出生的。 纽约的起源可以追溯至1624年,当时荷兰共和国殖民者在此地建立贸易站,名为新阿姆斯特丹 < ref>。1664年,纽约及其周边地区为英国所占 and were renamed New York after King Charles II of England granted the lands to his brother the Duke of York< ref> < ref>。1785年至1790年,纽约是美国的首都 < ref>,自1790年以来取代费城成为美国的第一大城市 < ref>。自由女神像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迎接了数百万移民的到来 < ref>,它同时也是美国及其民主制度的象征< ref>。 每年来到纽约的游客达到近5500万 < ref>,许多区域和地标为人们所熟知。纽约还被不同媒体选为世界上被拍照最多的城市< ref>。时代广场位于百老汇剧院区枢纽 < ref>,被称作世界的十字路口 < ref>,是世界上行人来往最密集的步行地段之一 < ref> < ref>,亦是世界娱乐产业的中心之一 < ref>。城中的许多桥梁、高楼 < ref>和公园世界闻名。纽约的金融区,以曼哈顿下城的华尔街为龙头,被称为世界的金融中心 < ref> < ref>,同时世界上最大的证券交易所(按上市公司市值)纽约证券交易所也位于此地 < ref>。曼哈顿的房地产是世界上最为昂贵的之一 < ref>,同时曼哈顿的唐人街是西半球最为密集的华人集中地 < ref> < ref>。纽约地铁是世界上最为发达的快速交通系统之一,提供一日24小时一周七日的服务 < ref>。纽约同时还是许多高等学府的所在地 < ref>,其中包括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和洛克菲勒大学,这几所学校的排名位于世界前35< ref>。纽约在2014年全球城市排名中排名第一位。 市名 雖然一般寫作「」,「」的簡稱也在市區隨處可見,但「」才是纽约的官方名稱。紐約()意為「新約克」——約克則是英國一處地名。紐約亦是為了紀念当时的約克公濏爵,日后的英國國王詹姆士二世。 纽约市的昵称大苹果源自20世纪20年代。当时《纽约晨递报》的记者约翰·J·菲茨杰拉德在撰写赛马专栏时将纽约称作大苹果,以喻示该城在赛马业中的显赫地位,人人都愿追逐之。这一名称逐渐变得不再流行,但在70年代时,纽约旅游局的宣传攻势重新将大苹果带回流行文化中。这一昵称便流行至今< ref>。 纽约市的另一个昵称是哥谭,最初由华盛顿·欧文在他的作品中提出,后来这一名称在蝙蝠侠漫画中作为其背景而发扬光大< ref>。 纽约还被称作不夜城(),这一称号最早来自韦恩堡的一篇新闻报道。 历史 早期历史 在前殖民时期,纽约现今所在的地区为阿尔冈昆部落所居。是其中的一支,他们居住在斯塔滕岛、长岛西部(包括现今的布鲁克林区和皇后区)、曼哈顿及下哈德逊河河谷(包括布朗克斯区)。 1524年,喬瓦尼·達韋拉扎諾成为第一个历史记载的造访纽约的欧洲人。達韋拉扎諾是一名来自佛罗伦萨的探险者,效忠于法国。他乘着进入了今日的纽约港区,宣布此地为法国所有,并将之命名为新昂古莱姆()< ref>。 西班牙探索者在葡萄牙人(效忠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的带领下于1525年到达纽约港,并探索了哈德逊河河口。他将之命名为圣安东尼奥河(Rio de San Antonio)。河流封冻使他无法继续向上游探索,于是他于8月返回西班牙。在他的探索指引下,1527年的西班牙成为了第一张科学描绘北美东海岸的世界地图。为了纪念他的贡献,这张地图将今美国东北部称作埃斯特万·戈麦斯地。 1609年,英国探险者亨利·哈德逊在帮助荷兰东印度公司探索西北水道寻找通往东洋航路的过程中将驶入了纽约港,从而重新发现了这一地区。 1624年,荷兰人在建立皮草贸易点,由此欧洲人在新尼德兰开始了正式的永久居留。1625年,阿姆斯特丹堡在曼哈顿岛上开始兴建,后称作新阿姆斯特丹()。荷兰殖民总督于1626年从勒納佩人处以60荷兰盾(2006年约为1000美元)购得曼哈顿岛 < ref>,因此以价值24美元的玻璃珠购得曼哈顿的传闻并不符实 < ref> < ref>。 1664年,新尼德兰总督投降,将新阿姆斯特丹拱手让给了英国人。英国人随即将此地更名为纽约,以海军大臣约克公爵(即日后的詹姆士二世)命名。至1770年,勒納佩人的数量已经下降至200人。。 1702年,由于黄热病,纽约失去了10%的人口。在1702至1800年间,纽约总共遭遇了七次黄热病的侵袭。 18世纪初,作为贸易港的纽约在英国统治下逐渐兴旺。同时,纽约还成为了奴隶制的中心,1730年有42%的家庭拥有奴隶,在殖民地中仅次于南卡罗来纳州查尔斯顿。< ref>。大部分奴隶主拥有家奴,另一部分则将他们送出做工。奴隶制成为了纽约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奴隶在港口、银行和船运业工作。20世纪90年代,在建造新联邦政府大楼时发现了,其中埋葬着成千上万殖民时代的非裔人。 1735年的在曼哈顿审判的曾格案件使出版自由在北美得到奠定。1754年,哥伦比亚大学根据乔治二世的宪章在曼哈顿下城建立起来,当时名为国王学院< ref>。于1765年10月在纽约集结。自由之子在同一时期组织起来,在接下来的十年中与英国驻军频繁发生冲突。 美国独立战争中规模最大的战役长岛会战于1776年8月在今日的布鲁克林区内进行。美国在此战中失败,由此在纽约的军事冲突减少,该城也成为英国在北美的军事和政治中心。纽约此时成为了和脱逃奴隶(英国承诺给予加入本方的脱逃奴隶自由)的庇护所,至少10000名脱逃奴隶在英国占领纽约时涌入城内。1783年英国从纽约撤出(纽约也是英国最后一个撤离的港口),并将3000名获得自由的奴隶安置到了新斯科舍。其他自由奴隶则去了英格兰和加勒比地区。 1776年9月11日,英美代表在斯塔滕岛会面,这也是战时唯一一次双方试图和平解决冲突。美方代表包括本杰明·富兰克林,英方代表包括。在英国占领纽约后不久,纽约爆发大火,近四分之一的市区建筑被毁,其中包括纽约三一教堂。 1785年,将纽约定为美国首都。纽约是《邦联条例》下的最后一个美国首都,也是美国宪法下的第一个美国首都。1789年,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在华尔街联邦厅宣誓就职。在同一地点还召集了美国第一届国会和最高法院,起草了《美国权利法案》< ref>。1790年,纽约超越费城成为美国第一大城市。 在纽约州1799年的《渐进废奴法案》之下,奴隶母亲的孩子生来将为契约劳工,直至二十五岁之后方可获得自由。直至1827年,奴隶制才在纽约州彻底被废除,而此后黑人也仍然面临着歧视的问题。纽约的废奴运动持续了下去,其中许多运动领袖都是自由学校的毕业生。1840年,纽约市的黑人人口超过16000。 19世纪,在贸易的持续发展和欧洲移民的推动下,纽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下,城市的街道覆盖至整个曼哈顿。1819年伊利运河开通,将纽约港与北美内陆市场(农作物及其他商品)通过哈德逊河和五大湖连接起来 ; Lankevich 1998 pp 67–68< ref>。同时,纽约的政治也开始受到坦慕尼协会(爱尔兰和德国移民支持的政治机构)的主导 < ref>。 在19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有许多知名的美国文坛人物居住在纽约,其中包括、华盛顿·欧文、赫尔曼·梅尔维尔、、、以及埃德加·爱伦·坡。在旧商界精英的游说推动下,1857年中央公园建立起来,成为全美国第一个景观公园。 现代历史 爱尔兰大饥荒使大批爱尔兰移民涌入纽约,到1860年,四个纽约人中就有一个出生于爱尔兰(总共超过200000人)。同时,德意志革命也使德国移民大量迁入,1860年另外四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自德国。 民主党候选人在选举中屡屡获胜,纽约与美国南方也产生了紧密的联系。1861年市长号召纽约跟随南方退出联邦,但他的这一号召最终没有成行。在南北战争期间,对于征兵法律的不满导致了1863年由爱尔兰裔工人阶级领导的纽约征兵暴动。 移民与黑人长期存在竞争,由此暴动演化为对纽约黑人和其财产的攻击。暴动者将有色人种孤儿院烧毁,其中200名儿童幸得逃生。此外他们还杀死近100名黑人,攻击了更多,尤其是在港口区域。这是美国历史上最为惨重的骚乱之一 < ref>。暴力活动导致许多黑人离开纽约前往威廉斯堡、布鲁克林和新泽西,至1865年,曼哈顿的黑人人口跌破10000(1820年水平)。白人工人阶级由此取得统治地位。 1898年,布鲁克林(当时为一个独立城市)、纽约县(包括布朗克斯的一部分)、里士满县和皇后县的西部合并,正式成为了现代的纽约市。1904年,纽约的地铁系统开始合并运作,帮助巩固了这座全新的城市。20世纪上半叶,纽约成为了世界工业、商业和通讯业的中心。 同在1904年,蒸汽船在东河起火,船上1021人身亡。1911年,纽约三角内衣工厂发生火灾,146名工人身亡,这是纽约历史上最大的工业灾难,它也促进了的发展,推动了工厂安全标准的进步 < ref>。 1890年,纽约的非白人人口为36620。20世纪20年代,纽约成为了的重要目的地,到1916年,该城已成为北美最大的非裔城市聚居地。在禁酒时期,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展开,黑人文学和文化生活得到兴旺。经济的繁荣推动了大量摩天大楼的建设,塑造了纽约的20世纪天际线。 20年代初,纽约超越伦敦,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区。纽约城市圈的人口在30年代超过1000万,成为世界上第一座特大城市 < ref>。大萧条时期,改革家菲奥雷洛·拉瓜迪亚当选市长,带领纽约复苏,同时坦慕尼协会垮台,结束了其八十年的政治霸权 < ref>。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纽约经济再次繁荣。在战时该城毫发未伤,由此也成为了世界的领头城市,华尔街也成为了美国经济霸权的龙头。联合国总部(1950年)的建设奠定了纽约的政治影响,抽象表现主义艺术的崛起使纽约超越巴黎成为世界艺术的中心 < ref>。 60年代,产业升级导致失业率上升,纽约遭遇了严重的经济问题,犯罪率持续上升,这一困局一直延续到了70年代。在治安策略的改革、经济状况的改善、绅士化的进程和新移民的联合作用下,犯罪率开始大幅下降。互联网和新媒体的中心开始崛起。2000年人口普查中,纽约的人口达到历史新高,而在2010年的人口普查中再次达到新高。 纽约是九一一袭击事件中损失最为惨重的城市。世界贸易中心1号、2号和7号楼被摧毁,近3000人死亡 < ref>。新的世贸中心(包括世界贸易中心一号大楼、九一一国家纪念中心和博物馆及其他三幢办公楼)正在原址进行重建。前两幢建筑已经完工,预计将在2014年落成 < ref>。于1909年7月19日开放的也在袭击中被毁。2003年11月23日,一个临时车站建成运营。新的世界贸易中心交通枢纽正在建设中,预计将于2014年第二季度建成及世界第三高楼,它的塔尖达到,表示美国独立的年份。2012年4月30日起,这一建筑已经成为纽约第一高楼。 地理 城市景觀 紐約市地處美國東北紐約州東南部,大約在華盛頓特區和波士頓中間位置,緊鄰的哈德遜河讓紐約市享有運航之便,使其快速發展成為一個貿易重鎮。紐約城區大多落在曼哈頓、史泰登島和長島,因為土地狹小所以人口密度很高。 哈德遜河流經哈德遜河谷,進入紐約灣,為紐約市和紐澤西州的分界線。一樣位在紐約市的東河流經長島海灣,將布朗克斯和曼哈頓與長島隔開。哈莱姆河位于東河與哈德遜河之間,分隔曼哈頓和布朗克斯兩行政區。流經布朗克斯和威斯特徹斯特郡,是紐約市唯一皆為淡水的河流。 < ref> 紐約市大部分的土地遭人為變動過,從荷蘭統治時期開始就有大量的填海造地工程,特別是在曼哈頓下城,如1970至1980年代的計畫< ref>。 紐約市整體面積約,其中為水域,為陸地 < ref> < ref>。城內最高海拔位在史泰登島的托德山,約,是緬因州以南的東部沿岸的最高地。< ref> 氣候 根据柯本气候分类法,纽约属于副热带湿润气候,它也是北美大陆最北端的属于此气候类型的主要城市。西北的城郊地带位于副热带湿润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的过渡区。纽约地区年均见晴日达到234天,年日照率57%,年平均日照时间2535小时。 纽约冬季寒冷潮湿,盛行离岸风使大西洋的中和作用降低,然而大西洋和阿巴拉契亚山脉的共同作用使该城在冬季暖于同纬度甚至更低纬度的内陆城市,例如匹兹堡、辛辛那提和印第安纳波利斯。冬季较冷,微潮,时而偏向寒冷,日最高气温低于的平均日数为17天,日最低气温低于的平均日数为65天;夏季相对炎热潮湿,日最高气温超过的日数年均有39天,超过的有43天。最冷月(1月)均温,极端最低气温(1934年2月9日)。最热月(7月)均温,极端最高气温(1936年7月9日)。年均降水量约,分布较为平均;年极端最少降水量为(1965年),最多为(1983年)。年均降雪量为(西郊平均降雪量可达以上),但降雪年际变化较大;1972–73年的降雪量最少,积累降雪量只有,1995–96年的降雪量最多,积累降雪量为。无霜期平均为235天(3月30日至11月19日);可测量降雪平均期为12月14日至3月16日。 飓风和热带风暴相对较少,但偶有发生。飓风带来的冲击使人们开始考虑建造海岸防御工事(如海塘)以降低此类灾难发生的风险< ref>。 人口 纽约是全美人口最多的城市,2012年达到近8336697人,为历史新高,且多于第二大(洛杉矶)和第三大(芝加哥)城市人口的总和。 美国人口调查局在2010年统计纽约人口为8175133人,但市长迈克尔·布隆伯格立即表示这一数字偏低。2010年纽约人口44%为白人(333%非拉丁裔白人),255%为黑人(23%非拉丁裔黑人),07%为美洲原住民,127%为亚裔。拉丁裔美国人占总人口的286%,而亚裔则为2000年至2010年间数量上升最快的群体;非拉丁裔白人人口下降了3%,这也是数十年来最小的下降额;自南北战争以来,黑人人口首次在十年中下降。 2010年,纽约的人口密度为27532人每平方英里(10630人每平方公里),在全美人口超过100000的城市中排名第一,但根据2000年数据,临近位于新泽西州哈德逊县的一些小城市(人口少于100000)人口密度要更高,为全美人口最稠密的县,密度比任何一个美国城市都要大< ref>。 纽约一直以来便是外国移民入境美国的口岸,在1892年至1924年间就有超过1200万欧洲移民经由埃利斯岛入境美国。1940年,白人占全市人口的92%< ref>。 如今纽约近37%的人口出生于海外,没有哪个国家或地区占统治地位,而孟加拉裔移民则增长最快,2013年达到74000人< ref>。 纽约都市区极具种族多样性,同时有全国20%的印度裔人口和至少20个小印度区,全国15%的韩裔人口和四个;西半球最多的印度裔人口,全美最多的俄裔,2010年统计都市区内的海外华人人口为682265。曼哈顿华埠及后生的布鲁克林华埠和法拉盛华埠持续繁荣,華人也在持续迁入纽约和邻近地区。 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纽约市的亚裔人口超过100万,多于旧金山和洛杉矶的总和< ref>,市区的亚裔人口为全美最多 < ref>。2010年,纽约60%的人口为华裔,其中40%居住于皇后区;韩裔占到12%,日裔占03%;菲裔为东南亚族群最多,占08%,其次为越裔,占02%;印度裔为南亚族群最多,占24%,随后是孟加拉裔和巴基斯坦裔,各占07%和05%< ref>。 纽约的非拉丁裔白人人口在全美最多,2012年达到270万,超过洛杉矶(110万)、芝加哥(865万)和休斯顿(55万)白人人口的总和。 此外纽约都会区内的多米尼加共和国< ref>和波多黎各人口也为数众多。爱尔兰人亦是如此,每50个纽约人中就有一个携带有从尼亚尔(公元5世纪爱尔兰国王)的部落 See also < ref>或是布留因和菲亚克拉克部落< ref>中传下来的独特Y染色体标记。 纽约都会区同时还有全美最多的同性恋族群,达到568903人。 纽约的贫富差距状况也较为突出。2005年,最富有的人口普查区的家庭收入中值为188697美元,而在最贫困的人口普查区则为9320美元。纽约还是世界上最多亿万富翁的聚集地,数目超过排名第二至第六的美国城市。 建築 纽约有许多来自不同年代不同风格的建筑。老建筑旧至布鲁克林区1656年的——,新建筑新至位于曼哈顿下城原爆点兴建中的世界最贵办公楼< ref>——世界贸易中心一号大楼。 曼哈顿的布满摩天大楼的天际线广为人知,在历史上,纽约是世界上许多世界级高楼的所在地。截至2011年,纽约有5937幢高层建筑物,其中550幢高度超过100米,在这两项指标上都仅次于香港位列世界第二 < ref> < ref>,同时有超过50幢高度超过200米,其中包括1913年建成的哥德复兴式建筑伍尔沃斯大楼,其装饰雕刻十分醒目,从百英尺下即可目视。 規定高樓必須採用式設計,且塔樓面積須為該地块的一定百分比,如此可使陽光照射至街道。 建築技術的發展讓紐約市裡的低矮歐式傳統建築逐漸變成垂直攀升的摩天大樓,特別是在商業區裡,形成了紐約市特別的城市景觀。據2009年統計,紐約有5794座高樓,居全美第一,世界第二,僅次香港。目前纽约第一高楼帝国大厦(楼板高381米,加天线447米)在1931—1972的41年里都是世界第一高楼,是世界上保持世界第一高楼最久的建筑。现在也是纽约主要的标志之一。建筑的突出代表西格拉姆大厦(1957年建成)从正面可见其鲜明的古铜色工字梁建筑结构,而康德納斯特大樓(2000年建成)则是美国摩天大楼中采用绿色设计的代表。 纽约住宅区的建筑特色多为雅致的褐石排屋、联排别墅和老旧的公寓楼,这些建筑约在1870年至1930年间大批建造。 在后,木制建筑兴建减少,石头和砖头成为了建筑的主要材质。紐約与巴黎的建築材質不同,巴黎用的是當地產的石灰石,紐約則使用遠方採石場運來的石頭,有不同的質地和顏色,因此市容較多變化。木质顶的水塔是纽约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在19世纪初,纽约市要求超过六层的建筑自建水塔,以防止底层的高水压导致城市水管破裂。 公園 纽约市的公园受到三套不同的公园体系管辖,包括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纽约州公园管理局以及纽约市公园管理局。 根据2013年《》公园排名榜报告,纽约市公园系统在美国人口最多的50大城市中位列第二,紧随明尼阿波利斯公园系统其后< ref>。该排行榜基于分析公园大小、土地面积占全市面积百分比、在公园半英里内的城市居民百分比、每位居民花在公园服务的时间、每万名居民对应的运动场数量等各项数据的均值得出。 占地达到,其中大部分都位于纽约市< ref>。在其范围内包括位于布鲁克林和皇后区的,它是國家公園系統中唯一的野生動物區,有面積達的盐碱滩、岛屿和水域,涵蓋牙買加灣大部。 和埃利斯岛移民博物馆都归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管辖,都同时属于纽约和新泽西两州。在纽约港同时还有。在曼哈顿岛上有克林顿堡国家纪念区、联邦国家纪念堂、 、格兰特将军国家纪念堂、及等。此外还有数百幢私人建筑被列入国家史迹名录或列为美国国家历史名胜,例如同性恋权利运动的首发地,格林尼治村的石墙酒吧。 纽约州立公园 纽约市内有7个州立公园< ref>,其中包括自然保护区和面积达,距哈德逊河河面的。 纽约市立公园 紐約市有超過的市立公園和超過的公共海灘。公园包括中央公園、展望公园、法拉盛草原可乐娜公园、和华盛顿广场公园。是市内最大的公园,面积达到< ref>。 中央公園位于曼哈顿,面积,是全美造访人数最多的公园,每年游客达到2500万< ref>。公园中有诸多景观,包括湖泊和池塘、滑冰场、中央公园动物园、、面积达的杰基·奥纳西斯水库。室内景观有美景城堡。 展望公园位于布鲁克林,拥有面积达的草原、湖泊和林地< ref>。 法拉盛草原可乐娜公园位于皇后区,是纽约第三大的公园,也是和1964年世界博覽會的举办地。 布朗克斯區其中五分之一的面積(近)屬於公共場地和公園,包含、、和紐約植物園。 行政区划 纽约市面積廣大,分為五個行政區< ref>,與紐約州下轄的郡重疊。每一行政區還可細分為街區,許多的街區有不同的歷史和特色。如果將這些行政區劃分為獨立的城市,其中四個街區(布魯克林、皇后區、曼哈頓島和布朗克斯)將會是全美前十最多人居住的城市。 曼哈頓(纽约县):人口最稠密的行政區< ref>,中央公園和纽约大部分摩天大樓的所在地,大部分都位于哈德逊河口的曼哈顿岛上。曼哈顿也是紐約的金融中心,許多大企業的總部、聯合國總部、许多重要的大学和文化景點都位于此处,其中还包含知名博物館、百老匯區、格林威治村和麥迪遜廣場花園。曼哈頓可粗略區分為下城、中城和上城,上城以中央公園為界可分為上西城和上東城,公園以北就是哈林區。纽约的其他四个区被统称为外区。 布朗克斯(布朗克斯县):最北的行政區,纽约洋基的主场洋基体育场位于此地。除了曼哈頓的外,布朗克斯是紐約市唯一與美國本土相接的區域。世界上最大的市内动物园。同时,布朗克斯还是饶舌乐和嘻哈文化的发源地。 布魯克林(金斯 国王县):人口最多的行政區,位于长岛西端,在1898年以前仍是獨立的城市。此區的文化、社會和種族极富多元性,帶有独立藝術情調以及建築傳統。除了曼哈頓外,布魯克林是唯一有中心商業區的行政區。此外,此區還有一条長海岸線,其中的科尼島于19世纪70年代设立,是全国最早的游乐设施之一< ref>。 皇后區(昆斯 皇后县):面積最大的行政區,位于长岛布鲁克林的东侧,也是全美種族最多元的郡。皇后區有紐約大都會的花旗球場,是美國網球公開賽的舉辦地。交通方面,紐約都會區的三个主要机场重有两个——甘迺迪國際機場和拉瓜地亞機場——位于此区(第三个是位于新泽西州纽瓦克的纽瓦克自由国际机场)。 史泰登島(里士满县):最郊區的行政區,分別藉由韋拉札諾海峽大橋和史泰登島渡輪與布魯克林和曼哈頓連接。史泰登島渡輪是紐約的相當熱門的景點,因為它能提供欣賞自由女神像、埃利斯島和曼哈頓下城的最佳視野。在史泰登島中部有的林带,其中有近的步道和紐約市內最後一片無人破壞的森林< ref> 。 文化与生活 冰岛的领事及纽约市立大学柏鲁克分校。 许多重要的美国的文化运动都在纽约展开,例如哈莱姆文艺复兴便奠定了非裔美国人的文学经典。在20世纪40年代,纽约是爵士乐的中心之一;在七八十年代,纽约的朋克和硬核文化< ref>影响巨大。同时,犹太美国人文学在纽约也长期兴旺。 分领域来看,纽约对于文化的贡献在文学和视觉艺术方面有哈莱姆文艺复兴;在绘画方面有抽象表现主义(又称纽约派);在音乐方面有嘻哈音乐。在流行文化中纽约有极高的地位,时常成为文学、电影和电视的背景设定。 2014年美國全球語言觀察機構(GLM)公布最新調查指出,根據過去三年透過字詞使用分析趨勢,紐約擠下巴黎成為全球排名第一的時尚城市。 娛樂與表演藝術 纽约是美国娱乐产业的重地,许多电影、电视剧、书籍和其他媒体形式都以此处为根据地。截至2008年,紐約是美國第二大的電影中心,雇佣人数达到63000人,总薪酬达到50亿美元。 纽约全市有2000個以上的文化藝術組織以及超过500個不同规模的藝廊。19世紀富有的企業家们建立了一個文化机构網絡,这其中包括卡內基大廳和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電力照明的使用使戏剧蓬勃發展,19世纪80年代,百老匯和42街的戲院開始演出一種全新的表演形式,即音樂劇。受到移民文化的影响,舞台劇經常使用敘事性的歌曲,反映希望與抱負。 市内40家戏院(每家500个座位以上)共同组成了著名的百老汇,以一条穿越时代广场的大道命名。 林肯中心是全美最大的表演藝術中心,是12個知名藝術表演組織的根据地,如大都會歌劇团、、紐約愛樂樂团和纽约市芭蕾舞团等,此外、朱利亚德学院、和也在此处。在联合广场坐落有,在纽约大学则有,而则提供免費的戲劇和音樂演出< ref>。 旅游 旅游业是纽约最重要的产业之一,在过去五年内到访的国内外旅客达到年均4000万< ref>。 2010年纽约的游客达到4900万,而在次年这一纪录立刻被打破,2011年游客达到5000万。 媒體 紐約為全球電視、廣告、音樂、報紙和圖書出版業的重鎮,亦是北美最大的媒體市場(其次為洛杉磯、芝加哥和多倫多)。全球三大唱片公司中有两家(索尼音乐娱乐及华纳音乐集团)将总部设在纽约,而第三家(环球唱片)在纽约也设有分公司。1 3的美國獨立電影在紐約製作< ref>。 超過200種報紙和350種雜誌在纽约設有辦公室。美国三大全国性日报中有两大在纽约出版,分别为《紐約時報》和《華爾街日報》,其中前者在普利策奖数目上高居第一。其他小報包括1919年创办的《纽约每日新闻》。此外在不同族裔出版业方面纽约也相当多元化,有270份报刊杂志以超过40种语言版本出版,出版于哈莱姆的《》是一份重要的非裔美国人报纸。《》是全美發行量最大的另类报纸,專門報導時事評論以及特色主題。 電視產業對於紐約來說是相當重要的經濟命脈。美国四大廣播公司,包括美國廣播公司、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福克斯廣播公司和國家廣播公司,都在紐約設立總部。此外,一些如音樂電視網、HBO、福克斯新聞頻道和喜剧中心等有線電視頻道也将总部设在此地。2005年,有超過100個電視節目在紐約拍攝< ref>。纽约市也经营了一个公共广播频道,多次夺得艾美獎,節目內容大多涵蓋紐約市內的音樂、文化以及政府相關活動。 除了商業媒體之外,紐約也是非商業媒體的的中心。1971年創立的是美國歷史最悠久的。是紐約最大的公共電視台,也是全國公共電視網的主要節目提供者。是全美最多聽眾收聽的公共广播電台< ref>。 飲食 纽约的饮食文化受其移民历史的影响,呈多元化态势,包括的国际餐点十分众多。中欧和意大利移民带来了纽约极富盛名的贝果、起士蛋糕和,而中国和其他亚洲餐馆、汉堡店、、和咖啡屋随处可见。市内有约4000个拥有执照的小吃摊点,许多都由移民经营,中东食物诸如炸豆丸子和卡博串便是广受欢迎的纽约街头食品的代表。根据其检测结果对纽约市近24000家餐馆进行等级评定。 方言 纽约方言有鲜明的地域特征,被普遍认为是美式英语中最知名的口音之一。方言经典版本以欧洲人后裔和工薪阶层为中心,而几十年来非欧洲移民的大量涌入,促使这门独特的方言产生改变。传统纽约方言发音时无需翘首,音节末尾不带辅音,使得该方言中的纽约听起来像New Yawk。最为地道的和极限版的纽约方言发音,单元音变成双元音,如女孩。上世纪70年代电视剧《一家子》中卡罗尔·奥康纳扮演的阿尔奇·邦克就是这种发音模式,但往后这种发音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體育 纽约是国家橄榄球联盟、国家篮球协会和美国职业足球大联盟。 ;棒球 纽约有棒球之都的称号< ref>,来自纽约的球队曾经35次赢得世界大赛,73次获得联盟冠军。纽约都会区是全美五个拥有两支球队的都会区之一(其他为、芝加哥都会区、和旧金山湾区)。两支纽约球队曾在世界大赛中14次会师,最近一次出现在2000年,而其他都会区各自最多只有过一次在世界大赛中会师的经历(芝加哥于1906年、圣路易斯于1944年、旧金山湾于1989年)。 目前纽约的两支大联盟球队分别为纽约大都会队,这两支球队每个赛季进行6次跨区交锋,称作地铁大战。洋基队27次夺冠的记录在联盟中位列第一。过去纽约还曾经是布鲁克林道奇队(今洛杉矶道奇队)和纽约巨人队(今旧金山巨人队)的主场,这两支球队分别1次。此外纽约还有两支美国职棒小联盟球队,分别是队。 ;美式足球 纽约有两支职业足球大联盟球队,分别是纽约巨人队(3次获得超级盃)和纽约喷气机队(1次获得超级盃),但两支球队都在附近位于新泽西州东卢瑟福的大都会人寿体育场进行主场比赛。 ;冰球 纽约游骑兵队是纽约市在国家冰球联盟的代表队,但将在2015年迁至布鲁克林,从而成为纽约市的第二支球队。纽约都会区是唯一一个拥有三支球队的都会区。 ;籃球 紐約市的國家籃球聯盟隊伍有紐約尼克隊(两次获得总冠军)和布魯克林籃網隊,國家女子籃球聯盟則有紐約自由人隊。1938年的是全美第一项全国大学篮球赛事,这项赛事至今仍在纽约举办< ref>。 ;英式足球 紐約紅牛队是纽约在足球大聯盟中的代表队,主场位于新泽西州的。 ;其他 网球四大满贯赛事之一的美国网球公开赛每年在皇后区举办。是一年一度的田徑賽事,最著名的項目是室內一英里慢跑賽,稱為 「」。拳击也是纽约著名的体育项目,等赛事每年在麦迪逊广场花园举办< ref>。 还有许多运动与纽约的移民密切相关。即是一例,为棒球的街头版本,20世纪30年代开始风行于義大利、德國和愛爾蘭聚集區的青年人中。它是纽约最著名的街头运动,布朗克斯的一条大道即以之命名为棍子球大道()< ref>。 教育 纽约市的公立学校体系由纽约市教育局管理,为全美最大。此外市内还有近900所私立世俗和教会学校。2005年,每5个曼哈顿居民中就有3个是大学毕业生,每4个中就有1个有高等学位,这也是全美高教育水平者最为集中的区域< ref>。 纽约还是许多知名私立大学的所在地,其中包括巴纳德学院、哥伦比亚大学、库伯联盟学院、福坦莫大学、纽约大学、纽约科技学院、佩斯大学和叶史瓦大学等。公立纽约市立大学系统是全美最大的大学系统之一,其中包括许多本科学院和社区学院。此外纽约还有一些规模较小的私立学院和大学,其中包括宗教学校和专业学校,例如圣若望大学、朱利亚德学院、曼哈顿学院、、新学院、普瑞特学院、视觉艺术学院和瓦格纳学院。 纽约的科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医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纽约在授予生命科学研究生学位的数量上排名全美第一,为40000名持照医师和127位诺贝尔奖得主提供教育背景。主要的生物医学研究机构包括、洛克菲勒大学、、、西奈山医学院和。2011年12月19日,纽约市市长迈克尔·布隆伯格宣布允许康奈尔大学和以色列理工学院斥资20亿美元于罗斯福岛上建设应用科学研究生院,旨在将纽约转变为世界的科技首都。 纽约公共图书馆为全美藏书量最大的图书馆系统,服务于曼哈顿、布朗克斯和史泰登島。 经济 纽约市是全球商业和经贸的枢纽,与伦敦和东京并列为世界上三个最重要的金融中心< ref>,此外还是全美的银行业、零售业、世界贸易、运输、旅游业、地产业、新媒体、传统媒体、广告业、法律服务、会计业、保险业、戏剧、时尚和艺术产业的中心。 根据2010年的数据,纽约都会区的都会生产总值(GMP,与国内生产总值概念类似)达到近128万亿美元。 在针对120座城市的研究调查中,纽约在吸引资本、商业和游客的能力上排名第一。 许多大型企业都在纽约市设立总部,财富美国500强中就有45家公司的总部位于该市。同其他美国大城市相比,纽约还有较高比例的外国公司,平均每十个就业岗位中就有一个来自外国公司。 房地产是纽约市经济成长的重要动力。2015财年纽约全市的地产总值估计为9148亿美元。 纽约的电影与电视产业为全美第二大,仅次于好莱坞。 纽约是多条的终点,由此促进了生物科技、软件开发、游戏设计和网络服务等高科技产业的成长。其中,食品加工业是纽约最为稳定的制造行业。 华尔街 2013年,曼哈顿的办公面积达到近52000平方英尺(4810万平方米)。曼哈顿中城是全美最大的中心商务区< ref>。 曼哈顿下城是全美第三大的中心商务区,其中世界上第一和第二大的证券交易所(按日均交易量和总市值)——位于华尔街的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交易所便位于此地。华尔街投资银行的费用在2012年达到近400亿美元。 曼哈顿金融区有时成为冲突的始发地,例如占领华尔街及其触发的全球范围内的。有时这类冲突导致了致命的后果,例如1929年的华尔街爆炸事件。 2013年7月,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运营商纽约泛欧证交所从手中接过了伦敦同业拆放利率的管理权< ref>。 法律与政治 自1898年合并建市以来,纽约市便采用的政府组织形式。市长最多能够连任二届,议员最多能够连任三届< ref>,但在中断四年之后可以重新参选。 现任纽约市长为比尔·白思豪,民主党人先後成為紐約市長,在任期間大幅改善紐約市的治安及環境。 民主党占有大部分的公职。至2008年11月,67%的注册选民为民主党人< ref>。自1924年以来,共和党从来没有在州选举或总统选举中在纽约市取得胜利。纽约的政党纲领主要涉及保障性住房、教育和经济发展问题,劳工问题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政治议题。 1975年,在经历财政危机和州政府救助之后,纽约市财政控制委员会建立起来以监督市政支出。委员会由七人组成,其中包括纽约市市长和纽约州州长。 纽约市是全美最重要的政治献金获取地,五个全国政治献金最高的邮政编码归属地有四个位于曼哈顿,其中最高者是位于上东城的10021号,这一编码区为2004年总统选举候选人乔治·W·布什和约翰·克里提供了大部分的选举资金。 每个行政区同时也是纽约最高法院的一个司法辖区,同时也受理其他城市和其他州法庭的事务。曼哈顿和布鲁克林分别是纽约最高法院上诉法院第一和第二区的总部所在地。与其他大城市不同的是,纽约被分归两个美国联邦地区法院管辖(同时也是两个地区法院的所在地):美国纽约南区联邦地区法院,位于市政厅附近的,管辖曼哈顿和布朗克斯;美国纽约东区联邦地区法院,位于布鲁克林,管辖布鲁克林、皇后区和斯塔滕岛。美国联邦第二巡回上诉法院和同样位于曼哈顿的弗利广场。 環境 紐約的公共交通使用率為全美最高,汽油消耗量与1920年代全美平均水平相近。紐約市人口密度高,公共交通使用率高,汽車使用率低,使得之成為全美最節能的城市之一,紐約居民所耗費的電量比舊金山居民耗費量的一半還少,是達拉斯居民的近四分之一< ref>。 近年來,紐約市開始實施計畫欲減低对環境的衝擊。市内大量且集中的空氣污染导致氣喘和其他呼吸道疾病在纽约市民身上的發生率较高。此外,纽约有全国最多的使用清洁空气柴油混合動力和壓縮天然氣的公車,至2010年中有3715輛混和動力計程車和清洁柴油車輛,佔全市計程車輛總數的28%,位居北美第一< ref>。 紐約市政府曾在中發起訴願,要求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將溫室氣體歸類为汙染物,此外市政府也主導綠色建築的興建,如赫斯特大樓< ref>。 紐約市內的飲用水由卡茲奇山流域保护区供應。 治安 纽约市警察局有正式警员35000人,数目在美国高居第一,与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犯罪高潮期相比要安全了许多。至2002年,纽约的犯罪率与犹他州的普若佛相当,在全美人口超过100000的216座城市中排名第197。 1993年至2005年间,纽约的暴力犯罪数量下降了75%,并且在全国水平上升的同时保持持续下降,而在2007年,纽约的谋杀案件数量少于500起,这是自1963年公开犯罪数据以来首次达到这一水平。2010年上半年,951%的谋杀案受害者和959%的枪击案受害者为黑人或拉丁裔,此外902%因谋杀被捕的和967%因枪击被捕的人为黑人或拉丁裔。2013年纽约的谋杀率达到了新低,并远低于美国其他大城市。 社會學家和犯罪學家目前對於犯罪率大幅下降的原因還未达成共識。有些人認為原因是紐約市警察局所採取的新策略,例如電腦輔助的犯罪處理系統以及破窗效應理论的运用。其他人則認為是因為霹靂可卡因热潮的消退及人口結構的改變。还有人认为上世纪中期的犯罪潮源自汽车尾气排放造成的铅污染导致智力水平的降低和侵略性的增强,而纽约这样的大城市受其影响最严重。1970年代,铅从美国汽油中退出,纽约和其他大城市的暴力犯罪率开始普遍下降< ref>。 有组织犯罪长期都是纽约的一大问题,1820年代即在曼哈顿五岔路出现了和这样的团伙。20世纪由主宰的黑手党崛起,至今仍是当地规模最大和最有权势的犯罪组织。早至1850年,纽约便有超过200次帮派战争,主要在青年黑帮间进行。如今纽约最知名的黑帮包括、、和MS-13。 交通 多为24小时营运,为全美最复杂,规模最大,全美国1 3的公共交通使用者和2 3的铁路乘客居住于纽约都会区。著名的纽约地铁是西半球最为繁忙的轨道交通系统,而大中央车站则是全球站台数最多的火车站。纽约还拥有世界上最繁忙的空域之一。乔治华盛顿大桥连接曼哈顿和新泽西州博根县,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机动车桥梁。 公共交通在纽约广受欢迎。2005年,546%的纽约人乘公共交通上班。根据美国人口调查局调查,纽约居民每日花费384分钟前往上班,在全国大城市中时间最长。 纽约由美铁服务,车站位于宾夕法尼亚车站,连接东北走廊的波士顿、费城和华盛顿特区,以及提供通往其他北美城市的长途服务。纽新航港局客运总站是纽约城际巴士服务的总站,也是全球最繁忙的公交站,每日服务7000辆巴士和200000名乘客< ref>。 纽约地铁的站点达到468个,数目为全球最多,线路为美國最长,近年乘客数量約居世界第七位。值得注意的是,纽约地铁保持24小时运行,而多数城市则在夜间停止营运,香港、伦敦、巴黎、上海 、首尔和东京都不例外。 纽约的交通系统还包括全美洲最长的悬索桥,同时也是世界最长悬索桥之一的韦拉札诺海峡大桥,世界第一条机械通风的行车隧道荷兰隧道,连接罗斯福岛和曼哈顿岛的罗斯福岛空中缆车,以及将曼哈顿与城内城外诸多地点连接起来的渡轮系统。 史泰登岛渡轮是全美最繁忙的渡轮线路,每年搭载近2000万旅客往来于斯塔滕岛和曼哈顿下城间的水域< ref>。斯塔滕岛铁路系统专为斯塔滕岛服务。纽新航港局过哈德逊河捷运连接曼哈顿下城与新泽西州东北部,主要目的地为霍博肯、泽西市和纽瓦克,同样24小时营运,这意味着全球四个24小时营运的快速交通系统中有两个位于纽约(另两个是芝加哥地铁的部分线路及费城的港务局交通公司高速线)。 纽约的公共巴士数量为北美最多,通勤铁路系统为北美最大。 纽约是国际空乘旅客进入美国的大门,2004年从肯尼迪国际机场和纽瓦克国际机场出国的旅客占全美的四分之一。 纽约的高公共交通使用率、近120000名单车者。2011年,纽约被评为全美最适宜步行的城市。2013年夏季,花旗银行为纽约市赞助10000辆公共单车。 纽约还拥有庞大的高速公路网络,与其公共交通系统相互补充,将之与新泽西州北部、威斯特徹斯特县、长岛及西南康涅狄格州通过数条桥梁与隧道连接起来。由于这些公路同时也是数百万市郊居民入城上班的干道,长达数小时的交通堵塞状况几乎每日都会发生,在高峰时段尤其如此。 纽约虽然对公共交通相当依赖,但道路仍然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该市的发展。纽约的许多道路都成为了某一项产业的代名词,例如百老汇之于戏剧,麦迪逊大道之于广告和第七大道之于时尚。 军事 是美军唯一位于纽约市的活动军事设施< ref>,于1825年创建于布鲁克林一个独立战争时期的炮台,是美国历史最久的军事设施之一 < ref>。如今汉密尔顿堡是美国陆军工程兵团北大西洋师以及纽约市征兵营的总部。同时,第1179交通旅、第722航空医疗分队也位于此处。 非活动的旧军事设施包括斯塔滕岛的和皇后区的。这两处设施仍旧用于军事训练及国民警卫队的活动。 全球推广 友好城市 纽约在历史上有以下十一个友好城市:< ref> 全球推广网络 2006年,纽约友好城市项目公司(Sister City Program of the City of New York Inc)重组并更名为纽约全球合作伙伴(New York City Global Partners),标志着纽约正透过该项目建设的全球城市网络,推广市民与决策者间的思想交流及创新。与纽约建立关系的历史性友好城市均被纳入该网络,除此之外,重庆、雅加达、吉隆坡和特拉维夫四个非上述城市也包括在内。 非洲及中东地区 加纳,阿克拉 亚的斯亚贝巴 开普敦 迪拜 伊斯坦布尔 拉各斯 内罗毕 特拉维夫< ref> 亚洲及环太平洋地区 德里 班加罗尔 孟买 曼谷 广州 重庆< ref> 上海 沈阳 达卡 胡志明市 卡拉奇 吉隆坡< ref> 马尼拉 墨尔本 悉尼 首尔 台北 欧洲 阿姆斯特丹 海牙 鹿特丹 巴塞罗那 都柏林 贝尔法斯特 柏林 杜塞尔多夫 汉堡 海德堡 慕尼黑 布鲁塞尔 安特卫普 布加勒斯 哥本哈根 格拉斯哥 日内瓦 赫尔辛基 基辅 里斯本 卢森堡市 巴黎 里昂 米兰 莫斯科 圣彼得堡 奥斯陆 布拉格 普里什蒂纳 斯德哥尔摩 维也纳 华沙 北美 马里兰州,巴尔的摩 马萨诸塞州,波士顿 伊利诺伊州,芝加哥 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 宾夕法尼亚州,费城 安大略省,渥太华 阿尔伯塔省,卡尔加里 魁北克省,蒙特利尔 阿尔伯塔省,埃德蒙顿 魁北克省,魁北克城 安大略省,多伦多 不列顿哥伦比亚省,温哥华 不列顿哥伦比亚省,维多利亚 马尼托巴,温尼伯 莫雷洛斯州,库埃纳瓦卡 联邦首都区,墨西哥城 新利昂州,蒙特雷 巴拿马城 南美 波哥大 麦德林 布宜诺斯艾利斯 科尔多瓦 加拉加斯 圣地亚哥 利马 里约热内卢 圣保罗 库里蒂巴 人文景观 參見 美國第51州 紐約州 注释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包含地鐵和入口 美利坚合众国总统(;中文簡稱美國總統,英文簡稱)是美利坚合众国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三军統帥,根据1787年通过的美国宪法而设立,行使宪法赋予的行政权,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于1789年4月30日就职,之后至1933的历任总统均为3月4日就职,而其後則於1月20日就職。每届任期4年,连选连任不得多于2次,也不能担任总统或执行总统职责超过2年后再被选为总统多于1次。 身为当今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美国总统亦称为自由世界的領導者,或權力最大的人。美国总统被称为第一先生,妻子被称为第一夫人,家庭被称为第一家庭。美国建国两百多年以来,前43任总统均为白人男性(主要为英格兰裔,爱尔兰裔6人、荷兰裔3人、德裔2人),第44任总统巴拉克·奥巴马是首位非裔男性。 美国总统官邸为位于哥伦比亚特区的白宫。总统专用客机被称为空军一号,专用直升机被称为海军陆战队一号,官方的进行曲是《向统帅致敬》。 根据美国宪法,总统须年滿35岁,在美国居住14年以上,也一定要是自然出生的美国公民或者是在宪法通过时為美国公民(参见:)。美国公职只有总统、副总统必须出生时为合众国公民。 選舉方式 总统每四年选举一次,个人最多只能任两届。虽然总统和副总统选举是由全民普选方式举行,不过产生方式是由选举人票(选举人由民选产生)所决定——除了缅因和内布拉斯加两个州按普选票得票比例分配选举人票外,其余48个州和华盛顿特区均实行胜者全得制度,即把本州的选举人票全部给予在该州获得相对多数普选票的总统候选人,全国选举人票为538张,候选人至少获得270票才能当选。选举人团所谓间接选举只是礼仪性的程序,当选的选举人在选举人团投票时必须把票投给在该州获胜的总统候选人,因此大选结果通常在大选投票日当天便可根据各州选举结果算出。美国人口最多的加利福尼亚州所拥有的选举人票多达55张,而人口较少的阿拉斯加州只有3张选举人票。鉴于这种情况,在历届美国总统选举中,人口众多的州都成为总统候选人争夺的重要目标。美国历史上曾数次发生这种情形,一些总统候选人虽然在大选中获得的选民票少于对手,却因得到足够的选举人票而当选。选举人团制度是美国聯邦主義下的特有制度,是费城制宪会議上主张全民直选总统和主张国会选举总统的代表之间的一种妥协。按这种制度,每个州获得若干選舉人團代表名額(第二十三条修正案通过以后,哥伦比亚特区也获得三个选举人名额),各州自行决定其產生方式。现今各州和哥伦比亚特区選舉人團代表皆為民选。这種选法有些特殊之處。例如说,獲得全国最多普選票的候選人可能未獲最多的選舉人票。这在美国歷史上曾於1824年、1876年、1888年、和2000年发生過四次。反对这種选舉法者认为此系统並不民主,因为獲最高民意支持者也许無法成為总统。支持此系统者則认为这種总统選舉法可預防地域主义。因为在多州獲得些微多數普選票的候选人,可以勝過只在一州獲得壓倒性多數普選票者。所以为了獲得選舉人票,候选人必须普遍考虑美国各地区的要求,不能只在乎其中一部分。 總統徽章 该徽章的最后一次修改是在1959年,加入了代表夏威夷州的第50颗星。 總統休假 總統每年都會前往大衛營進行休假。 职权 美国是总统制的国家。总统是美利坚合众国的国家元首兼政府首脑,同时也是美国最高行政長官与美军统帅。美国总统的職權依美国宪法第二条规定,第一条第七款也规定总统能够影响立法权。 立法 總統可以否決任何獲國會通過的法案,但需要於法案通過後10日(星期日除外)內提出。如果法案獲國會兩院均以三分之二票數通過,總統的否決權將會被推翻。總統亦都可以於國會休會的時候單方面否決任何獲國會通過的法案。 另一方面,总统可以向国会提出各种咨文,包括国情咨文、预算咨文、经济咨文、特别咨文等,建议他认为必须的立法。这是总统影响立法的一个重要方式。此外,总统还有委托立法权。据此,总统不仅有权在原有的行政体系内进行某些改组,而且有权设立新机构。 司法 总统有权任命联邦最高司法官员。他可提名任命联邦法官,包括美国最高法院法官在内,但须获得美国参议院的认可。总统还可以对任何被判处破坏联邦法律的人(被弹劾的人除外)作完全或有条件的赦免。总统拥有對联邦罪名的赦免权。但如该罪名为州法所訂,其赦免权属于州长。 外交 总统是负责处理对外关系的主要官员。他任命驻外大使、公使和领事(须经参议院认可),接见外国大使及公务人员。总统有权与外国缔结条约,但须经参议院2 3多数票的批准;而总统与外国签订的一切行政协定,却不需经参议院的同意。所以,总统往往以签定行政协定来代替缔结条约。 歷任總統 身份背景 爱尔兰裔:安德鲁·杰克逊、威廉·麦金莱、伍德罗·威尔逊、约翰·肯尼迪、理查德·尼克松、罗纳德·里根、比尔·克林顿。 荷兰裔:马丁·范布伦、西奥多·罗斯福(老罗斯福)和富兰克林·罗斯福(小罗斯福)。 虽然拥有荷兰姓(罗斯福:Roosevelt),但两位罗斯福总统都只有1 4荷兰血统。老罗斯福的祖母、外祖父、外祖母都是英国北方人,小罗斯福的三位祖父母则都是清教徒。 富兰克林·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唯一连选连任4届的总统,之后美国国会通过宪法第二十二修正案,规定总统连选连任不得多于2次。 德国裔:赫伯特·胡佛、德怀特·艾森豪威尔。 詹姆斯·布坎南是美国历史上唯一没有结婚的总统,其性取向在学术界尚有争议。 格罗弗·克利夫兰是美国历史上唯一当选两次但并非连选连任的总统(1885-1889年、1893-1897年)。 约翰·肯尼迪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信奉羅馬天主教的总统。 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當選的总统是43岁的约翰·肯尼迪,(因总统威廉·麦金莱遇刺而继任的西奧多·罗斯福年42岁,而他1904年當選总统是46岁),最年长的总统是69岁的罗纳德·里根。 杰拉尔德·福特是美国历史上唯一未经由选举产生的副总统和总统。 非洲裔:巴拉克·歐巴馬。 待遇 以下为美国总统的待遇: FileWhiteHouseSouthFacadeJPG|白宫(住所) FileCamp David 1959jpg|戴维营 FileBlair House daylightjpg|布莱尔宫(国宾馆) FileGPA02-09 US SecretService press release 2009 Limousine Page 3 Imagejpg|总统专用座驾 FileAir Force One over Mt Rushmorejpg|空军一号(客机) FileMarine One 1970jpg|海军陆战队一号(直升机) < gallery> 参见 美国副总统 美国国务卿 美国总统内阁列表 总统每日简报 美国总统列表 美国总统选举 美国总统继任顺序 美国总统办事机构 白宮 大衛營 总统山 美国总统历史排名 註释 外部連結 美学(),又稱感覺學,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 aisthetikos 。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首次使用的。他的《美学》一书的出版标志了美学做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 直到19世纪,美学在传统古典艺术的概念中通常被被定义为研究美()的学说。现代哲学将美学定义为认识艺术,科学,设计和哲学中认知感觉的理论和哲学。一个客体的美学价值并不是简单的被定义为美和醜,而是去认识客体的类型和本质。 美学一词的历史 传统美学的任务,是研究艺术作品作为美的永恒的不变的标准。德国理想主义的形而上学美学被认为是当时唯一标准的美学。在此条件下,发展出两个分支:心理美学和美学。美学(感性)的认知在很长的时间被认为是理性认知的对立面。这个观点被现代的新观点所取代,即这个对立面是不存在的,理性的认知是必然通过感性的认识过程而被认识的。即使尖锐的逻辑学也能同时成为很高的审美价值。 美学主要是研究审美,即心理学的分支学科。而美的对象,即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等,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的研究,都是经过人的感性、理性作用之後的结果。 分支 電影、動畫、繪畫、電視、攝錄、三維藝術、數位攝影、地圖、市場營銷、音樂、表演藝術、文學、烹調、資訊技術、體育、遊戲、數學、建築設計、建築學、室內設計、園林設計、時裝設計、產品設計、网站设计等。 參考資料 研究書目 朱光潛:《西方美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 宗白華:《藝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美利坚合众国軍(),一般簡稱美軍,即對美国擁有的武裝部隊之统称,为现今世界上总体实力最为强大的军队。美军分为四大军种,即美国陆军、美国海军、美国空军和美国海军陆战队,同时美国海岸警卫队被称为第五大武装部隊。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核武器库,同時是世界唯一在实战中使用过核武器的国家(二战时在日本的广岛、长崎)。美国在世界多個國家部署海外駐軍,總計超過17萬人。目前,美国是世界上军费最多的国家,共7111亿(2012年),約佔全世界军费开支总计的43%。 架構 美军的现役总兵力为146093万人。包括: 美国陆军 美国陆军兵力5492万人。编有3个集团军司令部、4个军部、10个作战师(2个装甲师、4个机械化师、2个轻步兵师、1个空中突击师、1个空降师)、5个航空旅、3个装甲骑兵团、6个炮兵旅、7个史崔克旅、9个爱国者和2个复仇者